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案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bf05ac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6.png)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该课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的第五章《元素周期律》第三节课。
本课是化学的一大重点,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理解和掌握该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考试成绩都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1.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和实验依据2.掌握元素周期表上各元素的简要概况和规律3.能够利用元素周期律解决一些常见的化学问题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元素周期表上各元素的周期性规律2.理解原子结构对元素化学性质的影响3.能够应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化学问题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首先,在黑板上画出元素周期表,由学生补全其中的元素名称和符号;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上为什么有这样的排列方式?如何解释元素周期表上元素位置的规律性?引出本章的教学内容。
2. 学习和讲解2.1 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首先讲解元素周期律是怎样发现的,以及基本原理是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原子结构是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2.2 元素周期律的实验证明介绍多个实验的结果,如门捷列夫的实验、勃兰特利的实验等,阐述这些实验的意义和证据。
2.3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概览讲解元素周期表上元素位置的规律性:主、副、次、超主族、稀有气体等;并介绍不同区域的元素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同时,在黑板上标示相关信息,例如: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周期、族别等,化学性质方面则重点介绍元素的电子构型、化合价、氧化态、基性、酸性等。
2.4 元素周期律的规律性介绍烷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单价、非金属性等规律,并给出例子加以说明。
提示学生认识到,这些性质和规律都是由原子结构决定的。
3. 锻炼和练习根据例题引导学生思考,在不看书的前提下,利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化学问题。
例如:某元素的电子构型为2,7,问该元素的周期和族别?加入哪个元素可以使Mg(OH)2成为减压水解还原剂?什么样的物质易被还原?4.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讲解其他常用的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高中化学教案《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教案《元素周期律》](https://img.taocdn.com/s3/m/182f9430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4.png)
高中化学教案《元素周期律》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元素周期表及其组成原理;2.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律;3. 理解同一周期和族元素的相似性质;4. 能够运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化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原理;2. 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律;3. 周期性趋势: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等;4.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化学键的性质、化合物的性质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原理、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周期性趋势等;2. 演示法:通过演示化学实验、模型等,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应用;3. 示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化学问题;4. 实验法: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过程。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律;2. 周期性趋势及其应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时间引入概述讲授法— 5分钟1. 热身:通过提问等方式预热教学气氛。
2. 介绍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并引发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好奇心。
一、元素周期表及其组成原理1. 元素周期表的概念和历史2.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原理:主族与副族、周期和族号等讲授法元素周期表15分钟1.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概念和历史,培养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2.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原理。
二、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律1. 元素周期律的定义2. 周期性表现出的规律: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等讲授法元素周期律30分钟1.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通过图表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三、周期性趋势及其应用1. 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等的周期性趋势2. 元素周期律在化学中的应用演示法、实验法、示例法元素周期表,实验材料,化学键模型等30分钟1. 通过化学实验和模型等方式,让学生观察和验证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等的周期性趋势;2. 通过具体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元素周期律教案(详细)
![元素周期律教案(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0721b2a8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29.png)
元素周期律教案(详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排列规律。
2. 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能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原子半径、化合价、原子序数等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的,分为七个周期,十六个族。
3. 元素周期律的排列规律:a. 周期性变化:同一周期内,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b. 族的变化:同一族内,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的排列规律。
2.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排列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2. 利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元素周期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化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元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2.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概念: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定义和发现过程。
3.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介绍周期表的七个周期和十六个族。
4. 引导学生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规律:通过观察周期表,引导学生发现原子半径、化合价等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5.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排列规律:详细讲解同一周期和同一族内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6. 练习与应用: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进行分析解释。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领域:如化学反应原理、材料科学、生物化学等。
2. 讲解一些重要的元素周期律规律:如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分界线、过渡元素的特点等。
元素周期律的教案
![元素周期律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a3002a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0.png)
元素周期律的教案教案:元素周期律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周期律的由来和基本原理。
2.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排列规律。
3.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排列规律。
2.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难点:1.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排列规律。
2.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准备:1.幻灯片、电子白板或黑板。
2.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课(10分钟)2.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然后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的是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
Step 2:讲解元素周期律的由来和基本原理(20分钟)1.通过幻灯片、电子白板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律的由来和基本原理。
2.解释元素周期律是根据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元素进行分类和排列的表格。
3.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和主要贡献者。
Step 3: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排列规律(30分钟)1.通过幻灯片、电子白板或黑板向学生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排列规律。
2.解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包括:周期、族和元素符号。
3.解释元素周期表的元素排列规律包括:按原子序数递增、周期性重复和相似性。
Step 4: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意义(20分钟)1.通过幻灯片、电子白板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意义。
2.解释元素周期表可以预测元素的性质、化学反应和存在形式。
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元素周期表在冶金、化工、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Step 5:巩固与拓展(20分钟)1.进行互动讨论,分享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感悟。
2.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扩展讨论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鼓励他们运用元素周期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Step 6:课堂总结(10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排列规律。
2.强调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意义,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应用元素周期表的知识。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a6b05f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8.png)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元素周期律》教案篇一[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4、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和迁移类比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实验仪器、有关药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引入](出示门捷列夫挂像),介绍门捷列夫是俄国伟大的科学家。
门捷列夫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学生回答]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教师板书]第三节元素周期律[教师引导]如何理解"律"、"周期"的含义?[学生讨论]略。
(可以从"星期"、"年"、"四季"等方面认识。
)[教师小结]律就是规律,是关于元素的规律;所谓周期,首先意味着周而复始的重现。
其次,严格说来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符合哲学上的观点:螺旋式上升。
望大家在这两节内容的学习中仔细体会。
我们现在明白了:元素周期律就是揭露元素发生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下面,我们就具体研究一下元素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周期性变化。
[教师小结]请同学阅读课本130页表5—5中原子序数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一栏。
其中原子序数指的是人们按核电荷数给元素编的号。
阅读后请同学从这样几个角度分析,同时完成表5—6。
[教师板书]核外电子排布横行纵列行与行之间[学生活动]略。
[教师板书]核外电子排布横行纵列行与行之间周期性变化[教师引导]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我们已经清楚了,请同学利用所学知识推测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情况,还是按照刚才我们提出的三个方面讨论。
[学生活动]略。
必修第一册化学人教版: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案
![必修第一册化学人教版: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7dd4ef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65.png)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4.2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分区。
(2)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
自主引导探究,分析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归纳、比较。
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科学创造品质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2.教学难点:“位、构、性”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元素周期律
1、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1)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2)非金属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绝对值之和等于8。
3、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42090a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d.png)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发展及其结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数量、分布规律和命名规则。
3. 培养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推断和能量计算等基本技能。
4. 提高学生对化学元素周期律的认识,理解元素周期律在化学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数量、分布规律和命名规则。
2. 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推断和能量计算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2. 运用讲解法,详细讲解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发展、元素数量、分布规律和命名规则等。
3. 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4. 利用互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元素周期表的图片和实例,以便进行直观演示。
2.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3. 准备一些典型的案例和练习题,用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元素周期表产生兴趣,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发展、元素数量、分布规律和命名规则等,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3. 演示:通过展示实例,讲解元素周期表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推断和能量计算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
4.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典型的案例分析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元素周期表在化学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后续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元素周期表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完整版)元素周期律教案(详细)
![完整版)元素周期律教案(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03fe9f3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32.png)
完整版)元素周期律教案(详细)们来看看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但在同一周期内,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半径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电子层数增加,电子云的大小也会增加,从而使原子半径增加。
讲述]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元素的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在同一周期内,元素的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而在同一族内,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这是因为在同一周期内,原子核外电子数不变,但电子云的大小会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而增加,从而使元素的化合价增加。
讲述]最后我们来看看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在元素周期表中,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从右到左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这是因为金属性元素的原子结构中,原子核外电子数少,容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而非金属性元素的原子结构中,原子核外电子数多,容易吸收电子成为阴离子。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元素周期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启发式教学和引导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的研究兴趣和自主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
和探究,了解了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进一步分析周期表中性质的规律。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而不同周期的元素则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是因为同一周期的元素拥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而不同周期的元素则拥有不同的电子层数。
其次,我们可以发现,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化合价也呈现周期性变化。
具体来说,同一周期的元素化合价相同,而不同周期的元素则化合价不同。
另外,元素周期表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也呈现周期性。
同一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都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原子半径也具有周期性变化。
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逐渐减小,而不同周期的元素则原子半径不同。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a626aaf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cc.png)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让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是本章的第二节,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
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
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示作介绍,但为了便于教学以及学生对以后知识的理解,可作适当的扩展,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排布规律。
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规律。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化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fc9c9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26.png)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化学教案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化学教案「篇一」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第三节元素元素符号教学目的知识:了解元素涵义;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记住并会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符号;会运用元素概念区别单质和化合物。
能力: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元素的学习进行从微观到宏观认识方法的教育。
重点难点元素概念伯初步形成。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讨论练习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复习讨论】二氧化碳、水和氧气三种物质的分子中,共同原子是哪种?填表,思考寻找共同原子。
回答:相同的原子是氧原子。
用图示法激发兴趣。
概念的引出。
【提问】氧原子是怎样构成的?它们的核电荷数是多少?【讲述】凡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为8的原子都为同一类,称为氧元素。
【板书】一、元素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回答: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都是8。
领悟理解记忆复习原子的构成。
引出元素的概念。
在理解元素的概念基础上进行记忆。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讨论】质子数11,电子数为11的微粒与质子数为11,电子数为10的微粒是否属于同一种元素?【说明】只要质子数相同,不论中子数或电子数是否相同的微粒,都属于同一种元素。
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领悟进一步理解元素的概念。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一做练习一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引入】指出下列各种物质的组成元素,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氧气、氮气、碳、硫、铁、二氧化碳、水、五氧化二磷、氯化钾、氯酸钾)【讲述并板书】 2.单质和化合物①单质:②化合物:分析、讨论得出: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加强理解和记忆。
【讨论】根据上述物质组成元素的分析,得出氧化物的概念。
【讲述并板书】③氧化物:分析、讨论理解记忆培养分析问题能力。
加强理解和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做练习二做练习二巩固概念【阅读】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地壳中的元素及生物体细胞中的元素。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fea57b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7b.png)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能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2. 教学难点:周期表对元素性质的预测和周期律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图片展示和简单的活动,学生们了解有哪些元素以及它们分别的性质,引发学生们对于元素性质变化的思考,为引入元素周期律做铺垫。
2. 色码表的制作,让学生自行收集不同颜色的小球,为下一环节的分类打下基础。
【展开】1. 通过对于普朗克、门捷列夫、柯西和门德里夫提出的元素周期律做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理解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
2. 解释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方式,回顾周期表中元素分类的基本方式和命名规律,让学生们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3. 进一步讲解元素周期律中元素性质的预测,让学生了解周期表的应用和实用价值。
4. 分组或自由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分析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变化以及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探究元素周期律的更深层次的规律。
同时以简单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规律。
【总结】1. 回顾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梳理课程内容,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 对元素周期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做简单介绍。
四、教学反思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重点强调了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以及周期表的组成,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元素性质的预测和周期律的历史背景。
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类活动和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并且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元素周期律所涉及的知识点。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教学重难点与生活联系的整合以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保障学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元素周期律的教案11篇
![元素周期律的教案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3c30027e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2.png)
元素周期律的教案11篇元素周期律的教案【篇1】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资料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放映钟表,时间的周期性变化,的flash.四季的轮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些描述时间的词语,都体现了时间变化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周期性,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来研究元素性质的变化特点,总结其规律。
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元素的性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按照核电荷数有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请同学们对照,自己写得对不对。
今天要讲的是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我问什么要大家写原子结构是意图呢?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呢?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所以要研究性质必须先研究结构。
很好,说得全面。
就构决定性质!那么,现在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元素的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们观察你们手中的原子结构够示意图,总结其变化规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层数每隔一定数目就增加一层,最外层电子数则呈周期性变化。
【指导阅读】元素的性质随核电荷数的递增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表5-3关于原子半径的数据,参考书上130页底端的小字注解,归纳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原子半径为什么呈周期性变化呢?从原子结构角度来讲,半径受哪些因素影响呢?请同学们分析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大家说的三种因素都起作用,但有主次关系。
通常,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核电荷数的递增,在后两种影响结果相反的因素当中,核吸引电子的影响是主要的,因此,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半径减小。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化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6f802e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a0.png)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化学教案第一章:元素周期表的发现与发展1.1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1.2 元素周期表的编制1.3 元素周期表的演变与发展第二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1 周期表的横行与纵列2.2 周期表的周期与族2.3 周期表的区块与间隙第三章:元素周期律的规律3.1 原子序数的递增规律3.2 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3.3 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第四章:元素周期表的应用4.1 元素的查找与识别4.2 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4.3 元素周期表在物质制备中的应用第五章:元素周期表与化学键5.1 离子键与元素周期表5.2 共价键与元素周期表5.3 金属键与元素周期表第六章:主族元素的结构与性质6.1 碱金属族元素6.2 碱土金属族元素6.3 卤族元素6.4 稀有气体元素第七章:过渡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7.1 过渡金属元素的电子排布7.2 过渡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7.3 过渡金属元素的合金与应用第八章:镧系元素与锕系元素8.1 镧系元素的结构与性质8.2 锕系元素的结构与性质8.3 镧系元素与锕系元素的应用第九章:元素周期表与生物体9.1 生物体中的主要元素9.2 元素周期表在生物体中的应用9.3 元素周期表与生物化学反应第十章:元素周期表与环境保护10.1 环境中的有害元素10.2 元素周期表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0.3 元素周期表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一章:现代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研究11.1 元素周期表的新发现11.2 超重元素与合成元素11.3 元素周期表的未来发展趋势第十二章:元素周期表与量子化学12.1 量子化学基本原理12.2 元素周期表中的量子化学现象12.3 量子化学在元素周期表研究中的应用第十三章:元素周期表与材料科学13.1 元素周期表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13.2 纳米材料与元素周期表13.3 新能源材料与元素周期表第十四章:元素周期表与化学教育14.1 元素周期表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14.2 元素周期表教育的重要性14.3 元素周期表教育的发展趋势第十五章:元素周期表与化学研究的前沿15.1 元素周期表中的未解之谜15.2 元素周期表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15.3 元素周期表与化学科学的未来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包括元素周期表的发现与发展、结构、规律、应用以及与化学键、生物体、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33d012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0a.png)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使用的教材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共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本书为必修模块教科书,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组成。
作为高中化学的基础,内容比较广泛,知识较浅显,更加强调和突出基础性,旨在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必须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为继续学习选修课程的学生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知道金属、非金属性质的递变规律。
学情分析在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对元素周期表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展开本节内容的学习。
考虑到学生刚经过一个寒假,以及面临文理分科的情况,本节安排的内容会比较轻松。
鉴于该班学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且已经大体适应了高中的学习方式,有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已经自学了此部分内容,所以本次的课将主要以交流、讨论的方式展开。
高中的学生已经有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已经初步具备了处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结合数据和实验事实来认识科学规律以及认识到结果与性质间存在关系。
教学目标1、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
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终合运用有关知识、数据分析处理来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2、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体精神。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3、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有参与化学探究的热情。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养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教学重难点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了解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3、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原子的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的关系;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A4纸30张(对折撕成两半)3、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试管夹、酒精灯、砂纸、胶头滴管药品:酚酞、2mL1mol/L盐酸、1mol/LAlCl3溶液、3mol/LNaOH溶液、3mol/LH2SO4溶液、6mol/LNaON溶液、镁条、铝箔教学过程。
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15篇)
![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7b4f19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87.png)
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15篇)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
主要内容包括:原子序数和周期性的概念;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以及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等几个部分。
并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属基础理论知识范畴,不仅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
在教材安排上,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不仅对学过的碱金属‘卤素等主族元素作了规律性的总结,也为即将学习的元素周期表和氧族元素等律后元素的学习奠定了理论知识基础。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才真正打开了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元素及其性质的科学大门。
3教材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情感目标:热爱、理解对规律探讨的科学家(二)能力目标: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观点教育:量变引起质变。
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三)德育目标: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核外电子排布与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难点: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二。
教学方法:1方法:诱思探究法──通过自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
《元素周期律》优秀教案
![《元素周期律》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94dbf3f18583d048645980.png)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高一化学备课组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元素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比较法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第1课时设问:碱金属元素间、卤族元素间的化学性质为什么相似?结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讲述:目前已发现了100多种元素,它们的结构与性质各有什么联系?这其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引出板书)目前已经发现和合成的115种元素在排列时,也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也有一定的周期,那么,这里面周期是什么?有哪些规律可言?建立原子序数概念后让学生阅读:表5-5、图5-5,解决以下问题:1:原子序数概念:。
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种类呈现怎样的规律性的变化?②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怎样规律性变化?③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怎样的规律性变化?④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元素主要化合价呈现怎样的规律性变化?板书: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填表:原子序数 1 2 元素名称氢氦元素符号H He 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序数 3 4 5 6 7 8 9 10 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序数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表5~6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变化的规律性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1~2 1 1~2 23~10 2 1~8 811~18 3 1~8 8(5)表5—7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的变化3~9 ①11~17 ②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③的变化。
(完整版)元素周期律教案(详细)
![(完整版)元素周期律教案(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9ec5e14c1a37f111f0855b9a.png)
元素周期律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利用已经学过的简单的元素以其化合物,如碱金属和卤素两类元素的知识,以及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揭示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关系,从而揭示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引导观察比较,对比归纳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是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引导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总结]C 同学回答的很正确,我们从元素周期表 中可以知道钠、镁、铝都是同一周期元素,也就是 说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 性逐渐弱,贝陀们的金属性逐渐减弱。
[提问]我们刚才探究了同一周期金属性的强弱,下 过渡 面我们来探究一下非金属性的强弱看看它们的非金属性是否也有一样的周期性呢?[探究活动二]阅读PPT 探究活动二并分析表格根据 硅、磷、硫、氯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形成条件和最 高价氧化物形成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探究硅、磷、硫、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正确,我们同样从元素周期 表中可以发现这几种元素是同一周期的,也就是说[讲述]从上面的反应现象你们得到了什么样的规律 呢?请C 同学根据信息提醒中的内容和实验现象说 说钠、镁、铝三种单质的金属性强弱。
[C 同学]金属性 钠 > 镁 > 铝[思考,倾听][倾听、思考]环节 四、非通过上表分析,能得出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性与 非金属性变化情况如何?[回答]从左到 用元素的最高 价氧化物对应 的水化物的酸 性逐渐增强, 硅、磷、硫、氯 非金属性逐渐 增强。
1.2.2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1.2.2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7a83152f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d0.png)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会进行总结,强调元素周期律在化学领域的重要性。我会指出,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物质的性质,还可以指导我们进行化学实验和发现新元素。
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 阅读材料:推荐阅读《化学原理》一书中关于元素周期律的章节,加深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
- 视频资源:观看化学教育视频,了解元素周期律在化学中的应用和发现新元素的故事。
2. 拓展要求:
- 自主学习:利用课后时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或观看视频资源,深入学习和拓展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
⑤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发展
- 门捷列夫的周期表: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第一个周期表
- 周期律的发展:科学家们对周期表的不断完善和扩展
⑥ 学习元素周期律的意义
- 提升科学素养:了解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图表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同时,注重艺术性和趣味性,通过颜色、字体和图像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律的定义、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元素周期律是化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它能够帮助我们预测物质的性质、指导化学实验和发现新元素。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掌握了以下知识点:
1. 元素周期律的定义: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2.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比较,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规律。
【难点】
理解元素周期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景引入
【提出问题】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都呈现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他们都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教师引导】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与电子层排布密切相关,那么他们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变化呢?我们通过第三周期元素的一些化学性质来探讨这一问题。
环节二: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除去表面的氧化膜。
放入试管中。
向试管中加入2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
观察现象。
过一会儿加热试管至水沸腾。
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镁与冷水反应缓慢,与沸水反应迅速,放出氢气。
【演示实验】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磨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再各加入2mL1mol/L盐酸。
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回答】镁与盐酸反应速率比铝与盐酸反应速率快。
【提出问题】回忆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学生回答】钠能与冷水反应,反应非常剧烈。
【提出问题】通过上述反应的实验现象,猜测钠、镁、铝三种金属的金属性变化。
【学生回答】钠>镁>铝。
【提出问题】以化学小组的形式,阅读书中材料,比较Si、P、S、Cl这几种非金属与氢气反应条件的难易程度?
【学生回答】Si>P>S>Cl。
【提出问题】阅读书中材料,比较Si、P、S、Cl这几种非金属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
【学生回答】Si
【提出问题】以化学小组的形式,讨论比较Si、P、S、Cl这几种元素非金属性强弱。
【学生回答】Si>P>S>Cl。
【提出问题】第三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规律。
【学生回答】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教师引导】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环节三: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随着原子序数递增,都有哪些量呈现周期性变化?
【学生回答】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比较第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以及和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