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 关雎教案

合集下载

《关雎》教案设计

《关雎》教案设计

《关雎》教案设计《关雎》教案设计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雎》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雎》教案设计1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诗经2、了解比兴手法3、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大意2、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句子,理解意境。

3、朗读背诵,积累名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教学难点:1、对每句诗的理解2、体会整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课件及音频资料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资料共享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在青青河洲,长长短短的碧绿水草随水漂流,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想像很丰富,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的文明与辉煌。

未读《诗经》,先闻其名,《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学生介绍)善于查阅资料,好。

《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者《诗经》,你会觉得不如了浪漫的殿堂。

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吗?(生答)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雎》。

二、一唱三叹吟诵《关雎》1、教师质问(学习诗歌的方法、朗读注意问题)2、请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

(老师板书课题)3、抽一名学生读,评价。

4、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节奏。

5、师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试用简洁语言概括(或播放录音)6、一生说说内容。

(这首诗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一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7、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象故事中一幅幅画面。

《诗经》《关雎》教案

《诗经》《关雎》教案

《诗经》《关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关雎》全文;(2)理解《关雎》的诗意、诗境和诗艺,领会其艺术特色;(3)了解《诗经》的产生背景、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关雎》;(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关雎》所表现出的真挚感情和美好愿望;(2)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关雎》;(2)理解《关雎》的诗意、诗境和诗艺;(3)掌握《诗经》的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古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2)诗歌意境的感悟和传达;(3)对《诗经》文学特点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产生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的爱情诗,为学习《关雎》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关雎》,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共同探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关雎》的诗意、诗境和诗艺;(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关雎》的艺术特色。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关注《关雎》中的意象、情感和审美价值;(2)分析《关雎》在表达爱情方面的独特手法;(3)让学生体会《关雎》所传达的美好愿望。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关雎》在《诗经》中的地位及其文学价值;(3)激发学生对《诗经》其他篇目的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关雎》;3. 预习《诗经》其他篇目,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诗经两首关雎教案教案标题:诗经两首《关雎》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关雎》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了解其背景和意义。

2. 通过学习《关雎》,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发学生对《关雎》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关雎》这首诗有什么了解?你们对古代诗歌有什么了解?背景知识(10分钟):1. 介绍《关雎》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解释《关雎》中的一些古词句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诗歌欣赏(15分钟):1. 分发《关雎》的诗歌原文,并让学生跟读。

2.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意象和主题。

3. 合作讨论:请学生就《关雎》中的某一句或某一段进行解读和分析,然后与同伴分享观点。

创作活动(20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关雎》的理解,创作一首与之相关的诗歌。

2. 学生可以选择自由创作,也可以参考《关雎》的诗歌形式和意象进行创作。

3. 学生可以个别创作,也可以分组合作创作。

4. 学生完成创作后,可以选择朗读或表演自己的诗歌。

总结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3. 提问:通过学习《关雎》,你们对古代诗歌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们对自己的创作有什么感受?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在家中继续探索《关雎》和其他古代诗歌,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化展览,了解更多关于古代文化的知识。

3. 鼓励学生尝试翻译《关雎》或其他古代诗歌,并比较不同版本的翻译。

教案评价:本教案通过引入、背景知识介绍、诗歌欣赏、创作活动和总结评价等环节,全面培养学生对《关雎》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学习这首古代诗歌,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创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021年关雎教案三篇(精选)

2021年关雎教案三篇(精选)

2021年关雎教案三篇关雎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诗是《诗经》的首篇,运用“比兴”和反复咏叹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本诗还注重音韵和谐,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1、用自己的感情去体会诗歌。

2、感受诗中的劳动美。

3、学习《诗经》中的比兴手法。

【教学步骤】一、唱出情感(3分钟)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唱歌,唱爱“情歌”。

我唱一句,你们能唱的跟着唱。

“今夜我来到你的窗外,窗帘上的影子多么可爱,悄悄的爱你这么多年,从没有向你表白。

”还有没有能唱其它歌的?“我宁愿你冷酷到底,”多么深情的男子,多么动情的诉说,让我们想起那盏悠悠地窗灯下,彷徨的影子,深情忧郁的眼晴,那双手合十默默祝福的心语。

现代男人的情歌如此动人,故代男人的`情歌又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倾诉男人相思的情歌《关睢》。

二、读出情味(9分钟)1、是咱们男人的情歌,就让男同学先读。

女同学听,找出他们读得不当的地方。

2、女同学举手发言。

女同学如有不对的地方,男同学可以提出抗议。

教师点拨:注意发音:叠韵的字:窈窕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双声:参差、辗转、睢鸠的声母和声调相同。

还有叠字,关关。

这些字的运用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⑴字音。

⑵节奏。

⑶情感。

⑷乐()好()寤寐()。

(部分字是多音字,根据学生的理解,灵活处理,言之成理即可。

)3、刚才有的同学说要读出情感,本首诗的情感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先齐读一遍,进一步理解诗的含义。

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诗句,根据你的理解诗的含义应该是什么?(学生大胆理解,言之成理即可;让学生学会掌握一节,便能理解全诗的方法。

)4、点拨:读诗时应把握情感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在诗中选一个字来概括。

(教师引导点拨以下词言的含义。

在河边时之。

家中之。

梦中之。

好为爱慕也、思为思念也、乐为欢喜也。

)5、生自由读准备范读。

6、生范读(3人)。

7、生评:看谁读得最好。

8、教师:听你们读,我也抑制不住读诗的情感,让我也读一下好吗?(范读)三、读出画面(10分钟)1、师:我读着读着,在我脑海里,浮现美女俊男的形象,你们有吗?他在干什么?是男的在采荇菜,还是女的,还是男女,还是别人在采?2、好,先让我们读一遍以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诗经关雎教案

诗经关雎教案

诗经关雎教案【篇一:《诗经》两首《关雎》教学设计】《诗经》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体会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朗读成诵,体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2、难点:诗歌的鉴赏和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二、听范读,正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读不准的字音。

2、播放配乐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4、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跟着音乐练习朗读,要求能根据意思和音节,有节奏的朗读。

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为二二拍,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三、读课文,悟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然后请学生们讨论,用白话文复述一下文章大意,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创设一个和原文一样美妙的境地。

(多媒体显示《关雎》译文)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2、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诗歌内容。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小组合作学习)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分析爱情故事的过程)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手法,诵文章。

1、提问:通过你发现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预想学生的发现)借此引出“重章叠咏”,向学生介绍重章叠咏相关知识2、《诗经》除了采用重章叠咏的艺术手法,其最大的特点便是赋比兴的运用。

关雎教案-专业文档!

关雎教案-专业文档!

关雎教案【精华】关雎教案四篇关雎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诗是《诗经》的首篇,运用“比兴”和反复咏叹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本诗还注重音韵和谐,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1、用自己的感情去体会诗歌。

2、感受诗中的劳动美。

3、学习《诗经》中的比兴手法。

【教学步骤】一、唱出情感(3分钟)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唱歌,唱爱“情歌”。

我唱一句,你们能唱的跟着唱。

“今夜我来到你的窗外,窗帘上的影子多么可爱,悄悄的爱你这么多年,从没有向你表白。

”还有没有能唱其它歌的?“我宁愿你冷酷到底,”多么深情的男子,多么动情的诉说,让我们想起那盏悠悠地窗灯下,彷徨的影子,深情忧郁的眼晴,那双手合十默默祝福的心语。

现代男人的情歌如此动人,故代男人的情歌又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倾诉男人相思的情歌《关睢》。

二、读出情味(9分钟)1、是咱们男人的情歌,就让男同学先读。

女同学听,找出他们读得不当的地方。

2、女同学举手发言。

女同学如有不对的地方,男同学可以提出抗议。

教师点拨:注意发音:叠韵的字:窈窕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双声:参差、辗转、睢鸠的声母和声调相同。

还有叠字,关关。

这些字的运用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⑴字音。

⑵节奏。

⑶情感。

⑷乐()好()寤寐()。

(部分字是多音字,根据学生的理解,灵活处理,言之成理即可。

)3、刚才有的同学说要读出情感,本首诗的情感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先齐读一遍,进一步理解诗的含义。

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诗句,根据你的理解诗的含义应该是什么?(学生大胆理解,言之成理即可;让学生学会掌握一节,便能理解全诗的方法。

)4、点拨:读诗时应把握情感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在诗中选一个字来概括。

(教师引导点拨以下词言的含义。

在河边时之。

家中之。

梦中之。

好为爱慕也、思为思念也、乐为欢喜也。

)5、生自由读准备范读。

6、生范读(3人)。

7、生评:看谁读得最好。

8、教师:听你们读,我也抑制不住读诗的情感,让我也读一下好吗?(范读)三、读出画面(10分钟)1、师:我读着读着,在我脑海里,浮现美女俊男的形象,你们有吗?他在干什么?是男的在采荇菜,还是女的,还是男女,还是别人在采?2、好,先让我们读一遍以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教案
在小组讨论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通过这种互动交流,学生们对《关雎》的理解更加深入。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观点缺乏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虽有亮点,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关雎》的诗意、韵律、节奏及表现手法;
2.对《关雎》中重要词句的理解和赏析,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等;
3.掌握《关雎》所反映的古代婚恋风俗及文化内涵;
4.分析《关雎》中所体现的儒家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等;
1.对古汉语词汇的讲解和训练,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3.创设更多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和情感;
4.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关雎》相关的文化或情感问题。
2.诵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关雎》的集体诵读。通过诵读体验诗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的美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它以比兴的手法表达了古代青年对爱情的向往和赞美。我们要了解这首诗的基本结构、韵律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案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案
-文化背景:学生可能对《诗经》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古代婚恋习俗缺乏了解,导致对诗歌的文化内涵理解不深。
-鉴赏能力: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举例解释:
-针对诗歌意境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图解、情景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句子所描绘的画面。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关雎》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对《诗经》的文化背景了解不足,这影响了他们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次,学生在分析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时,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也暴露出对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掌握不够扎实。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讲解和练习。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关雎》的基本概念。《关雎》是一首描绘男女恋爱的诗歌,它通过起兴、对仗等手法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这首诗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和审美情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关雎》这首诗。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了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关雎》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关雎》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欣赏美好事物。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关雎》的诗意理解和诗歌形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起兴、对仗等修辞手法,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诗经》《关雎》教案

《诗经》《关雎》教案

《诗经》《关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关雎》全文;(2)理解《关雎》的诗意、诗境、诗歌结构和艺术特色;(3)了解《诗经》的产生背景、文学地位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齐读、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入解读《关雎》;(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关雎》所表现的美好情感;(2)认识《诗经》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关雎》;(2)理解《关雎》的诗意、诗境、诗歌结构和艺术特色;(3)了解《诗经》的产生背景、文学地位和历史价值。

2. 教学难点:(1)《关雎》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如何把握《关雎》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产生背景、文学地位和历史价值;(2)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关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关雎》,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情感;(2)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关雎》的背景和艺术特色。

3. 课堂讲解:(1)讲解《关雎》的诗意、诗境、诗歌结构和艺术特色;(2)解析《关雎》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含义;(3)分析《关雎》所表现的美好情感。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关雎》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总结提升:(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强调《诗经》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关雎》;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关雎》的诗意、诗境、诗歌结构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诗经》的产生背景、文学地位和历史价值的了解程度;3.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情况;4. 学生对课堂讨论和作业完成的质量。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2.《关雎》教学设计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 课标分析(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课标解读“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这句话是说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能够从情感体验、作品内涵、有益启示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鉴赏和借鉴。

“有”、“初步领悟”、“获得”表示学习程度,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说出或读出作品中饱含的情感,谈论自己对文章内涵简单的理解,把所学所感用于具体的情境中。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是语文要素的要求。

语言的表现力往往指向对人、景、物的描写,情感的抒发,作品的内涵,语言的韵味等。

“品味”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如解读关键词语、修辞手法、特殊句式、表现手法、情感充沛含义丰富的语句等),阐述语言对于增强文章表现力的具体作用。

2.教材分析《<诗经>二首》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是两首爱情诗,是第三单元第四课。

这个单元所选的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

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关雎》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

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

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诗经》两首(关雎)

《诗经》两首(关雎)

《诗经》两首(关雎)第一篇:《诗经》两首(关雎)《诗经》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二)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的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点拨讨论法3,品读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

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资料助读: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故《诗经》又称“诗”、“诗三百”。

汉代以后,儒家奉之为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2、《诗经》按体制分“风”“雅”“颂”三大类。

⑴“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⑵“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⑶“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按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⑴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叙事和抒情⑵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和比拟⑶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环境描写,渲染烘托气氛。

三、学习《关雎》:(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关雎》选自《诗经·周南》,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冠以三百篇之首。

12.诗经二首《关雎》(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2.诗经二首《关雎》(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关雎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②了解诗经中运用的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⒉过程与方法:①学生在反复吟咏中,了解诗歌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淑女的爱慕、思念、向往之情。

②在品味语言中,领会诗歌中青年男女的“思无邪”的淳朴真挚的感情。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纯洁爱情,提高审美情趣,理解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理解诗的内容教学方法1、朗读为主2、吟唱诗歌3、以诗赏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背景音乐:宋祖英《关雎》,幻灯出示:席慕蓉《信仰》)近现代诗人席慕蓉曾作了首题为《信仰》的诗(师朗诵),诗中的“三百篇诗”和“遥远而谦卑的源头之上”遥遥指向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

屏显,生读:《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老的《诗经》中的一首优美的恋曲——《关雎》(板书:关雎)二、讲授新课(一)一咏三叹读《关雎》1、都说“三分诗,七分读”,朗读是阅读诗歌的最好方法。

(回顾以往吟读诗歌的经验,诗歌的朗读要注意读准音、读出节奏、要有重音。

)2、同学们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屏显)强调:雎鸠窈窕好逑荇菜寤寐辗转琴瑟芼3、一学生读,大家点评。

(语音:饱满、圆润;语调:舒缓;做到身心放松、驰骋想象、拖腔带调。

)3、学生齐读全诗。

(大方热烈地表达内心的情感)4、师:同学们,觉得自己读得怎样?让我们来听听名家配着音乐的朗读。

(课件播放相关视频)师生听配乐朗读5、教师小结:诗歌的朗读,不仅要吐字清晰准确,还要停顿恰当,读出节奏。

读诗,要按它的节奏来读。

一般五言诗,我们采用“二一二”或者“二三”的断法,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七言诗一般都是“二二三”的断法,如“朝辞/白帝/彩云间”。

诗经关雎二首教案

诗经关雎二首教案

诗经关雎二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古代文化之《诗经·关雎》二首教案目标:1. 了解《诗经·关雎》二首的背景和意义;2. 学习《诗经·关雎》的基本知识和诗歌形式;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文化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诗经·关雎》有了解吗?它的作者是谁?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诗经·关雎》的背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关雎》是两篇描述古代婚姻习俗的诗歌。

2. 分析《关雎》的诗歌形式:四言句式,韵脚为“-u-”或“-ou-”,表达方式简洁明了。

三、朗读与理解(20分钟)1. 教师朗读《诗经·关雎》二首,学生跟读。

2. 分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朗读和解读。

四、诗歌创作(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们要写一首现代版的《关雎》,你们会写些什么内容?2. 学生个人或小组创作现代版的《关雎》。

3. 学生展示并交流彼此的创作。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其他古代诗歌的了解和感受。

2.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古代文化。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朗读和创作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教案评估:1. 学生在小组展示中的表现和解读是否准确理解《诗经·关雎》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学生创作的现代版《关雎》是否能体现对原诗的理解和创新。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现《诗经·关雎》中的情节;2. 设计相关的绘画或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视觉艺术形式表达对《关雎》的理解;3. 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诗经·关雎》的文化价值和影响。

诗经《关雎》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诗经《关雎》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诗经《关雎》教学设计诗经《关雎》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关雎》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关雎》教学设计篇1【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教案

《关雎》教案

《关雎》教案第一篇:《关雎》教案课题:关雎教学目标: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2、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3、用对照品析字词,丰富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4、训练快读快背,提高背诵优秀诗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1、双声叠韵连绵词的运用2、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

学习新课之前,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

还是抢答吧。

回答问题:1、《诗经》是什么的总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距今有多少年了?西周年到春秋时期,约3000年的历史3、它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注,所以又叫《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

称为《诗经》]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国风,是各地的民谣;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查看比赛结果。

二.授新:(一)整体感知1.读诗歌,大家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请同学们回顾归纳一下读好诗歌的方法或窍门。

……2.明确:要读得字字清晰,要读出轻重缓急,我们大家一起来读。

……3.明确:节奏把握好,两字一顿,感情要明朗。

听老师读,边听边思考诗歌内容,试用一句话概括。

……4.有说喜欢有说思念,看来主人公的情感是有变化的。

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前后有怎样的波动?(爱恋—相思—梦幻)第一节: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诗经二首 关雎教案

诗经二首   关雎教案

诗经二首《关雎》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诗歌的内涵。

3.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4.感悟诗歌精美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1.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重章叠句教学课时:一课时一、目标导学1、导语: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2、出示目标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1、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

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又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四书、五经②《毛诗序》称之为六义风、雅、颂——体制分类“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祭神的颂辞(颂)赋、比、兴——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直接铺陈叙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触景生情,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板凳歪歪,我是妈的乖乖。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花儿离不开泥土的滋润,学生离不开老师的教导。

2、本诗选自《周南》,周代地域名称,泛指洛阳以南到江汉流域一带。

3、给加点字注音。

雎(ju)鸠恣睢()淑()女俶()尔远逝辣椒()窈窕(yao tiao) 逑(qiu) 参差(cen ci) 荇(xing)菜寤(wu)寐(mei)4、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这首词的意思。

参考译文:水鸟和鸣关关唱,歌唱在那水中的陆地上。

初中语文《诗经两首- 关雎》优秀教案范例

初中语文《诗经两首- 关雎》优秀教案范例

初中语文《诗经两首- 关雎》优秀教案范例初中语文《诗经两首- 关雎》优秀教案范例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朗读法、品读法,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 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二首《关雎》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诗歌的内涵。

3.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4.感悟诗歌精美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1.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重章叠句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导语: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
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2、出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
1、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

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
305篇,又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四书、五经
②《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风、雅、颂——体制分类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祭神的颂辞(颂)
赋、比、兴——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直接铺陈叙述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触景生情,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板凳歪歪,我是妈的乖乖。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花儿离不开泥土的滋润,学生离不开老师的教导。

2、本诗选自《周南》,周代地域名称,泛指洛阳以南到江汉流域一带。

3、给加点字注音。

雎(ju)鸠恣睢()淑()女俶()尔远逝辣椒()窈窕(yao tiao) 逑(qiu) 参差(cen ci) 荇(xing)菜寤(wu)寐(mei)
4、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这首词的意思。

参考译文:水鸟和鸣关关唱,歌唱在那水中的陆地上。

文静美丽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对象。

长的短的水荇菜,向左向右顺着水流把它采。

文静美丽的好姑娘,醒来梦中都在寻求都在想。

寻求想念不能得,醒来梦中想更切。

思念不断真难忘,睡在床上
翻来覆去天不亮。

水荇菜有短又有长,左采右采在河旁。

文静美丽的好姑娘,想用友爱的弹琴鼓瑟供她赏。

水荇菜长长短短不整齐,左边右边来摘取。

文静美丽的好姑娘,敲钟击鼓让她喜洋洋。

4、概括每节诗歌的内容。

第一节河边邂逅,一见钟情第二、三节朝思暮想,辗转反侧。

第四五节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基本思路一见钟情——日夜思念——幻想结合
5、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写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的过程,表现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三、合作探究
1.以关雎和鸣开头,有什么作用?
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咏叹。

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爱情纯洁而又真诚,也暗示了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

2. 该诗开头是如何起兴的?
由关雎鸟相向和鸣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

3. “窈窕淑女”赞扬了女子的文静美丽和善良。

4. “流”字用的好,使全篇生辉,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流”字描写少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采摘荇菜的忙碌和优美的姿态,使作品充满动感和生机;表现了女子的的勤劳能干,更增加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

5.“悠哉悠哉”叠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心理活动,深刻地表达了这个男子长夜不寐、绵绵不断的忧思和炽烈的渴望之情。

6. “钟鼓乐之”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婚恋的希求和良好的愿望。

结婚的场面,并不是实指。

7.本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结构大致相同,内容递进,逐层深入地展现了君子炽热的情怀,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

8.品味语言
1.被后人常引用来表示爱情追求的名句是: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2.诗歌中用一个细节描写来表现男子对女子相思的情景,现在已成为成语,这个诗句是
辗转反侧。

教师小结:
写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的过程,表现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充满了健康向上的情感,歌颂了“乐而不淫”的爱情。

堂清检测练习册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