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釜与三釜串联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
单釜与三釜串联反应器中的返混实验
一、实验目的1、了解停留时间分布测定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了解多釜串联模型中模型参数N 的的计算方法和物理意义;3、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特征值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连续操作的反应器内,由于空间的反向运动和不均匀流动造成不同年龄的粒子或微团间的混合成为返混。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难以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无聊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返混程度。
但是返混和停留时间两者之间并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具有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因此,不能直接把测定的停留时间用于描述微团间充分混合系统的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符合实际流动的模型方法。
物料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完全是随机过程,根据概率统计理论,可籍用两种概率分布定量地描述物料在流动系统中的停留时间分布,这两种概率分布为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和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的定义是:在定常态的连续流动的系统中,相对于某瞬间t=0的流入反应器的流体,在反应器出口流体的质点中在器内停留了t 与t+dt 之间的流体的质点所占得分率应为E(t)dt 。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 的定义为:在定常态的连续流动的系统中,相对于某瞬间t=0的流入反应器的物料,在反应器出口料流中停留时间少于t 的物料所占得分率。
根据定义E(t) 和F(t)的关系为:0()()tF t E t dt =⎰。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有脉冲法、阶跃法等。
本实验采用脉冲法,当被测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M 的示踪剂,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剂的浓度变化。
根据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的意义,可知在t=0时注入示踪剂,其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必按E(t)函数分配,因此可预计停留时间介于t 至t+dt 间的那部分示踪剂物料量为()M E t dt ⋅,必将在t 至t+dt 自系统的出口流出,气量为()V C t dt ⋅,故()()M E t dt V C t dt ⋅=⋅ (9-1)00()()()()()()V C t V C t C t E t M V C t dt C t dt ∞∞⋅⋅===⋅⎰⎰ (9-2)式中:V——流体体积流量M——示踪计量C(t)——t时刻在出口流体中的示踪剂浓度由(9-2)式可以看出,所测反应器系统中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正比于反应器出口示踪剂浓度。
停留时间分布 返混装置 使用说明 实验指导书
单釜与多釜串联反应器返混实验装置一、前言单釜与三釜串联返混实验装置是测定带搅拌器的釜式液相反应器中物料返混情况的一种设备,它对加深了解釜式与管式反应器的特性是最好的实验手段之一。
通常是在固定搅拌马达转数和液体流量的条件下,加入示踪剂,由各级反应釜流出口测定示踪剂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再通过数据处理得以证明返混对釜式反应器的影响,并能通过计算机得到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及单釜与三釜串联流动模型的关系。
此外,也可通过其它种类反应器进行对比实验,进而更深刻的理解各种反应器的特性。
二、装置流程图装置流程图见图1。
图1单釜与三釜串联装置流程示意图三、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1)配制饱和KCl溶液。
(2)检查电极导线连接是否正确。
(3)检查仪表柜内接线有无脱落!!!2. 操作打开总电源开关,按下“仪表上电”开关,开启入水阀门,向水槽内注水。
单(大)釜实验时:(1)启动水泵,关闭三釜进水转子流量计的阀门,慢慢打开单釜进水转子流量计的阀门(注意!初次通水必须排净管路中的所有气泡,特别是死角处)。
调节水流量维持在0~20L/h之间某值。
使釜充满水,并能正常地流出。
(2)分别开启单(大)釜搅拌马达开关,后再调节马达转速的旋钮,搅拌速率维持在400rpm左右。
按电导率仪使用说明书分别调节调温度电极常数和“调零”等。
调整完毕,备用。
(电导仪的使用方法见该仪器使用说明书)(3)开启计算机电源,在桌面上双击“单釜与多釜串联实验”图标,选择“单釜实验”,进入单釜实验软件画面,然后单击画面上“开始实验”按钮,实验开始并打开“趋势曲线”绘制窗口,然后再单击“数据记录”按钮,并在“数据记录”窗口内分别输入数据间隔时间(比如30秒)、数据记录总个数(比如50个),输入后先此窗口内的“数据设定”按钮,再单击“开始记录”按钮,然后向单(大)釜示踪剂注入口用注射器注入一定量(比如8.0ml)的饱和KCl溶液,此时可进行数据的实时采集。
待采集结束(达到数据记录总数),按下“数据处理”按钮后,会弹出“数据处理”窗口,并显示计算结果,按下“保存数据”按钮保存数据文件,最后按“退出系统”结束本实验。
反应工程实验讲义
单釜和多釜串联返混性能测定一、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单釜与三釜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定量返混程度,从而掌握控制返混的措施。
本实验目的为:1.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2.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 3.了解模型参数N 的物理意义与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合称为返混。
返混程度的大小通常用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分布来测定。
然而,在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时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相关的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需用概率分布的方法来定量描述。
所用的概率分布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t E 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t F 。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t E 的物理意义是:同时进入的N 个流体粒子中,停留时间介于t 到dt t +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为N dN /为dt t F )(。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t F 的物理意义是:流过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 的物料的分率。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
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料,同时在出口液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2()()1(/)()(0⎰∞==dtt Vc Q Q dt t Vc dt t E所以)3()()()()()(0⎰⎰∞∞==dtt c t c dtt Vc t Vc t E由此可见,)(t E 与示踪剂浓度)(t c 成正比。
因此,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的物料,以饱和KCl 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溶液电导值。
在一定范围内,KCl 浓度与电导值成正比,则可用电导值来表达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关系,即)()(t L t F ∝,这里∞-=L L t L t )(,tL 为t 时刻的电导值,∞L 为无示踪剂时的电导值。
连续流动反应器中返混测定实验数据测定
1 / 13实验八 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1. 目的及任务1.1. 实验目的1.1. 了解全混釜和多釜串联反应器的返混特性;了解全混釜和多釜串联反应器的返混特性;2.2. 掌握利用电导率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掌握利用电导率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3.3. 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4.4. 了解模型参数n 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1.2. 实验任务1.1. 用脉冲示踪法测定单反应釜停留时间分布,确定返混程度;用脉冲示踪法测定单反应釜停留时间分布,确定返混程度;2.2. 用脉冲示踪法测定三反应釜串联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确定返混程度;用脉冲示踪法测定三反应釜串联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确定返混程度;2. 基本原理在连续流动的釜式反应器内,激烈的搅拌使得反应器内物料发生混合,反应器出口处的物料会返回流动与进口处物料混合,物料会返回流动与进口处物料混合,形成空间上的返混;形成空间上的返混;形成空间上的返混;为限制空间返混的发生程度,为限制空间返混的发生程度,为限制空间返混的发生程度,通常通常从几何空间上将一个反应釜分成多个反应釜,可以使返混程度降低。
从几何空间上将一个反应釜分成多个反应釜,可以使返混程度降低。
在连续流动的釜式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合形成时间上的返混。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测定不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实验八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
实验八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1. 目的及任务1.1. 实验目的1. 了解全混釜和多釜串联反应器的返混特性;2. 掌握利用电导率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3. 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4. 了解模型参数n 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1.2. 实验任务1. 用脉冲示踪法测定单反应釜停留时间分布,确定返混程度;2. 用脉冲示踪法测定三反应釜串联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确定返混程度;2. 基本原理在连续流动的釜式反应器内,激烈的搅拌使得反应器内物料发生混合,反应器出口处的物料会返回流动与进口处物料混合,形成空间上的返混;为限制空间返混的发生程度,通常从几何空间上将一个反应釜分成多个反应釜,可以使返混程度降低。
在连续流动的釜式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合形成时间上的返混。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
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及物料衡算,可知(1)示踪剂加入量符合(2)由( 1)与( 2)可得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3) 由此可见f t 与示踪剂浓度C t 成正比。
因此,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的物料,以饱和KCl 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溶液电导值。
在一定范围内,KCl 浓度与电导值 L 成正比,则可用电导值来表达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关系,即L t L t L , L t 为 t 时刻的电导值, L ∞ 为无示踪剂时电导值。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f t 在概率论中有二个特征值,即平均停留时间(数学期望) t 和方差 t 2。
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反混测定实验指导
连续流动反应器中返混测定一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三釜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本实验目的为(1)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
(2)掌握如何应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描述反应器中的逆向混合情况。
(3)了解模型参数n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须用概率分布方法来定量描述。
所用的概率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t 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t的物理意义是:同时进入的N个流体粒子中,停留时间介于t到t+dt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NdN为f()t dt。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的物理意义是:流过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的物料的分率。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
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Q dt t C V dt t f ⋅= (1) ()⎰∞=0dt t VC Q (2) 所以()()()()()dt t C t C dt t VC t VC t f ⎰⎰∞∞==00 (3)由此可见()t f 与示踪剂浓度()t C 成正比。
因此,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的物料,以饱和KCl 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溶液电导值。
在一定范围内,KCl 浓度与电导值成正比,则可用电导值来表达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关系,即()()t L t f ∝,这里()∞-=L L t L t ,t L 为t 时刻的电导值,∞L 为无示踪剂时电导值。
单釜与三釜串联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实验目的
本实验以液体水连续流过反应器,以饱和KCl溶液为示踪剂,采用脉冲法 进行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当反应器中流体的流动达到稳定后,在反应 器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的示踪剂,同时在各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流体 中示踪剂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物料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可以用概率论中的两个
函数来定量描述,这两个函数分别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E(t)”和“停留时
tˆt C (t)ttL(t)t C(t)t L(t)t
方差 的表达式为 t20 (t tˆ)2E (t)d t0 t2 E (t)d tˆ t2
采用离散化形式
t2
t2E (t) ttˆ2 E (t) t
t2L (t) ttˆ2 L (t) t
若采用无因次对比时间
t
表示,则无因次方差为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 打开总电源,关闭各釜出口阀,打开水龙头(开小些即可), 调节单釜及三釜的进水流量计,流量设置为15 L/h,将单釜及 三釜内依次注满水并使每个釜均保持流量稳定;
2. 开启电导率仪,校正后置于“测Ⅱ”档; 3. 开启搅拌装置,转速设置为:单釜 150 rpm ,三釜 300 rpm 。
5. 待系统稳定后,用注射器分别向单釜及三釜反应系统 中迅速注入8ml及4ml的示踪剂,待注入三分之二时, 立即在计算机上点击开始,以便及时记录示踪剂浓度 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注意:拔出注射器时不要把小橡 皮塞带出。
6. 整个实验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控制流量的稳定。待系统 采样过程结束后,在计算机窗口点击[文件]菜单中的 “存盘”、“打印”功能进行存盘打印;也可选择 “计算结果显示”,此时计算机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小 窗口,显示计算机自动计算的平均停留时间、方差、 无因次方差和模拟釜数;
实验一 多釜串联连续流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实验一 多釜串联连续流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一、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单釜与三釜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描述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
1、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2、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3、掌握多釜串联模型参数N 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在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必须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须用概率分布方法来定量描述。
所用的概率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 (t)。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 )的物理意义是:同时进入的N 个流体粒子中,停留时间介于t 到t +dt 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dN/N 为E (t )dt 。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 (t )的物理意义是:流过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 的物料所占的分率。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输入法、阶跃输入法等,常用的是脉冲输入法。
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 E (t )dt =VC (t )/Q (1) ⎰∞=0)(dt t VC Q (2)所以 ⎰⎰∞∞==)()()()()(dtt C t C dtt VC t VC t E (3)由此可见E (t )与示踪剂浓度C (t )成正比。
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的物料,以饱和KCl 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溶液的电导值。
在一定范围内,KCl 浓度与电导值成正比,则可用电导值来表达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关系,即E (t )∝L (t ),这里L(t)=L t -L ∞,L t 为t 时刻的电导值,L ∞为无示踪剂时电导值。
单釜与三釜串联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
单釜与三釜串联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反应器的返混是指将已经进入反应器中的混合物进行混合,以确保反应器内物质的均匀性。
在化工生产中,为了保证生产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保持反应器中物质的均匀性是非常关键的。
对于单釜和三釜串联反应器来说,返混的设计和实现都是非常重要的。
单釜反应器和三釜串联反应器在设计方面是有区别的。
单釜反应器是目前化工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反应器之一。
它适用于单一反应、无需大量中间体反应、反应加热可控的反应。
单釜反应器一般会在反应结束后进行一段时间的返混,来确保反应结束后混合物的均匀性。
三釜串联反应器则是存在多个反应阶段,每个反应阶段的前提是下一个阶段反应物浓度不影响前一阶段的反应。
每个阶段都要进行一定时间的返混,以确保混合物的均匀性,然后再进入下一阶段的反应。
因为三釜反应器有多个反应阶段,因此它需要更加复杂的返混和对反应条件的控制。
1.返混时间返混时间是指反应器内混合物不断被搅拌,从而保证混合物的均匀性的时间。
在单釜反应器中,返混时间一般在反应结束后进行。
在三釜串联反应器中,每个反应阶段都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返混,通常是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
2.搅拌方式搅拌是返混的主要方式。
对于单釜反应器来说,通常使用机械搅拌或气液搅拌进行返混。
在三釜串联反应器中,由于需要控制多个反应阶段的混合物均匀性,因此会使用更加复杂的搅拌方式,如回流、虹吸等。
3.叠加方式叠加方式是指在反应器中不同位置混合物的叠加方式。
对于单釜反应器,通常分批加入反应物,然后在返混时进行混合。
在三釜串联反应器中,则需要考虑不同阶段反应混合物的叠加方式,如反向叠加、顺向叠加等。
4.温度控制返混对于反应器的温度控制也是非常关键的。
在返混过程中,需要考虑反应器内的温度分布和加热方式,以确保反应器内混合物的温度均匀,从而避免局部反应和物质积聚。
综上所述,单釜反应器和三釜串联反应器在返混的设计和实现上有所不同,但是都需要考虑返混时间、搅拌方式、叠加方式和温度控制等因素,以保证反应器内混合物的均匀性,从而保证了反应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
单釜与三釜串联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实验目的
02
通过比较单釜与三釜串联连续流动反应器的优缺点,有助于优化生产工流动反应器的返混效果对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返混程度,提高反应效率和产物质量。
THANKS
物料的输入和输出。
搅拌装置
03
搅拌装置是单釜连续流动反应器的关键部分,用于促进物料混
合和化学反应的进行。
单釜连续流动反应器的特点
01
02
03
操作简便
适用于多种反应
高转化率和选择性
单釜连续流动反应器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易于实现自动化控制。
单釜连续流动反应器适用于多种 类型的化学反应,如聚合、酯化、 水解等。
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 返混程度的各项指标,如停留时 间分布、混合指数等。
结果比较
比较单釜与三釜串联连续流动反 应器的返混程度,分析不同结构 对流体混合效果的影响。
结论总结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出不同 连续流动反应器的优缺点,为实 际生产中的反应器选择和优化提 供依据。
05
单釜与三釜串联连续流动反 应器的返混效果比较
稳定性
连续流动模式有助于减少返混和波动,提高实验 结果的稳定性。
三釜串联连续流动反应器的应用场景
化学合成
适用于需要多步骤连续反应的合成过程,如药物生产、染料合成 等。
生物反应
可用于培养微生物或细胞,进行发酵、酶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
环境治理
处理有毒有害物质,实现废气、废水的净化或资源化利用。
04
返混测定实验方法
通过优化进料速度、搅拌速度和 温度等参数,可以实现高转化率 和选择性。
单釜连续流动反应器的应用场景
化工生产
单釜连续流动反应器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中,如石油化工、 精细化工等领域。
实验八 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
实验八 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1. 目的及任务1.1. 实验目的1. 了解全混釜和多釜串联反应器的返混特性;2. 掌握利用电导率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3. 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4. 了解模型参数n 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1.2. 实验任务1. 用脉冲示踪法测定单反应釜停留时间分布,确定返混程度;2. 用脉冲示踪法测定三反应釜串联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确定返混程度;2. 基本原理在连续流动的釜式反应器内,激烈的搅拌使得反应器内物料发生混合,反应器出口处的物料会返回流动与进口处物料混合,形成空间上的返混;为限制空间返混的发生程度,通常从几何空间上将一个反应釜分成多个反应釜,可以使返混程度降低。
在连续流动的釜式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合形成时间上的返混。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
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及物料衡算,可知()()Q f t dt V C t dt ⋅=⋅(1)示踪剂加入量符合()⎰∞=0dt t VC Q(2)由(1)与(2)可得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dtt C t C dtt VC t VC t f ⎰⎰∞∞==(3)由此可见()t f 与示踪剂浓度()t C 成正比。
因此,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的物料,以饱和KCl 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溶液电导值。
在一定范围内,KCl 浓度与电导值L 成正比,则可用电导值来表达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关系,即()()t L t f ∝,这里()∞-=L L t L t ,t L 为t 时刻的电导值,∞L 为无示踪剂时电导值。
多釜串联反应器中返混状况测定
实验名称:实验二多釜串联反应器中返混状况测定模块名称预习考查题目权重1、釜式串联反应器中,脉冲示踪法对示踪剂的要求是:(多选)()A、示踪剂与流体互溶B、能与流体发生反应C、无色透明D、容易检测2、对釜式反应器中的返混能起到有限限制的措施是?( )A、加强物料的搅拌混和B、将一个釜分割为多个串联的釜C、增大操作空速D、增大操作空时3、单釜和三釜串联这两个系统,搅拌转速大小选择的依据是?()A、反应器内均达到或尽可能地接近全混B、搅拌电机的功率决定C、两个系统中反应器的混和程度接近D、桨叶的形式决定4、本实验中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方法和采用的示踪剂是?()A、周期输入法,饱和的KCL溶液B、阶跃示踪法,饱和的NaNO3溶液C、脉冲示踪法,饱和的KCL溶液D、正逆交叉输入法,饱和的NaNO3溶液5、本实验采用的停留时间测定方法,可以直接获取?()A、停留时间分布参数B、轴向扩散系数C、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D、多釜串联模型参数20你的回答本模块得分[满分100]A,D|B|A|C|A,D 100模仪器选择题目权重块名称选错一次扣5分10你的回答本模块得分[满分100]正确答案:微机、转子流量计、全混釜(1L)、全混釜(3L)、电导率仪、电导电极、电机做错次数:0100模块名称操作步骤题目权重选错一次扣5分10你的回答本模块得分[满分100]正确答案:D、开启自来水龙头。
E、调节设备上“主流量”流量计,使流量为20L/hr。
G、开启设备电源,观察电导率仪表的读数。
F、开启计算机上的在线检测程序,输入相关参数,进入数据采集界面。
C、用带针头的针筒取1-2毫升示踪剂饱和氯化钾水溶液,迅速注入单管反应器前的示踪剂注入口,同时点击数据采集界面右下方的“开始”按钮。
B、待曲线走平,y轴(即电导率值)不再发生变化时,停止数据采集,并打印实验结果。
A、开启循环泵,调节“循环量”流量大小,循环比为3时60升/小时(或1.0升/分),循环比为6时120升/小时(或2.0升/分)。
单釜与三釜串联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
在关系为
n
1
2
(8)
当 n 1,
2 1 ,为全混釜特征;
当 n ,
2 0 , 为平推流特征;
这里 n 是模型参数,是个虚拟釜数,并不限于整数。 C 预习与思考 (1)为什么说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是一一对应的?为什么我们又可以通过测定停 留时间分布来研究返混呢? (2)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方法有哪些?本实验采用哪种方法? (3)何谓返混?返混的起因是什么?限制返混的措施有哪些? (4) 何谓示踪剂?有何要求?本实验用什么作示踪剂? (5)模型参数与实验中反应釜的个数有何不同?为什么? D 实验装置与流程
9 7 1 8 5 水源 下 5 水 2 8 3 8 4 8 下 水 6 7 6 7 10 6 7
实验步骤及方法
(1) 通水,开启水开关,让水注 满反应釜,调节进水流量为 20 L h , 保持流量稳定。 (2) 通电,开启电源开关。 ① ② 量; 开记录仪,记下走纸速度; 开电导仪并调整好,以备测
Lt , L∞ , L(t ) - 液体的电导值;
n - 模型参数; t - 时间; v - 液体体积流量;
-
t - 数学期望,或平均停留时间;
t2 , 2 - 方差;
- 无因次时间。
Lt Lt L , Lt 为 t 时刻的电导值, L∞ 为无示踪剂时电导值。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f t 在概率论中有二个特征值,平均停留时间(数学期望) t 和 方差 t 。
2
t 的表达式为:
t tf t dt
0
tC t dt C t dt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返混程度的大小, 一般很难直接测定, 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 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 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 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 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 须用概率分布方法来定量描述。 所用 的概率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f t 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F t 。停留时间分布密 度函数 f t 的物理意义是:同时进入的 N 个流体粒子中,停留时间介于 t 到 t+dt 间的流体 粒子所占的分率 dN N 为 f t dt。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F t 的物理意义是:流过系统的物料 中停留时间小于 t 的物料的分率。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当系统达到稳定后, 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 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 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
单釜与三釜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数据处理与报告
①选择一组实验数据,用离散方法计算平均停留时间、方差,从而计算无因次方差和模型参数,要求写清计算步骤;
②与计算机计算结果比较,分析偏差原因。
③列出数据处理结果表
④讨论实验结果
2.实验讨论题
①何谓返混?返混的起因是什么?限制返混的措施有哪些?
②计算出单釜与三釜系统的平均停留时间,并与理论值V
R /V
比较,分析偏差
原因;
③计算模型参数n,与实际釜数有何不同,讨论二种系统的返混程度大小;
④讨论一下如何限制返混或加大返混程度。
单釜与三釜串联反应器中的返混实验
一、实验目的1、了解停留时间分布测定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了解多釜串联模型中模型参数N 的的计算方法和物理意义;3、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特征值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连续操作的反应器内,由于空间的反向运动和不均匀流动造成不同年龄的粒子或微团间的混合成为返混。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难以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无聊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返混程度。
但是返混和停留时间两者之间并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具有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因此,不能直接把测定的停留时间用于描述微团间充分混合系统的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符合实际流动的模型方法。
物料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完全是随机过程,根据概率统计理论,可籍用两种概率分布定量地描述物料在流动系统中的停留时间分布,这两种概率分布为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和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的定义是:在定常态的连续流动的系统中,相对于某瞬间t=0的流入反应器的流体,在反应器出口流体的质点中在器内停留了t 与t+dt 之间的流体的质点所占得分率应为E(t)dt 。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 的定义为:在定常态的连续流动的系统中,相对于某瞬间t=0的流入反应器的物料,在反应器出口料流中停留时间少于t 的物料所占得分率。
根据定义E(t) 和F(t)的关系为:0()()tF t E t dt =⎰。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有脉冲法、阶跃法等。
本实验采用脉冲法,当被测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M 的示踪剂,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剂的浓度变化。
根据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的意义,可知在t=0时注入示踪剂,其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必按E(t)函数分配,因此可预计停留时间介于t 至t+dt 间的那部分示踪剂物料量为()M E t dt ⋅,必将在t 至t+dt 自系统的出口流出,气量为()V C t dt ⋅,故()()M E t dt V C t dt ⋅=⋅ (9-1)00()()()()()()V C t V C t C t E t M V C t dt C t dt ∞∞⋅⋅===⋅⎰⎰ (9-2)式中:V——流体体积流量M——示踪计量C(t)——t时刻在出口流体中的示踪剂浓度由(9-2)式可以看出,所测反应器系统中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正比于反应器出口示踪剂浓度。
单釜与三釜实验原理及要求
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实验简介1.实验原理在连续流动釜式反应器中,激烈的搅拌使反应器内物料发生混合,反应器出口处的物料会返回流动与进口物料混合,这种空间上的反向流动就是返混,通常称为狭义上的返混。
限制返混的措施是分割,有横向分割和纵向分割。
当一个釜式反应器被分成多个反应器后,返混程度就会降低。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
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 ()()dt t C V dt t f ⋅=()⎰∞=0dt t VC Q 所以 ()()()()()dt t C t C dt t VC t VC t f ⎰⎰∞∞==00由此可见()t f 与示踪剂浓度()t C 成正比。
因此,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的物料,以饱和KCl 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溶液电导值。
在一定范围内,KCl 浓度与电导值成正比,则可用电导值来表达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关系,即()()t L t f ∝,这里()∞-=L L t L t ,t L 为t 时刻的电导值,∞L 为无示踪剂时电导值。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t f 在概率论中有二个特征值,平均停留时间(数学期望)t 和方差2t σ。
-t 的表达式为: ()()()⎰⎰⎰∞∞∞-==000dt t C dt t tC dt t tf t采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时间间隔,t ∆则:()()()()t L t L t t t C t t tC t ∑⋅∑=∆∑∆∑=- 2t σ的表达式为:()()()202022t dt t f t dt t f t t t -=-=⎰⎰∞∞σ 也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t ∆,则:()()()()()22222t t L t L t t t C t C t t-∑∑=-∑∑=σ 若用无因次对比时间θ来表示,即t t=θ,无因次方差222t t σσθ= 。
单釜三釜串联返混性能测定实验装置更新软件
单釜三釜串联返混性能测定实验装置更新软件和部分零部件采购项目询价文件一、项目编号:轻工化工学院学院2016【017】二、项目名称:单釜三釜串联返混性能测定实验装置更新软件和部分零部件采购项目询价文件三、采购预算:62000.00元采购设备清单与技术参数软件控制的实验流程如上图,要求设计软件,驱动实验装置、流程和绘制实验曲线。
增加人工、自动两种进样,更换通讯模块和I/O转换模块,更换管路,修复转速测量传感器,修复示踪剂进样电磁阀,更换继电器、交流接触器等电器开关,更新流量计等。
软件技术要求:1.采用BT6000开发系统和世纪之星开发软件;2.能完整显示实验流程,有操作按钮开关控制和操作提示功能;3.能实时采集电导率的变化并转换为电压值;4.通过控制电压值改变转速,开显示转速值;5.通过改变电压值控制示踪剂的加入量;6.通过改变电压值改变流量五、基本要求1.本招标文件要求中,凡标有“★”的条款为“不允许负偏离的条款”,报价文件对这些条款的任何负偏离,将导致其成为无效报价。
报价人在响应询价文件中对这部分内容应尽量列出具体参数或作出详细应答。
2.报价人应提供已注册品牌制造商原装、全新的、符合国家及用户提出的有关质量标准的设备。
设备在正确安装后,能确保在正常的使用过程中安全、可靠,并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
设备应符合中国政府颁布的产品、质量、技术、安全标准及环保标准3.所有货物及设计、制造、测试和安装都应符合采购时已颁布的现行中国国家或国家认可的(部颁、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及等效或更优的其他国家的权威性标准和规范的有关条文六、交付使用时间及地点1. 交货时间:合同签订后7天内2. 交货地点: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
七、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1.设备免费保修期限:验收合格后2年,保修期自双方代表在货物安装调试后的验收证明文件上签字之日起计算。
2.质保期内,如货物或零部件因质量原因出现故障而造成短期停用时,则质保期和免费维修期相应顺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t Lt L , Lt 为 t 时刻的电导值, L∞ 为无示踪剂时电导值。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f t 在概率论中有二个特征值,平均停留时间(数学期望) t 和 方差 t 。
2
t 的表达式为:
t tf t dt
0
tC t dt C t dt
图 2–22 连续流动反应器返混实验装置图 1–全混釜(3L) ;2、3、4–全混釜(1L) ; 5–转子流量计;6–电机; 7–电导率仪;8–电导电极;9–记录仪;10–四笔记录仪或微机
③
开动搅拌装置,转速应大于 300 r min 。
(3)待系统稳定后,用注射器迅速注入示踪剂,在记录纸上作起始标记。 (4)当记录仪上显示的浓度在 2min 内觉察不到变化时,即认为终点己到。 (5)关闭仪器,电源,水源,排清釜中料液,实验结束。 F 实验数据处理
2 t
2
2 t
t 。通过多釜串
2
联模型,利用公式( 8)求出相应的模型参数 n,随后根据 n 的数值大小,就可确定单釜和 三釜系统的两种返混程度大小。 若采用微机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系统, 则可直接由电导率仪输出信号至计算机, 由计算 机负责数据采集与分析, 在显示器上画出停留时间分布动态曲线图, 并在实验结束后自动计 算平均停留时间、 方差和模型参数。 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图与相应数据均可方便地保存或打印 输出,减少了手工计算的工作量。 G 结果与讨论
单釜与三釜串联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实验 A 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单釜与三釜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 来定量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本实验目的为 (1) 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 (2) 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 (3) 了解模型参数 n 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B 实验原理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返混程度的大小, 一般很难直接测定, 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 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 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 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 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 须用概率分布方法来定量描述。 所用 的概率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f t 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F t 。停留时间分布密 度函数 f t 的物理意义是:同时进入的 N 个流体粒子中,停留时间介于 t 到 t+dt 间的流体 粒子所占的分率 dN N 为 f t dt。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F t 的物理意义是:流过系统的物料 中停留时间小于 t 的物料的分率。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当系统达到稳定后, 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 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 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单釜与三釜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这里的物理量 - 电导 值 L 对应了示踪剂浓度的变化;走纸的长度方向对应了测定的时间,可以由记录仪走纸速 度换算出来。然后用离散化方法,在曲线上相同时间间隔取点,一般可取 20 个数据点左右, 再由公式( 5) , ( 7)分别计算出各自的 t 和 ,及无因次方差
也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 t ,则:
t2
t 2 C t t 2 Lt 2 2 t t C t Lt
t,
(7)
若用无因次对比时间 来表示,即 =t
2 无因次方差 = t2
t2 。
在测定了一个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后, 如何来评介其返混程度, 则需要用反应器模型来 描述,这里我们采用的是多釜串联模型。 所谓多釜串联模型是将一个实际反应器中的返混情况作为与若干个全混釜串联时的返 混程度等效。 这里的若干个全混釜个数 n 是虚拟值, 并不代表反应器个数,n 称为模型参数。 多釜串联模型假定每个反应器为全混釜,反应器之间无返混,每个全混釜体积相同,则可以 推导得到多釜串联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关系,并得到无因次方差 与模型参数 n 存
2
在关系为
n
1
2
(8)
当 n 1,
2 1 ,为全混釜特征;
当 n ,
2 0 , 为平推流特征;
这里 n 是模型参数,是个虚拟釜数,并不限于整数。 C 预习与思考 (1)为什么说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是一一对应的?为什么我们又可以通过测定停 留时间分布来研究返混呢? (2)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方法有哪些?本实验采用哪种方法? (3)何谓返混?返混的起因是什么?限制返混的措施有哪些? (4) 何谓示踪剂?有何要求?本实验用什么作示踪剂? (5)模型参数与实验中反应釜的个数有何不同?为什么? D 实验装置与流程
(1)计算出单釜与三釜系统的平均停留时间 t ,并与理论值比较,分析偏差原因;
(2)计算模型参数 n,讨论二种系统的返混程度大小; (3)讨论一下如何限制返混或加大返混程度。 H 主要符号说明
C t - t 时刻反应器内示踪剂浓度;
f t -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 F t -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Lt , L∞ , L(t ) - 液体的电导值;
n - 模型参数; t - 时间; v - 液体体积流量;
-
t - 数学期望,或平均停留时间;
t2 , 2 - 方差;
- 无因次时间。
0 0
(4)
采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时间 C t t Lt
(5)
t2 的表达式为:
t2 t t 2 f t dt t 2 f t dt t 2
0 0
(6)
f t dt V C t dt Q
(1) (2)
Q VC t dt
0
所以
f t
VC t
0
VC t dt C t dt
0
C t
(3) 由此可见 f t 与示踪剂浓度 C t 成正比。因此,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的物料, 以饱和 KCl 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溶液电导值。在一定范围内, KCl 浓度与电导 值 成 正 比 , 则 可 用 电 导 值 来 表 达 物 料 的 停 留 时 间 变 化 关 系 , 即 f t Lt , 这 里
实验装置如图 2– 22 所示,由单釜与三釜串联二个系统组成。三釜串联反应器中每个 釜的体积为 1L,单釜反应器体积为 3L,用可控硅直流调速装置调速。实验时,水分别从二 个转子流量计流入二个系统, 稳定后在二个系统的入口处分别快速注入示踪剂, 由每个反应
釜出口处电导电极检测示踪剂浓度变化,并由记录仪自动录下来。 E
9 7 1 8 5 水源 下 5 水 2 8 3 8 4 8 下 水 6 7 6 7 10 6 7
实验步骤及方法
(1) 通水,开启水开关,让水注 满反应釜,调节进水流量为 20 L h , 保持流量稳定。 (2) 通电,开启电源开关。 ① ② 量; 开记录仪,记下走纸速度; 开电导仪并调整好,以备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