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文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南京理工大学文件
南理工教〔2017〕225号
各学院:
为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全面落实《南京理工大学“十三五”本科人才培养规划》(南理工〔2016〕516号)、《南京理工大学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南理工〔2017〕1号)和《中共南京理工大学委员会关于印发〈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南理工党〔2017〕29号),充分发挥培养方案在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指导和纲领作用,学校决定启动201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并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满足国防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需求为己任,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创建南理工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为目标,持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以培养工程精英和社会中坚为主旨,积极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全融入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二、制定原则
2018版培养方案制定遵循以下原则:
(一)学生中心
充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全面调研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认真听取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构建基于信息化时代的“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基于学习成果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的教学评价体系,按需设课。
(二)学院主体
充分发挥学院的主观能动性,支持学院在充分论证或试点的基础上,基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总目标,确立符合学院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牵引,构建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特色,打造亮点。
(三)强化实践
密切联系理论与实践,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要求,确保实践教学学分和学时安排,加强实验、综合实践、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管理,推进校企协同育人,落实实践育人功能。
(四)创新融入
牢固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重点和突破,积极构筑“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全过程融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本科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 2 -
新实践能力。
(五)行业对标
深入了解同行、行业标准。
各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选择1-2所国内高水平大学同类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对照,并积极听取企业、用人单位反馈。
工科各专业应吸收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指导性专业规范”,其它专业兼顾执业资格要求,面向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强化专业内涵。
(六)国际接轨
积极推进培养方案国际化,省级、校级品牌专业应对照一所国外知名高校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方案设计,所有专业均应实现50%以上的专业教育课程具备全英语授课能力。
已开设全英语专业的学院应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推进培养过程国际化。
三、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培养目标
以“培养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求真务实,能开拓创新、引领发展的工程精英和社会中坚”为总体目标定位,各专业在充分调研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和社会需求状况、学科专业支撑情况的基础上, 结合工程专业认证要求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参考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规范,确立本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内容既包括知识目标,也包括能力达成和素质养成目标,表述应明确、具体、可测,体现本专业的传统、优势和特色。
- 3 -
(二)毕业要求
毕业生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后,各专业应对本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进行总体描述,进一步明确通过本科阶段的培养和训练,本专业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应达到的水平(本部分可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等进行梳理)。
学分要求:各专业学生必须修完通识教育必修课程(37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8学分)、学科教育课程(25-40学分)、专业教育课程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同时累计完成课外创新4学分(不计入毕业学分)。
毕业学分建议,理科、工科类165学分左右,经管、人文、艺术类160学分左右。
各专业可在此基础上自主确定本专业学生的毕业学分最低要求。
四、课程体系
2018版本科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必修、选修)、学科教育课程(必修)、专业教育课程(必修、选修)三部分、五大类别组成(附件1)。
(一)各类课程学分设置
(1)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是为培养大学生人文修养、身心品质、社会责任感而设置的一组平台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外国语言、军事体育、创新创业、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具体要求为:
A.思想政治教育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学分、- 4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形势与政策1学分。
为落实实践育人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实践环节,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3+3模式,课堂讲授与课内实践(参观、讨论、讲座、报告、在线学习等)学时比为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2+1模式,课堂讲授与课内实践学时比为2:1。
B.外国语言类
大学英语分为通用英语与进阶英语,共计8学分。
新生入学后按高考英语成绩分为A、B、C班,A班第一学年学习通用英语Ⅱ、进阶英语Ⅰ(通用英语Ⅰ免修),第二学年学习进阶英语Ⅱ。
B班、C班第一学年学习通用英语Ⅰ、Ⅱ,第一学期结束,同卷考试,根据考试成绩,适度滚动,确定第二学年的分班。
C班第二学年继续学习通用英语Ⅲ、Ⅳ,B班学习进阶英语Ⅰ、Ⅱ。
C.军事体育类
军事理论2学分、军事训练2学分、体育4学分。
体育安排在第一、二学年,由必修项目和学生自选项目组成。
D.创新创业类
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组课程,其中创业教育1学分、科研训练2学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0.5学分、就业指导0.5学分。
E.计算机基础类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包括计算思维(理工科专业修读)和大学计算机(经管文法艺术类专业修读)两门课程,各2学
- 5 -
分。
(2)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知识领域,增进其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其关系的理解,培养健全的人格、宽容的态度、开阔的视野、批判的思维、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分为人文与艺术类、自然与科技类、经济与社会类、创新与创业类四个大类。
全校所有学生均需修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8学分,其中创新与创业类≥1门,理工类专业必修人文与艺术类≥2门,经济与社会类≥1门,经管文法艺术类专业必修自然与科技类≥2门,人文与艺术类≥1门。
(3)学科教育必修课程
学科教育课程原则上是在学科门类平台下设置的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人文社会类、工程管理类课程,旨在建立宽厚的学科基础,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设置该类课程应体现相应学科门类下各专业的共同知识基础和素质要求。
A.自然科学类:数学类、物理类课程。
B.工程技术类:图学类、信息技术应用类和工程技术实习类课程。
C.人文社会类:科学技术史、社会学原理、美学基础、中国语文、经济学等课程。
D.工程管理类:工程管理、项目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
根据学院和专业设置的具体情况以及各专业的实际教学要求,将我校本科专业划分为理科、工科、经管、文法、- 6 -
艺术五类,各专业类可从上述四类基础课程中选择相应课程设置为学科教育课程。
(4)专业教育必修课程
A.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是在专业大类平台上设置的一组课程,是专业大类内各专业进行专业教育的基础。
此类课程设置应按照专业规范标准,体现专业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覆盖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
B.专业方向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是在专业层面上设置的突显专业前沿、体现专业内涵、反映专业特色的一组课程。
课程设置应围绕主要知识点对课程进行整合,削枝强干,力求精炼,与行业接轨,突出专业的基本训练。
专业招生规模达60人以上的专业原则上可根据学科、专业研究现状,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国家、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依据相关要求,设置“卓工”专业方向课程。
“卓工计划”应设置累积一年(不少于36周)的工程实践教育环节,其中校内工程实践环节累计学时不少于18周,包括工程认知实践(4-6周)、工程专业实践(6-8周)、工程综合实践(8~10周)等三个阶段;企业工程实践环节累计学时不少于18周,包括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1-2门由企业人员在企业或到学校开设的企业课程。
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是学生进行专业综合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专业教育选修课程
旨在拓展专业方向,实现本研贯通,增强国际视野的一组课程。
- 7 -
(二)实践教学体系
各专业应建立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推进基于项目的教学改革。
充分利用夏季小学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累计学时(必修),理科、经管、文法类专业不应少于专业总学时(必修)的30%,工科、艺术类专业不应少于专业总学时(必修)的40%。
A.实验
包括独立设课实验和课内实验两种。
各专业应认真梳理实验项目,在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新成果的基础上,更新实验教学内容、设计开出新的实验项目。
每个实验项目原则上不超过4学时,且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占总实验学时的比例应不低于85%。
B.综合实践
结合核心课程或课群,理工、艺术类专业至少安排3个综合性课程设计或综合实验;文法、经管类专业必须完成学年论文或社会调查论文3篇。
C.实习
实习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
理工类专业主要包括金属工艺实习、电子工艺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人文经管类专业包括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工程技术实习等。
毕业实习原则上应安排在第八学期初,最早可提前到大四年级夏季学期。
D.科研训练
科研训练是纳入到通识教育必修的实践环节,第四学期选题,第七学期结题,持续1.5年,计2学分。
“卓工计划”- 8 -
试点专业的科研训练题目应来自企业,并由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
E.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工科类、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理科类、文法类、经管类专业)是本科阶段的综合实践环节,安排在大四学年,第七学期选题,第八学期答辩。
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应进行文献检索,外文文献阅读与翻译。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应分专业方向单独制定。
五、基本要求
1.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由学校统筹规划,开课单位负责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按照教育部要求组织教学,凡涉及实践教学学分的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应充实、具体,实践学分记载应有据可查。
授课教师应积极改进课程授课方式,增加专题研讨式教学等,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数学类、物理类、信息技术应用类、图学类、工程技术实习类、力学类、电工电子类、工程管理类等学科教育课程实行归口管理,由归口单位负责规划与建设,提出课程改革建设方案,实现系列化、多样化、模块化,以满足不同专业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专业教育课程由学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自主设定,实行大类招生的专业,应以大类为单位构建大类平台课程,鼓励有条件的学院前两年课程打通构建学院平台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应充分结合相关行业、专业标准,吸引行业、企业参与,让学生体验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管理全流程。
为增进学生专业兴趣,提高专业素养,各专业可根据需要设
- 9 -
置专业导论、工程伦理、论文写作等课程。
为加强课程建设和管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所有必修课程均应安排2名以上任课教师。
每个专业必须开设不少于3门英文授课的课程,鼓励引进外文原版教材。
4.专业选修课程由学院自主开设,为确保课程选择性,各专业应设置不少于24学分的专业选修课,鼓励学院按专业大类开设更多高质量的专业选修课程。
5.贯彻教育部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应全员参与、全过程融入,因此,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的任课教师均应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肩负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神圣使命,充分发掘运用课程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做大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6.课程的学分与学时结构。
一般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每16学时计1学分,并按1:1确定课内、外学时比,突出精讲多练,理论与实践结合;需要教师全程参与、现场指导且无课外作业要求的课程每32学时为1学分;综合实践类(如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学年论文、社会调查等)、实习类课程等,1周(40学时)为1学分,毕业设计(论文)时间10-14周,总学分8-10个。
应精心、合理、科学地分配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学时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7.根据学校实施“三学期”制的要求,合理安排课程的开课学期,保证学生课程学习任务均衡,夏季学期安排课程总学分不超过4学分,春、秋季学期不超过25学分;集中实践环节应尽可能地安排在夏季学期。
- 10 -
8.已经开设或计划开设的全英语授课专业,可同步进行全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或制定。
9.鼓励有条件的学院制定副修、双学位的培养方案。
已经开设的副修专业同步修订培养方案。
结合学科专业基本知识体系要求,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灵活构建课程体系,总学分控制在40-45学分左右。
10.教育实验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第二学位专业同步进行培养方案制定。
11.中外联合办学的专业应做好培养方案对接,上报培养方案。
12.已明确停招的专业可不制定培养方案。
13.课程名称。
课程的中英文名称必须科学规范,与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中核心课程示例基本保持一致,为学科和行业内所公认,与国际接轨。
14.各学院应高度重视,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专业负责人、教授、企业专家组成的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小组,充分听取用人单位、学生等各方意见,科学合理制定2018版培养方案。
六、培养计划的组成(中、英对照)
(一)学院概况
(二)各专业培养方案
1.专业介绍(含专业沿革、专业优势与特色、就业与服务面向等,不超过500字)
2.培养目标(含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所胜任的工作、领域、人才类型定位等)
- 11 -
3.毕业生能力和学分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的基本训练,掌握的基本能力)
4.学制与学位(标准学制四年)
5.主干学科与交叉学科
6.专业核心课程
7.主要集中实践环节
8.课程体系流程图
9.教学计划进程表
七、工作安排
- 12 -
附件:1.各类课程建议学分
2.南京理工大学2018版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3.***学院201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4.毕业生能力与课程对应关系表
5.通识教育、学科教育课程清单(分学院下发)
南京理工大学
2017年5月18日
南京理工大学党政办公室 2017年5月18日印发
- 13 -
附件1:
各类课程建议学分
- 14 -
- 15 -
附件2:
南京理工大学2018版课程教学大纲(模板注1)
- 16 -
- 17 -
注1:此模板适用于除毕业设计之外的所有课程,包括理论课、独立设课的实验课、课程设计、实习等。
注2:实践属性包括理论课(不含实践环节)、理论课(含实践环节)、实验课、毕业设计(论文)、科研训练、校内实习、校外实习、学年论文/社会调查、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军事体育类。
- 18 -
- 19 -
一、调研概况
(一)学生调研(毕业生、在校生) (二)用人单位反馈
(三)国内高校调研(1-2所) (四)国外高校调研(1所) 二、调研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三、学院2018版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
- 20 -
【能力要求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能力要求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能力要求3】 ……
注1:毕业生能力要求应与各专业培养方案中“3.毕业生能力和学分要求”的描述一致,各专业培养方案的毕业生能力要求可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行业认证标准等进行梳理。
注2:教学目标应与各课程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分条说明”严格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