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民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音乐·民歌

编者按: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的、生活的、民俗的艺术,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代表着民众的审美理想。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民间艺术的形态和形式包容了各种艺术门类,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说唱、民间戏曲、民间杂技与绝技、民间手艺等等。

中国西部是黄河与长江的发源地,是多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区,曾经长期占据中国历史文化的中心舞台,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民间艺术。西部民间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瑰宝,这些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源远流长,各具特色,而且其中很多是独一无二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

相对于中国东部地区,西部民间艺术破坏程度较低、保存较完整,因而抢救下来的意义也就更大;但同时西部民间艺术也面临变异、衰亡甚至灭绝的命运。2003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部地区,先后有甘肃环县皮影、新疆维吾尔木卡姆、陕西西安鼓乐、青海热贡艺术等被列为国家试点保护工程。2005年,第

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启动。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西部各省区相继确定了一批保护项目,有意识地对一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并加以宣传和引导,使这些优秀文化艺术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为了向广大读者展示中国西部丰富的民间艺术,本刊自2007年第1期开始,新设“西部民间艺术”专栏,按期分类介绍甘肃、陕西、新疆、青海、宁夏五省区的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工艺美术、陶瓷等艺术瑰宝。同时呼吁全民遵循人类民间文化的艺术规律,及时抢救濒危文化遗产,使人类社会创造的非物质文化能够代代相传,文明成果能够千年流淌,源远流长。这既是国民的责任,更是薪火相传的使命。

民歌即民间歌曲,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共同创作的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有着多种体裁和形式,其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多样,主要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

我国传统的民歌主要有南方各省的山歌、盘歌、采茶歌、船夫号子等,北方有山曲、信天游、“花儿”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歌更是不胜枚举。

民歌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不断得到升华。进入现代以

来,我国的民歌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强烈的抒情色彩和优美的旋律,记录和歌颂着生活,诞生了许多全新的民歌作品,也有一些新作是在原有的曲调上填了新词,反映新生活、新感受。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众多,他们的民歌风格独特,种类多样,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其中,尤以情歌最令人陶醉,许多著名的情歌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珍品,举世闻名。还有那些经过一代代歌手千百年传承的史诗和叙事长诗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民歌不仅对群众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还孕育了一代代伟大的艺术家和文学家,如屈原、李白、杜甫等,他们都或多或少地从民歌中汲取了艺术精华;民歌还对其他各种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器乐、歌舞、戏剧、曲艺都从中汲取了大量营养,专业音乐也从中汲取了精华。

中国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是促进诗与乐合一的重要因素,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灿烂的文化艺术结晶,它将永远闪烁着熠熠光辉,永远叙说着人生、时代,永远伴随着人民大众走过一代代里程。

少数民族民歌

宴席曲

是民间风俗歌曲的一种,历史悠久,流行于西北地区的回、撒拉、土、保安等少数民族中。西北的一些汉族群众也有唱宴席曲的习俗。宴席曲并不一定非在宴席上唱,也在人们欢聚时唱。

宴席曲有着许多传统的曲词和曲调,演唱风格细腻、婉转、活泼、优美、哀婉凄切。宴席曲演唱时没有任何乐器伴奏,全凭演唱者的声音、表情感染观众,既抒情,又擅于叙事。现在流行的宴席曲曲调共50余首,是经过长期历史变革所遗存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民族艺术的结晶。回族常用的曲调有《十绣》、《青溜溜青》、《方四姬》等,都是各自独立的歌曲。唱时人数为双数,一般为六人或八人,正规为八人,称“八大光棍”,分两排,相对而立,边歌边舞,时蹲时起,时而交换位置,手臂动作较多,头部不停地转动;土族常唱的曲调有《拉老虎》、《唐德依马》等。土族群众称宴席曲为“道拉”,在宴席过程中酬唱对答,互表情怀,一唱到底,有用汉语唱的,也有用土语唱的;撒拉族常唱的曲调有《阿里玛》、《莫奈何》等。

宴席曲的曲式结构较为复杂严谨,变化较多。有四句的,也有五、六句的。有的在第二句和第四句上反复,有的几乎每句都要反复后半句。

宴席曲反映的内容很广泛,有表现劳动生活的,有表现宴席场面的,也有表达对生活的不满和控诉的。

家曲

土族的一种民歌形式。流行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大通、乐都和甘肃天祝等地。

家曲亦称宴席曲,是土族人民在接待宾客或举行婚礼时唱的一种歌曲。大都一问一答,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家曲的曲调很多,流行的有《兴阿隆列》、《召因格来》、《拉因阿来未》、《阿松召阿来》、《依刀拉牙》、《巴扬九叶》、《卡拉卡其孟》等,大多为三拍,欢快活泼,优美动听。

家曲有赞歌、问答歌、婚礼歌等。赞歌,顾名思义,就是称赞之歌,土族人民招待宾客时,宾主之间常常以歌互相称赞。它常常运用比喻、夸张、象征、渲染等手法,尽善其辞,旋律都很柔和动听。问答歌也叫对歌,一问一答,有来有往。内容非常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生产劳动、历史、宗教、风土人情等等。歌词的文学性很强,含蓄生动,曲调多变,悠扬动听,如《合尼》、《恰然》、《辛木斯里》、《选择》等。听问答歌,能学到许多知识,了解到许多风土人情。婚礼歌是在婚礼时唱的,歌词和曲调都是固定的。随着婚礼的进行,在不同的程序和场合要唱不同的歌。

临夏“花儿”

“花儿”是由男女对唱时彼此的称呼转化而来的一种山

歌。各地的“花儿”尽管名称相同,但不同地区的“花儿”,实际上有很大的不同。如在甘肃就可分作临夏“花儿”、洮岷“花儿”、陇中“花儿”三大类。临夏“花儿”的流传地域很广,以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临夏、东乡、广河、和政、永靖等县为中心,几乎传遍甘肃全省,它与青海“花儿”、宁夏“花儿”属于同一体系,相互交融,连成一体。

临夏“花儿”是回、汉、土、撒拉、保安、东乡等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瑰宝,在藏族和裕固族中也很流行。尽管这些民族大多有自己的语言,演唱“花儿”时却大都使用汉语。

临夏“花儿”的词是优美独特的民间格律诗。其基本结构有两种格式:一种为齐头齐尾式,一首两段,每段两句,共四句。每句字数大体一致。上句(一、三句)末顿为一个字或三个字。下句(二、四句)末顿为两个字,单双交错,奇偶对峙,具有独特的节奏美。另一种为折断腰式,在齐头齐尾式的上下句间,加上一个半截句(三至五字)即成,是用半句式的主词取代演唱时的衬词而形成的格式。

“花儿”的曲调叫“令”。甘肃流行有40多种不同的令。临夏“花儿”的曲调大致可分为长调子与短调子,或大调子与小调子两类。演唱女声多为真声,男声则有“尖音”(假嗓)、“苍音”(真嗓)的区别。长调子高亢、悠长,起伏大,多大跳,常用尖音演唱,或尖、苍结合;短调子短小、紧凑、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