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供参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言文专项复习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一)

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_ _、_ _、_ _ 来称

呼人。

A.郡望、爵名、号

B.郡望、爵名、谥号

C.官职、爵名、号

D.官职、谥号、号

2.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式为: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

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

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

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

3.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

C.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先帝,已死的父亲为先考,已死的母亲为先妣,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D.“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堂、令尊等;称自己的父亲时,谦词有家慈、家君、家尊等。

4.下列称谓中,全属谦称的一项是()

A.孤足下不才 B.愚仆小子

C.妾寡人臣 D.孤不谷竖子

5.下列关于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而称宫殿台阶下,表示敬畏。

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

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号。

B古人有一些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加“太”表示长一辈,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加“从”表示叔伯关系。

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加以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

D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到了清代,才规定一帝一元,比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

7. 下列文化常识中说法不确切的一项是:

A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都是指幼年儿童。

B “束发”、“及笄”分别表示男女15岁,而“结发加冠”则表示男子已经20岁了。

C古人称六十岁为“花甲”“耳顺”,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一百岁为“期颐”。D古代作品可以地名、书斋名、谥号、名号、字号、官职年号来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杜工部集》就是分别以地名、谥号、官职来命名的。

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 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C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明清改州为府。

D“道”“路”也分别是隋唐和明清的行政区名。

9. 下对列表示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解说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辟”“拜”“除”“起”“夺”都是表示“授予官职”。

B“迁”有三种情况:一般情况下,“右迁”、“迁除”表示升职;“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涉及“左”字的如“左除”“左转”“左授”“左宦”“左迁”均表示降职。

C “领”“判”表示兼职,“摄”“守”“行”“署”“权”“表示代理官职。“视事”任职。“下车”,官吏到任。“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入仕做官。

D“悬车”“致仕”“乞骸骨”“乞身”“请老”表示辞去官职。“移病”,上书称病,请求退隐。

10. 下列对古代官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表示征召、举荐官职的词语有:举、辟、征、荐等。

B古代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选、除、授、赏、封等。

C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语有:免、罢、夺、黜、擢等。

D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有:升、拔、迁、陟、加等。

11.下列对古代官职中表示官职调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是指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徙”是指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B“出”指从地方调出,来到京城为官。“入”是指从京城调入地方为官。

C“调”指调动、调迁;“迁”指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D“调”指变换官职,“转”指调动官职,“补”指补充空缺官职。

12.下列对古代官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辞”:告别。

B《后汉书》中“奉身于朝数十载,今已耄耋,请致政”。“致政”:致仕,官员交还官职退休。

C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视事:隐居退休,乞骸骨:年老请求辞职退休。

D《后汉书.刘宠传》中“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下车:官吏初到任。

13. 下列有关古代科举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B明清科举制度发展已极其完备,它分四级科考,即乡试、会试、院试、殿试。

C明清四级科考考中者从低到高依次称为秀才(生员)、举人(第一名解元)、贡士(第一名会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