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推荐下载
一个物体上,物体中的粒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 形成对电荷的认识。 从初始认识向科学
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出了电性。
3.(出示图片:用塑料梳子梳头发)讲解:当 正电荷与负电荷,以 这个发展对学生来
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梳子和头发摩擦,头发 及梳子与头发摩擦后 说还不是很深入的,
上的电子发生了转移,跑到梳子上,梳子有了 他们各自的带电情况。 但对于四年级学生
同时也进一步了解
到学生对静电现象
的初始认识。
培养学生质疑、 倾听的能力。
不到物体带电呢?
2.讲解: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
电荷。由于中性物体所带正负电荷数量相等,
电量的代数和为零,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感觉
不到物体带电。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比如摩 学生认真倾听,解 现象做出了科学的
擦)时,就容易使一个物体的电子转移到另外 释心中的疑惑,初步 解释。完成了学生
学生活动
学生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活经验, 深入了解学生的原
学生进行尝试
学生随着教师的质 疑进行深入的思考。
教学设计思路
激发学生研究兴
趣,迅速进入主题。
教师注意对学生
的想法进行追问,
生的回答,适当引
出“静电”一词。
让学生自己去寻
找生活中的静电现
象,并试着让他们
做出解释,使学生
感受到静电现象并
不稀奇,它随时随
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第一部分: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了解学生
对静电的初始认识。
1.引入:出示充满气的气球
2.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漂 认真倾听并积极调
亮的气球小朋友,可是,它有一些烦恼,因为 动生活中的经验。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 - 小学科学思品健康随笔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小学科学思品健康随笔《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的第一课,课前我精心准备了教学设计和课件,挑选了一些网络上的关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视频来为上课做准备。
我先播放视频《神奇的生活实验----静电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通过展示一个用梳子靠近碎纸屑的小实验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图片来引入课题。
在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我先设计了两个活动和一个关于摩擦起电的视频来让学生了解不一样的电荷。
然后,我通过提问提问引出梳子靠近碎纸屑的演示,带出让电荷流动起来的问题,最后播放了电荷流动的小动画,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电路方面的问题。
在达标测评环节,我根据课本上的内容设计了三道填空题(),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通过师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共同总结,来完成这节课学习内容。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上课环节的整体思路,可是在上课当中,碰到了一些问题,回到家后,我好好的反省了这节课的各个环节,总结出了以下几点:1、上课伊始,我们能给学生分组,就按照他们怎么坐就怎么分组的了,也没有选出小组长,这是我的第一个失误。
这个失误导致的后果就是,有一个组的学生特别不配合老师,导致课堂纪律出现乱糟糟的情况,而我没能及时制止。
后来想过,当时,我应该在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设法补救,比如,把那个小组的人员打散开来,分到其他组去,及时的给各小组补选一位组长;或者,就找这个小组的同学来回答问题,小孩子不认真听课,不外乎想表现自己,那我就顺着他们的意思,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这样,可能就会更好一些。
2、做完小气球摩擦头发的小实验后,没有及时把气球回收起来,导致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同学还在做着小气球的实验。
面对这种现象,我当时应该及时的收回气球,把学生的心思引导到后面的学习内容上来。
3、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总结的有点乱,这个怪我当时没有及时的把学习目标展示出来,导致学生老是总结不到点上去。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和反思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电,第一节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作者及工作单位白延奇,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官庄乡中心小学教材分析1.本课的教学思想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体会和已有知识动身,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这是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大体依托;是学生自主探讨科学文化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
2.本节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第一次涉及有关电的知识,十分重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后面更深切学习电的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1.我班学生共26名,整体来讲基础差,知识面相对狭小,思维不开阔,存在着智力不同,但他们有上进心,学习踊跃性高。
2.在教学本课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挖潜力,锤炼思维。
3.学生科学意识淡薄,见地狭小,对科学概念明白得不清。
教学目标概念明白得静电现象产和的缘故。
明白得电路的含义。
探讨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验操作,熟悉静电现象。
有效地记录自己的发觉结果,并从实验分析中得出一些大体的结论。
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操作,萌生了学生对科学的爱好和热情。
小孩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交流和一起解决问题。
培育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
社会、情绪能力倾听其他同窗的发言并作出适当的反映。
用心致志地探讨材料。
自信地进行科学探讨活动。
语言能力清楚、准确、有层次地描述。
能利用新的科学辞汇。
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白得静电现象所产生的缘故。
明白电荷流动所具有的条件。
教学进程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电,第一节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作者及工作单位白延奇,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官庄乡中心小学教材分析1.本课的教学思想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体会和已有知识动身,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这是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大体依托;是学生自主探讨科学文化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
2.本节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第一次涉及有关电的知识,十分重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后面更深切学习电的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并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和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探究问题。
他们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和兴趣,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知道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静电的产生原因和机制。
2.静电的传播和消失方式。
3.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静电现象。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探究静电现象。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联系生活法:将静电现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认识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静电现象。
2.呈现(1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如用毛皮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吸引纸片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和探究静电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总结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特点。
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其形成原因;2.掌握利用带电物体吸附小纸片实验的方法及操作技巧;3.掌握摩擦过程中带电物体的变化和原理;4.能够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和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对静电现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静电现象及其形成原因;2.利用带电物体吸附小纸片实验;3.摩擦过程中带电物体的变化和原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段视频或者演示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和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小组探究•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对“利用带电物体吸附小纸片实验”进行探究;•安排小组任务,各自探究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技巧;•设置适当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师生互动•客观呈现小组探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分析结果并发表意见;•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和意见加以引导,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4.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摩擦过程中带电物体的变化和原理;•借助PPT等教学工具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通过实验演示和示范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5. 练习巩固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并总结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四、教学策略1.师生互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
2.探究式教学: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验操作技巧。
3.PPT演示: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和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主要侧重于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主动地掌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其相关知识。
探究式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通过师生互动和PPT演示等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小学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范文小学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范文11.静电实验。
实验材料有两种,一种是橡胶棒和毛皮,一种是玻璃棒和丝绸。
课前我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做了尝试,用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吸附纸屑不是很明显,而有机玻璃棒经过丝绸的摩擦在靠近纸屑时吸附现象非常明显,有的纸屑甚至飞舞了起来。
于是选择了后者作为学生实验的材料。
课上对比实验效果非常好。
2.意外收获。
学生在做静电实验的时候,有些同学叫起来:“看,我的袖管也能吸附纸屑。
”我一看,果然,他的袖管上吸附着一些纸屑。
因为今天学生穿的是校服,衣料是腈纶的,在摩擦后很容易产生静电,也出现了吸附效果。
于是,我顺水推舟,和学生探讨起生活中其他的静电现象……3.细节失算。
静电实验需要纸屑,而且是那种撕的很细小的纸屑。
虽然再三提醒,下午三节课下来,地上掉了一些纸屑。
因为学生起身带起的风也会使得纸屑飘落。
我只得让学生下课后把掉在地上的纸屑一一捡起。
现在想想,只要在课前准备一些盒子,把纸屑放在盒子里进行实验,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纸屑飘落在地上了。
小学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范文2《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本学期科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他们都经历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只是他们大多数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
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用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关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然后通过摩擦起电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静电,进一步认识静电产生的原因,电流的形成。
在执行教学时,出现了意外的情况:摩擦并不产生静电。
尽管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使劲用塑料棒摩擦头发,摩擦衣服,或者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均不能吸起细碎的纸屑或头发,我也感到意外,按照常规,用摩擦过的塑料棒或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去接近头发,它们是会相互吸引。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教材分析:这是教科版科学四下课程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3个部分:(1)体验静电现象。
通过一些小游戏和交流,让学生能感受到静电现象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是随处可见的。
(2)研究不一样的电荷。
这是引导学生从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并与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3)让电荷流动起来。
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
以上三个活动的结构属于线型结构,是递进关系。
它在本单元的地位是让学生从对静电的元认知到对电的本质的一个初步认识,为后面几课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对静电现象,学生并不陌生,生活中也经历过,可能学生也能说出静电这样的科学语言。
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探究,特别对正负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对电流的概念也是教学思路:一、以小魔术引入,利用学生周边材料和教师提供材料,让学生做一做,体验静电。
再通过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辅以图片补充,让学生感受静电现象无处不在,存在于任何物质中。
二、通过问题“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受不到物体带电呢?”引到第二个活动,通过动画讲解,学生举例解释,板书小结,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
再通过实验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并让学生与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三、通过让学生“用带电吸管点亮小灯泡”的情境创设,引到“带静电的物体,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再到电流、电路。
四、通过将掉下的轻小物体捡干净应用到静电,再到更小的粉尘的收集让学生有创新的意识。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电荷简介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电荷简介
带正负电的基本粒子,称为电荷。
带正电的粒子叫正电荷(表示符号为“+”),带负电的粒子叫负电荷(表示符号为“﹣”)。
也是某些基本粒子(如电子和质子)的属性,它使基本粒子互相吸引或排斥。
古代人类很早就观察到“摩擦起电”现象,并认识到电只有正负二种,同种相斥,异种相吸,但是,无论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都有着吸引轻小物体的能力。
古人因不明白电的本质,认为电是附着在物体上的,因而称其为“电荷”,并把显示出这种斥力或引力的物体称带电体。
有时也称带电体为“电荷”。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即物质、原子或电子等所带的电的量。
电荷的符号是Q,单位是库仑(记号为C)简称库。
我们常将“带电粒子”称为电荷,但电荷本身并非“粒子”,只是我们常将它想象成粒子以方便描述。
因此带电量多者我们称之为具有较多电荷,而电量的多寡决定了力场(库仑力)的大小。
根据库仑定律,带有同种电荷的物体之间会互相排斥,带有异种电荷的物体之间会互相吸引。
排斥或吸引的力与电荷的乘积成正比。
自然界中的电荷只有两种,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由丝绸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由毛皮摩擦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电荷的最基本的性质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琥珀经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是物体带电的最早发现。
继而发现雷击、感应、加热、照射等等都能使物体带电。
电分正、负,同号排斥,异号吸引,正负结合,彼此中和,电可以转移,此增彼减,而总量不变。
1。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共10张PPT)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共10张PPT)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共10张PPT)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共10张PPT)
为什么通常物体不显示带电?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共10张PPT)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共10张PPT)
实验报告单
组 记录人
实验内容
1、将一条吹塑纸的底端与绸缎 摩擦,另一条的底端与塑料纸摩擦, 然后将摩擦过的两端相互靠近。
年月日 我看到的实验现象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共10张PPT)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共10张PPT)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共10张PPT)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生1.活1中生的活静中电的现静象电|现教象科|版教科(共版10张(共PP1T0)张PPT)
实验报告单
组 记录人 实验内容
年月日 我看到的实验现象
1、将一条吹塑纸的底端与绸缎 摩擦,另一条的底端与塑料纸摩擦, 然后将摩擦过的两端相互靠近。
相互吸引
2、将两条吹塑纸的底端同时与 绸缎摩擦,然后将摩擦过的两端相 互靠近。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生1.活1中生的活静中电的现静象电|现教象科|版教科(共版10张(共PP1T0)张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共10张PPT)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共10张PPT)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共10张PPT)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共10张PPT)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每课知识点梳理附单元复习要点(含练习卷)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每课知识点梳理附单元知识点复习+单元复习测试卷目录第一单元《电》每课知识点梳理归纳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2、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3、现象。
4、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
56、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中,人体也带有静电。
7、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也就8、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9、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而且在它们靠近时会产生相互吸10、电路:11第2课点亮小灯泡1、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234来。
5、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不仅小灯泡不6、小灯泡的构造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和7、能使小灯泡发光的连接方式的共同特点是电流经过灯丝,形成通8、电池是一种便携式电源。
电池的一端是铜帽,称为正极;另一端9、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
第3课简单电路12、电从电池的正极(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最基本的电路连4、在简单电路中,电源、导线和用电器是必须的,但开关不是必须的。
5、电路中导线的作用跟自来水管功能相似。
第4课电路出故障了1、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电路出故障了,2、电路检测器是一个简单电路,由电池、小灯泡和若干导线组合而成。
3、电路检测器只适合电池类电路,但不能检测45、使用前先检测电路检测器是否破损,只要将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6、检测前,先把故障电路中的干电池从电池盒中取出。
7、检测时,如果灯亮说明正常。
8、检测小灯泡时,只要检测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即可。
第5课导体与绝缘体1、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一般情况下多数金属;物质叫做绝缘体,绝缘体包括塑料、布、纸张等。
23、检测材料是否容易导电,可以借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知道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学情分析]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会经历过。
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
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
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
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逻辑推理,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难点:通过实验解释不一样电荷之间的吸引和排斥关系。
[教法学法]教法:引导法学法:交流讨论法、实验法[教学准备]PPT课件。
[媒体说明][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师:首先老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边看边思考,这位大叔遇到了哪些麻烦? (播放视频)师:想一想,这位大叔遇到了哪些麻烦呢,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些情况吗?对了,他在脱衣服时,发出了啪啪的响声音,在用梳子梳头时,梳子接触头发时,发出刺啦的响声,开门时,手接触门把手有触电的感觉。
四年级下册科学活动手册答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电》第一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P2一、1.物质生物非生物2.正电荷负电荷排斥吸引3.电流电源电路二、1---3对错对三、把在头发上摩擦过的塑料笔慢慢靠近碎纸屑,纸屑会被吸起。
第二课《点亮小灯泡》P4一、1.灯丝2.导线小灯泡回路电流二、1---2错对三、能。
连接图略第三课《简单电路》P6一、1.电源用电器导线2.电源二、1---3对对对三、简单电路图略第四课《电路出故障了》P8一、1---3错对错二、用验电笔来检测。
如果有电流通过,电流通过验电器、人体、大地形成回路,氖泡会发亮。
反之,氖泡不亮。
三、参考答案:电视、空调、洗衣机、冰箱等都有开关,开关的种类很多,有接触式的,如按键开关、旋扭开关、拉线开关、闸刀开关,也有非接触式的,如遥控开关、感应光亮、声控开关等。
此类电器的开关主要作用是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第七课《不一样的电路连接》P14一、串联并联二、2.3伏更亮二、1---2CB三、电路图略并联1.5伏不太亮3.暗亮第二单元《新的生命》第一课《油菜花开了》P17 1.(1)根、茎、叶、花、果实、种子2.(1)×(2)√(3)√(4)×(2)雄蕊,雌蕊,雌蕊,雄蕊。
3.参考答案:不是所有的油菜花都能结果;不是所有的花都有雄蕊赫然雌蕊;有些花是不长花瓣的。
第二课《各种各样的花》P19 1.(1)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2.(1)A,B(2)B,A 。
(2)雄花(3)雌花(4)两性花3.参考答案: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成,果实是由子房发育而成,而胚珠是子房构成的一个部分,同样,种子也只是果实的一个组成部分。
开花后,雄蕊顶端的花药释放花粉,在风力、昆虫或自身生理结构的帮助下,花粉到达雌蕊顶端(花柱的柱头),在柱头分泌物的刺激下,花粉萌发花粉管,沿花柱直下到达胚珠,1.(1)种皮、胚。
胚根、胚芽和子叶。
(2)茎和叶;根;种皮;子叶。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汇总(全册)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汇总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概念1、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2.物质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当我们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时,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
在它们靠近时,会产生相互吸引的现象。
4.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5.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物体带上静电。
6.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另一个是要有电路。
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
电流就是电荷的运动。
7.电是一种常见的能量。
电在电路中流动和工作。
电荷的流动就像缆绳上的缆车,导线上所有的电荷都同时流动。
8.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9.闪电是一种大气放电现象。
屋顶的一根金属物起避雷作用。
10.1879年爱迪生用电点亮了世界上第一盏电灯。
11.静电一般不伤人。
12.在干燥二寒冷的天气里,用手触及门的把手,会有被电击的感觉。
二.简答题13.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答: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就不显示带电了。
14.物体不显示带电的原因?答:正负电荷数量相同,相互抵消,所以物体就不显示带电了15.安全用电常识有哪些,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触电?答:1.不用湿布擦拭,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开关以及电源。
2.及时更换旧电线,保护好绝缘体3.有人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救人。
4.不用家里和学校插座里的电做实验。
5.不在高压线下活动。
6.雷雨时不在树下避雨。
7.用完电器后,拔出电源插头,移动电器时切断电源16.摩擦生电的原因?答:摩擦使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2.点亮小灯泡一、概念1..我们生活中的使用的电都是靠电源提供的,如电池、发电机。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本学期科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他们都经历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只是他们大多数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
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用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关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然后通过摩擦起电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静电,进一步认识静电产生的原因,电流的形成。
在执行教学时,出现了意外的情况:摩擦并不产生静电。
尽管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使劲用塑料棒摩擦头发,摩擦衣服,或者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均不能吸起细碎的纸屑或头发,我也感到意外,按照常规,用摩擦过的塑料棒或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去接近头发,它们是会相互吸引。
这到底是为什么?同学们都感到茫然,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也是科学课的教学目标,面对这意外实验现象,该如何解释,也是引导同学们进行探讨的大好契机。
我决定根据同学们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做进一步的探究。
于是我问学生:“为什么今天摩擦过的塑料棒不能吸起碎纸屑,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也不能吸起头发,而在冬天却很容易吸起它们呢?”孩子们面面相觑,“哪是不是与天气有关啊?冬天天气怎样,现在呢?”这下同学们向炸开了锅似的,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冬天天气又冷又干,我脱衣服的时候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经常被衣服电到,现在是夏天,天气闷热潮湿,头发衣服都被汗浸湿了,在夏天脱衣服时从来没被电过;摩擦起电是不是与湿度有关?同学们的意见不一。
建议用实验来证明,只要用梳子摩擦干头发和湿头发,就可以知道原因了。
同学们发现长发女孩的发梢比较干燥,就用塑料梳子摩擦发梢,结果发现头发发梢随着梳子飘起来,而用同样的方法去梳出了汗的湿发却没有随梳子飘起来,用塑料棒摩擦其他的干燥物体也会吸引碎纸屑。
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干燥的物体相互摩擦更容易产生静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互相吸引 。
互相排斥
互相吸引
互相排斥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让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1、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
2、要有电路—电流只有在电路 中才能流动。
电路
电源 用电器 导线 电器元件
用电器
导
导
线
线
电源
1、查找有关静电的资料。 2、继续用实验研究静电现象。
1、探究如何利用静电改善我们的 生活。
2、怎样消除不良的静电?
2、静电的防止
• 静电力的不良后果
• 电视机的荧屏表面容易吸 附灰尘,使图像的清晰度 和亮度下降。
• 混纺衣服上常出现不易拍 掉的灰尘。
• 印刷厂里,纸页之间因静 电而粘合,给印刷带来不 便。
• 制药厂时,因静电吸引尘 埃,使药品达不到标准纯 度。
带电。
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物体不显示带电
甲物体中的电荷
乙物体中的电荷
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 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 不一样,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当我们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时, 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而且在它 们靠近时会产生相互吸引的现象。
摩擦起电的原因
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 这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性质极其相似。
科学小实验
实验材料: 塑料梳子、碎纸片、头发
实验步骤: 1.手拿塑料梳子,靠近碎纸片,观察现象。 2.手拿塑料梳子,靠近头发,观察现象。 3.把刚梳过头发的梳子靠近头发,观察现象。 4.梳子在头发上梳几下,再接近碎纸屑,观察现象。
看到了什么?你能解释一下吗?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女孩用手触摸静电起电机的金属球……
活动三:两个橡胶棒,分别用毛皮摩擦,摩 擦之后的部位相互接近。
活动一: 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擦的
气球的一侧去靠近头发,观察现象。
活动二:
1. 用羊毛制品将充气气球多摩 擦几下。
2. 讨论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
我看到的实验现象
1、用羊毛制品磨擦充气气球后,再 用这个气球的磨擦面靠近头发,观 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相互吸引
2、让两个都用羊毛制品磨擦过的 充气气球相互靠近,观察有什么 现象发生。
相互排斥
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
结论
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 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 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
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
互相吸引。
原来,物质中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一物体不显示
实验建议:
1、任意选择2种物体,快速摩擦。 2、用它们分别去接近纸屑,观察现象。 3、注意尽量不要用手接触摩擦过的部位。 4、每个实验最好做2-3次。
哪两种物体摩擦
玻璃棒 + 丝绸
摩擦后,能吸引碎纸屑吗?
橡胶棒 + 毛皮
气球 + 毛皮
尺子 +
不一样的电荷 ——正电荷和负电荷
梳理后的头发带负电荷
━
电子 ╋梳 过 头 发 的 梳 子 带 负 电 荷
活动一: 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擦的
气球的一侧去靠近头发,观察现象。
活动二:
活动
活动一: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 再用气球经过摩擦的一侧去靠近头发。
我看到的现象
活动二:将两个充气的气球分别系在木尺上, 让它们挨在一起,然后用羊皮制品分别摩擦 两个气球互相接触的部位。
现象可知,两个小球所带的电荷是( B ) A、同种电荷 B、异种电荷 C、可能是同种电荷,也可能是异种电荷。
4、若用另外两个小球用上题的方法做实验,出现了相互排斥的情况,由此可 知这两个小球所带的电荷( A )
A、同种电荷 B、异种电荷 C、可能是同种电荷,也可能是异种电荷
如何防止和消除静电呢?关键要保持周围环境的湿度,并尽量减少 易引发静电的因素。
一、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房间里要勤拖地、勤洒些水,或使用 空气加湿器增加湿度。
二、要勤洗澡、勤换衣服,以消除人体表面积聚的静电荷。
三、少穿皮、毛和化纤质地的衣物,特别是老年人,应尽量穿柔软、 光滑的棉纺织或丝织衣物。
四、平时多喝水、勤洗脸、洗手,发现头发无法梳理时,将梳子浸 湿消除静电后再梳理头发。
“怒发冲冠”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
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 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 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 物体带电呢?
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玻璃棒 橡胶棒
梳子 尺子
气球
丝绸 毛皮
探究活动:摩擦起电
实验材料: 纸屑、玻璃棒、橡胶棒、梳子、尺子、气球、丝绸、毛皮等
五、脱衣后和接触金属用品前,先用手摸一下墙壁,将身体上的静 电释放出去。
课堂作业
一、填空题
1、静电存在于所有物质中,物质同时具有( 两 )种电荷,分别是( 正 ) 电荷和( 负 )电荷。
2、在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头发的时候,梳子带( 负 )电荷,头发带( 正 ) 电荷,当梳子和头发靠近的时候,会发生相互( 吸引 )的现象。
二、选择题
1、下列属于静电现象的是( AC )。
A、打雷时闪电
B、手电筒使用的电池
C、脱毛衣时的啪啪声
D、以上都不是
2、將这两个带负电的小球相互靠近,出现的现象是( A )
A、相互远离 B、相互靠近 C、先远离再靠近 D、先靠近再远离
3、將两个小球用棉线拴在一个小木尺上,出现了相互吸引的情况,由此实验
• 静电火花引起的危害
• 医院手术台上,静电火花 会引起麻醉剂爆炸。
• 煤矿里,静电火花会引起 瓦斯爆炸。
• 在航开工业里,静电放电 会干扰航天器的运行,甚 至会造成火箭和卫星的发 射失败。
• 在石化工业里,因静电放 电引起的事故屡见不鲜。
静电的利用;静电除尘、静电喷涂、静电植绒、静电复印等 静电除尘:可以消除烟气中的煤尘. 静电复印:可以迅速、方便的把图书、资料、文件复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