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
高中地理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的变化讲解
喷出岩
沉积物
侵入岩 岩浆
变质岩
沉积岩
说出下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物质名称 序号所代表的地质作用名称。
岩浆岩
冷却 凝固
岩浆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变质岩
考点精讲
考点2: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解读: (1)内力作用 (2)褶皱与地表形态:背斜、向斜 (3)断层与地表形态: 断层上升、断层下降、断层带
喜马拉雅山区的冰碛物
海浪侵蚀作用
海浪堆积作用
沙滩
海蚀拱桥
考题回放
【2008年·江苏考题·单项选择题】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D
2.形成图中所示千沟万壑地貌景观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 B
关系
水平 运动
垂直 运动
水平挤压: 形成褶皱山系
水平拉张: 形成裂谷或海洋
地表高低起伏 和海陆变迁
两者相伴发生, 主要以水平运 动为主,垂直 运动为辅。
褶皱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地貌
背 岩层向 斜 上拱起
向 岩层向 斜 下弯曲
中心老 两翼新
中心新 两翼老
形成初期为山岭,外 力长期作用可成谷地
形成初期为谷地,外 力长期作用可成山岭
▪断层上升岩体 地貌:山岭或高地(断块山) 实例:庐山、泰山、华山 ▪断层下降岩体 地貌:谷地或低地 实例: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断层带地貌:裂谷 ▪断层面地貌:陡崖
•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地壳物质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1. 引言地壳物质循环是指地球上岩石、矿物、土壤等物质在地壳、大气和水体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这个循环过程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关键的物质交换之一。
地壳物质循环对地球的生命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它维持着地球上各种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2. 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岩石的风化、矿物的分解、物质的迁移和沉积等。
2.1 岩石的风化岩石的风化是指岩石在空气、水和生物作用下逐渐分解和破碎的过程。
风化主要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形式。
物理风化是由于温度变化、水的冻融作用等而引起岩石的物理破坏。
化学风化是由于水和大气中的化学物质作用于岩石表面而引起的化学变化。
2.2 矿物的分解矿物的分解是指岩石中的矿物质在风化作用下破裂、溶解或转化为新的矿物质的过程。
这个过程会释放出大量的离子和元素。
2.3 物质的迁移在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风化和分解产生的离子和元素会通过水体、大气和生物的介质迁移到其他地方。
在水体中,这些离子和元素会被溶解在水中,形成溶解态物质。
在大气中,它们可以以气态存在或与颗粒物相结合形成悬浮物。
而在生物体内,这些离子和元素可以被吸收和转化。
2.4 沉积物质的迁移最终会导致物质在地壳中的沉积。
沉积可以是岩石的形成,也可以是矿物的沉积,还可以是土壤的形成。
这个过程是循环的收尾阶段。
3. 地壳物质循环的影响因素地壳物质循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质构造、生物活动等。
3.1 气候因素气候对地壳物质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高温多雨的气候有利于岩石风化和矿物分解的进行,因为较高的温度和水分会加速这些过程。
气候变化也会影响物质的迁移和沉积,例如,气候干旱可能会导致水体流失和物质沉积减少。
3.2 地质构造因素地质构造对地壳物质循环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物质的风化、分解和迁移过程来实现的。
例如,在构造变动较频繁的地区,如火山活动带和断裂带,岩石风化和矿物分解通常会更加剧烈。
地壳的抬升和下降也会影响物质的迁移和沉积。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知识点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1地壳中的主要化学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约占地壳总含量的一半;其次是硅,占1/4强。
此外,还包括铝、铁、钙、钠、钾和镁等。
2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如盐、石墨、金刚石、石英和铁铁石等。
自然界最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
3矿产: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
有些岩石也是矿产,如石灰岩是烧石灰、制水泥的重要原料,煤是能源矿,花岗岩、大理石可作建筑和装饰材料。
4造岩矿物: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集合而成,花岗岩则是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等组成。
2.岩石1岩浆岩火成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包括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
最常见的侵入岩是花岗岩,常见的喷出岩有玄武岩、流纹岩、和安山岩。
2沉积岩:沉积物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按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等。
有的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是由珊瑚遗体堆积而成,形成于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
沉积岩常形成不同的岩层,并且常含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记录。
岩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3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或高压条件下,使得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
如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变成坚硬的板岩,砂岩变质形成石英岩,花岗岩变质形成片麻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1.概念: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软流层之间存在的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3.岩石的转化:1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岩浆岩等在地表外力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3已生成的各种岩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形成岩浆。
三、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矿物1、金属矿1黑色金属: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2有色金属:黄铜矿3贵金属:黄金4稀有金属:锆、钼等2、非金属矿1常见矿: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滑石、石膏、磷灰石等2重要矿能源类矿物、宝石类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金刚石、玉石等四、岩石的分类和常见的岩石岩石形成:由岩浆冷凝形成种类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最常见的是玄武岩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下冷凝而成的岩石,最常见的是花岗岩沉积岩形成:已形成的岩石经风化作用、沉积、固结形成特点:层理构造、常含化石常见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化学沉积形成形成: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发生变化,岩石原先结构成分等发生变化常见岩石: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1.下列关于矿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B.矿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炼钢用的生铁就是矿物C.矿物就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D.矿物在自然界富集起来时,就称为矿产【解析】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地理高考每日一知识点
地理高考每日一知识点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涵盖了广阔的知识领域,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在高考中,地理是一门重要的科目,难度较大,需要广泛的知识储备和灵活的应用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地理高考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1. 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是自然界中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过程,主要有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水循环是指水在大气、地球表面和地下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表径流等;碳循环是指碳在大气、生物体和地壳之间的循环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石化作用等;氮循环是指氮在大气、土壤和生物体之间循环的过程,包括氮的固氮、氮的硝化和氮的反硝化等。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主要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外壳,主要由岩性和带状构造组成;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主要由橄榄石和辉石组成;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的一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下深处的高温高压条件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3. 气候要素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是指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各种因素,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和降水等。
气候类型是根据气候要素的分布和变化而划分的,其中常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季节性气候等。
不同气候类型对植被分布和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4. 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经济地理是研究地域经济活动和经济地理环境的学科,包括产业地理、交通运输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区域发展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和经济差异的现象。
经济地理和区域发展的研究对于评估地区经济潜力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都市化与城市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和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城市化是指城市化人口比例的增加。
都市化和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对于城市规划和人口管理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市化和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
地理高考每日一知识点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够在备考中加强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知识点整理-湘教版必修11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一.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球的内部结构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的变化。
2.划分地球内部圈层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一.地球的外部圈层划分为大气圈、水圈(连续但不规则)和生物圈(占有岩石圈上部,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的下部)。
二.地球内部结构圈层范围特点地壳莫霍面以上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硅铝层不连续.17Km处莫霍面纵波和横波通过时波速都突然增大。
地幔莫霍与古登堡面间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古登堡面距地表约2900千米处,纵波突然减慢,横波突然消失。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所以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呈固态。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或说成地表以下,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岩石:1. 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典型的喷出岩: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2.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扩展:由沉积岩推知地质时期的环境特征珊瑚组成的石灰岩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
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湿热的森林茂密地区。
3.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砂岩变质形成石英岩、页岩变质形成板岩、花岗岩变质形成片麻岩。
有用矿物在自然界中富集到具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1.地质循环定义:岩石圈与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的物质循环。
高中地理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分析
铁4.75%
中
主
要 元
硅26.30%
钙3.45% 钠2.74% 钾2.47%
素
镁2.00%
的
氢0.76%
质
量
氧48.60%
其他1.20%
分
数
一、矿物及其根本存在形式
有用的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
来,并且能够为人们开采利用就是矿产。
矿石的优劣常用单位用品味来表示。品味指 矿石中有用成分的单位含量,是衡量矿石质 量的主要标志。
3.变质岩
岩浆活动、高温高压
已成岩石
变质作用
变质岩
举例
石灰岩 页岩 花岗岩 砂岩
大理岩 板岩 片麻岩 石英岩
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接触带
石灰岩 变质
(高温)
岩浆
变质带
石灰岩 大理岩 岩浆
岩石的作用: 1.三大类岩石都能够形成矿产 2.建筑材料:如石灰岩 3.能源:如煤 4.沉积岩是地球历史的记录
喷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
寻找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
为什么地球上 比40.1亿年更古老 岩石不存在呢?
三、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岩石转化
1、地质循环:
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和其下的软 流层〔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 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所释放的 热能。
风、流水、等外 力作用将岩石碎 屑物由高处搬运 到低处沉积
岩浆岩 岩石风化碎屑
喷出型
高温高压变质
侵入型
沉积岩
变质岩
接触岩浆后重融、再生
岩浆
岩浆岩 重冷 融却 再凝 生固
岩浆
沉积岩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变质岩
读古诗并答复:
千锤万造出深山,烈火燃烧只等闲
高中地理考点解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考点解读】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岩石的分类,即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其次要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这需涉及各种地质作用。
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
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
(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
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亦可根据所含化石确定时间先后顺序。
物质构成和化石还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如煤层说明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等等。
(3)变质岩: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
如石灰岩受热成为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形成板岩。
可用下列两图来表示:【考题举例】(2007年海南)图3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
回答11~12题。
11.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A.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B.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C.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D.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12.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图3中A.火成岩1为喷出岩B.火成岩2为喷出岩C.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喷出岩D.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侵入岩【答案】11.D 12.B(07年上海地理卷)(二)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
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点
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元素和化合物在地壳之间的循环过程。
它是地球上物质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系统和地球化学循环的基础。
地壳物质循环包括了地球上各个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转化过程。
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地壳物质循环的起点是岩石的风化和侵蚀过程。
风化是指岩石在接触大气、水和生物等自然力量的作用下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侵蚀是指流水、冰川、风等自然力量将岩石表面的碎屑搬运和剥离的过程。
风化和侵蚀能够将岩石中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释放出来,进入地球的其他圈层。
2.地壳物质的沉积和堆积:经过风化和侵蚀的岩石碎屑会被水流、风力或冰川运输到其他地方,最终沉积和堆积成沉积岩。
在这个过程中,地壳中的物质会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形成地质层序。
3.陆地和海洋的物质交换:沉积岩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重新进入陆地或海洋。
例如,河流将陆地上的碎屑和溶解物质带到海洋中,而海洋中的生物也会吸收和沉积一些物质。
这种物质交换可以使得地壳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循环。
4.地壳物质的再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的最后一个步骤是物质的再循环。
这包括了岩石的变质和岩浆的形成等过程。
岩石的变质是指由于高温和高压等地质作用,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了结构和成分的变化。
而岩浆则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热量导致岩石熔化形成的物质。
地壳物质循环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
通过物质的循环,地壳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转化和利用,为生物提供所需的养分和能量。
同时,地壳物质循环也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例如,二氧化碳的循环可以调节地球的温度,而氮的循环则可以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总结起来,地壳物质循环是地球上物质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了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地壳物质的沉积和堆积、陆地和海洋的物质交换以及地壳物质的再循环等过程。
地壳物质循环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地球化学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地球上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高中地理湘教版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的物质循环(讲义)含答案
一、考点突破1. 了解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2。
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以及地壳物质循环。
难点:地壳物质循环,包括对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
一、地质循环二、岩石的转化 岩浆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DA ACA CBB代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D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 B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沉积岩 C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A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岩浆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和变质岩在地下变成岩浆后再经冷凝作用才能变成岩浆岩。
例题1(上海高考)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A。
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 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 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 温度降低,压力降低(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A。
② B. ③ C. ④D。
⑤思路分析:①过程是变质作用,是在高温、高压的状态下,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
大洋中脊地壳较薄,板块活动较为活跃,地下岩浆会沿着裂隙上升,经过冷凝作用形成岩浆岩。
答案:(1)C (2)C例题2 下列所示为某区域岩层剖面图(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
(1)图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 ⑤⑥④③②①B。
④③②①⑤⑥C。
①②③④⑤⑥D。
④③②①⑥⑤(2)若①为石灰岩,则在①与⑥之间的结合部位可能形成的岩石是()A. 花岗岩B. 大理岩C。
页岩 D. 砾岩思路分析:由题可知“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通常下面的岩层比其上的岩层年龄古老,故沉积岩的形成先后顺序为④③②①,⑤⑥均为侵入岩,且⑥侵入到①层,说明其形成在①之后,⑤位于⑥上层,形成最晚。
高考地理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物质循环
沉积岩
变质岩
大理岩 硬度大 板岩、片 麻岩、石英岩
五、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岩浆 岩 重 熔 岩浆 沉积 岩 变质作用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变质 岩 冷 凝
考点三 地球的圈层结构 和 地壳的物质循环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 变化。
传播介质 波速 给人的感 共同点 觉 固体 ①地震波在不同的物质 较快 上下颠簸 中传播速度不同; 纵波 液 体 气体 横波 固体
②经过不同界面时,会 较慢 左右摇晃 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地壳 莫霍面 (地下17千米处)——波速明显增加 2、划分 地幔 古登 (地下2900千米处)——横波消失,纵波减速 地核 堡面
生物圈
三、地壳的组成物质
三种形态 分类
岩浆岩
化学 结合 矿物 聚集 岩石 元素 有富
用集
沉积岩
变质岩
矿产
地
壳
四、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岩石种类
岩浆岩
成因
类别
常见岩石 花岗岩 玄武岩 石灰岩
特征 坚固美观 有气孔 具有层理 构造; 有化石
岩浆上升 侵入岩 冷却形成 喷出岩 砾岩 外力作用 砂岩 形成 页岩 变质作用 形成
地壳 17千米 地幔 2900千米
地核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
3、地球内部圈层比较
界线 厚度 组 态相 成 结构
地 壳 莫 霍 面
平均:17千米 陆地:33千米 氧 固 硅 态 海洋:6千米 海拔越高, 铝 地壳越厚 地壳以下至 2900千米 距地表2900 千米以下
上层: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海洋缺失或很薄) 下层:硅镁层,连续分布
地 幔 古 登 地 堡 面 核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2、地质作用表现: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图中①④分别代表: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3、地质作用能量来源:①内力作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产生地壳运动与构造地震等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重力能使大气、水和生物生变化,形成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质构造的类型:(1)褶皱(背斜、向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①地垒(地貌上为断块山)--华山、庐山、泰山;②地堑--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小结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
见下图(2)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法如煤、铁矿等.订计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时在向斜构造处。
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3)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的地烈度会变大(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高考地理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与循环和内力作用3年高考地壳的物质循环1984年我国科学家在云南发现的古生代早期生物化石群,证明当时发生了以多细胞动物在海洋中大量出现并迅速发展为特征的“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事件。
据此完成下题。
1.(2015浙江1月学考)含有该生物化石群的岩石属于(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下题。
2.(2015浙江文综,6,4分)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砂岩B.花岗岩流纹岩C.大理岩石英岩D.安山岩玄武岩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
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某古火山及附近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3.(2015天津文综,3,4分)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搬运、沉积风化、侵蚀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搬运、沉积风化、侵蚀下图为太平洋某岛屿形成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题。
4.(2014浙江1月学考,27,2分)形成该群岛的主要岩石,按成因分类属于( )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下题。
1.(2015浙江文综,5,4分)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
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某古火山及附近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2.(2015天津文综,4,4分)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A.变陡了B.变缓了C.无变化D.无法判断读岩石圈板块分布地球剖面示意图(局部),完成以下两题。
高中地理: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运动
1.地壳物质循环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2.板块构造理论
内容
理论
要点
①岩石圈不是一块整,而是被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②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
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图示
解释
与运
用
板块
张裂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处于生 长边界
板块
相撞
①大陆与大洋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岛弧、北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处于消亡边界
②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处于消亡边界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课件 湘教版(1)(1)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喜马拉雅山 系、阿尔卑 斯山系
消亡边界 →|←
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 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 太平洋西部 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 岛弧、安第 沟(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 斯山脉、台 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 湾山脉等 隆起形成岛屿和海岸山脉
消亡边 界→|←
2.板块构造学说的其他应用 (1)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 趋势。如红海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处,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 而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小,其两侧 的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距离将逐渐变小。 (2)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 处地壳活动活跃,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如图中 a 是两大陆板块互相 挤压碰撞 地带,形成了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如图中 b、c 是 大陆 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 形成了深邃的 海沟 、岛弧、海岸山脉。
③如图中 d 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 裂谷带 。 [温馨提示] 阅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时,需要“两看”、“两关注” “两看”:一看板块名称、范围及相对位置(注意与经纬 度相结合);二看板块边界类型、受力方向及附近宏观地形(如 地中海、红海、新西兰南北二岛、冰岛等)。 “两关注”:美洲板块西侧的板块名称;印度半岛、阿拉
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考纲要求]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 (1)概念:具有确定 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
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存在形式
气态:天然气 固态 :石英
地理必修一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知识点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1)三大类岩石的比较表(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就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二.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其地表形态(地貌)(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貌)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变位,最常见的两种基本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向斜)和断层(地垒、地堑)。
地表形态即地貌是指地球硬表面的形态或外貌,也称地形。
地貌(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是内力与外力形式相互作用下地壳物质运动的结果。
(2)褶皱(地壳运动——挤压作用)与地貌4.地质剖面图的判读(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①根据地层层序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②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图1③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
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判断方法:①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
如图2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②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2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如图2中丙),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
图2③看岩层的新老关系: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方法。
即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
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④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2中甲处均为断层。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 第二章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循环第1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1)矿物: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基本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和固态。
(3)分类⎩⎪⎨⎪⎧金属矿:如赤铁矿、磁铁矿等,可进一步划分为: 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等非金属矿:如石英、长石和云母等,以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类矿物最为重要2.岩石(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
(2)分类: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1.概念⎩⎪⎨⎪⎧时间跨度:从35亿~36亿年前原始地壳形成至今的漫长地质历史岁月存在空间: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2.地壳物质循环示意(1)循环物质的名称:①岩浆岩;②沉积岩(或变质岩);③变质岩(或沉积岩);④岩浆。
(2)岩石形成过程 A 为冷却凝固作用;B 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C 为变质作用;D 为重熔再生作用。
二、地球表面形态 (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对地表形态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划分: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图中①为美洲板块,④为印度洋板块。
(2)消亡边界:板块③与板块④、⑤的边界相互挤压碰撞而分别形成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而板块②与板块③的边界也为消亡边界,在板块③一侧形成亚洲东部的岛弧,在板块②一侧形成海沟。
(3)生长边界:常形成海岭,如板块①与板块③、⑤之间的大西洋中脊;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带,会形成巨大的裂谷,如⑤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东非裂谷带。
(4)性质:A 、B 两处,地壳较稳定的是A ,原因是位于板块内部;而B 处比较活跃。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
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地壳物质的循环沉积岩2.2地球表面形态一:地质作用:按能量****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2.3 大气环境一、大气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2、地质作用表现: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图中①④分别代表: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3、地质作用能量来源:①内力作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产生地壳运动与构造地震等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重力能使大气、水和生物生变化,形成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质构造的类型:(1)褶皱(背斜、向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①地垒(地貌上为断块山)--华山、庐山、泰山;②地堑--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小结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
见下图(2)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法如煤、铁矿等.订计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时在向斜构造处。
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3)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的地烈度会变大(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是雨水汇集区,在向斜部位开凿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6)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见下图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1)流水作用:侵蚀冲刷:沟谷、峡谷、瀑布等,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蚀:溶洞等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堆积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2)风力作用: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如戈壁堆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等(3)冰川作用:侵蚀角峰、冰斗、U形谷堆积冰碛丘(4)波浪作用:侵蚀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等)堆积海滩(泥质海滩、沙质海滩)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1)板块: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被一些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分为六大板块:(图写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多火山、地震、矿产分布。
(3)板块边界与地貌若大陆板块(如亚欧板块)与大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由于拖拽,常有地震发生,在地形上则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若大陆板块(如亚欧板块)与大陆板块(如印度洋板块)相撞,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或海洋(如红海、大西洋)。
(4)板块学说的应用解释地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形成、矿产的分布和各地貌的形成等。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
2、五大要素的表述要点:大气:气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等;水: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岩石:地质情况;地貌:地形、地貌等生物:植被类型、疏密等。
土壤:是否深厚肥沃、有无冻土等;3、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对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原始大气:CO2、甲烷、氢、氨和水汽;现在大气:氮气(78%)、氧气(21%)。
②对水圈: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②对岩石圈: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煤、石油);促进土壤的形成④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
(2)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巨大作用。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氧和CO2的平衡,净化大气;②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从而对农业起到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的作用。
③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1)生产功能-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2)平衡功能: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
如藏羚羊数量保持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如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和人类影响的过程。
(1)内因: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
(2)外因:人类破坏植被和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过程:水土流失。
(4)结果: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的变化。
(5)结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的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概念: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2)表现: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①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②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④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特征。
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稀少温带荒漠带(自然带)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有规律更替;以热量为基础,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案例: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典型,以非洲大陆最典型。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以水分为基础。
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自然景观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案例:中纬度地区显著尤其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差异很大,形成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分布。
垂直带谱规律:①垂直自然带同赤道向两极出现的水平自然带类似。
②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海拔高度及所处的纬度有关。
③垂直带谱基带与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的自然带一致。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1)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2)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1)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规律:从山麓向山顶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类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2)基带的判断: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与同纬度的地带性自然带相同。
(3)自然带数量多少的判断:山体所在纬度、山体高度以及山体的相对高度是自然带谱复杂的主要影响因素。
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数量越多;同一高度,纬度越低,自然带数量可能就越多。
(4)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影响自然带海拔高度的因素是山体所在纬度和坡向。
纬度低,则同一种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就高;纬度高,同一种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就低。
同一山体,阳坡上同一种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就高,阴坡上同一种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就低。
(5)雪线高低的判断:影响因素有山体所在纬度、坡向、季节等。
5000米以上的高山山顶一般会出现终年积雪,形成积雪冰川带。
积雪冰川带下限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向阳坡。
并且同一坡面,夏季雪线下界高于冬季。
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绿洲。
案例分析:⑴热带雨林带在大陆东岸向南北延伸原因:暖流的影响⑵南半球没有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原因:海陆因素。
因为南半球分布针叶林和苔原带地方没有大陆)⑶安第斯山的西岸是温带阔叶林带,东岸是温带荒漠带原因:地形因素。
安第斯山的西岸是迎风坡,东岸是背风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