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汽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汽油机的有害排放物及其控制

汽油机的有害排放物及其控制
喷射时间修正。
四、点火系统
传统点火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 成本低等优点,基本能满足汽油机对点火系统 的要求,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要求汽车 发动机向高转速、高压缩比、大功率、低比油 耗和低排放污染发展,传统点火系统越来越不 适应新的要求,人们开始研制电子点火装置, 提高发动机的点火性能。近二十年来,各类电 子点火装置相继问世,而且种类繁多。
暖机期间要使可燃混合气、冷却液和 机油尽快热起来,例如,采用进气自动 加热系统,有助于改善暖机和寒冷天气 运转时的混合气形成条件。
二、怠速
车用汽油机在实际使用中怠速工况占 很大的比例,汽油机在怠速工况下由于 残余废气系数大,混合气不得不加浓, 结果导致CO和HC的排放很高,所以世界 各国的排放法规都是首先限制怠速排 放。
燃油蒸发控制
活性碳罐
§6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
汽车排气中的有害排放物的净化途径, 一般分为两大类:
机内净化:它是通过对发动机燃烧过程 的改善,防止或减少有害物在发动机燃 烧过程中的生成量,减少排气中的有害 物质;
机外净化:是用设置在发动机外部的装 置将发动机排出的废气进行净化处理, 在净化装置中减少在发动机中已经产生 的污染物.
燃烧室形状 压缩比 火花塞位置 活塞组设计 稀薄燃烧
§7 废气再循环(EGR)
废气再循环简称EGR,是目前用于降 低NOx排放的一种有效措施。它将发动机 排气的废气引入进气管与新鲜混合气混 合后送入汽缸燃烧,实现再循环。EGR系 统的作用是将部分废气引出排气系统, 将引出的废气再送入进气系统,并对送 入进气系统的废气进行最佳的控制与调 节等。
提高怠速转速,改善燃烧状态是改善 怠速排放的重要手段。
三、混合气形成和空燃比
空燃比控制精度决定了混合气形成质量 的好坏。

毕业设计----汽油机HC排放的生成机理及净化措施

毕业设计----汽油机HC排放的生成机理及净化措施

毕业设计----汽油机H C排放的生成机理及净化措施-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汽油机HC排放的生成机理及净化措施摘要汽车作为现代化交通工具,给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

可是它的尾气排放物却给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通过对汽车尾气中的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和黑烟等有害成份及其危害机理进行分析。

探讨了治理汽车尾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汽车尾气污染防治的若干对策。

本文主要论述了车用汽油机HC排放物控制的必要性,探讨了HC的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介绍了各种车用汽油机HC排放的控制技术,分析了各种净化技术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汽油机;碳氢化合物;生成机理;净化措施Generation Mechanism of HC from Vehicle Gasoline Engine and ItsEmission Control TechniqueAbstractAs the modern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automobiles bring great convenience to peoplep's life and production. However, the exhaust emissions cause terrible pollution to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Analyzing harmful components: solid suspended particles, Carbonmonoxide, Nitrogen oxides, Hydrocarbons, Lead and smoke and it’s hazards analyses of the mechanism,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main reasons of managing vehicle exhaust pollution and puts forward a number of countermeasures of controlling and prevention of automobile exhaust pollution.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HC emissions control from vehicle gasoline engine, as well as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HC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HC emission control techniques of all kinds of vehicle gasoline engines are introduced along with the features and problems of respective purification technique.Key word: gasoline engine; HC; generation mechanism; purification measures目录1 绪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车用汽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研究

车用汽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研究

【 e od] aon ;ms o n o;l n g e r eg eCen gni g eT e r es g u i K y r s sl eE i i c t l e i f e ni ;l i s e ni ;h o s n td w G i sn o r C a n b o n an i d e n p c i o se
e s in r c s i g i u r n , n i e e o miso s p o e sn c re t a d g v s r c mme d t n ftc n lg e eo me t n t e f t r . n n a i so h o o y d v l p n h u u e o e i
(. aa olg f n omainT c n lg , aa in s, 2 0 3 C ia 1Hu in C l eo fr t eh o y Hu inJa gu 2 3 0 , hn ; e I o o
2 aT eE gn e igCo s ln oL d, e ig 1 0 5 , hn ) . i n iern nut gC . t.B in , 0 0 5 C ia Hu i j
e gne ni
为满足 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的需求 ,降低汽车 外 , 还要降低汽油中的硫 、 苯及烃类物质的含量。此 污染物的排放 ,各类车用汽油机废气排放控制技术 外 ,在燃油中使用添加剂可以减少进气系统和油路 C 和控制方法迅速发展 。 本文从机前净化技术 、 内净 中产生的积碳 ,改善发动机的燃烧效率 ,降低 H 、 机 化技术和机外处理技术三条途径着手 。对汽油机排 C O的排放 量 。在 发动 机采用 无 铅汽 油后 , 为提 高汽 放控制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 油的辛烷值 . 在燃油中添加抗爆剂 , 如醇类 、 醚类 , 可 改善汽车发动机的性能 . 降低废气 中的 C O的含量 。 这种混合燃料又被称之为汽醇燃料或 M燃料。 1 替代燃料的使用 . 2 车用汽油机的替代燃料 主要是 : 液化石油气 、 天 然气 、 醇类燃料等。 液化石油气辛烷值高 、 抗爆性好 、 热值高 、 安全可靠 , 且热效率较高 ; 是 C 但 O和 N O

车用汽油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浅谈

车用汽油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浅谈
量微 型汽 车和 中 、重 型运 输 汽 车 外, 大部 分 汽油 车都采 用 了催化 转
量 中的含 氧量 , 只宜在 部分 负荷 时
采用, 以使 发动机 排放 物 中的碳 氢
化 器 , 别是 汽 油发 动机轿 车和 轻 特
型卡 车 采 用 三 元催 化 转 换 器 的 比 例分 别 为9 .%和 10 由此可 以 1 6 0 %。
节 缸 内剩余废 气量 , 降低 氮 氧化 物
排放 , 改善怠速 性 能。
废 气再 循 环 控 制 发 动 机 工
作 过 程 中, 一部分 未充 分燃 烧 的 将 废 气 引入到 进气 系统 , 它重 新 与 使 刚 吸入 的新 鲜 空气 ( 混 合 气) 或 混
合 进 入 气 缸再 进 行 循 环 燃 烧 的 方
汽 油发 动机 的经 济 性和 碳 氢化 物
看 出三 元催 化 转 换器 在 排放 控 制
技 术 中的重要位 置 。
曲轴 箱强制 通 风 系统 在 汽
排放 , 要采用 电控 技术来 优 化发 需
车用汽 油发 动机 动机各 工 况下 的废 气再循 环控 制。
车所 排 放 到 大 气 中的碳 氢 化 物 总 量 中 ,5 来 自于 曲 轴 箱 窜 气 , 2%
可能 紧凑 ; 火花 塞尽 可能布 置在 燃
烧 室 中央 , 以缩 短火 焰传 播距 离 。
油发 动机 几 乎1 0 0 %采 用 电子控 制 燃 油 喷射 系统 , 而其 中绝 大 多数是 多点 电喷汽 油车 。 目前 , 国 已停 我
止 生产 化油器 式 汽油 车。 可 变进 气流通 截 面及 可 变 配 气定 时 系统 采 用 可 变进 气流 通 截 面可 改善 中速 运 转及 部 分 负荷

车用汽油机排放控制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

车用汽油机排放控制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
科技信息
专题 论 述
车用 汔 油 相 排 放 控 制 技 术 应 用 与 发 展 趋 势
南京 交通 职业技 术 学院 陈 平 金 肯 职业技 术 学院 唐 艳
[ 摘 要 ] 了满足 目益严格 的排 放法规要 求 , 为 降低 车用汽 油机废 气排 放技 术迅速发展 , 本文 着重从机 内净化和机 外净化两方 面入 机 外净化
响。
2改善缸 内气 流 。增 强缸 内混合气 的涡 流和紊流 , ) 即加 强油气混 合, 能实现快速和完全燃烧 , 降低废气排放 。 采用螺旋进气道 , 在进气 门 上设置导气屏或采用可变 的截止 阀, 可控制缸 内的涡流与紊流。 气面 挤 的变化能增强燃烧室 内紊 流扰 动 ,提高火焰传播 速度 ,减少淬熄层厚 度 , 低 HC排 放 [ 降 2 1 。 l - 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优化 。 2电 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可在 汽油机工况变化 时 ,提供随变化相适 应的空燃 比。在条件满足时 , 采用 闭环反 馈控制 , 足了j效催化器对 满 空燃 比的严格要求 ,不仅降低 了燃 油消耗率 ,而且 大大改善 _ 『 排放特
化 器 。 种 催 化 器 主要 用 于缸 内 直 喷 稀 燃 发 动 机 , 这 这类 发 动 机 在 富 氧 和
性。 现在宽域 氧传感 器代替了原有开关型氧传感器 , 能够在全程范 同内 反映空燃 比状况 , 空燃 比控制更 为精确 , 使 各工况下 汽油机排 放特性 、
动力性与经济性达到一个更佳的状态。
22非排气污染 控制 技术。 . 采用 闭式 曲轴箱 强制通风 系统 可有效减少 曲轴箱窜气 污染。对燃 油蒸发物 的控制 一般 采用活性碳罐 吸附 ,汽油机工作 时由真 空或电子 控制在适 当时刻 开启 清除阀使之脱附而进入气缸燃烧掉。 23车 用 汽 油 机 机 外 净 化技 术 发 展 趁 势 。 . 稀薄燃烧 型催化转 化器是 目前环境催 化领域 的一个热 门课题 。在 稀薄燃烧条件下 空燃 比较大 , 尾气 中氧 的浓度较高 , 目前 的三效催化 转 化器不能有效还原 NO , x必须研制新 的消除 N x O 排放 系统 。 一个重要 的 研究方 向是贵金 属—— 碱金属混合 型具有 吸附和还原能力 的存储式催

汽车排放及控制技术第三章 汽车发动机的排放特性

汽车排放及控制技术第三章  汽车发动机的排放特性

第一节 发动机的稳态排放特性
二、柴油机的稳态排放特性
第二节 发动机的瞬态排放特性
一、汽油机的瞬态排放特性
1. 起动工况 图3-10 和图3-11 分别表示了某型汽油机常温起动和热起动时 CO、态排放特性
一、汽油机的瞬态排放特性
2. 加减速工况 汽油机加速工况,一般指迅速开启节气门增加转矩到最大值,使
第二节 发动机的瞬态排放特性
一、汽油机的瞬态排放特性
3. 怠速工况 汽油机怠速运转的特点是转速低,节气门开度小,供油量少,但
混合气浓度较高,雾化不良,节气门开度小,使剩余废气相对较多。
有的汽油机残余废气系数可达0.35 ~0.8,而且各缸差别较大, 这种情况造成燃烧缓慢,燃烧不完全,甚至因点不着火而出现间断着 火现象。 一般来说,在怠速时CO 和HC 排放浓度高而NOx 排放 浓度则较低。适当提高汽油机怠速转速,使进气节流度减小,新鲜充 量增加,剩余废气量相对减少,对改善燃烧、降低CO 及HC 的排 放有利。
第二节 发动机的瞬态排放特性
二、柴油机的瞬态排放特性
1. 起动工况 多缸柴油机的起动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在起动时缸内压缩温 度很低,喷入缸内的燃油的雾化、气化很差,很难发展为扩散燃烧,这种 极不完善的燃烧使排放增加,柴油机起动过程包括若干加速阶段及转速 “踌躇”阶段。在第一次加速的初期,每缸每个循环的燃烧压力都在增加, 压力产生的转矩使柴油机转速增加,然而由于起动阶段内压缩温度低,燃 烧雾化质量差,这种转速的增加,使以曲轴转角表示的滞燃期相对更长, 在压缩上止点后更大的曲轴转角位置时才着火,导致柴油机转速不会增加 或稍有降低,即所谓的“踌躇”阶段。 随着缸内温度提高,燃油雾化改善, 滞燃期缩短,“踌躇”现象消除,起动才得以完成。在缸内的初始条件较 差时,必须供应较多的油,但这时燃烧并不稳定,也很不完善,因此CO、 HC 及微粒等有害物排放量比稳态的高。

汽车排放及控制技术第四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

汽车排放及控制技术第四章 汽油机机内净化技术

一、典型汽油喷射电控系统
电控汽油喷射系统 ,简称为EFI。
(1) 废气排放指标比化油器汽油机好得多。
特点 (2) 每缸采用单独喷油器供油,可提高各缸空燃比的均匀性和喷油 量的精确性。 (3) 起动时仍能保持良好的雾化特性,起动性能良好,且起动时H
C 排放量少。
(4) 进气系统的阻力损失减少,充气效率高。 (1)按喷油器数目分:单点喷射(SPI)、多点喷射(MPI)。 类型
(2)按喷射区域分:进气(管)道喷射、缸内喷射。
(3)按喷射方式分:连续喷射、间歇喷射。 (4)按进气量检测方法来分:空气流量型和进气压力型。
一、典型汽油喷射电控系统
典型汽油喷射电控系统
特点: 电控单元以由节气门开度决定 的吸入空气量为控制喷油量的 基础,以空气流量计和转速传 感器检测到的空气流量和发动 机转速为确定基本喷油量的依 据,采用分组喷射方式,曲轴 每转一周各组喷射一次。
(4)选用结构紧凑和面容比较小的燃烧室,缩短燃烧室狭缝长度,
适当提高燃烧室壁温,以削弱缝隙和壁面对火焰传播的阻挡与淬熄 作用,可以降低HC和CO 的排放量。
(5)采用废气再循环技术。
(6)采用增压技术,如废气涡轮增压,对提高汽油机功率和改善其 燃油经济性及排放都有 积极意义。 (7)采用可变气门正时技术。
它是在L-jetronic系统的基础上,用一个控制单元将最重要的喷油量控制 和点火控制集中在一起,加上其他控制内容,形成一个集中电控系统,即电
控发动机管理系统(EMS)。
特点: 整个系统除喷油和点火两个基本子系统外,可根据控制项目扩展的 需要而设置其他控制装置,在一个电控单元上实现多参数、多目标的程 序控制,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电控单元根据不同的控制内容,按所存储的由发动机台架试验得到 的有关三维脉谱图确定基本控制量,简化了控制程序,提高了控制精度。 系统具有故障自诊断、安全保护功能及应急状态控制功能。 在使用三效催化转化器时,系统具有用氧传感器进行空燃比反馈控

汽车排放控制技术分析解析

汽车排放控制技术分析解析

目录【摘要】 (2)前言 (3)一、汽车排气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5)(一)、汽车尾气主要污染物: (5)(二)、汽车排放污染物的形成 (5)1、氮氧化合物(NOx)的形成 (5)2、CO的生成机理及影响因素 (6)3、碳化氢的形成 (6)(三)、汽车排放物的危害 (7)二、汽车排放控制系统 (8)(一)、传感器与闭环控制 (8)1、三元催化转化器 (8)2、氧传感器 (9)3、闭环控制 (10)(二)、废气再循环控制(EGR) (10)(三)、活性碳罐蒸发污染控制 (11)三、其他方面控制方法 (13)(一)、新型能源 (13)1、燃料电池 (13)2、二甲醚燃料 (14)(二)、催化剂及载体的发展 (14)1、催化剂 (14)2、催化剂的载体 (15)3、稀燃发动机用的新概念三元催化剂 (15)4、采用两个催化反应器 (15)参考文献: (17)汽车排放控制的技术的研究——汽车污染途径及控制措施【摘要】随着我国公路网建设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汽车工业得到很快的发展。

汽车制造业、汽车运输业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汽车保有量的增长直接导致了石油燃料的大量消耗。

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有害排放物。

尤其在一些大中城市,汽车排气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目前,大气污染已逐渐成为世界性的问题,所以对汽车排气污染物的监控与防治以处于刻不容缓的地步。

本文将介绍汽车排气污染物的成分及各自危害和现在汽车中常用的一些控制系统,包括:三元催化转化装置、气再循环系统、活性碳罐蒸发污染控制工作过程及原理。

简要介绍了汽车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排放控制环境污染二甲醚前言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私人汽车数量迅速增加,汽车开始进入普通人的家庭生活。

汽车需求的迅猛增长是推动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中汽协对2009年汽车市场的最新预测为:总销量在1020万辆左右,比上年增长8.7%,其中,乘用车745万辆,同比增长10.2%(轿车增长7.9%,交叉型乘用车增长23%),商用车销量275万辆,同比增长5%。

车用汽油机有害排放物的形成、影响因素及控制探讨

车用汽油机有害排放物的形成、影响因素及控制探讨
控 制的 气体污染物 存 一氧化 碳( O 、 氢化 C )碳 合物( c及氮氧化物 ( x, I ) t NO )其排放 源主要来 自三 方面: 尾气排放 、 油蒸发排 放和 曲轴箱 燃 通风等 , 两方面 所造成的排 放物相对第一 方 后
面来说要少 得多 因而 , —汽 排放的控制 , 对r
的 , l 匕废气成 分小 , 羊其 l 小足 术 自燃 料 。 存
1前言
人气环 境是 人类赖 以生存 的基 础 ,随 着 现代汽 车工业的发 展 , 汽车 保有 量不断 增加 ,
CO。
影 响 C 成 的主要 冈 素有窄燃 比 A/ O t I 。A F大 1理 论空燃 比 且仵正 常 I 温度 / 二 : 作 状 态 F,C 生 成 很 少 。在 冷起 动 、怠速 0 I 下 ,A/F较 小 ,温 度低 ,燃 油 化 着 况 火 条什 茺 ,发牛 完 全燃 烧 ,使得 C '成 O 1 -
CO 、N Ox 、醚 、醛 类 、微 粒 ( 量 ) 少
}高温 分解 而成 。其 形成 机理 主要 有以 L 应
个 方
中 分子 发生 反应 生成 N0 和氧 晾 子,这郜 分氧 原_义可 与审 气 中氮 分子 雨新 反应 ,产 『 .
N O 。 E
等”。国家排放法规中要求刈汽 1排放进行 I
量增多。 2 2HC . 的形成肢 影响 因素 排 气中IC I 主要是 由丁燃 料未完 或部分
排 中的 NO ,主要是 NO,其它的成分较
少。
在促 进{会发展和 经济繁荣的 同时 , 有害 十 汽车
排放 物污染 问题也越 来越突 m。 汽市排放 的尾 气已成为城市 大气环境的 一 重要污染源 , 个 日
() 缩 与燃 烧过 程 ,一 5 燃混 1 征压 分未

车用汽油机HC生成机理及排放控制技术

车用汽油机HC生成机理及排放控制技术

螁前言莆车用汽油发动机是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由于其燃烧方式与柴油机不一样,造成较大的未燃HC排放。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对发动机的排放提出了严格的法规,促使对未燃HC的生成机理与排放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本文在比较和归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车用汽油机HC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和降低排放的措施。

羆1 汽油机HC的生成机理袄(1)不完全燃烧(氧化)。

发动机运转时,若混合气过浓或过稀,或者废气被严重稀释,或者点火系统发生故障,则火花塞可能不跳火,或者跳火后不能使混合气着火,或者着火后又在传播过程中熄灭,致使混合气中部分燃料,甚至全部燃料以未燃HC形式排出,使HC排放明显升高。

芈(2)壁面淬熄效应。

壁面淬熄效应是指温度较低的燃烧室壁面对火焰的迅速冷却(也称激冷),使活化分子的能力被吸收,链式反应中断,在壁面形成0.1~0.2mm的不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的火焰淬熄层,产生大量未燃的HC。

莈(3)狭缝效应。

狭缝主要指活塞头部、活塞环和气缸壁之间的狭小缝隙,火花塞中心电极的空隙,火花塞的螺纹、喷油器周围的间隙等处。

汽油机工作时总有一些液态油滴或燃油蒸气隐藏在这些缝隙中,因火焰无法传人其中而不能燃烧,于是成为未燃烧HC的一个来源。

肄(4)壁面油膜和积炭吸附。

在进气和压缩过程中,气缸壁面上的润滑油膜,以及沉积在活塞顶部、燃烧室壁面和进气门、排气门上的多孔性积炭,会吸附未燃混合气和燃料蒸气,在膨胀和排气过程中这些吸附的燃料蒸气柱随之进入气态的燃烧产物中。

这样HC的少部分被氧化,大部分则随已燃气体排出气缸。

芃2 影响HC生成的因素羈2.1 空燃比的影响膅空燃比对HC排放浓度的影响甚大。

通常HC排放浓度和数量有随混合气变稀而下降的趋势,但是,当混合气空燃比大于17:1时,混合气过分稀薄,易发生火焰不完全传播以至断火,使HC排放量迅速增加。

因此,凡影响空燃比和排气后反应的因素,如大气压力、进气温度、排气温度、排气中的含氧量等,也必然影响HC的排放。

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III、IV阶段)》是一项关于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排放限值和测量方法的技术标准。

该标准主要针对中国国内的重型汽车,旨在减少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

首先,该标准规定了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排放的限值。

根据标准,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的排放限值主要包括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非甲烷总烃(NMHC)和颗粒物(PM)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制。

这些限值旨在控制重型车辆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保持空气质量。

其次,该标准对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的测量方法进行了规定。

标准中指定了一系列的测量方法和测试过程,以确保对重型车辆的污染物排放进行准确和可靠的测量。

这些测量方法包括尾气排放采样、分析和检验等过程,以及计算和记录相关的数据和结果等。

此外,标准还包括对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的技术要求和检测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这些要求主要包括发动机排气净化系统的配置和性能要求、发动机控制系统的要求、发动机调整和校正要求等。

通过遵守这些技术和检测要求,可以保证重型车辆的排放性能符合标准的要求。

《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III、IV阶段)》的实施,有助于减少重型车辆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改善空气质量。

通过控制和减少重型车辆的污染物排放,可以降低空气中的污染程度,减少空气污染对人民健康的影响。

同时,该标准也推动了汽车工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的发展。

总结起来,该标准是为了规范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排放限值和测量方法而制定的。

通过控制和减少重型车辆的污染物排放,可以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和进步。

这项标准的实施对于改善空气质量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汽车排放与控制技术》第五章 汽油机排放控制技术

《现代汽车排放与控制技术》第五章 汽油机排放控制技术

为了防止曲轴箱排放物的危害,世界各国的车用汽 油机从20世纪60年代起先后采用曲轴箱强制通风装置或 称闭式曲轴箱通风装置(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缩写PCV),如图所示。它比开式曲轴箱 通风装置多一个空气滤清器连接管2。新鲜空气由空气 滤清器进入曲轴箱,与窜气混合后,经PCV阀进入进气 管,与空气或油气混合气一起被吸入气缸燃烧掉。
(2)各部分混合气在投入燃烧前的状态不同,燃烧后 的压缩也不同,因此燃烧结束时,气缸内压力均匀,但温 度分布不均匀。
(3)由于火焰传播燃烧所引起的压缩-膨胀作用,会引 起气流运动,这使得火焰传播速度产生先加速后减速的倾 向。
5.1.2 影响汽油机燃烧的因素 根据汽油的燃烧分析,说明汽油机的设计和运行参
图5-11 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 1-输油泵;2-燃油滤清器;3-油箱;4分油管(油轨);5-油压调节器; 6-电子控制单元(ECU);7-电磁喷油器;8-冷起动电磁喷油器; 9-怠速转速调节螺钉;10-节气门控制器;11-节气门;12-进气流量感应板; 13-控制继电器组;14—氧传感器;15-水温传感器;16-温度时间继电器; 17-分电器;18-冷起动空气补偿器;19-怠速混合气调节螺钉;20-蓄电池;21-起动开关
发动机总排气量的0.5%~1.0%。如果这些窜入的混合气
不被排除,还会稀释曲轴箱内的机油,使机油变质造成发
动机机件过早磨损。
气缸的窜气会使发动机曲轴箱内产生压力。为防止 曲轴箱压力过高,早期内燃机一般都通过机油加油口处 使曲轴箱与大气相通,进行“呼吸”,这就是开式曲轴
箱通风系统。如图所示。
图5-5 开式曲轴箱通风装置简图 a)连接管 b)可变量孔 c)PCV阀 1-新鲜空气入口;2-进气歧管连接管;3-窜缸气体; 4-流动控制阀

车用汽油机排放控制技术

车用汽油机排放控制技术


要: 从机 内净化和机外净 化 两个方 面 阐述 了汽丰尾 气排放 控 制技术 的研
究 现 状 与 发展 趋 势 , 着重 介 绍 了 电子 控 制 燃 油喷 射 系统 与 三 元 催 化 转 化 嚣 、 内直 接 缸
喷射 、 均质 混舍 气压燃( C ) 废 气再循环 、 HC I、 清洁燃料等尾 气净化措施 。 关键词 : 汽车 ;汽油机;排放控制技术 ;机 内净化 ; 外净化 机
放 。但 由于它 减少 了进 气 充 量 中的 含 氧 量 , 宜在 只 部分负 荷 时采 用 , 以使 HC不 致 明 显 增 加 。要 最 大 限度地 减 少 NO 含 量 , 不 影 响 汽 油 机 经 济 性 和 又
超 过人 口增长 率 , 而且 还 在 不 断增 加 。在 整 整 一 个 世 纪 中, 球汽 车保 有量 已达到近 8亿辆 。因此 , 全 环
中圈分类号 : 6 . 7 U44 1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6 8 2 0 )1 0 5 3 17 —26 (0 7O —0 O 一O
汽车 是人类 最 重 要 的交 通 工具 之 一 , 增 长 率 其
新鲜空 气 ( 或混 合气 )中并 返 回气 缸 进 行 再 循 环 的 方法称 为废气 再循 环 ( GR) 可 有效 控 制 NO 的 排 E ,
9 以 上 。 O
采用可变进气流通截面可改善中速运转及部分 负 荷时 的汽 油机 性 能 , 可控 制 燃 烧速 率 。采用 可 并 变配气定时系统可调节缸内剩余废气量 , 降低 N O
排放, 改善怠 速性 能 。
1 1 3 废 气 再 循 环 ..
发动 机 工作 过 程 中 ,将一 部 分排气 引 到吸 入 的

车用汽油机排放和节油试验研究

车用汽油机排放和节油试验研究

车用汽油机排放和节油试验研究
卢希果;汝迅
【期刊名称】《内燃机工程》
【年(卷),期】1994(015)001
【摘要】改进化油器和点火系并控制某些调整参数,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使载重车CA6102Q和EQ6100Q汽油机尾气中的有害成分大幅度降低,燃油经济性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总页数】9页(P75-83)
【作者】卢希果;汝迅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K413.81
【相关文献】
1.车用汽油机稳态工况废气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J], 吴义虎;袁翔;曾昭茂;苏汉元;徐小林;张利军
2.满足欧Ⅱ及欧Ⅲ排放法规的车用汽油机冷起动排放控制技术 [J], 吴宁;王建昕
3.车用汽油机的停缸节油技术 [J], 张登攀;袁银南;崔勇
4.车用汽油机的节油潜力及高效汽油机的可行性 [J], 杨嘉林
5.车用汽油机的节油潜力及高效汽油机的可行性 [J], 杨嘉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

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

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发动机排放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为了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汽车制造商不断提高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水平。

本文将详细介绍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

1. 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概述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废气再循环(EGR)、燃油喷射控制、进气歧管喷射、涡轮增压等技术。

这些技术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发动机排放中的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等有害物质的含量。

2. 废气再循环(EGR)技术废气再循环(EGR)技术通过将部分废气引入燃烧室,与新鲜空气混合后参与燃烧过程,从而降低燃烧室内氮气的浓度,减少NOx的生成。

EGR技术的优点是降低NOx效果显著,且不需要额外能源消耗。

但EGR技术也会降低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增加磨损和腐蚀。

3. 燃油喷射控制技术燃油喷射控制技术是根据发动机的运行状态和负荷,精确控制燃油的喷射量和喷射时机。

通过优化燃油喷射,可以降低发动机排放中的HC和CO含量。

燃油喷射控制技术包括节气门控制、多点燃油喷射、直接燃油喷射等。

4. 进气歧管喷射技术进气歧管喷射技术是将燃油喷射到进气歧管中,与空气混合后进入燃烧室。

这种技术的优点是燃油分布均匀,燃烧效率高,能有效降低排放。

进气歧管喷射技术适用于多种发动机类型,如汽油机、柴油机等。

5. 涡轮增压技术涡轮增压技术是通过涡轮压缩进气,提高发动机进气量,从而提高燃烧效率和功率。

涡轮增压技术可以降低发动机排放中的CO和HC含量,同时提高燃油经济性。

但涡轮增压技术会增加发动机的负担,可能导致磨损和腐蚀。

6. 结论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对于降低排放、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各种排放控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局限性,因此汽车制造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排放控制技术,实现发动机排放的优化。

在未来,随着排放法规的进一步严格,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将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现代汽车排放与控制技术》第三章 汽车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

《现代汽车排放与控制技术》第三章 汽车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

在小负荷时,由于柴油机循环供油量较少, 燃烧室内存在较多过稀混合气区,使火焰传播困 难,燃烧室内气流运动弱,混合气形成不均匀, CO难以完全燃烧形成CO2。另外,在大负荷工况 下,柴油机每循环供油量较多,燃烧室内存在过 多的过浓混合气区,氧气的缺乏使CO不能得到及 时氧化,排放量有所增加。
HC排放特性
• 3.1.1 汽油机的排放特性 1 稳态排放特性 图3-1是一台2L排量4气门车用汽油机的CO、 HC和NOx排放特性图。横坐标是转速n,纵坐标 是平均压力Pme。
图3-1 汽油机的排放特性
3.1 汽车发动机的排放特性
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浓度是随发动机的工况(负荷与转 速)变化的,各种排气污染物(CO、HC等)的排放量随发 动机运转工况参数如转速n、平均有效压力pme等的变化规 律,称为发动机的排放特性。
根据工况的不同,排放特性可以分为稳态排放特性和瞬 态工况排放。稳态排放特性是指转速和负荷保持不变时发 动机的排放特性。
• 2 瞬态排放特性 1)冷起动工况 2)暖机工况 3)加减速工况
3.1.2柴油机的稳态排放特性
• 1 稳态排放特性
co排放特性
从图中可以看出,转速 一定时,随负荷的增大, CO排放量减少。在中速、 中负荷工况下,柴油机的 CO排放量最少。在小负荷 工况,CO排放量也略有增 加。但在整个工况范围CO 的排放量都很少。这是由于 涡轮增压直喷柴油机的空燃 比非常大,不易生成CO。
1) 起动工况
2)加减速等瞬态工况 在加速开始阶段由于供油拉杆由小负荷位置迅速移
动到大负荷位置,喷油泵循环供油量增加,喷入缸内的 燃油增加,而缸内气体温度升高缓慢,因此燃油汽化不 能迅速得到足够的热量,滞燃期变长。加速工况循环供 油量与转速随循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车用汽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研究

车用汽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研究
为 满足 1益严格 的排放法规 的需求 .降低汽车污染物 的排放 , 3 各 温 等信号 . 控制进 气管路 中涡流控制 阀的旋转角度 . 导气 流偏转产 引 类车用 汽油机废气排放控制技术 和控制方法迅速发展 。 本文从 机前净 生 涡流. 提高火焰 的传播速度 . 降低 H C的排放 。 此技术 多应用 在采用 化技术 、 内净 化技术 和机外处 理技术三 条途径着手 , 机 对汽油机 排放 稀 薄燃烧技术 的发 动机上 控制技术的发展进行 了分析 。 () 3 采用 可变进气 系统 . 以适应 发动机高 、 低转速不 同工况进气 量 的需求 目前采用的可变进气系统控制 . 主要有这么两种控制方式 : 可 1 机 前 净 化 技 术 变流通 面积 控制方 式和可变流通 长度 控制方式 控制原理均是利用进 提 在发 动机 不 同转速 条件 下实现性 能的 机前净化技术是在混合气进入气缸之 前 . 对燃料和空气采取 的措 气谐 振的效果 . 高充气效 率 . 最优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
【 关键 词】 油机 ; 汽 排放控 制; 前净化 ; 内净化 ; 机 机 机外处理
Ga oi eEngneEm iso n r lTehn q so h ce s ln i sin Co to c i ue n Ve il SUN a ’ BI Xi o NG i b n Gu - i
21 0 2年
第 1期
S INC CE E&T C N O YI F MAT O E H OL G OR N IN
o机械 与电子0
科技信 息
车用汽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研究
孙 潇 邴桂 斌 2 (. 1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淮安 230 ;. 2032北京市华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 北京 105) 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用汽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研究【摘要】本文分析了车用汽油机常用排放控制技术,主要从机前净化技术、机内净化技术和机外处理技术对当前汽车采用的各种技术原理、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各项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比较,并阐述了当前排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汽油机;排放控制;机前净化;机内净化;机外处理Gasoline Engine Emission Control Techniques on VehicleSUN Xiao1 BING Gui-bin2(1.Huai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3, China;2.Hua Tie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Ltd., Beijing, 100055,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gasoline emission control techniques used in automotive, mainly from the cleaning techniques before engine, cleaning techniques inside engine and the processing techniques outside engine. Variety of technical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in current are studies. The technical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are both compared and analyzed. It also analyzes the problems about emissions processing in current, and gives recommendations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Key words】Gasoline;Emission control;Cleaning before engine;Cleaning inside engine;The processing outside engine为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的需求,降低汽车污染物的排放,各类车用汽油机废气排放控制技术和控制方法迅速发展。

本文从机前净化技术、机内净化技术和机外处理技术三条途径着手,对汽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1 机前净化技术机前净化技术是在混合气进入气缸之前,对燃料和空气采取的措施。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1 燃油处理技术燃油处理技术是通过提高汽油的品质或添加一些添加剂使汽油充分燃烧,以此减少有害物的排放。

在提高汽油品质方面,除了需要采用含铅汽油外,还要降低汽油中的硫、苯及烃类物质的含量。

此外,在燃油中使用添加剂可以减少进气系统和油路中产生的积碳,改善发动机的燃烧效率,降低HC、CO的排放量。

在发动机采用无铅汽油后,为提高汽油的辛烷值,在燃油中添加抗爆剂,如醇类、醚类,可改善汽车发动机的性能,降低废气中的CO的含量。

这种混合燃料又被称之为汽醇燃料或M燃料。

1.2 替代燃料的使用车用汽油机的替代燃料主要是:液化石油气、天然气、醇类燃料等。

液化石油气辛烷值高、抗爆性好、热值高、安全可靠,且热效率较高;但是CO和NOx 的排放较高,发动机冷启动困难,加速性能下降。

天然气在主要成分是烷烃,主要有压缩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两种。

其主要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热值高、抗爆性能好、燃烧效率高。

醇类燃料主要应用甲醇和乙醇两种,因其本身含氧量较高,燃料燃烧的更加充分,减少了环境的压力,但是因为能源利用率较低、成本较高等原因,很难广泛应用[1]。

1.3 燃油蒸发控制系统燃油蒸发控制系统可有效降低燃油箱中汽油蒸发排入大气所造成的污染,以活性碳罐的使用效果最为有效。

工作原理:当停车期间,利用活性碳罐活性,吸收汽油蒸汽,防止向大气扩散;当发动机运行后,电控单元控制活性碳罐电磁阀打开与进气管的通道,利用进气真空度将活性碳罐中吸附的汽油蒸汽吸入进气管道中与进气一起参与燃烧。

这不仅降低了HC的排放,还提高了燃油的有效利用率。

此系统在怠速及全负荷工况下不工作,以防止在怠速工况时造成混合气过浓而熄火及在全负荷运行时,混合气过稀而降低发动机的动力性[2]。

1.4 进气系统的技术改进为提高进气系统的充气效率,使混合气混合更为均匀,发动机的进气系统多采用以下技术:(1)采用多气门技术,保证较大的换气流通截面。

这不仅可以增大充气系数,而且对于火花塞的中心布置、泵气损失减少、有害排放物降低等有很大的帮助。

(2)采用进气涡流电控系统,加强油气混合,实现可燃混合气的快速、充分燃烧。

该系统电控单元采集发动机转速、节气门开度、冷却水温等信号,控制进气管路中涡流控制阀的旋转角度,引导气流偏转产生涡流,提高火焰的传播速度,降低HC的排放。

此技术多应用在采用稀薄燃烧技术的发动机上。

(3)采用可变进气系统,以适应发动机高、低转速不同工况进气量的需求。

目前采用的可变进气系统控制,主要有这么两种控制方式:可变流通面积控制方式和可变流通长度控制方式。

控制原理均是利用进气谐振的效果,提高充气效率,在发动机不同转速条件下实现性能的最优化,可提高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

2 机内净化技术2.1 燃烧系统的优化燃烧室系统的优化主要围绕两个方面:改善缸内的气流及采用紧凑的燃烧室形状。

要增强缸内混合气的涡流和紊流,可采用螺旋进气道或利用可变的截止阀增强缸内涡流扰动,提高火焰的传播速度[3]。

紧凑的燃烧室可通过减少不参与燃烧的缝隙容积的措施,即将活塞第一环槽的位置上移减少活塞头部到活塞顶部的距离,使燃烧室更紧凑,以降低HC的排放。

2.2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优化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优化,给发动机提供适应工况要求的燃油空燃比。

闭环反馈控制的应用,满足了三元催化转化器对空燃比的要求。

不仅可以降低燃油消耗率,还能很好的改善发动机的排放特性。

现在多用精度更高的线性宽域氧传感器替代传统氧传感器,能在更宽的范围内对空燃比进行反馈,使发动机排放性能更佳。

2.3 点火正时的优化点火提前角对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有重要影响。

最常用的排放控制是推迟点火提前角,以降低HC和NOx的排放。

但是推迟点火提前角会使平均有效压力下降和油耗上升,所以应综合考虑发动机排放特性、动力性及经济性来确定最佳点火提前角。

2.4 稀薄燃烧技术使发动机的空燃比较之传统发动机14.7:1理论空燃比提高到15:1-27:1,随着空燃比的增加,尾气中的NOx、CO等浓度会明显减少,HC的排放也有一定的降低。

此技术是降低汽油机排放、提高发动机性能的主要研究方向。

在稀薄燃烧技术应用的同时,通常与分层燃烧技术、紧凑的燃烧室形状、火花塞结构及布置位置的改善等技术协调应用。

2.5 废气再循环控制技术废气再循环将一定数量的废气引入发动机进气管道,利用惰性气体的高比热值及不可燃特性,使发动机的燃烧温度降低、氧的浓度减少,从而有效的控制发动机NOx的排放,但在发动机处于怠速、小负荷低转速及冷启动工况时,废气的再循环量必须要严格控制以保证发动机的性能。

2.6 均质混合气压燃技术在启动和加速阶段,通过火花塞点火将燃料与空气的混合物点着;当进入高速行驶时,发动机切换至均质混合气压燃模式,通过气缸内的高温高压使燃料燃烧,工作情况与柴油机类似。

此技术被称为内燃机的第三者燃烧方式,是当前内燃机燃烧的研究热点,是点燃式内燃机和压缩式内燃机的有机结合,可适用于汽油、天然气、丙烷、乙醇、柴油和生物燃料等多种燃料。

目前,均质混合气压燃技术具有低排放、高热效率、低燃油消耗率的优点,但其燃烧时刻、爆震、可变压缩比等的控制与调整需要进一步攻克[4]。

3 机外净化技术在改进发动机本身设计及优化其运行参数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难度越来越大。

需要兼顾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等要求的发动机结构越来越复杂,成本急剧上升[5]。

3.1 三元催化转换器三元催化转换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排放后处理装置,安装在排气管上。

其最高转换效率发生在理论空燃比14.7:1附近的很小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空燃比的精确控制,通常在排气管道中安装氧传感器,形成闭环控制。

但在低温起动、暖机、急加速、急减速等开环情况下,三元催化转换器效率较低,排放污染物就会增加。

为了改善低温起动性能,采用紧凑耦合催化器安装在距离发动机较近的位置,通常热容量较小、激活时间短,可显著减少冷启动阶段的HC的排放。

3.2 闭式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闭式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是在早期曲轴箱通风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将曲轴箱和进气管连通,根据发动机工况的不同,利用进气管中真空度的变化,控制曲轴箱窜气进入进气管的再循环量。

此技术可以提高发动机的经济性,并可以降低排放,因此在发动机上广泛采用。

3.3 二次空气喷射技术以减少废气排放为目的,二次空气喷射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发动机上,通常有空气泵式和脉冲式两种。

该技术是将新鲜空气送入发动机排气管内,使废气中的HC、CO进一步氧化为H2O、CO2。

因此二次空气喷射系统也常被称为补燃系统或后燃系统。

4 结束语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净化往往在降低HC、CO与降低NOx排放量上相互矛盾,无法兼顾。

同时,废气处理净化装置也常与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指标发生冲突。

因此,对发动机排放物控制的技术综合优化的关键是将性能达到最佳折中。

同时还应在日常的车辆使用中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并对发动机做好维护保养,使发动机保持在最佳的工作状态,从根本上预防、减少有害排放物的生成。

【参考文献】[1]郭猛超,张亚军,胡伟.车用替代燃料现状及应用分析[J].能源与环境,2007(05):20-21.[2]王春雨.燃油蒸发排放控制系统诱发的故障与排除[J].汽车维修,2009.2:12.[3]刘志强,吴文兵,王锡云.降低车用汽油机排放的技术措施[J].公路与汽运,2003(1):5-7.[4]孙庆,秦松涛,张勇.汽油机均质混合气压燃燃烧技术[J].山东内燃机,2006(1):14-17.[5]金迪武,王庆,邓琦.轻型汽车排放升级国Ⅳ控制技术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7(5):29-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