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18山东科学技术奖项目的情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2018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项目的情况
项目1:
项目名称:随机、奇异系统和不确定系统的稳定性及变结构控制研究
项目简介:
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和电子通信等领域中的控制系统日益复杂,控制精度的要求日益提高。

参数存在马尔科夫跳变的随机系统、含有代数约束的奇异系统,结构参数异常的不确定系统的控制问题成为自动控制理论研究的难点,传统的控制方法往往无法满足实际工程设计和性能需求。

因此,本项目揭示了随机、奇异和不确定系统的相关稳定性准则,建立了滑模控制、软变结构控制和多模态自适应控制为主的变结构控制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主要科学发现为:
1.建立了转移速率不确知的奇异马尔科夫跳变系统的指数容许新准则,发现了受限奇异系统脉冲可控条件下的软变结构控制规律。

基于模式依赖状态反馈方法建立了转移速率不确知的奇异马尔科夫跳变闭环系统的均方指数容许准则,揭示了闭环系统稳定性与模式依赖状态反馈控制器的协调关系。

基于受限等价理论,构建了合适的动态非线性增益,设计了受限奇异系统仅脉冲可控条件下的软变结构控制器,解决了受限奇异系统的动态软变结构控制问题。

2.建立了随机马尔科夫跳变反应扩散CG型神经网络的鲁棒指数稳定性新准则,发现了不确定马尔科夫跳变随机系统的滑模可达性规律。

基于新型L-K泛函和微分不等式,建立了随机马尔科夫跳变不确定反应扩散CG型神经网络的时滞依赖的鲁棒均方指数稳定性准则。

针对中立型马尔可夫跳变系统的滑模切换面设计难题,构建反馈矩阵保证每个状态观测器与系统不同模式关联,设计了不确定中立型马尔科夫跳变随机系统的非脆弱H∞滑模观测器和转移速率不确知马尔科夫跳变时滞系统的鲁棒滑模控制器,解决了这两类随机系统的滑模可达性问题。

3.提出了非线性切换不确定系统的智能自适应控制方法,建立了T-S模糊系统的稳定性新准则,构造了状态依赖多胞型不确定系统的鲁棒控制器。

基于多模态自适应律和最大公共自适应参数,设计了两种非线性切换不确定系统的多模
态自适应控制器。

提出了“非二次状态依赖Lyapunov函数”的概念,理论上证明了T-S模糊系统低保守性的隶属度函数依赖稳定性。

解决了状态依赖多胞型不确定系统的鲁棒控制设计问题,应用到电子线路系统。

8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IEEE TAC, Automatica等JCR 1区的国际权威期刊,其中,6篇为ESI高被引论文。

SCI他引336次,总他引502次,引文来自IEEE TAC等权威期刊。

出版英文专著1部。

该项目成果得到了多位包括国家级院士、IEEE Fellow、长江学者在内的著名专家的引用和正面评价。

项目完成人受邀担任IEEE SMC Syst、Nonlinear Anal. Hybri、自动化学报等期刊的副主编或编委,获得多项包括“国家优青”在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和总装预研的支持,部分成果已应用到航空航天等国防科技领域。

提名单位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材料,确认提名书材料真实有效,确认完成人、完成单位排序无异议,确认相关栏目符合填写要求。

该项目研究了随机、奇异和不确定系统的稳定性及变结构控制理论,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

主要包括:1.建立了转移速率不确知的奇异马尔科夫跳变系统的指数容许新准则,解决了受限奇异系统脉冲可控条件下的软变结构控制设计问题。

2.建立了随机马尔科夫跳变反应扩散CG型神经网络的时滞依赖的鲁棒均方指数稳定性新准则,解决了不确定中立型马尔科夫跳变随机系统和转移速率不确知的时滞马尔科夫跳变系统的滑模可达性问题。

3.提出了非线性切换不确定系统的智能自适应控制方法,建立了T-S模糊系统的稳定性新准则,解决了状态依赖参数不确定系统的鲁棒控制问题。

8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IEEE TAC等JCR1区的国际权威期刊,其中,6篇为ESI高被引论文。

代表性论文的SCI他引336次,总他引502次,引文来自IEEE TAC等本领域权威期刊。

出版英文专著1部。

该项目成果得到了多位包括国家级院士、IEEE Fellow、长江学者在内的著名专家的引用和正面评价。

项目完成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得到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和总装预研的支持,部分成果已应用到航空航天等国防科技领域。

参照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申报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
奖。

项目客观评价:
项目完成人的同行评价
项目完成人所提供的8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Control, Automatica等JCR 1区的国际权威期刊,其中,6篇国际期刊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论文被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Control 等自动控制领域权威期刊引用500余次。

出版英文专著1部。

本项目的相关研究成果被控制领域著名学者美国加州大学J. P.Hespanha教授、美国圣母大学Hai Lin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大学Domitilla Del Vecchio教授、美国韦恩州立大学George Yin教授、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Clyde F. Martin教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James S. Thorp教授、意大利帕尔多瓦大学Maria Elena Valcher 教授和Ettore Fornasini教授、意大利马尔凯理工大学Giuseppe Conte教授、香港大学James Lam教授、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Jose C. Geromel教授、墨西哥新莱昂州自治大学Michael V. Basin教授日本京都大学Yutaka Yamamoto教授、中国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清华大学周东华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姜斌教授等正面引用和评价。

引文作者包括多位国家级院士、IEEE Fellow、长江学者在内的著名专家,涵盖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巴西、中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引文中均对本项目研究工作给予了正面评价。

其中,代表性论著的评价如下: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代表性论文评价
(1) IEEE Fellow、控制领域顶级期刊Automatica、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副主编、长江学者张化光教授,2017年在本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and Learning Systems的论文中评价完成人发表在控制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Control的论文[代1]:“In [代1], the stableproblemsofsingular Markovian systems and delayed fuzzy cellular neuralnetworks with generally uncertain transition probability havebeen studied, respectively.”(在[代1]中,充分研究了具有一般不确定转移速率的奇异马尔科夫系统和时滞模糊细胞神经
网络的稳定性问题)。

旁证:附件9。

(2) Purdue University著名学者教授AnkushChakrabarty,2016年在模糊系统领域顶级期刊IEEE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的论文评价完成人的论文[代2]:“Recently, nonfragileobservers for uncertain Markovian systems is presented in [代2].”(目前,在[代1]中,不确定马尔科夫跳变系统的非脆弱观测器已经被设计)。

旁证:附件10。

(3) Istanbul University著名学者教授Sabri Arik,2016年在神经网络领域重要期刊Neural Networks的论文评价完成人论文[代3]:“…, many authors have considered unbounded but slope bounded activation functions in equilibrium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different types of neural networks and presented various robust stability conditions for the neural network models considered [代3].”(一些作者考虑,在不同类型的无界神经网络的平衡和稳定性分析的斜坡有界激活问题,给出了神经网络模型各种鲁棒稳定性条件)。

旁证:附件11。

(4) 自动控制领域Monash University著名教授Chee Pin Tan,2017年在自动控制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Control的论文评价完成人的论文[代4]:“Sliding mode observers (SMOs)[6], developed from slidingmode principles [代4], can robustly estimate states independently ofthe unknown inputs.”(滑模观测器[6]的设计,主要来源于[代4]中给出的滑模原理,能够独立地估计未知输入的状态)。

旁证:附件12。

(5) IET Fellow、长江学者周东华教授和长江学者姜斌教授,2016年在自动控制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Control的论文评价完成人的论文[代5]:“Adaptive stabilization [代5] where adaptive individual controllaw is designed in each mode to compensate for its uncertainties andthen combine with stabilizing switching law design.”(自适应镇定器[代5]在每个模设计态里补偿它的不确定性,然后结合镇定切换律设计)。

旁证:附件13。

(6)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副
主编王雪松教授及杨春雨教授,2016年在自动控制领域最古老的权威期刊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的论文中评价完成人论文[代6]:“In [代6], a soft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 scheme is proposed for singular systems with constrained control input, which motivates our future work on the design problem of SPSs with actuator sa turation.”(在[代6]中给出的奇异系统的软变结构控制策略,激发了带有饱和执行的奇异摄动系统的综合设计问题研究)。

旁证:附件14。

(7) 模糊控制领域著名学者、17th IFAC Best Applications Paper Prize 得主、维也纳理工大学Martin Kozek教授2016年在模糊系统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论文评价完成人的论文[代7]:“Stability for FMPC is presented in different approaches, [代8], [23], [24], [25], [26], [20]. A global analytic proof of stability for FMPC does not exist, but several stability conditions have been derived: (i) the so-called non-quadratic membership dependent Lyapunov function is used in literature [代7].”(模糊模型预测控制器的稳定性在[代8],[23],[24],[25],[26],[20]中被陈述。

这种控制器稳定性的全局解析证明是不存在的,但是几个稳定性条件采用如下方法被获得了:(i) [代7]中采用了被称作非二次型隶属度函数依赖李雅普诺夫函数法)。

旁证:附件15。

(8) 历史悠久的自动控制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 主编,Automatica副主编, Autonomous Universityof Nuevo Leon著名教授Michael V. Basin在本领域权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的论文评价完成人的论文[代8]:“Continuousoutput-based control laws have been extensively employedfor stabilization of electronic circuits [代8].”(连续输出控制规则在[代8]被应用到电子线路系统的镇定过程中)。

旁证:附件16。

代表性论文的检索报告等结论
8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Control, Automatica等JCR 1区的国际权威期刊,其中,6篇为ESI高被引论文。

8篇代
表性论文的SCI他引336次,总他引502次,引文来自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等本领域国际权威期刊。

旁证:附件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61203123)-基于切换融合方法的线性切换系统异步镇定问题研究,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关规定,已经顺利结题。

旁证:附件20。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1] Yonggui Kao(考永贵), Jing Xie, Changhong Wang(王常虹) (2014).
Stabilization of singular Markovian jump systems with generally uncertain transition rates.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59(9): 2604-2610.
[2] Yonggui Kao(考永贵), Jing Xie, Changhong Wang(王常虹), Hamid Reza
Karimi (2015). A sliding mode approach to H∞ non-fragile observer-based control design for uncertain Markovian neutral-type stochastic systems. Automatica, 52: 218-226.
[3] Yonggui Kao(考永贵), Jifeng Guo, Changhong Wang(王常虹), Xiqian Sun
(2012). Delay-dependent robust exponential stability of Markovian jumping reaction-diffusion Cohen-Grossberg neural networks with mixed delays. 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Engineering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349(6): 1972-1988.
[4] Yonggui Kao(考永贵), Jing Xie, Lixian Zhang, Hamid Reza Karimi (2015).
A sliding mode approach to robust stabilisation of Markovian jump
linear time-delay systems with generally incomplete transition rates.
Nonlinear Analysis-Hybrid Systems, 17: 70-80.
[5] Xudong Zhao(赵旭东), Xiaolong Zheng, Ben Niu, Liang Liu (2015).
Adaptive tracking control for a class of uncertain switchednonlinearsystems. Automatica, 52: 185-191.
[6] Yunlong Liu(刘云龙), Yonggui Kao(考永贵), Shanmao Gu,Hamid Reza
Karimi (2015). Soft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ler design for singular systems. 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Engineering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352(4): 1613-1626.
[7] Xudong Zhao(赵旭东), Lixian Zhang, Peng Shi, Hamid Reza Karimi (2014).
Novel stability criteria for T-S fuzzy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22(2): 313-323.
[8] Xudong Zhao(赵旭东), Lixian Zhang, Peng Shi, Hamid RezaKarimi (2014).
Robust control of continuous-time systems with state-dependent uncertaintie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lectronic circuit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61(8): 4161-4170.
主要完成人情况、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主要完成人情况
(1)考永贵,排名1,行政职务:无,技术职称:教授,工作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完成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本人对推荐书《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一、二项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建立了转移速率不确知的奇异马尔科夫跳变系统的指数容许新准则,完善了转移速率不确知的马尔科夫跳变随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体系;针对奇异滑模控制系统的抖振问题,设计了受限奇异系统仅在脉冲可控条件下的软变结构控制器;建立了随机马尔科夫跳变反应扩散CG型神经网络的时滞依赖的鲁棒均方指数稳定性新准则,解决了不确定中立型马尔科夫跳变随机系统和转移速率不确知的时滞马尔科夫跳变系统的滑模可达性问题。

旁证:第一作者论文4篇,其中,通讯作者3篇,见附件1-4,第二作者论文1篇,见附件6。

(2)赵旭东,排名2,行政职务:无,技术职称:教授,工作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完成单位:渤海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本人对推荐书《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三项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提出了非线性切换不确定系统的多模态自适应控制方法,基于多模态自适应律和最大公共自适应参数,设计了两种非线性切换不确定系统的多模态自适应控制器。

提出了“非二次状态依赖Lyapunov函数”的概念,建立了T-S模糊系统的稳定性新准则,设计了状态依赖多胞型不确定系统的鲁棒控制器,应用到电子线路系统。

这些创新性研究思想和方法引起了同行的关注和广泛引用。

旁证:第一作者论文3篇,且均为通讯作者,见附件5,7,8。

(3)刘云龙,排名3,行政职务:无,技术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潍坊学院,完成单位:潍坊学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本人对推荐书《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二项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基于受限等价理论,构建了合适的动态非线性增益,设计了受限奇异系统仅在脉冲可控条件下的软变结构控制器,调节精度高,响应速度快,解决了受限奇异系统脉冲可控条件下的软变结构控制设计问题,为实际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旁证:第一作者论文1篇,且为通讯作者,见附件6。

(4)王常虹,排名4,行政职务:院长,技术职称:教授,工作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完成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本人对推荐书《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一、二项发现有重要贡献,提出了转移概率不确知的奇异马尔科夫跳变系统的均方指数容许准则,给出了保守性更低的稳定性新判据;提出了时滞依赖马尔科夫跳变不确定随机反应扩散CG型神经网络的鲁棒指数稳定性准则。

设计了不确定马尔科夫跳变随机系统的非脆弱H∞滑模观测器,解决了不确定中立型马尔科夫跳变随机系统滑模可达性问题。

旁证:第三作者论文3篇,其中,通讯作者论文1篇,见附件1-3。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第一完成人考永贵和第四完成人王常虹合作发表论文3篇;考永贵与第三完成人刘云龙合作发表论文1篇;考永贵与第二完成人赵旭东合作出版学术专著1
部。

科学发现1由完成人考永贵,刘云龙,王常虹共同完成;科学发现2由完成人考永贵,王常虹共同完成。

完成人合作关系情况汇总表
项目2:
项目名称:船舶工业复合高效焊接技术及其应用
提名单位意见:
该项目立足于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现状,面向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部署中船舶制造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有针对性地突破了船舶焊接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低,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等行业瓶颈问题,形成了以船舶工业为技术应用终端,集复合焊接与自动焊接为一体的复合焊接技术体系,取得了包括船用钢板多弧复合焊接技术、船用钢板激光-KTIG匙孔空间重构焊接技术、船用自动焊工装等多项创新成果。

项目组获得国家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

参照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申报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项目简介:
本项目立足于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现状,面向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部署中船舶制造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有针对性地突破了船舶焊接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低,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等行业瓶颈问题。

项目组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发展平台,在山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区域示范项目的支持下,以新兴涉海涉船产业及装备为技术需求,逐步形成了以船舶工业为技术应用终端,集复合焊接与自动焊接为一体的船舶焊接技术体系,推动山东省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和快速转型升级。

获得了如下技术成果:
1.船用钢板多弧复合焊接技术:针对船用4-8mm薄板焊接,提出等离子-TIG 复合焊接技术,实现了稳定的单面焊双面成型,简化了焊前准备工作。

针对船用8-15mm的厚板焊接,提出了等离子-MIG复合焊接位置调控与磁场相位复合调控技术,利用等离子-MIG复合多弧协同调控与熔池复合深熔效应,显著提高接头质量和焊接效率。

2.船用钢板激光-KTIG复合焊接技术:针对船用钢板焊接,采用激光-KTIG 同轴/旁轴复合方式,实现两个小孔空间重构,电弧在小功率激光诱导条件下实现了船用钢板的无坡口单面焊双面成形。

提出了脉动负压激光增强型锁孔TIG 焊接工艺,通过光纤激光束的增强作用,使锁孔TIG在熔池底部实现稳定小尺寸
匙孔形状动态调控,保证焊接过程的稳定性,改善了锁孔TIG的焊接质量。

脉动负压环境对电弧形态的有效约束,减小了焊缝热影响区,增强了电弧穿透力;同时脉动的负压状态可使电弧产生震荡作用,对熔池具有搅拌的效果,细化了焊缝组织。

另一方面,电弧对工件表面的软化作用,稀释了光致等离子体和金属蒸汽,降低了金属表面对激光的反射率,提高了激光利用率,进一步实现焊缝质量和焊接效率的提升与优化。

3. 船舶自动焊接与机器人离线编程技术:针对双层底船舶焊接、船体合拢焊接等密闭舱体焊接作业任务,进行机器人弧焊离线编程与仿真系统的基本支撑技术以及弧焊应用中的自动编程技术研究,进而研制出一套功能较全的、智能化的机器人弧焊离线自动编程系统,该系统包含了三维建模、路径规划、焊接参数控制、焊缝跟踪以及多机器人协调作业等功能模块。

该系统可以在提高船舶焊接效率和焊接质量的同时,使操作者在远离恶劣现场的环境下,离线控制焊接机器人完成焊接任务,对实现高效、高速、智能化焊接具有重要意义。

客观评价:
相关专家认为该项目研发的多弧复合焊接技术以及船舶自动化焊接技术,首先利用了热源之间的复合,实现了低线能量条件下的船舶工业的高效焊接,利用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耦合解决了电弧之间的耦合排斥问题,同时针对造船的部分结构实现了了机器人自动化焊接,技术创新优势明显。

推广应用情况:相关技术在威海东海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等企业获得了应用。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主要完成人情况:
张洪涛(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滕瑶(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殷子强(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王寿军(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冯吉才(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李海新(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魏丽芹(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王波(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王琪晨(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舒凤远(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孙玉海(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张文杰(威海东海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提出了磁场优化等离子-MIG复合以及激光-KTIG 复合焊接工艺;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和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
司提出了船舶结构拼板的自动化焊接技术及工装;东海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主要进行了哈工大威海的复合焊接的产业化应用以及配合研究。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项目第一完成人哈工大威海张洪涛和第二完成人来福士滕瑶以及第三完成人海仪所殷子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依托彼此的技术优势,立足山东新旧动能转化过程中船舶工业的焊接技术发展需求,进行了多项技术的合作研究与产业化。

项目第四完成人王寿军为第三完成人滕瑶项目组的核心成员,参与了大量研究工作。

项目第五完成人冯吉才为第一完成人张洪涛项目组的核心成员,双方共同申请了系列复合焊接技术专利。

项目第六完成人李海新是第三完成人殷子强项目组成员,第七完成人魏丽芹是第二完成人滕瑶项目组的重要成员,共同立项多项课题,在项目核心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项目第八完成人王波是第一完成人张洪涛项目组核心成员,形成了多项共同知识产权;项目第九完成人王琪晨是第二完成人滕瑶项目组主要成员。

项目第十完成人与项目第一申请人合作完成了多项课题。

项目第十一完成人孙玉海是第二申请人滕瑶课题组核心成员。

项目第十二完成人张文杰是东海船厂产业化推进负责人,与第一名完成人张洪涛有共同专利,并且共同对多电弧复合技术进行了产业化应用。

项目3:
项目名称:互联网加密协议识别技术与行为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提名单位意见:
该项目针对我国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热点问题,面向计算机网络、移动网络、工业网络等新型互联网应用与服务模式,有针对性地突破了加密协议的逆向识别、分类与分析,同时给出加密协议应用效果评估方法,能够提升基于加密协议的网络服务安全性,形成了协议、算法、应用等系列成果。

项目组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参照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申报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项目简介:
本项目以网络数据流深度分析为技术切入点,研究了网络隐藏服务识别与服务内容鉴定技术。

以网络传输协议层级关系为技术研究主线,以服务与传输协议相互作用机制为理论基础,以网络数据报文采集、数据流分类、信息深度挖掘、内容反向验证等方法研究为技术支撑,结合网络协议鲁棒特征可计算理论和信息"指纹"可重构理论,建立了我国互联网中隐藏服务的识别技术与验证平台,解决了网络服务检测领域难题,该项目在企业进行了广泛应用。

获得了如下技术成果:
1.提出了基于网络协议特征鲁棒性的可计算理论及基于网络服务传输信息"指纹"可重组理论,研究了网络服务在网络传输过程中的各种情况下的相关作用机制,给出了隐藏服务识别的基本方法。

2.提出了基于服务信息内容传输过程中"指纹"序列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信息内容与"指纹"序列的作用关系,构建了服务信息内容反向识别与重构算法,给出了隐藏服务传输内容判别的基本方法。

3.给出了基于服务的网络通道影响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

客观评价:
相关专家认为该项目研究的加密协议识别、分类方法,首先实现了针对当前主流加密协议的监控问题,同时有效提升我国互联网+时期各类应用与服务的加密能力与技术,对我国互联网+服务业等领域有着较大的安全促进作用,技术创新优势明显。

推广应用情况:相关技术在济南合天智汇、任子行等企业获得了应用。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