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纵坡自由流运行速度特性及模型
05-理论运行速度模型与应用
1 理论运行速度与期望速度 1.1理论运行速度
理论运行速度最大限度地真实反映了道路条件、汽 车的机械动力性能,以及驾驶员的驾驶操作行为对 汽车行驶的影响,是一种在给定道路线形条件下更
接近于汽车实际行驶速度的理论预测速度。
理论运行速度可以在公路线形设计中对线形进行检 查与评价,用以指导并改进公路的线形设计,可作
汽车期望速度表
设计速度 (km/h)
60 80 100 120
初始速度/期望速度(km/h)
小客车
大货车
80/95
55/70
95/110
65/80
110/125
75/90
120/135
75/90
18
2 纵坡的理论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纵坡的理论运行速度模型分为上坡模型与下坡模 型,其中由于路线的复杂情况,下坡模型中又分 普通下坡路段和特长下坡路段,特长下坡路段即 是通常所说的“台阶式”纵断面。
汽车刹车后的档位回到刹 车后速度相对应的档位上
普通下坡路段计算模型:
在下坡过程中,当运 行速度还未达到汽车 的期望速度之前,同 上坡一样,利用汽车 的驱阻平衡方程,可 以计算出汽车运行的 状态;
(2) (1)
当到达汽车的期望速度后,驾驶 员开始制动,此时保持制动的过 程,产生汽车动力性能对运行速 度的影响;
设计交通量
在高海拔地区,因空气 密度下降而使汽车发动 机的功率、汽车的驱动 力以及空气阻力降低, 导致汽车的爬坡能力下 降。另外,汽车水箱中 的水易于沸腾而破坏冷 却系统。
《规范》规定:位于海拔
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各级
(2)
公路的最大纵坡值应按表4—6
的规定予以折减,折减后若小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高速公路纵坡运行速度预测方法研究
2013年1月第1期城市道桥与防洪0前言目前,公路线形设计的基本依据是设计速度,它决定了公路几何线形的各项要素。
设计速度是一固定值,其作为基础参数,规定了某一路段的最低设计标准,设计中只要一条公路所采用的最低指标大于其设计速度对应的最低指标,就认为该设计符合要求。
经过多年的设计实践,发现这种设计速度的方法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线形设计要素与实际行车速度不相容;(2)线形设计要素之间不相容;(3)线形的行车速度标准不一致。
为此,《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对线形设计引入了运行速度检验的概念,运行速度考虑了绝大多数驾驶员的交通心理需求,是车辆的实际运行速度,以其作为线形设计参数,可以消除现行设计方法的不足,有效地保证了线形相关指标与速度的相容性,可以获得连续一致的均衡设计。
不同车辆的运行速度各不相同,但运行速度值一般呈正态分布,通常以小客车在车速分布累计曲线上第85位百分点的速度来表示运行速度,即V85。
运行速度是车辆实际行驶的速度,在公路建成之前无法实测获得。
因此,应用运行速度作为设计参数进行线形设计或设计成果检验的关键就是运行速度的预测。
而运行速度又受人、车、路及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不同纵坡路段运行速度的调查,研究在自由流运行条件下,公路纵断面线形指标(主要指坡度i 与坡长S )与高速公路运行速度的相关关系,运用遗传神经网络的方法来预测高速公路纵坡运行速度的方法。
1算法介绍BP(back-propagation)算法作为一种神经网络训练方法,由于其理论依据扎实,推导严谨,物理概念清晰,目前仍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神经网络模型之一。
但是,该算法学习收敛速度慢,得到的网络性能较差。
遗传算法通过模拟自然界的进化过程来迭代产生适于解决问题的优化解,其搜索机制中的隐含并行性使得搜索过程能不断向全局最优解逼近。
遗传算法具有:自组织、自适应和自学习性(智能性),并且在本质上具有并行性;遗传算法不需要求导,只需要影响搜索方向的目标函数和相应的适应度函数。
高速公路路段运行速度拓展模型及其应用
高速公路路段运行速度拓展模型及其应用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现代社会中,高速公路作为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承担着连接城市的重要作用。
高速公路S形弯坡路段自由流大货车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由于地势 险峻 、 工 困难 或资 金有 限 , 同形式 施 不
路 面状况 、 天气 、 交通 状况及 驾 驶员状 况等 因素的影 响 , 中公路 线形 主要 包括 曲线半 径 、 度和线 路长 其 坡 度 。由此 可 以得 到基 于公 路线 形的车 速影 响因素抽 象 函数关 系式 :
曼
+ + +
1 2 3
4
段 的加 减速 幅度基 本在 土5 m/ 0k h以 内。
( )实际路 线 中大 部分 s形 弯坡 路段 双 曲线两 3
曲 中点 B、 之间 的纵 向断 面基 本 是 同为上 坡 或 同 D
卅
为下坡 , 为上坡 车速表现 为减 速状 态 , 为下坡则 若 若
在 2 O世纪 6 O年 代 , 西方 发达 国家 就 开始 了车
基 于公路线形 的直 线 、 坡 和 圆曲 线车 速 影 响 因素 纵
关 系 式 。直 线车速 影 响因素关 系式 为 :
1 厂( 1 LI , , 一 , n Ri R…1 1 1 ) () 2
辆运行 速度 的研究 , 公 路线 形 的 车速 研 究 则 是 近 对 2 0年才发 展 起来 的。1 9 9 0年 , 国 L mm 等人 美 a R.
第3 期 21年 01 月 。
S形 弯坡 的特点 , S形弯 坡路段设 置 如下 5 车速 在 个 观测点 : 为直缓点观测 点 , D 为曲 中点 观测点 , A B、 C 为缓缓点观测点 , E为缓直点 观测点 ( 图 1 。 见 )
D
式 中 :叭 表 示 预 测 车 速 ; 表 示 当前 车 速 ; 、 儿 i R i L 、 分 别 表 示 当前 曲线 的半 径 、 度 和 路 段 长 坡 度 ; 。 i 、 分 别表 示 下‘ 个 曲线 的半 径 、 R 州、 L 一 坡 度 和路段 长度 。 这些公 式的前 提是理想道 路交通 条件 下仅考 虑 道 路线形影 响 。由基 于公路线 形 的 S形弯坡 路段 车
高速公路纵坡上的中型车自由流运行速度模型
近年来 我 国的公 路 建设 正处 于 黄金 时期 ,但我 国公路 分 布地 形 复 杂 , 山区 高速 路 占有很 大 的 份量 ; 而近 年汽车 工业 技 术的 发展 ,使 现行 规范 采用 的计算 行 车速 度不 能真 实反 映高 速运 行车 速 。因此 ,进行 高速公 路纵 坡 自由流运行 速 度特性 和模 型研 究 ,可为修 订路线 设计 规 范 和标 准 有关 条款 ,改善 路线 设计 质 量提 供科 学依 据 。笔 者 主要对 高速 公路 纵坡 上 中型 车 自由流运 行速 度特 性 和模 型进行 了研 究 。
2 中型车 运 行 情 况 在 下 坡 时 ,有 明 显 的增 ) 速 过程 。从 每 5 0 的平 均 速 度 增 量 可 以 看 出, 0m 随坡度 的增 大 , 中型车 加速 的幅 度呈 逐步 增 大的 趋 势 ,每 5 0 速度增量 在 2 lk / ,总体上运 0m ~ Om h
行 的 速 度 区间 在 ( 0 0 k / 。 5 ±2 ) i h n
3 )同样 的 坡 长 下 , 中型 车 在 上坡 时 从 平 均 增 幅来看 ,坡 度在 5 %时减 速 幅度最 大 。 国产 的
[ 稿 日 期 ] 2 0 —0 收 0 6 2—0 5 [ 者简介]孟宪强 (92 ) 作 1 7 一 。男 。 19 9 6年 大 学 毕 业 ,硕 士 ,讲 师 。现 主 要从 事 道路 交 通规 划 设 计 工作 。
高 速 公 路 纵 坡 上 的 中 型 车 自 由流 运 行 速 度 模 型
孟 宪 强 ( 北华大 学交通建筑工程学院, 吉林 吉林 12 03 3 1)
边 成 友 ,李 一微 ( 交通工程建设集团三 公司, 江 杭州 3oo) 浙 1oo 钟,I J 、 ( 北京工业大学交 通研究中心, 北京 1O2) O2 O
快速路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规程2
– 指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和交通管制条件下,并保持给定 的服务水平时,道路的某一断面或均匀路段在单位时间内所能通 过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 又称为最大服务交通量。
最大服务交通量反映的是在某一特定服务水平下道路所能 提供的疏导交通的最大能力。
当给定设计服务水平时,其对应的最大服务交通量就是设 计通行能力。
通行能力统计分析模型各标准速度下的速度流量关系曲线204060801001205001000150020002500流量pcuh车道通行能力统计分析模型标准速度下的理想通行能力推荐值设计车速kmh1008060基本通行能力pcuh220021001800通行能力分析的折减系数算法行车道宽度基本通行能力理想条件车道位置影响因素实际通行能力交通组成出入口间距断面形式驾驶员特性车道宽度车道宽度的折减车道位置的折减出入口距离的折减出入口间距km30252015100502501自由流速度折减kmh154080120180210250204060800250507512515出入口间距km车辆类型换算系数车型小客车小型客货车大型客货车铰接客车折算系数101520分合流区通行能力研究交通运行特性的研究确定了分合流区的通行能力值建立了分合流区新的速度密度公式分合流区通行能力推荐值单方向车道数分流区通行能力pcuh合流区通行能力pcuh390041006000620081008300交织区通行能力研究根据构造将快速路交织区进行分类确定了快速路交织区内车辆到达的车头时距分布模式交织车辆的跟车时距值和临界可穿插间隙值用理论模型确定交织区理想通行能力值重新标定了交织区内车流运行速度模型交织区通行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交织区长度交织区车道数交织流量比交织区构型第类交织区交织段长度m流量比150300450600750车道交织区pcuh0159505950600060506100025650590059505950600003505052005270530053000447504850492049504950054550465047004750480005539504230433043704400车道交织区pcuh01810081508150815082000275007700810081508150036940706071207150730003561406430653067306940车道交织区pcuh011009010100102501045010550029030912092509450956002881008390850086208700车道交织区pcuh011215012300123501255012730021103011170112801138011600第类交织区交织段长度m流量比150300450600750车道交织区pc
高速公路交通流建模综述_宫晓燕
第2卷 第1期2002年3月交通运输工程学报Journal of T raffic and T ransportation Eng ineeringV ol.2 No.1Mar.2002收稿日期:2001-11-12作者简介:宫晓燕(1976-),女,山东淄博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从事数据挖掘和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研究.文章编号:1671-1637(2002)01-0074-06高速公路交通流建模综述宫晓燕,汤淑明,王知学,陈德望(中国科学院智能控制中心,北京 100080)摘 要:交通流建模是智能交通自动控制、分析、设计、仿真和决策的前提,历来是交通工程界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分三条主线(宏观交通流模型、微观交通流模型、其它交通流模型)对交通流建模的发展做了详细介绍,并在文末提出了对交通流建模今后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交通流建模;宏观交通流模型;微观交通流模型中图分类号:U 491.112 文献标识码:ASurvey on freeway traffic flow modelingGON G X iao -y an ,T AN G Shu -ming ,W A N G Zhi -x ue ,CH EN De -w ang(Intelligent Contr ol &Sy stem Engineer ing Center ,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80,China)Abstract :T raffic flow mo deling as the basis of traffic contro l 、traffic desig n 、traffic analysis 、traffic simulatio n and traffic control decision -making alw ays is the the resear ch focus in traffic eng ineer ing field.T his paper makes a detail introduction o f tr affic flow m odeling from three different aspects.Ex pectation on its development is also given.Key words :traffic flow mo deling ;macroscopic traffic flow model ;micro cosmic traffic flo w mo del Author resume :GONG Xiao-yan (1976-),fem ale,a dotoral student of Chinese Academ y of Sciences,eng aged in resear ch of data mining and intellig ent transportation sy stem. 城市高速公路交通流模型是描述交通流状态变量随时间与空间而变化、分布的规律及其与交通控制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程式。
雨天环境下高速公路交通流特性及模型研究_张存保
: ; ; ; ; K e w o r d s r e e w a t r a f f i c f l o w m o d e l t r a f f i c c a a c i t a i n f a l l d v e r s e w e a t h e r f r a y p y y 降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 对高速公路交通流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 从微观层面来说 , 降雨会降低能见 度和路面附着系数 , 使驾驶员对周边环境的感知能力和车辆操控性能下降 , 从而 引 起 车 辆 行 驶 速 度 、 跟车间 距等的变化 ; 从宏观层面来说 , 降雨会改变宏观交通流参数 ( 如流量 、 速度 、 密度 ) 之 间 的 关 系, 并不同程度地 降低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 。
: A b s t r a c t a i n f a l l h a s c e r t a i n i m a c t o n f r e e w a t r a f f i c f l o w. I n o r d e r t o a n a l z e e f f e c t s o f r a i n f a l l o n m i c r o s c o i c a n d R p y y p
, m a c r o s c o i c c h a r a c t e r s o f t r a f f i c f l o w, a c t u a l f r e e w a t r a f f i c a n d r a i n f a l l d a t a w e r e c o l l e c t e d a n d t h e m i c r o s c o i c c h a r a c - p y p , t e r s s u c h a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s e e d t i m e h e a d w a a n d s a c e h e a d w a w e r e d e t e r m i n e d . T h e V a n A e r d e m o d e l w a s s e l e c t e d p y p y , a r a m e t e r s t o e s t a b l i s h t r a f f i c f l o w m o d e l u n d e r r a i n w e a t h e r a f t e r c o m a r i n s e v e r a l c l a s s i c t r a f f i c f l o w m o d e l s . T h e o f p p g , V a n A e r d e m o d e l w e r e c a l i b r a t e d u s i n h e u r i s t i c a l o r i t h m b a s e d o n a c t u a l d a t a a n d d i a r a m s o f v o l u m e s e e d c u r v e a n d - g g g p , , d e n s i t c u r v e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r a i n f a l l w e r e d e s c r i b e d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c o m a r i n w i t h d r w e a t h e r a v e r a e s e e d - y p g y g p v e l o c i t w e r e d e c r e a s e d b 4. 7% , 9. 8% a n d 1 6. 1% ,w h i l e t r a f f i c c a a c i t w e r e d e c r e a s e d b 1 0. 5% , 1 7. 4% a n d y y p y y ,m u n d e r l i h t r a i n e d i u m r a i n a n d h e a v r a i n . 2 7. 1% , g y
【精品】第13章高速公路特性
第13章高速公路特性13.1引言本章介绍了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概念,这些概念与第二十二章(高速公路设施)、第二十三章(高速公路基本路段)、第二十四章(高速公路交织区)和第二十五章(匝道和匝道连接点)等章中介绍的方法一起使用。
高速公路可定义为:设有中央分隔带,全部控制出入每个行车方向最少有两条车道,专供汽车交通使用的公路。
高速公路形成连续交通流,没有信号控制、停车控制的平面交叉口,也不允许毗邻道路上车辆直接进出,进出高速公路的车辆都要通过匝道。
高速公路上的对向车流用连续的隔离栅栏或中央分隔带隔开。
高速公路上车流运行情况主要受交通流中车辆、驾驶员以及高速公路几何条件的影响。
此外,车辆运行状况也受到环境条件(如天气、照明)、路面状况和交通事故的影响。
收费通道或收费道路,除在沿线指定地点收费处与高速公路类似。
虽然收费会使交通流中断,一般仍把这种道路归入高速公路类型。
收费道路独有的交通流特性、受到的约束和产生的延误,应给予特别注意。
高速公路系统是指在限定范围内所有高速公路设施的总和。
因此,分析人员必须了解,分析的高速公路与相邻的其他高速公路或城市道路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要务必考虑与其他设施的相互影响.当相邻街道或高速公路系统的交通量大于通行能力时,或当街道的通行能力或匝道计量系统限制驶近高速公路的交通需求时,高速公路的运行情况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如果街道系统接纳不了高速公路驶出的交通量,则街道上形成过饱和车流,结果造成上游高速公路出现排队,降低高速公路的使用性能。
这就表明街道系统的有限通行能力会降低出口匝道的有效通行能力。
因此,下游街道系统的通行能力是否能接纳由高速公路驶出的交通需求,是分析高速公路运行状况的重要环节。
同理,匝道的通行能力也会影响高速公路上的交通需求,在分析高速公路运行状况时,也需考虑。
假定高速公路设施与相邻的高速公路之间互无影响。
但在实际中,高速公路设施与相邻高速公路设施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与地面街道也存在相互影响。
道路组合线形下的运行速度模型研究.doc
道路组合线形下的运行速度模型研究摘要:汽车在设计速度低于100km/h的道路上,实际运行速度往往高于设计速度。
当两者之差大于10km/h,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本文就如何采用运行速度进行设计或检验,有利于改进道路设计,提高行车安全,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设计速度;运行速度;速度预测1.引言我国的公路建设在新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道路交通安全仍面临严峻形势:如2008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65204起,造成73484人死亡、304919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0.1亿元。
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据国内外的交通事故统计显示,有80%~90%的交通事故是由于驾驶员的失误或粗心大意造成的,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诸如由超速行驶、违章超车、不正当超车、不正当转向、夜间不良的视距等引起的交通事故中,除少数是由于驾驶员失误引起的以外,大部分驾驶员出事故的原因在于困难的行驶条件引起的,而困难的行驶条件则与道路设计有关。
像较常见的道路线形不顺畅、某处线形指标突变、道路平、纵线形指标各自搭配或其组合不当、视距不良、超高不足等等。
这些现象引起了我们对我国现行道路线形设计方法是否需要改进的思考。
道路线形设计评价是道路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中进行专项安全性评价并不是多余,它能够发现许多交通安全隐患并将之解决在设计阶段,不论就社会稳定还是经济效益而言都有重要意义。
我国现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是以设计速度作为主要设计参数,但是,车辆在公路上行驶时,驾驶员一般是根据公路的行车条件(线形条件、路面条件、气候条件、环境条件及交通条件)和车辆本身的性能来确定自己的车速的,只要条件允许,驾驶员总倾向于采用高于设计速度的速度行驶,从而使车辆在按设计速度设计的线形上行驶存在安全隐患。
以车辆实际可能的运行速度代替设计速度作为公路线形设计的指标已是大势所趋。
而我国现行规范与AASHTO所提出的方案以及澳大利亚等国所采用的方案均有一定的差别,对我们初学者来说,相互比较并吸收利用是很有必要的。
高速公路路段运行速度拓展模型及其应用
高速公路路段运行速度拓展模型及其应用高速公路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交通网络组成部分,它们的正常运行速度直接影响着交通的流畅度和效率。
在高速公路上,车辆的运行速度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交通流量、道路几何条件、车辆的特性以及驾驶员行为等等。
因此,为了更好地研究高速公路路段的运行速度,建立一个拓展模型来分析和预测速度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速公路路段运行速度影响因素在研究高速公路路段运行速度之前,首先要探究影响高速公路运行速度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1. 车流量:车流量是影响高速公路运行速度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当车流量较小时,车辆之间的间隔较大,速度可以较快地稳定在较高水平;当车流量增大时,车辆之间的间隔减小,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导致速度下降。
2. 道路几何条件:道路几何条件是指高速公路的弯道半径、坡度、盲弯等设计参数。
这些条件会影响车辆的操控难度,从而影响运行速度。
3. 车辆特性:车辆特性包括车辆的重量、动力系统、轮胎等。
这些特性会影响车辆的加速性能、制动性能和操控性能,从而影响运行速度。
4. 驾驶员行为:驾驶员的行为,如超速、违规变道、酒驾等,会直接影响高速公路的运行速度和安全性。
二、高速公路路段运行速度拓展模型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测高速公路路段的运行速度,可以建立一个拓展模型。
这个模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收集:为了建立拓展模型,需要收集大量的实际高速公路运行速度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交通监控摄像头、GPS设备、交通部门的记录等方式获取。
2. 数据处理: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去除异常值等。
同时,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变量进行分组。
3. 模型构建:在模型构建阶段,可以采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决策树、神经网络等,来建立高速公路路段运行速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
4. 模型评估和调整:建立模型后,需要对其进行评估和调整。
可以采用交叉验证、误差分析等方法来评估模型的性能,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模型进行调整和改进。
公路通行能力的测算和车速——流量关系的建立
公路通行能力的测算和车速——流量关系的建立张剑飞【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北京100010】摘要: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测数据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等级道路的通行能力及不同车型的车速与流量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于公路运输的宏观分析,对用于交通工程分析也有着较好的参考数学模型,可应用价值。
关键词:公路通过能力车速流量关系研究1 简介在公路投资分析和交通工程中,经常要用到道路通行能力及车速——流量关系,国外对不同的道路及交通特性条件下车速与交通量及通行能力的关系做过大量的的研究,其中最有影响的莫过于1965年出版的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ighwayCapacity Manual,简称HCM)以及后来的1985年修订本。
最近,世界银行又在印度尼西亚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公路通行能力研究,其研究结论中不少与HCM 的结论相似。
国内在这方面也开展过一些研究,交通部公路科研所完成了双车道公路通行能力研究,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与全国5个省的交通部门协作完成《山区公路技术经济指标》(以下简称《指标》)研究等,《指标》的研究建立了山区低等级公路的车速——流量关系。
但从总体上说,这方面研究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均是有限的。
1994~1995年,交通部和世界银行联合委托我院及澳大利亚的RUSTPPK公司和蔡摩根公司一道开展了“公路投资优化和可行性方法改善研究”工作,用理论分析与实测数据验证相结合的办法,对不同道路等级的通行能力及不同车型的车速——流量关系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本文将介绍这一研究的主要成果。
应当指出,这里建立的车速——流量关系及公路通行能力主要是针对可行性研究中的测算车辆运营成本而建立的,它的应用范围主要是宏观分析。
如果用于交通工程分析,则模型还应更细一些,如道路的局部几何条件等均应考虑在内。
2 公路和车辆分类2.1公路的分类我国公路目前分为两大类:汽车专用公路和普通公路。
高速公路纵坡自由流运行速度特性和模型的研究
铜 黄G S P 太 旧观测 太 旧观测 晋焦G s P 晋 阳观测 铜 黄G S P 太 旧澳 澳 44
( ) 客 车 运 行 情 况 在 下 坡 时 , 明 显 的 减 2小 有 速 过 程 , 每 50m 的 平 均 速 度 增 量 , 以 看 出 从 0 可 随 坡 度 的 增 大 , 加 速 幅 度 在 2 1 m 5 0 m, 5 k /0 总
晋 阳观测 铜黄 G S P 太 旧观 测 太 旧测 测 铜黄 G S P
的运行速度特性 ,根据我 国的 《 公路路 线设计规 范 》 J’ 2 — 0 6)】高 速 公 路 的 最 大 纵 坡 介 于 (r D 0 2 0 [, I G 1 3 5 %~ %。选 择 的地 点 主 要 是 以山 区 地 形 为 主 的 山 西太 旧高速 和铜黄 高速 的 40 100I 0 ~ 0 n长坡 , 调 查的对象 以桑 塔纳 和 1~0t O 2 国产 解放东 风卡 车 为主。 采用 的仪器 主要是雷达枪和 G s 样 本量 每 P。 种 车 型 最 小 为 10vh 在 文 中 只 主要 分 析 了小 型 0 e 。 车, 中型车可 以用类似方 法 , 限于篇幅不作详 细 但 分 析 , 给 出结 果 。 只
速公 路纵 坡 自由流运 行速 度仿 真模 型 , 高速 公路 设计 提 供客 观依 据 , 为 交通 仿真 技术 和 IS技 术解 决 现有 用计 算行 车 为 也 T
速 度所设 计 的纵坡 线所带 来 的运行 车辆 速度 的不 连续 和设 计要 素间 的不 相容 问题 提供 内核 。
关 键词 : 计算 行车 速度 ; 行速度 ; 坡 ; 运 纵 设计 一致 性 ; 高速 公路
表 1 2 。 %上 下 坡 小 客 车 运 行 速 度 % 5
高速公路交通流建模_王亦兵
短 文高速公路交通流建模王亦兵¹ 韩曾晋(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北京100084) 史其信(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北京100084) 摘要 从流体动力学和随机过程角度研究高速公路交通流的动力学属性和统计特点,揭示一些复杂交通现象的本质.分析并比较几种高速公路交通流模型,指出模型的性质、特点与适用范围.最后,作几点评述.关键词:高速公路交通,交通流动力学,波动,激波,排队,点过程,稳定性分类号:U 491ON FREEWAY TRAFFIC FLOW MODELLINGWang Yibing Han Zengj in (Depar tm ent o f Autom ation,Tsinghua U 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Shi Qixin(Transportation Research Institute,Tsing hua U niv ersity,Beijing 100084)Abstract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kinetic and statistical pro perties o f free-w ay tr affic flow fro m the v iew po int of hydr ody namics and sto chastic process .Itreveals the nature o f som e com plex phenomena in freeway traffic .Several m odelsof freew ay traffic flow ar e analy zed and compared .T 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scope of application of these m odels are also discussed .So me opinions o n freewaytraffic flo w modeling are g iv en in the end .Key words :freew ay traffic ,kinetics of traffic flow ,wave motion ,sho ckw ave ,queue ,point process ,stability0 引 言高速公路交通流的建模研究始于50年代.首先是美国经济数学家Wardr op 发表了一篇有关交通流理论的文章[1],首次从宏观统计角度明确给出车流量、车流密度、车辆的时间或空间平均速度的概念,为具体的模型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学者们陆续提出几种描述高速公路交通流运动性态的模型.其中,确定性模型有微观跟驰模型[2~5]和宏观流体模型[7,8,12~16,38];随机模型有排队模型[21~23]和离散时间点过程模型[25~27].跟驰模型考察运动车辆的跟随行为,分析车辆(队)运动的稳定性[3~6].流体模型将高速公路交通流看作准流1998年6月 JO U R NA L O F SY ST EM S EN GI NEER IN G JU N.1998¹28岁,男,博士生.28,male,doco tor al st udent本文1996年8月26日收到.体,借助流体力学考察其运动的规律.该模型主要由连续性方程和动态车速-密度关系构成.其中,连续性方程是一个非线性偏微分方程.而动态速-密关系则大多是启发式方程[12~16,38].流体模型可用来设计高速公路的入口匝道控制器.随机模型中,排队模型是稳态模型,可用来解决某些静态优化问题;离散时间点过程模型则是动态模型,可用来估计高速公路交通流基本参数(速度、密度).本文主要讨论流体模型、排队模型和点过程模型,这些模型多用于解决高速公路交通控制、优化和估计问题.另外,本文还将简要讨论元胞自动机模型等其它模型[28~34].1 宏观流体模型1.1 连续性方程与交通动力波高速公路流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流动、波动、激波、压缩及扩散等流体属性(关于交通流与理想流体的比较可参见文[38]).流体模型近似将高速公路交通流视为连续流,即将流量、速度和密度等集聚变量[15,16]视为时间和空间的连续函数.同时,流体模型研究车流运动的整体规律.集聚变量在特定的时空点上没有物理意义.假定集聚变量在各条车道上具有的相同分布,则可将高速公路交通流视为沿高速公路轴向运动的一维流体.由于集聚变量一般是时变的,故可进一步将高速车流视为一维非定常流.于是,对于一维高速公路流,可写出如下形式的输运方程和连续性方程(守恒方程) q (x ,t )=v (x ,t )õQ (x ,t )(1) 5Q (x ,t )5t +5q (x ,t )5x=0(2)其中Q 代表密度,q 代表流量,v 代表速度.该系统是一个非线性进化系统,于是有定理1[7] 若上述一维流体系统满足如下函数关系: q =q (Q ,x )(3)则该系统存在动力波,且沿特征系统 t =∫x 0d x c (Q ,x )+t 0(4)其中Q 为常量,c (Q ,x )代表波速.动力波的这种性质仅取决于连续性方程.注记1 在t =t 0附近,Q 有唯一的古典解Q (x ,t )∈C 1(8),且 Q (x ,t )=Q t -∫xd x c (Q ,x )(5)如果Q (x ,t )是系统的古典解,则其附近的微小摄动必满足 D (x ,t )=D t -∫x 0d xc (Q ,x )(6) 注记2 若式(3)不显含x ,则交通动力波的特征系统是一族斜率为c (Q )的直线,系统有行波解.如果一个观察者在这样的车流中以速度c (Q )行进,他将不会感受到流量与密度的变化[7,16].交通动力波本质上是非线性的,连续性方程揭示它的传播规律.若车流密度小于临界密・84・系 统 工 程 学 报 第13卷 第2期¹以下简称高速公路交通流为高速公路流度,则动力波沿高速公路交通流正向传播,高速公路交通流处于稳定态,运行通畅;反之,动力波反向传播,高速公路交通流处于不稳定态,将出现拥堵[6,7,16].1.2 激波连续性方程是一个非线性双曲方程,其Cauchy 问题通常只存在时间t 的局部古典解,即解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出现断裂.力学称之为激波(shockw ave),数学称之为破裂(blow -up)[18].就高速公路流而言,不同速度的动力波相遇会产生激波,进而破坏车流速度和密度的时空连续性.激波是交通流运动中的不利因素,驾驶员遭遇激波时需减速行驶.雾天里,出现连锁追尾事故时的车辆碰撞点就相当于激波波阵面,它随时间逆车流运动.另外,高速公路瓶颈路段的车辆拥挤与消散、信号灯交叉口的车辆排队与消散都伴随着激波现象.交通激波是压缩激波,它通过不断吸收连续动力波来改变自身强度,其运动轨迹上任何一点都是两个连续动力波的相聚点.如果交通流在流场中均匀分布,一般不会形成激波.即使出现激波,随着动力波的速度逐渐趋于一致,激波也会因无动力波可供吸收而逐渐衰减,车流也相应趋于稳态[7].但由于车流不可能绝对均匀,激波总是存在的.激波与扰动是影响车流稳定性的主要因素[20].而车流的不稳定性往往表现为车辆拥堵[6,20].因此,提高均匀性、消除扰动源(驾驶员反应时间等人因素、车道数陡变等路况因素,违规车辆与行人等环境因素)是避免车流拥堵的重要途径.这也正是均质化控制[20]的基本思想.1.3 速度-密度关系车流速度随密度上升单调下降.这明显区别于一般流体,守恒方程不能充分解释这种现象[8,13].另外,不存在唯一的速度-密度关系,每条速-密曲线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10].Ro ss 认为这是由于频繁超车换道行为使检测数据散布过宽[8];Prigo gine 则认为车流的实际速度分布总是趋向于一个均衡分布[29],而Ross 甚至认为存在一个均衡速度-密度关系[8],这样就能解释检测数据的弥散现象.May 曾提出一个通用的均匀各向同性(homo geneous)条件下稳态速度-密度关系[11] v (Q )=v f 1-Q Q maxl m (7)Papageorgio u 利用包含该公式的宏观模型设计高速公路的入口匝道控制策略[14~16].考虑到下游车流的密度变化经一定延时将对上游车流的速度造成影响.Pay ne 提出如下动态速度-密度关系[12] 5v 5t +v 5v 5x =v e (Q)-v -C Q 5Q 5x S -1(8)v e (Q )是稳态速度-密度关系.包含公式(8)的流体模型可以描述一般车流密度下的交通过程.Papag eor giou 、Kuhne 、Michalo poulos 、吴正等人又从不同角度对公式(8)加以改进或提出新的动态速-密关系,如考虑出入口匝道的影响、粘性效应、摩擦效应、车道数陡变带来的“阻尼效应”等.关于他们的工作可参见文献[13~16,38].1.4 流体模型流体模型由质量输运方程(1)、守恒方程(2)和速度-密度关系构成.需要指出几点:¹流体模型适于描述稠密高速公路交通流,因为这种车流更接近于流体.而自由流的检测数据往往表现为点过程,适于用随机方法处理.º该模型适于描述均匀稳态高速公路交通流[10,11].»动态速度-密度关系是一个启发式方程,特别需要实测数据予以校正.¼流体模型还不能完全解释拥挤、走停(go -and-sto p)、拥挤、堵塞及不稳定现象.・85・1998年6月 王亦兵等:高速公路交通流建模½如果研究高速公路入口匝道的流量控制[14~16],连续性方程可进一步写作 5Q 5t +5q 5x=f (x ,t )(9)由于偏微分方程很难处理,因而在利用流体模型求解高速公路入口匝道控制问题时总是先对宏观模型作空间离散化,得到一个差分微分方程.考虑到计算量、实时性的要求,再对模型作时间离散化处理.空间离散化步长$一般为500米,时间离散化步长T 为10~30秒.$选取过大会导致车流局域异质化;T 选取过大,系统则很难跟踪车流的动态变化.而$和T 选取过小又会使集结变量丧失物理意义.另外,差分格式选取不当也会使计算失稳或不收敛[9].高速公路交通控制研究常用的离散化模型有5个[14,16],两个稳态模型用于解决稳态优化问题.3个动态模型用于设计匝道反馈控制器[15,16].文[17]证明非线性的动态模型的参数是局域可辨识的.文[18]则将动态模型的参数辨识问题转化成一个非线性参数优化问题.2 随机模型2.1 宏观随机模型严格地讲,高速公路交通系统是随机系统,文[19]将非线性宏观流体模型线性化,再添加一个布朗运动项得到一个线性随机模型,然后利用半群理论求得此方程的弱解.该文指出,车流扰动构成平稳高斯过程.文[20]则尝试将布朗噪声引入一个简化的流体模型.该文指出,车流密度的扰动呈正态分布且概率密度函数具有无穷大支集,故车流密度终将以概率1收敛于堵塞密度.这说明,只要车流中存在扰动,且不采取措施,拥挤堵塞迟早会发生.该文还定性考察了宏观模型稳定平衡点的吸引域.2.2 排队模型按排队论的观点,交通拥挤是出行车辆依次等待使用某个(些)服务台(信号灯交叉口、道路瓶颈、高速公路入口匝道等)而产生的排队现象.尽管有关排队论的文献浩如烟海,但明确针对交通运输问题的却不多,这与其限制条件过强有关.比如,稳态排队模型排斥到达率的期望值大于平均服务率的情形,但在交通系统中这种情形(即流量大于道路通行能力)却屡见不鲜,而且往往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另外,排队论多将串联多服务台问题视为特殊问题,处理时常假定每个服务台独立工作.但串联多服务台模型在交通问题中却很有代表性,而且往往要求实现多服务台的协同操作,如多个相继交叉口的灯色协调控制、多个入口匝道的流量控制等.文[21]考察入匝道口的车辆排队和入匝车辆的安全汇聚问题,即以高速公路主线车辆的平均时距为服务率,恰当选择入匝率使入匝车辆在匝道尽头能以较大的安全概率汇入主线流.文[22]研究高速公路的拥挤分流问题.从排队论的角度看,这是一个“最优顾客舍弃”问题.文[23]将具有多个出入口匝道的高速公路段视为一个串联多服务台系统,其中每个含有一对出入口匝道的子系统用M /M /1模型来表征.各子系统间存在较强的耦合作用,若约束条件过强,解析解不易求得.该文还定性考察了G/G/1串联多服务台情形.2.3 离散时间点过程模型上述排队模型多是稳态模型,而离散时间点过程模型则是动态模型.现代城市交通控制系统配有完善的车辆检测系统以获取实时车流信息.由于车辆检测信息往往构成点过程(point pro cess),人们自然想到利用离散时间点过程及相关理论(特别是鞅论)来解决交通・86・系 统 工 程 学 报 第13卷 第2期流建模、估计、控制等问题.70年代,Baras 曾利用离散时间点过程的最优非线性滤波方法在线估计信号灯交叉口的车辆排队长度[24],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文[25]根据多个检测器的触发顺序(对应行车路径)定义车流,并建立检测模型,再利用新息定理(Innovation T heorem )得到车流状态的最小方差估计.文[26,27]根据Doob-Meyer 分解定理在连续性方程中引入鞅作用项,然后利用鞅论方法解决高速公路交通流的估计与控制问题.点过程模型充分利用车流检测信息,相关数学理论也较为完备,可以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提高交通监控水平.但严密精巧的数学形式多少使交通工程人员望而却步.目前该模型及方法尚未很好地发挥作用.3 其它模型Prig ogine 从非平衡统计力学的角度提出一种描述多车道高速公路交通流速度分布函数进化的Boltzm an 模型[28,29].该模型考察超车、换道行为.探讨车流从自由态到稠密态乃至拥挤态的跃迁过程.该模型被视为跟驰模型和流体模型之间的“桥梁”.文[30]认为,高速公路交流流构成多体系统,可以利用生灭过程描述超车、换道现象.这些工作论证缜密,理论坚实,但变量繁多,难于计算,应用时缺乏可操作性.此外,文[31]从离散事件角度考查拥挤、堵塞及交通事故;文[32]最早注意到高速公路交通流中的混沌现象;文[33]从突变论角度探讨交通流建模;文[34]研究交通流的元胞自动机模型.这些都是颇有意义的尝试.4 几点评述高速公路交通流建模研究还很不完善,已有结果在实践中远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些重要概念表述模糊,缺乏定量标准,如稳定性、均匀稳态车流等.下面作几点评述;1)稳定性是衡量车流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车流拥堵是车流失稳的重要表现.目前既没有车流稳定性的严格数学定义,也缺乏统一的车流稳定性机理的结论,研究者只是从不同角度给出若干结果.¹交通工程师以临界密度衡量车流的稳定性,他们发现当车流密度超过临界密度,车流会很快莫名其妙地变得越来越拥挤,直到出现堵塞[6,16].似乎堵塞现象的出现具有某种突变性和不可逆性,堵塞态仿佛是一个“吸引子”.º最近Kerner [35]指出高速公路交通拥堵是“局部车辆群的自组织过程”.即使车流扰动忽略不计,车流拥堵也会自发地以某种确定方式出现,即“幽灵式拥堵”.»文[20]从概率和随机过程角度讨论交通拥堵及宏观模型稳定平衡点的吸引域.¼跟驰理论认为,跟随稳定性与驾车者的反应时间和敏感强度有关.人驾驶的车队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另外,频繁的超车、换道也是车流失稳的诱因[36].½交通动力波理论将拥挤、堵塞看作波动现象.统计流体力学指出,流体密度充分大时长波扰动会导致不稳定[28].也有人将具有多个出入口匝道的高速干道上的车流类比成开放水渠中的不稳定流[37].2)宏观流体模型和微观跟驰模型是一维的,只适于描述均匀稳态车流.它们对超车、换道现象几乎无能为力.严格地讲,高速公路交通流是二维流体.因此,有必要研究二维模型.3)高速公路交通流流的动力学特性比较复杂,它具有“波粒二相性”.流体模型刻画其・87・1998年6月 王亦兵等:高速公路交通流建模波动属性;跟驰模型则描述其粒子属性(个体车辆间的相互作用).流体模型大致将车流模拟成低速气体,但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38].4)现有模型几乎没有专门考虑人因素的影响.交通系统同工业系统有着显著的差别,还涉及强烈的难以评估的人因素.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和管理交通对象.迄今为止,交通建模与控制与其说是一门科学还不如说是一门艺术.研究成果往往依问题的特殊性而定,而好的研究成果又时常同研究者的技巧相联系.另外,传统的数学模型有时不足以独立解决问题,模糊系统智能化方法也值得尝试[41].总之,交通问题是一个涉及许多非线性耦合关系的复杂大系统问题,处理这种问题人们时常感到很棘手,如同一位科学家所言,当我们试图拾起什么,我们总是发现它同宇宙中其它东西拴在一起.5 结束语城市交通拥堵早已令人触目惊心.几十年来,许多解决方案纷纷出台,兴建城市高速公路便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个.城市高速公路交通流和城市区域交通流差别较大,但与常见的市间高速公路交通流差别不大.这是由高速公路的结构特点和运行规则决定的.目前,国内许多省份都在兴建高速公路.一些大城市也在着手兴建城市高速公路(也称快速路).国外的经验表明,单凭兴建城市高速公路及其它交通设施并不足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预测、调度和控制城市网络中的交通流,包括城市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整个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同样会出现严重的“肠梗阻”.因此,城市高速公路建设应与高速公路交通流的研究同步进行,搞“两手抓”.目前,国内学者已在积极从事交通流建模研究[38~41],但还远远不够,希望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学科,也期望有关部门加大科研投入.参考文献1 War dro p J G.Some t heor etical aspects o f r oad tr affic r esearch.Pr oc.Instn Civ.Engr s.,1952;1:325~3622 P ipes L A.An o per ational a nalysis o f tr affic dy namics.J.A ppl.P hys.,1953;24(3):274~2813 G azis D G .Car -follow ing t heo ry of steady sta te tr affic follo w .O pns Res .,1959,7:499~5054 G azis D C.N o nlinear follo w -the-leader mo dels of tr affic fo llow.O pns.Res.,1961;9:546~5675 G azis D C.T raffic flo w tho ery.P ro c of the IEEE,1968;56(4):458~4716 F err ar i P .T he instabilit y o f moto rw ay traffic .T r ansp .Res ,1994;28B (2):175~1867 L ighthill M J,W hitham G B.F loo d mo vement in long river s.Pr oc.Roy.So c.,1955;229A :281~3458 R oss P .T r affic dy namics .T ransp .Res .,1988;22B (6):421~4359 N ew ell G F.Co mments on T r affic Dy namics.T ransp.Res.,1989;23B:386~38910 Ger lough L.T ra ffic flo w t heor y.T ra nsp.R es Boar d.Special R epo rt 165,W ashingt on D.C.,197511 M ay A D .N on -integer car -follo w ing mo dels .Hig hwa y Res .Rec .,1967;199:19~3212 Pay ne H J.M odels o f freew ay t raffic a nd contr ol.Sim ulation Council P ro ceeding s,1971;1(1):51~6113 Papageo rg io u M .M acr oscopic modelling of tr affic flow on the BOU L EV A RD P ER IPHERI QU E inPar is.T ransp.Res.,1989;23B(1):29~4714 Papg eor giou M .M odelling and r eal -time contr o l of tr affic flo w o n the souther n part o f BO U L EVA RDPER IPHERIQ U E in P aris:Pa rt I :M o delling.T r anps.R es.,1990;24A (5):345~359・88・系 统 工 程 学 报 第13卷 第2期15 Pa pag eor giou M.M ult ilayer co nt ro l system desig n applied to fr eeway traf fic.IEEE T rans.o n A C.,1984;29(6):482~49016 Papag eor giou M.Applica tio ns of automat ic co nt ro l concepts to tr affic flo w mo delling and contr ol.N ewY or k :Spring er -V erlag ,198317 Gr ew al M S,P ayne H J.Identificatio n o f par ameter s in a fr eew ay tr affic m odel.IEEE T rans.o n SM C,1976;6(3):176~18518 Cremer M .Par ameter identification for a tr affic flow model .A ut omatica ,1981;17(6):837~84319 W eits E .St atio na ry freew ay tra ffic flo w modelling by a linear sto chastic par tial differ ential equat ion .T r ansp R es.,1992;26B(2):115~12620 Smulder S A.Contr ol o f fr eew ay tr affic flo w by var iable speed sign.T r ansp Res.,1989;24B:111~13221 Y og oda H N .T he dy namic co nt ro l of automo tiv e t raffic at a fr eewa y entr ance r amp .A utomat ica ,1970;6:385~39322 Ber g er C R.Div ersio n co ntro l o f fr eeway tr affic.IF A C 6th T rien W or ld Cong ress,Bosto n:P art III,4.3.1973,1~1023 Schw art z S C .Integr ated contr ol o f fr eeway entr ance ramps by threshold r egula tio n .IEEE Co nf .o nD ecision and Co ntro l,197724 Bar as J S,L evin W S.D iscrete time point pr ocess in urban t raffic queue estimatio n.I EEE T r ans.o nAC.1979;24:12~2725 Bag chi A .M o delling and est imation of traffic flo w -A M ar tingale appro ach .Inter n .J .Sy stem Sci .,1980;11(4):429~44426 M aar serv een.A M ar tinga le appr oa ch to estimatio n a nd co ntro l o f tra ffic flo w o n mo tor w ays.P ro c.4thIF AC /IFI P /IFO RS Conf .on Contr ol in T r ansp .Systems ,G erm any ,1983;203~21027 Smulder S A .A pplicatio n o f sto cha st ic co ntr o l concepts to fr eeway traffic contr ol pr oblem .P ro c .6t h I-FA C/I FIP /I FO RS Conf.o n Co ntro l,Computer s,Communicatio ns in T r ansp.Sy stems,Pa ris,198928 Balescu R,P rigo gine I.St atistical hydro dy namics o f tra ffic.in V ehicular Science,R.Herman.eds.,N ew Y or k :A merican Elsevier ,1967;72~9429 Pr ig og ine I ,Her man R .Kinet ic theor y o f vehicula r tr affic .New Y or k :A mer ican Elserv ier ,197130 K armeshu.A stochastic mo del for hig hway tr affic.T ransp.Res.1981;15B(4):285~29431 F ebbr ar o A D.A new model for an int egr ated urban tr anspo rta tio n net wo rk.T he 7th IF A C/IF OR SSy mp .on T r ansp .Systems :T heor y and Applicatio ns o f Adva nced T echno lo gy ,199432 T o shimitsu .T he 1/f fluctuation of a tr affic curr ent on an ex pressw ay .Japanese J .A ppl .Phys .,1976,15(7):1271~127533 Fo rbes G J.T he applicability of catastr ophe theor y in modelling traffic operat ions.T ransp.Res.1990;24A (5):335~34434 顾国庆等.交通系统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5;4(1):12~1735 K erner B S.A ppear ence of mov ing lo cal clusters of vehicles on highw ay w ith bo ttlenecks.T he 2ndWo rld Co ngr ess o n Intellig ent T r anspo rtat ion Sy st em '95,Japan,IV :1911~191436 Fer r ari P .T he reliabilit y of m oto rw ay transpor tatio n sy stem .T ransp .Res .1988;22B (4):291~31037 L ig get J A.Basic equations o f unsteady flo w in U nsteady flo w in open channels.W ater Reso ur ce P ub-licat ion,1975;29~6238 戴世强等.交通流动力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自然杂志,1997;19(4):196~20139 王亦兵,韩曾晋,罗赞文.智能运输系统初探.控制与决策,1997,12(增刊):403~40740 王亦兵等.城市高速公路交通中的控制问题.中国公路学报,1997;10(3):89~9341 王亦兵,韩曾晋,贺国光.城市高速公路交通控制综述.自动化学报,1997・89・1998年6月 王亦兵等:高速公路交通流建模。
高速公路纵坡上的中型车自由流运行速度模型
( 3 )
式中, V , 为各车型坡底的 自由流速度 , m / s ; V ; 为各车m坡顶的自由流速度 m/ s o 3 . 2 模型的标定 1 ) 从中型车上下坡 P - i 回归图( 图1 ) 可得 中型车下坡方程为:
数关系, 用以描述运行速度随坡度、 坡长而变化的规律 :
V : 二f ( v l , P, s , i ) ( 1 )
具体模型采用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和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研究中心的高速公路基本路段仿真模 型研究报告 中的高速公路基本路段仿真模型,并按文献 [ 3 ] ,式 ( 1 )可化为: 1 3 K, 训 ( 2 )
1 2 0 4 4 6 0
1 0 0 0
0 巴 J O O
5 0 . 2 3
: 一 :
3 . 0
4 8 . 5 5 5 5 . 7 8 5 6 . 3 6 5 7 . 2 6 6 2 . 3 8 5 4 . 3 6 5 2 . 6 0 6 0 . 1 8 6 0 . 3 6
一 |J I. |1
、、.口产 r
V一 V 1 + o t r , . 一 g J 共一 . f 干 , 一
G 匕1- 七 0\ g V1
式中, V : 为进人纵坡 △ t 后的车辆速度, m / s ; V , 为△ t 之前的车辆速度, m / S ; A t 为仿真过程中的时间推进 步长, s ; P为车辆的功率重量比, W/ k g ; K F 1 6 分别为车辆的风阻系数和惯性阻力系数; f , i 分别为摩擦阻 力和纵坡坡度; 9为重力加速度, m / s 2 ; G为车辆空载重量和实际载重, k g .
交通流理论 第二章 第四节 交通流特性参数关系模型讲解
一、 速度和密度模型(speed-concentration model )
(2)安德伍德修改模型 安德伍德将其方程进行了修改,如图所示为修改后的图形:
一、 速度和密度模型(speed-concentration model )
6、对速度密度 模型的概括
二、流量-密度模型(flow-concentration model)
三、速度-流量模型
(5)教材P21,其他模型及曲线
小节
●虽然速度-密度-流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是三维空间问题,但是经 常用一个或者几个二维正交投影来处理。
小节
●从因果关系的观点看,速度-密度关系是最基本的,驾驶人员好像按照他 们前后行车密度来调整他们的车速。流量-密度关系一般来说是最有用。 因为它能够统一各种理论概念,并为交通管制领域提供相互关系。
u
u
f
1 (k
e2
/ km )2
一、 速度和密度模型(speed-concentration model )
5、多段式速度密度模型 格林伯的模型适用于大的交通密度,而不适用于小的交通密度;安德伍的模型适用
于小的交通密度,而不适用于大的交通密度,于是将其结合起来使用。 (1)伊迪模型 ●伊迪(Edie)提出了一个将格林 伯模型和安德伍模型组合在一起 的模型,当绘制标准化速度对标 准化密度的关系曲线时,这两个 模型在密度的中部范围相切。 ●伊迪是在切点把两种理论模型结合 为一个,其他一些研究人员则从一 种理论模型着手,再进行一些比较 恰当的修改。
二、流量-密度模型(flow-concentration model)
2、抛物线流量-密度模型(paraboli flow-concentration model)
高速公路弯坡路段小客车自由流运行速度模型研究
高速公路弯坡路段小客车自由流运行速度模型研究
钟小明;荣建;刘小明;周荣贵
【期刊名称】《公路交通科技》
【年(卷),期】2004(21)12
【摘要】通过分析驾驶员在我国山区高速公路自由流状态下弯坡路段的信息采集
处理过程,认为弯坡路段的平曲线曲中点前后两部分运行速度是受不同信息的影响。
探讨弯坡路段车辆运行速度变化规律,用大量的实测数据建立相应的两阶段弯坡路
段运行速度统计模型,为绘制运行速度断面曲线图和交通仿真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正在进行的《高速公路运行速度设计方法和标准》项目提供数据支持,有助于应
用设计一致性理念。
【总页数】5页(P84-88)
【关键词】计算行车速度;运行速度;弯坡;设计一致性;自由流
【作者】钟小明;荣建;刘小明;周荣贵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12.366
【相关文献】
1.高速公路纵坡自由流运行速度特性和模型的研究 [J], 周威;赵婷婷;孙强
2.高速公路S形弯坡路段自由流大货车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J], 袁凯;郭艳花;刘乔华;左萃;李刚
3.高速公路纵坡自由流运行速度特性及模型 [J], 廖明军;王杨;刘海英;钟小明
4.高速公路纵坡上的中型车自由流运行速度模型 [J], 孟宪强;边成友;李一微;钟小明
5.山区高速公路弯坡路段车辆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J], 于海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路路线运行速度设计方法-附录四
附录四公路路线运行速度设计方法1 公路设计方法1.1基于计算行车速度的设计方法我国现行的公路路线设计是基于计算行车速度的设计方法,在满足汽车运动学和力学要求的前提下,以计算行车速度作为设计车速确定出相应设计标准。
对于一个设计路段采用恒定值(速度)作为平纵线形指标的基础控制参数,从而确定出技术指标的设计要求值。
现行的设计方法容易理解和掌握,但设计速度仅控制了最低指标,在具体设计中设计人员在指标采用时随意性较大,经常出现机械套用规范指标和参数的现象,忽略了路线前后线形的均衡和一致性,从而导致了汽车在公路上实际的行驶速度与预期的设计速度出现明显不一致性;同时,恒定的设计速度与实际驾驶特征的动态变化也存在许多不符。
通过大量交通事故调查研究和统计表明,这些反映在速度方面的问题是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之一,成为公路交通安全潜在的隐患。
1.2基于运行速度的设计检验方法基于运行速度的设计检验方法,是对现行设计方法的补充和完善。
从汽车行驶对道路的动力学要求出发,兼顾考虑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和生理心理特征,在满足舒适、安全、快捷的交通服务需求的同时,更注重驾驶员的心理—生理反应,综合路、人、车的综合要求,依据动态检验评价设计路线的各个元素,力求技术指标的连续和协调。
基于运行速度的设计检验方法,要求将运行速度对路线状况的评价贯穿于整个公路设计的各个阶段,强调路线安全设计理念。
该方法使用设计速度进行初始设计,采用运行速度对线形指标进行行车安全性检验,从而量化公路各项指标的合理性和运营后的安全性,运行速度检验是进行设计的必要条件。
在公路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中两种速度(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需同时考虑。
2 运行速度2.1运行速度定义、特点和意义运行速度是指在特定路段上,在干净、潮湿条件下,85%的驾驶员行车不会超过的行驶速度,简称V85。
运行速度V85是通过在典型公路上行驶车辆的实际行驶速度观测,经统计、分析、总结其数据分布,回归出第85位的速度并得到运行速度的测算模型。
高速公路的交通流模型
评估各条高速路段最大流量在研究车辆沿高速路行驶时,我们需要研究高速路车辆流与那些因素有关从而建立一个高速公路交通流模型,这里我们根据高速路上车流的速度V 和单车道车流密度K 对其车流量Φ进行估计。
我们知道,一般高速公路单方向上分多个车道,设车道数为λ.这里我们假设各车道之间无差异,各自独立行车,不存在相互超车,越道情况。
根据各变量的定义,可知KV λΦ= (1)在实践中,可以经常看到:当道路的车辆增多时、车流密度增大,驾驶员被迫降低车速。
当车流密度由大变小时,车速又会增加。
这说明车速和密度之间有一定关系,并且车速随车流密度呈递减关系。
一种最简单的假设是车速随车流密度呈线性递减关系。
即有0dVc dK=-, 其中0c 为正常数 (2) 考虑到实际随着车流密度K 的增加,速度V 的减小速率应该增加。
因此将上述模型修正为0dVc K dK=- (3) 易知此模型为二次函数模型。
当车流密度为零,即0K =时,速度V 可达理论最高值,即所谓的畅行速度f V 。
从而(0)f K V VV === (4)当车流密度K 达到阻塞密度j K 时,速度0V =,公路处于阻塞状态。
即()0jj K K V K V=== (5)根据式(3)(4)(5)可得2[1()],0f j j KV V K K K =-≤≤, (6) 结合(1)有2[1()],f jK V K K λΦ=- (7) 这就是我们得到的高速公路车辆流模型,该模型反映的是车流与车速和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将据此分析实际高速路的车辆流变化以及其所能承受的最大流量。
为了更直观的了解该函数的特性,以下画出上述2个函数图像。
51015202520040060080010001200车辆密度K速度V 流量Φ速度V 和流量Φ关于密度K 关系图图1:基于上述模型得到函数V和Φ关于K 的函数大致图像根据多元函数最值分析,令0d dK Φ=,最终得到当j K K =时, max f j V K Φ=(8) 这就是高速公路最大车流量计算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卷第5期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 o l .6N o .52005年10月J O U R N A LO FB E I H U A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O c t .2005文章编号:1009-4822(2005)05-0455-05高速公路纵坡自由流运行速度特性及模型廖明军1,王杨2,刘海英3,钟小明4(1.北华大学交通建筑工程学院,吉林吉林132013;2.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21;3.吉林市九新路桥建筑有限公司,吉林吉林132102;4.北京工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北京100022)摘要:通过分析高速公路不同纵坡上大量的自由流运行速度实测数据,探索了小型车在纵坡上的运行规律,标定了高速公路纵坡自由流运行速度仿真模型,为高速公路设计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为交通仿真技术和I T S 技术解决现有用计算行车速度所设计的纵坡线所带来的运行车辆速度不连续和设计要素间的不相容问题提供了内核.关键词:计算行车速度;运行速度;纵坡;设计一致性中图分类号:U 412.366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5-01-10作者简介:廖明军(1974-),男,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研究.近年来,我国的公路建设正处于黄金时期.我国地形复杂,山区高速占有很大的比例,同时,随着汽车工业技术的发展,汽车的动力性能有了一定的改善.而现行的规范采用的计算行车速度的方法不能真实反映高速上的运行车速.因此,进行高速公路纵坡自由流运行速度特性和模型研究可为修订路线设计规范和标准的有关条款、改善路线设计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为高速公路交通仿真技术和I T S 技术提供核心模块.1数据采集本次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只受纵坡影响下的运行速度特性.根据我国的《公路路线设计规范》,高速公路的最大纵坡应介于3%~5%.选择的地点主要是以山区地形为主的山西太旧高速和铜黄高速的400~1000m 长坡,调查的对象以桑塔纳和10~20t 国产解放、东风汽车为主.采用的仪器主要是雷达枪和G P S .样本量每种车型最小为100辆.在研究中主要分析了小型车,中型车可以用类似方法,但限于篇幅不做详细分析,只给出结果.在纵坡路段采集车速时,设3~4个断面,分别设置在纵坡前50~100m 和纵坡中段.为确保样本量,在每1个试验断面由2个人负责雷达测速和记录车牌号,同一试验同时开始作业,同时结束.测速试验完成后,将所在点的相关线形和路面参数记录下来,并拍摄照片.2坡上运行速度特性1)在上坡时,小客车运行有明显的减速过程,从每500m 的平均速度增量可以看出,随着坡度的增大,小车减速的幅度将逐步增大,500m 减幅在5~10k m /h .在坡上运行的速度在(100+20)k m /h 之间(见表1).2)在下坡时,小客车运行有明显的加速过程,从每500m 的平均速度增量可以看出,随着坡度的增大,加速幅度为2~15k m /h ,总体上运行的速度基本在(100+20)k m /h 之间.3)同样的坡长下,从平均增幅来看,小车上坡时,在5%时减速幅度最大,国产的小客车动力性能在坡上运行时已受一定影响;从平均增幅来看,下坡时,在-3.0%~-5.0%加速幅度没有明显区别,可能是在这样的坡上运行时坡度对驾驶员心理没有明显影响.4)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同样的坡度下,当坡长达到一定值后(>800m ),在上坡时,从坡底至坡中减速的幅度往往小于从坡中到坡顶的减幅,而下坡时从坡顶到坡中的增幅往往大于从坡中到坡底的增幅.这说明上坡时,小汽车的动力性能对坡长很敏感,坡长越大对运行车速影响越大,而下坡时则有所不同,对坡长没有那么敏感.5)无论是上坡还是下坡,坡长达到一定值后,上、下坡运行速度趋于稳定,上坡时这种稳定车速反映了小客车的动力性能,下坡时,这种运行车速反映的是一种期望车速.表12#~$#上下坡小客车运行速度%&’(12#~$#)*+,&-.&/--01/+,&-.023&,0*.,&45/+6*..-坡度/%坡顶速度v 2/(k m ・h -1)坡底速度v 1/(k m ・h -1)坡长l /m 500m 平均速度增量Δv /(k m ・h -1)数据来源5102.89112.79500-9.90铜黄G P S 599.61106.94570-6.43太旧观测4.885.4592.47600-5.85晋阳观测4102.00109.21500-7.21铜黄G P S 4100.53104.47500-3.94太旧观测498.53104.471080-2.75太旧观测3.5101.23106.00960-2.48铜黄G P S 3103.36108.36500-5.00晋焦G P S 2.5106.15110.00500-3.85晋焦G P S 2110.00115.00500-5.00铜黄G P S -2103.00107.5010002.25铜黄G P S -2.5112.00118.0010003.00太旧G P S -3108.00120.6650012.66太旧G P S -3.599.66111.0850011.42铜黄G P S -490.85104.3061710.90太旧观测-490.85103.7510805.97太旧观测-4112.11127.0350014.92晋焦G P S -4.893.48107.0060011.27晋阳观测-5116.42120.855004.44铜黄G P S -5101.95116.9657013.17太旧观测7模型建立与参数的标定7(1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高速公路坡度在2%~5%、坡长主要介于400~1000m 的路段,在理想的道路条件下,纵坡上的自由流运行车速仅受坡度和坡长的影响,实际上车辆的动力性能基本一致时,运行时与实际的载货量G 和车辆的定性能(迎风面积、空气阻力系数、惯性阻力系数)以及司机的驾驶特性有关,这时运行速度与用油门控制的发动机输出功率有直接关系,而原本功率质量将随坡度坡长而变化.因此,可以建立功率质量比与运行速度(坡顶速度v 2、坡底速度v 1)、坡长s ,坡度i 的函数关系.描述运行速度随坡度坡长而变化的特性和规律如下式v 2E f(V 1,P ,s ,i ).(1)具体模型采用北京工业大学和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在公路通行能力研究项目中高速公路基本路段仿真模型研究和荣建博士论文中的第六章[1]的方法,上式可化为v 2E v 1+Δf g 1+δP g v 1-f μi -13K F v 21()[]G .(2)其中,v 2为进入纵坡Δt 后的车辆速度(m /s );v 1为Δt 之前的车辆速度(m /s );Δt 为仿真过程中的时间推进步长(s );P 为车辆的功率质量比(W /k g );K F ,δ为车辆的风阻系数和惯性阻力系数;f ,i 为摩擦阻力和纵坡坡度;g 为重力加速度(m /s 2);G 为车辆空载质量和实际载重(k g ).654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6卷为计算各车型车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采用的P 值,式(2)变形可得P 计算公式,如式(3)所示.P E g v 2+v 1()21+δ()g v 22-v 212()s+f +i +13K F (v 2+v 12)G └L ┐┘2.(3)其中,v 1为各车型坡底的自由流速度(m /s );v 2为各车型坡顶的自由流速度(m /s );其他符号的含义同式(2).3.2模型的标定由于小客车和中型车在上坡和下坡表现出不同的运行特性,而P 从理论上要反映这种特性.因此,首先按运行特性分为4组:小客车上坡,小客车下坡,中型车上坡,中型车下坡(但中型车略),然后将每隔0.5%的区间对运行速度进行分组,分别计算其P 和建立回归方程.考虑到-2%~2%区间实际上自由流运行速度是几乎不受坡度i 的影响,所以P 的回归方程也只适用于[-5%,-2%],[2%,5%]之间,做其他外推可能会得到错误的结论.小客车P 的标定见图1,图2.1)小客车下坡方程:P E 2.2414i +3.1565,i ∈[-2%,-5%],R 2E 0.8674,2)小客车上坡方程:P E 1.5712i +13.003,i ∈[2%,5%],R 2E 0.9502.图1小客车下坡回归图2小客车上坡回归F i g .1C a r d o w n g r a d e r e g r e S S i o n F i g .2U p g r a d e r e gr e S S i o n o f c a r 3)P 观测值计算结果与预测方程计算结果.从P 观测值计算结果(见表2)与预测方程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坡度的变化,P 在不断地变化.一般来说,坡度越大,P 也越大.下坡在坡度为-2%,-2.5%时,小汽车的发动机还是做正功,起动力作用,当达到-3%后,发动机开始做负功,起阻力作用,而且坡度越大,这种作用越明显.上坡时,从2%到5%,发动机的功率在不断增加,P 在不断增加.从P 观测值计算结果与预测方程计算拟合图可知,回归方程拟合得很好,这一点与相关系数R 2大于0.85是一致的.图3观测P 与方程预测PF i g .3O b S e r 7e d P a n d f o r e c a S 8e d e 9:a 8i o n P 表2小客车P;a b .2<7a =:e o f c a r 坡度/%观测值计算结果预测方程式结果-5.0-7.03-8.05-4.8-8.39-7.60-4.0-6.43-5.81-3.5-4.67-4.69-3.0-3.19-3.57-2.53.974.00-2.04.014.012.016.1716.152.516.9716.933.017.2017.723.519.1318.504.019.3319.294.820.0520.545.021.1520.86754第5期廖明军,等:高速公路纵坡自由流运行速度特性及模型4模型的验证前面已阐述了模型从理论上是合理的,那么一方面现在所标定的P 代入模型后理应与观测结果总体上是一致,误差比较小,反映运行速度的随坡度坡长变化规律;另一方面,要验证与其他模型相比较得出其精度是否可以接受,是否更具有优越性.4.1模型运行速度随坡度变化的规律与实际观测数据比较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平均值结果见表3.表3误差分析T a b .3E r r o r a n a l yS i S 坡度/%坡长l /m 小客车相对误差/%中型车相对误差/%55706.6410.78410806.9111.12-4108011.68.07-55709.3511.331)总体来看,小车的平均误差比中型车略小,平均误差约在12%以下,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这说明模型及采用的参数P 是合适的.2)由于实际上所观测车的动力性能是有差异的,加上只是近似地并不是真实地只受坡度的影响,在实际运行时有一定的期望车速,所以总有少数车辆的运行特性与前面总结的不一致(如下坡时驾驶员表现过分谨慎时将不再加速,甚至可能减速;上坡时速度减到一定值不减了,也可能因为动力性能好均速或小幅加速),用这个模型及采用的参数P 预测的值也可能误差较大.3)所观测中型车的动力性能由于载货是不一样的,很有可能总重已超过15t ,所以预测结果是有差异的,加上只是近似地并不是真实地只受坡度的影响,-4%预测结果与实测比较一致,而在-5%运行时模型预测速度略偏大.4.2模型运行速度同一坡度下随坡长的规律假定上坡时坡底速度小车为110k m /h ,中型车为70k m /h ,下坡时坡顶速度小车为90k m /h ,中型车为50k m /h ,同一坡度下坡长在1000m 之内.运动速度随波长的变化情况见图4,图5.图4上坡时运行速度随坡长变化图5下坡时运行速度随坡长变化F i g .4C h a n g e o f u p g r a d e o p e r a t i n gS e e d F i g .5C h a n g e o f d o w h g r a d e o p e r a t i n g S pe e dw i t h w i t h t h e l e n g t h of S l o p e t h e l e ng th o f S l o pe 854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6卷1)从图4、图5中可以看出,坡长越长上坡时减小越多,下坡时增加越大.2)同一坡长下,对小客车和中型车来说都表现为:上坡时坡度越大,速度越低;下坡时坡度与速度的关系:小客车v (-3%)>v (-4%)>v (-5%),中型车:v (-4%)>v (-5%)>v (-3%),这一点与《公路投资效益分析系统》山东实验结果和Z a n i e w s k i e t a l (1982)[2]的实验结论很相似.3)从上坡曲线来看,坡长增加到一定值后,减速趋势有所减缓.这些规律与实际观测规律大体上是一致的,说明模型及所采用的参数能很好地反映运行速度的真实变化规律.5结语本研究通过大量的观测数据,详细地分析了不同坡长不同坡度影响下高速公路的自由流运行速度规律,标定了基于设计一致性的高速公路纵坡自由流运行速度模型,并通过观测实验验证了模型和理论计算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参考文献:[1]荣建.高速公路基本路段仿真模型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1998.[2]Z a n i e w s k i B C .V e h i c l eO p e r a t i n g C o s t ,F u e l C o n s u m p t i o na n dP a v e m e n tT y pe a n dC o n d i t i o nF a c t o r s [M ].A u s t i n :T e x a s R e s e a r c h a n dD e v e l o pm e n t F o u n d a t i o n ,1982.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O p e r a t i n g S pe e da n dM o d e l of F r e e w a y Gr a d i e n t L I A O M i n g -j u n 1,W A N GY a n g 2,L I UH a i -y i n g 3,Z H O N GX i a o -L i n g4(1.T r a f f i c 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E n g i n e e r i n g C o l l e g e o f B e i h u aU n i v e r s i t y ,J i l i n 132013,C h i n a ;2.N o r t h e a s tM u n i c i p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D e s i g n a n dR e s e a r c h I n t i t u t i o n o f C h i n a ,C h a n gc h u n 130021,C h i n a ;3.J i u x i nR o a d=B r id g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t d .C o m .,J i l i n 132102,C h i n a ;4.T r af f i c R e s e a r c hC e n t e r o f B e i j i n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h n o l o g y ,B eij i n g 100022,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t r i e s t o d r a ws o m e c o n c l u s i o n s f r o mt h e f i e l d d a t a b a s e d o n t h e g r a d i e n t s ,w h i c hm a y b e r e p r e s e n t t y p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o p e r a t i n g s p e e d o f p a s s e n g e r c a r s .W i t h t h e l a w s o f o p e r a t i n g s pe e d o n t h e g r a d i e n t s a n d t h e 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P -v a l u e ,t h e t r af f i c s i m u l a t i o nm o d e l b a s e do nv e h i c l ed y n a m i c sw i l l b e c o n s u m m a t e d .T r a f f i c s i m u l a t i o na sw e l l a s I T St e c h n o l og y w i l l b ea ne f f e c t i v em e a s u r e m e n t t os o l v e th ei n c o n s i s t e n c y o f o p e r a t i n g s p e e d a n d d e s i g n s p e e d a n d i n 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 o f d e s i gn e l e m e n t s .K e y wo r d s :C a l c u l a t i n g r u n n i n g s p e e d ;O p e r a t i n g s p e e d ;G r a d i e n t ;D e s i g n c o n s i s t e n c y 【责任编辑:郭伟】954第5期廖明军,等:高速公路纵坡自由流运行速度特性及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