钢琴家读后感
《钢琴家》观后感
![《钢琴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f6ba45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a.png)
电影名:《钢琴家》观后感《钢琴家》这部电影啊,看完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怎么说呢,就像一块巨石压在胸口,沉甸甸的。
它讲述的是二战时期,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Władysław Szpilman 的求生故事。
导演是罗曼·波兰斯基,主演嘛,自然是Adrien Brody,他凭借这个角色拿了奥斯卡影帝,实至名归!电影类型,不用说,肯定是战争片,同时也是一部传记片。
故事发生在纳粹德国占领波兰时期。
Szpilman 原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弹钢琴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可是,战争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
纳粹开始对犹太人进行残酷的迫害,Szpilman一家也被迫住进了犹太人隔离区。
隔离区的生活,那叫一个惨,缺衣少食,疾病肆虐,随时可能被抓走送去集中营。
接着,Szpilman 目睹了家人被送上火车,生死未卜,他自己则在朋友的帮助下逃了出来。
接下来的日子,他就像一只老鼠,东躲西藏,在废墟中苟延残喘。
饥饿、恐惧、孤独,时刻折磨着他。
他曾经引以为傲的钢琴,也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
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刻,Szpilman 也从未放弃生的希望。
他靠着朋友的接济和陌生人的帮助,一次又一次地逃脱了纳粹的魔爪。
电影里有一个场景特别震撼,Szpilman 躲在一栋废弃的建筑里,一个德国军官发现了躲在阁楼的他。
这位军官并没有告发他,反而让他弹奏了一曲。
那一刻,音乐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战争,也超越了仇恨。
说起来,Adrien Brody 的演技真的绝了!他把 Szpilman 的绝望、恐惧、挣扎,演绎得淋漓尽致。
他瘦骨嶙峋的身影,空洞的眼神,颤抖的双手,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整部电影的画面也相当出色,灰暗的色调,破败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压抑、绝望的氛围。
电影的主题,我想,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更是对人性的拷问。
在战争面前,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暴露无遗,但也有一些人,在黑暗中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就像那位德国军官,他的举动,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了 Szpilman 也温暖了观众。
《钢琴家》观后感
![《钢琴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46266a7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4d.png)
《钢琴家》观后感《钢琴家》是一部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主演的电影,该片于 2002 年上映。
影片讲述了一位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的遭遇,他在纳粹的迫害下失去了家人和家园,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折磨,最终在一位德国军官的帮助下幸存下来。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演技和逼真的历史场景而备受赞誉。
它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也探讨了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艺术如何能够在最艰难的环境中生存和绽放。
影片的主角是一位名叫斯皮尔曼的波兰犹太钢琴家,他在青年时代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才华,成为了波兰广播电台的知名钢琴演奏家。
然而,随着德国纳粹的入侵,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犹太人被迫戴上大卫星的袖标,禁止在人行道上行走,禁止去餐馆和公园,直到无可避免地被赶到城中央几个高墙圈起来的集中营,面临灭顶之灾。
在集中营里,斯皮尔曼一家饱受折磨,他的父亲和妹妹先后离世,他自己也被送上了前往更加惨无人道的集中营的火车。
幸运的是,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斯皮尔曼得以幸免,但从此与亲人生死相隔。
他做苦力,帮助抵抗力量传递武器,直到在朋友的帮助下逃离集中营。
在故友一对德国演员夫妇的帮助下辗转藏匿在德国人的街区中心,靠日耳曼友人的帮助存活下来,直到藏身之地被摧毁,他被德国高级将领发现。
他用音乐打动了这位热爱艺术深知大势已去的纳粹,并在他的帮助下获得了食物和衣服,直到波兰解放,艺术家重返舞台。
导演运用娴熟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段沉痛的故事,真实而又细腻,像很多描写二战犹太人电影一样,《钢琴家》也是最大限度地表现纳粹对犹太人的血腥暴力,编剧在改编剧本时曾经质疑导演谋杀场景是否太过于血腥,波兰斯基回答:你没有看去年夏天我加利福尼亚的家,我知道什么是流血。
导演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使得他只能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去表达自己对战争的谴责和痛恨,对犹太人民的同情和怜悯,影片以一个深受其害的著名钢琴家的生活经历来演绎主题,凸显出灾难中的伟大人性,如自始至终帮助钢琴家的那一对日尔曼演员夫妇、集中营里素不相识的患难兄弟对钢琴家的照顾及影片最后那位德国纳粹军官对钢琴家的解救,都表现了导演的人道主义关怀,他对人性深处的善良、同情、怜悯、正义等这些人类闪光点有着深刻的体验和全新的把握,对影片中的大小人物都极力表现丰富的内心世界。
钢琴家观后感5篇
![钢琴家观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c6645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d2.png)
钢琴家观后感5篇《钢琴家》是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标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
德军侵占了波兰,波兰犹太人的浩劫从此开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钢琴家观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钢琴家观后感篇1我曾经读到过这样的一句话,觉得用它描述电影《钢琴家》再适合不过——“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钢琴家》让我窥探到了被裹挟在黑暗的不可抗力中时人性的挣扎。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波兰,飞机轰鸣、炮火连天,扬起的滚滚烟尘遮天蔽日,盘旋飞舞在这个中欧小国的上方,构成惨淡的灰色恐怖。
这个时代的尘灰有千斤重,呛进鼻腔,落入肺里,压垮了百万条生命;而那些屹立不倒的人,有的被杀戮的恶念同化,也有的坚守着最后一丝纯良,在那个不堪的时代里依旧熠熠生辉。
主角席皮尔曼次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像行走在万丈深渊上空唯一的独木桥上,在阵阵谷底袭来的狂风中颤颤巍巍地保持平衡。
在那个存活比为1比12的可怖战争年代,作为一个被迫害的犹太人,他能活下来无疑是幸运的。
是他对艺术永恒不灭的追求,让他从一个幸运值点满的普通人,升华为砂土中的金粒。
或端坐在广播站,或带着袖标浸润在餐馆的油烟蒸汽里,或躲在狭小的屋中,或胡子拉碴地瘫坐在废弃医院的'塑料椅上,或被笼罩在德国军官的峰芒下,他的目光始终虔诚,他对演奏钢琴的那颗真心始终热忱。
多舛的命运没有把他打倒,他逆流向前,手中紧攥着的救命稻草,就是音乐。
席皮尔曼的挣扎是故事的主线,像画卷般铺陈开来,被导演波兰斯基渲染得格外苍凉和悲壮。
不过不得不提的是,也正是因为钢琴家的身份和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力,他才得以在纷乱中生存。
若没有它的保护,席皮尔曼早就被某次命运的烈火燃烧殆尽了。
就我听说的,更多人的意难平其实是德国上校霍森菲尔德。
从电影展现的那面来看,他是个完全的好人——有教养、有良心,温文尔雅,为援助席皮尔曼不遗余力,与他残暴的同僚对比明显。
钢琴家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
![钢琴家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9ca8ef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ae.png)
钢琴家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战争是灭绝人性的,生命是脆弱无助的;现实是残酷无情的,理想是圣洁伟大的;尊严是不可亵渎的,真情是不可战胜的;生存是虚弱渺茫的,艺术是浴火重生的。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钢琴家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钢琴家观后感1战争是灭绝人性的,生命是脆弱无助的;现实是残酷无情的,理想是圣洁伟大的;尊严是不可亵渎的,真情是不可战胜的;生存是虚弱渺茫的,艺术是浴火重生的。
当秀才遇见兵痞,当琴师遇见纳粹:《钢琴家》,一部犹太人的血泪史。
波兰,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一个孕育了无数艺术奇才的国度。
一块浸透了战火、血泪的土地,一个昭示着无比坚韧生命力的精神符号。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她爱得深沉。
观影的自始至终,我仿佛听到大师一直在自语。
伟大的罗曼波兰斯基,向你致敬!唯有你,才可以让一个人的灵魂遭遇震撼接受洗礼。
这是一部让我面无表情心情沉重凝神屏气一口气看完的电影。
战争的梦魇是不能忘却又不忍心将它回忆的。
然而必要的时刻,又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来反思我们的民族和我们自己,比如电影。
暂且抛开民族的话题,单说战争中的人性,人性之间的战争。
影片以无比沉静、客观的笔调着重刻画了纳粹的残暴。
以纳粹的灭绝人性来反衬和平的弥足珍贵。
比如最后钢琴家凝视着初升的太阳,温暖而不刺目,柔和的光线抚遍全身,拥抱大地。
面对无比强大的战争机器,艺术是脆弱的;然而,当那个德国上校在面临全线溃逃的时刻,却又惊人的皈依于堪比上帝的美妙琴声,艺术的伟力又是何等强大!波兰斯基以这种合理的矛盾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多面,表达了对艺术精神的极力讴歌。
面包与钢琴,生命与理想,孰轻孰重?是尊严的死去,还是苟且的活着?是保存实力,还是从容赴死?活着还是死去,面对废池乔木,艺术如此苍白而虚弱。
钢琴家废墟中的饥不择食,斯文扫地,让人心生无限悲恻。
对一小片面包、一滴污水的本能渴望,让我们心痛、心碎、心疼,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包容这样境遇中的一个人,一个生命体。
钢琴家读后感(范文六篇)
![钢琴家读后感(范文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ddf6f21a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04.png)
钢琴家读后感(范文六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钢琴家读后感(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钢琴家读后感(范文六篇)》。
第一篇: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如果让我选择一本人生的“红宝书”,可能既不是让我“抱有温情与敬意”的《国史大纲》,亦不是厚重的文学大部头,而是在沮丧时给我慰藉,茫然时给我指引的《傅雷家书》。
此篇读书笔记不想长篇大论,傅雷先生精炼的行文怎允许我墨迹地分享推荐。
所以,在写此篇读书笔记时,不免自惭形秽并时刻同先生一样,“自我批评”。
本书是傅雷先生次子傅敏根据傅雷与傅聪之间的往来书信编成的家书集。
于上世纪80年代初由三联首次出版。
从1954年傅聪留学波兰起,直至傅雷先生溘然长逝,书信多达上百封。
这不是普通的家书,除却温馨深厚的父爱,更是二人关于音乐、文学、艺术以及人生“势均力敌”的畅谈。
读此书,回想自己甜涩齐全的成长经历,从不相信何为缘分,那只是人们用来感叹与惋惜的安慰之词,但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中,我不得不承认,是需要缘分的:倘若没有缘分,彼此诠释好自己的角色,给对方以最朴素真挚的关怀;若有缘分,还能在此基础上,交流学问分享爱好,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傅雷先生在信中说:“平时盼望你的信即因为‘薰莸同臭’,也因为对人生、艺术,周围可谈之人太少”。
想来,当若干年后傅聪得知父母自杀消息,内心该是怎样波涛汹涌、如鲠在喉!这是自己的生身父母,更是高山流水般的知音。
这本书是我标记最多的书,每一段标记都值得反复思索、延伸阅读。
傅雷先生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的鉴赏造诣之深、洞察能力之强、对于文学与翻译本职工作精益求精,每个方面的独到见解都在时刻点拨我,让我对喜欢的不放弃,感兴趣的加深了解,应该涉猎的加以拓展。
再次重读,刚好赶上“三联初版纪念本”发行,与当年的装帧一模一样,亦是很好的收藏。
值得庆幸的是,数年前一位忘年交送了我他珍藏的此书1981年第一版的第三次印刷版(1983年),这本比我的年龄还大了七八岁。
钢琴家观后感
![钢琴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2d27879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13.png)
钢琴家观后感电影《钢琴家》是一部根据波兰钢琴家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的自传改编而成的作品。
观看完这部影片,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二战时期的波兰华沙,那时的华沙正遭受着纳粹德国的残酷蹂躏。
主角斯皮尔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犹太钢琴家,战争爆发前,他在华沙的电台演奏,过着体面且备受尊重的生活。
然而,战争的爆发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随着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逐步加剧,斯皮尔曼和他的家人被迫搬进了犹太人隔离区。
在隔离区的生活充满了饥饿、恐惧和绝望。
人们为了一点点食物而争抢,尊严被无情地践踏。
斯皮尔曼亲眼目睹了身边的亲朋好友一个又一个地被纳粹带走,生死未卜。
尽管身处如此恶劣的环境,斯皮尔曼内心对音乐的热爱从未熄灭。
他曾在一个废弃的房间里,偷偷地弹奏起钢琴,但仅仅是触动琴键,却不敢发出声音,那一幕令人心碎。
音乐是他的灵魂寄托,是他在这无尽黑暗中唯一的希望之光。
后来,斯皮尔曼幸运地逃出了隔离区,开始了东躲西藏的生活。
他四处寻找庇护所,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善良的,也有冷漠的。
在这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的危险和苦难,好几次都险些被纳粹发现。
其中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斯皮尔曼躲在一个废弃的房子里,外面是纳粹在进行搜查。
他躲在阁楼的一个角落里,不敢发出一丝声响,甚至连呼吸都小心翼翼。
那一刻,我的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仿佛能感受到他的恐惧和无助。
而另一个让我感动的情节是,当斯皮尔曼已经饿得奄奄一息时,一位德国军官发现了他。
原本以为必死无疑的他,却因为自己的钢琴才华,获得了这位军官的一丝怜悯。
军官不仅没有杀他,还给他提供了食物和住所。
在那个冰冷残酷的战争年代,这样的一丝人性的温暖显得尤为珍贵。
影片的最后,战争结束了,斯皮尔曼又重新回到了舞台上,弹奏起了那熟悉的钢琴。
那一刻,我不禁泪流满面。
他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却依然能够坚持下来,用音乐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
《钢琴家》观后感
![《钢琴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645aa69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95.png)
电影名:《钢琴家》观后感《钢琴家》这部电影啊,看完真是让人五味杂陈。
怎么说呢,就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胸口,喘不过气,却又忍不住反复回味。
它讲述的是二战时期,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斯皮尔曼如何在纳粹的魔爪下艰难求生的故事。
说起来,这部电影的信息量很大。
导演是罗曼·波兰斯基,主演是艾德里安·布洛迪。
它属于战争片、剧情片,甚至带点传记的色彩。
剧情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音乐天才在乱世中颠沛流离,靠着对音乐的热爱和求生的本能活下来的故事。
我就不剧透太多细节了,很残酷,也很震撼。
斯皮尔曼这个角色,一开始给我的感觉有点……怎么说呢,有点“艺术家”的清高和不食人间烟火。
但是随着剧情发展,他被迫一次次放弃尊严,放弃身份,甚至放弃人性,只为了活下去。
这种转变,真的让人唏嘘不已。
他就像一株被暴风雨摧残的芦苇,脆弱却又顽强。
这部电影的主题,我觉得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更是对人性的拷问。
在极端的环境下,人性的善与恶都被无限放大。
有些纳粹军官丧心病狂,视人命如草芥;也有一些德国军官,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斯皮尔曼。
这两种极端的对比,更让人反思战争的本质。
再说说电影本身的制作吧。
画面灰暗压抑,完美地烘托了战争的氛围。
音效也很棒,尤其是钢琴曲,时而舒缓,时而激昂,简直就是灵魂的呐喊。
剪辑也很有节奏感,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不会让人觉得拖沓或者跳跃。
这部电影也有一个小小的缺点,就是节奏有点慢。
这可能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是对于一些习惯快节奏电影的观众来说,可能会觉得有点闷。
我个人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就是震撼,感动,还有深深的无力感。
战争真的太可怕了,它可以摧毁一切美好的事物,让人性扭曲变形。
但是,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依然有希望的微光闪烁。
就像斯皮尔曼,他用音乐点亮了生命之火,也点亮了我们心中对和平的渴望。
《钢琴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希望、关于音乐的史诗。
如果你对历史、对人性、对艺术感兴趣,那么这部电影绝对不容错过。
钢琴家观后感(精选8篇)
![钢琴家观后感(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b91e5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93.png)
钢琴家观后感(精选8篇)钢琴家观后感(精选8篇)钢琴家观后感篇1一开始听说《钢琴师》这部电影,感觉应该和另一部《海上钢琴师》相类似,是讲述一位伟大钢琴家的音乐人生故事。
但是当我看完之后发现我错了。
这是一部悲剧,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剧。
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斯皮尔曼,当时无数的光环笼罩这这位才华横溢的英俊的青年。
他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小提琴手,理所当然的是应该子承父业。
虽然一家人之间也存在些许冲突与矛盾的地方,却也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而就在这时纳粹入侵了,打破了不只是这一家,而是所有在波兰华沙生活的50万犹太人的生活。
起先是工作丢了,没有足够的钱买食物,迫不得已只好把心爱的钢琴变卖,但只能是日复一日地吃着土豆,等待在报纸上刊登的最新的关于犹太人的制裁的法令。
先是各个公共场所针对犹太人的禁足令,然后是金钱的限制。
这些已经让所有的犹太人叫苦不迭了,当斯皮尔曼一家还在绞尽脑汁想办法藏钱的时候,政府又要求所有的犹太人带上六芒星的袖章,就像牲畜一样盖上了标示,从此面对被屠宰的命运。
没过多久,所有的犹太人被迁移到犹太区并筑起了高高的围墙。
每天夜里都有各种不幸的犹太人惨遭屠杀。
斯皮尔曼越发的感到家人的重要,发誓要保护好家人。
为了生存他找到一份餐馆琴师的工作,目睹了很多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这困境中是如何求生的。
于是他开口求人,以保证家人的安全。
然而死亡很快降临了,他和几乎所有的犹太人将被送上没有归途的火车,就当要上车时,混乱中他被扯出了队伍,这一刻他的命运被改变了,是一位犹太警察企图救他,看见父亲在队伍中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落荒而逃。
这是为了生命的奔跑,战争一旦开始就没有时间掩面哭泣,这不是苟且偷生,这是为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希望。
随后他被拘禁做苦工,为犹太反抗组织出力。
在努力下逃脱出去被一对旧识的善良夫妇拯救,之后又被昔日的爱慕对象帮助,一次次地逃离纳粹的魔爪。
他感激涕零地凝望着每个帮助过他的人,他知道,他的民族他的国家虽然被蹂躏,但绝不会消亡。
观看《钢琴家》电影个人观后感
![观看《钢琴家》电影个人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6de6d42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9e.png)
观看《钢琴家》电影个人观后感《钢琴家》是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丽雅·福克斯、米乔·赞布罗斯基、爱德·斯托帕德等主演的战争片。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观看《钢琴家》电影个人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观看《钢琴家》电影个人观后感1父亲、钢琴、音乐、爱铸就了他的一生,一位伟大的钢琴家,一种淡淡的哀伤。
刚开始看《钢琴师》的时候,大卫的一顿疯癫让我感到烦躁,但是当大卫回忆起自我的童年,当他演奏起那首肖邦的曲子时,钢琴曲的那种美感突然引起了我的注意力,让我有了继续看下去的兴趣。
我认为大卫的一生有着一种淡淡的哀伤,父亲对他有着一种变态的爱,一个“小提琴的故事”父亲将自我对音乐的热忱强加于他身上,使得年幼的大卫从小就务必承受着来自父亲的压力,但也正是因为父亲这种偏执的爱使得大卫醉心于音乐,让音乐完全占据了他的全部生活。
正是因为对音乐的热爱使得大卫与父亲反目,背井离乡到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对音乐的热忱让他完全投身于音乐,但是又无法摆脱与父亲之间反目的心理压力,那种众叛亲离的情感缺失使得他对音乐近乎疯狂,以至于最后精神崩溃。
妻子吉莲的出现给大卫的生活带来了光明,与吉莲的爱和婚姻改变了大卫的生活,再一次演奏会的成功更为大卫走出自我的阴霾带给了动力。
本片以大卫的回忆为主线,从小时候,到伦敦求学,到精神崩溃,到重新登台,这中间音乐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卫的一次次登台成为全片的线索,优美的钢琴曲成为影片的灵魂。
影片中很多场景给人很强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力,看完这部影片,对影片中的一些场景印象很深,大卫在雨中跑入餐厅的狼狈,崩溃的他在众人面前弹奏时的自信;结婚时蹦着,跳着,像孩子般的自由和幸福这些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天才的成长总是充满坎坷,而天才的陨灭更是让人心酸与叹息,这正是大卫一生的真实体现,无法释怀的父辈的期望,心中怀着对梦想的追求,叛逆与梦想,让这个天才少年大卫在到达音乐的顶峰的同时却也进入了人生的低谷,但是最后大卫的婚姻与感情又为这位天才悲哀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钢琴家观后感
![钢琴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6c5f13d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15.png)
钢琴家观后感《钢琴家》观后感一直都知道有《钢琴家》这部电影,但总是因为各种琐事耽搁着没去看。
前几天终于下定决心,安安静静地把这部片子看完了。
看完之后,心里就像被塞进了一团乱麻,堵得慌,又好像有千言万语要说,可真要开口,却又不知道从哪儿说起。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犹太钢琴家,名叫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波兰华沙,那是一段黑暗到让人窒息的历史。
电影开场,展现的是华沙热闹非凡的景象,人们的生活看起来平静而美好。
可战争的阴霾却在悄然逼近,很快,纳粹的铁蹄就踏进了这座城市。
犹太人开始被限制自由,被迫戴上大卫之星的臂章,被驱逐到特定的区域居住。
这一切的变化,让人猝不及防。
席皮尔曼原本是华沙电台的钢琴师,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工作没了,生计都成了问题。
他们一家人被赶到了犹太人聚居区,那是一个狭窄、肮脏、拥挤的地方。
我能想象到那种场景,破败的房屋,狭窄的街道,人们脸上写满了恐惧和绝望。
席皮尔曼一家挤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空间狭小到让人几乎无法转身。
然而,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席皮尔曼依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
他在一家餐厅里找到了一份临时的钢琴演奏工作,只为了能赚一点微薄的薪水,让家人不至于挨饿。
我记得有一个镜头,他坐在钢琴前,手指轻轻落在琴键上,那一刻,他的脸上洋溢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光芒。
周围的喧嚣仿佛都不存在了,只有他和那架钢琴。
可这种宁静很快就被打破,纳粹的残暴行径越来越过分,他们开始大规模地屠杀犹太人。
有一个场景,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那是在犹太人聚居区,纳粹把人们集中起来,让他们排成一排。
一个老人因为走得慢了些,就被纳粹士兵无情地打倒在地。
孩子们在哭泣,大人们在颤抖,而席皮尔曼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那种无力感仿佛穿透了屏幕,直直地击中了我的心。
后来,席皮尔曼的家人被送上了开往集中营的火车,他却在别人的帮助下侥幸逃脱。
从此,他开始了东躲西藏的生活。
他躲在废弃的房子里,靠别人偷偷送来的食物为生。
钢琴家电影读后感
![钢琴家电影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2e91d3b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77.png)
钢琴家电影读后感电影一开始,就把我拉进了那个混乱又黑暗的二战时期。
咱们的主角,那位钢琴家,他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点烛光,可这烛光在狂风暴雨里,随时都可能被吹灭。
他原本有着高雅的艺术生活,在钢琴前那手指就像在跳舞一样,弹出的曲子美妙得能让人灵魂出窍。
但是战争一来,啥都变了。
那些纳粹就像一群疯狂的野兽,在城市里横冲直撞。
钢琴家的生活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
他开始四处躲藏,像只受惊的小老鼠一样,在废墟里、在各个角落里寻找着生存的机会。
看着他那么狼狈,那么无助,我心里就特别难受。
他以前是舞台上的明星啊,现在却要为了一块面包,为了不被发现而提心吊胆。
不过呢,电影里也不全是黑暗。
中间有一段,他躲在一个房子里,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战争场景。
那种对比特别强烈,外面是枪林弹雨、是死亡和破坏,而他在屋子里,虽然安全但又随时可能被发现。
这就好像是两个世界,可又紧紧地挨在一起。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和那个德国军官的相遇。
那德国军官居然被他的钢琴声打动了。
你想啊,在战争中,一个是被追杀的犹太人,一个是纳粹军官,可音乐就这么神奇地把他们短暂地联系在了一起。
钢琴家在钢琴前弹奏的时候,他好像又找回了自己,又变成了那个在舞台上发光的艺术家。
那一段钢琴声就像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穿过了战争的硝烟,让我看到了人性中还存在的那点美好的东西。
这部电影让我觉得,战争真的是个超级大恶魔。
它把美好的东西都给碾碎了,把人的尊严、把艺术、把生活都给搞得乱七八糟。
但同时呢,又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有那些坏到骨子里的纳粹,可也有像那个军官一样,还能被音乐打动的人。
而且钢琴家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下还坚持活着,他对钢琴、对音乐的热爱就像一颗顽强的种子,在战争的废墟里也想要发芽。
看完电影后,我就一直在想,咱们现在的生活多好啊,没有战争的恐怖。
咱们能自由自在地听音乐,能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部电影就像是给我敲了一个警钟,提醒我要珍惜现在的和平,也要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和尊严,就像电影里音乐尊重每一个有灵魂的人一样。
钢琴家观后感
![钢琴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f49f9e4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d2.png)
钢琴家观后感《钢琴家》观后感看了《钢琴家》这部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中的主人公斯皮尔曼,他原本是波兰华沙电台的钢琴师,过着体面又安稳的生活。
战争的爆发,却让他的世界彻底崩塌。
他亲眼目睹了纳粹的种种暴行,被迫与家人分离,四处躲藏,只为能保住性命。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场景,是斯皮尔曼在一片废墟中寻找食物。
他那小心翼翼的样子,就像一只受惊的小猫。
他弓着腰,脚步轻得几乎听不到声音,眼睛不停地四处张望,生怕被纳粹发现。
他的衣服已经破旧不堪,上面沾满了灰尘和污渍,头发也乱蓬蓬的。
当他好不容易找到一罐罐头时,脸上露出了一丝惊喜,但随即又被恐惧所取代,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打开这个罐头,又担心打开罐头的声音会引来敌人。
他找了一块石头,试图砸开罐头,可每一下砸下去,他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那紧张的神情仿佛能让我感受到他心跳的急速。
好不容易打开了罐头,他却不敢大口吃,只是一小口一小口地抿着,边吃还边警惕着周围的动静。
还有一次,他躲在一个废弃的房子里。
外面下着倾盆大雨,雨水透过屋顶的破洞不停地滴下来。
斯皮尔曼蜷缩在角落里,浑身湿透,冷得瑟瑟发抖。
他抱紧自己的身体,试图获取一点点温暖。
那滴答滴答的雨声,就像是死神的脚步声,让他的每一刻都充满了恐惧。
当他终于有机会再次弹奏钢琴时,那情景真的太动人了。
他的手指轻轻地落在琴键上,仿佛那不是琴键,而是他久违的朋友。
他弹奏的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只有他的音乐在空气中流淌。
他的眼神中不再有恐惧和绝望,只有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
那一刻,我能感觉到他把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思念都倾注到了琴音之中。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它摧毁的不仅仅是城市和家园,更是人们的心灵和希望。
斯皮尔曼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都没有放弃对生存的渴望和对音乐的追求,这让我十分敬佩。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么和平、多么美好。
我们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可以在温暖的家里和家人一起欢笑,可以随时听到美妙的音乐。
钢琴家观后感
![钢琴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047574e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84.png)
钢琴家观后感《钢琴家》观后感一直都知道有《钢琴家》这部电影,但真正静下心来看完,还是被深深震撼到了。
影片的主角是一位犹太钢琴家,叫斯皮尔曼。
故事背景是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进行着惨无人道的迫害。
电影没有那种夸张的特效和激烈的战斗场面,但那种平静之下隐藏的恐惧和绝望,却像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地揪住了我的心。
斯皮尔曼原本有着体面的工作,在华沙的电台演奏钢琴,过着还算优渥的生活。
可战争的爆发,瞬间打破了这份平静。
犹太人被要求在胸前佩戴醒目的大卫之星,然后被一点点地剥夺权利,从限制出行到被赶进隔离区。
电影中有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场景,斯皮尔曼一家人在被赶往隔离区的时候,大家都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脸上写满了迷茫和恐惧。
斯皮尔曼抱着他心爱的钢琴谱,他的父亲还在抱怨着带不了更多的东西。
街道上混乱不堪,孩子们在哭,大人们在叫,而纳粹士兵则在一旁冷漠地呵斥着。
到了隔离区,生活条件的恶劣简直超乎想象。
狭小的空间,拥挤的人群,食物的短缺,疾病的蔓延……但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中,斯皮尔曼依然没有放弃他的音乐。
他在一个废弃的房间里,偷偷地弹着一架走音的钢琴。
他不能发出声音,只能让手指在琴键上轻轻舞动,那一刻,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对音乐的痴迷和对生活的渴望。
然而,情况越来越糟。
隔离区里的犹太人被一批批地送往集中营,斯皮尔曼一家也面临着生死的抉择。
在朋友的帮助下,斯皮尔曼侥幸逃脱,开始了东躲西藏的生活。
他躲在各种各样的地方,废弃的房子、医院的阁楼、甚至是废墟中的一个小角落。
每一次的躲藏,都让人心惊胆战。
有一次,他躲在一个废弃的公寓里,外面传来纳粹士兵的脚步声,他大气都不敢出,紧紧地贴在墙边,心都快跳到嗓子眼了。
直到脚步声远去,他才瘫倒在地,大口地喘着粗气。
在他逃亡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
有善良的,冒着生命危险给他提供食物和住所;也有冷漠的,对他的遭遇视而不见。
但无论遇到什么,斯皮尔曼始终没有放弃生存的希望。
记得有一个情节,他饿得实在受不了了,跑到街上找吃的。
钢琴家读后感
![钢琴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7c2926b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1b.png)
钢琴家读后感作为一名钢琴家,我一直对音乐有着深厚的热爱和追求。
我认为音乐是一种灵魂的表达,是一种情感的释放,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因此,我对于音乐的学习和探索从未停止,我不断地去寻找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音符,去弹奏那些能够打动人心的曲子。
正是在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追求中,我有幸读到了一本名为《钢琴家》的书,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也让我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钢琴家》这本书以钢琴家的生活为主线,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和奋斗,展现了钢琴家们在音乐道路上的坚持和追求。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描写钢琴家生活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音乐、关于生活、关于人生的哲学著作。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力量,更能够看到一个钢琴家在追求音乐梦想的道路上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读完《钢琴家》这本书之后,我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明白了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情感的表达。
在书中,主人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钢琴家。
这让我明白了在音乐道路上,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够取得成功。
同时,我也看到了主人公在音乐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这让我明白了在追求音乐梦想的道路上,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除此之外,《钢琴家》这本书还让我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音乐的描写,展现了音乐的美妙和力量。
我通过书中的描写,深刻地感受到了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和力量,这让我更加热爱音乐,更加坚定了我追求音乐梦想的决心。
同时,书中对音乐的描写也让我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明白了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生活的态度,只有深刻地理解了音乐,才能够更好地演奏音乐,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的来说,读完《钢琴家》这本书,让我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音乐道路上的追求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钢琴家读后感
![钢琴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0f4f795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0.png)
钢琴家读后感作为一名钢琴家,我一直对音乐有着深厚的热爱和追求。
读完《钢琴家》,我深深感受到了音乐对人生的影响和音乐家的坚持与执着,也更加坚定了我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钢琴家》是一部以音乐为主题的小说,讲述了一个钢琴家从小学习钢琴,到成为国际知名的钢琴家的一生。
小说以音乐为线索,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和奋斗,展现了音乐对人生的影响和音乐家的坚持与执着。
主人公从小就展现出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他在音乐的世界里不断努力,不断挑战自己,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钢琴家。
在这一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和音乐家的坚持与执着,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我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在读完《钢琴家》之后,我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情感的表达。
音乐可以温暖人心,激励人们前行,也可以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力量。
作为一名钢琴家,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传递美好音乐的使命,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钢琴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修养,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同时,我也会更加坚定地追求音乐的梦想,不畏艰难,不怕挫折,坚持不懈地向着自己的音乐目标前进。
除了对音乐的理解,我在读完《钢琴家》之后,也对音乐家的坚持与执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音乐家的道路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是他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不断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音乐的追求。
作为一名钢琴家,我会继承音乐家的精神,不畏艰难,不怕挫折,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让音乐成为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钢琴家》这部小说让我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我会继续努力学习钢琴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修养,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同时,我也会继承音乐家的精神,不畏艰难,不怕挫折,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让音乐成为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部分。
钢琴家观后感
![钢琴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f80261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4.png)
钢琴家观后感在观看了《钢琴家》这部影片后,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主题、出色的表演和动人的音乐,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残酷而又充满希望的历史画卷。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二战时期的波兰,犹太钢琴家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在纳粹的迫害下,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折磨。
从一开始生活的平静被打破,到被迫进入华沙的犹太区,再到四处逃亡,他的人生仿佛坠入了无尽的黑暗深渊。
然而,正是在这极度艰难的环境中,他的音乐才华成为了他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
影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对战争残酷性的刻画。
纳粹的暴行令人发指,他们对犹太人的迫害简直惨无人道。
犹太区里拥挤不堪,人们生活在极度的贫困和恐惧之中。
街头的暴力、随意的杀戮,让每一个观众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恐怖。
这种对战争残酷性的直观呈现,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而主角席皮尔曼,他并非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形象。
他在战争面前也会感到恐惧、无助和绝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存的渴望。
他的坚韧和顽强让人敬佩。
当他失去了家人,失去了一切物质的支撑,他依然凭借着内心的信念坚持了下来。
他躲在废墟中,身体极度虚弱,却仍然能在听到钢琴声时,眼中闪烁出光芒。
这种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
电影中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
钢琴声在影片中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表达。
当席皮尔曼在废弃的房间里偷偷弹奏钢琴时,那优美的音符仿佛在诉说着他内心的痛苦和对未来的期待。
音乐成为了他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也是他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指引。
此外,影片对于人性的复杂也有着深刻的展现。
在战争的极端环境下,有人选择了残忍和背叛,而有人则展现出了无私的善良和勇气。
那个帮助席皮尔曼的德国军官,他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闪光点,即使在纳粹的阵营中,也并非所有人都被邪恶所吞噬。
观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无法估量的,它摧毁了无数的家庭,剥夺了人们的尊严和生命。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387aca3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32.png)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钢琴家》电影观后感在一个闲暇的午后,我窝在沙发里,看完了《钢琴家》这部电影。
看完之后,心里就像被塞进了一团乱麻,各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里的主角斯皮尔曼,原本是华沙电台的钢琴家,过着体面且备受尊重的生活。
他在钢琴的世界里畅游,音符是他的语言,琴键是他的舞台。
然而,战争的爆发却如同一场无情的风暴,瞬间将他的世界搅得天翻地覆。
德军入侵华沙,犹太人被赶进了犹太区。
那一幕幕场景,真的让我感到无比的揪心。
狭窄的街道,拥挤的人群,还有人们脸上那无助和恐惧的神情。
斯皮尔曼一家也被迫搬入了这个狭小、破败的地方。
他们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尊严,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斯皮尔曼为了生计,不得不去做各种苦工。
他那原本修长、灵活,用来弹奏美妙音符的手指,如今却要去搬沉重的砖块,干着粗笨的活儿。
他的眼神里不再有往日的光芒,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疲惫和绝望。
犹太区里的生活,每一天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
饥饿、疾病、暴力,如同恶魔一般围绕着人们。
斯皮尔曼亲眼目睹了一个孩子因为偷了一点食物,就被德军无情地当街打死。
那个孩子倒在血泊中的画面,至今还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后来,犹太区迎来了更加残酷的命运,人们被大批送往集中营。
斯皮尔曼在家人的帮助下,侥幸逃脱,开始了东躲西藏的生活。
他躲在各种各样的地方,废弃的房屋、阴暗的阁楼。
每一个新的藏身之处,对他来说都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
记得有一次,他躲在一个废弃的公寓里,房间里弥漫着一股腐朽的气息。
他不敢出声,不敢点灯,只能蜷缩在角落里,听着外面的动静。
肚子饿得咕咕叫,却不敢出去寻找食物。
那种孤独和恐惧,仿佛能从屏幕里溢出来,紧紧地揪住了我的心。
在他最艰难的时候,有一个善良的德国军官发现了他。
但让人意外的是,这位军官没有像其他德军那样残忍地对待他,反而被他的钢琴演奏所打动,给他提供了食物和庇护。
每次想到这个情节,我都会感叹,在那样残酷的战争中,人性的光芒依然能够穿透黑暗。
钢琴家读后感
![钢琴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cf26226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0d.png)
钢琴家读后感第一篇:钢琴家读后感《钢琴家》读后感这部电影是讲述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
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
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
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记得是在大二的时候看过。
片子大概要三小时,我看的忘了时间,直到寝室熄灯电脑自动关闭,但第二天还是看完了。
当时失眠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就起来看。
纳粹、逃亡、男人、女人、那个世界、离我太远,却又很近。
我只能任凭自己跟着主人公一起逃亡,在那里除了活着。
其他什么都失去了意义,让正处于感情脆弱期的我获得了救赎。
很感激为这部片子付出努力的人们。
看过一本好书,感到心灵的震撼看过一部电影,感到无比的纠结人性的光辉,总是在泯灭是闪现----纪念我最爱的关于二战的影片<钢琴师> 灵动的手指如精灵般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自由跳动,神奇而美妙的音乐缓缓流出,充斥着耳膜,净化着心灵。
我们的钢琴师优雅的沉浸于钢琴的艺术之中,然而这一切的美好,在忽然的爆炸声中终止了,拉开了残酷战争的序幕。
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我都是不自觉地用手捂住了嘴,这是为什么呢,同样都是人类,有没有说的清楚德国人为什么要这么对待他们呢,这是为什么呢,勒令内心正遭受无限恐惧的犹太人跳舞难道就真的那么好笑吗,枪杀无处可逃的犹太人就真的那么令他们快乐吗?我以为整部影片就是这样了,可是,高潮在我意料之外展开了。
面对救命的一瓶罐头,钢琴师仍旧用虚弱的手想办法把它敲开,当罐头掉在地上,一位德国军官的脚出现在眼前时,是面对死亡恐惧,钢琴师的生命似乎停在了这里,必死无疑了吧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桌上的照片,即使在战场上,依旧给人温暖的全家福,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将食物拿给我们的钢琴师,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坦然地说“我们投降了”,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将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钢琴师,说他还有更暖和的。
钢琴家读后感
![钢琴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2bbd432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6.png)
钢琴家读后感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钢琴家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钢琴家读后感》。
一本好的书讲究一个真字,家书则更是如此。
傅雷两个孩子的成就,便是让这本家书担起了这个真字。
《傅雷家书》在国际间的声誉很高,所依靠的不仅仅是傅雷在磨难中历练出的深厚笔法,更打动人心的是家书中每一个字都凝结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苦心孤诣。
家书中的父亲形象不是一个板着脸的霸道形象,他的话语更像是一个兄弟、一个朋友平等的问候叮咛。
只有在表现出对孩子的思念时,几丝无力才使人记起,这已经是一位两鬓斑白的老父亲。
《傅雷家书》被誉为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它更像是一本成年人,尤其是父亲所不得不研读的名著。
傅雷对孩子独特的教育方式,他那感人的平等对话,成为几代父亲的楷模。
他不是凭着父亲的权威让孩子明白他的苦心,更不是试图让孩子成为一个百毒不侵的钢铁。
傅雷教导出的孩子是真正的人,一个大写的有血有肉的人。
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一下不是可耻的事。
这是傅雷在家书中对傅聪说的话。
这句话真是深深的感染了我。
我无法想象一个身在异国的孩子看到这样一句话,会感动到何种地步,或许还要有几滴眼泪来表现自己的情绪吧。
被生活磨砺出的沧桑和行万里路表现出的沧桑。
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
因为建立在生活方面的成熟,多为琐事烦恼,一点小事就会心烦意乱。
而路走得多了,人也会见得多,性格也会变得从容淡定,做到泰山崩于前而心不跳。
这就是二者的差距。
其实与其说傅雷成就了傅聪,倒不如说父爱,创造了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和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之父。
有人说父爱像一座大山,雄伟有力。
可傅雷的爱,却如潺潺清泉,缓缓流入人心,滋润那片心灵的土地,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那饱含着殷殷父爱的谆谆教导,那穿透灵魂的人生和艺术体验,如源头活水注入儿子的内心,拓宽了傅聪有限的人生阅历,加深了对艺术的体味和把握。
没有爱,就没有坚强的男人傅聪;没有爱,就没有艺术家傅聪。
钢琴家读后感
![钢琴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e73bee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c.png)
钢琴家读后感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钢琴家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钢琴家读后感》。
第一篇: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在追梦路上,傅雷希望他的孩子能够永怀赤子之心,他亦如此,即使步入晚年但对文学的热爱丝毫不减。
他为儿子骄傲,为他能将不朽大师的作品发扬光大而喜悦,为他实现梦想而喜悦。
一向严厉,不轻易称赞孩子的父亲,此刻却将内心的兴奋表露无遗。
他会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他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简洁明了地指导孩子如何最好地学习外国语言。
他能清晰地记住儿子的每次行程,每场比赛,每次比赛时的状态,对情绪的分寸掌握不住,旋律不够流畅,歌谱不熟,这些问题他都能一个不落地指出。
这时的他是孩子的良师,教导他关于艺术与人生方面的知识。
《傅雷家书》将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他们不善言辞,却总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自己的孩子。
而那些爱却时常被我们子女所忽视……那一封封泛黄的家书,在无形中使身处异乡的父母子女有了连接,他们彼此用心地感受着……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泓。
我认为,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清净,清纯淡雅,而父爱则像是一副水墨画,深沉伟岸,博大无边。
今天读了《傅雷家书》从一字一句中,能感受到浓浓的爱。
无时无刻不思念,每日每夜的担心,更少不了逐字逐句的教导。
傅雷及夫人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培养傅聪,教会了他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立业。
其中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这样一段话:“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不赞成的。
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证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
”恩德是傅聪的好朋友。
恩德的眼睛肌肉十分弱,即使她好学、聪明,收获却大打折扣。
于是傅聪母亲便写信让傅聪写一封信,以朋友的身份,给她一些精神上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琴家》读后感这部电影是讲述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
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
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
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记得是在大二的时候看过。
片子大概要三小时,我看的忘了时间,直到寝室熄灯电脑自动关闭,但第二天还是看完了。
当时失眠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就起来看。
纳粹、逃亡、男人、女人、那个世界、离我太远,却又很近。
我只能任凭自己跟着主人公一起逃亡,在那里除了活着。
其他什么都失去了意义,让正处于感情脆弱期的我获得了救赎。
很感激为这部片子付出努力的人们。
看过一本好书,感到心灵的震撼看过一部电影,感到无比的纠结人性的光辉,总是在泯灭是闪现----纪念我最爱的关于二战的影片<钢琴师>灵动的手指如精灵般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自由跳动,神奇而美妙的音乐缓缓流出,充斥着耳膜,净化着心灵。
我们的钢琴师优雅的沉浸于钢琴的艺术之中,然而这一切的美好,在忽然的爆炸声中终止了,拉开了残酷战争的序幕。
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我都是不自觉地用手捂住了嘴,这是为什么呢,同样都是人类,有没有说的清楚德国人为什么要这么对待他们呢,这是为什么呢,勒令内心正遭受无限恐惧的犹太人跳舞难道就真的那么好笑吗,枪杀无处可逃的犹太人就真的那么令他们快乐吗?我以为整部影片就是这样了,可是,高潮在我意料之外展开了。
面对救命的一瓶罐头,钢琴师仍旧用虚弱的手想办法把它敲开,当罐头掉在地上,一位德国军官的脚出现在眼前时,是面对死亡恐惧,钢琴师的生命似乎停在了这里,必死无疑了吧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桌上的照片,即使在战场上,依旧给人温暖的全家福,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将食物拿给我们的钢琴师,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坦然地说“我们投降了”,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将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钢琴师,说他还有更暖和的。
他做的这一切,都不是想要报答,甚至他还以为自己会有机会再从收音机里听到钢琴师的音乐。
钢琴师回到了以前的生活,录音室里优雅的钢琴师在弹奏钢琴,那个人告诉了德国军官的遭遇,然而命运多舛,虽然做了努力,仍然没有得到最圆满的结局。
片子结束后,很长的一段钢琴,双手在琴键上,精灵般的跳动。
结尾的字母居然告诉我这部片子的故事是真实的,而德国军官死于俘虏的服刑期间。
我的泪不自觉地大滴的掉下来,这并不是一个反映战争的编出来的故事,而是真实的事情。
战争使人恐惧,然而人性却又让人看到希望。
结局并不都是美好,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然他变得不那么残酷,我们依旧有音乐听,依旧有如此感人的故事留给我们不是吗?然而有的人却把德国军官的死归于他救了一个犹太人也不能弥补他杀害很多犹太人的事实。
我想说的是,不要这样好吗,无论让多少德国士兵死,都赎不了这个罪,这个罪不是他们犯的。
只是让我们把这位美丽的德国军官的死归为战争的不幸吧,这样他的死才似乎有些价值。
真希望有天堂在。
这是一部很有名的电影。
据说男主角以此片获得了奥斯卡。
我一直先入为主地以为这是一部说钢琴师在二战期间如何弹琴的故事,因此片子买来,躺在碟片包里也有年头了。
其实这部长达140分钟的片子从头到尾,只有两个长镜头是男主角在弹钢琴,其余的绝大部分时间,犹太裔的男主角都是在纳粹的枪口下胆战心惊地躲藏和逃命。
他在一个个好心人的帮助下,侥幸没有踏上开往集中营的列车,侥幸被送到不同的房间,在纳粹的眼皮底下每天怀着恐惧和饥饿生活。
能够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幸福的。
我们衣食温饱,生活安逸,身体健康,自由自在。
而对于生活在纳粹铁蹄下的犹太民族,早已失去了作为人的起码的生存尊严,连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他们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被纳粹就地处决,不需要任何理由。
那时杀死一个人,根本就不会引起任何震动,仿佛生命就象灰尘一样,一弹而逝。
一个面包、一杯清水、一张床、一件衣服、一个朋友、一个家庭、一个可以走在大街上不用担心随时被枪毙的日子,这些在我们看来如此唾手可得而从未有过任何感恩的事物,在另一个时空环境下,就会变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那么,当我们每天拥有这些最重要的东西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过实际上我们随时都有可能失去这一切?我们是否应该用一种更加知足、更加感恩的心去对待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每天争吵、生气、忧虑的事情,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应该每天都想到那个衣衫褴褛、在废墟中发了疯似地四处寻找一口脏水的钢琴家。
第二次是战争结束后,恢复了健康和衣着的钢琴家,在乐棚里灌制着唱片。
此刻,他的曲调是柔美的,是舒缓的,是长途奔波的旅人的憩息,是久困牢笼后的解脱,当历经劫波的好友出现在录音棚外时,钢琴家流下了无声的泪水,琴声在继续,影片的结尾,演奏的场景转移到了万众鸦雀无声的剧场中,在经历过战火、生死离别、家破人亡的苦痛之后,人们又可以坐在剧院里聆听一场优美的钢琴演奏,每个人的心中是带有怎样的感慨和激动呵,此时此刻,音乐成为他们历经磨难后接触到的精神上的最温柔的抚慰,抚平他们那饱经痛苦蹂躏的心灵,让他们重新燃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音乐,就是他们的精神天堂,,就是他们心中最神圣的精神洗礼。
钢琴家放心地、毫无保留地演奏着,尽情地展示着他那炉火纯青的技巧,他要把最纯洁、最优美、最动听的音乐,用尽可能长的时间,充分输送到每一个干涸的心灵中。
姓名:谢昊天系别:软件学院学号:106150720095篇二:看钢琴家有感看《钢琴家》有感第一次看到《钢琴家》这个名字,说实话,没有太大看下去的欲望,因为我这个人没什么艺术细胞,以前看过《海上钢琴师》,以为这个电影也是一部讲音乐的电影,但看着看着,原来,他是在讲述一段比中国的南京大屠杀更残忍的历史,在讲述着在艺术和生命之间我们该如何抉择……有一个问题我一直不太明白,德国人为什么要疯狂地屠杀犹太人,后来我查了很多二战时期的资料,才知道其中的一些原因。
第一,犹太人会做生意,比较有钱,欧洲大陆的那些富商犹太人很多。
而且基督教的教义是不许放高利贷的,否则要下地狱。
犹太教教义就没这个说法,所以基督教徒比较憎恨犹太教徒。
因为在欧洲传统文化里,放高利贷的都是恶魔。
文学作品也是如此,比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里面的夏洛克和欧也妮葛朗台,基本都被作者给塑造成了恶魔的形象第二,希特勒本人就是个狂热民族主义者,自从他一上台,就疯狂迫害犹太人。
其实并不是他的个人观点,他只是利用了欧洲当时人民普遍讨厌犹太人的心理才得以成功的。
第三,宗教差异,欧洲大陆普遍信仰基督教,犹太人在他们的眼里是异教徒。
信仰的不同导致了互相的仇视。
这种事情历史上很多的,历史上很多战争都是因为宗教问题引发的,比如十字军东征。
电影在开场时似乎就预言了这样一个结局——当人类面临艺术与生命的选择时,我们不得不放弃浪漫而选择实际——没有生命,从此便再不会有艺术。
艺术在战火面前显得羸弱而无助得如同寒风里最后一朵战栗着开放的玫瑰,虽然美丽依旧,但这份奄奄一息的羸弱美丽又能坚持多久呢?记得曾经听到过一个比喻,战争与艺术,就像枪炮与玫瑰——即使在枪林弹雨中,玫瑰也能够瑟缩着盛开,可是盛开了,又能在炮火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多久呢?而在战争的炮火里,仍然不能扼止我们追寻爱情的本性——钢琴家以轻佻和嘲讽的表情轻笑着说,也许某天我们可以一起演奏肖邦,他在大提琴家面前展示了他的无畏。
可是到影片结束时,我不禁想问,他真的无畏么?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毕竟他最终没有选择玉碎,而是选择了瓦全。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可是当我们的脖子已经被战争紧紧的勒住的时候,我们甚至连建业水都无法喝到的时候,我们还能选择什么?或者说,我们其实已经没得选择了。
影片自始至终,都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感觉二战对波兰及波兰犹太人的伤害。
比如在szpilman最初被隔离在犹太人小区的时候,当他看到走私食品的孩子被活活的打断脊椎骨而死去,眼神充满了无助和恐惧。
到了影片的结尾,看着一批批的犹太人在各种方式下死亡,这个时候,他的眼中已经没有了任何多余的表情。
死神在这个时候,如同一个影子,随时出现,用各种方式表演关于死亡的一切。
他穿梭在其中,只是为了生存,生存。
他跪在德国纳粹的脚边,只是为了生存,生存。
如同影片中一个地下党人说的那样,“活着,要比死更难。
”to be or not to be?是生存,还是死亡?这一点都不是个问题。
唯一让我们欣慰的是,当人性残忍的践踏艺术时,我们的艺术家并没有践踏自己仍旧高尚的灵魂——他依然心中有爱的存在,相信爱的存在,依然热爱着他的钢琴,他的艺术以及他的生命。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经常出现——犹太钢琴家的手指常常神经性的痉挛着——仿佛钢琴的琴键就永远的凝固在他的手指下一样,此时往往会有悠扬轻远的钢琴声作为背景音,缓缓的扬起,又缓缓的飘落。
对于很多人称赞这部影片里描述的二战中德国军官和犹太钢琴家的友谊,以及德国军官对音乐和对艺术的崇敬心,我个人认为这是个绝对的误导,影片的主旨显然并非立足于此。
对于这一点,影片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战争的定局已然呈现,而此时再多的屠戮也是枉然——德国人未必能理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却必定能够理解生命的珍贵。
整个影片对人性的震慑以及对那些不幸生活在战争中的生命的哀悼,如同wlady最钟爱的肖邦一样,哀怨、悲伤,却永远不会失去生命的活性,音乐如水般潺潺着,生命和艺术也如水般涓涓不止,即使有战争,即使有磨难,我们依然会坚强的活下去——活下去,就是我们最大的胜利。
《钢琴家》中表现出来艺术的热爱和战争的厌恶,是值得人深入思考,人的贪婪,人的私利,还是其他让人对于艺术的爱会如此的淡漠,缺乏艺术的人是残缺的人,缺乏艺术的民族是残缺的民族,于是,我想到了人的精神之所以不会被打倒,就是在于人对艺术的追求。
最后,我想谈谈这部电影的导演波兰斯基,他一直都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
他生在法国,父母为犹太人。
二战时期,他回到波兰。
其母死于纳粹集中营,父亲和他幸存。
但对于那段亲身经历的过往,无疑是他一生的伤痛。
当年斯皮乐伯格邀请他拍著名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被他拒绝。
因为对他来说,这段历史太过于痛苦。
1969年,他的妻子沙郎.泰特被“梅森党”杀害,他本人却对此表现漠然。
后来他又卷入一场闹得鸡犬不宁的强奸案,虽然他极力否认,但是他在狱中服刑六个月,另加精神病医生的监护,最后他认为法官不会公正判决,而在候审期间逃跑,从而在1977年变成了美国在册的逃犯。
从此20年间,波兰斯基再没有回过美国。
一个亲身经历过的人,用如此冷静的镜头拍摄出了《the pianist》,没有仇恨与报复,只是尽量的重现一段历史。
其身心所受的痛苦,非常人能体会。
我觉得,这部电影给我最大最大的感悟就是:我们要重视任何的生存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