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三美术教案(上册)

合集下载

苏少版美术九年级上册第3课《笔情墨意抒胸臆》教学设计.docx

苏少版美术九年级上册第3课《笔情墨意抒胸臆》教学设计.docx

熟悉的韵律【教材分析】本课比较抽象,较难把握。

虽然初三的学生已有了初一、初二美术学习的基础,对各种事物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对该课的认识和把握还需要进行适当的解析和引导。

教材要求我们在进行探索和体验的基础上,运用我们绘画的元素(如线条、色彩等),在自主或合作中进行创新学习。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体验与探索绘画、音乐中的旋律和美感、感受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学习运用通感的方法,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并使作品具有音乐的节奏与韵律。

【教学目标】就本课教学内容而言,主要是通过体验探讨研究绘画与音乐等学科之间的共通及联系,并能运用通感的手法,以熟悉的韵律,流动的音符为学生打开创造之门,培养创新综合能力。

由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界定成三块,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优秀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二、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色彩、线条等方法进行绘画练习,注意把握好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不同的绘画和音乐作品,使学生能感受和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不同的表现手段,体验艺术作品的共通之处。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经过多年的美术及其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无论是在学习方法上,还是知识的容量上,已经具备了解决部分实际问题的能力。

音乐则更是这些花季少年的最爱,这些都给本课的学习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

【教法、学法】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一、创设情境法:通过创设与本课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会使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

因此本课开始就以学生刚在英语课上学习的英文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译林版初三上册第11课)作为课件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熟悉的韵律中进入课题。

二、自主探索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而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主要渠道,本课通过“自主探寻”环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感受美的旋律探索适当的表现方式。

三、合作学习法:以相同的学习任务和爱好自由组成学习合作小组,通过“学生作业”环节中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围绕同一主题,完成作业。

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2课 灵动的生命4-苏少版

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2课 灵动的生命4-苏少版

课题: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课《灵动的生命》【教学说明】《灵动的生命》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课的课题,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内容丰富,涉及风格各异的传统雕塑和现代雕塑,并通过泥塑形式让学生感受雕塑艺术的本质。

我结合本校九年级学生的学情,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新的创新,雕塑的材料上改用:面。

首先,面相对于泥是学生生活中更为常见使用的材料。

其次,结合面塑来教学,面塑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以,既结合地方特色又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加民族自豪感。

而且,面塑丰盛的颜色,夸张灵动的造型十分吸引学生,学生也较易制作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课的内容,达到理解雕塑艺术的目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雕塑的概念、材料,欣赏感知雕塑的基本语言和艺术魅力。

2、过程与方法:尝试面塑造型,有创意地制作一件灵动的面塑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雕塑造型的快乐,提高欣赏雕塑艺术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生命和对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合理运用雕塑语言,制作一件灵动的面塑作品难点:雕塑语言的创新性表现及审美表达【教、学具】Ppt课件、面塑作品、面塑的工具材料【设计思路】本节课内容涉及丰富,从雕塑的概念、分类、材料到面塑的体验来实现学生对于雕塑的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

同时,又不能忽视对灵动的生命课题的把握。

所以,一开始就开放式提问:灵动的生命可以是什么,从而打开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去思考如何表现灵动的生命。

接着引发雕塑的表现形式,理解雕塑的概念、分类、材质从而联系“面”这种雕塑的材料,再而让学生使用生活中的面进行创作。

其间,配合视频的理解,微视频的教学展示示范,从而让原本陌生的、学生不感兴趣的雕塑走进学生的身边,最终达到学生热爱民间传统文化,热爱生命,提高审美的目标。

【教学过程】一、走进自然,寻找灵动的生命师:灵动的生命,你会联想到生命呢?观看视频,寻找灵动的生命师:边看边思考2个问题,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看到了什么?(动物、植物……)小结引出:用雕塑的形式去表现灵动的生命。

九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

九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

九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第一章:美术基础知识1.1 美术的定义与分类了解美术的基本定义和特点掌握美术的分类,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1.2 美术的历史与发展了解美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不期的美术特点和代表作品1.3 美术的基本要素学习美术的基本要素,包括线条、形状、色彩、质感等了解这些要素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和重要性第二章:绘画技巧与材料2.1 绘画基础技巧学习绘画的基本技巧,包括铅笔、水彩、油画等掌握不同绘画技巧的特点和应用方法2.2 绘画材料的选用了解不同绘画材料的特点和用途学会正确选用绘画材料,包括画纸、画布、颜料等2.3 人物绘画技巧学习人物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掌握人物比例、表情和动态的绘画技巧第三章:雕塑与设计3.1 雕塑基础学习雕塑的基本概念和技巧掌握雕塑的材料和创作方法3.2 雕塑创作实践进行雕塑创作实践,包括泥塑、石雕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3.3 设计基础学习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掌握设计的技巧和方法,包括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第四章:美术欣赏与批评4.1 美术欣赏方法学习美术欣赏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4.2 美术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学习分析美术作品的方法和要点掌握评价美术作品的标准和原则4.3 美术批评与写作学习美术批评的基本方法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批评能力和写作能力第五章:美术创作与实践5.1 创作准备与构思学习美术创作的准备工作和构思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5.2 美术创作实践进行美术创作实践,包括绘画、雕塑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5.3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习作品展示的方法和技巧进行作品评价,培养学生的批评能力和审美能力第六章:摄影与数字艺术6.1 摄影基础了解摄影的定义、分类和基本设备学习摄影的基本技巧,包括构图、曝光、对焦等6.2 摄影创作进行摄影创作实践,探索不同主题和风格的摄影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摄影技巧6.3 数字艺术概述了解数字艺术的概念和发展趋势学习数字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技巧第七章:中国传统美术7.1 中国画基础学习中国画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技法掌握毛笔、墨、纸等材料的使用方法7.2 中国画创作与欣赏进行中国画创作实践,探索不同题材和风格的作品学习欣赏中国画的审美标准和特点7.3 传统雕塑与建筑了解中国传统雕塑和建筑的特点与艺术价值学习中国传统雕塑和建筑的基本技法和风格第八章:现代艺术与实验性艺术8.1 现代艺术概述了解现代艺术的定义和主要流派学习现代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方法8.2 实验性艺术与装置艺术学习实验性艺术和装置艺术的概念与创作方法探索实验性艺术与装置艺术的社会意义和表达方式8.3 街头艺术与涂鸦了解街头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学习街头艺术和涂鸦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第九章:美术与生活9.1 美术与日常生活了解美术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的运用学习家居、服饰、食品等领域的美术设计方法9.2 美术与广告设计学习广告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广告设计中的视觉传达和创意表现技巧9.3 美术与公共艺术了解公共艺术的定义和作用学习公共艺术的设计原则和创作方法第十章:美术鉴赏与研究10.1 美术史的研究方法学习美术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培养学生的美术史研究和分析能力10.2 美术作品的分析与解读学习分析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意义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深入理解和解读能力10.3 美术鉴赏与批评学习美术鉴赏和批评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和批评能力,提高审美水平重点解析本九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涵盖了美术基础知识、绘画技巧与材料、雕塑与设计、美术欣赏与批评、美术创作与实践、摄影与数字艺术、中国传统美术、现代艺术与实验性艺术、美术与生活以及美术鉴赏与研究等多个方面。

【范文】苏教版美术教案第九册(新)第18课风景如画(二)

【范文】苏教版美术教案第九册(新)第18课风景如画(二)

苏教版美术教案第九册(新)第18课风
景如画(二)
教学目标:
、通过画风景画,苏教版美术教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构图能力,并学习风景绘画的基本知识。

苏教版美术教案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美好自然环境的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学会观察和取景以及构图的简单方法。

苏教版美术教案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作画工具和作画方法表现美丽的风景。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图片,范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写生或参考图片也可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二、新授:
.欣赏教材上的例图,学习例图上的构图方法和表现方
法。

2.说说你眼中苏教版美术教案第九册(新)第18课风景如画真实的风景和所完成的绘画作品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讲讲为什么。

3.说说照片和绘画作品给你的不同印象,讲讲为什么。

4.你有哪些独特的方法能表现看到的美丽风景呢?说给大家听听。

5.可以临摹和借鉴课本上的例图作品,也可以自己创作一幅风景画。

6.可以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开个风景画展览。

三、指导学生练习:
、用铅笔在草稿纸上勾画一些草图,从中选一张构图满意的完成作品。

2、既可以对景写生,又可以参考照片改画,还可以默写自己印象中美丽而独特的风景。

3、在画面中采取灵活的构图方式,去表现画面中的主体。

四、评析学生作品。

《画山绣水》优秀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画山绣水》优秀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画山绣水》优秀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画山绣水》优秀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1《画山绣水》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材料,主要讲述了一位青年艺术家对山水画的热爱以及他对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本文将从教案的设计、实施以及效果三个方面来探讨这篇教材的优秀教案。

一、教案的设计1、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同时能够了解和体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以及思考艺术家的创作追求和梦想。

2、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和体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以及思考艺术家的创作追求和梦想。

难点:如何运用艺术家的思想和创作过程来解析山水画的艺术特点以及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追求和梦想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3、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山水画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2)主体部分阅读《画山绣水》这篇文章,并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介绍青年艺术家的背景以及他的创作过程。

②描述艺术家对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并了解他对山水画的理解和认识。

③结合上述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并讨论艺术家的梦想和追求对于学生成长和成才有何启示。

(3)巩固与展示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绘制一幅山水画,并解释自己的作品。

二、教案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阅读、讨论、自主绘制等等,其中重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和思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认识和理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同时能够运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思想对山水画进行解析,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并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案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上获得了一次集体体验的洗礼,认知上对山水画的艺术魅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思考上也从艺术家的创作追求和梦想中获得了一些新的启示。

在展示环节,学生的作品各具特色,既体现了个人的想象和创造力,也融入了在本节课程上所学到的一些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总之,本篇教案成功将文化、审美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一篇优秀的教案本教案通过介绍青年艺术家的山水画创作过程和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山水画艺术的魅力,同时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和理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江苏省苏州市九年级美术《笔情墨意抒胸臆》教案 苏教版

江苏省苏州市九年级美术《笔情墨意抒胸臆》教案 苏教版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花鸟画作品,理解笔墨的表现是为了达到“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作品即“人品”体现。

2、能够大胆地运用作画工具和方法,表达墨与彩的变化效果,尝试创作形象生动的花卉作品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3、进一步理解中国画的内涵美、意境美,感知一花一草皆有情,学会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作品分析,理解花鸟画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

把握泼墨,破色,墨色的浓淡变化,用笔的简练概括,水分的干湿与笔墨融合的作用。

教学难点:用中国花鸟画的表现形式去表达个人的志向和情怀。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荷花》范作(中国画)供学生欣赏,说明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在国际上有重要地位,激励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从欣赏《荷花图》中分析写意花卉画的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

(教师讲解与示范相结合)。

写意花卉是用毛笔蘸上不同深浅的墨色或颜色在吸水性强的生宣上挥写出来的。

这是中国画独有的表现手法,它最讲究用笔用墨的技法。

用笔:中锋——笔尖垂直于纸面运行,可画圆润浑厚的点和线(如画荷花的茎和花瓣的用笔)侧锋——笔尖与笔腹同时运行于纸面,可画较粗的点、线、面(如画荷叶的用笔)用墨:干、湿、浓、淡、焦。

三、出示范画步骤图,讲述作画步骤。

教师分析荷叶、花、茎的形象特点,使学生有切实的体会。

绘画步骤:(教师示范过程,使学生了解画法)1、用炭条或铅笔画出荷花的叶、花、茎的大致位置。

2、用浓墨画荷叶(侧锋蘸浓墨依照荷叶的结构,自左往右大笔挥写,使墨团符合荷叶的形态结构,又有浓淡变化)。

3、画荷茎(浓墨、中锋运笔)。

4、画荷花(墨色适中、中锋运笔、)。

5、落款。

四、学生进行练习(临摹画一幅写意荷花)教师指导。

五、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中国画用笔:中锋、侧锋用墨:干、湿、浓、淡、焦。

绘画步骤:(教师示范过程,使学生了解画法)1、用炭条或铅笔画出大致位置2、用浓墨画荷叶3、画荷4、画荷花5、落款。

苏少版美术九年级上册教案【105页全】

苏少版美术九年级上册教案【105页全】

第5课敦煌•千年教材分析本课从“综合·探究”的视角展现敦煌艺术,旨在吸引学生关注敦煌,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世界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而丝绸之路中国区段内的敦煌艺术由洞窟形制、塑像和壁画三部分组成。

教材从壁画切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敦煌艺术,促进学生形成珍惜优秀文化遗产的理念,并自觉加入传承的行列。

一、教学路径看:“敦,大也;煌,盛也。

”盛大辉煌的敦煌石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

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

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

敦煌壁画艺术如此灿烂,从历史原因、地理原因、地质原因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

飞天:佛教中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人物称为“天”,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据常书鸿先生在《敦煌飞天》大型艺术画册序言中说“总计4500余身”。

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天才之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学:敦煌石窟是世界上最多的艺术石窟群,它不仅是艺术,也是历史。

敦煌石窟艺术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三处共有石窟552个,彩塑2000多身,壁画50000多平方米。

其中莫高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文化遗产,录入《世界遗产名录》。

敦煌壁画中的藻井已成为一种装饰,而壁画中的装饰图案也对整个洞窟的格式和整体布局起着重要的联系作用。

实践:敦煌是一部百科全书,是研究历史、宗教、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教材,也是艺术创作取之不竭的头。

查阅资料,了解艺术家在其创作中所受敦煌艺术影响的作品,如舞蹈《千手观音》等。

创新:小组分工合作,尝试完成一组九色鹿故事。

苏教版初中美术上册教案

苏教版初中美术上册教案

苏教版初中美术上册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1. 绘画基本技巧和方法的讲解和演示。

2. 学生实践绘画,教师指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新课内容(15分钟)1. 教师讲解和演示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实践,进行简单的绘画练习。

三、学生实践(1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绘画主题。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生们的表现和进步。

2. 强调绘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二、深入学习(15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2. 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进行修改和完善。

三、课堂实践(10分钟)1. 学生继续进行绘画实践,深入探索和掌握绘画技巧。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生们的表现和进步。

2. 强调绘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练习。

教学评价:1. 学生绘画作品的质量。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和爱好程度的提高。

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教案标题:探索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学科:美术教材: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材授课目标:1. 了解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材的组织结构和教学内容;2. 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技巧和审美意识;4. 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掌握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材的主要内容;2. 培养学生对艺术表达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技巧和审美意识。

教学难点:1. 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2. 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艺术创作中。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示范演示。

教学准备:1. 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材和教辅资料;2. 美术教具和实物;3. 电子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课:探索美术世界目标:通过介绍美术的定义和历史,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1. 导入(5分钟):- 创设艺术氛围,播放美术作品幻灯片或视频。

- 引导学生谈论所见所感,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

2. 知识扩展(15分钟):- 介绍美术的定义和主要表现形式,如绘画、雕塑、摄影等。

-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时期和风格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3. 活动实践(25分钟):- 给学生分发素描纸和铅笔,指导他们绘制自己喜欢的事物,可以是自然景物、动物或其他感兴趣的主题。

-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尽量表达自己的创意。

4. 总结反思(5分钟):-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艺术对人们的生活和文化至关重要。

第二课:认识素描艺术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素描艺术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并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素描作品。

1. 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绘画经历和作品。

- 引发学生对素描艺术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知识传授(15分钟):- 解释什么是素描艺术,介绍素描线条、阴影和明暗的表现方法。

九年级上美术教案

九年级上美术教案

九年级上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提高绘画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素描基础知识教学重点:了解素描的基本概念、工具和技巧。

2. 第二课时:线条与形状教学重点:学习线条的运用和形状的表现方法。

3. 第三课时:光影与质感教学重点:掌握光影的处理方法和质感的表现技巧。

4. 第四课时:人物头像绘画教学重点:学习人物头像的结构和绘画方法。

5. 第五课时:风景绘画教学重点:学会观察风景,运用绘画技巧表现风景之美。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2. 结合多媒体展示,直观地展示绘画过程和作品。

3.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相关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明确学习任务。

3. 演示绘画技巧,讲解相关理论知识。

4. 学生进行实践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后作业1. 完成一幅素描作品,要求线条流畅、形状准确。

2. 观察生活中的光影变化,尝试表现质感。

3. 绘制一幅人物头像,注意表现人物的神态和特点。

4. 观察风景,绘制一幅风景画,表现风景之美。

5. 写一篇美术学习心得,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注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以保证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创造力。

3. 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了解他们在美术学习中的收获和困惑。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

2. 邀请专业画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美术知识和技巧。

3. 开展美术作品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上美术教材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画纸、画笔、颜料等3. 参考资料:美术作品、绘画技巧教程、画家访谈等九、教学反思2. 分析学生的作品和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

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2课 灵动的生命3-苏少版

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2课 灵动的生命3-苏少版

《灵动的生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的内容,是《灵动的生命》的第二课时,属于雕塑范畴,教材从风格各异的传统雕塑和材料创新的现代雕塑的不同视角阐述了雕塑的基本语言,展示了雕塑的独特魅力,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让学生探究体验雕塑创作的乐趣,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渴望张扬个性的发展,但动手能力略显不足,本课以废旧纸盒等材质展示雕塑艺术的本质,希望能引导学生运用比绘画更直接的方式雕塑,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悟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掌握雕塑的基本语言。

技能目标:尝试利用废旧材料进行造型,掌握雕塑的语言,探究生活中实物材料的新生命,学会用恰当的方法和形式,有创意地设计、制作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雕塑作品。

情感目标:体验雕塑创造的乐趣,增强生活情趣,培养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和审美感悟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合理运用雕塑语言表现空间与体积。

难点:雕塑语言的创新性表现及审美表达。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纸盒纸板等废旧材料、剪刀、胶带等手工材料。

学生:纸盒纸板等废旧材料、剪刀、胶带等手工材料。

媒体设计:PPT课件、实物投影仪,希沃授课助手。

【教学过程】一、讨论和交流问题导入:老师展示一块普通的石头,请学生根据这块石头展开联想和想象,从各角度说一说,这块石头能让我们想到什么呢?学生各小组讨论,对一块石头展开联想和想象,教师引导大家可以多角度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教师举例,一个寓言故事家对石头进行思考悟出一个做人的道理。

(播放一个动画短视频,请学生欣赏一个寓言家从石头悟出一个做人的道理。

)教师小结: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联想和想象。

过渡到石头在雕塑家眼里,蕴藏着一个个灵动的生命。

雕塑的角度学习第二课学习《灵动的生命》。

(板书课题:灵动的生命)【设计意图】教师用一块石头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学生通过分享和交流,激发彼此的发散性思维,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想法,从寓言故事家到雕塑家眼里的石头,从而自然地引入课题。

苏少版九年级美术教案

苏少版九年级美术教案

苏少版九年级美术教案九年级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九年级美术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包括绘画技法、色彩运用、构图等方面的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绘画技法:九年级美术教材中涉及的绘画技法,如素描、水彩画、油画等。

2. 色彩运用:学习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的分类和调和,以及色彩在绘画中的运用方法。

3. 构图:学习构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构图能力,使他们能够合理地组织绘画元素。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

2. 知识讲解:依次介绍绘画技法、色彩运用和构图的相关知识,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解释和演示。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绘画实践,根据教师的指导和要求,运用所学的技法、色彩和构图原则进行创作。

4. 作品展示和评价: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5.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九年级美术教材作为教学依据,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2. 展示资料:准备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图片或实物,用于导入和知识讲解环节。

3. 绘画材料:准备绘画工具、颜料、画布等绘画所需的材料,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绘画实践。

五、教学评价1. 观察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绘画实践和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绘画技法、色彩运用和构图能力的发展情况。

2. 反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提供积极的鼓励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

六、教学延伸1. 美术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美术实践活动,如参观美术展览、参加美术比赛等,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和经验。

2. 创意绘画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创意绘画活动,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自由创作。

苏教版初三美术教案(上册)

苏教版初三美术教案(上册)

美术教案课题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课型课时主备人欣赏评述 2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对雕塑的相关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曾经接触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外国雕塑欣赏,学生对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比较陌生,而且对外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等都知之甚少。

要读懂这些经典的外国雕塑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有些难度。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赏析,了解雕塑艺术评议的特点,了解外国雕塑的艺术成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陈述、评价,初步掌握雕塑的艺术评议和艺术特点。

并结合雕塑本质特征,学会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去赏析具体的雕塑作品,提高学生对艺术节品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雕塑的根本特点是立体造型。

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

通过赏析,感受艺术家赋予顽石的力量与生命,以及艺术家对生命的礼赞。

创造目标:雕塑既是提高的艺术,又是普通的艺术;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现代的艺术。

通过赏析,打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链接整合能力,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对作品新鲜的认识。

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7册第一课,课题为《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

属于欣赏·评述单元。

教材选取了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基本反应了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通过赏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雕塑的特征,了解雕塑艺术品对生命的赞颂,雕塑作品所具有的恒久生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雕塑本质特征,立体造型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优秀的雕塑作品,感受雕塑艺术品对力量与生命的礼赞。

教学难点:通过党析,理解雕塑作品的抒情与象征性。

教法学法小组讨论、讲解、释疑辅助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石膏像教学设计二次备课(一)引导阶段:(设疑导入)出示一块大理石。

问:从这块石头中你能领悟到什么?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其实,那些完美艺术的生命体早已存在于一块块顽石之中,雕塑家的任务只是将它们从其中解放出来。

苏教版初中美术教案

苏教版初中美术教案

篇一:苏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八年级美术教案2011 .9.1第一单元欣赏与评述第一课在绘画中永生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第一课《外国肖像画赏析》的延伸。

从对人物肖像画历史的了解到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物;通过观察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的比例、不同的表现方法,直至抒发个人情意。

教材从美术作品中运用具象的表现手法表现身边的人物,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动态,把握人物的内在心理,达到关注人、关爱人的目的。

教材启示为什么要画身边的人,因为画熟悉的人更容易惟妙惟肖,更容易画出熟悉人的性格和表情,同时也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流露在作品之中。

画家们更是将邻居、家人、朋友像为描绘的对象,以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某种爱意。

教材启示多彩人生是我们作画的源泉,可以用线造型、电脑绘画、色彩等工具材料去表现身边的人物。

同时启示如何关注人物的动态、人物的特征、人物的比例,各种使用工具的处理,还有表现时如何对比协调等,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教材还启示用什么方法去进行教学,让画笔传达情意。

以全班同学肖像画册为切入口,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去反映每个同学的喜、怒、哀、乐。

在表现他们外部特征的同时,特别重视内在的性格。

其次再将自己个人的情感和对同学的了解,倾注于画笔之中。

教材中选用的一些图片,体现了表现的不同手法和不同形式,充分体现了美术教学的过程。

1.教学目标①让学生了解人体成长过程中的比例关系。

②让学生尝试运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较写实的去表现自己熟悉的人物。

③让学生在描述过程中,更关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更多的去发规他人的长处(优点)。

2.教学重点欣赏和了解人物表现的多种方法、材料工具,了解人体在不同成长过程中的比例关系。

3,教学难点对人物神情、动态、比例、色彩的恰当把握。

4.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备课时间:2011、 9、 1授课时间:2011、 9、3课题:在绘画中永生课型:欣赏与评述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微笑问候学生当天感受,简要讲评上节课小组作业。

苏教九上美教学计划

苏教九上美教学计划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太山中学王凯一、学生现状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对教材中的绘画、雕刻、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等美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美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对学好本册教材打好了一定的基础。

但九年级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不够,参与获得的主动性较差。

对美术知识的系统不够明确,知识结构层次不是很健全二、教学内容分析:本册教材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基本点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在继承美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社会的近步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突出时代感和地方特色。

在结构上,以美术形式语言集中划分单元,淡化不同课业之间的区别,在传授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习得两方面的需求。

三、教材中重点、难点:重点内容涉及到绘画创作和设计的内容,绘画包括版画和抽象艺术的创作等绘画创作知识。

设计主要是以设计的分类和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平面设计和立体构成等方面的设计知识。

四、工作目标1、通过各种欣赏、评述能初步了解外国美术发展的历史面貌及其回环成就,初步认识了解外国美术的艺术性和艺术魅力,初步了解他们的社会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2、通过欣赏讨论与读书相关的社会活动及其创造的美术作品,感受其文化内涵,使个人素质得到提升及长远发展。

3、通过赏析生活中各种富有文化品位的用品和环境,体会认识生活格调。

确立对高雅生活品位的向往和高雅的生活情调,学会自己美化生活和充实调节精神世界。

4、让学生们了解相关的造型艺术知识,认识造型艺术的不同表现语言、不同表现形式。

5、通过欣赏中国,民间美术作品,认识中国民间美术独特的美感和表现特点,感受民间美术作品和谐的艺术与实用价值,体会各民祖劳动人民在美的创造上的智慧。

五、主要工作及措施1、根据对九年级学生的情况分析再加上九年级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苏少版美术九上第2课《水墨交融写青山》word教案

苏少版美术九上第2课《水墨交融写青山》word教案

水墨交融写青山2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生动变化的笔墨,学习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程式,了解一般的构图法则。

2、技能目标:敢于运用工具大胆地临摹大师的作品,尝试创作山水画。

3、情感目标:体会山水画所表达的意境,培养对中国绘画艺术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中国画笔墨的基本技法,体会山水画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难点:敢于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关注水与笔墨的关系。

教学准备:收集的山水画作品,绘画工具。

二、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 欣赏山水画卷轴作品。

2. 毛笔知识知多少(二)、讲授新课1、说说你最喜欢的山水画?是那位画家的?2、《山水》作品赏析石涛所绘。

石涛作画构图新奇。

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

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

“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

3、山水画的表现程式中国画历来重法度,讲传统。

几乎是每一落笔都有严格的要求,要一波三折、用笔如耕,无往不收、无垂不缩,要平、圆、留、重。

用墨则要以墨为彩。

墨分五色以及各种用墨技法等,都是从笔墨运用上提炼、概括出来的规律。

笔墨如此,在造型上更为讲究。

人物画的各种描法,山水画的各种皴法,花鸟画的各种勾法、点法,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有一整套的操作规范。

特别是诗、书、画。

印的有机结合,更使中国画具有综合性的艺术特点,形成一种趋于完美的程式。

你知道古代画家画山石的各种皴法吗?山石的各种皴法有:斧劈皴、披麻皴、折带皴、解索皴、钉头皴、豆瓣皴、荷叶皴、云头皴、马牙皴、米点皴等;树叶的各种点法有:个字点、介字点、梅花点、胡椒点、垂藤点、仰叶点、大混点、小混点、平头点、仰头点和各种双勾夹叶点等;(三)、感悟体验1、思考讨论我们画山水时是否只能按程式绘画,不能有其它变化呢?笔墨程式固然重要,但不能代替整个艺术的创造。

“艺术最可贵的精神是独创”。

直至近代乃至当代,山水画中新的程式化表现技法依然在不断涌现。

美术教案初中苏教版目录

美术教案初中苏教版目录

教案:初中苏教版《美术》教材课程名称:初中苏教版《美术》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苏教版《美术》教材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水平。

3. 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教材简介:介绍苏教版《美术》教材的编写背景、特点和结构。

2. 美术基本概念:讲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

3. 美术作品欣赏:分析教材中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和流派的特点。

第二课时:1. 美术技法介绍:讲解美术的基本技法,包括素描、水彩、油画、版画等。

2.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技法和知识。

3. 学生作品展示: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苏教版《美术》教材的编写背景、特点和结构。

2. 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二、讲解与示范(40分钟)1. 讲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

2. 分析教材中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和流派的特点。

3. 教师示范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析。

三、练习与讨论(25分钟)1. 学生自主欣赏教材中的美术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欣赏心得和感悟。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二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讲解与示范(40分钟)1. 讲解美术的基本技法,包括素描、水彩、油画、版画等。

2. 示范运用所讲技法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和方法。

3. 引导学生关注创作中的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

三、创作实践(25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的技法和知识,进行美术创作。

新版苏少版九年级上、下册美术教案设计(全册)

新版苏少版九年级上、下册美术教案设计(全册)

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教案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是以可塑或可雕刻的立体材料,通过不同的手法制作出的各种表达思想、观念、情感的三维实体造型艺术。

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的雕塑艺术。

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的精湛工艺,皇家的喜好与民间的品味,朝代的更迭,儒、释、道的兴衰,哲学思潮的传播,社会风尚和社会阶层的转变,民族文化的交汇,中外文化的碰撞……这些都直接反映在雕塑上。

中国雕塑体现了民族历史的发展轨迹,并形成了独特的传统。

一、教学路径中国的雕塑艺术如同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一样,也是注重表现对象的神韵,而不是偏重于再现对象的形状,具有本民族的美学特征。

在突出对象的神态和气质方面,多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韵,而不像西方雕塑追求形象的逼真。

这是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审美特征,也是教学中应向学生讲述、渗透的主要内容,要使学生准确把握古代雕塑艺术的情致和意蕴。

二、课时建议:2~3课时。

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学生能掌握中国工艺美术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同时期中国工艺的发展和审美演变;了解陶器、青铜器、漆器和瓷器的发展历程、造型特征、装饰风格及文化内涵。

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学生能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

情感目标:通过赏析,学生能感受我国工艺美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中国工艺美术作品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国陶器、青铜器、漆器、瓷器的基本特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通过赏析,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有深入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教学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准备一件兵马俑模型,让同学闭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引出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教案课题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课型课时主备人欣赏评述 2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对雕塑的相关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曾经接触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外国雕塑欣赏,学生对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比较陌生,而且对外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等都知之甚少。

要读懂这些经典的外国雕塑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有些难度。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赏析,了解雕塑艺术评议的特点,了解外国雕塑的艺术成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陈述、评价,初步掌握雕塑的艺术评议和艺术特点。

并结合雕塑本质特征,学会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去赏析具体的雕塑作品,提高学生对艺术节品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雕塑的根本特点是立体造型。

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

通过赏析,感受艺术家赋予顽石的力量与生命,以及艺术家对生命的礼赞。

创造目标:雕塑既是提高的艺术,又是普通的艺术;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现代的艺术。

通过赏析,打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链接整合能力,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对作品新鲜的认识。

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7册第一课,课题为《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

属于欣赏·评述单元。

教材选取了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基本反应了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通过赏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雕塑的特征,了解雕塑艺术品对生命的赞颂,雕塑作品所具有的恒久生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雕塑本质特征,立体造型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优秀的雕塑作品,感受雕塑艺术品对力量与生命的礼赞。

教学难点:通过党析,理解雕塑作品的抒情与象征性。

教法学法小组讨论、讲解、释疑辅助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石膏像教学设计二次备课(一)引导阶段:(设疑导入)出示一块大理石。

问:从这块石头中你能领悟到什么?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其实,那些完美艺术的生命体早已存在于一块块顽石之中,雕塑家的任务只是将它们从其中解放出来。

(1501年,米开朗基罗走进佛罗伦萨教学的庭院,发现一块在那儿闲置了46年的大理石,他如获至宝,利用3年时间雕刻成巨像《大卫》。

米开朗基罗能从一块大理石中感受到一件完美的雕塑艺术品。

)导入课题。

(二)合作探究阶段:1、媒体出示《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和《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

请学生分析两幅作品。

重点:《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单纯、明快、极富雕塑的体量感。

可能是史前人类对女性的一种崇拜,也可能是当时人们对人类繁衍生息的一种祈祷。

有一种生命的张力。

《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庄重、妩媚,“残缺”与“完美”的深刻理解。

以其空间的体积感和女人体的柔美而具有永恒的魅力。

2、文艺复兴时期作品展示:《摩西像》。

请学生结合文艺复兴的相关背景知识解读作品。

重点语:文艺复兴是西方文化史上一次著名的运动,整个西方文化的知识面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仅恢复了古典时期古典美术的形式和题材,同时强调以科学的态度观察事物,对种艺术作品突出表现了艺术家对透视学和解剖学的深刻认识。

个性解放和世俗文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两个特点。

人文主义,颂扬人的智慧和精神。

米开朗基罗的出现,则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发展到了最高峰。

他以写实的手法,用准确的人体解剖学知识,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的形态有很强的力度感,以雕刻的艺术语言塑造传神的形象。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对后世的雕刻家有极大的影响。

3、18~19世纪作品:《伏尔泰坐像》;《巴尔扎克像》。

请学生比较分析两幅作品对人物内在气质的刻画。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及时总结。

重点语:《伏尔泰坐像》通过眼神的刻画体现哲学家的智慧。

《巴尔扎克像》注重人物的精神状态。

4、20世纪初期作品赏析。

《张弓的赫拉克勒斯》;《河流》。

请学生从两幅作品中感受雕塑的多元化与象征性。

重点语:《张弓的赫拉克勒斯》:粗犷、奔放、现代感。

《河流》:象征性。

5、现代派作品赏析。

《国王夫妇像》;《空间中独特的连续形体》;《马》;《吻》。

四个学习小组分别选取其中一幅作品,分析现代派雕塑的特点。

重点语:20世纪是一个色彩缤纷的时代,各种思潮和流派不断产生并流行,并波及整个世界,如立体派、表现派、未来派、抽象构成等等,都是决裂于传统艺术的新形式。

《国王夫妇像》:具象与抽象。

6、雕塑与城市环境。

《高速》;《衣夹》。

四个学习小组分别比较两幅作品并结合其他城市雕塑进行讨论。

讨论雕塑艺术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联系,并选代表在班级进行了交流。

教师进行简单小结。

雕塑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在特定的建筑环境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貌,而城市雕塑则使这风貌更为显著。

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看,雕塑必须与建筑和环境协调,才能产生美学效果。

黑格尔曾说:“雕刻作品的内容和题材也可以随多种多样的地点和建筑的性质而有无穷的变化。

”金字塔在无垠的沙漠衬托下,显得何等宏伟壮观;而狮身人面雕像的造型与金字塔锥形的对比关系,使建筑空间组合更有变化;雅典卫城建筑群内部构图中心是雅典娜雕像,它使卫城的环境更为完整。

雕塑,应当成为这种流动空间中的艺术,和城市、建筑共同形成新的环境艺术。

(三)感悟体验阶段1、你能从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像》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吗?2、你能从奥登伯格的《衣夹》中感受到工业社会的文明吗?城市财运亨通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吗?3、罗丹是一位开才的雕塑家,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四)归纳巩固阶段。

1、为什么说雕塑所具有的形式美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综合?2、西方现代雕塑的发展趋势?3、《国王夫妇像》怎样表现出国王与王后的尊严以及神秘的气息?(五)课后拓展结合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你喜欢中国雕塑吗?中西雕塑有何差异?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第二课水墨交融写青山课型课时主备人造型.表现 2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赏析中国画的能力,对用笔用墨的技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此课关键是学生要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思想境界与审美境界,把握住这一点才能了解山水画。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理解生动变化的笔墨,学习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程式,了解一般的构图法则。

敢于运用工具大胆地临摹大师的作品。

欣赏中国山水画,并能体会山水画所表达的意境,培养对中国绘画艺术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材分析重点难点重点:中国画笔墨的基本技法,体会山水画所表达的意境难点:敢于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关注水与笔墨的关系教法学法欣赏,总结,讨论,绘画辅助教学设备教具山水画作品,作画工具等学具宣纸、毛笔、墨汁、毛毡等。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并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树干、树枝的画法: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

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

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

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

即:“鹿角法”和“蟹爪法”。

鹿角法:枝条上挺如鹿角状,两枝交接处的内角多为锐角,也有成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

蟹爪法:枝条下屈,如蟹爪。

(枣、柿等树,大体属于这一类。

)4树叶的画法: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

即:点染法和双勾法。

点染法:(1)胡椒法:为密集的圆形小点。

最好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擢纸面,有节奏地点下去。

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梅花点与鼠足点:由五点聚成一个小单位,其形状如梅花和鼠足,然后由许多小单位交错排列而成。

梅花点下笔重;收笔轻;鼠足点下笔轻,收笔重。

松叶点:松叶又叫松针,由八、九笔或更多的笔画组成上仰的扇形,一般由中间一笔画起,先左后右,每个小单位参差交叠构成一大片树叶。

介字点与个字点:叶形下垂,每个小单位形如“介”字或“个”字。

要注意参差交叠与浓淡变化。

双勾法:双勾法,就是用勾线的方法画树叶。

其组织排列规律也与点染法相似。

根据树叶的形状特征,可采用象征形的。

如:三角形、圆形、菱形等。

也可采用写实形的,如实的勾勒描绘树叶的形状。

如梧桐叶、槐叶、棕叶等。

采用双勾法,可以使丛林有变化,防止画面的单调和沉闷感。

(介绍树叶画法时,除挂图外,还可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办法,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作画步骤: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画主干。

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

(2)画枝干。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

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

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

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

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第三课笔情墨意抒胸臆课型课时主备人造型.表现 2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继前一课学习的基础上安排的。

本课主要以写意花鸟为主。

教材版面分成两大部分。

第一步分是古今艺术大师的经典花鸟范作和学生作品;第二部分是笔墨(包括用色)技法示范,与生活有机联系的美术活动。

大师作品与学生作品与学生作品均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墨彩交融、水墨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笔墨(彩)技法示范主要提示学生用笔用墨的变化,学习和尝试如何浓破淡,淡破浓,墨破色,色破墨,干破湿,湿破干的画法。

教师可通过示范与比较,让学生去理解,并在作品中加以应用。

教学启示可以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将民族文化与民间活动结合,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以保持学生对中国画的长久兴趣。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第二课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赏析中国画的能力,对用笔用墨的技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此课关键是学生要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思想境界与审美境界,把握住这一点才能通过笔墨来抒发胸臆。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欣赏花鸟画作品,理解笔墨的表现是为了达到“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作品即“人品”体现。

技能目标:能够大胆地运用作画工具和方法,表达墨与彩的变化效果,尝试创作形象生动的花卉作品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情感目标:进一步理解中国画的内涵美、意境美,感知一花一草皆有情,学会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