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完整版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b58d5151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a8.png)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极具权谋智勇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对他形象的一些分析:
1.雄才大略:曹操被描绘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善于制定计谋和应对复杂的局势。
他在战场上的胜利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表明了他的雄才大略。
2.谋略多变:曹操以其出色的谋略而闻名,他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经常使用诈降、离间、分化等手段来瓦解敌对势力,同时也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谋求最大利益。
3.勇武果决:曹操是一个勇猛果断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断力。
无论是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是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中,曹操都表现出了冷静果断的指挥风格。
4.文治武功:尽管曹操以其军事才能而闻名,但他也是一个重视文化和教育的统治者。
他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图通过文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5.多面性格:曹操的形象也展示了他复杂的个性特点。
他既有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
他在与刘备、孙权等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展现了他的智慧、机智和幽默感,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总的来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矛盾而多面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分析论文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7edf35bf01dc281e53af03a.png)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分析摘要:《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全书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曹操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奸”和“雄”的统一。
文仅就《三国演义》对曹操的性格中的“奸”和“雄”作分析。
关键字:曹操;奸;雄;性格一、曹操性格之“奸”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罗贯中也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他奸的一面:奸诈狡猾,虚假伪善。
1、奸诈狡猾曹操是一个奸诈狡猾的人。
在小说第四回“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
董卓弄权,天下共愤。
曹操欲为天下人除害,先是屈身事卓寻间图之,后向司徒王允借宝刀一口,欲去刺杀董卓。
本来,要杀董卓,一般刀剑即可,曹操却偏要借宝刀,说明他早已为行刺不成准备了退路,其心思之细密,又非常人可及。
当机会来到,他拔出宝刀就要下手时,不料董卓看见拔刀动作,回身而问,吕布又已回到阁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曹操立即跪下,献上宝刀,把事情轻轻遮掩过去。
随即又以试马为名,逃出洛阳,其.奸诈狡猾的本领,确实令人惊叹。
2.虚假伪善曹操把虚情假意用到了极至,对同窗好友亦是如此。
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许攸来降”。
官渡大战时,曹操与袁绍二军相持,旧友许攸前来投奔,“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
然后许攸就问曹操现在有多少存粮啊,曹操回答用一年绰绰有余。
许攸笑说,只怕未必。
曹操又说起码也够半年。
许攸洗刷道:大家都说你曹操奸诈,果然不假。
曹操挨着许攸的耳朵说军中还有一个月用的粮食。
许攸高声大气地说,你的粮食已经没有了。
曹操大惊,你怎么知道?由此可见曹操虚假伪善。
许攸以诚相投,虽曹操表面上热情相迎,但接着一本正经的“真言”竟是满口假话。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从华容道逃归,在南郡安歇时,对着众谋士,突然大哭起来。
谋士们问他为什么哭,曹操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从一方面看,这好像是曹操的爱才惜才。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汇总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5b75887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8f.png)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汇总曹操,名字是诸葛亮给的,字孟德,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曾为东汉政权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因其手段残暴而备受争议。
下面将从曹操的人物形象、战略才能和性格特点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是一个多面的人物。
他是一个政治家,具有出色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能够稳定统一后期东汉政权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为东汉政权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曹操也是一个勇猛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多次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可以说是当时最强大的武将之一、此外,曹操还是一个才情出众的诗人,他擅长作词作赋,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其次,曹操的战略才能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他能够根据局势的变化灵活地调整战略,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
曹操精通兵法,善于兵力调度和谋略部署,旗帜鲜明地实施了“擒贼先擒王”的方略,一方面采取经济封锁和政治手段削弱敌人的实力,另一方面通过军事行动消灭对手,有效地推进了他的统一大业。
然而,曹操的性格特点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他被描绘成一个冰冷残忍、狡诈奸诈的人物。
他在占据权力后,往往会采取残酷手段对待政敌和不从的人,有时甚至不惜杀戮平民百姓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曹操的手段虽然为他带来了权力和地位,但也让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尽管如此,曹操也有一些正面的性格特点。
他有才学和文韬武略,对书法、诗歌都有一定造诣。
他勤奋好学,善于分析问题和思考,并能在危难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
曹操对才能和人才有一定的认同和尊重,他喜欢培养有才华的人,如荀彧、郭嘉等。
同时,曹操也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他对局势的判断往往准确且果断,能够快速做出决策。
总的来说,曹操是一个多面的人物,其形象在《三国演义》中具有鲜明独特的特点。
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使他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同时他的性格特点也使他备受争议。
曹操的形象对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给后世的人们提供了有关领导才能和治国之道的思考。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4c5e5d964bcf84b9d57b42.png)
目录一、曹操生平简介二、曹操正面形象——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深谋远虑的政治家1.抱负远大,胆识过人2.能屈能伸,忍辱负重3.唯才是举,随能任事4.博采众长,从谏如流(二)雄才伟略的军事家1.军事统帅,领导核心2.富有韬略,运筹帷幄3.战术灵活,善于用兵4.赏罚分明,治军有道5.身先士卒,亲力亲为三、曹操反面形象——不折不扣的“伪君子”(一)滥杀无辜,惨无人道(二)猜疑多变、自私残忍(三)心胸狭隘,嫉贤妒能(四)虚假伪善,玩弄权术(五)奸诈狡猾,阴险狠毒四、综合评价(一)集“奸”与“雄”于一身(二)乱世中的悲剧英雄(三)“拥刘反曹”思想的反面典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分析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人物,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掺半。
在我看来,曹操有“雄”的一面,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曹操也有“奸”的一面,他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
本文从曹操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对其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曹操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他抱负远大、胆识过人,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唯才是举、随能任事,博采众长、从谏如流;其次,曹操是一个具有雄才伟略的军事家,他是军事统帅、领导核心,富有韬略、运筹帷幄,战术灵活、善于用兵,赏罚分明、治军有道,身先士卒、亲力亲为。
同时,曹操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他滥杀无辜、惨无人道,猜疑多变、自私残忍,心胸狭隘、嫉贤妒能;虚假伪善、玩弄权术,奸诈狡猾、阴险狠毒。
所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综合多方面考虑,不应用“非白即黑”的态度,要全方位去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政治家;军事家;伪君子在我国众多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
小说中,曹操是一位有胆有谋的政治家和才能卓越的军事家,他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
同时另一方面,曹操身上有着无穷无尽的贪欲和权势欲,是一个权谋机诈、无比凶残的人物,常常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人心、收罗人才,为自己所用。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62dc19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ef.png)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
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人物简介: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即魏武帝,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是三国时期势力最大的霸主。
二、性格特点之一广纳贤才,礼贤下士。
具体事例:1、曹操是个颇负盛名的爱才之君。
在官渡一战中,曹操与袁绍对峙的局面一直僵持不下。
袁绍手下,有几位谋臣,其中就有才高八斗的许攸。
在袁绍的.旗下,许攸是最受宠的谋士。
一次偶然的机遇,郭图趁许攸探查曹军虚实。
在袁绍帐前大肆指控许攸私通曹操,一脸茫然的许攸被伦为囚犯。
他明白,如果自己仍旧辅佐袁绍的话免不了杀身之祸,还是赶紧弃袁绍而去为妙。
眼下只有曹操离自己最近,何不投奔曹操为快。
消息传到了曹营,曹操早已耳闻许攸的才华,兴奋不已。
鞋子还没穿好就跑来迎接许攸。
最终,许攸帮助曹操找到了袁绍的粮库,放火将其烧毁,袁绍大军不战而忘,袁绍不久后也因被曹操数次打败吐血而死。
2、刘备本是一个微乎其微的百姓,可后因与祖辈与皇室有关,天子口喻将其提拔为皇叔,这也让心疑的曹操对他有了一丝警惕。
刘备是个正人君子,他为人忠义,心胸宽广,平凡却素有大志。
从而桃李满天下,变为妇孺皆知的好口碑。
所以,投靠刘备的英雄豪杰特别多,无论是谋士还是武将,都是千古英才,出力拔萃。
徐庶就是其中的一位。
徐庶是个才华横溢的谋士,后被刘备所用。
因为刘备势力单薄,一直吃败仗,惨烈的局面僵持不下。
来因为偶然的机遇,经部下介绍而得了徐庶,徐庶刚进蜀营,刘备便打了一个打胜仗。
曹操听见了,便从徐庶的老家把徐庶的老母架过来,同时命令手下写好文书,说徐庶的母亲饱受苦难,被囚于牢狱之中。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49086633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bd.png)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也是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以下是曹操在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特点:
政治家和军事统帅:曹操被描绘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他有着出色的谋略和军事才能,能够灵活运用兵法,制定明智的决策。
他的军队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使他在混战的三国时期崭露头角。
权谋高手:曹操以其权谋和智谋而闻名,常常通过计谋和策略达到他的目的。
他在政治斗争中善于运用手段,以实现自身的权力和统治目标。
仁爱一面:尽管曹操在历史上有一些残酷的行为,但在小说中,他也展现了一些仁爱的一面。
例如,他对待手下的将领有时是宽容的,对待俘虏也有时显示出仁慈之心。
文学才华:曹操被描绘成一个具有文学修养和才华的人物。
他善于诗歌、音乐,对文学艺术有一定的鉴赏力,这使得他在形象上更为丰满。
家庭观念:尽管曹操是位军事政治家,但他在小说中也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
他对待家人的态度相对温和,有时甚至显示出为人父母的责任心。
总体而言,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角色,他的形象融合了政
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多重特质。
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也受到了后来文化作品的多次演绎和解读,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完整版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644df0d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c7.png)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完整版曹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三国时期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塑造得极为复杂和多面化。
本文将从曹操的政治才能、军事战略、个人品质以及形象转变等方面对其形象进行全面分析。
首先,曹操是一位极具政治才能的人物。
在领导曹魏建立的过程中,曹操表现出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卓越的管理才能。
他建立了完善的行政机构,并对经济、法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
他注重民众的生活和福利,为了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实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和减税措施。
曹操还善于借助外交手段解决国际问题,与外族稳定关系。
这些政治才能使得曹魏得以稳定发展,并且成为了整个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势力之一其次,曹操在军事战略上也有着卓越的才能。
他重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通过和创新,使得曹魏的军队成为当时最为精锐和强大的部队之一、曹操善于制定作战计划,善于运用兵法的原则和战术,通常能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胜利。
他善于运用奇兵和伏兵,善于诱敌深入陷阱并夺取战机。
他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一系列的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使得曹魏的势力得以巩固和扩大。
然而,曹操的形象也不仅仅是正面的。
曹操在权力面前常常会表现出极端的冷酷和无情。
他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力,以至于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描述为“奸雄”和“寇贼”。
他对待敌人和叛逆者都采取了极其严厉和残忍的手段,保持了高度的威严和统治力。
曹操还表现出一些狡诈的一面,在内部斗争和政治策划中常常使用阴谋手段和政治手腕。
这些行为使得曹操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既令人敬畏又令人恨恶的形象。
最后,在《三国演义》的结尾,曹操的形象发生了转变。
他在临终前大放厥词,表达了自己对才华横溢而未能光大事业的遗憾和悔意。
他将自己的家族托付给了司马懿,表示自己对司马氏的信任。
这种转变显示出曹操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也使得人们对他的看法不再一致。
总的来说,曹操是一位具有卓越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的人物。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报告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113965c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d.png)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报告
一、曹操之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位具有崇高理想和宏伟野心,拥有高超智
慧和军事才能的“英雄”。
他具有出色的忠贞精神和丰富的人文素养,具
有勤勉、慎言、宽容的美德,具有坚韧不拔的作风。
他本着为帝国恢复昔
日荣光的奋斗精神,号令天下,收复失地,称霸中原,并统一天下的热血
梦想,把中国演变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权,使统一的中原再次繁荣
昌盛。
曹操一生中因耿介、勤俭、坚定不移的态度而受到尊重,他有着不屈
的硬汉抗争精神,让他与世无争,主导大局。
曹操具有高超的军事能力,
出色的政治手段,精明的策略,穷追猛打的防御态度,对战略的高度洞察,博大的胸怀,无微不至的注意力。
在先天上他有着极为强大的自信,他凭
借天赋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成就了一代伟大的英雄,一代独具匠心的长
久传奇。
二、曹操的伟大
曹操在文学上的伟大指的是他拥有伟大的理想主义,信仰完美的梦想。
曹操深信,他能够重整中国,使中国强大,实现梦想。
他拒绝被称降服,
他把一切都当做实现梦想的工作。
曹操的思想源自古代的思潮,他追求完
美的梦想,具有很强的意志力,决心实现它。
曹操的军事伟大在于他善于使用army,善于指挥,善于运用战术。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292caac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b9.png)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以其聪明才智、政治手腕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三国的乱世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从曹操的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人性弱点以及艺术形象四个方面对曹操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曹操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手腕。
曹操出身豪门,他具备出众的智慧和头脑,善于用计谋和策略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
他通过利用朝廷的权力,在各方势力之间巧妙地协调,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曹操还善于用英才,并以所用人才非常有眼光而著名,如荀彧、郭嘉等都是他的重要谋士。
在处理政治问题上,曹操往往能够准确把握时机,善于权衡利弊,尤其擅长对敌人用计,令敌人无从应对。
其次,曹操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
作为一个军事家,曹操善于统帅和调度军队,通过灵活多变的战术取得了众多胜利。
他精通兵法,擅长诱敌深入、分化瓦解敌军的战术。
曹操在合肥之战中以少战多,成功阻挡了孙权的进攻;在官渡之战中精心设计,击败了袁绍的强大军队;最终又在赤壁之战中,破坏了孙刘联军的合作,使得自己的势力更加稳固。
他还创新性地组织和训练军队,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建立了许多军事制度,为他的军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然而,曹操也有他的人性弱点。
曹操在政治上以权谋著称,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并以铲除异己为手段。
他对待手下亦善变,既能以德报德,也能出尔反尔,因此他在部下之间留下了不信任的阴影。
曹操一生中也犯过错误,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他对于董卓之乱的态度。
他先后担任过董卓的部下和将领,却未能抵制董卓之暴政,使得汉献帝被迫迁徙,引发了更大的混乱。
最后,曹操在艺术形象方面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被塑造成一个具有冷酷威严形象的人物。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以黑色为主色调的服饰以及浓密的胡须的形象成为了他的标志。
他坚毅而不轻易显示情感,骨子里的野心和冷酷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深入人心。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bf0c26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a.png)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首先,曹操被描绘成一个智勇双全的军事家。
在小说中,曹操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出色的军事策略赢得了无数次的战役。
他精通兵法,懂得运用兵器和战术的优势,总能在关键时刻击败敌人。
例如,在合肥之战中,曹操凭借自己巧妙的战术,成功击败了孙权的联军。
此外,曹操善于布阵谋略,能够给予敌人巨大压力。
他不仅擅长防守,还懂得如何进攻,因此他能在各种复杂的战场情况下获得胜利。
其次,曹操是一个出色的领导者。
他具有很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才能,能够有效地管理大军和各级官员。
曹操在政治上重用人才,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
他从各方面选择人才,包括以张辽、荀彧、贾诩等为代表的军事人才,以及文官和官员,如郭嘉、程昱等。
曹操明智地利用这些人才的长处,使他们在相应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他也尊重和信任这些人才,给予他们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曹操擅长号令、决策和分配任务,他的决断能力和卓越的管理技巧使得其部队在战场上战无不胜。
此外,曹操还展现了他的政治能力。
作为一个政治家,曹操非常注重国家和民众的利益。
虽然他在政治上采取了一些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地位,但在处理政务时,他对待各方面的人都比较公正。
曹操也提倡治世之道,致力于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例如,他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和农业政策,以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并通过加强地方治理和减轻赋税等措施,来吸引民众的支持和信任。
最后,曹操的性格特点也是他形象的重要部分之一、曹操具有坚定的意志和决断力,善于掌握和控制局势,但他也有时候过于自负和傲慢。
他以自己的形象为中心,曾经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不择手段,包括一些对手方的残暴和残忍之举。
然而,他也表现出一种仁爱之情,例如他很关心子民的生活和悬赏救济的福利政策等。
曹操形象的塑造不仅集中展现了他的优点和长处,也刻画了他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使得曹操形象更加全面和立体。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一个智勇双全、领导才能卓越、政治能力出众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汇总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6124cf46f1aff00bed51e2a.png)
一、天资聪慧、谋略过人《三国演义》第一回讲到“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曹操的叔父看不惯他放任无度,便屡次向他父亲告状,曹操也因此受到责备。
于是有一次,曹操在路上碰见叔父,便假装中风之状。
他叔父惊慌跑去找他父亲,可当他父亲到来时却见他完好如初。
从那以后,叔父再说曹操的坏话,他父亲都不相信了。
作者罗贯中采用此种方式向世人介绍幼年的曹操,就是想告诉人们曹操的奸诈是天性,与生俱来的,然而世人也就这么认为。
一个小孩子见了自己讨厌的人,不是躲藏,而是想办法不与其谋面,这不是一般小儿所为,仅凭这一行为就说其“奸诈”,未免太过牵强了些,充其量只能说明其顽皮,从另一层面看又恰恰说明了曹操幼年时的天资聪慧。
曹操征战张绣的途中,天气炎热,道上严重缺水,将士们都口渴难耐,军心涣散。
此时曹操心生一计,用鞭策指前方说:“前面有梅林,可取来解渴。
”军士们听了无不口内生津,便不知渴了, “望梅止渴”之事更是表现出了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能在大军断绝水源、士卒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仅使士卒引起条件反射、暂解干渴之苦,而且也鼓舞了士气。
再比如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却来个跪地献刀,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保全性命,反应如此机敏足以证明其聪慧过人。
正如鲁迅所说“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不能一致。
如他要写曹操的奸,而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
”二、胸怀大志、勇于进取董卓作乱,公卿大臣们措手无策、只得抱头痛哭,此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曹操便提出了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
不料行刺失败,后来在逃回乡里的途中,被中牟县令陈宫所擒。
陈宫问到:“我听说丞相非常器重你,你怎能行刺与丞相?”曹操回答说:“‘燕雀安知鸿鹄志哉!’你既然已捉到我了,就应该去丞相那里领赏。
问这么多有什么意义啊!”又说:“我曹氏祖宗世受皇恩,而今董卓篡权,祸害朝廷,如果不杀贼报国,不就是禽兽了吗?”曹操这一番说辞表达了其远大的志向,令陈宫深受感动,弃官追随曹操而去。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公开资料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公开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aad237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bc.png)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公开资料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是一位聪明、狡诈、果断、勇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领导的军队在战场上屡屡取胜,掌握着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巨大权力。
曹操的形象在小说中被赋予了很多光辉,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被塑造成三国时期的繁荣时代的始祖,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政治遗产。
同时,他也被塑造成一个极具矛盾性的人物,他有着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同时也有着外表强硬、心灵脆弱的特点。
在小说中,曹操的能力受到了极高的评价,特别是他在政治上的手腕和军事上的才能。
他善于让各种力量为他所用,而不是轻易地信任他们,进而达到掌控天下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包括谋略、联姻、权谋、以及对反对者的残酷镇压等等。
曹操的性格也是小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由于他经历了许多风浪,他的心理变化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判断力。
他在处理危机时表现出强硬和果断,但同时他也有着脆弱的一面,表面上可能看上去很冷静,但在内心深处却非常敏感。
总的来说,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统帅,更是一个兼具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家优点的全能人才。
他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78426b6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5c.png)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一、引言《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
其中,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形象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曹操的性格特点、才华智慧、政治手腕等方面展开分析,深入探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人物的形象。
二、人物形象分析1. 贪财冷酷的形象曹操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被塑造成一个贪财且冷酷无情的形象。
他在小说中经常以剥削、压榨手段谋取金钱,对待敌人更是毫不留情。
这种形象给人留下了一个铁血军阀的印象,同时也表现出曹操的政治手腕和决断力。
2. 才华横溢的形象除了冷酷的形象外,曹操在小说中也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他善于用兵,善于用人,对待部下宽厚大度,因此在战斗中也得到了部下们的忠诚。
这种形象展现了曹操的领袖魅力和战略眼光。
3. 政治手腕高超的形象曹操在政治上展现出高超的手腕和智慧。
他善于运用权谋、排除异己,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也善于与各方势力周旋,虽然表面上对各方求和,但实际上却暗中谋划着将其他势力一一吞并。
这种形象展现了曹操政治手腕的高超和权谋的精湛。
4. 人性化的形象尽管曹操在小说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冷酷的形象,但也有许多人性化的一面。
他对待部下宽容大度,对待敌人公平公正,这也使得他在小说中不乏忠臣良将。
他对待自己的亲人也十分仁慈,对待儿子曹丕更是寄予厚望,这展现了曹操的家国情怀之一面。
三、曹操形象对后世的影响《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塑造的曹操形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铁血军阀的形象深深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对于曹操的一个普遍印象。
曹操的才华和智慧也给后世政治家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勉励后人勤奋好学,谋定而后动。
再次,曹操政治手腕的高超也成为后世政治家学习的对象,他的谋略、权谋被引为典范。
曹操在小说中展现的人性化形象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四、结语《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塑造的曹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现了一个复杂多面的历史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568a7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2d.png)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一、本文概述《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吸引了无数读者。
其中,曹操作为该作品的核心人物之一,其形象复杂多面,深入人心。
本文旨在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以及历史背景,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本文首先概述了《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包括其家族背景、政治经历以及在小说中的角色定位。
接着,文章从性格特征、行为方式、政治智慧、军事才能等多个方面对曹操的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探讨了曹操形象在历史上的变迁和演变,以及《三国演义》对曹操形象的塑造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三国演义》这一文学经典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本文也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空间,推动对《三国演义》和曹操形象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二、曹操的政治才能与战略眼光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不仅以武勇著称,更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远的战略眼光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曹操的政治才能,主要体现在他对国家大事的精准判断和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上。
他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无论是威逼利诱,还是软硬兼施,都能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能够审时度势,见微知著,因此总能立于不败之地。
曹操的战略眼光,更是他成就霸业的关键。
他能够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天下大势,预见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例如,在官渡之战中,他顶住压力,坚持与袁绍决战,最终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赢得了这场决定性的战役。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他在北方的地位,也为他后来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还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他明白,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因此,他大力推行“唯才是举”的政策,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这使得他的帐下聚集了众多杰出的谋士和将领,如荀彧、郭嘉、程昱、夏侯惇等,他们的存在,为曹操的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88fbba3e240c844768eaee89.png)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将相的风云故事,刻画出了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体现着多向的意义。
而小说中最能引起人们讨论的人物应该就是曹操了。
学术界对曹操形象的评价众说纷纭;有用“奸雄”概之的;有用“英雄”概之的;有用“奸贼”概之的;有用“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概之的……评价很多, 争论十分激烈,说明了曹操这个形象是罗贯中刻画得非常成功的形象。
作者认为不能单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就能把曹操的形象概括完整,因为曹操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人物,他亦奸亦雄、智慧卓越、品质优秀,是封建政治文化的代表人物。
一、曹操人物形象中的性格特征1、奸诈。
提到曹操,首先让我们想到的就是曹操的奸诈形象。
为什么一提到曹操,人们就觉得他是一个奸诈的人呢?当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最大的原因应该就是曹操本人的性格就比较奸诈吧。
在三国演义的很多回合中都能看出曹操的奸诈。
①在第一回中就有写曹操小时候不务正业,又不满叔父管束,于是就用欺诈的手段挑拨父亲和叔叔的关系,只为了达到自己放荡的意图,这充分说明他天生狡猾,善于阴谋,从小就具有政治家的资质。
曹操一出场,就给人一个狡诈的形象,尽显了他奸诈的本色。
②在第二十回中中描写到:“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
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
”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
”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
”“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
”这回说的是当曹操擒住张辽之后,张辽不肯投降,曹操大怒要杀了张辽,经刘备、关羽等苦苦求情,他听了之后又马上掷剑换上一副笑脸说:“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并亲自给张辽松了绑,还解衣衣之,延之上坐。
这就是曹操,用他的“巧诈”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③在“借头压军心”中也尽显曹操狡猾与奸诈。
话说曹操的十七万大军在外而粮草将绝,曹操面临着一个军事家最大的忌讳他是如何解决的呢?他首先用了第一个欺诈手段就是用小斛来发粮,如果不用小斛发粮的话,根本就闯不过当前的难关。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54a9c6d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3b.png)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三国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内容摘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乱世枭雄”曹操的形象,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雄才伟略、爱惜人才、慷慨豪迈。
曹操复杂的性格特征不是简单的“奸”与“雄”的相加,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了曹操的双重性格,而有时“奸”与“雄”甚至是相互融合的,性格的多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显特征。
本文试图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中的“奸”——诡谲狡诈、玩弄权术、猜疑多变、心狠手毒与“雄”——机警多智、雄才伟略、爱才若渴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曹操的复杂性格。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性格两面性有机统一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典型,向来有所谓的“三绝”的说法,就是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
《三国演义》中性格最复杂的人便是曹操,一方面,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一方面他又嫉贤妒能,摧残人才。
一方面他慷慨豪迈,气势恢弘;一方面又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一方面他开明公正,一方面又狡诈多疑。
作者罗贯中吸取以“拥刘贬曹”的影响和三国戏为素材创作的《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这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奸”与“雄”的有机统一。
一、“乱世之奸雄”曹操的“奸”,表现在多个方面:诈伪,善作表面文章;残忍,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多疑,猜忌之心重;善变,诡计多端等等。
(一)诡谲狡诈、玩弄权术《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曹操一出场,首先介绍他的“劣行”: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状。
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
操故无恙。
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精辟)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精辟)](https://img.taocdn.com/s3/m/87db7e4b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b.png)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精辟)《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作者从“拥刘反曹”的历史倾向和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出发,进行了对曹刘政权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1、曹操:首先,作为一代霸主,他雄才大略、见识高超。
这一方面在与同为奸雄的袁绍的外宽内忌、多谋少决的对比中突出得更为鲜明。
如曹操入冀州后,有须发皆白的父老数人跪于地,说袁绍“重敛于民,民皆生怨”,歌颂曹操“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使百姓“可望太平矣”。
其次,虽然曹操奸诈巧伪,但同时也具有仁德之心,争取民心,爱惜百姓。
他虽然知道刘备胸怀大志,久为必患,但是他认为“方今用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为也。
”在关羽挂印封金离去时,曹操又认为“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裴松之赞扬曹操有王霸之度,休美之心。
再次,曹操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他领州牧之后,就急忙“招纳贤才”,荀彧来投奔,他认为是“吾之子房”;郭嘉应聘,曹操以为是“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
”荀彧与郭嘉后来果然成为曹操智囊团的核心人物。
典韦、张辽、庞德等人,或是自来投奔,或是被俘的降将,曹操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后来均成为曹操手下冲锋陷阵的猛将。
但另一方面,曹操信封的人生原则又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当争取民心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抵触时,她就会视民命如草芥。
如杀吕伯奢、血洗徐州。
同时,对待部下,他是阴险和残酷的,如借仓官的头来稳定军心,割发代首、梦中杀人等。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假名借势之举,确实是一种明智的表现,是他成就霸业的一个重要策略和手段。
但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一种“欺君罔上”的行为,因之小说一再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2、刘备:刘备是作者极力推崇的仁德爱民、宽厚诚信、知人善任的明君典型,作者对刘备的描写塑造寄托着儒家的仁政爱民思想。
首先,《三国演义》浓墨重彩地渲染刘备的仁德爱民形象,大力凸显了刘备的仁君形象。
他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时,就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作为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当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https://img.taocdn.com/s3/m/8d6cfe0014791711cc791791.png)
一、天资聪慧、谋略过人《三国演义》第一回讲到“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曹操的叔父看不惯他放任无度,便屡次向他父亲告状,曹操也因此受到责备。
于是有一次,曹操在路上碰见叔父,便假装中风之状。
他叔父惊慌跑去找他父亲,可当他父亲到来时却见他完好如初。
从那以后,叔父再说曹操的坏话,他父亲都不相信了。
作者罗贯中采用此种方式向世人介绍幼年的曹操,就是想告诉人们曹操的奸诈是天性,与生俱来的,然而世人也就这么认为。
一个小孩子见了自己讨厌的人,不是躲藏,而是想办法不与其谋面,这不是一般小儿所为,仅凭这一行为就说其“奸诈”,未免太过牵强了些,充其量只能说明其顽皮,从另一层面看又恰恰说明了曹操幼年时的天资聪慧。
曹操征战张绣的途中,天气炎热,道上严重缺水,将士们都口渴难耐,军心涣散。
此时曹操心生一计,用鞭策指前方说:“前面有梅林,可取来解渴。
”军士们听了无不口内生津,便不知渴了, “望梅止渴”之事更是表现出了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能在大军断绝水源、士卒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仅使士卒引起条件反射、暂解干渴之苦,而且也鼓舞了士气。
再比如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却来个跪地献刀,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保全性命,反应如此机敏足以证明其聪慧过人。
正如鲁迅所说“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不能一致。
如他要写曹操的奸,而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
”二、胸怀大志、勇于进取董卓作乱,公卿大臣们措手无策、只得抱头痛哭,此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曹操便提出了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
不料行刺失败,后来在逃回乡里的途中,被中牟县令陈宫所擒。
陈宫问到:“我听说丞相非常器重你,你怎能行刺与丞相?”曹操回答说:“‘燕雀安知鸿鹄志哉!’你既然已捉到我了,就应该去丞相那里领赏。
问这么多有什么意义啊!”又说:“我曹氏祖宗世受皇恩,而今董卓篡权,祸害朝廷,如果不杀贼报国,不就是禽兽了吗?”曹操这一番说辞表达了其远大的志向,令陈宫深受感动,弃官追随曹操而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摘要】:一提起《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们首先想到他是一个大奸臣,狡诈、多疑、假仁假义、十分奸险;但他的宽宏世无其俦,他的诚挚更能令人叹息弥襟。
他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因此,下面本人就《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与“雄”的形象进行进行分析研究,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名家指点。
【关键词】:曹操奸雄人物形象前言曹操,人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青梅煮酒时,他敢于吐露真言,以龙自比,可见其胸怀大志。
再者收降关羽时,关羽说只降汉不降曹,曹操丝毫不在意,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百般殷勤。
关羽走后,他非但没有下杀手,还赠送盘缠,明知放走关羽是一件错误的是,但曹操识英雄惜英雄。
五关斩六将,曹操也没有怪罪,可见其胸襟之开阔。
一、曹操之“奸”《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主要体现在狡诈、多疑、狠毒上。
(一)狡诈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作品开始就写他用权术。
曹操年少时比较贪玩,“游荡无度”,他的叔父经常向他父亲反映,曹操很头疼。
一天,操在路上偶遇叔父,立刻做出面目扭曲的样子,叔父向他父亲汇报,于是曹嵩找到儿子询问病情,不料操安然无恙,答道:“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1]曹嵩就此起了疑心,再也不相信弟弟的小报告了,曹操从此之后就更加的放肆了。
第十七回,曹操攻打袁术时,军粮短缺,操命管粮官王垕:“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
”[2]士兵皆言丞相欺众。
操欲借垕人头示众。
垕大惊曰:“某实无罪!”[3]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
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
”[4]垕再欲言时,操早已呼刀斧手杀之,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
”[5]于是众怨始解。
为了平息士兵对自己的怨恨,稳定军心,曹操竟然去杀死一个没有任何过失的人,他的奸诈狠毒教人心寒。
曹操此人性格复杂多变,这在表情、脾性的多变上得到体现。
当俘虏张辽后,张辽不但不肯投降,还破口大骂,曹操被惹火了,亲自拔剑想杀张辽,被刘备与关羽劝阻后,他立刻掷剑大笑:“我亦知文忠义,故戏之耳。
”[6]并亲自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
感情如闪电似的转瞬即变,令人瞠目结舌而脊背发凉。
“杨修之死”更显曹操的奸诈无常。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擅花园门,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修擅分酥吃,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曹操佯称常梦中杀人,某日果杀一帐前士卫。
临塟前修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里,君乃在梦中耳!”[7]操闻而愈恶之。
经过几件事,到了这个时候,曹操对杨修的厌恶仍不露形于色,杨修一错再错,致使曹操已经起了要杀死杨修的心,但曹操仍然隐藏得很好,竟然连杨修这么聪明的人也全然没有察觉,最后终于被曹操借惑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杀死。
可见曹操的奸诈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二)多疑曹操他的好猜忌表现在他常滥杀无辜,错杀好人。
他身边的人常遭无妄之灾,也全因他的多疑。
在第四回,曹操暗杀董卓没有成功,遭董卓通缉,投奔吕伯奢庄上,吕盛情接待,欲杀猪相款。
曹操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8]但闻人语曰:“傅而杀之,何如?”[9]曹操顿时杀了八口人。
后来发现杀错了,索性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曰:“宁叫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
”[10]第二十回,许田打围后,汉献帝感觉到曹操非常狂妄,想除去曹操,于是密诏董国舅入宫,颁“衣带诏”,董国舅刚过宫门,恰巧遇见了曹操。
曹操便多加盘问,当知道汉献帝把锦袍玉带送给董国舅,马上就要董将衣带解下,曹操亲自把锦袍玉带拿起,对着太阳光细细地详看。
他的多疑猜忌全都暴露出来了,好在汉献帝对他早有防备,衣带诏才能够有惊无险地带出宫门。
当猜测到某人有颠覆政权的行为哪怕仅仅是一丝意念,曹操杀人总是连眼都不眨一下,不曾有过片刻的犹豫,严格按照“罚不逾时”的古令,在第一时间先下手为强。
此外,为了自家性命的安全,他常常也会或事急从权,或巧生变诈,杀人于无形之中。
(二)狠毒但是你要认为曹操多么温柔,那就错了。
曹操是很狠毒的,可以说是翻脸就不认识人。
比方说许攸,许攸来投奔曹操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所以许攸也很得意,许攸经常跟曹操说,哎,,他不叫他什么曹公啊、什么明公啊、或者什么丞相这些,他叫他小名。
曹操有两个小名,一个叫吉利,一个叫,叫他小名:啊,要是没有我许某人,你可是没有今天啊!曹操只好赔着笑脸说,啊是是是,许先生说得对,没有你的帮忙我确实是没有今天。
但是许攸不停地说,这个就很讨厌了,对不对,这好比说你送了我这件衣服,我穿上很漂亮我当然很高兴,但是我每穿这件衣服你就要站出来对着大家说,哎大家伙看看啊,他这件衣服是我送给他的,我要不送给他这件衣服他可是没衣服穿啊。
我能高兴吗那何况是曹操呢有一次曹操打下,许攸又在那儿对大家说,大家看,如果没有我的话,他们曹家人就进不了这个门了。
曹操实在是,杀了,把许攸杀了,这就是曹操的狠毒。
二、曹操之“雄”在《三国演义》中,他有“奸”的一面,但更有“雄”的一面,他的宽宏世无其俦,他的诚挚更能令人叹息弥襟。
他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用聂绀弩先生的话说,“曹操是实干家”、“大军事家”、“杰出的诗人、文学家”。
(一)卓越的政治家这里所说的“实干家”,是指曹操卓越的政治才能,曹操具有远大的目光和过人的胆识,“挟天子以令诸侯”,他非常重视人才,极力搜罗,加以重用,胸襟开阔,豁达乐观。
1、远大的抱负曹操之谓政治家,他的目标是结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战乱场面,实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愿望,他要实现这样的伟大理想。
文中第四回,董卓欺主弄权,骄横跋扈。
曹操借献刀行刺董卓,事情败露后为县令陈宫所擒。
陈宫问曰:“我闻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我,便当解去请赏。
何必多问!”又说:“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其远大志向溢于言表。
在“求才若渴”这点上,曹操比刘备有过之而无不及。
即便曹操为人奸诈多疑,但他对奇才良将均能真诚的以礼相待,对于人才,他尽可能揽为己用。
所以他身边一直不乏能人异士。
而在第四十一回,赵子龙单骑救主,曹操的爱才之心更洋溢于表。
其时,曹操在山顶观战,但见赵云所到之处,威不可挡。
操曰:“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
”遂令飞马传报各处:“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
”因此赵云才能够逃脱此难。
在你死我亡的战场上,曹操非常欣赏赵云的神勇无敌。
为了一个对自己能构成很大威胁的敌方将领,曹操可以发出“不准杀死赵云”的命令。
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爱才惜才的心胸是如何的博大,怎么不教人为之动容?所有这一切无不说明,曹操是“治世之能臣”。
2、稔熟的政治手腕在尔虞我诈的争斗中,为获得最后胜利,曹操很明白顺应民心的重要性。
他为取得人心,能屈能伸,忍辱负重,用尽一切手段,能人所不能。
第十六回曹操明明已经意识到刘备是自己日后的劲敌、死对头,是自己日后争天下的极大阻碍,但他总想把刘备留在自己的营垒中,他身边的谋士们多次建议要寻找机会杀掉刘备,程昱谏曰:“刘备终不为人之下,不如早图之。
”操曰:“方今正用英雄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
”想争取百姓的民心、士子的忠心固然是曹操作如此决定的一个原因,而只要有一丝争取的希望便不肯下辣手,这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十八回里写道:宛城之战中,曹操爱子曹昂被乱箭射死,侄儿曹安民被砍为肉泥,心腹爱将典韦被杀死,甚至连曹操自己右臂也中了一箭,所骑之大宛良马也连中数箭而死。
如此深仇大恨,然而曹操为了大局,游说张绣,张绣愿降,曹操见了张绣,乐不自禁,好像以前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过,不但封他为扬武将军,而且后来干脆结为儿女亲家。
为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曹操能人所不能。
破袁绍后,发现了“许都及曹军中诸人”与袁绍私通的书信。
荀攸提议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而曹操则认为“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一语带过,并尽皆将书焚烧,不再过问。
如此胸怀,确实非一般政治家所有。
曹操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他发动的大小战役不计其数,但他每次的战争都是出师有名,打着天子的旗号,都说成是去“讨伐逆贼”,他的政治手腕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
(二)优秀的军事家作为军事家,曹操更是有勇有谋。
他胸怀丰富的实战经验,在众多战役中都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天才。
1、富有韬略军事上,曹操对各路英雄的战略战术,人力物力均了然于胸,力求做到知己知彼。
所以他在军事决策上时时会料事如神,他拥有军事家所特有的嗅觉。
且看看小说第十二回曹操用计大破吕布于定陶。
曹操率兵至定陶,连日不战,引军退四十里下寨。
正值麦熟,,操即令军割麦为食。
吕布闻讯引军赶来。
将近寨,见左边一望林木茂盛,恐有伏兵而回。
操知布军回去,乃谓诸将曰:“布疑林中有伏兵耳,可多插旌旗于林中以疑之。
寨西一带长堤,无水,可尽伏精兵。
明日吕布必来烧林,堤中军断其后,布可擒矣。
”第二天,吕布不出曹操所料,果然中计战败,落荒而逃。
此战,可见曹操对敌人的心理分析,以及对作战地形的观察已面面俱到,所以他料事如神,行军布阵井井有条。
曹操无论在战略、战术方面,都能应付自如。
在战斗时,曹操常能根据敌我情况,临机决策,变化多端。
在对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争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方法,谲敌致胜,转弱为强。
在战略方面,曹操能集中部属智慧,择善而从,少有失误。
例如当他与吕布争夺兖州,相持不下时,陶谦病死,曹操采用谋士之计,平定了兖州,继而征服了徐州,然后囊收了冀州。
2、治军有道无论曹操在战略、战术上做得怎样出色,如果其军队没有较强的战斗力还是不行的。
吕布的军队号称勇悍,袁绍的军队人数最多,经过多次较量之后,都为曹操所败,说明曹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
曹操军战斗力之所以强,是因为他作战时能身先士卒,领兵一贯采取精兵、简政、重视粮食生产及运输等措施所致。
曹操起兵,打过不少败仗,但军队始终没有溃散,皆得力于他治军严格,首先从我做起,以身作则。
第十七回,曹操行军途中,见一路麦已熟,曹操传令不得让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
于是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了麦子,可是曹操自己所骑的马却因受惊而踏了麦田,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于是,曹操便要拔剑自刎,经众人力劝方才罢休,割下一绺头发“割发带首”作为处罚,于是三军悚然,没有人不遵守军令的。
且从政治、经济等方面配合和支持,所以终能转危为安、变弱为强。
反观其他军阀,如袁绍指挥军队宽松、不严厉,法令就无法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