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变体研究现状及前景
2021词汇变异研究现状、成果及发展方向范文2
![2021词汇变异研究现状、成果及发展方向范文2](https://img.taocdn.com/s3/m/2eb6e87ef524ccbff0218482.png)
2021词汇变异研究现状、成果及发展方向范文 1词汇变异现象概述 所谓词汇变异是相对于常规语义而言.认知语义学理论认为词汇作为语言单位,是一种固着在语言使用者的大脑中的认知常规.与此概念系统相关的意义即为常规意义(Laguacker,1987).但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由于语境要素的不断变化,原有的语言实体及其相关的概念系统在使用者整合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意义,即非常规意义.对词汇变异现象的解读不能单单依靠已固着的认知常规.词汇变异现象研究从实际的言语交际出发,试图探讨常规语义变异的类别、原因、规律以及人们理解由语义变异现象而产生的新奇意义的认知过程及其理据性. 语义自诞生之日起即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不断变迁,词汇语义本身也在不断变化.而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高频化更是加速了这一变迁过程.以传播煤介为例就有平面、广播、电视、户外广告栏、网络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读到的新闻、看到的广告中都包含了大量的词汇变异现象.在浏览网页的,在虚拟社区中进行交际时更是会遇到许多语言变体现象.对于这些词汇变异现象的及由此而产生的新奇语义规律的分析研究则显得成其重要.同时,在语义学的发展过程中,形式与意义的关系历来是语义学家探讨的基本问题之一.在经历了传统描写语义研究,形式语义,语用研究之后,更多的语义学家交目光投向了认知语义学的视角.在分析词汇变异和新奇语义产生规律的基础上,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揭示人们解读新奇意义的认知过程和理据. 2词汇变异现象研究现状 语言变异现象及与此相关的新奇意义研究吸引了国内外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最早的G. N. Leech(1969)将语言变异为 8 类,即语音变异(phonological deviation)、词汇变异(lexicaldeviation)、语法变异(grammaticaldeviation)、语义变异(semanticdeviation)、语符变异或书写变异(graphologicaldeviation)、语域变异(deviation of register)、方言变异(dialectical deviation)和历史时代变异(deviation of historical period).但 Leech 只停留在对语言变异的描写阶段.之后有韩礼德哈桑(1976)为代表的功能语法学者对语言变异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语言特征可归纳为三个因素即语场、语旨和语式.语言的变异的即这三个要素的变异.其后,语言变异的研究转向了认知视角. 以Laguacker,Fillmore,lakoff为代表的学者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词汇变异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构式"(constuction)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构式具有意义,其独立于组构成分.构式依赖于具体的语言环境和参与的言语交际者.随着具体语境的改变,构式也随之变化即产生了新奇意义.就国内研究而言,陈原(1983)归纳了四类变异即创造新词、旧词新用、词义狭化、和外来语音译.也有作者对词汇变异进行了认知角度的探讨,曹起(2006)应用心理空间理论来解释词汇变异的认知规律,他指出,人理解新奇意义主要是通过概念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来实现的.但总体而言国内对词汇变异现象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描写阶段,鲜有系统的探讨在人们理解词汇变异的认知模式和理据,本研究正是试图在这一领域进行探讨.对词汇变异现象的描写解释有助于掌握语言变化的规律及动因.同时对于词汇变异的认知解释有利于我们掌握人们理解词汇变异的认知规律,对于语话语分析和相关实证研究有一定的意义.日后可以在语言表达固化,元认知策略角度进行进一步探索. 3词汇变异现象研究主要成果 已出版的文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研究成果:(1)归纳言语交际中词汇变异的类别,规律,解释语异的主要动因;(2)探讨哪些言语交际行为中最常出现词汇变异现象及其规律;(3)探讨构式语法、概念范畴化、心理空间、框架理论在解读词汇变异现象的构成规律及理解过程中的解释力;(4)以具体语篇为例,将研究发现应用到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进行实证研究,验证发现的有效性. 4词汇变异现象未来发展方向 (1)新闻语篇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言语交际行为之一,且以信息量大、信息新、更新快为基本特色.拟以新闻语篇为基础,搜集语料,从语音互文、篇际互文、文化互文等交角探讨互文性对于词汇变异的影响,分析新闻语篇中互文性所引起的词汇变异的类别及规律. (2)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各种产品的创造,阅读、观赏广告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另一个最为常见的言语交际行为.以广告语篇为基础,搜集语料,从广告标题、句际、篇际三个层面探讨变异规律,同时力求解释,受众解读广告的实时意义建构与整合. (3)副词结构是英语和汉语系统中最为常见语言形式.以相关语料库为基础,结合之前研究,从名词副词化角度,对英汉副词结构的变异规律进行总结归纳,并探讨其认知规律及理据性. (4)在英汉语言系统中,多以"形+名结构"最为常见,但随着语言的发展,日常生活言语交际中更多的出现了"副+名结构",以相关语料库为基础,搜集语料,探讨英汉"副+名结构"中词汇变异规律,并结合言语交际的实际,分析言语交际者对新奇意义的理解. (5)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系统中,"形+名结构"都达到了70%以上,拟以相关语料库为基础,搜集语料,探讨英汉"形+名结构"中词汇变异规律及其异同,并结合言语交际的实际,分析言语交际者对新奇意义的理解. (6)在日常言语交际中我们发现,复合名词结构中,作限定语的名词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拟以相关语料库为基础,探讨英汉复合名词结构名词的形容词化过程的变异规律,并结合言语交际的实际,分析言语交际者对新奇意义的理解. (7)随着互联网络深入日常生活,人们在虚拟社区的言语行为模式引起了诸多学者关注,以网络流行语为描写对象,归纳网络流行语中的词汇变异现象及言语交际者对于由此而产生的词汇变异中新奇语义的理解.。
分析英语语言的变化与趋势
![分析英语语言的变化与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02139e4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42.png)
分析英语语言的变化与趋势【摘要】英语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其语言变化与趋势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英语语言的历史演变、地域变化、社会变化、技术变化以及未来趋势,探讨了英语语言的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
在历史演变方面,英语由古英语逐渐演变成今日的现代英语,受到外来语言和文化的影响。
地域变化方面,不同英语使用地区的方言和口音呈现多样性,反映着地域性特征。
社会变化方面,英语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使用和风格也在不断变化。
技术变化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英语语言在网络和移动通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未来趋势方面,英语将继续发展和演变,与科技和社会变革相互影响。
总结英语语言变化与趋势,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英语语言的变化。
【关键词】英语语言、变化、趋势、历史演变、地域变化、社会变化、技术变化、未来趋势、总结、展望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英语语言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之一,其变化与趋势一直备受关注。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英语语言的变化与趋势也愈发复杂和多样化。
了解英语语言的变化与趋势,对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英语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英语语言的背景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的变化与趋势,为未来的研究奠定基础。
1.2 研究目的Through this analysis, researchers seek to uncover the underlying reasons for linguistic shifts, such as cultural influences, migration patterns, economic factors, and advancements 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y identifying these key drivers of change, scholars can better predict future trends and adapt teaching methodologies to meet the evolving needs of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2. 正文2.1 英语语言的历史演变英语语言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英格兰时期。
浅谈中国英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英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fb2571f0941ea76e58fa04e1.png)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第 9卷
而产 生 的错误 。 只有制度 化 了的英语 变体 才能 称 为 国别变 体 , 国英 语 只 能称 做 一 种外 语 变 体 或 中 使用型变体。其次 , 他们认 为英语在我国本土化 既 不实 际也 没必要 。 已存在 的英语 变体 是特定 历 史 条件 下 的产 物 , 同样 , 音 位 、 汇 和语 篇 三个 在 词
第 卷 第
2 年 1 月 01 1 0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
V0 . No 5 19 . Oco e 2 1 t b r Ol
浅 谈 中 国 英 语 的 研 究 现 状 和 发 展 趋 势
王 富林 张 晶
( 东北农业 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 10 3 ) 5 00
以国 际 规 范 英 语 为 核 心 , 中 国独 有 的 文化 、 把 事
中 国英 语也 越来 越受 到人 们 的关 注 。
一
物 、 念 和传统 等通 过音译 、 及语 义再 生等手 意 借译 段传 人 国际社 会 , 同时也 融 合 了许 多具 有 中国特 色 的表达 方式 。
许多 语言 学 家认 为 中国英 语 是 客 观存 在 的。
题。
[ 关键 词 ] 中 国英 语 ; 究现 状 ; 研 发展 趋势 ; 中式英语 [ 中图分类 号 ] 1 H30 [ 文献 标识 码 ] A [ 章编 号 ]6230 (0 1 0 - 6。2 文 17 —85 2 1 )50 50 0
( ) 二 语言 学界 对 中国英语 的研究 态度
李少华于 20 年发表的《 06 英语全球化与本土 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 。
分析英语语言的变化与趋势
![分析英语语言的变化与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bb21ae6b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3a.png)
分析英语语言的变化与趋势【摘要】本文旨在分析英语语言的变化与趋势。
在将介绍背景和研究目的。
接着在分析社交媒体、科技发展以及全球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并探讨新词汇的涌现以及词汇和语法规则的变化。
最后在将总结分析结论,展望未来发展,并讨论对教育和研究的启示。
通过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的演变过程,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英语语言、变化、趋势、社交媒体、科技发展、全球化、新词汇、词汇、语法规则、教育、研究。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简化的表达形式、缩略词、表情符号等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频繁出现,影响了英语语言的书面表达规范。
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英语语言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趋向口语化和简洁化。
英语语言的变化与趋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其中的规律和趋势,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英语语言的变化与趋势,分析社交媒体、科技发展和全球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探讨新词汇的涌现和词汇、语法规则的变化。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英语语言的演变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我们也可以从中探讨英语教育和研究的启示,为未来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英语语言变化与趋势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为语言学界和教育界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 正文2.1 社交媒体对英语语言的影响Social media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nglish language, influencing not only the way we communicate but also the words and phrases we use. With the rise of platforms such as 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and Snapchat, people are now able to communicate instantly and share information on a global scale.2.2 科技发展对英语语言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英语语言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浅谈中国英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英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7f79528b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3.png)
浅谈中国英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王富林;张晶【摘要】In China,China English is used for communicating in particular language environments,the growing tendency of English learning has been developed under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As the society develops and the political position promotes of our country,the continuous growing need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lso emerges,and China English is being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China.So how to understand and use English in China has already been a common topic faced by all English users.%中国英语成长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用于人们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治地位的提高,与国外文化的交流也不断增加,中国英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如何正确认识、使用中国英语,已成为所有英语使用者面对的一个共同话题。
【期刊名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2页(P65-66)【关键词】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中式英语【作者】王富林;张晶【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0中国英语存在的历史悠久,自一开始便是英语同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能够有效地表达中国特有事物。
世界英语的发展与中国英语变体
![世界英语的发展与中国英语变体](https://img.taocdn.com/s3/m/383d6390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cd.png)
世界英语的发展与中国英语变体全球化的今天,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其发展与变化牵动着世界各地的语言使用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语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变体。
其中,中国英语变体的发展和变化尤为引人注目。
让我们回顾一下世界英语的发展历程。
英语起源于中世纪的英格兰,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逐渐传播到全世界。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英语经历了多次变化。
例如,在文艺复兴时期,英语大量吸收了拉丁语和希腊语词汇;在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大量新词被创造出来;到了20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互联网的普及,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中国英语变体是世界英语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英语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自19世纪以来,随着英国和中国之间的交流增多,英语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中国英语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例如,中国英语在发音上受到汉语的影响,一些音节和发音方式与汉语相似;在词汇方面,中国英语大量使用了汉语借词,如“功夫”、“kung fu”等;在语法方面,中国英语也表现出一些不同于标准英语的特性。
然而,中国英语变体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英语也在不断变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对外交流的增多,中国英语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
一些中国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也逐渐被纳入英语词典,如“Gaokao”(高考)等。
中国英语教育也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使用英语。
世界英语的发展与中国英语变体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英语作为世界英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英语也为世界英语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在未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英语变体将会更加丰富和完善,为世界英语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浅谈英语在亚洲的变体印度英语题目:浅谈英语在亚洲的变体——印度英语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在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变体。
略谈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现状及其分析
![略谈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现状及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c2b948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4d.png)
略谈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现状及其分析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愈发突显。
作为中国人,学习英语已经成为必备的技能之一。
然而,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现状与挑战也不容忽视。
本文将对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现状进行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一、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现状1. 教育体制的影响:中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应试,学生更多地关注文化课的学习,而英语只是其中的一个科目,导致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难以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动力。
2. 环境的限制:英语非母语的环境使得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较难接触到真正的英语环境,无法进行实践和交流。
而且,中式英语等语言变体的存在也影响了中国人的英语学习。
3. 学习方法的问题: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往往注重课堂记忆和死记硬背,忽视了语言的实际运用。
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对英语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4. 资源的不平衡:中国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英语教育条件较为匮乏,学生很难获得良好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二、分析中国人学习英语的问题1. 学习动机不足: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初衷往往是为了应对考试和升学,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
这导致他们很难全心全意地去学习英语,只追求外在的成绩。
2. 口语表达不流利: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弱项往往是口语表达能力。
由于环境和教育方式的限制,很少有机会进行英语口语的实践,导致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弱。
3. 学习方法不当:许多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过分依赖教师和课本,而忽视了自主学习和实践。
他们过分注重词汇和语法的记忆,而忽略了语言的实际运用。
4. 文化差异问题:英语是一种体现西方文化的语言,而中国的文化背景与之有所不同。
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遇到一些难题,比如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5. 缺乏学习资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使得一些地区的学生缺乏优质的学习资源,比如英语教材、外籍教师和语言实践环境等。
这也限制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进步。
三、解决中国人学习英语问题的途径1. 增加学习动机: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和内容,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世界英语的发展与中国英语变体
![世界英语的发展与中国英语变体](https://img.taocdn.com/s3/m/ed797103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ee.png)
世界英语的发展与中国英语变体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共同语言,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世界英语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英语作为一种变体的特点。
一、世界英语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全球各地对英语的需求逐渐增加,世界英语也逐渐发展出多种不同的变体。
以下是世界英语发展的几个主要趋势:1.地区差异的增加:英语作为全球共通语言,不同地区的使用者在发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存在差异。
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是最明显的两种地区差异,而在世界范围内,还有印度英语、南非英语等地区变体。
2.英语习得者的多样性:除了原籍说英语的国家,越来越多的非英语国家的人民开始学习和使用英语。
这导致了全球范围内英语使用者的多样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使用英语时会受到自己母语语言的影响。
3.技术与互联网的崛起:随着互联网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和信息技术相关的英语词汇和短语逐渐增多。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交流平台,每天都在创造和使用新的英语词汇。
4.语言借鉴和融合:由于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经常接触和借鉴其他语言。
特别是在国际贸易、科技、文化交流等领域,英语吸纳了大量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二、中国英语变体的特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英语国家之一,很多中国人学习英语并使用它进行交流。
中国英语作为一种变体,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语音和发音:中国英语受到汉语语音系统的影响,所以发音上与英式或美式英语有一定差异。
例如,中国学习者常常把/l/音发成/n/,把/th/音发成/s/或/d/等。
2.语法和句式:中国英语在语法和句式上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比如,中国学习者常常把汉语的主谓倒装结构直接应用到英语中,这在英语习得者中被称为“中国倒装”。
3.词汇和短语:中国英语中经常出现一些中式英语的词汇和短语,这些词汇和短语是由中文直译或从中文中引入的。
例如,“没问题”(no problem)、“加油”(go for it)等。
全球化和谐文化视角下的我国英语语言研究共3页
![全球化和谐文化视角下的我国英语语言研究共3页](https://img.taocdn.com/s3/m/5e76eba6f61fb7360a4c6500.png)
全球化和谐文化视角下的我国英语语言研究一、英语语言的发展现状英语已经成为一门具有全球性地位的语言。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占了全世界人口的1/15,在全世界范围内,大约60个国家以英语作为本国的官方或半官方语言,大约八九十个国家以英语作为本国的第二语言。
统计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全球讲英语的人数超过了15亿,虽然讲汉语的人数与其基本上相同,但讲英语的人的地理分布更广。
英语是国际外交、科技、医学、国际贸易、国际传媒等领域的主要语言。
在科技领域,以英文形式发表的科技论文占其总量的80%以上,全球半数以上的科技期刊使用的是英语。
在医学、国际贸易等领域,英语被作为通用语言来使用。
在国际通讯领域,80%以上的信息存储用的是英语,85%的国际电话使用英语交谈,3/4的邮件、电传和电报也是用英语写就。
在电子科技领域,电脑程序、指令及软件的编写基本上都是用英语。
此外,在其它领域,以英语作为媒介进行交流沟通的做法也越来越流行了。
二、我国英语语言研究的现状自从英语进入中国后,英语语言中国化的历史也开始了,它也成为了语言研究者的研究对象。
国内有关英语语言中国化方面的研究活动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65年到1991年,在这一阶段,英语语言中国化问题还没有得到明确定义,有的研究人员称其为“中国式英语”,还有的研究人员称其为“汉化英语”等等。
另外,学者们的研究也仅是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出发点,研究目的仅仅是为了纠正“中国式英语”或“汉化英语”与标准英语的偏差。
80年代末,这种状况得到了改观,学者们开始争论到底该如何对待这一语言现象。
但这个时候的争论也只是间接非正式地提出或触及这个问题。
第二阶段是从1992年到2001年。
这时,英语语言中国化问题成为了争论的焦点,而且这种争论一直持续到现在。
第三阶段是从2002年至今。
至此,英语语言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在经过24年的探索发展后,终于获得了界内的认可。
此后,对英语语言中国化问题的研究获得迅猛发展,而且,研究的框架体系也逐步形成了,主要由以下几个主要分支构成:第一个分支是从英语变体的视角对英语语言中国化问题进行研究。
中式英语特点及发展趋势
![中式英语特点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9fef3e285901020207409c33.png)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中外学者对中式英语的不同定义,指出中式英语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然后将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中国英语是由中式英语发展而来,并已自然而然地被外国人所接受;其次,阐述了中式英语的四个特点,即语音特点、词汇特点、语法特点,和语用特点,并从母语干扰、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三方面分析了产生中式英语的原因;最后讨论了中式英语发展的趋势,对其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中式英语;特点;原因;趋势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explores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Chinglish given by the scholars home and abroad and points out that Chinglish is a kind of English variety with Chinese flavor. It then compares Chinglish with China English and concludes that China English is derived from Chinglish and is accepted by native speakers naturally. In addition, it elaborates the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Chinglish: characteristics of pronunc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vocabulary, characteristics of grammar,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agmatics,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hinglish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mother tongue interference, different thinking patterns,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It finall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glish and elaborates its inevitability of development and rationality of development.Key words:Chinglish; characteristics; causes; trendContents1. Introduction (50)2. What is Chinglish (51)2.1 Definition of Chinglish (51)2.2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glish and China English (52)3. Characteristics of Chinglish (54)3.1 Characteristics of pronunciation (54)3.1.1 V oice substitution (54)3.1.2 Mixture of allophone (55)3.1.3 Confusion of voiced and voiceless sounds (55)3.2 Characteristics of vocabulary (55)3.2.1 Verbosity (55)3.2.2 Catachresis (56)3.2.3 Neglect of word order (57)3.2.4 Unsuitable match (57)3.3 Characteristics of grammar (57)3.3.1 Confusion of article (57)3.3.2 Omission of predicate (58)3.3.3 Inconformity between modifier and subject (58)3.4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58)3.4.1 Mechanical use of Chinese structure (59)3.4.2 Simplified transfer of concept (59)4. The Causes of Chinglish (60)4.1 Mother tongue interference (61)4.2 Different thinking patterns (62)4.3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64)4.3.1 Linguistic knowledge (64)4.3.2 Values (65)4.3.3 Customs (65)5.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glish (66)5.1 Inevita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glish (66)5.2 Ration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glish (66)6. Conclusion (68)Acknowledgements (69)References (70)1. IntroductionAs we know, English is the most widely spoken language in the world and has been a multinational, multicultural and multifunctional language. With more and mo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speakers in the fields of business and education, English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among Chinese and has become a necessary tool in today’s competitive world. However, with an impressive command of English vocabulary and good master of grammar as well as phonetics, which, to some extent, are beyond the native speakers’capacity, they are confronted with quite a few problems when they are talking or writing in English. Their gestures, either shrug or shake their heads, usually make the foreigners confused and at the same time make themselves trapped in an embarrassed situation. What has happened to the Chinese speakers? Why does the language they use sound alien to the foreigners? Retracing the cause, I find most of the Chinese learners’mistakes are not made due to their lack of grammar or vocabulary but due to an odd language they use, namely Chinglish, an excrescence of standard English, which is defined as a portmanteau of the two words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refers to spoken or written English which is influenced by Chinese. In order to make English learners convey their views more efficiently both in speech and writing, I attempt to illust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Chinglish in detail and predict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glish so as to help people make proper use of Chinglish when they communicate with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2. What is ChinglishChinglish appears in many aspects. This thesis will especially focus on the Chinglish appearing in the writing and speech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let readers have a thorough comprehension of Chinglish, definitions of Chinglish will be a first important part to be studied. From the various definitions of Chinglish, we get to know what Chinglish really is. Of course, Chinglish can hardly be understood fully without being studied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glish. According to a variety of studies, I believe we will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glish.2.1 Definition of ChinglishIn early and mid-20th century, Chinglish was derogatorily called“pidgin”in Chinese. Pidgin English is another term for Chinglish: A simplified form of speech that is usually a mixture of two or more languages, has a rudimentary grammar and vocabulary, is use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groups speaking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is not spoken as a first or native language (Definition from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Thus, expressions like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are taken as “Pidgin English”. Pidgin English occurred when Chinese began to trade with the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In China, Chinglish has been profoundly discussed since 1980’s. It is Professor Ge Chuangui who first puts forwar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glish and China English in 1980’s. He pointed out that some peculiar language, such as 科举(imperial examination)、五四运动(May Fourth Movement)can not be taken as Chinglish, but can be taken as China English [1]5.Many teachers and scholars home and abroad have noticed this language phenomenon and studies on Chinglish are scattered in books and articles in the field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Nevertheless, due to the unsystematic and unsteady nature of Chinglish, people do not always resonate a clear and unanimous voice on what Chinglish is and hereby present diverse and incomplete definitions from different angles in light with their ownunderstanding. The famous professor Pinkham defines it is a misshapen, hybrid language that is neither English nor Chinese but that might be described as “Englis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2]4; Deng Yanchang and Liu Runqing view it as speech or writing that shows the interference of Chinese [1]9. They believe Chinglish may be grammatically correct, but the choice of words or phrases and the manner of expression do not conform to Standard English usage. Although its understanding may not be a problem, Chinglish is unacceptable; Li Wenzhong considers it as abnormal or deformed English that is produced by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or users when they are influenced by Chinese language rules [1]9; He Mingzhu regards it as an awkward mixture in which ideas conceived in Chinese are ungrammatically or unidiomatically expressed in English[1]9; Li Guowen thinks Chinglish is misshapen English which is produced by Chinese learners who draw upon Chinese rules and structures mechanically as a result of mother tongue interference [1]9. From the above,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main cause of Chinglish is the interference of language learners’ mother tongue and their Chinese thinking.To sum up, Chinglish is defined differently by different scholars. It can be believed that to some extent, Chinglish has a very strong “Chinese flavor” in it. Chinglish is usually found in written form in which the choice of words or phrases and the manner of expression do not conform to standard English usage.2.2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glish and China English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glish and China English have been a focus for a long time 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Preliminary to the detailed discussion of Chinglish, it is necessary to draw a clear discrepancy between these two concepts.The concept of China English was first put forward by Ge Chuangui in the early 1980s [3]6. It has experienced three periods: the period of Pidgin English, the period of Chinese English (or Chinglish or Sinicized English), and the period of China English, which is the well-developed period. A Pidgin is a lingua franca that arise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peaker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who are in sustained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e.g in trade or plantation situations (William, 1992:224). Although it is not anyone’s nativelanguage, a pidgin usually involves mixture or compromise between the native languages of its users. In comparison with these, it is restricted in social roles, and simplified or reduced in linguistic resources. As to China English, I think it is derived from Chinglish. Professor Ge said: “English is the language of th e English people. The other people who speak English should certainly follow the idiomatic ways of the English people. However, each nation has its own peculiarities. So far as China is concerned, there are some phenomena unique to Chines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fields that need to be expressed in written or oral English [4]8.”So, in his view, China English is created to translate or depict things and concepts typical of China. It exists objectively and contains four implications: China English is used only by Chinese people in China; China English takes normative English as its nucleus English and completely conform to international normative English grammar; China English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o carry forward China’s civilization; China English can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But the first implication doesn’t correspond to practice nowadays, because some words are used not only by Chinese people but also by western people [4]15. Chinglish is a kind of defective and arbitrary English. On the ground of influence of Chinese thinking and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 of words,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usually directly put Chinese meaning or usage into English, which easily leads to Chinglish. Furthermore, for lack of certain cultural background of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English learners get into habit of applying English mechanically, especially in the translation of idioms. On these circumstances, Chinglish comes out naturally and causes misunderstanding among native speakers.Therefore,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English and Chinglish lies in the communicative effect depending on the recognition of Normative English speakers. Say further, China English is better and widely accepted among communicators home and abroad, rather than Chinglish. However, I want to point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English, to some extent, inevitably experiences the period of Chinglish.3. Characteristics of Chinglish3.1 Characteristics of pronunciationPronunciation of Chinglish influenced by Chinese is non-standard. It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fluent communication for English learners. Based on their mother tongue Pu Tong Hua,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easily make a mistake in voice substitution, mixture of allophone, confusion of voiced sound and voiceless sound and the like. Most of mistakes are produced owing to the limitation of the rules of Chinese pronunciation. Another cause is for lack of full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I explain these mistakes above in more detail.3.1.1 Voice substitutionV oice substitution means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always use some sounds of their mother language to replace some sounds of English. It is a common mistake and often creates ambiguity. For example, value [v ae lju] is replaced by [w ae lju], three[θri:] is replaced by [sri:], this[ðis] is replaced by [dis]. In addition, English learners replace the pronunciation “-er” in words, such as later, player, summer, with Chinese “儿”.3.1.2 Mixture of allophone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rules of Chinese pronunciation, many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believe each letter should conform to its own pronunciation. For example, speak [spi:k] is pronounced /spik/ in 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 They neglect allophones. In the same syllable, the pronunciations of /p,t,k/ in the front of /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when they are after /s/. Take / p/ for an example. There is a rule in English: if /p/ is after /s/, aspiration will not occur. In other cases, aspiration occurs. Accroding to the rule, speak should be pronounced [sp=i:k], span should be pronounced [sp=ae n].3.1.3 Confusion of voiced and voiceless soundsConfusion of voiced and voiceless sounds is another aspect of pronunciation of Chinglish. In the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 the letter “s” as a symbol of plural words, which is behind voiceless consonants, except [s, tʃ, ʃ], should be pronounced [s]. The letter “s”, which is behind vowels and voiced consonants, except [z, d] should be pronounced [z].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always pronounce “s” as [s] no matter what letter is in the front of it.3.2 Characteristics of vocabulary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glish are also reflected in vocabulary.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f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from English major students and non-English major students, there are four types in the vocabulary of Chinglish, which is verbosity, catachresis, neglect of word order, and unsuitable match.3.2.1 VerbosityJoan Pinkham pointed out that there are unnecessary words appearing in the translation and writing, which do not conform to the need of the conciseness of an English sentence. Let’s look at this sentence:There have been good harvests in agriculture.Analysis: In English, harvests include the meaning of agriculture.Therefore, we can omit “in agriculture” to achieve conciseness.More examples come from students’ language use.1) We will share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together(“Share”implies having something with somebody together, so “together” should be deleted.)2) My mother has gone to the shops to buy things.(The notion of “go to shop”implies buying things, so “to buy things”should be deleted.)3) Fish must stay in water. If they don’t, they die.(Repeated reference to the same thing is another type of verbosity in Chinglish. The notion of “if they don’t”can be replaced by “or”to compound the sentence.)3.2.2 CatachresisTo many English learners, catachresis is often seen in practice. The main reason to cause it is that English learners believe that there is absolute equival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ut in fact, there is not. Take some sentences as examples:1)Later, many people found that the beggars were using their sympathy.(“Use” is usually used to modify something concrete, while sympathyis an abstract noun. So “Sympathy”is suitable to be used with “playon”, instead of “use”. )2) Their hearts become cold and detached.(Cold usually modify one’s attitude or weather. “H eart” can be modified by “chill”.)3) Cut hundreds of buildings down(“Cut down” usually modifies “trees, price, and expense”. “Hundreds of buildings” shouldn’t be modified by “cut down”. We can say “Hundreds of buildings fall down”.)4) You shouldn’t change the law of nature.(“Change should be replaced by “violate”. “Change” means something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one. “Violate” means being against something. “Law of nature” is an objective law and cannot be changed or created. But it canbe violated.)3.2.3 Neglect of word orderIn the Chinese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s, there are many expressions in which the component words are arranged in just the opposite order. The neglect of word order often gives rise to Chinglish. For example:1)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 Chinglish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 Normative English )2) Clothing and food ( Chinglish )Food and clothing ( Normative English )3) Forth and back ( Chinglish )Back and forth ( Normative English )3.2.4 Unsuitable matchWord match has become one of the difficult points for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and commonly unsuitable match appears in Chinglish, for many English learners ignore the difference of word match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ranslate English to Chinese or Chinese to English mechanically. For example,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would say “deep sleep”, “big rain”, “receive the telephone”, instead of “sound sleep”, “heavy rain”, “answer the telephone”. The following are the typical examples of the kind:We can learn a lot of knowledge by reading good books. ( acquire/obtain ) We want the newest information. ( the latest )The demand draws the particular concern of the public. ( arouses )3.3 Characteristics of grammar3.3.1 Confusion of articleConfusion of articles, including omission of articles and redundance of articles is a common mistake made by English learners. For example:1).我们每个人有一套桌椅。
谈我国英语现状、发展趋势和改革
![谈我国英语现状、发展趋势和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8fd836d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11.png)
谈我国英语现状、发展趋势和改革谈我国英语现状、发展趋势和改革一、中国英语的界定及其现状和发展趋势?(一)中国英语的界定?李文中(1993)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中国英语主要构成包括音译词、译借词以及独特的句式和语篇”。
谢之君(1994)认为“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
1991年汪榕培先生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
1980年葛传规先生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
他说:“在旧中国和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
如“科举”“翰林院”“五四运动”“赛先生”“德先生”“白话文”“双百方针”“人民公社”“四个现代化”(imperial examinations,Hanlinyuan或Imperial Academy,May Fourth Movement,Mr.Science,Mr.Democracy,baihua wen或baihua,Two hundred policies,people's commune,four modernizations。
)这些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应当称作China English。
这个提法肯定了中国英语现象,指出了这些是正确的英文表达法。
后来贾冠杰、向明友(1997)进一步指出,中国英语是“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
罗运芝(1998)简单概括为“中国英语是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
综合以上几家观点,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中国英语是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
?2.中国英语是用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
英语世界化理论下的中国英语变体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思考
![英语世界化理论下的中国英语变体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f987e47e518964bcf847c81.png)
文化教 育 lll
英语世界化理论 下的中国英语变体研究 及其 对英语教学 的思考
郭 晓
( 州工 程 学 院 外语 学院 。 苏 徐 州 2 1 0 ) 徐 江 2 0 8 摘 要: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 , 英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国际语言。英语具备适应不 同的文化和反 映不 同文化的特点的能力, 因此在英语 全球化发展 的同时也在本土化。 英语与 中国文化 的结合便形成 了具有 中国 色的英语 变体 , 特 即中国英语。旨 在英语世界化理论的基础之 上, 评述 了 中国英语 变体研 究 目 前的发展 现状 , 阐述 了中国英语的发展对现 阶段 中国英语教 学各方 面的影响。 并 关键词 : 英语世界化理论 ; 英语变体 ; 英语教 学 2 世纪下半 叶, 0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 一理论显示了英语在跨文化 、 跨语言 的环境 中 前 的英语教学活动仍然需要以英美英语为相对 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模式 。经济 的传播方式 、 获得模式和功能领域。 标 准 ,中国英语的概念可以适当的介绍却 不能 的全球化 引起 了英语的全球化 ,即英语逐步演 2现阶段 中国英语变体的发展现状 作为重点 ,以免使学习者在语言学 习活动 中产 变成为一种国际语言 ,为越来越 多的不同语言 在英 语全球化及世界英语 理论不断 发展 生混乱 。 和文化背景的人学 习和使用 , 发展几乎遍布 完 善的大背景之下 ,中国的英语变体研究在 国 其 3 中国英语对于文化教学的影 响 . 2 了全球各 地。 英语变体 的研究不断向外扩展 , 不 内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英语与 中国文化 文化 教学是 中国英语教学 中极 为重要的 少学者开始关注英语在第二语言型和外语型国 的结 合便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 体 , 一方 面。 中 所谓文化教学指两方面 , 一是西方文化 家的变化 , 渐形成 了英语世界化理论 。 逐 国英语作为世界英语变体 的一种 , 国内、 是 国际 的引入 ,而更重要 的是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 的广 l英语世界化理论 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从 18 年葛传桑在“ 92 漫 泛传播 。 因此在我国的英语教学活动中 , 母语文 英语 世界化理论的奠基人是 K er。 ah 他的 谈 由汉译英问题 ”一文中首次提 出中国英语概 化 的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文化教学 中 u 研究是从印度英语 的研究开始的 , 但是他的研 念 , 距今 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概括来说 , 要做 到: 国内 究并不是无 源之水 ,而是受到其他语言学家的 学者对 于中国英语 的态度可以分为两大 派 , 一 首先 , 从教师 的角度看 , 不能把汉语 或者 影响而逐渐 发展 的。 功能主义理论认 为, 任何一 派是对 中国英语变体持肯定或宽 容的态度 。汪 汉语 思维 片面的看作 英语 学习过 程 中的负迁 种文化现象 , 不论是抽象的社会 现象 , 如社会制 榕 培(91、 19 )李文 中(93、 争鸣 (98、 19)杜 19 )江 移 。教师在课上应积极鼓励学生 用英语表达具 度 , 是具体 的物质 现象 , 手杖 、 具 、 皿 晓红 (01等。 还 如 工 器 20 ) 他们对中国英语变体 的定义 、 客 有 中国文化特色的节 日, 讨论一些具有 中国特 等, 都有满 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 到作用 , 即都有 观存在性、 特点 ,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区别等 色 的事件等等。这样有利于培养 学生 的跨文化 定的功能 , 它们 中的每一个都与其他现象互 问题进行了探讨 ,奠定了其他学者深人研究 的 交 际能力 , 树立其语言学习的 目标和正确态度 。 相关联、 互相作用 , 都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 理论基础。另~派是对中国英语变体持否定态 其次 , 从教材设置 方面 , 我们应该适 当的 分 。马林诺 夫斯 基( a nw k) M l o si i 是人类学家 , 功 度 的学者如邱立新 、 宁全新(o 2 , 20 )认为中 国英 引入 中国作家、学者创作的介绍 中国文化 的小 能学 派的创始人 之一 , 在《 他 文化论 )Whti 语概念的提出会使 国内英语教育呈混乱局面。 说 、 ( a s 散文 、 杂文等各类英语作品 , 或者外 国作家 、 Cl r 94 uu ?14 )一书 中比较系统 全面的总结了 te 专 著方面有 , 颜治强 20 年 发表 《 02 世界英 记者创作的反映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状况的 功能主义理论 , 首次 提出了环境条件 (o一 语概论》对英语世界化理论做出了详细且系统 英语作品 ,以及 国内外一流的翻译家翻译 的中 并 Cn , t t o Sutn 的概念 。他指 出, e s f iao) x t i ~字的意义 的介绍 ; 金惠康的《 中国英语)20 ) (04 从不 同的 国文学作品的英文版 ,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熟 并不是神秘 的包含在一字的本身之 内,而只是 角度对中国英语进行了陈述 , 包括中国英语的 悉 中国文化的精髓 。 包含在一种情景 的局面之中(ot t o Su- 历史背景 , C n x f ia es t 中国英语 的概念 , 构成 , 功能 以及其 最后 , 在课程设置 方面 , 高等学校外 语专 t n 。他对语言的这段言论实际上指出了文化 影响等 ,是 目 i) o 前为止对 中国英语介绍最为全面 业应 开设关 于中 国文化 和社 会经 济发展 的课
中国英语变体研究
![中国英语变体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964943eaef8941ea66e052c.png)
中国英语变体研究摘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英语逐渐成为了一门世界性的语言,英语的广泛能应用形成了很多本土之外的英语变体,比如新加坡英语、印度英语等。
中国英语变体也是英语全球化和本土化的产物。
中国英语在对外交际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根据学者们已有的对中国英语变体的研究,进一步的了解中国英语、中式英语。
也将对中国现代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世界各类英语中的一员,其研究的前景非常广阔,意义也非常深远。
关键词:中国英语变体;中国英语;中式英语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语逐渐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及用途最广的“国际通用语”。
语言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的,它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人们对交际提出新的要求,促使语言不断的变化。
语言具备适应不同文化和反应不同文化的能力,因此随着语言的频繁接触,必然会引起语言的变异。
英语的国际化必然会引起英语在全球的范围内的本土化。
如今,英语的复数形式频繁出现在国内外报纸和电台上。
用以指称上述世界范围内各国及地区使用的英语变体[1]。
一、中国英语变体的相关论述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其社会之间的关系,其范畴包括语言接触、语言变异、语言认同和语言规划等。
语言与社会共变,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既要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化,也要从语言的变化去探索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2]。
1.语言变体。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讲,语言的一个根本特性就是社会性,社会语言学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语言的变异。
所有被研究过的语言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语言变异。
在社会语言学领域中,语言变体不仅可以代表不同社会集团或语言集团的语言,也可以表示同一语言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形式。
“语言变体”是一个内涵很宽泛的概念,大至一种语言的各种方言,小至一种方言中某一项语音、词汇或句法特征,只要有一定的社会分布的范围,就是一种语言变体。
语言的变体受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制约,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地域变体,指同一语言社团在不同区域的变体。
从英语改革现状看英语教育发展趋势
![从英语改革现状看英语教育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312f8a6de53a580217fcfe1a.png)
从英语改革现状看英语教育发展趋势英语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语言,也是联合国五种官方语言之一。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日,想要与国际接轨,不被世界潮流所淘汰,娴熟把握英语沟通力量是必需要做的事情。
中国始终很重视英语训练,作为三门基础学科之一,英语学科会贯穿任何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涯。
也正是由于深知英语训练的重要性,所以国家训练部从创立英语学科之初就在不断地改革与完善中国的英语训练体系。
但是当前中国英语改革仍旧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英语训练体系中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阐述中国英语改革现状中的问题,进而给出解决问题的看法,并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展望将来中国英语训练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英语改革;现状;英语训练;发展趋势一、当前的英语改革现状第一,学生态度消沉,不重视英语学习。
尽管英语是三门主科之一,但是中国学生普遍对于英语学科并不重视。
这是由于中国学生对英语学科没有内在的学习动机。
一方面,他们并不喜爱学习英语。
另一方面,他们在学生时代没有方法理解学习英语的作用,英语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这导致他们对英语学科产生了比较消极的态度。
当然,学生对英语不感爱好并不完全是自身的问题,老师和当前的应试训练制度也要负一部分责任。
[1]第二,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符。
英语是一门综合性的语言,听说读写每一项技能都很很重要,只有娴熟把握全部技能,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
但是目前中国英语训练中存在很大的偏差现象。
在应试训练中,阅读、写作等与读写有关的部分在试卷总分数中占据较大比重,而与听说有关的部分所占比例甚小,这导致实际教学中老师学生都会刻意去熬炼读写力量,而相对的忽视听说力量的培育。
而社会则不同,工作中需要随时应对不同的事件,因此比较重视对于学问的运用力量。
[2]但是学校训练没有供应足够的实践训练,导致学生空学了一身学问,却没法在工作中敏捷运用。
第三,教材内容过于片面,更换速度缓慢。
英语改革是一项全面的改革过程,涉及英语训练体系中的方方面面,英语教材的改革也是其中一项。
“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分析
![“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ddf6d7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17.png)
“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分析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对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进行简要介绍。
通过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文章从中国英语的定义和特点、成因和影响因素、与标准英语的对比分析以及在语言学习和应用中的重要性等方面,阐述了“中国英语”研究现状。
总结了研究成果和不足,并指出了研究的空白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普及和应用。
然而,在中国,英语的使用和发展也面临着自己的特点和问题。
“中国英语”这一概念应运而生,意指在中国特有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使用的英语,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对“中国英语”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英语使用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为英语教学和学习提供借鉴和指导。
“中国英语”是指在中国特有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使用的英语,反映了中国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其特点包括:(1)语音和语法方面:中国英语的发音和语法受到汉语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语音和语法特点。
例如,中国英语中存在大量的音译词和语法错误,这是由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语言差异造成的。
(2)词汇方面:中国英语的大量词汇来自汉语,这些词汇通常被音译成英语。
由于受到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中国英语中还出现了一些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语篇结构方面:中国英语的语篇结构常常呈现出一种“螺旋式”的发展模式,即从外围问题入手,逐渐引向核心问题。
这与西方英语国家的语篇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英语的成因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背景: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价值观,这些因素影响了中国英语的使用和发展。
例如,中国人注重谦虚和尊重他人,因而在交流中会使用一些委婉语和敬语。
(2)社会环境: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国际地位也对其英语的使用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随着中国的崛起,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被纳入英语中,如“大妈”(dama)、“土豪”(tuhao)等。
中国英语故事
![中国英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6468c64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80.png)
中国英语故事一、引言中国英语(Chinese English)是指在中国境内使用的一种英语变体,它伴随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形成。
在中国,英语作为一门外语,不仅在教育、职场和官方场合广泛应用,而且在日常生活、娱乐和社交媒体中也日益普及。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
二、中国英语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词汇创新:中国英语在吸收外来词汇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词汇,如"guanxi(关系)"、"cheng guo(成长)"等。
(2)语法融合:中国英语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中英文语法相互融合的现象,如"I very like it(我非常喜欢)"。
(3)发音特点:受到汉语拼音的影响,中国英语的发音有时会带有汉语的音调,如"Los Angeles"可能被读作"luo si jie si"。
2.影响:中国英语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它丰富了英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英语更加多元化。
同时,中国英语也成为国际交流的桥梁,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
三、中国英语实例分析1.词汇创新:例如,"diaosi(吊丝)"这个词描述了一种在中国网络上流行的自嘲式幽默,意为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年轻人。
2.语法融合:在表达祝贺时,中国英语可能会说:"Congratulations on your pregnancy, you will be a great mom!"(祝贺你怀孕,你将会是个伟大的妈妈!)四、中国英语在国内外应用的现状和展望1.现状:(1)在国内,中国英语广泛应用于教育、媒体、广告、职场等领域。
(2)在国际舞台上,中国英语逐渐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加强国际交流的载体。
2.展望: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崛起,中国英语有望成为世界英语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传统英语的现状和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传统英语的现状和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2b7bfa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7b.png)
传统英语的现状和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英语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第二语言,已经成为国际交流和商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传统英语的现状正在发生变化,同时也呼唤着英语教育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分析传统英语的现状和发展现状,并探讨未来的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传统英语的现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传统英语以其规范化、标准化的特点成为一种全球共通语言。
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将其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
此外,英语在商业、科技、学术等领域也广泛应用。
人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主要是获得更好的教育、提高就业竞争力,并能够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然而,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传统英语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网络语言和社交媒体语言的出现使得英语变得更加灵活和丰富,同时也打破了传统英语的规范和标准。
人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使用缩写、表情符号和新词汇,这些新的语言形式给英语教育和英语交流带来了挑战。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在推动着英语的发展。
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和跨国公司的兴起,英语已经成为全球商务沟通的主要工具。
许多跨国公司和机构要求员工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这促使更多人投身于学习英语并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
在未来,传统英语可能会发展成为更加多样化的语言形式。
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与英语的接触更加便捷,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英语学习资源。
人们可以通过在线课程、移动应用和社交媒体等各种方式来学习英语。
这种形式的英语学习使得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进行学习,并可以获得实时的反馈和支持。
另一方面,多样化的文化背景和地方方言也将对传统英语的发展产生影响。
随着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多,不同的文化交融和语言干扰会影响到英语的使用和发展。
例如,英语中会出现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同时,世界上不同地方方言的融合也将丰富英语的词汇和语法。
此外,英语教育的趋势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课堂教学和纸质教材,逐渐被数字化教育取代。
(优质论文)中国学生对中国英语变体的认同与使用情况考察
![(优质论文)中国学生对中国英语变体的认同与使用情况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09a874075f0e7cd1842536cc.png)
中国学生对中国英语变体的认同与使用情况考察--以湘潭大学为例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英语已发展成为一门世界性语言,并由此产生了各种本土化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就是其中的一种。
英语本土化现象主要体现在词汇、语篇和语音等三个方面。
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在国际上日益得到重视,但中国学生的英语变体认同与学习使用情况却并不乐观。
论文关键词:中国英语,英语教学,变体0.引言20世纪的后五十年中,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英语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必然会与当地的语言、文化、习俗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从而产生具有当地色彩和民族特征的英语变体(varieties of English)。
在这种英语本土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英语变体应运而生。
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在国际上日益得到重视,但中国学生的英语变体认同与学习使用情况却并不乐观。
1.语言变异研究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可能会由于各种社会因素而产生语言形式的变化。
语言变异是指语言运用上的变化和差异。
语言运用在语音、词汇、句法方面的变化和说话人的性别、年龄、社会阶层等社会变量息息相关(Labov 1966)。
语言变异研究把语言变化的研究和具体的语言实际结合起来,它认为现实生活中人的语言表现多种多样;任何活生生的语言都有变异形式,这种变异总是会受到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制约(Wardhaugh2000)。
“变体”是语言变异的核心理念,是“具有相同的社会分布的一组语言项”(Hudson 2000)。
“一群语言项目”可以指整个语言结构体系,或者只有某些特定的音素,语素、词或词组(Wardhaugh 2000)。
英语,法语,伦敦英语和英国的足球评论等都可以认为是一种变体。
使用“变体”这一术语避免了使用像“语言”,“方言”,“地方化”,“土话”等等已经先入为主地具有判断价值的名称来讨论具体的语言变体,“变体”这一中性名词有助于社会语言学家保持其客观的立场(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 1997)。
中国英语——英语变体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英语——英语变体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cfd1110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34.png)
中国英语——英语变体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中国英语——英语变体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和国际语言,英语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不同的变体形式,如中国英语、印度英语和非洲英语等。
尽管这些英语变体与标准英语之间存在区别,但它们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使用范围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
本研究意在探讨中国英语这一重要的英语变体,尤其是其发展历程、特点、语法结构和应用场合等方面。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理解中国英语所涵盖的区域、使用人群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特点,并为其进一步的普及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2)通过分析中国英语的语言特点,比较和总结与标准英语的异同,从而了解它与其他英语变体之间的关系,深入认识英语语言的多样性和发展。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1)探讨中国英语的语言特点、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特征;2)与标准英语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它们之间的语言差异和相似性;3)评估中国英语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的应用情况,深入了解其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和使用习惯。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语言学调查和比较分析等方法。
首先,通过对中国英语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合收集和分析,了解它的发展历程、使用范围和特点等方面的信息;然后,开展语言学调查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语料库等方法,收集语言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深入探讨中国英语的语言特征和应用情况;最后,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得出有关中国英语的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内容:一、中国英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二、中国英语的语音特点、词汇和语法结构三、中国英语和标准英语的语言差异和相似性四、中国英语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和语言规范研究预期成果:通过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和分析,本研究预期取得以下成果:一、详细了解中国英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把握其语言规范和使用习惯。
二、深入探讨中国英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特征,揭示其与标准英语的语言关系和差异。
中国英语的发展前景
![中国英语的发展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95a40618c8d376eeafaa3172.png)
中国英语的发展前景作者:杜玉凤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26期文/杜玉凤【摘要】中国英语作为英语的一种国别变体,是世界英语本土化的必然结果,它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根据Krachru的英语变体分类理论,中国英语处于延伸圈。
本文就其是否会进入外圈英语及发展前景做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中国英语;新加坡英语;发展前景【作者简介】杜玉凤,西安欧亚学院。
一、前言随着英语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强势扩张,英语已成为一门世界语。
英语与传入地的多维融合,形成了带有地域色彩的变体。
得到最广泛认可的英语变体理论是美国学者Krachru提出的“三个同轴圈”理论:内圈、外圈和延伸圈。
内圈英语是规范提供型,包括英国、美国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外圈英语是规范发展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延伸圈英语是规范依附型,指把英语作为外国语来教学和交流的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等。
中国英语作为英语变体已得到了国内众多学者认同,如汪榕培(1991)及贾冠杰(1997)。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英语的现状及与处于外圈的新加坡英语比较,以期得出中国英语的发展前景。
二、中国英语的发展前景一种语言变体的形成和存在以该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底蕴为根基。
中国英语的形成有赖于中国独特的环境。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与日俱增,这势必会加大英语的使用频度,中国英语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并广泛传播。
目前,虽然中国英语在语音、语法、谋篇布局等方面还没有被很好地接受,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大量中文词汇已进入英语词典。
据Cannon(1988)统计,进入英语标准词典和其他工具书的汉语借词至少已达到979个。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流行语也被收录进《牛津英语辞典》中。
例如maotai(茅台)、dama(大妈)、tuhao(土豪)。
根据“全球语言监督机构”报告,自1994年加入英语的新词中,中文借用词数量力拔头筹,比例达到5%-20%,远超其他国家,例如jiaozi(饺子)、kungfu (功夫)、quyi(曲艺)、wushu(武术)、toufu(豆腐) 、yinyang(阴阳) 、taichi(太极) 、kowtow(叩头)、fengshui(风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取得了辉煌
中国的学者也注意到这种研究的合理性,对中国 成就,已培养了数百万英语人才,据估计目前大
英语变体研究的指导意义。潘章仙(2005)从社 约有三千万英语学习者,但不无缺憾,表现在于
会语言学的视角对中国英语变体的形成和发展, 多年缺乏自主性,对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简单模
以及使用者对本族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认 仿,脱离了中国社会现实。只重学习,不重实用,
第三是发展不平衡。有的领域研究较多较 深,有的领域研究较少较浅,应用性较差。近来,
中国英语研究呈现出新的态势,也有人开始了在 相邻学科内对中国英语的研究,但大部分论文属 于理论探讨和综述,侧重理论研究和特征描写。
4 发展前景
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中国英语的研究已初 具规模,成果较多。但由于理论仍处在发展阶段, 研究基础不够深厚,所以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 步研究和证实。要取得新的突破,中国英语研究 还面临许多挑战,可以大致归结为三个方面:
其次是研究方法不明。中国英语如何研究也 尚未定论,语言研究应是规定的还是描写的? 方 法论的不一致也是对标准问题的争论。不仅在方 法论层次,主要问题也在具体方法层面。近年来, 描述中国英语的本土化在语言各个层面(语音、 词汇、语法和语篇)的特征表现的研究方兴未艾 (杜瑞清,姜亚军,2001,2003;杨纳让、延宏, 2002;王维波、马冬通,2002;潘章仙,2005; 张法春,宁海亮,2005;李少华,2006)。像采 标本似的搜集例证,在论著中根据立论所需用 “举例法”加以说明是无法提供令人折服,也无法 探究现象形成的深层次原因,难以达到科学研究 中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所应达到的准确度和普适 度。因此方法上的这些缺陷使得成果中宏观的论 述、描写过多,微观层面的精细分析和有价值的 模式化个案研究不多,扎扎实实的实证分析少。
芝,1998;江晓红,2001)
瑞清,姜亚军,2001:38)。随着时代的发展,
也有些学者对此表示怀疑。孙骊(1989)认 大量反映中国国情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并具
为将在中国使用的英语看作是语言学上的一种变 有鲜明时代性的中国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法不断涌
体条件尚未成熟。谢之君(1995)和林琼(2001) 现。准确合适地翻译这批新词是一项极具开拓性
2 . 2 理论介绍和引进
国内英语变体的研究比西方英语国家起步
晚,因此介绍性的论文(姜亚军,
1995;潘章仙,2004;徐晓晴,2005)以外,颜
治强(2002)简述了中国英语的产生和发展,描 述英语在全世界的差异,介绍和评述英语世界化 作者简介:胡晓丽, 理论。这些使我们对世界英语研究有了比较全面 北 京 语 言 大 学 讲
物,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英语变体,具有独特的
(1)翻译研究
不可替代的地位,有别于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错误
“中国英语”概念的提出缘于对汉译英的讨
的中国式英语。(汪榕培,1991;李文中,1992; 论。80 年代末,葛传椝所论及的翻译方法引发
姜亚军,1995;贾冠杰,向明友,1997;罗运 了一场“汉译西化”和“西译汉化”的辩论。(杜
化,影响我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中国英语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借助各种阐释进
近年来,对中国英语持肯定态度的观点明 行补偿来消除文化缺位,在中国作者和国际读者
显占据了上风,这是因为他们有社会语言学理论 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的支持。在讨论地域英语变体时,连续统一体是
(2)英语教学研究
英语世界化理论研究者们普遍使用的分析手段。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首先是概念不统一,理论薄弱。多数人还是 把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或“中国洋泾浜英 语”看作为一物,认为是由于母语的负迁移导致 的语言错误,不符合英语规范,在教学和学习中 应尽量避免。中国英语的定义还未统一,还未能 承担文化交流的重任,诸多争议问题仍然存在。 中国英语变体研究缺乏深刻的概念系统和权威的 思想理论,理论观点零散,理论创新不突出,多 数研究者只能以浅层次的“看法”代替理论。中 国英语的本体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同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阐述了世界各国英语变体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费时低效”的产生(李少华
是一个连续体,并运用“三维语境网络”框架描 2005:63)。“中国英语”概念的提出给英语教
写和阐释中国英语变化。李少华(2006)将中国 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对英语教学具有宏观的
英语放置在全球化视野中加以考察,并从跨文化 指导作用,对英语课程教材建设和英语教学有着
(1) 理论探索和构建 一门学科要发展,必须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 突破。中国英语变体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化和 整合,其性质、目标、研究对象、范围和研究方 法应该加以廓清。中国英语语言现象还是只是碎 片式的存在,我们既要开展基于语言现象或语言 表达层次的研究,也要注意探究现象形成的深层 次原因。比如,中国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变体,是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确实存 在中国英语变体,它是一个连续体,一头是中国 人对英语的干扰变体,即中国式英语,另一头是 受汉语干预的中国英语,两者之和构成了同一事 物的全貌。研究不同层次中的内涵,以及造成这 种结果的原因也是有科学意义的。 (2) 加强实证研究,建立中国英语语料库 很多文章谈现象多,找规律少。实证研究是 社会语言学范畴的基本方法,包括问卷、访谈、抽 样、跟踪记录、快速隐匿观察、配对变语等方法, 推理性统计方法分析语料。面对繁杂的中国英语 语言现象,庞大的英语学习和使用群体,注意研 究内容和不同方法之间的有机结合,加强课题设 计的科学论证,适当引入计量分析手段,有助于 我们科学地探究中国英语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能 够找出一些中国人使用英语的规律。比如,我们 应该到各级各类毕业生中去做跟踪调查,弄清实 际使用英语的人的百分比,使用时间的百分比, 以及他们是说得多,写得多,还是读得多。近来 语料库的蓬勃发展为中国英语深入系统的研究提 供了有力的工具。有的学者使用大型我国英语学 习者语料库对语言习得规律特点进行论述分析, 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依据。国际学术界 已经建立了各国英语变体的语料库,但没有包括 英语使用者最多的中国(大陆)英语变体,这的 确是件憾事。不过近年关于建设“中国英语”语 料库的构想已被有关专家学者提出(黄凤枝、肖 普勤,2006;孔庆坤,2007)。“中国英语”语料 库的建设可以借鉴国际英语语料库。 (3) 跨学科整合式研究和应用
C
L
F
28
中国外语
2008 年 3 月 第5卷 第2期 (总第22期)
3 研究特点和存在问题
把中国英语置于语言变异理论框架内展开研 究,在主体上构成了语言变异一个分支,可以将 其称为语言的国别体。对国内现有的“中国英语 变体”研究成果作粗略分析,我们可将涉及的内 容大体概括为 4 点:一是中国英语的性质。这方 面的内容包括:中国英语的定义、定位,与中国 式英语或中介语的区别和联系,产生理据和构 成、主流内涵及规范来源。二是中国英语的语言 学特征。包括在语音、词汇、句法、篇章及文体 层面的各种表现形式,以及汉民族文化特征。三 是中国英语的功能。包括中国英语的内部使用功 能和外部交流工具的功能,用以获取外部信息, 传达内部信息,具有社会性,是中国文化的载体, 填补中西文化空缺,以及它的语用功能等。四是 中国英语的地位。包括中国英语是一种制度化变 体,还是使用型变体,在世界英语变体中的地位, 可接受性和理解性,学习者和使用者的认同度 等。
English 的区别,从翻译的角度论述了中国英语 是“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为前提,表达中 国特有事物的词汇在交际中,常“引起外国人的 抱怨”,但“一经解释,不难懂得”,但并未认为 是一种变体。“中国英语”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国 内学者热情的关注。下面重点谈中国学者在此研 究领域取得的理论和应用成果。
认为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都存在汉语干扰,两者 的工作,比一般翻译更难。翻译界普遍认为翻译
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指出:“探讨中国 的标准必须建立在与西方文化和语言真正平等对
英语最终是要确定其定义的,但最重要的还是本 话的基础之上,这正是中国英语所要追求的目
质的探讨”。张培成(1995)阐述中国英语和中 标。孙莉华 (2000)建议在翻译中国特有事物
的了解。
师,北京师范大学
2 . 3 理论探讨 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 飞速发展,英语的实用价值和重要性变得越来越 明显。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也在加深。学术界开 始对与世界英语化理论有联系的中国英语进行了 探讨。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中国英语存在
外文学院博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社会 语言学。E m a i l : lucyhu100@ yahoo.com.cn。
的层面。
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教
学方法和教材编写等方面提出建议(杜争鸣,
2 . 4 应用研究
1998;严轶伦,2002;李少华,2005;李建夫,
只有将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推动 2006 等)。
Mar. 2008 Vol.5 No.2 (General Serial No.22)
中国外语
2008 年 3 月 第5卷 第2期 (总第22期)
中国英语变体研究现状及前景①
胡晓丽 北京语言大学
摘 要: 本文回顾了中国英语在多元文化和多元语境中的研究状况、分析研究的特点和存 在的问题,认为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并提出今后研究前景。
主题词: 中国英语;特点;问题;前景
秋云(1998)虽肯定中国英语的存在,但觉得不 借和语义再生。汉英翻译中,尽量运用异化译
能归属标准英语,也有别于第二语言,否则“容 法,将文化空缺词译成“中国英语”。宋德生
易引起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影响国际交际效 (2004)提出处理文化中的特异现象的办法,如
果”。陈文存(1999)很明确地指出“不存在国 在认知层面上加工,或与异域文化中相似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