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知识清单复习 第4篇 爱莲说

合集下载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总结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总结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总结《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爱莲说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重点字词整理可:值得蕃(fán):多。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涟:水清而有微波。

妖:美丽而不端庄通:贯通。

直: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wàn),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亵(xiè)玩焉: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助词。

隐逸(yi):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

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

鲜:少。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宜是应当的意思,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众:多。

句子翻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爱莲说句子翻译:水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非常多。

爱莲说句子: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句子翻译:而我却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爱莲说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爱莲说句子翻译:(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

爱莲说句子: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及字词翻译

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及字词翻译

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爱莲说文言文翻译《爱莲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林语堂创作的一篇散文,以文言文的形式表达了对荷花的赞美和思考。

在翻译这篇文言文作品时,需要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语言表达方式,并恰当而准确地转化为现代汉语。

文言文常常使用古代的词汇和短语,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古代词汇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转换,保持意思的连贯性和准确性。

另外,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句子组织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注意文言文的修辞和句法特点。

翻译《爱莲说》这篇文言文时,可以参考以下要点:•保持意境:《爱莲说》以赞美和思考荷花为主题,翻译时应注意保持原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选择准确的现代词汇和表达方式,再现原文所表达的深情与美感。

•解读古词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古代词汇和短语,翻译时要对这些词语进行解读,并选择现代汉语词汇进行恰当的转换。

可以在翻译文中适当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古代词汇的含义。

•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注重修辞和表达技巧,翻译时应注意保持原文中的修辞效果。

例如,对于修辞手法中的夸张、比喻、反问等,可以选择相应的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以传递原作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二、字词翻译在《爱莲说》这篇文言文作品中,有许多特殊的字词需要注意翻译。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字词及其翻译:•荷花:lotus,表示文字表面意思即可。

•香径:fragrant path,指通向荷花的小径。

•腥:fishy,形容荷花散发出的淡淡花香。

•翠竹:green bamboo,表示文字表面意思即可。

•鲜艳:bright and beautiful,形容荷花的颜色鲜艳夺目。

•丰腴:lush,形容荷花茂盛的生长状况。

•耐寒:cold-resistant,形容荷花能够抵御寒冷的能力。

•凋零:wither,指荷花凋谢、枯萎。

•香蕉:banana,此处指荷花的花蕾,因形状类似于香蕉而得名。

在翻译字词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和整体意思进行判断。

在确保准确性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注释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文化背景。

(完整word版)中考总复习《爱莲说》知识梳理

(完整word版)中考总复习《爱莲说》知识梳理

《爱莲说》知识梳理一、文学知识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人称濂溪先生,是北宋时有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其余作品:《太极图说》、《通书》。

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也称杂说,这类文体一般讲能够说明事理 ,也能够宣布讨论或记述事物,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迪或给自己明志。

二、解说加点字的含义【1 】蕃( f án):多。

【2 】染:沾染(污秽)。

【3 】濯:冲刷。

【4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5 】涟:微波。

【6 】妖:漂亮而不浩大。

【7 】通:贯穿。

【8 】直:挺直。

【9 】不蔓 (màn) 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10 】蔓:波及及连。

【11 】枝:枝枝节节。

【12 】香远益清:益:更,更为。

【13 】亭亭净植:笔挺地干净地立在那处。

【14 】亭亭:矗立的样子。

【15 】植:立。

【16 】亵 (xi è)玩:玩弄。

【17 】亵:亲密而不浩大。

【18 】隐逸:隐居的人,隐士。

【19 】君子:指道德崇拜的人。

【 20 】噫 (y 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21 】菊之爱:对菊花的喜欢。

【22 】鲜 (xi ǎn)有闻:极少听到。

鲜:少。

【23 】同予者何人:像我同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4 】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自然”的意思。

【25 】众:多。

【26】宜乎众矣:自然人好多了。

宜:当;自然。

三、理解性默写1、《爱莲说》中咏莲名句(予偏爱莲的原由):予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能够亵玩焉。

2、陶渊明偏爱菊的原由的句子是:菊,花之隐逸者也。

3、世人甚爱牡丹的原由的句子是:牡丹,花之荣华者也。

4、《爱莲说》顶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狐群狗党,又不骄横自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7课《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7课《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
(2)怎样理解“莲之爱,同子者何人”?
【答案】作者感慨世上像“我”一样爱莲的人很少,也慨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大少,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3)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答案】“出装泥而不染表明要在污油的世间独立不移,能不为环境而改变,保持清白、正直、纯真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自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这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和進求的人生境界
写作技巧
(1)方用遵分别象征了君子的哪些美好品质答“出洪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油环境而不同六洋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灌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注:什素不哗众取宪,不自己,“中通外直,不要不1.作”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萄,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壁”泉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2)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察】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
3.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4.篇末最后一句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即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5.作者在“牡丹之爱”后托出“莲之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不愿像世人一般追逐功名富贵,洁身自好的品德。(×)
莲一般洁身自好的品质。段中的排比句具有怎样的妙处?
设问:请简要分析“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在文中的作用。答案】运用排比句式,借花喻人,点明三种花各自象征的对象,即“菊”代表隐居避世者,“莲”代表追求高洁品匙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牡丹”代表追求功名利者。以此突出莲的“君子”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中考语文 知识清单复习 第4篇 爱莲说

中考语文 知识清单复习 第4篇 爱莲说

第4篇爱莲说知识清单一、重点字词1.重点实词(1)世人盛.爱牡丹盛:特别(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3)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4)中通.外直.通:贯通直:挺直(5)不蔓.不枝.蔓:生枝蔓枝:长枝节(6)香远益.清益:更,更加(7)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8)鲜.有闻鲜:少2.古今异义(1)亭亭净植.古义:立今义:种植(2)宜.乎众矣古义:应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义:合适,应当3.一词多义(1)鲜:①陶后鲜有闻少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艳(2)之:①水陆草木之花的,助词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表舒缓语气,不译(3)出:①出淤泥而不染从……长出来②不复出焉出去(4)远:①香远益清远播,形容词作动词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远远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不蔓不枝蔓,在文中意思为长枝蔓枝,在文中意思为生枝节(2)形容词作动词香远益清远,在文中意思为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二、成语积累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出淤泥而不染三、名句积累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四、关键句子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里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而我却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只可以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浮地去玩弄它啊。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5.(2014·安徽)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6.(2014·安徽)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初中语文爱莲说的知识点

初中语文爱莲说的知识点

初中语文爱莲说的知识点《爱莲说》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诗歌描绘了莲花在水中纵情舞动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热爱之情,也透露出了对人生境遇的不同寻常的感慨。

这首诗既有超凡入圣的意境,又有亲近人民的情感表达,因而成为文人墨客驾驭诗歌艺术的高峰之作,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爱莲说》中的语文知识点。

一、运用夸张手法诗歌用语夸张、艳丽,描述了莲花清幽绝世的美而引发了读者的共鸣情感,这是诗歌艺术中常见的手法,叫做“夸张”。

如“荷叶已经碧,菰蒲未能枯,嫩芽犹可上,鲜华正在舒。

”语言的精彩夸张直接把读者带入了丽水之上,让人身临其境。

二、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拟人法:这一手法在诗中的运用,让人“看到”莲花在风中舞动,仿佛就是一个迷人的舞蹈伴侣。

比如诗歌中的“舞动清影翩翩”。

这里的“翩翩”一词,本来指舞蹈上的一种舞步,但赋予了舞蹈动作一种清新、优雅、轻盈的意象。

比喻法:比喻法是诗歌表达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

《爱莲说》一诗中,白居易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使得莲花的美好形象更加凸显。

如“初出茅庐”、“玉笋”、“绝艳”等等。

这些词语的使用,让莲花显得充满生机和活力,更能引起读者的美感。

三、运用重复和对偶手法重复与对偶是《爱莲说》的一大特色,是白居易在诗歌艺术方面的高超表现。

通过这些手法,表达出诗人对莲花的痴爱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例如:“烟霞出岫古今同,穷途崎岖总抵御,道狭荆棘嫩叶苦,夜寒风露谁家子。

”在这些文字中,重复和对偶的使用,让读者感受到莲花独特的气质和品质。

四、运用换韵和通假手法换韵法:唐诗的特色之一就是换韵的使用,这种手法能够增加语言的韵律效果,使文辞更为优美。

如诗句“疑似鱼鳞分向背,总因画藻结同心。

”这段文字运用了“背心”、“同心”等近似韵的词汇,增加了整篇诗歌的美感效果。

通假法:《爱莲说》一诗中,通假的使用也是一大特色。

这种语言手法通过词语的换代和替换达到引起读者注意的目的。

通假的使用表现在这首诗的很多方面,如“入骨相思知不知”中,“相思”这个词的通假代替“风思”;或者“菰蒲”和“姑苏”同音相通,“曲水”和“越水”也类似。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1.文学常识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

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

2.文体知识“说”的文体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3.主体思想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

4.重点音义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蔓(màn)亵玩(m àn)噫(yī)颐(yí)鲜有闻(xiǎn)隐逸(yì)5.重点问题(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而不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品格?答: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答: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

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答: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5)“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答: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用牡丹反衬莲,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6)作者把“莲”比作君子,而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呢?答: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1、重点字词读音注音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噫(yī)2、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

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②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3、结合文意,自拟对联⑴周氏爱莲比君子陶公喜菊胜群芳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主题思想。

①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5《爱莲说》分段:第一段,写“我”爱莲的原因和莲的美好的品格。

第二段,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6、用原文回答问题⑴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⑵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⑶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70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8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9)《爱莲说》中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0)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11)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2)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3)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问答题1、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莲”?答:因为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菊与陶渊明的品格相似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梳理考点清单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梳理考点清单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爱莲说》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原文参考译文段层精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 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y 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 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只喜爱莲——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第一段:作者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自己的心意。

接下来通过描写莲的种种可贵之处,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最后高度概括了莲的气质与品格。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者;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第二段: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了对比和品评,揭示了莲的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度: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文学常识】1.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他享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黄庭坚语)的盛誉。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周敦颐集》等。

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本文“借花喻人”,是一篇借物咏志、讥讽世俗的散文,选自《周敦颐集》。

初中七年级必考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初中七年级必考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初中七年级必考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

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

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

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重点字词读音注音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噫(yī)三、解释重点实词甚蕃 (很多) 陶渊明独爱菊 (惟独) 世人盛爱牡丹(非常)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蔓延)( 分枝)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 (亲近而不庄重)余谓菊(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中通外直 (畅通挺直)四、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

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语文爱莲说的知识点(5篇范文)

语文爱莲说的知识点(5篇范文)

语文爱莲说的知识点(5篇范文)第一篇:语文爱莲说的知识点《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爱莲说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语文爱莲说的知识一、作者及文体介绍1.作者链接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州(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着名的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着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文体链接“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一说爱好莲花的道理。

二、读音周敦颐(yí)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亵玩(xiè)隐逸(yì)鲜有闻(xiǎn)噫(yī)三、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之:的。

可:值得。

蕃:多。

译: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唯独。

译: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3.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自)从。

甚,很,十分。

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而:连词,表转折,但是。

下文“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同。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美丽而不端庄。

通,空。

直,挺立。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益,更,更加。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

《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

《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一)课文字词详解①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

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水陆①草木之花,②可爱③者甚④蕃(fán)。

晋陶渊明⑤独爱菊。

⑥自李唐来,①草木:草本。

②可爱:值得喜欢。

③者:……的花。

④蕃:多。

⑤独:只。

⑥自:从。

世人①甚爱牡丹。

②予③独爱莲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涟而不⑧妖,①甚:特别,十分。

②予:我。

③独:只。

④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染:沾染(污秽)。

⑥濯:洗。

⑦清涟:清波。

⑧妖:过分艳丽。

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远⑥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

①通:贯通,通透。

②直:挺立。

③蔓:生藤蔓。

④枝:生枝茎。

⑤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⑥益:更加。

⑦亭亭:耸立的样子。

⑧植:竖立。

⑨亵玩:靠近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予①谓菊,花之②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③君子者也。

①谓:认为。

②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

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①噫!菊之爱,陶后②鲜(xiǎn)有③闻。

莲之爱,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⑤宜乎⑥众矣。

①噫:叹词,表示感慨。

②鲜:少。

③闻:传闻。

④同:和……一样。

⑤宜:应当。

⑥众:很多。

(二)重点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考知识点学习课件PPT爱莲说 〔宋〕周敦颐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考知识点学习课件PPT爱莲说 〔宋〕周敦颐
2.文中爱菊、爱莲、爱牡丹分别代表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爱菊”代表隐居避世的人生态度;“爱莲”代表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爱牡丹”代表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
3.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
[答案] 作者感慨世上像“我”一样爱莲的人很少,也慨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答案] 语段(一)用陶渊明爱菊花、唐朝以来世人“甚爱牡丹”来衬托作者“独爱莲”,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语段(二)用玄墓、光复二山游人如织的场景衬托作者多年以来远赴“游屐罕至”的洞庭山观梅的习惯,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孤高品质。(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参考译文】 (二)吴中的梅花,玄墓和光复两座山的最出名;刚进入春天游人便会聚集在一起,车马中的人都可以相互看到。洞庭山的梅花并不比玄墓山和光复山的逊色,但是在偏僻荒远的太湖之中,游人很少到达那里,所以我近年来常常舍弃玄墓山和光复山,而到洞庭山(赏梅花)。
2.[“思考探究”第三题]《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答案] “出淤泥而不染”,即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濯清涟而不妖”,即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夸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即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即具有美好的姿态气质。 “出淤泥而不染”是说在污浊的环境中,能不被环境影响,保持清白、纯真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是一种值得每个人学习和追求的人生境界。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①蕃(fán):多。
②独:只。
③淤(yū)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④染:沾染(污秽)。

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整理

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整理

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整理(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整理《爱莲说》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专题04《爱莲说》知识梳理(解析版)-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专题04《爱莲说》知识梳理(解析版)-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1《爱莲说》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爱莲说》选自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理学家。

谥号“元公”,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

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了解体裁。

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古代的文体。

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内容概说。

《爱莲说》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文章共两个段落:第一段,写“我”爱莲的原因和莲的美好的品格。

第二段,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四、字音字形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枝蔓(màn)亵玩(xiè)隐逸(yì)颐(yí) 噫(yī)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2甚蕃(很多)陶渊明独爱菊(只)世人盛爱牡丹(非常)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 (洗) (水波) (过分艳丽)不蔓不枝(横生藤蔓)香远益清 (更加) (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树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靠近玩弄)余谓菊(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 (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应当)(多)(二)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

(2)不蔓不枝枝:名词用作动词,旁生枝茎。

(三)古今异义(1)亭亭净植植:古义:树立今义:种植(2)宜乎众矣宜:古义:当。

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义:合适,应当。

(四)一词多义(1)清:濯清涟而不妖澄澈香远益清清香(2)植:亭亭净植树立缘坡植牡丹种植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3(五)虚词用法。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归纳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归纳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归纳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爱莲说》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作品背景和作者介绍、作品内容概要、作品主题和意义、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文学意义和影响等。

一、作品背景和作者介绍《爱莲说》是唐代文学家张籍所著,生活在唐代中期的他是一位以文学才情著称的文学家。

他在文学创作上对于诗、散文和书信都有较高造诣,被誉为北方山水派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

二、作品内容概要《爱莲说》以描绘荷花为主线,通过对荷花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美的钦佩和对儒家伦理道德的认同。

作者在文中倾注了自己对荷花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儒家文化的颂扬。

文中通过对荷花的品性和生长环境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传统道德伦理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

三、作品主题和意义《爱莲说》主要着重表现了作者对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推崇和对美的真挚追求。

作品通过对荷花的描写,表达了对儒家思想中道德、美德的追随和向往。

作者以荷花品性、生活境地等为载体,表达了自己对道德美德的讴歌,对传统儒家文化的钦佩,以及对美的推崇。

作品所传达的主题是对传统美德、道德伦理和审美情感的追求和颂扬。

四、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爱莲说》具有浓郁的儒家文化气息,主题凝炼,情感真挚,语言简练,结构严谨。

作品通过对荷花的描写,巧妙地将荷花与儒家伦理道德相结合,体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同时,作品通篇简练,行文流畅,富有音韵美,表达了作者对美的独特品位和对传统文化的推崇。

文中反映了作者纯朴深沉的审美情感和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

五、文学意义和影响《爱莲说》作为唐代著名散文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文学史上,《爱莲说》是一部经典之作,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唐代散文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文学风格方面,《爱莲说》以其清新淡雅的文风、朴实质朴的情感、深沉内敛的审美情趣,形成了北方山水派散文的独特风貌,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散文的传统和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研究价值方面,《爱莲说》已经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史、文人心理、美学等领域的研究。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

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

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

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重点字词读音注音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 噫(yī)三、解释重点实词甚蕃 (很多) 陶渊明独爱菊 (惟独) 世人盛爱牡丹(非常)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蔓延)( 分枝)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 (亲近而不庄重)余谓菊(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中通外直 (畅通挺直)四、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

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②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的重点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的重点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的重点知识点八年级语文爱莲说的重点知识点莲说是八年级语文的一篇重点文言文,学生应该多做一点同步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店铺为大家力荐了八年级语文爱莲说的知识点整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八年级语文爱莲说的知识点整合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作者是朝代中国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

原名敦实。

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爱莲说》出自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

二、写作背景: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三、词语总结:词类活用(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

例句:不蔓不枝(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

例句:不蔓不枝(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例句:香远益清(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例句:香远益清古今异义词(宜乎众矣)宜:古义:当。

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意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远:香远益清(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距离长)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2、被动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五、文章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篇爱莲说
知识清单
一、重点字词
1.重点实词
(1)世人盛.爱牡丹盛:特别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染:沾染(污秽)
(3)濯清涟
...而不妖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4)中通.外直.通:贯通
直:挺直
(5)不蔓.不枝.蔓:生枝蔓
枝:长枝节
(6)香远益.清益:更,更加
(7)亭亭
..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8)鲜.有闻鲜:少
2.古今异义
(1)亭亭净植.
古义:立
今义:种植
(2)宜.乎众矣
古义:应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3.一词多义
(1)鲜:①陶后鲜有闻少
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艳
(2)之:①水陆草木之花的,助词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表舒缓语气,不译
(3)出:①出淤泥而不染从……长出来
②不复出焉出去
(4)远:①香远益清远播,形容词作动词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远远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不蔓不枝
蔓,在文中意思为长枝蔓
枝,在文中意思为生枝节
(2)形容词作动词
香远益清
远,在文中意思为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二、成语积累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出淤泥而不染
三、名句积累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四、关键句子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里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而我却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只可以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浮地去玩弄它啊。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5.(2014·安徽)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6.(2014·安徽)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五、文意理解
1.《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

具体来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世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品质。

2.人们爱莲,因为它有很多价值。

在观赏价值、实用价值、精神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种价值?请谈谈你的看法。

我更看中它的精神价值,莲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中神圣净洁的象征。

莲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历代诗人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把莲花喻为君子,给人以圣洁的形象。

3.作者以莲自喻,表明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表明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4.本文写莲,同时还写到了菊、牡丹,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这里运用了衬托手法,用菊花正衬,牡丹反衬,突出了莲的高贵(高洁)品质。

5.文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莲花的高洁傲岸,冰清玉洁。

六、文章中心概括
作者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中考真题与名师预测
一、(2014·枣庄)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问题。

【甲】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侵晓
..窥檐语临近拂晓
(2)可爱者甚蕃.多
(3)芙蕖则不然.这样
(4)自夏徂.秋往,到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濯清涟而.不妖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3.【乙】段以莲象征君子美德,下列叙述莲与君子特质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 A.出淤泥而不染:君子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B.不蔓不枝:君子不随便说他人短处,以免横生枝节。

C.香远益清:君子德行芬芳,可以远播各地。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人格高洁令人景仰,不受人狎利用。

4.翻译下面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则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污秽。

(2)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分内之事,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

5.【甲】词是写作者见到荷塘景象,而生出思念故乡的情感。

【乙】段借对莲花形状的叙写,阐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丙】段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芙蕖,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情感。

6.【甲】词中“一一风荷举”为什么比同样写荷叶的【丙】段中“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显得更为形象、传神?
用具体的词,更为直观可感;写景叙事化,更富动感;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莲荷一片临风而举的最基本特征;字字用得妙,尤其是“一一”二字;还表现了诗人不断扩展,默默欣赏的情感。

二、(2015·河北名师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①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④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委:抛弃、丢掉。

②手版: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③仕:指做官。

④媚:取悦、巴结。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
A.水陆草木之.花敦颐独与之.辩
B.有狱.久不决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C.濯清涟而.不妖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D.可爱者.甚蕃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2.翻译下列语句。

①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②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杀人取悦别人,(这样的事情)我不做。

3.用“/”画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敦颐至/一讯立辨
4.【甲】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莲花的形象?
作者从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来描写莲花的形象。

5.黄庭坚评价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结合【甲】文,谈谈【乙】文中的周敦颐是一个怎样的人。

周敦颐确实如“莲”一样,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一方面他才能过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另一方面他刚正不阿,敢于据理力争,不阿谀权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