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一)

小麦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一)
小麦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一)

小麦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一)

小麦的主要虫害有:麦蚜、麦蜘蛛、小麦吸浆虫、麦叶蜂、黏虫和地下害虫(蛴螬、蝼蛄、地老虎、金针虫)

1、麦蚜麦蚜可危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及杂草,从小麦苗期到乳熟期都可危害,刺吸小麦汁液,造成严重减产,麦蚜还能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病。

麦蚜在温暖地区可全年发生孤雌生殖,危害小麦的蚜虫有很多种,但主要是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及玉米蚜三种。这三种蚜虫均以成虫或若虫刺吸叶、茎秆、嫩穗中的汁液,影响小麦的正常发育。长管蚜和麦二叉蚜终年在麦田或禾本科杂草上越冬;玉米蚜冬季以卵在苹果属的果树上越冬,早春繁殖危害麦田或禾本科杂草。小麦苗期一般麦二叉蚜发生最多,灌浆后即迁飞到杂草上寄生,因麦二叉蚜怕光,一般分布在叶片背面;长管蚜不怕光,一般分布在叶片正面,抽穗灌浆后往往群集于穗上危害。玉米蚜也怕光,喜潮湿,多集中在植株下部及叶鞘中间,危害茎秆。

防治方法:适期冬灌和早春划锄镇压,减少冬春季麦蚜的繁殖基数;保护利用天敌,实行小麦油菜、小麦绿肥间作种植,增加天敌数量,并诱集天敌向麦株转移;返青期肥水要避开瓢虫产卵盛期,保护瓢虫卵和幼虫;严格掌握害虫防治指标和天敌利用指标,减轻对天敌的杀伤。

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防治麦蚜的关键时期。可用天达2.5%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加3%天达啶虫脒乳油1000倍液作植株喷雾,防效可达95%以上;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10-12克,对水15-30千克喷雾,防效达90%以上,对天敌基本无害。尿洗合剂(尿素洗衣粉和水之比为1:1:300-500)喷雾,具有较好的灭蚜效果。抗蚜威(群蚜威)对蚜虫有特效,防治对有机磷农药产生抗性的蚜虫有良好的效果,且对蚜虫有特效,防治对有机磷农药产生抗性的蚜虫有良好的效果,且对叶片背面的麦二叉蚜也有防治效果。使用方法是:亩用50%可湿性粉剂4-8克,兑水20-50千克均匀喷雾,残效期7-10天。对瓢虫、草蛉等主要天敌安全无害。

2、地下害虫对小麦危害较大的地下害虫主要有金针虫、蛴螬、蝼蛄、地老虎等。

防治方法

①播种期药剂拌种防治:用48%天达毒死蜱长效缓释乳油0.4千克,或20%毒·辛乳油

0.5千克,或50%辛硫磷0.5千克,拌小麦种250-500千克,堆闷3-4个小时后播种,可有效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②根部灌药:苗期害虫猖獗时,可用2%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或20%毒·辛乳油,50%硫磷乳油倍液灌根,8-10天灌一次,连续灌2-3次,杀灭地老虎效果达90%以上。还可兼治蛴螬和金针虫。

③撒施毒土: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0.1千克,拌细沙或细土25-30千克施入土中,可防治多种地下害虫。

④诱杀成虫:于成虫盛发期置黑光灯进行诱杀,用1千克40%乐果乳油或90%敌百虫,兑水适量,拌100千克炒香的麦麸或豆饼等饵料,每亩用1-1.5千克。

3、小麦红蜘蛛的发生与防治小麦红蜘蛛,也称麦蜘蛛、火龙、红旱、麦虱子等,主要有麦长腿蜘蛛和麦圆蜘蛛两种。

(1)分布区域麦圆蜘蛛多发生在北纬37度以南各省,如山东、山西、江苏、安徽、河南、四川、陕西等地。麦长腿蜘蛛主要发生于黄河以北至长城以南地区,如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

(2)形态特征

麦圆蜘蛛:

①成虫:雌成虫体卵圆形,体长0.6-0.98毫米,体宽0.43-0.65毫米,体黑褐色,

体背有横刻纹8条,在体背后部有隆起的肛门。足4对,第1对足最长。

②卵:麦粒状,长约0.2毫米,宽约0.1-0.14毫米,初产暗红色,以后渐变淡红色,上有五角形网纹。

③幼虫和若虫:初孵幼螨足3对,等长,身体、口器及足均为红褐色,取食后渐变暗绿色。幼虫蜕皮后即进入若虫期,足4对,体形与成虫大体相似。

麦长腿蜘蛛:

①成虫:雌成虫形似葫芦状,黑褐色,体长0.6毫米,宽约0.45毫米。体背有不太明显的指纹状斑。背刚毛短,共13对,纺锤形,足4对,红或橙黄色,均细长。第1对足特别发达,中垫爪状,具2列黏毛。

②卵:越夏卵呈圆柱形,橙红色,直径0.18毫米,卵壳表面被有白色蜡质,卵的顶部覆盖白色蜡质物,形似草帽状。卵顶有放射形条纹。非越夏卵呈球形,红色,直径约0.15毫米。初孵时为鲜红色,取食后变为黑褐色,若虫期足4对,体较长。

(3)危害作物小麦、大麦、豌豆、苜蓿、杂草。

(4)危害症状麦蜘蛛春秋两季危害麦苗,成、若虫都可危害,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点,植株矮小,发育不良,重者干枯死亡。

(5)发生特点麦长腿蜘蛛一年发生3-4代,以成虫和卵越冬,第二年3月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卵也陆续孵化,4-5月进入繁殖及危害盛期。5月中下旬成虫大量产卵越夏。10月上中旬越夏卵陆续孵化危害麦苗,完成一世代需24-26天。麦圆蜘蛛一年发生2-3代,以成、若虫和卵在麦株及杂草上越冬。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虫量大,危害重,4月下旬虫口消退,越夏卵10月开始孵化危害秋苗。每雌平均产卵20余粒,完成1代需46-80天,两种麦蜘蛛均以孤雌生殖为主。

麦长腿蜘蛛喜干旱,生存适温为15-20℃,最适相对湿度在50%以下。麦圆蜘蛛多在早8、9点以前和下午4、5点以后活动。不耐干旱,生活适温8-15℃,适宜湿度在80%以上。遇大风多隐藏在麦丛下部。

(6)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采用轮作倒茬,合理灌溉,麦收后浅耕灭茬等降低虫源。

②化学防治:2.0%天达阿维菌素或15%哒螨灵乳油20毫升/亩,15%扫螨净乳油15-20毫升/亩,任选一种兑水30-45千克常规喷雾。

小麦各个时期病虫草害防治大全

小麦各个时期病虫草害防治大全 1小麦播种期(10-01——10-16) 小麦播种期防治病虫害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整个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主要的防治重点是地下害虫(金针虫、蛴螬、蝼蛄)、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种传、土传病虫害。 防治措施:小麦播种期病虫害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土壤处理和药剂综合拌种并举的综合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 1、种植抗病虫品种。 2、清除杂草、深翻土壤、平整土地等措施优化农田环境、恶化病虫生存条件。 3、增施腐熟有机肥,实行轮作倒茬。 4、选种晒种。播前晒种可杀死部分病虫,并能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药剂防治 1、土壤药剂处理: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或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2.5㎏;或用50%辛硫磷乳油、40%甲基异柳磷乳油每亩100~150ml,兑细土20~25㎏。 2、种子药剂处理(包括包衣和拌种) ⑴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如用27%酷拉斯,既可防治地下害虫,又可防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等。 ⑵药剂拌种:预防全蚀病、纹枯病等种传、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拌后堆闷1―3小时,待药液全部吸收后播种。 2 小麦苗期——冬期分蘖期(10-16——12-10) 苗期主要病虫害是锈病、纹枯病、全蚀病、蚜虫、灰飞虱、叶蝉等传毒媒介昆虫。 小麦病害 1、小麦锈病小麦出苗后15~20天,当病叶率达到10%,且秋季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时,立即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治,发现一株防一片,发现一片防一块。 2、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从小麦苗期至抽穗期均能发生。苗期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地下部分,出苗后为害小麦的地下茎,使之变成褐色病斑,或椭圆形眼斑病,并向上发展,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或20%井岗霉素40克兑水50公斤顺垄喷施,效果很好。

最全最新小麦病虫害防治图文总结

为了让大家更多的了解病虫害知识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扒一扒病虫害防治以及如何进行冬小麦的重点防控。今天的文章共有四个部分: 干货图文及概述、小麦 病害种类及防治、小麦虫害种类及防治、冬小麦防控技术措施。一、图文干货及概述 1、小麦高产全程营养解决方法: 2、小麦各种病害大全图: 最全最新小麦病虫害防治图文总结

3、小麦病虫害管理大全图 4、概述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全国播种面积为2800万公顷(4.2亿亩)。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和西北地区,其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东北地区则以春麦为主。做好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小麦种植密度增加,肥水条件的改善,免耕、少耕和秸秆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小麦病虫呈加重危害的趋势。加上气候变暖,连续出现暖冬年份,以及年度间降雨不平衡,南涝北旱的情况频频发生等,致使病虫发生情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二、小麦病害 在近几年的的病害爆发中,小麦的病害呈现根部病害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山东、河北等地全国大范围爆发,所以我们先来看看根部病害。 1、根茎部病害: 主要包括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 1.1小麦茎基基腐病 这是迄今为止爆发最严重、危害最大的病。所以我们多花些篇幅来说: 小麦茎基基腐病是一类复合侵染性真菌性病害,主要是由假禾谷镰刀菌、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和燕麦镰刀菌等多个镰刀菌种侵染小麦茎基部引发该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存活于土壤中及病残体上。小麦基腐病,一般病菌先侵染小麦茎秆基部出现褐色病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节间,茎秆输导组织不能向上供应植株所需的养分,造成小麦叶片发黄,后期植株折倒、枯死。该病菌还能侵染小麦叶片,在叶片上出现褐色病斑,有的病斑轮纹状,与小麦纹枯病云纹斑症状很

小麦病虫害防治讲课讲稿

小麦病虫害防治

小麦病虫害防治 一、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纹枯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种传、土传病虫害。 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拌种100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80∶(800~1000)的比例拌匀,堆闷2~3小时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50~100)∶(500~1000)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30kg/hm2~45kg/hm2拌砂或煤渣375kg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 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mL~200mL与100kg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若加入适量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则可病虫兼治。

二、小麦返青拔节期病虫害防治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麦蜘蛛及地下害虫。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产地块影响更大。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且防治时间偏晚的问题,这是小麦纹枯病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重视返青期的防治,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实行科学防治。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纹枯病病株率为15%~20%,地下害虫为害麦苗被害率3%,麦蜘蛛为单行600头/m。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 2250mL/hm2~3000mL/hm2兑水1125kg~1500kg喷麦茎基部,间隔10d~15d再喷1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600mL/hm2~750mL/hm2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 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这时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2次土壤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250mL/hm2~3000mL/hm2兑水适量,拌细土375kg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

最新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

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小麦赤霉病 危害症状 小麦赤霉病可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在我县主要以穗腐为主,最初在颖壳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 发生时期 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雨多,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在我县周麦、温麦等系列品种较易感病。 防治措施 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克加水50~75公斤常量喷雾,在小麦扬花始期喷施一次,间隔5~7天再喷施一次。 二、小麦白粉病 危害症状 该病可侵染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即病原菌的闭囊壳(图2-1~图2-2)。 发生时期 小麦白粉病在我县一般于4月中旬开始发生,4月下旬至成熟为流行期。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可引起白粉病严重流行;小麦群体过大、不合理施肥特别是偏施氮肥的田块会加重病害发生。 防治措施 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100克,加水45~75公斤常量喷雾,间隔7~10天喷一次,连防2~3次。 三、小麦纹枯病 危害症状 幼苗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先产生淡黄色小斑点,后呈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严重病株基部茎节腐烂,病苗枯死;小麦拔节后在茎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棕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

《小麦病虫害防治》word版参考模板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遍及全国,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在大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10%-40%。赤霉病不仅造成麦类产量的减少,而且商品价值降低,病粒失去种用和工业价值。同时,由于病菌的代谢产物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还会中毒。 一、症状: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 但主要侵染穗部,症状是穗腐。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 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 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 白穗。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 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红色霉层是病菌的分 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黑色颗粒是病菌的子囊壳。 田间症状

穗部症状 二、病原特征: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有FusaHum graminearum Sehw.称禾谷镰孢,F.arde—naceum(Fr.)Sacc.称燕麦镰孢,F.culmorum(w.G.Smith)Sacc.称黄色镰孢,F.moniliformeSheld.称串珠镰孢,F.acuminatum(Ell.et Ev.)Wr.称锐顶镰孢等,都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优势种为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其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有隔膜3~7个,顶端钝圆,基部足细胞明显,单个孢子无色,聚集在一起呈粉红色粘稠状。小型孢子很少产生。有性态为Gibberella zeae (Sehw.)Petch.称玉蜀黍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寄主组织表面,略包于子座中,梨形,有孔口,顶部呈疣状突起,紫红或紫蓝至紫黑色。子囊无色,棍棒状,大小100~250×15~150(u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两端钝圆,多为3个隔膜,大小16~33×3~6(um)。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64893791.html,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作者:陈影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9年第04期 摘要:小麦种植过程中需要受到细致地照顾,以保证小麦的后期质量。小麦在生长的过 程中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干扰。只有保证了小麦的安全,才能使小麦正常生长。本文介绍了小麦常见病害、虫害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旨在提升小麦种植的质量,并运用科学的方法防治小麦常见病虫害。 关键词: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措施 小麦一直是我国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农作物。小麦的种植历史悠久,但是其经常会遭受病虫害的影响,因此其质量和产量都难以保证。要想实现小麦的高质高产,需要从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入手,以保障小麦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性,进而提升小麦的种植质量。 一、小麦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1.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冬小麦常见的病害,其能够发生在小麦的各个不同阶段,主要发生在小麦抽穗期和成熟期。染病小麦病变部位会首先出现黄斑后期逐步变成灰白色甚至变成黑色颗粒,白粉病的适宜发生温度在15~20摄氏度,在种植过密的小麦田中易发,会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 小麦白粉病能够通过科学的天津管理以提升小麦的抗病性。通过精细的田间管理,科学设置小麦的种植密度,合理进行灌溉和施肥,能够大幅降低白粉病的发病几率,同时在种植过程中选择优秀的品种,提升品种的抗病性,使小麦摆脱白粉病困扰。若是已经患病且危害范围扩大的情况,则可以使用适当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是粉锈宁来进行白粉病的防治。 2.小麦锈病。小麦锈病是由于担子菌亚门真菌感染而引起的诸多病害的总称。其包括叶锈病、条锈病和秆锈病组成。锈病会导致小麦各部分形成明显黄色病变斑,同时随着真菌不断扩散,其会蔓延至小麦的各个部分。进而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锈病会随着湿度的增长而不断提升发病几率。 为了解决小麦锈病,可以运用抗病性优良的品种,适当延长播种期以避开锈病高发期,同时降低麦田的湿度。若是往年锈病严重时。可以用粉锈宁拌种,或是使用25%的三唑酮乳油防治锈病。 3.小麦根腐病。小麦根腐病一般发生在小麦的幼苗时期,若是小麦的播种时间较早则较有可能染上根腐病若是在成熟期沾染根腐病还有可能转为黑胚病和穗腐病,严重影响小麦苗的成活率和种子质量。小麦发病后会使发病部位产生菱形斑点并逐渐变成灰白色,最终侵蚀根部导

小麦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一)

小麦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一) 小麦的主要虫害有:麦蚜、麦蜘蛛、小麦吸浆虫、麦叶蜂、黏虫和地下害虫(蛴螬、蝼蛄、地老虎、金针虫) 1、麦蚜麦蚜可危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及杂草,从小麦苗期到乳熟期都可危害,刺吸小麦汁液,造成严重减产,麦蚜还能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病。 麦蚜在温暖地区可全年发生孤雌生殖,危害小麦的蚜虫有很多种,但主要是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及玉米蚜三种。这三种蚜虫均以成虫或若虫刺吸叶、茎秆、嫩穗中的汁液,影响小麦的正常发育。长管蚜和麦二叉蚜终年在麦田或禾本科杂草上越冬;玉米蚜冬季以卵在苹果属的果树上越冬,早春繁殖危害麦田或禾本科杂草。小麦苗期一般麦二叉蚜发生最多,灌浆后即迁飞到杂草上寄生,因麦二叉蚜怕光,一般分布在叶片背面;长管蚜不怕光,一般分布在叶片正面,抽穗灌浆后往往群集于穗上危害。玉米蚜也怕光,喜潮湿,多集中在植株下部及叶鞘中间,危害茎秆。 防治方法:适期冬灌和早春划锄镇压,减少冬春季麦蚜的繁殖基数;保护利用天敌,实行小麦油菜、小麦绿肥间作种植,增加天敌数量,并诱集天敌向麦株转移;返青期肥水要避开瓢虫产卵盛期,保护瓢虫卵和幼虫;严格掌握害虫防治指标和天敌利用指标,减轻对天敌的杀伤。 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防治麦蚜的关键时期。可用天达2.5%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加3%天达啶虫脒乳油1000倍液作植株喷雾,防效可达95%以上;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10-12克,对水15-30千克喷雾,防效达90%以上,对天敌基本无害。尿洗合剂(尿素洗衣粉和水之比为1:1:300-500)喷雾,具有较好的灭蚜效果。抗蚜威(群蚜威)对蚜虫有特效,防治对有机磷农药产生抗性的蚜虫有良好的效果,且对蚜虫有特效,防治对有机磷农药产生抗性的蚜虫有良好的效果,且对叶片背面的麦二叉蚜也有防治效果。使用方法是:亩用50%可湿性粉剂4-8克,兑水20-50千克均匀喷雾,残效期7-10天。对瓢虫、草蛉等主要天敌安全无害。 2、地下害虫对小麦危害较大的地下害虫主要有金针虫、蛴螬、蝼蛄、地老虎等。 防治方法 ①播种期药剂拌种防治:用48%天达毒死蜱长效缓释乳油0.4千克,或20%毒·辛乳油 0.5千克,或50%辛硫磷0.5千克,拌小麦种250-500千克,堆闷3-4个小时后播种,可有效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②根部灌药:苗期害虫猖獗时,可用2%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或20%毒·辛乳油,50%硫磷乳油倍液灌根,8-10天灌一次,连续灌2-3次,杀灭地老虎效果达90%以上。还可兼治蛴螬和金针虫。 ③撒施毒土: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0.1千克,拌细沙或细土25-30千克施入土中,可防治多种地下害虫。 ④诱杀成虫:于成虫盛发期置黑光灯进行诱杀,用1千克40%乐果乳油或90%敌百虫,兑水适量,拌100千克炒香的麦麸或豆饼等饵料,每亩用1-1.5千克。 3、小麦红蜘蛛的发生与防治小麦红蜘蛛,也称麦蜘蛛、火龙、红旱、麦虱子等,主要有麦长腿蜘蛛和麦圆蜘蛛两种。 (1)分布区域麦圆蜘蛛多发生在北纬37度以南各省,如山东、山西、江苏、安徽、河南、四川、陕西等地。麦长腿蜘蛛主要发生于黄河以北至长城以南地区,如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 (2)形态特征 麦圆蜘蛛: ①成虫:雌成虫体卵圆形,体长0.6-0.98毫米,体宽0.43-0.65毫米,体黑褐色,

小麦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刘颖 (安徽省固镇县仲兴乡农技站,安徽固镇233700) 摘要介绍了小麦种子和土壤消毒、杂草防除及各种病虫害的相应防治技术,为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S435.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4-415-02 作者简介 刘颖(1968-),女,安徽固镇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 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2-03-21在深入调查和摸清麦田生态的基础上,抓好小麦病虫草害系统监测,大力推广优化配套综合防治技术,旨在减轻病虫草害对小麦的危害,将损失降到最低。1 种子和土壤消毒 小麦主产区要大力推行药剂拌种,以控制地下害虫,推迟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同时对早春麦蜘蛛、麦蚜也有一定的兼控作用。对于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区,用辛硫磷或甲基异柳磷等进行土壤处理。1.1 种子消毒50kg 小麦种子用40%辛硫磷乳油50ml 加20%粉锈宁乳油50ml 或2%立克秀湿拌剂50g ,或50kg 小麦种子用50%甲柳·酮乳油50g 加水3kg 搅匀,用喷雾器边喷边拌小麦种, 后稍凉干即播种。药剂拌种时需按规定剂量用药, 不能随意加大用量,以防产生药害。用粉锈宁拌种的小麦可能会推迟1 2d 出苗,但对小麦出苗和全苗无不良影响。1.2 土壤消毒 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40%辛硫磷乳 油6 7.5L /hm 2 加水30kg /hm 2 搅匀,用喷雾器边喷洒边搅拌到300kg /hm 2 细土或细沙上, 稍凉干,再均匀撒施到全田,耙后即可播种,也可将毒土均匀撒施到条播沟内,稍覆薄土后再播种。还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60 90kg /hm 2 均匀撒施在条播沟内,稍覆薄土后播种。2化学除草 2.1 阔叶杂草的防除用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阔草 隆)乳油750ml /hm 2 ,对水600kg /hm 2 ,于小麦3 5叶期,茎叶喷雾。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50 225g /hm 2,对水600kg /hm 2 ,在小麦3 4叶期,杂草5 10cm 时喷雾。用75%苯磺隆(巨星)干悬浮剂15 22.5g /hm 2 ,对水600kg /hm 2 ,于小麦3 5叶期茎叶喷雾。2.2 禾本科杂草的防除 用6.9%精噁唑禾草灵(骠马)水 乳剂600 900ml /hm 2,对水600kg /hm 2 ,于小麦田看麦娘杂 草2叶至拔节期时茎叶喷雾。 2.3禾本科和阔叶混生杂草的防除用225g /L 溴苯腈乳油1200ml /hm 2 ,或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阔草隆)乳油750ml /hm 2 加6.9%精噁唑禾草灵(骠马)水乳剂750ml /hm 2 ,对水600kg /hm 2,于小麦田看麦娘2叶至拔节期茎叶喷雾。3病虫害防治3.1 麦蜘蛛 麦蜘蛛一般在春季2月底至3月发生,暖冬 干旱年份在冬季也可发生危害, 选用扫蟎净、阿维菌素(盛风阿)等进行防治。3.2小麦穗蚜 3.2.1 生物防治。采用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 法,充分发挥天敌优势,适时应用化防治控制穗蚜危害。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大灰食蚜蝇、三突花株等是小麦蚜虫的主要优势天敌,当天敌单位数与蚜虫之比大于1?300时,可有效控制麦蚜增殖为害,不必施药防治。3.2.2 化学防治。当田间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时,选 用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 450g /hm 2 或3%啶虫脒(如金世纪)可湿性粉剂300g /hm 2 ,或10%吡虫啉(大功臣、蚜虱净)可湿性粉剂300 450g /hm 2喷雾防治。机动喷雾药液量为225kg /hm 2 , WS -16型或工农-16型(喷片孔径0.7mm )手动喷雾器药液量为450kg /hm 2 ,常规喷雾 (喷片孔径1.5mm )药液量为675kg /hm 2以上。3.3 小麦纹枯病 3.3.1 选用耐病和感病较轻的小麦品种。小麦纹枯病属侵 染期较长、 流行速率较低的土传病害,宜提早预防。目前生产上较缺乏抗纹枯病的小麦品种,应尽量选用感病轻或耐病的小麦品种,如烟农19等。3.3.2 合理轮作,适期迟播,控制播量。实行小麦与油菜、 大豆、花生等轮作,减少田间菌源积累。适当降低播种量,控制种植密度,增强麦田的通透性。3.3.3 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控制氮肥用量,注意氮 磷钾肥平衡施用,培育健壮植株,增强自身抗病力。小麦返青后及时中耕除草,改善麦田通风透光条件,避免大水漫灌,降低田间湿度。3.3.4 化学防治。选用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有效成分 135g /hm 2,或250g /L 丙环唑乳油有效成分135g /hm 2,或 33%多菌灵·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600g /hm 2对水600 750kg /hm 2于麦株基部均匀喷雾。尽量将药液喷到麦株基部,病害重发年份,间隔7 10d 补喷1次。3.4小麦赤霉病 3.4.1农业防治。抗病品种是基础,穗期保护是关键,麦田 及时开沟排水, 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做到雨过田干无积水。3.4.2 药剂防治选择。选择农药时应注意药剂的渗透性、 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期。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选择渗透性高、耐雨水冲刷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品种。可选用36%粉 霉灵或40%多.福.酮有效成分600g /hm 2 ,或25%戊唑醇有效成分150g /hm 2,或25%氰烯菌酯悬乳剂有效成分600g /hm 2,或50%多菌灵悬浮剂有效成分900g /hm 2于穗部 农技服务,2012,29(4):415-416责任编辑陈静责任校对胡先祥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明白纸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明白纸 1、小麦纹枯病。小麦拔节初期病株率20%的田块时喷药,亩用有效成分井冈?腊芽菌可湿性粉剂(4%+16亿个/克)20克,或烯唑醇6克,或苯甲?丙环唑6-9克或井冈霉素10克,或丙环唑10克。防治时适当增加用水量,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重病区首次喷雾后10天左右再喷一次。遇涝时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2、小麦红蜘蛛。小麦返青期,每市尺行长有虫200头以上的田块,立即喷药防治。亩用有效成分联苯菊酯2克,或马拉硫磷15克。 3、小麦蚜虫。注意保护利用天敌,重点保护好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蚜茧蜂等优势种天敌。当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大于1:322时,可有效控制麦蚜为害,不必施药防治麦蚜。当田间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苗期500头/百株,穗期800头/百穗)、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时,亩用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或亩用有效成分吡蚜酮5克,或啶虫脒2克,或吡虫啉4克,兑水喷雾防治,兼治麦田灰飞虱。 4、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初花期(扬花10%),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特效型较好的农药,如亩用有效成份咪鲜胺15克,或氰烯菌酯50克,或甲基硫菌灵70克,或亩

用36%多菌灵〃三唑酮悬浮剂100克,喷雾防治;若花期多雨或多雾,应在药后7天左右,再喷一次。 5、小麦白粉病。小麦孕穗期,对上三叶病叶率达15%的田块,亩用有效成分三唑酮10克,或烯唑醇8克,或丙环唑乳油10克,或腈菌唑4克,喷雾防治。视病情发展,连续施药2-3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 6、小麦吸浆虫。旱作区小麦,在吸浆虫中蛹盛期亩用有效成分啶虫脒7克,或辛硫磷80克拌细土20公斤均匀撒到麦田,并用绳拉动或用竹竿拍动麦穗,使药入土,杀死虫蛹;药后浇水或抢在雨前施药效果更好。成虫盛期亩用有效成分啶虫脒9克,或倍硫磷37.5克,兑水喷雾防治。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的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根腐病和黑穗病。 一、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也是我国冬小麦最重要的病害和主要防治对象。在我县主要发生的有条锈病和叶锈病,如果不及时防治,一旦流行,就会迅速扩展蔓延,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1、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气传病害,病菌随气流长距离传播,条锈病对小麦危害很大,流行严重的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80%以上。 (1)症状条锈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在叶鞘、秆和穗上,在叶片的正面形成很多鲜黄色椭圆形的夏孢子堆,沿叶脉纵向排列呈虚线状,常几条结合在一起成片着生。夏孢子堆中产生大量鲜黄的粉未,即夏孢子。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上产生短的黑色孢子堆,埋生于表皮下。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主要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源和菌量以及环境条件有关,造成春季小麦锈病流行的条件有四: 1、有一定数量的越冬菌源; 2、有大面积感病品种; 3、3-5月份雨量较多; 4、早春气温回升快,外来菌源多而早时,则小麦中后期突发流行。 (2)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在锈病易发区,不宜过早播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抑制病菌夏孢子萌发,清除落粒自生苗,消灭当地越夏菌源。 ②药剂拌种:现在市面比较好的拌种剂:先正达的锐胜、福戈+亮盾 ③喷药防治: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条锈病病叶率达到1%左右时,开始喷药。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5-60克,加水20-30千克喷雾,可防治条锈病和叶锈病,防治秆锈病每亩用药量应增加到110克。或是三唑酮、腈菌唑、烯唑醇等 2、小麦叶锈病小麦叶锈病分布于全国各地,对小麦造成的影响与条锈病基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小麦纹枯病 我县常发性小麦病害,近十年来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一般年份损失10-15%,重发年份损失可达30%。 症状:幼苗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叶鞘上产生淡黄色小斑点,随后呈典型黄褐色梭形斑,或眼点状斑。后期病株基部茎节腐烂病苗枯死,拔节后基部叶鞘上形成云纹花秆状,并继续向上部扩展,后期侵入茎秆,最后病株枯死,形成枯白穗,病斑表面产生白色霉状物,再形成球状菌核。 发生规律:病原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夏。田间发病可分四个时期:①、冬前发生期②、早春返青上升期。③、拔节后盛发期④、抽穗后稳定期。秋、冬季温暖和春季多雨对纹枯病发展有利,连作小麦发病重。 综防措施 1、农业措施:选用抗、耐病品种。适期晚播,合理密植。排水降渍,降低田间湿度。 2、化学措施:拌种:立克秀、纹霉清。喷雾(分蘖末期):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30克、12.5%禾果利52—64克、40%多菌灵胶悬剂50—100克对水40公斤喷雾。注意:适当加大水量;对准中下部,保证效果。 二、小麦梭条花叶病

该病害为一种病毒病,在我县,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小麦上流行,一直持续有5年,此后进入轻度流行阶段,近几年有抬头趋势。 症状:该病在冬小麦上严重发生,染病后冬前一般不表现症状,病株4~6叶后的新叶上产生褪绿条纹,少数心叶扭曲畸形,以后褪绿条纹增加并扩散,病斑联合成梭形斑,老病叶变黄枯死,病株分蘖少、萎缩,根系发育不良,重病株严重矮化。近年来此病出现一些新变化,发病提前,秋冬季有部分早播感病品种小麦就显现病症。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靠病土、病残体病田水流传播,也可经汁液摩擦接种传播。禾谷多粘菌是此病的传播媒介,冬小麦播种后,禾谷多粘菌产生游动孢子侵入麦苗根部,病毒随之侵入根部进行增殖,并向上扩展,小麦越冬期病毒呈休眠状态,翌春表现症状。小麦收获后随禾谷多粘菌休眠孢子越夏,病毒在土中存活10年以上。小麦播种后土温15℃,土壤湿度大时有利禾谷多粘菌休眠孢子萌发和游动孢子侵染,早春返青期高于5℃气温回升早,高于15℃气温到来迟发病重,高于20℃或干旱时很少发病。 防治措施 1、推广抗、耐病品种。宁麦8号、9号、13号和仪宁小麦等 2、实行多年轮作、倒茬。 3、适期晚播,避开最适侵入时期。 4、发病初期早施速效氮肥、磷肥 5、加强田间管理,避免窜灌。 6、喷施抗病毒农药,如菌克毒克,病毒必克、病毒A等。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 (1)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强农作物病虫草害预测预报,把握病虫草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农业防治、生态控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科学选配绿色环保型农药,应用新型施药机械组建植保专业服务队,加大统防统治工作力度,确保植保新技术普及到位率和防治效果。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工作,主推6项技术,抓住5个关键时期: 1、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6项技术 1.1、加强植物检疫 颍东区植保站每年5月上旬对我区良种场、棉种场、牛场、猪场等良种繁殖基地进行产地检疫,未发现毒麦、腥黑穗病等检疫对象;我区境内的阜阳颍汇农资大市场是种子、农药批零集散地,区植保站派驻专人常年进行调运检疫,及时查扣、封存、处理有检疫对象的种子,有效控制了外来有害生物侵入我区。 1.2、推广抗(耐)病虫品种 通过2003年-2009年对小麦不同品种抗(耐)病虫性进行试验,适宜我区种植的小麦品种有:皖麦50、泛麦5号、新麦18、皖麦19等,其中较抗小麦纹枯病的品种有:皖麦50、泛麦5号等;抗小麦白粉病的品种有:新麦18、泛麦5号、皖麦50等,豫麦18较感小麦白粉病;抗小麦叶锈病的品种:皖麦19、新麦18、泛麦5号、皖麦50等,偃展4110、豫麦70和豫麦18较感小麦叶锈病;对小麦赤霉抗性:新麦18 抗性较好,泛麦5号抗性较差;对小麦吸浆虫的抗性,皖麦19表现较好,豫麦70、济麦20次之,烟农19、新麦18较差。 1.3、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 区植保站近年来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有效降低了小麦苗期蚜虫的发生程度,基本控制了小麦苗蚜为害,推迟了小麦纹枯病、小麦白粉病始见期,减轻了该病的病情;2003年-2009年试验结果表明: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可使小麦纹枯病为害盛期病指下降。 1.4、适期晚播,宽行机播,精量播种技术 适期晚播有效控制小麦纹枯病冬前发病程度,抑制翌年早春病情;宽行机播技术,减轻小麦多种病害发生程度,2005年-2007年区植保站分别在区棉种场、新华办事处杨庄村、正午镇田楼村进行小麦不同播幅试验,结果表明:6行/耧(行距24cm)播种小麦病害轻、产量高,目前我区50多万亩小麦已有30多万亩实行“改7为6”(宽行)播种技术;精量播种技术减轻了小麦病虫为害,节约了生产成本,2007-2008年度区植保站在正午镇田楼村进行小麦不同播量试验,亩播量分别为8kg、10 kg、12 kg、14 kg、16 kg,结果表明:亩播量12 kg小麦病害轻、产量高,在全区推广该项技术,每年可节约小麦种子160万kg,降低种子成本400万元左右。 1.5、精细田管,氮肥后移技术 加强小麦田间管理,冬前小麦视苗情追施偏心肥,亩施尿素3-5 kg,促弱控旺,旋耕麦田实行镇压,减轻麦苗冻害,实施人工除草或麦田化除,早春控制麦田无效分蘖,保证每亩有效穗40-45万,3月中下旬追施小麦拔节肥,亩施尿素8-10kg,促使小麦健壮生长,

冬小麦的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教(学)案

冬小麦的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教学目的: 掌握冬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教学重点: 冬小麦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教学过程: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全国播种面积为2800万公顷(4.2亿亩),单产(全国平均)在250千克/亩左右,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和西北地区,其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东北地区则以春麦为主。做好麦田管理和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冬小麦田间管理 各类麦田要抓紧越冬未返青前进行镇压、搂麦松土。对田间裂缝较多较大的麦田,应先搂后压,以弥实裂缝,防止早春寒风飕根。搂后镇压,还可保温提墒,防止或减轻早春冻害死苗。在冬末或早春镇压可抑制主茎旺长,促进分蘖发生,有利于增加穗数而提高产量。对无浇水条件的旱地小麦,均应在早春及时镇压,可起到一定的保墒防寒作用。而对于土壤不缺墒的麦田,返青时不要急于浇水追肥,仍以中耕松土提高地温为主,促苗早发稳长。根据

今年的播种普遍偏晚、土壤墒情较好的特殊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管理类型: (1)返青期群体中等偏小(每亩60万株以下)的麦田(或中低产田),返青后可蹲苗20天左右,待小麦春生第2叶出生前后再进行浇水追肥。追肥数量可控制在春季追肥总量的40%左右,推荐施肥量为每亩施尿素7公斤左右,以促进分蘖生长,争取穗数。待拔节后期(春生第5叶至6叶出生前后)再进行第二次肥水管理。追肥数量掌握在春季追肥总量的60%左右,推荐施肥量为每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以促进穗大粒多粒重,改善品质。 (2)返青期群体在每亩60万株以上的麦田(或高产麦田),地力较好墒情足的高产麦田,可推迟春季第一次肥水时期,蹲苗40天左右,待小麦拔节后期(春生第5 叶至6叶出生前后)再进行浇水追肥,计划在春季的施肥量可于此期一次施入,推荐施肥量为每亩施尿素15—20 公斤。这样既可蹲苗壮长、适当控制分蘖、降低基部节间长度、促使茎秆粗壮、防止后期倒伏,又可节约一次浇水成本,还可促进大穗大粒提高品质 (3)对于播种过晚、基本苗过大(每亩35万株以上)、冬前无分蘖的麦田,春季也不要急于浇水施肥,早春以保墒增温为主。春季第一次肥水管理可推迟在拔节前期(春生第4叶出生前后,小花分化期)进行,追肥数量占春季

小麦病虫害防治

小麦病虫害防治 一、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 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纹枯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种传、土传病虫害。 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拌种100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80∶(800~1000)的比例拌匀,堆闷2~3小时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 子按1∶(50~100)∶(500~1000)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 辛硫磷颗粒剂30kg/hm2~45kg/hm2拌砂或煤渣375kg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 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 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mL~200mL与100kg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若加入适量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则可病虫兼治。

二、小麦返青拔节期病虫害防治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麦蜘 蛛及地下害虫。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产地块影响更大。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且防治时间偏晚的问题,这是小麦纹枯病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重视返青期的防治,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实行科学防治。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纹枯病病 株率为15%~20%,地下害虫为害麦苗被害率3%,麦蜘蛛为单行600头/m。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2250mL/hm2~3000mL/hm2兑水1125kg~1500kg喷麦茎基部,间隔10d~15d再喷1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 硫磷600mL/hm2~750mL/hm2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 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这时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 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2次土壤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250mL/hm2~3000mL/hm2兑水适量,拌细土375kg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锄,将药剂翻入土中,再浇水;或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 30kg/hm2拌细土300kg,均匀撒施于土表。

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1 小麦丛矮病 小麦丛矮病是靠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灰飞虱在小麦上传毒侵染有2个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在小麦播种出苗后;第2个高峰期是在小麦返青后,随着气温回升,越冬代灰飞虱开始在麦苗上活动取食,传播病毒,感染越早,对产量的影响越大。 防治方法:①在小麦返青后彻底清除麦田及周围的杂草。②适时浇返青水。③连片种植。提倡小麦连片种植,创造不利于灰飞虱生存的环境。④喷药防治。小麦播种后是防治灰飞虱的关键时期。用药适期在小麦出苗50%时进行第1次喷洒,连续防治2 ~ 3次。用药量每桶水加10%吡虫啉15克,或4.5%高效氯氰菊酯30毫升,也可以每桶水加40%氧化乐果30毫升喷雾。当春季气温稳定通过5 ℃时就要喷药防治。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或50%的辛硫磷 1 000倍液,每亩喷施药液50 ~ 75公斤,隔5 ~ 7天喷1次,连喷2次。 2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以危害叶片为主,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可受害。受害叶片初期形成灰色小霉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茸状霉斑,严重时霉斑相互连成一片,以至覆盖全叶,以后逐渐变为灰褐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点。小麦从苗期到穗期都能发病,大气温湿度对此病的流行有决定性的作用。发病的温度范围为2 ℃~ 25 ℃,以20 ℃左右最适宜,播种过密或偏施氮肥也有利于此病发生。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小麦品种对此病的抗性不太稳定,所以要根据当地情况,选用抗病品种并注意更换。②药剂防治。可选用1 000倍粉锈宁、多菌灵、退菌特、灭病威等喷洒1 ~ 2次就可以有效控制。也可以每亩用20%的粉锈宁乳剂50毫升,或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兑水60 ~ 80公斤进行喷雾防治。③加强栽培管理。要特别注意防止麦田干旱,但也不要积水。避免过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减轻发病。 3 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以幼虫为害花器、子实或麦粒,是一种毁灭性害虫。以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或越冬,翌年春季小麦拔节前后,雨水充足时越冬幼虫开始移向土表,小麦孕穗期,幼虫逐渐化蛹,小麦抽穗期成虫盛发,并产卵于麦穗上。 防治方法:(1)选用抗虫品种。应选用穗形紧密,内外颖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液不易外流的小麦品种。(2)轮作倒茬。小麦与油菜、豆类、棉花和水稻等作物轮作,对压低虫口数量有明显的作用。在小麦吸浆虫严重田及其周围,可实行棉麦间作或改种油菜、大蒜等作物,待来年后再种小麦。(3)土壤处理。于小麦播种前、小麦拔节期、小麦孕穗期进行土壤处理。药剂可选用:2%甲基异柳磷粉剂、4.5%甲敌粉、4%敌马粉、1.5%甲基1605粉,亩用2 ~ 3公斤,或80%敌敌畏乳油50 ~ 100毫升加水1 ~ 2公斤,或用5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加水5公斤喷在20 ~ 25公斤的细土上,拌匀制成毒土施用,边撒边耕,翻入土中。(4)成虫期药剂防治。在小麦抽穗至开花前,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50毫升,加水4公斤稀释,喷洒在25公斤麦糠上拌匀,隔行每亩撒一堆,此法残效期长,防治效果好。或用40%乐果乳剂1 000倍;2.5%溴氰菊酯3 000倍;40%杀螟松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等喷雾。 4 麦蜘蛛 麦蜘蛛为害麦苗,成、若虫都可为害,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点,植株矮小,发育不良,重者干枯死亡。在小麦返青后,对危害较重的麦田进行调查,随机取5点,每点查33厘米,下放白塑料布或盛水的盆,轻拍麦株,记载落下虫数,当平均每33厘米行长,幼虫200头以上,上部叶片20%面积有白色斑点时,应进行药剂防治。 防治方法:(1)喷粉。可用3%混灭威粉剂或用1.5%乐果粉剂每亩1.5 ~ 2公斤。(2)喷雾。50%马拉硫磷2 000倍,每亩施75公斤药液。(3)毒土。40%乐果乳油每亩75克拌20公斤细土,撒在田间,48小时效果在80%以上。

小麦常见病害防治措施

吸浆虫防治 适用区域:黄淮以北小麦生产区。 小麦吸浆虫主要有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沿河平原低洼区以红吸浆虫为主,西北麦区以黄吸浆虫为主。 防治指标:土壤查虫时每取土样方(10×10×20厘米)有2头蛹,或灌浆期拨开麦垅一眼可见2~3头成虫时,应进行药剂防治。 蛹期(小麦抽穗期)防治: 1.每亩用5%毒死蜱粉剂,600~900克拌细土20~25公斤,顺麦垅均匀撒施。 2.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0毫升,兑水1~2公斤,喷拌在20~25公斤的细土上,顺麦垅均匀撒施。 3.亩用40%辛硫磷乳油300毫升,兑水1~2公斤,喷在20公斤干土上,拌匀制成毒土撒施在地表。 注意:施药后应浇水,以提高防效。重发麦田应适当增加药量。 成虫期(小麦扬花至灌浆初期)补治: 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65毫升,或菊酯类药剂25毫升,兑水40~50公斤于傍晚喷雾,间隔2~3天,连喷2~3次。或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00~150毫升,兑水1~2公斤喷在20公斤麦糠或细砂土上,下午均匀撒入麦田。 麦叶蜂防治 适用区域:长江以北小麦生产区。 麦叶蜂以幼虫取食小麦等植物叶片,由叶尖和叶缘开始咬食,将叶片吃成缺刻状,严重时仅留下主脉。 防治指标:每平方米麦田有40头麦叶蜂幼虫时应及时防治。 防治方法: 1.合理耕作。种麦前深耕可把土中休眠幼虫翻出,使其不能正常化蛹而死亡。有条件地区实行水旱轮作,可减轻危害。 2.化学防治。麦叶蜂要掌握在幼虫3龄前(一般抽穗前后)施药。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30~50毫升,或2.5%溴氢菊酯乳油10~15毫升兑水45~50公斤喷雾。 条锈病防治 适用区域:冬小麦生产区。 小麦条锈病是适温喜湿、随气流远距离传播的病害,在雨量多、田间湿度大、结露、有雾的天气条件下容易发生。小麦品种间对条锈病的抗性差异较大。 防治指标:病叶率0.5~1%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降低田间湿度。 3.药剂防治。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兑水50公斤喷雾。 白粉病防治 适用区域:小麦生产区。 白粉病是全国性病害,在小麦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防治方法: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主要病害汇总: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黑穗病、叶枯病 纹枯病:Ceratobasidium cornigerum (Borud.) Rogers称喙角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纹枯病田间发生发展大体分为冬前发生期、越冬静止期、返青上升期、拔节盛发期和抽穗后白穗显症期五个阶段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 1、烂芽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 2、病苗枯死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 3、花秆烂茎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 4、枯株白穗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养分、水分供不应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华丹拌种和不拌种的区别:左边为不拌种的,右边为拌种的 根腐病:病原物为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sati-vu (Ito et

Kurib.)Drechsl.],属子囊菌,格孢腔菌目。小麦根腐病又称根腐叶斑病或黑胚病、青枯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真菌引起的病害,能危害幼苗和成株的根、茎、叶、穗、种子。种子带菌严重者播种后不能发芽,有的虽能发芽出苗,但生长细弱,幼苗僵化。麦苗根茎部、根间、茎基部变褐色,主根及部分须根发黄枯死或次生根不生长。成株后植株矮小,提前早衰,成穗短小而千粒重低,减产率在8%~19%之间。 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graminis (Sacc.) Walker称禾顶囊壳禾谷变种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Sacc.) Arx et Oliver var. tritici (Sacc.) Walker称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俗称“黑脚病”,苗期受害,根及根茎部变黑褐色,病株矮小,叶片发黄,分蘖减少。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病株在潮湿情况下,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一般发病田可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