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合集下载

杜甫的三首诗

杜甫的三首诗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作品丰富,风格沉郁顿挫,以下选取了三首他的代表作: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夔州时所作,时值秋季,他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俯瞰秋江景色,百感交集。

诗中描绘了萧瑟的秋江景色,也表达了作者的身世飘零和老病孤愁的悲哀。

此诗被誉为“七律之冠”,可见其在杜甫诗作中的重要地位。

《春望》: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时年52岁。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五年,杜甫一直期望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

当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写下此诗。

诗中通过描述一系列的动作和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重新统一的喜悦和激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也是杜甫在梓州时所作,记录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给他带来的极度喜悦。

诗中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生动地描绘了杜甫听到消息后的惊喜心情;而“即从”、“穿”、“便下”、“向”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则仿佛是作者已经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

以上三首诗均体现了杜甫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对国家、人民的深深忧虑和热情,是杜甫的代表作。

《杜甫诗三首》(完美版)解析

《杜甫诗三首》(完美版)解析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烽 国破 草木深
火 离别
忧国思家
思乡是游子共同的情感,古人 还有很多人写自己思乡的情感,请 举出思乡诗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
比较两首诗风格的不同
文学常识
•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 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 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 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 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 而有特殊情况。
•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暮 投宿
夜 夜久
住宿
天明 告辞
开端:有吏夜捉人(恐怖) 发展:听妇前致词(凄苦) 高潮:老妇从吏归(被逼) 结局:独与老翁别(悲凉)
分析比较
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
1、内容: 前两者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
2、体裁:《望岳》、《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
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 分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春望》属五言律 诗,《望岳》像律诗,但由于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 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 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 了。

《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

《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

《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
《古诗三首》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三首名篇,包括《春夜喜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一》。

这三首诗由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哲理思考而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对《古诗三首》的知识点梳理。

1.《春夜喜雨》
- 以写春夜喜雨的景象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讴歌和对人民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

- 运用了描绘细腻、境界高远、意象鲜明的艺术手法,使整个诗篇具有浓郁的春意和喜悦的情感。

- 以形象生动的描写方式,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批判了社会不公和贪官污吏。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以写秋夜出门迎凉的情景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思考和人生的无奈与悲愤。

- 运用了“孤灯”、“万家灯火”、“寥落”等意象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和对人们命运的关切。

- 内容深沉,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社会现实的愤慨,以及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不甘。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一》
- 同样以秋夜出门迎凉的情景为主题,但与上一首诗相比,这首诗更加忧郁和悲伤。

- 运用了双关的描写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遭遇的不幸和对社会命运的忧虑。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短暂和无奈的思考。

以上是对《古诗三首》的知识点梳理,主要包括主题、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这三首诗体现了杜甫诗歌的风格和思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杜甫诗三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杜甫诗三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杜甫诗三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素材挖掘:【素材清单】《杜甫诗三首》包括《秋兴·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三首诗。

《秋兴·其一》和《登高》都是杜甫晚期作品,都有着很浓的悲秋情结。

世事艰辛,家事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咏古诗,借昭君的怨恨之情,寄托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悲。

可以说“字字写昭君,处处写杜甫”。

【写作素材】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其一)2、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4、杜甫出自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

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

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

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

正是由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受的生活磨练,在他的思想逐渐形成进步的成分,十年长安困守,是杜甫思想变化的光辉起点;长期的流离失所又使他接近人民,体会到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他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因此产生和发展。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儒家推出的两个处世标准。

杜甫生逢乱世,可说大半生处在“穷”的境地,但他始终心系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用他的笔来为百姓呼告,他是一个典型的为民请命者。

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本人被誉为“诗圣”。

5、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以毕生的精力辛勤从事创作,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歌。

他的诗内容十分丰富,或抨击统治者的荒淫无度,巧取豪夺;或反映人民灾难深重、啼饥嚎寒的悲惨生活;或感时忧国,慨叹今昔,甚至连一些写景、咏物、题画诗,也都蕴蓄着诗人对国事的深沉忧思、个人身世飘零的无限感喟。

杜甫古诗三首绝句

杜甫古诗三首绝句

杜甫古诗三首绝句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广泛涉及政治、社会、自然等多个领域,风格沉郁,情感深沉。

以下是杜甫的三首绝句。

1.《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3.《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些绝句展现了杜甫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杜甫绝句三首

杜甫绝句三首

杜甫绝句三首一、《登高》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二、《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三、《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第一首《登高》表达了作者在思念心上人时的孤独与无奈,描绘了一幅画面:夜空中满月悬挂,但因思念心上人而显得失色。

当夜深人静,月亮清晰可见,众人都在仰望着,但是有一位思念心上人,不知道那个人是否也在牵挂着他。

整首词韵脉络流畅,透露出了作者愁怨无助的心境。

2. 第二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对故乡、同乡、亲友的离别之情。

词中作者写道,世事瞬息万变,岁月荏苒一年一季,万物皆有生死离合之时,人生的旅途中,能留下的唯有人与事,因此我们必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作者通过这首词将自己的情感融化在故土的草木芳香中,将自己与草木融为一体,唱出了对故乡、同乡、亲友的热爱、留恋、怀念之情。

3. 第三首《春望》是杜甫诗歌中的一篇代表作之一。

这篇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流离失所的痛苦回忆,以及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词中,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深邃的人生境界。

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痛苦和世态炎凉。

四、结语杜甫的《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春望》都是杜甫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

它们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欣赏,不论是从形式结构还是从思想表达上都充分体现了杜甫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水平,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考、感悟和阅读的空间。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小结
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 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 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 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 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 http://www.99dyw.co/ 九九电影网 mqx37jop / 九九电影网 mqx37jop
[color=#ffffff]/[/color] 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的晨睡,不如干脆去小河边儿走走去吧。对,俺要去告诉那清清的河水和河里的小鱼儿们,还有那个平整光滑的“大坐台”,俺董大壮从此以后,终于可以和俺 的耿英一起来看你们了!这样想着,大壮轻轻打开院门儿。侧身出来以后,又伸手回去从里边挂上门钩,再将两扇门轻轻拉齐了。正要迈步往南走,又忍不住转 过身来望望耿老爹家的院门儿。这一望不打紧,大壮心里边的那些个浪漫情怀,一下子就一点儿不剩地给全部吓回去了:耿老爹家的院门儿竟然大敞着!大壮知 道,“三六九镇”上的所有人家,除非往外或往家里搬运东西,平常都是虚掩院门儿的。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 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 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 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 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杜甫诗三首石吏唐/杜甫暮投石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24、唯:只,仅。

杜甫最出名的三首诗

杜甫最出名的三首诗

杜甫最出名的三首诗
1、《春望》
唐·杜甫战争爱国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诗三首》赏析有答案

《杜甫诗三首》赏析有答案

《杜甫诗三首》赏析有答案第一篇:《杜甫诗三首》赏析有答案《杜甫诗三首》赏析一、望岳①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__望__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__高大雄伟___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分)('06徐州市)②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B)('12泰安市)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③写出本诗的韵脚字:__了__,__晓__,__鸟__,__小__。

('03邵阳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__巍峨(高大)__的特点。

('03河南省)②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03河南省)“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

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11湛江市)高大巍峨④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高大雄伟”)的形象。

(2分)('09襄樊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12泰安市)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D)('12泰安市)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

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分)('09襄樊市)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教案篇1【教学目标】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诗歌的风格变化。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学习《望岳》1.了解作者生平。

2.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3.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4.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诗歌图片,要求学生欣赏图片,读出感情。

5.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1.唐朝盛世。

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6.合作探究:7.背诵本诗。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5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包含杜甫的三首经典古诗,分别为:《望岳》、《春望》、《石壕吏》杜甫诗三首详细内容如下:第一首:《望岳》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诗词如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前言】《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第一首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

第二首咏华山之作,流露出官场失意之情。

第三首咏衡山,流露作者爱国忠君之情。

【注释】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

夸张的说法。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

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译文】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原文及译文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原文及译文

杜甫诗三首一、《望岳》体裁:五言古诗题材:抒情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liǎo)。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ɡē)昏晓。

荡胸生曾(cénɡ)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景象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二、《春望》体裁:五言律诗题材:咏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译文】:故国沦亡,唯有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难禁涕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有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愁绪缠绕,无言搔首,白发稀疏,几乎要插不上头簪。

三、《石壕吏》体裁:五言古诗题材:叙事诗暮投石壕村,有吏(lì)夜捉人。

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yìnɡ)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

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杜甫最简单的三首诗

杜甫最简单的三首诗

杜甫最简单的三首诗摘要:一、杜甫简介二、杜甫最简单的三首诗概述1.《春望》2.《月夜忆舍弟》3.《江南逢李龟年》三、诗歌解读与赏析1.《春望》2.《月夜忆舍弟》3.《江南逢李龟年》四、简单背诵这三首诗的好处五、如何学会杜甫的其他诗歌正文:一、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人称他为“诗圣”。

杜甫的诗篇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社会、山水、田园等题材,风格多样,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现实。

二、杜甫最简单的三首诗概述1.《春望》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杜甫流落在长安。

诗中描绘了战乱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与民生的忧虑。

2.《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杜甫在月夜思念已故的弟弟而作。

诗中通过描绘寂静的夜晚,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3.《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江南重逢故人李龟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和友人的感慨。

三、诗歌解读与赏析1.《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后的景象,展现了国家的衰败和百姓的苦难。

诗人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感中,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

2.《月夜忆舍弟》“戍楼望辽阳,想象边塞风光。

忆弟工作岗位,怜其转蓬般生涯。

高楼当此夜,叹息无人伴。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兴叹。

”这首诗以月夜为背景,通过诗人对已故弟弟的思念,展现了亲情之间的真挚感情。

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感叹高楼之上无人陪伴,以悲歌和远望来抒发思念之情。

3.《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江南重逢故人李龟年的情景。

在美好的江南风景中,诗人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友人的感慨。

四、简单背诵这三首诗的好处背诵杜甫的诗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领略唐代诗歌的魅力,同时也能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杜甫诗原文及翻译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杜甫诗三首分别是那三首,怎么翻译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阅读!一、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二、《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杜甫最简单的三首诗

杜甫最简单的三首诗

杜甫最简单的三首诗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也被称为"诗史"。

想从他一生的1500余首诗歌中选出三首着实不易,下边着眼于内容通俗易懂且广为人知这两个方面,推荐《绝句》《江畔独步寻花》及《春夜喜雨》三首诗歌,并分享译文、赏析和创作背景。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赏析】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

“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

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 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 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
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 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 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这 分种 析态 技度 巧运 )用
深秋季节,人们在赶制新衣,傍晚站在白帝 城高处,可以听到急促的捣衣声。
精析意象 首联 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
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露冷枫丹,万物萧瑟
玉露凋伤枫树林
1.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
课 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
文 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
我国古代诗歌 古体诗 近体诗
首联
律诗 颔联 颈联
尾联
要求工对
·其一
知人论世 创作背景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 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 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 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 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 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 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 会背景写成的。
知人论世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 携妻儿入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 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 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 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 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 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 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使枫树林凋谢衰败了,巫山巫峡气象萧瑟阴沉。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峡江中的波浪汹涌,接连天际,山上雾霭阴 沉接地。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已开两度令人回忆往昔而潸然泪下,一 叶孤舟系在江岸,像系着我思念故园之情。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时 就的。

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来自❖ 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 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 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什 么 方 法 表 达
❖ ❖ ❖
态事为
度 ( 体 悟 感 情 )
? 诗 人 在 诗 中 表 现 出 什 么
什 么 要 写 这 个 古 人 这 段 往
的所 (描 弄写 清的
鉴 赏 咏
史古 史
实人 诗
)、 三
往步
事骤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 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 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 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 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 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 独之情。
环珮空归月夜魂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 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 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 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 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 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归纳主旨
【主旨】 本诗描绘了
①巫山巫峡深秋的景色 烘托出
②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 抒发了
③忧国伤时的抑郁之情 ④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 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 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 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 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 体结构,明人王嗣奭shì在《杜臆》 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 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 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 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 千古有同感焉。”
流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离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
时 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 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
泊 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
西 南
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 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
读 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 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
书 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 壮 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
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
分 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

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 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
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
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1.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 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
课 两岸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
我 心 中 的 杜 甫 形 象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 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 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 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 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 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 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
年 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
期 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 的诗风。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
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
战 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
乱 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 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
乡,不免伤心落泪

孤独的小船系在岸边
故园
作者就像小船,飘零在外, 一颗炽热的心依旧系着故乡
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精析意象
砧声,即捣衣声,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
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 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漂泊的游子听到砧 声,就会回想家庭的温暖,更增添心中无尽 的思乡之愁。
审视标题
❖《秋兴》,即因秋引发感慨(触 景生情),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 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 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通读诗歌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zhē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
❖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 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 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 韵,节奏也较自由。
❖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唐代形 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 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 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思议
1.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2. 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 旨的词语
3.请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
4. 《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 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 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 题“咏怀”二字不符?
精析意象
尾联 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
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 何在?
❖岁至寒冬,傍晚杜甫听到白帝城中刀 尺声和捣衣声,联想到家家户户的妇 女们都在准备为亲人缝制御寒衣物时 引发的怀乡之情。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 衣声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文 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
分 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
析 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
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
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
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
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巫山巫峡气萧森
巫山巫峡气萧森
精析意象
颔联 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
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 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 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 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 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 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
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 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 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 什么?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 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 的何在?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 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 腾不息,直赴荆门。“赴”本是一个普通的 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 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 势,又有变幻之姿。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 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 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 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 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