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合集下载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05
临床研究与进展
最新临床研究成果
基因突变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特应性皮炎的基因突变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发现了多个与特应性皮炎发病相关的基因位点 ,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生物制剂治疗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制剂在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中逐渐展现出优势。国内研究者积极探索生物制剂的治疗效 果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多有效治疗手段。
饮食调整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过多摄入刺激 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食物、酒精等。
病情监测与随访
定期皮肤检查
患者应定期进行皮肤检查,以及时发 现病情的变化和并发症的出现。医生 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 况,制定相应的随访计划。
症状记录
患者应记录病情发作的情况,包括发 作时间、症状表现、触发因素等,以 便医生更好地评估病情和调整治疗方 案。
THANK YOU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在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国内研究者通过临床试验证实了一批具有确切疗效的中药 制剂,丰富了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手段。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新药研发与治疗手段创新
针对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研发新型药物和创新治 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是未来特应 性皮炎研究的另一重要挑战。
患病率明显增加。
免疫异常
免疫功能紊乱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 中起重要作用,包括Th2细胞活化 、IgE水平升高、皮肤屏障功能受 损等。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生活方式、 过敏原暴露等也与特应性皮炎的发 病和加重有关。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皮肤干燥、瘙痒、红 斑、丘疹、水疱、糜烂、结痂等。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表现略 有差异。

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

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

03
指导家属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和需求,
共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和生活调整计划。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
皮肤感染
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并发细菌、病毒和真菌 等感染。
睡眠障碍
皮肤瘙痒和不适可能导致患者睡眠质量下降,进而引发睡眠障碍 。
精神心理问题
长期患病、皮肤瘙痒、外观改变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 等精神心理问题。
未来发展方向及政策支持
加强基层医生培训
完善诊疗设备
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等方 式,提高基层医生对特应性皮炎的诊疗水 平。
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完善 必要的诊疗设备,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和效 果。
推进分级诊疗
加强患者教育
建立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明确各级医疗 机构的职责和分工,实现特应性皮炎的规 范化治疗和管理。
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诊疗水平参差不齐
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诊疗水平参差不齐,对特应性皮炎的认识和诊 疗能力有待提高。
缺乏专业设备
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必要的专业设备,如皮肤镜、过敏原检测设 备等,影响了诊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患者教育不足
患者对特应性皮炎的认识不足,缺乏自我管理和预防复发的意识和能 力,需要基层医疗机构加强患者教育。
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
演讲人:
日期:
• 特应性皮炎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与方法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基层医疗机构在特应性皮炎诊疗中的
作用和挑战
01
特应性皮炎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 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和湿疹 样皮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患者通常会出现瘙痒、红肿、干燥等症状。

在中国,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特应性皮炎,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应运而生。

本指南旨在提供全面的特应性皮炎诊疗信息,提高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是中国首个针对特应性皮炎的权威指导文件。

本指南结合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本指南的意义在于提高特应性皮炎的诊疗水平,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

根据研究,特应性皮炎有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环境因素如季节、气候、空气质量等也会影响特应性皮炎的发病。

生活习惯如饮食、运动、吸烟等也可能对特应性皮炎的发生产生影响。

特应性皮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

本指南推荐使用Hanifin-Rajka诊断标准,该标准包括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

主要标准包括瘙痒和特异性皮炎的皮肤表现,次要标准包括个人或家族过敏性史、屈侧皮炎、持续性皮炎等。

同时,本指南还详细介绍了特应性皮炎与其他皮肤病的鉴别诊断,以避免误诊。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本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法包括系统治疗、局部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医治疗。

系统治疗主要包括抗组胺药、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

局部治疗包括外用药物、保湿剂和防晒剂等。

物理治疗包括紫外线照射、光动力疗法和激光等。

中医治疗则包括中药内服和外用药物等。

本指南详细介绍了各种治疗方法的适用症和注意事项,以帮助临床医生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特应性皮炎的预防措施包括避免危险因素、皮肤护理、饮食保健等方面。

本指南建议患者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宠物等。

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避免过度搔抓和烫洗。

【临床指南】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

【临床指南】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特应性皮炎协作研究中心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本病通常初发于婴儿期,l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该病呈慢性经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迁延到成年,但也有成年发病者。

在发达国家本病儿童中患病率可高达10%~20%。

在我国,20年来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也在逐步上升,1998年学龄期青少年(6~20岁)的总患病率为0.70 %,2002年10个城市学龄前儿童(1~7岁)的患病率为2.78%,而2012年上海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6岁儿童患病率达8.3%(男8.5 %,女8.2%),城市显著高于农村(10.2%比4.6%)。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

父母亲等家族成员有过敏性疾病史者,患本病的概率显著增加,遗传因素主要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与免疫平衡。

本病患者往往有Th2为主介导的免疫学异常,还可有皮肤屏障功能的减弱或破坏如表皮中丝聚蛋白减少或缺失;环境因素包括环境变化、生活方式改变、过度洗涤、感染原和变应原等。

此外,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

特应性皮炎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一般认为是在遗传因素基础上,由于变应原进入和微生物定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形成皮肤免疫异常反应和炎症,引发皮疹和瘙痒,而搔抓和过度洗涤等不良剌激又可进-步加重皮肤炎症。

特应性皮炎的异常免疫反应涉及多个环节,如朗格汉斯细胞和皮肤树突细胞对变应原的提呈、Th2为主的异常免疫反应、调节性T细胞功能障碍、IgE过度产生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等。

此外,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也参与了炎症反应等。

非免疫性因素如神经-内分泌因素异常也可参与皮肤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二、临床表现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炎和剧烈瘙痒。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2008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2008

772生:丝毫睦科塞麦塑g生!!旦筮垒!鲞筮!l翅gh也j塑£型畦丑,盟Q!§望虹!趔8。

y烈:生!。

盥生!l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本指南是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制定的,制订过程中邀请了部分儿科专家参与。

本指南供国内皮肤科同行在诊疗中参考,并将在今后进一步修订。

参加指南起草及讨论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列):毕志刚、邓丹琪、范卫新、方红、高兴华、顾恒、郝飞、李惠、李邻峰、刘玲玲、刘彦群、刘晓艳、廖康煌、陆东庆、陆洁、陆前进、马琳、潘萌、涂彩霞、王萍、夏济平、谢志强、阎春林、张建中、赵辨、赵佩云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

本病与遗传过敏有关,常伴有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通常初发于婴儿期,有资料显示,l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n/0.该病呈慢性经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迁延到成年。

目前AD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可高达10%一20%,我国1998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学龄期青少年(6~20岁)的总患病率为0.70%…,2002年城市学龄前儿童(1—7岁)的患病率为2.78%L引。

一般AD的发病率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病情亦可逐渐减轻。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特应性皮炎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遗传、环境、生物等因素与本病关系密切[3】。

父母亲有遗传过敏病史者,其子女患本病的概率显著增加,但遗传并非是惟一决定因素。

环境因素特别是工业化程度、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AD发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变应性因素中饮食如奶、蛋和海产品等对AD发病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婴幼儿期病情较重者。

粉尘螨、屋尘螨、花粉等可能是重要的空气变应原。

非变应性因素如破坏皮肤屏障的刺激或洗涤剂、搔抓、微生物定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糠秕马拉色菌)以及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J。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国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皮肤干燥、糜烂、水疱、结痂和角化增生等症状。

以下是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的指南,提供给医生和患者参考。

一、诊断1.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特异的皮肤表现,进行初步诊断。

2.患者需满足以下诊断标准:a.皮肤瘙痒及炎症程度评分≥3分。

b. 一般型特应性皮炎的患者需要满足临床表现符合Hanifin and Rajka诊断标准。

c.确定排除其他皮肤病的可能性。

二、治疗1.外用激素治疗:a.根据病情轻重及部位选择不同强度的外用激素。

b.应在患病部位涂抹薄而均匀的一层外用激素。

c.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逐渐减少外用激素的使用,以减少副作用。

2.外用非激素类药物:a.避免长期使用或过度使用外用激素,可选用非激素类药物替代,如酒石酸钙、酮康唑等。

b.可选用激素类和非激素类药物的联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3.局部治疗外激素和非激素类药物治疗不满意或无效时,可考虑系统性药物治疗,如口服抗组胺药物、口服环孢素、口服小剂量甲泼尼龙等。

4.日常护理:a.避免过度清洁皮肤,保护皮肤的自然屏障功能。

b.使用温和的皂液和洗发水,避免含有刺激性成分的化妆品和洗涤剂。

c.保持适度的室内湿度,避免干燥的环境。

d.远离过敏原,如尘螨、花粉、食物过敏原等。

5.免疫调节治疗:a.对于严重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调节剂,如环孢素、甲氨蝶呤等。

b.免疫调节剂的使用需要监测肝功能、肾功能和血常规等指标。

三、预防和治疗复发1.避免过敏原接触,如尘螨、花粉、宠物皮屑等。

2.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干燥和寒冷的环境中,维持适度的湿度和温度。

3.积极控制并治疗伴随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4.避免刺激性因素,如紧身衣物、精神紧张、汗液或口水等。

5.定期进行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进行中国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和治疗时,医生和患者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病程等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最新: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最新: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最新: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皮肤敏感人士时刻面临着来自各种环境的威胁,牛奶、鸡蛋、尘螨、毛织物等刺激使得皮炎复发,瘙痒并发,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群体。

此时,就需要全科医生或皮肤科医生来“解救”——缓解瘙痒,降低皮炎困扰。

本文主要依据《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为大家带来最新版的治疗方案,以供学习!01 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AD),也称特应性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于常见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

特应性皮炎的特点是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命质量。

在不同的年龄段,患者还常常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其他特应性疾病,故被认为是一种系统性疾病,需要按慢性病进行长期的病程管理。

02 病因和临床表现病因特应性皮炎发病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

遗传因素是本病的最强风险因素,需要关注患者父母等家族成员有无过敏性疾病史。

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外界的气候变化、感染原和变应原刺激等。

此外,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是重要的促发因素。

临床表现1、不同年龄段临床表现不同年龄段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各异,该病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湿疹样皮损和剧烈瘙痒。

2.特征性临床表现一些特征性表现是诊断特应性皮炎的重要线索,主要有:干皮症:具体可表现为皮肤干燥、鱼鳞病、毛周角化、掌纹症等。

皱褶部位湿疹:表现为眼睑、乳头、鼻下和耳根皱褶处湿疹、唇炎、眶下褶痕。

特殊部位皮肤色素性改变:眶周黑晕、白色糠疹。

异常皮肤反应:出汗时瘙痒、对羊毛敏感、过度虫咬反应、白色划痕等。

伴发疾病:患者可同时伴发其他过敏性疾病,如复发性结膜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结膜炎等。

03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对于不同年龄段有湿疹样皮损、尤其是慢性反复发作者,均要考虑到特应性皮炎的可能,需详细询问个人和家族的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病史,结合临床表现和全面体检进行诊断,必要时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等检查,以协助诊断。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772生:丝毫睦科塞麦塑g生!!旦筮垒!鲞筮!l翅gh也j塑£型畦丑,盟Q!§望虹!趔8。

y烈:生!。

盥生!l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本指南是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制定的,制订过程中邀请了部分儿科专家参与。

本指南供国内皮肤科同行在诊疗中参考,并将在今后进一步修订。

参加指南起草及讨论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列):毕志刚、邓丹琪、范卫新、方红、高兴华、顾恒、郝飞、李惠、李邻峰、刘玲玲、刘彦群、刘晓艳、廖康煌、陆东庆、陆洁、陆前进、马琳、潘萌、涂彩霞、王萍、夏济平、谢志强、阎春林、张建中、赵辨、赵佩云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

本病与遗传过敏有关,常伴有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通常初发于婴儿期,有资料显示,l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n/0.该病呈慢性经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迁延到成年。

目前AD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可高达10%一20%,我国1998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学龄期青少年(6~20岁)的总患病率为0.70%…,2002年城市学龄前儿童(1—7岁)的患病率为2.78%L引。

一般AD的发病率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病情亦可逐渐减轻。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特应性皮炎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遗传、环境、生物等因素与本病关系密切[3】。

父母亲有遗传过敏病史者,其子女患本病的概率显著增加,但遗传并非是惟一决定因素。

环境因素特别是工业化程度、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AD发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变应性因素中饮食如奶、蛋和海产品等对AD发病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婴幼儿期病情较重者。

粉尘螨、屋尘螨、花粉等可能是重要的空气变应原。

非变应性因素如破坏皮肤屏障的刺激或洗涤剂、搔抓、微生物定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糠秕马拉色菌)以及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J。

临床特应性皮炎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

临床特应性皮炎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

临床特应性皮炎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临床表现特应性皮炎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

儿童特应性皮炎和食物过敏是首发症状,逐渐发生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等。

(1)典型临床表现:不同年龄段特应性皮炎患者临床表现各异,但基本特征均为皮肤干燥、湿疹样皮损及剧烈瘙痒。

1)婴儿期(≤ 2 岁):多在生后2 个月以后发病。

皮损最常见于前额、面颊部、下颌及四肢伸侧,可迅速扩展至其他部位,如头皮、额、颈、腕及四肢伸侧等,鼻部、口周及尿布区不易受累。

2)儿童期(> 2~12 岁):可于婴儿期皮损缓解1~2 年后发生,并逐渐加重,亦可自婴儿期延续发生。

皮损主要累及四肢屈侧或伸侧,肘窝、腘窝最常受累,其次为眼睑、颜面和颈部。

呈现「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

3)青少年及成人期(> 12~60 岁):可以从婴儿期、儿童期发展而来或于青少年期才发病。

患者皮肤多呈弥漫性干燥,皮损好发于眼周、颈周、肘窝、腘窝、四肢、躯干,对称性分布。

4)老年期(> 60 岁):是近几年来逐渐被重视的一个特殊类型,男性多于女性,皮疹通常表现为严重而泛发的慢性湿疹样皮疹,严重时累及90% 以上体表面积,形成红皮病。

图1. 特应性皮炎婴儿期的轻度(图1A)、中度(图1B)和重度(图1C)临床表现图2. 特应性皮炎儿童期的典型肘窝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结痂及轻度苔藓样变图3. 特应性皮炎青少年期表现图示面颈部、躯干弥漫分布大量红斑、丘疹、鳞屑、苔藓样斑块及色素沉着(图3A、3B)(2)非典型但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1)干皮症:可出现鳞屑,以四肢伸侧最常见。

2)鱼鳞病:皮肤角化过度、异常干燥、细碎的糠粃样鳞屑,胫前淡褐色至深褐色菱形或多角形鳞屑,中央固着,边缘翘起。

(图4A)。

3)毛周隆起:干燥性毛囊性丘疹,成片分布(图4B)。

4)白色糠疹:初起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边界不清的淡红斑,1~2 周后红斑逐渐消退,变为色素减退斑,表面干燥,上覆少量白色糠状鳞屑。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指南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指南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指南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以慢性反复发作为特征,常常伴有瘙痒和皮肤干燥。

该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减轻瘙痒和炎症,并预防复发。

以下是2024年特应性皮炎治疗指南的主要内容。

1.环境管理:避免暴露于刺激性物质,如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等。

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干燥环境对皮肤的刺激。

2.皮肤保湿:使用保湿剂,如乳液、霜剂,多次涂抹,保持皮肤湿润,减轻瘙痒和干燥。

建议在洗澡后立即使用保湿剂,以锁住水分。

3.局部治疗:外用类固醇是特应性皮炎治疗的主要药物,能够迅速控制炎症和瘙痒,但长期使用有副作用。

应尽量选择短效和低浓度的外用类固醇,并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

局部非类固醇抗炎药物如钙调神经肽激动剂等也可选用。

4.全身治疗:对于严重和广泛的特应性皮炎,可以考虑口服抗组胺药物、免疫抑制剂或光疗。

其中,口服抗组胺药物可减轻瘙痒和控制过敏反应,但长期使用有副作用,应遵循医生指导。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和甲氧苄丙酮可用于严重病例,但需注意监测副作用。

光疗以UVB为主要治疗方式,能够减轻炎症和瘙痒,但需严格掌握剂量和曝光时间。

5.避免刺激性物质:特应性皮炎患者应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和过敏原,如宠物毛发、化妆品、洗洁剂等。

同时,避免过度清洁皮肤,用温水洗澡,避免使用碱性洗剂。

6.控制感染:特应性皮炎易并发细菌和真菌感染,应避免抓破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如出现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治疗。

7.心理支持:特应性皮炎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负担,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和教育,鼓励他们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8.饮食调整:一些特应性皮炎患者对一些食物过敏,应及时发现并避免摄入。

此外,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9.加强护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避免接触化学品和刺激物,穿棉质透气衣物,避免过度激活或受凉。

10.预防复发: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皮肤病,预防复发非常重要。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全文)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全文)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全文)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本病通常初发于婴儿期,1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该病呈慢性经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迁延到成年,但也有成年发病者。

在发达国家本病儿童中患病率可高达10% ~20%。

在我国,20年来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也在逐步上升,1998年学龄期青少年(6 ~20岁)的总患病率为0.70%[1],2002年10城市学龄前儿童(1 ~7岁)的患病率为2.78%[2],而2012年上海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6岁儿童患病率达8.3%(男8.5%,女8.2%),城市显著高于农村(10.2%比4.6%)[3]。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4]。

父母亲等家族成员有过敏性疾病史者,患本病的概率显著增加,遗传因素主要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与免疫平衡。

本病患者往往有Th2为主介导的免疫学异常,还可有皮肤屏障功能的减弱或破坏如表皮中丝聚蛋白减少或缺失;环境因素包括环境变化、生活方式改变、过度洗涤、感染原和变应原等。

此外,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4-5]。

特应性皮炎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一般认为是在遗传因素基础上,由于变应原进入和微生物定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形成皮肤免疫异常反应和炎症,引发皮疹和瘙痒,而搔抓和过度洗涤等不良刺激又可进一步加重皮肤炎症。

特应性皮炎的异常免疫反应涉及多个环节,如朗格汉斯细胞和皮肤树突细胞对变应原的提呈、Th2为主的异常免疫反应、调节性T细胞功能障碍、IgE过度产生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等。

此外,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也参与了炎症反应等。

非免疫性因素如神经-内分泌因素异常也可参与皮肤炎症的发生和发展[4-6]。

二、临床表现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炎和剧烈瘙痒。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护理课件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护理课件

衣物选择
选择柔软、透气的衣物, 避免穿着过紧、粗糙的衣 物,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心理护理
情绪支持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给 予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 保持良好的心态。
健康教育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有关特 应性皮炎的疾病知识和护 理技巧,提高患者的自我 管理能力。
应对方式
指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 方式,如放松技巧、分散 注意力等,以缓解瘙痒和 焦虑。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对治疗短期效果进 行评估。
长期疗效评估
对长期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03
特应性皮炎护理策略
基础护理
01
02
03
皮肤清洁
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 的清洁产品,避免过度清 洁和刺激。
保湿护理
使用适合的保湿产品,保 持皮肤湿润,有助于缓解 瘙痒和皮肤干燥。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护理课件
contents
目录
• 特应性皮炎概述 • 特应性皮炎诊疗现状 • 特应性皮炎护理策略 • 特应性皮炎预防与控制 • 特应性皮炎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特应性皮炎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 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往往有特应 性体质,并伴有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需与湿疹、银屑病等其他皮肤病进行 鉴别,以避免误诊。
诊疗方法与技术
内治法
根据患者病情,采用抗组胺药、 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治疗。
外治法
采用中药外洗、药膏外敷等方法, 以缓解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
物理治疗
紫外线疗法、光化学疗法等物理治 疗方法在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中也有 应用。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诊断与治疗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诊断与治疗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诊断与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
申春平马琳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简称AD)是儿童常见皮肤病,多于婴幼儿时期发病,近三、四十年,随着环境变化和全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发达国家影响了20-30%的儿童。

我国1988-1989年上海地区7-18岁中小学生AD的患病率为0.46%,1998年城市6-20岁年龄段AD的患病率为0.62%,2002年1-7岁儿童AD的患病率为2.78%,也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

叁基本痊愈,务岁)
可为婴儿期的身则(肘窝、胭苗n罔翔HH圈■
发作,使其治诱发和(或)力
由综合内外因意以下几点避
岁以上儿童(:;。

目前推荐为制剂 由于特压r泌的毒素则作
冶疗的发展方向主副治疗效果,如细
炎的治疗是一项复。

特应性皮炎诊断与治疗PPT

特应性皮炎诊断与治疗PPT

健康生活方式建议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辛辣、 油腻、刺激性食物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洗 澡、换洗衣物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 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 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
特应性皮炎的康 复与心理支持
康复训练与功能改善
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心理疗法等 功能改善:通过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水平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和焦虑 家庭支持:家庭成员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共同面对疾病挑战
非药物治疗:如光疗、生物制剂等
调整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变化和患者反应,调整药物剂量和 治疗方案
联合治疗:多种治疗方法联合使用,提高治疗效果
患者教育:向患者解释治疗方案,提高患者依从性
定期随访: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特应性皮炎的预 防与日常护理
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宠物 皮屑等
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护肤品,避 免过度清洁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定期更换床单、被 套、地毯等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高糖 等食物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 量运动、保持心情愉快等
日常护理指导
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宠物毛发等 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沐浴露和护肤品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高糖食物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保持心情愉快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 虑和紧张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寻求专业心理支持,如心理咨 询、心理治疗等
家庭护理与自我管理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避免过 敏原
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避免 摩擦皮肤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刺激性 物质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的皮肤炎症性疾病,通常以瘙痒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皮肤炎症和皮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就是为了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此病提供指导。

一、诊断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提出了对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准则。

首先,对于具备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如皮肤瘙痒、皮疹等,一般可以直接诊断为特应性皮炎。

但是,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则需要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其次,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诊断特应性皮炎还需要排除其他皮肤疾病的可能性,如接触性皮炎等。

二、治疗1.局部治疗局部治疗是特应性皮炎治疗的首选方法,包括保湿、外用激素、外用钙调剂等。

保湿是特应性皮炎治疗中重要的一环,可以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减轻瘙痒和皮疹。

外用激素是特应性皮炎治疗的主要药物,能够迅速控制皮炎反应,但是需要注意使用剂量和时间,避免长期使用或过度使用导致副作用。

外用钙调剂是一种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新型药物,能够减轻瘙痒和控制皮炎,同时具有较低的吸收率和副作用。

2.全身治疗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局部治疗可能不足以控制病情,需要进行全身治疗。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建议,短期内可以选择口服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甲氨蝶呤等,以迅速控制病情。

长期维持治疗则可以选择口服抗组胺药物、免疫调节药物、光疗等。

3.生活方式控制生活方式控制是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包括避免接触致敏物质、穿棉质衣物、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过度洗澡等。

此外,还需要控制各种诱发因素,如寒冷、干燥、刺激性物质、过敏原等。

总之,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为医生提供了明确的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和治疗。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可能不同,因此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指南

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指南

2020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指南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特应性皮炎的疾病诊断、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以及日常防护管理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和中医治疗。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肤干燥、反复发作的湿疹样皮疹和瘙痒为临床特点,多从婴儿、儿童期开始发病。

注:中医称为“四弯风”、“奶癣”、“胎疮”等。

4诊断4.1疾病诊断4.1.1诊断要点本病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病史和家族史进行诊断,必要时进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总IgE、过敏原特异性IgE等辅助检测。

当临床表现不典型时,不应轻易排除诊断,应仔细检查和问诊,必要时进行长期随访。

4.1.2诊断标准4.1.2.1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

具备必要条件,同时至少满足3个辅助条件。

4.1.2.2必要条件:瘙痒。

4.1.2.3辅助条件:至少满足以下3项。

a)屈侧皮肤受累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b)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史);c)全身皮肤干燥史;d)可见的屈侧皮炎(或4岁以下儿童在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可见皮炎);e)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

4.2疾病分期4.2.1婴儿期(0~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为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和头皮。

4.2.2儿童期(2~12岁):多由婴儿期迁延而来,也可以不经过婴儿期而发生,以亚急性和慢性皮炎表现为主,多发生于面、颈、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

4.2.3青少年和成人期(>12岁):以亚急性和慢性皮炎为主,多为局限性干燥性皮炎损害,由于长期的搔抓和摩擦,常出现苔藓样变,部分患者可表现为痒疹样皮疹。

主要发生在肘窝、腘窝、颈前、肩部等,也可发生在面部和手背。

4.3疾病鉴别4.3.1神经性皮炎多发于成人,皮损好发于颈项部、眼睑、肘部、骶尾部等处,皮疹表现为多角形扁平丘疹、苔藓样变,多无个人或家族遗传过敏史,也无特殊的皮损发生和发展规律。

儿童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

儿童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

儿童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一)定义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

常于婴儿期起病,累及儿童及青少年,临床异质性明显,受累部位随年龄变化,婴儿期渗出倾向明显,瘙痒剧烈,严重影响患儿睡眠质量及生长发育,进而影响患儿及整个家庭的生命质量。

特应性皮炎患儿常伴有食物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特应性疾病的个人史或家族史,同时可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清IgE水平升高。

(二)流行病学全球范围内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差异较大,发达国家儿童患病率达10%~20%,我国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2年10个城市1~7岁儿童的患病率为2.78%[1],2014年12个城市1~7岁儿童的患病率达到12.94%[2],而1~12个月婴儿的患病率高达30.48%[3]。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特应性皮炎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遗传因素是重要的内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应答异常、皮肤菌群紊乱等是发病的基础。

在婴儿期,食物过敏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在儿童期和青春期,汗液是重要诱发因素之一;在所有年龄段,皮肤干燥和搔抓均可加重疾病。

此外,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是特应性皮炎发病的重要促发因素。

三、临床表现特应性皮炎不是单一皮肤疾病,有些特应性皮炎患儿先后或同时患有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结膜炎和哮喘等特应性疾病,这些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称为特应性进程(atopic march),即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先后出现特应性临床表现,并持续多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某些症状可能占主导地位,而其他症状减轻或完全消失。

通常儿童特应性皮炎和食物过敏是首发症状,逐渐发生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等。

(一)典型临床表现既往根据年龄将特应性皮炎分为3个临床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及成人期。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目录
• 特应性皮炎概述 • 特应性皮炎的诊疗流程 •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方法 • 特应性皮炎的预防与护理 •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的意义与影响
01 特应性皮炎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常见的 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肤瘙痒 、湿疹样皮疹为主要表现。
特点
AD通常在婴幼儿期开始发病,病 程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严重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分期与分类
急性期
皮疹以红斑、丘疹、水 疱为主,伴有剧烈瘙痒

亚急性期
皮疹以丘疹、鳞屑为主 ,瘙痒较轻。
慢性期
皮疹以苔藓样变为主, 皮肤干燥、瘙痒明显。
不同年龄段表现
儿童期特应性皮炎常表 现为全身性皮疹,而成 人期则多局限于肘窝、
腘窝等部位。
03 特应性皮炎的治 疗方法
基础治疗
皮肤保湿
保持皮肤湿润,使用温和的清洁 剂,避免过度清洁和刺激。
保持皮肤清洁
保持皮肤清洁是预防特应性皮炎的重要措施。家长应定期给宝宝洗 澡,使用温和的洗护用品,避免过度清洁和刺激皮肤。
穿着舒适
选择舒适、透气的衣物,避免穿着过紧、过厚或含有化纤成分的衣物 ,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来自日常护理保湿护肤
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干燥、瘙痒。 家长应给宝宝使用温和、保湿的护肤品,保持皮肤湿润, 有助于缓解症状。
推动学科发展
诊疗指南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 推动特应性皮炎学科的发展。
指南的推广和应用,可以促进学 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学科
的进步和创新。
诊疗指南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吸 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投身于特应性 皮炎的研究和治疗中,推动学科
的可持续发展。

特应性皮肤过敏症的治疗指南(2023年)

特应性皮肤过敏症的治疗指南(2023年)

特应性皮肤过敏症的治疗指南(2023年)1. 介绍特应性皮肤过敏症(以下简称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糜烂和干燥等症状。

本治疗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关特应性皮炎的最新治疗方案和建议。

2. 诊断与评估特应性皮炎可通过详细病史、体格检查和皮肤刺激试验等方法进行诊断。

此外,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还应对患者进行评估。

3. 非药物治疗3.1 保湿治疗:建议患者保持皮肤湿润,使用温和且无刺激性的保湿剂,避免使用化妆品和洗涤剂等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

3.2 避免触发因素:指导患者避免或减少与特应性皮炎有关的触发因素,如粉尘、花粉、宠物毛发、香精和食物等。

3.3 衣物与环境调节:建议患者穿着棉质衣物,避免过热和潮湿的环境,保持室内清洁通风。

4. 药物治疗4.1 外用药物:推荐在轻度至中度特应性皮炎患者中使用外用激素类药物,如低浓度的糠酸曲安奈德霜。

对于重度病例,可使用更高浓度的糠酸曲安奈德凝胶。

4.2 抗组胺药物:推荐患者在瘙痒加剧时使用抗组胺药物,以减轻症状。

4.3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有皮肤炎症反应或感染时,可考虑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适度缓解症状。

5. 特殊人群的治疗5.1 儿童治疗:对于儿童患者,外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应根据年龄进行适度调整,注意避免长期使用和副作用的发生。

5.2 孕妇治疗:在孕妇中,外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量和频率应谨慎,并咨询妇产科专家的建议。

6. 随访和复诊特应性皮炎的治疗需要定期随访和复诊,以监测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7. 结论特应性皮肤过敏症的治疗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最新建议。

尽管本指南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方案,但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和病史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制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72生:丝毫睦科塞麦塑g生!!旦筮垒!鲞筮!l翅gh也j塑£型畦丑,盟Q!§望虹!趔8。

y烈:生!。

盥生!l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本指南是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制定的,制订过程中邀请了部分儿科专家参与。

本指南供国内皮肤科同行在诊疗中参考,并将在今后进一步修订。

参加指南起草及讨论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列):毕志刚、邓丹琪、范卫新、方红、高兴华、顾恒、郝飞、李惠、李邻峰、刘玲玲、刘彦群、刘晓艳、廖康煌、陆东庆、陆洁、陆前进、马琳、潘萌、涂彩霞、王萍、夏济平、谢志强、阎春林、张建中、赵辨、赵佩云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

本病与遗传过敏有关,常伴有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通常初发于婴儿期,有资料显示,l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n/0.该病呈慢性经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迁延到成年。

目前AD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可高达10%一20%,我国1998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学龄期青少年(6~20岁)的总患病率为0.70%…,2002年城市学龄前儿童(1—7岁)的患病率为2.78%L引。

一般AD的发病率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病情亦可逐渐减轻。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特应性皮炎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遗传、环境、生物等因素与本病关系密切[3】。

父母亲有遗传过敏病史者,其子女患本病的概率显著增加,但遗传并非是惟一决定因素。

环境因素特别是工业化程度、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AD发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变应性因素中饮食如奶、蛋和海产品等对AD发病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婴幼儿期病情较重者。

粉尘螨、屋尘螨、花粉等可能是重要的空气变应原。

非变应性因素如破坏皮肤屏障的刺激或洗涤剂、搔抓、微生物定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糠秕马拉色菌)以及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J。

AD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一般认为是在一定遗传背景和(或)环境因素作用下,造成机体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或直接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失调,导致变应性或非变应性炎症反应。

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为变应原局部致敏或微生物定植创造条件,是诱发或加重皮肤炎症的重要基础。

特应性皮炎的形成涉及免疫和非免疫两个方面。

免疫介导的炎症涉及以下几个环节,包括朗格汉斯细胞和皮肤树突细胞提呈变应原、Thl/Th2平衡失调和调节性T细胞功能障碍、嗜酸粒细胞和特异性IrE参与并扩大炎症反应过程以及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炎症反应等。

近年来注意到,非免疫性因素如神经一内分泌因素或生理和药通信作者:顾恒.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南京.210042,Email:guhengy@yahoo.COIII.cn・标准与规范・理性介质反应异常也参与皮肤炎症的形成[3--S]。

以上炎症过程是特应性皮炎治疗学的重要基础。

二、临床表现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疹,并有一定的年龄阶段性特点。

根据皮疹发生、发展和分布特点,可将特应性皮炎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成人期三个阶段。

婴儿期(1个月至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为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和头皮。

儿童期(2一12岁):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以不经过婴儿期,其皮损表现为湿疹型和痒疹型,多发生于肘窝、胭窝和小腿伸侧。

青少年成人期(>12岁):皮损与儿童期类似,多为局限性干燥性皮炎损害,主要发生在肘窝、胭窝、颈前等,也可发生在面部和手背。

AD可以伴随有一系列皮肤特征性改变,包括干皮症、耳根裂纹、鱼鳞病、掌纹症、毛周角化症、皮肤感染倾向(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非特异性手足皮炎、乳头湿疹、唇炎、复发性结合膜炎、旦尼一莫根(Dennie—Mor-gan)眶下褶痕、眶周黑晕、苍白脸、白色糠疹、颈前皱褶、白色划痕,延迟发白等,这些体征有助于AD的辅助诊断。

根据AD有无合并伞身过敏性疾病,可分为单纯型和混合型,前者仅表现为皮肤受累,后者合并其他特应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

单纯型又分为内源型和外源型,前者缺乏变应性证据,后者变应原特异性IgE阳性、血中IrE水平或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增加等。

内源型AD临床容易漏诊,应引起重视。

三、诊断标准目前,国内外有多种诊断标准,包括Hanifin和Rajka标准、Williams标准和康克非标准等,其中Williams标准内容简洁,使用方便,其特异性、敏感性与Hanifin和RajkaAD标准和康克非标准相似,且特别适用于门诊工作,故推荐使用。

Williams诊断标准161为:必须具有皮肤瘙痒,加以下5条中的3条或3条以上:①屈侧皮炎湿疹史,包括肘窝、胴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②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在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史);③近年来全身皮肤干燥史;④屈侧可见湿疹(或4岁以下儿童在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可见湿疹);⑤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

四、治疗由于特应性皮炎的病程长。

易反复,因此,其治疗原则以恢复皮肤的正常屏障功能、寻找并去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减轻或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

在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时,对患者和(或)家属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使其对疾病、治疗万方数据方法及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并注意生活中的各种注意事项,如尽量避免或减少接触诱发因素;了解润肤剂等辅助治疗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尽量避免或减少寻求所谓“特效”疗法;了解相关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了解各种治疗的利益和风险,与医生配合,以获得尽可能好的疗效。

(一)基本治疗1.避免诱发和加重因素:尽量避免一切可能的刺激。

应尽量穿棉制品衣服,以宽松为宜,勤换衣物和床单等生活用品,避免用力搔抓和摩擦;避免过度清洗皮肤,尤其是烫洗和过度使用肥皂;注意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减少汗液的刺激;注意保持清洁的生活环境,减少如屋尘、螨、动物毛、花粉、真菌等变应原;注意观察对所进食物的反应,避免食入致敏食物。

2.恢复和保持皮肤屏障功能:纠正皮肤干燥,保护皮肤屏障功能和止痒是治疗AD的关键措施。

在急件期,每I:1用温水沐浴1—2次,在增加湿度的同时还有利于减少渗出,去除痂皮和残留药物;慢性期口了每日沐浴1次。

不论是在急性期还是在缓解期,润肤剂和(或)保湿剂的应用极为必要,应至少每日外用(多主张伞身使用)l一2次,尤其是在沐浴后应即刻使用,以保持皮肤的水合状态而保护屏障功能和减轻瘙痒症状。

(二)药物治疗1.局部治疗:(1)糖皮质激素:局部间断外用糖皮质激素,并配合润肤保湿剂等是目前治疗AD的一线疗法。

根据患者的年龄、皮损部位及病情程度选择不同类型和强度的糖皮质激素制剂,以快速有效地控制炎症,减轻症状。

一般初治时应选用强度足够的制剂,以求在数天内明显控制炎症。

但是,在面部、颈部及皱褶部位应选用相对弱效的糖皮质激素,应避免使用强效含氟制剂,儿童慎用强效糖皮质激素。

停药过快常可致病情反复,长期使用可引起一定的皮肤不良反应(如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膨胀纹、多毛症、糖皮质激素性痤疮、细菌感染、紫癜等),长期大面积应用有时也可致系统性不良反应(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库欣综合征、精神神经症状、青光眼、白内障及月经周期紊乱等)。

因此,对于慢性或较厚的皮损外用时应选用较为强效的糖皮质激素制剂,短期内控制病情后,改用弱效的制剂或非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4】:此类药物包括他克莫司软膏和吡美莫司乳膏,对AD有良好疗效,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抗炎作用,且可相对较长时间地用于所有的发病部位,尤其是面颈部和其他皮肤柔嫩部位。

不良反应主要是用药后局部短时间的烧灼和刺激感,尚未发现明显的系统不良反应(两药的经皮吸收均少),也无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3)外用抗生素制剂:由于细菌或真菌可通过产生超抗原或作为变应原而诱发或加重病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同时,尤其是治疗有渗出性皮损时,早期加用抗细菌或抗真菌药物可有利于控制病情,但应避免长期使用。

(4)止痒剂:5%多塞平乳膏或非甾体抗炎药物可在短期内有效地减轻瘙痒症状,可与糖皮质激素制剂或钙调神经磷773酸酶抑制剂交替使用。

(5)其他:根据病情和皮损的不同,可选择湿敷、氧化锌油(糊)剂、焦油、黑豆馏油等。

2.系统治疗:(1)抗组胺药和细胞膜稳定剂: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用药对象可选择第一代或第二代抗组胺药。

(2)抗感染药物:对于病情严重(特别是有渗出者)或已证实有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的患者,可短期(7~10d)给予抗感染药物,但切忌滥用。

(3)糖皮质激素:原则上尽量不用或少用此类药物,尤其是儿童。

但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予中小剂量短期用药,并采用早晨顿服法。

病情好转后应及时逐渐减量、停药,以免长期使用带来的不良反应或停药过快而致病情反跳。

(4)免疫抑制剂:对于病情严重而常规疗法不易控制的患者,可酌情选用环孢素、硫唑嘌呤和吗替麦考酚酯等。

但儿童应慎用,且使用时应注意系统不良反应。

(5)抗白三烯治疗:有报道抗白三烯制剂如扎鲁司特、孟鲁司特等治疗AD有效,尤其是对伴有过敏性哮喘的患者。

(6)其他:曲尼司特、甘草酸和复合维生素等可选择用于AD的治疗,有辅助治疗作用。

干扰素一^y用于AD治疗可能有效,但往往需较长期维持用药。

3.中医中药: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施治。

(三)物理疗法紫外线是治疗AD的有效方法,且以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和UVAl的疗效更佳。

光疗后应注意使用润肤剂。

该疗法长期反复使用后的致癌性有待进一步评价,一般认为12岁以下患者应避免使用紫外线疗法。

总之,在AD治疗过程中,首先应对患者的病史、病程、严重程度和受累范围等进行评估,根据不同的病情给予相应的“综合治疗”。

由于本病为慢性疾病,需长期治疗,因此医患配合对于获得良好疗效非常重要。

顾恒郝飞张建中执笔参考文献[1]顾恒。

颜艳,陈昆,等.我国特应性皮炎流行病学调查.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6):379-382.[2]顾恒,尤立平,刘永生。

等.我国10城市学龄前儿童特应性皮炎现况调查.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4,37(1):29—31.[3]BrownS,ReynoldsNJ.Atopicandnon-atopicec瑟帆BMJ.2006,332(7541):584-588.[4]AkdisCA,AkdisM,BieberT,eta1.Diagnosisandtreatmentofatopicdermatitisinchildrenandadults:EuropeanAcademyofAllergologyandClinicalImmunology/AmericanAcademyofAllergy,AsthmaandImmunology/PRACTALLConsensusReport.Allergy,2006,61(8):969—987.[5】LipozencicJ,WolfR.Atopicdermatitis:anupdateandreviewoftheliterature.DermatolClin,2007,25(4):605-612.[6]WilliamsHC,BurneyPG,HayRJ,eta1.TheU.K.WorkingParty’SDiagnosticCriteriaforAtopieDermatitis.LDerivationofaminimumsetofdiscriminatorsforatopicdermatitis.BrJD舻mato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