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细胞学检查

合集下载

骨髓细胞学检验正常值范围

骨髓细胞学检验正常值范围

骨髓细胞学检验正常值范围
骨髓细胞学检验是一种用于评估骨髓中细胞形态和数量的检测
方法,通常用于诊断血液病和其他疾病。

骨髓细胞学检验的正常值
范围可以根据不同的细胞类型和参数来确定。

一般来说,骨髓细胞学检验的正常值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骨髓细胞比例,正常情况下,骨髓中各种细胞的比例应该在
一定范围内,比如骨髓中成熟的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核
细胞的比例应该符合正常范围。

2. 骨髓细胞数量,正常情况下,骨髓中各种类型的细胞数量也
应该在一定范围内,比如每立方毫米骨髓中成熟的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核细胞的数量应该符合正常范围。

3. 细胞形态,除了数量和比例外,骨髓细胞学检验还需要评估
细胞的形态,包括细胞的大小、形状、核形态等,这些形态特征也
应该符合正常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实验室和不同的检测方法可能会有所不
同,因此在进行骨髓细胞学检验时,最好参考具体的实验室报告或
专业医生的建议来确定正常值范围。

总的来说,骨髓细胞学检验的正常值范围是一个综合的指标,
需要综合考虑细胞比例、数量和形态等多个方面的指标来进行评估。

如果有任何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实验诊断学骨髓细胞学检查

实验诊断学骨髓细胞学检查

细胞名称
巨 原始巨核细胞

幼稚巨核细胞 细
颗粒巨核细胞 胞
产板巨核细胞 系


%
4.20 58.30 37.50 1个
1.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例倒置。
2. 红系增生明显活跃占 54.5%,以中晚幼阶段为主。幼红细胞
胞体较小、边缘不整齐,胞质量少、偏蓝。核浆发育失衡呈
核老浆幼状。成熟红细胞体积较小、中央淡染区明显扩大,
——〔传单、局部淋巴瘤〕 4.骨髓象有变化,而血象无变化
——〔多发性骨髓瘤、戈谢病〕 5.骨髓象细胞难以识别,而血象细胞易识别
——〔白血病、血液寄生虫上、海交淋通大巴学瘤医学〕院
骨髓检查报告方式:
1.独立性和肯定性结论 2.符合性诊断 3.须依赖细胞化学染色的诊断 4.疑似性诊断 5.简明报告特征所见而不下结论 6.血液病治疗后复查报告a.有效 b.无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骨髓检查的临床意义
粒细胞系 增多- 原粒、 早幼粒、 中幼粒、 晚幼粒和杆状核

急性
M2、
性 白
早幼
慢性

白血
粒细
病 等

胞白
血病

慢性粒 细胞白 血 病、 类 白、 中毒等
减少- 再障、粒缺、急性造血停滞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红细胞系 增多 -
原红和早幼红、
急性红血病、急 性红白血病
涂片、染色。
检测结果分析与报告方式:
结合临床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增生极度减低 增生明显活泼
增生活泼
增生减低 增生极度活泼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骨髓象与血象结合分析 1.骨髓象相似,而血象有区别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细胞浆内常见1~5个铁染色颗粒。
34
【临床意义】
➢ 缺铁性贫血:细胞外铁明显降低或消失,细胞内铁
阳性率减低,常<15%,细胞浆内铁粒变小、变淡。
➢ 非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
性贫血时,细胞外铁多为++到+++,细胞内铁阳 性率增加。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细胞内铁阳性率明显增加,并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前者
NAP活性减低,后者增高。
➢ 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NAP活性
增高,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减低。
➢ 其他血液病:淋巴瘤、骨髓增值性疾病、慢性淋巴细胞性
白血病等NAP活性中度增高。
➢ 其他情况: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亢进、妊娠及应用肾上腺
可见到环状铁粒幼细胞。
35
ACP
毛细胞呈阳性反应且不为L-酒石酸所抑制,有助于 毛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鉴别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 鉴别高雪病和尼曼-匹克病:前者呈阳性反应,后者 为阴性。 网状细胞、吞噬细胞、组织细胞和单核细胞均呈阴 性反应。
36
SE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呈强阳性反应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均呈阴性反应 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 部分阳性,部分阴性
Hb、RBC均减少,为大细胞性贫血; 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以大为主,偶见幼红 细胞; 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多; 白细胞多正常,可见核分叶过多现象; 血小板可正常或减少; 严重时全血细胞减少;
45
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象特点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红系常可达40-50%,伴有巨幼变 粒系相对减少,巨粒细胞可较早出现,可伴 分叶过多 巨核细胞大致正常或增多,可有核分叶过多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是一种通过研究骨髓组织中的细胞形态学和功能特征来诊断和分析疾病的方法。

骨髓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其中含有各种类型的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前体细胞。

通过对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进行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患有骨髓疾病,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包括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分子遗传学检查。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大小、核仁、染色质密度等特征,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种类和程度。

骨髓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则是通过使用特定抗体对骨髓细胞进行染色和分析,帮助鉴定细胞的来源和类型。

而分子遗传学检查则是通过对骨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进行分析,寻找异常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帮助诊断疾病和评估预后。

除了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还在预后评估和治疗监测中发挥作用。

通过定期检查骨髓细胞,可以跟踪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对于骨髓疾病患者来说,及时接受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篇示例: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临床检验检查手段,通过检查骨髓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数量,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各种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风湿性疾病、肿瘤等。

骨髓液是一种重要的造血器官,其中细胞成分非常复杂,包括造血干细胞、成熟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前体细胞等。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是通过显微镜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现其异常改变,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和评估。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主要包括骨髓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和骨髓组织学检查两种方法。

骨髓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是通过骨髓穿刺或抽吸获取骨髓液标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种细胞的形态结构,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骨髓干细胞等。

通过观察这些细胞的数量、形态和颜色等特征,可以对疾病进行初步的诊断和鉴别。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种血液疾病。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主要是通过对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组织形态学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的方法和意义。

一、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的方法1. 骨髓穿刺:骨髓穿刺是获取骨髓细胞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

医生在骨骼中穿刺抽取骨髓液和组织,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

2. 骨髓涂片染色:骨髓涂片染色是将骨髓细胞涂在载玻片上,然后用不同染色剂染色,如Wright染色、Giemsa染色等。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细胞形态,可以分析出异常细胞的数量和性质。

3. 流式细胞术(FCM):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通过激光散射和荧光标记技术,对细胞表面抗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仪,可以准确地检测骨髓细胞中的各种蛋白质及其表达水平。

4.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PCR技术、融合基因检测等技术,对骨髓细胞的基因突变、融合基因进行检测,帮助医生对骨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1. 辅助疾病诊断:通过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可以辅助医生对各种血液疾病进行诊断,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 判断疾病严重程度:通过对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判断疾病的进展程度和严重程度,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3. 指导治疗策略:根据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结果,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化疗、干细胞移植等,提高治疗效果。

4. 监测疾病疗效:在治疗过程中,通过不断监测骨髓细胞的病理学变化,可以及时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

5. 预测疾病预后:一些骨髓疾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预后不良的特点,通过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的预后,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 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造血干细胞发生异常增生,导致血液恶性肿瘤的疾病。

骨髓细胞学检测

骨髓细胞学检测

出现中性颗粒 充满中性颗粒 充满中性颗粒
充满中性颗粒
1.粒细胞系统
四、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学特征
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
大小 形态 颜色 数量 分布
非特异性颗粒 较中性颗粒粗大
大小不一 形态不一 紫红色
少量或中等量 分布不一、有时覆盖核上
中性颗粒 细小
大小一致 细颗粒状 淡红或淡紫红色
多 均匀
嗜酸性颗粒 粗大
五、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3.临床意义 (4)再生障碍性贫血时NAP活性增高;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时活性减低。 (5)其他血液病:一些成熟淋巴细胞的肿瘤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肿瘤等NAP 活性中度增高。 (6)腺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雌激素等NAP积分值可 增高。
细胞、破骨细胞及一些退化细胞,如Ferrata细胞(退化的未成熟中性粒细胞)。
五、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一)髓过氧化物酶染色
1.原理 血细胞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PO)催化试剂中的联苯胺脱氢氧化并使其化学结构发生变化, 与试剂中亚硝基铁氰化钠结合形成稳定的蓝黑色的颗粒,沉着于细胞质中。 2.结果 (1)胞质中无蓝黑色颗粒者为阴性反应 (2)细小颗粒、分布稀疏者为弱阳性反应 (3)颗粒大而密集者根据程度定为阳性、强阳性反应
圆形
圆形
圆形
椭圆形、一侧 明显凹陷呈肾形、 呈带状、条状、
扁平或略凹陷 半月形等
枝杆状
常无


10~15μm 圆形
分叶(2~5叶) 无
染色质
细颗粒
开始聚集
聚集呈索块状
小块状
粗糙呈块状
粗块状

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应抽取骨髓少量制成薄片;采用骨髓小粒丰富、制片厚薄均匀的涂片,经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后,于显微镜下检查细胞质和量的变化;试剂1)瑞氏染色液:瑞氏染粉18,置洁净干操的研钵内,加甘油,研磨片刻,使瑞氏染粉充分溶解,加甲醇约50ml,继续研磨片刻后,收集上层染液;残余部分再加甲醇50ml研磨:再收集上层染液,重复几次后,用甲醇冲洗研钵,倒入同一瓶内,最后加甲醇至500mi;开始几周应经常振摇染色液;染色液存放的时间越长,染色效果也越佳;此外,研磨时染粉内应先加甘油,、以免染粉在研磨过程中结成块,更易溶解;染粉未经研磨配成的染液不宜用作骨髓片染色;2)姬姆萨浓缩染液:将姬姆萨染粉3.8g放入纯甘油250ml中,置60℃水浴2小时,溶解后力口60℃预热的甲醇250m1混匀,于室温、棕色瓶内保存,配后数天即可使用,可长期保存;3)pH6.5磷酸盐缓冲液:磷酸二氢钾1.5g,磷酸氢二钠1.0g、加蒸馏水到5000ml;最后纠正pH6.5;4)姬姆萨稀释液:取姬姆萨溶液50m1,加pH6.5磷酸盐缓冲液到500ml,混匀;此液为姬姆萨应用液,可直接作涂片复染用;作瑞氏稀释液时,取此液10一20mL加蒸馏水至100ml,混匀即可;操作1.骨髓取材:取材部位有胸骨、棘突、髂骨前嵴或后嵴等;两岁以内小孩最好用胫骨,成人常取髂后上棘,此部位穿刺方便,病人也易接受.穿刺前要求严格消毒,杜绝细菌感染,除穿刺室紫外线消毒和皮肤消毒外,还应注意穿刺包和手套消毒时间有否过期;戴手套要熟练,避免手套接触来消毒物品;穿刺针进入髓腔时常有脱空感,吸取前针筒内应留有1m1左右的空隙,否则髓液很快进入针筒空隙而无法取出;针筒内若有水份也要用消毒纱布擦干,以免溶解细胞;吸液量一般控制在0.2m1左右;因吸量过多,易被外周血稀释;部分病人干抽或吸出量太少时,不要将针头立即拔出,可边抽边调节针头深浅,或边抽边缓慢外移针头,最后将针头内可能残留的髓液尽量推出、制片,以减少病人痛苦;2.涂片:选两块小粒较多、厚薄均匀的骨髓片,自然干燥后在较厚的头端髓膜上写上病人姓名、日期及“BM”标记;加瑞氏染色液8—12滴,用吸球吹吸并使其布满整张涂片,约半分钟后,加姬姆萨稀释液5-10滴,再用吸球吹吸气,使两液充分混匀,若有金黄色油膜出现,染色效果更佳;染色时间一般为10一20分钟,夏天可缩短些、冬天则可延长些;冲洗时应乎放玻片让流水缓慢冲洗;另外,因手拿玻片处可能会有染料残留,应更换手拿位置再予冲洗;染色太淡的涂片,可用姬姆萨稀释液复染3 分钟;着色太深时,可用瑞氏染液滴加于涂片上;立即冲洗即可;各实验室最好能摸索出自己的染色经验,尽量做到一次性染色成功;没有姬姆萨染液的单位,可用蒸馏水加少量天青或美蓝代替,但染色效果没有前者好;染好的涂片要自然干燥,切忌加热烘干,否则细胞退色而影响观察;3.染色选两块小粒较多、厚薄均匀的骨髓片,自然干燥后在较厚的头端髓膜上写上病人姓名、日期及“BM”标记;加瑞氏染色液8—12滴,用吸球吹吸并使其布满整张涂片,约半分钟后,加姬姆萨稀释液5-10滴,再用吸球吹吸气,使两液充分混匀,若有金黄色油膜出现,染色效果更佳;染色时间一般为10一20分钟,夏天可缩短些、冬天则可延长些;冲洗时应乎放玻片让流水缓慢冲洗;另外,因手拿玻片处可能会有染料残留,应更换手拿位置再予冲洗;染色太淡的涂片,可用姬姆萨稀释液复染3分钟;着色太深时,可用瑞氏染液滴加于涂片上;立即冲洗即可;各实验室最好能摸索出自己的染色经验,尽量做到一次性染色成功;没有姬姆萨染液的单位,可用蒸馏水加少量天青或美蓝代替,但染色效果没有前者好;染好的涂片要自然干燥,切忌加热烘干,否则细胞退色而影响观察;分析要点(1)骨髓片观察的内容:1)肉眼观察涂片有无骨髓小粒、脂肪滴制片、染色是否良好;2)低倍镜下观察骨髓增生情况主要分为5级,标本有否稀释,并计数全片的巨核细胞,了解有无特殊异常细胞;3)高倍镜下观察巨核细胞形态及巨核细胞分类计数一般被分类的巨核细胞应不少于25个,并进一步观察低倍镜下看到的可疑细胞;4)油镜下明确在低、高倍镜发现的异常或可疑细胞的性质,并作骨髓细胞分类和全面的细胞形态分析;骨髓细胞分类计数的正常范围较难制定;因为分析骨髓像是以骨髓细胞变化为基础,并结合临床表现和血像的综合性分析,不能只以单一的比例作为是否正常的标准;另外,个体差异、穿刺是否成功和分类部位等,都会影响细胞分类的结果;2正常骨髓主要指标及其分类原则:1.正常骨髓像主要指标:1 骨髓增生程度呈增生活跃;2 有核细胞量中等,小粒内细胞较丰富;3 涂片无脂肪滴,或在中老年者见少量脂肪滴;4 粒、红细胞比例约2—4:1,粒细胞可占50%,淋巴细胞约占20%小儿可高达40%,单核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一般<3%;5 巨核细胞在1.5×3cm2涂片上可找到20—100只;若小于20只,排除因标本稀释原因外,可结合临床考虑巨核细胞减少;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应不少于总巨核细胞的1/3,成按血小板易见到;6 嗜酸性粒细胞小于5%;嗜碱性粒细胞<1%;7 原始细胞中,原故细胞和原红细胞均小于2%;8 偶尔可见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组织嗜酸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等;2.观察骨照片应注意的事项:1 对介于上、下两阶段的同一系细胞,应按划下不划上的原则分类;对分类曲线出现不明原因的畸形分布时,介于上、下阶段的细胞可适当调整其阶段性;2 一般病人的骨髓片中,偶见或为疑似的原始单核细胞、原始淋巴细胞小儿除外及原始浆细胞,可不作报告或归于原始粒细胞中,以减少分类出现的混乱;3 骨髓细胞分类计数不应少于200个,否则分类误差太大,较难反映细胞的其实分布情况;4 书写报告时要对粒、红、巨三系细胞比例、形态变化分别描写,有特殊变化的情况,尤其对临床诊治有价值的细胞应另加说明;骨髓报告的结论应结合临床和其他实验室检验加以考虑,对尚不明确的结果只须描写看到的内容,不要任意下结论;5 骨髓片若出现下列情况,则提示标本全部或部分稀释;无骨髓小粒或有少量骨髓小粒,小粒内细胞丰富,但涂片有核细胞量减①少;②外周血中血小板量正常或增多,但涂片巨核细胞量减少;③成熟阶段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而有核细胞量却减少;当怀疑骨髓有转移性肿瘤时,不管涂片是否稀释,应看完所有涂片,尤其要6注意涂片的头尾及两侧部位,是否有成堆排列的肿擅细胞;常见血液病骨髓像诊断要点:1缺铁性贫血ID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小,幼红细胞呈现核固缩和胞浆量少及着色偏蓝等核老、浆幼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外铁明性,含内铁细胞减少;此类贫血最常见,临床上常有胃病、痔疮和月经多等病史;2巨幼细胞性贫血M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大,可见巨大的红细胞,幼稚红细胞常呈核染色质疏松、浆量增多、着色偏红等核幼、浆老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且可找到巨大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叶也偏多;巨核细胞核分叶增多,但不出现多个小核的巨核细胞,巨核细胞浆内易见由核染色质脱落下来的核小体该类细胞约占巨核细胞20—30%;临床上常有胃肠手术、营养不良和妊娠等情况;外周血像常出现3系减少;3溶血性贫血HA:骨髓幼红细胞显着增生,其总比例常大于50%,但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并可见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等特殊形态的变化;此病临床资料对诊断尤为重要,病人常出现黄疽、尿胆原和间接胆红素增高,网织红细胞常大于5%;急性溶血时,外周血像可出现幼红细胞;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酸溶血试验常出现阳性;4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小粒呈空架状,脂肪球增多;粒、红、巨三系细胞减少,其中以巨核细胞减少更为明显,成熟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网状细胞、浆细胞、嗜碱组织细胞常偏多;血像3系减少,但脾脏不肿大;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红细胞可见多核、核碎裂及巨幼样变,成熟粒细胞分叶减少或增多,粒细胞脑浆颗粒减少或无或过大而多,核浆发育不平衡;易见多个小核的颗粒巨核细胞和微小型巨核细胞;此类病人外周血像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成熟单核细胞常增多;临床抗贫血治疗效果差;诊断MD3后,按骨髓和外周血像中原始细胞多少,有否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可分为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AS、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转化中原始细胞片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BBT4型,至于授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CMMl已属白血病可不再列入MDS;RA:外周血原始细胞无或<1%,骨髓原始细胞<5%;RAS:同RA,但骨髓中环形铁粒幼细胞,为铁粒细胞的15%以上;RAEB: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5-20%;良AEBT: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20、30%;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粒系极度增生,以晚幼粒细胞和杆状粒细胞增生为主,嗜碱性粒细胞易见;血片中白细胞增多并出现中、晚幼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临床上出现乏力,巨脾等;碱性磷酸酶NAP 积分明显减低;7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成熟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其比例占50%以上;原始和幼稚的淋巴细胞少见,不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其他各系细胞增生情况不一;血像白细胞增高,成熟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发病年龄较大,常伴有乏力、脾脏肿大;8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区分是ALL还是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对临床用药和病人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因此,报告时应慎重;ANLL可分为M0、M1、M2、M3、M4、 M5、 M6和M7等亚型; M0为极低分化的髓性白血病,其诊断与M7一样要结合免疫标记和电镜、组化;ALL分L1、L2、L3 3亚型,其各亚型特点见表;与急非淋巴细胞相比,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体积小,胞浆量少,较透明,无颗粒及奥氏小体,核染色质粗,排列致密,着色深紫红色,核仁小而少,组织化学染色的POX或SB阳性率<3%;此型白血病以儿童多见,预后较好;9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GL:原始粒细胞、异常早幼粒细胞或中性中幼粒细胞显着增多;其白血病细胞浆较丰富,着色灰蓝,可见较粗大的非特异性颗粒单核细胞的颗粒常较细小,易见粗大奥氏小体;核染色质粗颗粒状,排列较规则;核仁清晰,数目1—4个;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又分为Ml、 M:包括M:.和M2b亚型、 M:包括M3n和M:b亚型3型; M,的骨馈原始粒细胞≥90%非红系分类,即NEC;M2l的骨髓原始粒细胞>30一<90%NEC,单核细胞<20%,早幼粒及其以下各阶段细胞>10%;M2b以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该类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可见核仁,数量>30%,原始或早幼阶段细胞也同时增多;M”的早幼粒细胞布满粗大的非特异性颗粒,该类细胞大小不一,核形态不规则,可见内、外浆;M3b的早幼粒细胞布满细小的非持异性颗粒,形态变化同M30;该类白血病细胞数量>30%NEC, POX或SB染色常强阳性;10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AMOL:该型的白血病细胞脑浆丰富,着色灰蓝,可有细小、散在颗粒,奥氏小体较细长,核形态不规则,有外折内切现象,核染色质呈细沙状,排列成疏松租网状,着色偏淡;核仁较大,数量少;根据白血病细胞分化程度,又可分为M5t和M5b型; M50的骨髓原始单核细胞>80%NEC,为未分化型; Msb的骨髓原始单核细胞<80%NEC,但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30%NEC,为部分分化型;与粒细胞区别的组织化学染色是非特异性脂酶NSE阳性,且受氟化钠NaF抑制,而粒细胞的NSE阴性或弱阳性且不受NaF抑制;1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红系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形态正常,各期幼红细胞比值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Hb>180 g/L,红细胞量>7×1012/L;皮肤和粘膜呈暗红色,脾肿大;12红白血病M6:骨髓中红系>50%,且伴有形态学的异常,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30%NEC;若外周血中原始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5%,骨髓原始粒细胞或原幼单核细胞>20% NEC;单纯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显着增多者;13巨核细胞白血病M7:骨髓原始巨核细胞>30%, 该类细胞为原粒或原淋细胞大小,胞浆丰富,常有伪足状突起;此型易与ALL混淆,诊断时要结合电镜组化和免疫标记测定;14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显着减少,早期阶段,中性粒细胞可示“左移”现象;典型发作时,各阶段的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但各阶段的红、巨两系细胞常无明显改变;临床上常伴有感染、高热等症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或消失;15粒细胞减少症:粒系统增生不良,成熟障碍,部分粒细胞可出现空泡、中毒性颗粒;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在1—1.8×109/L之间;可由感染、化学或物理损伤、造血系统疾病、巨脾、胶原性疾病等所致;16原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巨核细胞量明显增多,少数病人可正常或轻度减少;产血细胞;瘤细胞分布常为弥漫性的,可引起广泛的骨路破坏和骨髓功能抑制,故有核细胞量常偏少;临床上常有骨痛史,X 片示骨质虫蚀样改变;并免疫球蛋白测定异常,成熟红细胞在涂片上呈串钱状排列,血沉明显加快,部分病人尿中可检出本周蛋白;17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AMML:此白血病同时含有原始或早幼粒细胞和原始或幼稚单核细胞;根据两系血小板巨核细胞比例减低,病人常出现脾肿大、血小板抗体增高、皮肤有出血点等;18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骨髓中可见淋巴细胞稍增多,有少量异形淋巴细胞;主要表现在血片中成熟淋巴细胞在40一90%之间,其中多数细胞为胞浆增多,并有空泡的异形淋巴细胞,该类细胞易误认为单核细胞或原始细胞,但其核的变化小于胞浆的变化,结合临床上有发热、脾肿大及以青少年多见等,可作出判断;19脾功能亢进: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巨3系均示明显增生,粒系成熟障碍,巨核细胞系的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减少,晚幼红细胞比例偏高,外周血有两系或三系减少,脾脏肿大;20骨髓纤维化:骨髓有核细胞偏少,骨髓和血片中均可见到泪滴状红细胞,骨髓穿刺时常为干抽,临床上脾明显肿大,贫血,外周血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此病诊断应结合骨髓活检;21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AA:幼红细胞显着减少,常小于5%,但粒系和巨核细胞系无明显异常;外周血中单纯红细胞减少或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多正.常或略低,网织红细胞明显减低;此病常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22多发性骨髓瘤MM:原始浆细胞、幼稚浆细胞或成熟浆细胞明显增多,该类细胞为恶性的浆细胞,即骨髓瘤的白血病细胞比例不一,又分M4a、M4b、M4c、M4EO4型;m4a是以原始和早幼粒细胞为主,原始单核细胞加幼稚单核细胞>20%NEC; M4b以原始、幼稚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20%NEC; M4c的原始细胞既具有粒系细胞特征又具有单核细胞特征的细胞>30%NEC,此型细胞形态较难识别,要结合免疫标记测定; M4EO除上述特征外,嗜酸性粒细胞占5—30%;23骨髓转移性肿瘤:以成堆出现的肿瘤细胞为特征,该类细胞核染色质疏松,有核仁,脑浆量多少不一,但胞界常不清;转移到骨髓的神经母细胞瘤,可见菊花状排列;此类病人的骨韶有核细胞量常明显减少或伴标本稀释,可找到坏死成分,个别病人涂片需找许多张才能发现堆集的肿瘤细胞;临床上常有骨痛、低热和消瘦等病史;24恶性组织细胞病:除可找到较多吞噬细胞、淋巴样、单核样组织细胞外,还可见到巨大的恶性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组织细胞,该类细胞体积大可达30-40um,胞浆多,着色深蓝,核大,染色质粗、着色深紫红色,核仁大;血3系减少,持续高热,脾肿大; NAP积分减低;部分恶性组织细胞要与大恶性淋巴细胞瘤相鉴别;25其他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骨髓像:常以反应性骨髓像报告之;主要特征有粒细胞成熟障碍,毒性变;网状细胞增多,有时可见少量吞噬型网状细胞和淋巴样、单核样组织细胞;易见浆细胞、单核细胞;特殊情况下,可找到疟原虫或伤寒特征细胞等;此类病人常为各类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感染或免疫系统疾病所致,控制病因后,骨髓像可自然好转;个别病人的发热可能是恶性淋巴瘤所致,但可找到淋巴母细胞或淋巴瘤细胞,但其诊断应结合病理活检再确定;。

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
是含于胞浆内的一种被染成红色的棍棒状小体。一般认为它是嗜天青颗粒融合而成,过氧化物酶和PAS反应都呈阳性。 正常细胞中见不到,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时原始、早幼粒细胞和幼稚单核细胞胞浆中,但决不会出现于淋巴和红细胞中,故对白血病的鉴别有一定价值。
急性原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ANLL-M2a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 原始细胞占30~89%(NEC),并可见到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和成熟粒细胞>10%, 约50%病例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核分裂细胞较多见。 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也减少。 特征:是形态变异及核质发育不平衡,表现为细胞大小异常,形态多变,胞体畸形有瘤状突起,核形畸变,如凹陷、折叠、扭曲、肾形、分叶等,也可表现为核发育迟缓,胞质出现少数嗜苯胺蓝颗粒。
临床意义 急单时,染色呈强阳性,但酶活性能被氟化钠抑制。 急粒时,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但酶活性不被氟化钠抑制。 主要用于鉴别急单与急粒。
其他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类白血病和慢粒反应的鉴别 再障和PNH的鉴别。 化脓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的鉴别。
酸性磷酸酶染色(ACP ) 毛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Gaucher细胞与Niemann-Pick的鉴别。
Megaloblastic anemia
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值明显减低。 红系明显增生,幼红细胞百分比常>40%,以早及中幼红细胞为主。出现各阶段巨幼红细胞,巨幼红细胞与相应阶段的正常红细胞相比,胞体及胞核均增大,核染色质纤细、疏松,着色浅淡。胞浆量丰富,呈核浆发育不平衡,细胞核的发育落后于胞浆。成熟红细胞明显大小不均,呈高色素性。易见巨红细胞、异形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及点彩红细胞等。 粒细胞系相对减少,可见各阶段巨粒细胞,以晚幼粒、杆状核细胞最多见,其特点是胞体增大,胞核肿胀,核染色质疏松。成熟粒细胞有核分叶过多现象。 巨核细胞数目大致正常,但亦可见巨型变,部分巨核细胞呈分叶状。

实验诊断学课件-骨髓的细胞学检查

实验诊断学课件-骨髓的细胞学检查

原始浆细胞 胞体:直径14-18μ 胞核:较大,约占细胞2/3,圆或椭圆形,常偏于一侧;染色质细致、呈 颗粒状,均匀分散或呈细网状。 核仁:2-5个,淡蓝色,不显著。 胞浆:较其它原始细胞为多,深蓝而不透明,近核处着色较浅,无颗粒, 偶可见到空泡。
幼浆细胞:直径12-16μ;核圆或椭圆形,占细胞1/2左右,位于细胞 中央或偏于一侧,染色质较原始阶段粗而密,开始有浓集现象。核 仁1-2个,不清晰。胞浆深蓝色或呈多染性,近核部分常有呈半月状 的淡染区,偶尔可见到有空泡。
缺点
1.造血组织的天然结构已遭破坏,无法 判断红髓、黄髓比例
2.若抽吸过猛,导致血窦血的稀释
3.若遇“干抽”不能分析
1.有核细胞群集,不易区分原、幼细胞的类型 2.难以观察细胞内的微细结构 3.细胞化学染色结果难以量化
3. 骨髓涂片的显微镜检查
(1)低倍镜检查
1) 观察制片质量(包括取材、制片及染色)好片应符合下列条 件:
血细胞发育形态演变规律要点
胞体: 胞核:
形态 染色质 色 核仁: 胞质: 量 色 颗粒
原始 大 大 圆 疏松细致 淡紫色 可见 少 深蓝 无 非特异性
成熟 小 小
不规则(或消失) 紧密粗糙 深紫色
消失 多
浅蓝或灰(红) 有
特异性
胞体:血细胞随着分化发育其体积逐渐变小
(巨核细胞系除外)
成熟红细胞
早期红细胞
浆细胞:直径8-15μ;核较小,占细胞的1/2以下,多偏于一侧,偶可 见双核;染色质粗密、聚集成堆、常染成紫丁香色、不均匀,在近 核处一边常伸出半月状淡染区;浆中偶见有空泡或有泡沫感。
原始巨核细胞 胞体:15-30μm,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有凹陷,折叠,染色质暗深紫红色,粗大 颗粒,排列紧密 核仁:1-2个 胞浆:量少,深蓝色,无颗粒。

骨髓细胞学检查概述

骨髓细胞学检查概述

★综合临床资料及血、骨髓涂片的见,提出形 态学诊断意见:
(1)确定性诊断: 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2)符合性诊断: 缺铁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描述性诊断: 增生性贫血、感染性骨髓象、大致正常骨髓 象。
骨髓细胞学检查概述
一、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适应症 ●诊断造血系统疾病 ●助诊某些感染性疾病 ●助诊某些代谢性疾病 ●助诊转移癌
二、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及形态特点 1、血细胞的生成(见彩图) 2、血细胞发育形态变化规律: (1)细胞大小及外形 ●大小:由大逐渐变小(巨核细胞相反)
●外形:由圆形变为不规则形 (红细胞始终呈圆形)
(5)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小儿可 达40%),单核细胞<4%及浆细胞<3%,以成熟 细胞为主,形态无异常。
(6)巨核细胞7~35个/全片,以产血小板型 为 主。
(7)可见少量非造血细胞。 (8)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二)血涂片检查
低倍、高倍镜下分类计数和观察白细胞、 红细胞、血小板形态。
四、骨髓细胞学检查)观察骨髓涂片及染色 (2)确定骨髓增生程度
骨髓增生程度 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 有核细胞%
常见原因
增生极度活跃 1
:1
50%以上 各类型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 10
:1
10%以上 各类型白血症、增生性贫 血、ITP
增生活跃
20
:1
3.正常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跃。
(2)粒、红比值正常(2~4:1)。
(3)粒系占有核细胞的40%~60%,原粒<2%, 早幼粒<5%,中、晚幼粒各<15%,杆状核多于分 叶核,嗜酸粒<5%,嗜碱粒<1%,细胞形态无明 显异常。

骨髓检查、组化、免疫分型、遗传学

骨髓检查、组化、免疫分型、遗传学

骨髓片存档保存
.
20
返回
.
21
三、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意义]:
1、有助于了解各种血细胞的化学组成及 病理生理改变。
2、可用作血细胞类型的鉴别。
3、以及对某些血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疗效观察、发病机制探讨等均有一定价 值。
.
22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POX)
【原理】 血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X)能 分解试剂中的底物H2O2,释出新生态氧,使无色联苯胺 氧化为蓝色联苯胺,后者与亚硝基铁氰化钠结合形成蓝 黑色的颗粒,沉着于细胞质中。
【结果】碱性磷酸酶主要存在于成熟阶段的中性粒细 胞(分叶核及杆状核),其他血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 参 考 值 】 成 人 NAP 阳 性 率 10%~40% ; 积 分 值 40~80 (分)。
.
27
临床意义
1、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鉴别 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NAP活性明显减低,积分 值常为0,类白血病反应的NAP活性极度增高。 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NAP积分值减低;急性 淋巴细胞白血病的NAP积分值多增高;急性单核 细胞白血病时一般正常或减低。
2)、红系减少:见于AA(包括PRCA),但部分CAA, 骨髓呈灶性增生者,有时可见红系细胞比例增多。
⑷、淋巴细胞系统:
1)、淋巴细胞绝对性增多:见于急淋和慢淋、恶 性淋巴瘤、传淋和传单、其他病毒性感染、淋巴 细胞类白等。
2)、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见于AA、粒缺或粒细 胞减少症。
⑸、单核细胞系统:增多见于:①血液系统疾
胞白血病的鉴别最有价值。.
23
骨髓片POX染色
.
24
骨髓片POX染色

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是一种用于诊断血液疾病的检查方法。

它可检测骨髓中的细胞形态、数量、种类等信息,从而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步骤包括采集骨髓样本、制作骨髓涂片、染色和镜检等。

通过镜检,医生可以观察到骨髓中的细胞形态和数量,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诊断。

骨髓细胞学检查可以用于诊断多种血液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

它也可以用于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然而,骨髓细胞学检查并非万能的诊断方法,有时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一起使用。

此外,骨髓细胞学检查采集骨髓样本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疼痛和不适,需要患者配合医生进行操作。

总之,骨髓细胞学检查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对于血液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 髓 细 胞 学 检 查 的 临 床 应 用
6
一.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目的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如:Acute leukemia
(AL)、Aplastic Anemia(AA)、 Multiple myeloma (MM)、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等。 同时定期检查骨髓对分析疗效,判断疾 病预后亦有帮助。
骨髓穿刺:Bone marrow puncture
骨髓活检:Bone marrow biopsy
9
骨髓穿刺的部位:
常选用的部位有: 髂前上棘、髂后上棘、 胸骨、腰椎棘突 骨髓穿刺的方法:
10
11
骨髓穿刺的禁忌症:
1、血友病等凝血因子重度缺陷的疾 病。
2、穿刺部位局部有炎症,畸形及其
他病变时应避开或更换部位。
59
(二)巨核细胞计数与分类
巨核细胞数正常值为每张涂片 (1.5×3.5cm)7-35个 巨核细胞数量增多或正常且伴有成熟障碍:见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巨核细胞数量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60
原幼巨核细胞增多:见于白血病、骨髓纤维化、
急性ITP
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加而产生血小板型减少:见于
47
5.细胞涂片检查时,吸取的骨髓液滴在载玻
片上(要有斜度)应迅速推片,避免凝固。 推片数目应根据检查需要决定。 6.骨髓液涂片时,涂膜应厚薄适宜,细胞分 布均匀,同时应在玻片一端标记患者姓名
及日期,以防差错。
48
二、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内容
1.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低倍镜下 检查。根据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
63
2.比值减低见于 : (1)红系细胞增多时,如各种增生性贫血 (2)粒系细胞减少时,如粒细胞缺乏症
64
3.比值正常见于:
(1)正常骨髓象 (2)粒红两系以外的造血系统疾病 (3)粒、红两系平行减少或增多时如: 再生障碍性贫血 脾功能亢进 红白血病等
65
(四)细胞数量分析 1、粒系细胞 占骨髓有核细胞的50%-65% 粒系细胞增多见于:粒细胞白血病 感染
1.吸取骨髓液时应用力适当,不可用力
过猛。
2.若未能吸出骨髓液应插上针芯,调整
穿刺针后再行抽吸。
46
3.首先吸取骨髓液0.1-0.2ml,涂片进行细胞 学检查,切勿抽吸过多以免稀释影响骨髓 增生程度的判定。 4.需要骨髓细胞培养或细菌培养等检查时, 应在骨髓细胞学检查的标本留取后再吸取 骨髓液5-10ml。
类白血病反应等
66
粒系细胞相对增多见于: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粒系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重症感染 放射病 化疗引起骨髓抑制等 粒系细胞相对减少见于:增生性贫血
67
嗜酸粒细胞>4%为增多
增多者见于:寄生虫病、过敏反应、哮喘 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粒细胞白血病等 减少者:一般无临床意义
50%以上 10%以上
5%左右 1%以下
增生极度减低
300:1
0.5%以下
50
51
52
53
54
55
56
2.巨核细胞计数与分类。
3.有核细胞分类:.有无特殊细胞与寄生虫。
6.计算粒系细胞与红系有核细胞的比值。
7.其他,如有丝分裂细胞计数,红系成熟比 值计算,粒系成熟比值计算等。
57
三、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骨髓细胞学检查应结合外周血象来 进行分析
(一)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是反映
骨髓造血旺盛与否的指标。 增生程度分五级。
58
增生极度活跃者:常见于各类型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者:常见于各类型白血病
增生性贫血 增生活跃者:常见于正常骨髓与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者: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粒细胞减少症等 增生极度减低者: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重型)
例如:核发育明显落后于
胞浆,见于巨幼贫。核尚
大而染色质浓集,核成熟 但有核仁,见于白血病。
四.骨髓血细胞的形态学特点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第三节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 内容和结果分析
45
一、骨髓液吸取和涂片注意事项
73
5、浆细胞
正常<1%,且见不到幼稚浆细胞。
浆细胞增多见于:
MM、浆细胞白血病 各种原因引起的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等。
74
6、巨噬细胞
正常<1% 增多者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反应性增多 若伴有活跃的吞噬血细胞现象,为噬血细
胞综合症
75
(五)细胞形态变化
包括细胞的毒性变,细胞大小异常,细胞核、
红白血病
溶血性贫血等
71
3、单核细胞:
正常骨髓象中幼稚单核细胞不见或偶见。 >4%为增多。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 MDS、感染、单核细胞白血病 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72
4、淋巴细胞
正常约占20%-40%
正常骨髓象中见不到幼稚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淋巴细胞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 异形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 骨髓中一旦见到幼稚淋巴细胞则为异常
68
嗜碱粒细胞一般<1%,大于1%为增多 可见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嗜碱粒细胞白血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69
2.有核红细胞
正常骨髓象有核红细胞占20%-30%。 <15%为红系增生减低,见于: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纤维化 各种原因引起的粒系细胞造血亢进
70
>30%为红系造血旺盛,见于: 各类增生性贫血
92
2、结果:
胞浆中出现灰色到棕黑色沉淀者为 (+)。 NAP染色阳性反应主要见于粒系成熟阶 段的细胞(核状核及分叶核),反应 结果以阳性率和积分值报告。
90
91
四、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Neutrophil alkaline phosphatase stain NAP)
1、原理:
NAP在OH -环境下,经Mg2+激活后使磷酸酯 水解为磷酸钠和甘油。磷酸钠再与氯化钙、硝酸 钴、硫化铵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最后生成棕黑 色的硫化钴定位于胞浆中。
88
三、糖原染色 (Periodic acid-schiff PAS)
1、原理:
过碘酸将血细胞内的糖原氧化生成醛基, 醛基进而与Schiff液反应,使无色品红变 成紫红色化合物定位于细胞浆中。
89
2、结果:胞浆中出现红色物质者为(+) 3、临床意义:
急粒时原始及幼稚粒细胞PAS染色呈(-) 急淋时原淋及幼淋细胞常呈(+)阳性反应物成 颗粒状或块状 急单时原单及幼单细胞多呈强(+)阳性反应物 呈弥漫性 故PAS有助于三种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
85
2、结果:
胞浆中出现有色沉淀者为阳性反应。NSE是单核细
胞的标记酶。
单核系细胞NSE染色一般是强阳性反应。
粒系细胞一般为阴性或弱阳性反应。
淋巴细胞系一般呈阴性反应。
86
87
3、临床意义:
急单时呈强(+)但酶活性能被氟化钠抑制
急粒时呈阴性或弱阳性,但酶活性不被氟化钠 抑制 主要用于鉴别急单与急粒
3
研究血细胞形态的方法有多种。如:相差显
微镜,显微电影术,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血细胞
表面和内部超微结构,同位素放射自显影技术研
究DNA合成等。但在临床上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仍是
普通光镜下Wright染色法。本讲内容是:普通光
镜下Wright染色法血细胞形态特点及常见血液病
的血液学改变。
4
5
第 一 节
80
81
82
83
3、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Aucte Leukemia的鉴别诊断。 急粒POX(+++) 急单POX(+)或(-) 急淋POX(-)
84
二、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non specific esterase
1、原理:
NSE)
血细胞中的NSE将基质液中的α -醋酸 萘酚水解,萘酚再与重氮染料偶联生成不 溶性的有色沉淀。
骨髓细胞学检查
Bone Marrow Examination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张耀臣
1
骨髓是人体的造血组织,分布于 骨松质小梁的腔隙中,由海绵状的支
架组织,骨髓血管系统及散布在支架
网眼内的游离细胞成分所组成。
2
研究血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 可以了解骨髓造血功能及其病理变化, 对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ITP、脾功能亢进
病态巨核细胞和小巨核细胞:见于恶性血液病,
如:慢性髓细胞白血病,MDS,急性巨核细胞白血
病等
61
(三)粒/红比值 (Myeloid:Erythoid M:E)
正常值2-4:1(2.76±0.87:1)
62
1.比值增高见于:
(1)粒系细胞明显增多时,如:
粒细胞白血病
感染
类白血病反应等 (2)红系细胞严重减少时如: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
血小板
17
2.成熟过程: 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
粒、红细胞的幼稚阶段又分为:
早幼、中幼、晚幼。
18
三、骨髓血细胞发育过程中 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1.细胞大小及外形 大小:大→小 巨核细胞则相反,越成熟胞体则越大 外形: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
19
2.细胞核 1)大小:大→小 成熟RBC无核。 2)核形:圆形渐变为不规则形 粒系最后呈分叶状 淋巴及浆细胞则核形变化不大。 3)核染色质: 由细致疏松→粗糙密集,着色随 着DNA含量↑而加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