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至2018年管理类联考MBAMPAcc考研写作真题与答案详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2018年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管理类专业硕士学位联考

中文写作真题+答案详解

适用对象:MBA、MPAcc、MPA、MEM、MTA、EMBA

更新时间:2018年7月20日

目录:

【中文写作篇】 (2)

2017年12月管理类硕士学位-写作真题+答案解析 (2)

2016年12月管理类硕士学位-写作真题+答案解析 (6)

2015年12月管理类硕士学位-写作真题+答案解析 (8)

2014年12月管理类硕士学位-写作真题+答案解析 (11)

2014年1月管理类硕士学位-写作真题+答案解析 (13)

2013年1月管理类硕士学位-写作真题+答案解析 (14)

2012年1月管理类硕士学位-写作真题+答案解析 (16)

2011年1月管理类硕士学位-写作真题+答案解析 (18)

2010年1月管理类硕士学位-写作真题+答案解析 (20)

2009年1月管理类硕士学位-写作真题+答案解析 (21)

【中文写作篇】

2017年12月管理类硕士学位-写作真题+答案解析

第56-57题,共65分。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论说文35分。请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56.论证有效性分析:

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哈佛大学教授本杰明·史华慈(Benjamin I.Schwartz)在二十世纪末指出,开始席卷一切的物质主义潮流将极大地冲击人类社会固有的价值观念,造成人类社会精神世界的空虚,这一论点值得商榷。

首先,按照唯物主义物质决定精神的基本原理,精神是物质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因此,物质丰富只会充实精神世界,物质主义潮流不可能造成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

其次,后物质主义理论认为:个人基本的物质生活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把注意点转移到非物质方面,物质生活丰裕的人,往往会更注重精神生活,追求社会公平,个人尊严等等。

还有,最近一项对某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有69%的人认为物质生活丰富可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有22%的人认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没有什么关系,只有9%的人认为物质生活丰富反而会降低人的精神追求。

总之,物质决定精神,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促进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担心物质生活的丰富会冲击人类的精神世界,只是杞人忧天罢了。

一、难度评估

本题目延续了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贯命题思路,难度适中。通观这段材料,题目的中心主要集中于“物质生活丰富是否能够冲击人类精神世界”这一问题。材料中从批判哈佛大学教授本杰明·史华慈的观点入手,从三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担心物质生活的丰富会冲击人类的精神世界,只是杞人忧天罢了。

二、真题解析

1、文中从“物质决定精神的基本原理,精神是物质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断定“物质丰富只会充实精神世界,物质主义潮流不可能造成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这样的结论,显然是不准确的。这里的因果关系是不能成立的,物质决定精神(意识)固然正确,但是无法推断物质丰富的人精神生活也丰富;

2、物质主义潮流不可能造成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这一说法过于绝对化,这显然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3、文章援引后物质主义理论“个人基本的物质生活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把注意点转移到非物质方面”认为“物质生活丰裕的人,往往会更注重精神生活,追求社会公平,个人尊严等等”这里在处理概念上,明显有不准确的地方,非物质就一定是精神生活吗?追求精神生活一定要追求社会公平吗?这显然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与考量的。

4、文中仅以最近一项对某高校大学生的抽样就得出了:有69%的人认为物质生活丰富可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有22%的人认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没有什么关系,只有9%的人认为物质生活丰富反而会降低人的精神追求。这样的结论,很显然,这里的样本过小,而且不公正,其所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不准确的。

5、最后,文中认为物质决定精神,所以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促进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这里的因果关系也是牵强的,难以必然成立。

6、其他错误,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三、华章参考例文

如此论证,岂能服人?

材料从理论推演和实践分析两个角度,对于本杰明·史华慈教授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担心物质生活的丰富会冲击人类的精神世界,只是杞人忧天罢了。这一论证看似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实则是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现将其主要的逻辑疏漏之处分析如下:

首先,作者援引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精神”的原理,认为“物质丰富只会充实精神世界,不可能造成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这一论证明显是违背基本的哲学常识的,没有准确的理解这一基本世界观的内涵。物质决定精神,说的是人类与世界认识论角度的关系,二者并不存在着正比例似的相关关系。

其次,论证中还存在着如下的观点:物质生活丰裕的人,往往会更注重精神生活,追求社会公平,个人尊严等等。这明显是夏虫语冰,陆人谈海的想当然式结论,与客观事实明显不符。现实生

活中,那些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富二代”比比皆是,足以证明材料中这一观点是片面的。

再次,为了证明上述观点,作者还进一步征引后物质主义理论,证明物质生活的富裕会推动人类追求社会公平,个人尊严等等。该说法也值得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考量,这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必然成立,只能是一种可能性的推测。更遑论,这个理论只是一家之言,是否具有公正性?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最后,该论证仅以在某一大学的调查结果为样本,就推断出大众对于这一问题的态度。此处的抽样调查如此草率,岂能得出可靠的结论?一孔之见,管窥蠡测,必然会影响得出结论的客观性,更何况,选择大学生作为样本对这一问题进行调研,本身也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样本即小而且不公正,其结论也必然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综上所述,要想正确讨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还需要进行更加准确、严密的分析,文中的“翻案文章”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57.论说文:根据以下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

有人说,机器人应该帮助人类完成一些繁琐的工作,而不是取代人类。技术的发展会夺取一些人低端的工作岗位,同时也会创造出更高端更舒适的工作岗位。例如历史上铁路的出现让挑夫消失,但同时创造了千百万铁路工人的岗位。人工智能技术的变革,同样会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有人却不以为然。

一、难度评估

今年的论说文难度,属于中等偏上难度,以最热门的“人工智能”这一话题作为切入点,考查我们的思考,表达能力。话题范围比较宽泛,审题难度持中,比较侧重于对问题的分析与表达。

二、真题解析

今年的论说文,可供参考的立意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文着重于探讨“人工智能”这一新兴热点对于社会的作用,我们可以由此切入,探讨人工智能的意义,价值,发展方向等。

2、全文有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一种人为人工智能有好处,另外一种却不以为然,那么我们可以从这样的角度切入——究竟怎样看待人工智能?换言之,我们可以写“理性看待人工智能”、

3、材料中有这样的论述“技术的发展会夺取一些人低端的工作岗位,同时也会创造出更高端更舒适的工作岗位。例如历史上铁路的出现让挑夫消失,但同时创造了千百万铁路工人的岗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