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理论知识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小说必考知识点

高考语文小说必考知识点

高考语文小说必考知识点高考语文中的小说是一个重要的考查内容,要求掌握小说的理论知识、分析技巧以及具体作品的背景、主题等。

下面,针对高考语文小说必考知识点进行系统论述。

一、小说的定义和特点小说是一种以叙事为主要手法,通过描写人物形象和情节来反映社会生活、展现人性和传达主题的文学体裁。

小说具有以下特点:1. 叙事性强:小说以故事情节为框架,通过故事的推进展开叙述,读者可以通过细节、对话等手法感受到作者传达的信息。

2. 人物形象丰满:小说中的人物是故事的核心,他们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命运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3. 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小说通常以真实的社会背景为基础,并通过人物和事件的刻画展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4. 主题多样化:小说可以反映个体人生的变迁和内心的矛盾,同时也可以展示社会问题和价值观的探索。

二、小说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中国小说经历了近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呈现出多种不同风格和主题的发展。

这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1. 早期小说:主要指1900年前后的小说,以"讲史言志"为主要特点,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2. 新文化运动时期: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新文化运动的时期,小说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人性思考等主题,弥补了传统小说的不足。

如《狂人日记》、《茶馆》等。

3. 新时期小说:20世纪30年代至1949年,小说进入了现实主义的阶段,强调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物命运的变迁。

如《家》、《围城》等。

4. 文革时期小说: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文学经历了动荡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的小说多以宣传革命理论和英雄形象的刻画为主,主题单一,创作手法受限。

5. 中国当代小说: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小说进入了多元化、多样式的阶段。

小说主题丰富多样,兼具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风格。

如《活着》、《檀香刑》等。

三、小说的阅读与分析技巧1. 分析小说的题目和封面:小说的题目和封面往往可以暗示作品的主题、风格和情感氛围,通过对题目和封面的分析可以提前了解作品的基本信息。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小说阅读是高考语文考试中重要的一个部分,而对于小说的理解和分析对于考生来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文将整理出高考语文复习中与小说阅读相关的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小说的定义和特点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散文性文学体裁,以叙事为主要手法,通过塑造人物、刻画情节、描写环境,展现现实生活或者想象世界。

小说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 真实性: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要通过真实性塑造人物和情节,使读者产生共鸣。

2. 叙事性:小说主要以叙事的方式呈现,要注重情节的铺陈和推进。

3. 线索性:小说需要通过线索的展开,形成完整的故事结构。

4. 视角多元:小说可以通过不同的人物视角来展现故事,增加故事的层次和广度。

5. 语言灵活:小说对语言表达的要求较高,要求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和环境。

二、小说的分类1. 长篇小说:篇幅较长,情节复杂,具有较强的叙事和描写性。

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2. 中篇小说:篇幅介于长篇和短篇之间,情节相对简单,具有鲜明的主题和特点。

如《骆驼祥子》、《茶馆》等。

3. 短篇小说:篇幅较短,情节简洁紧凑,往往通过短暂的叙述展现故事的精华。

如《春蚕》、《草地》等。

4. 通俗小说: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故事,语言简洁明了,受到大众欢迎。

如金庸的武侠小说系列。

5. 现代主义小说:追求形式和内涵的创新,通常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如《呐喊》、《红与黑》等。

三、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1. 整体阅读法: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题、结构和风格,读懂小说的整体脉络和基本内涵。

2. 人物分析法: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形象和行动,揭示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3. 情节分析法:重点关注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分析情节的起承转合和情节的作用,理解小说的发展脉络。

4. 描写分析法:深入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等,揭示描写的目的和效果,理解小说的情感表达。

四、常见的小说名家及作品1. 中国古代小说: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2019年高考语文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等专题)复习专题.ppt

2019年高考语文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等专题)复习专题.ppt
①把握故事情节;②揣摩人物形象;③赏析环境描写;④
概括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来自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小说的标题。 (2)设计问题的切入点很小,问题较具体。 (3)设题内容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小说的常识如何读懂小说
❖(一)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 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 种文学体裁。
什么作用?(3分)
作用
❖2011年 ❖12.补写第二段“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不 《第9车厢》 超过50字)(3分)
❖(俄罗斯, ❖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 ❖米哈依 么效果?(3分)
❖尔·扎多尔
诺夫)
❖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5分)
❖补写情节
❖赏析情节表 现手法
❖赏析环境描 写
解题方略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细节描写)
❖ 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 事);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 的关系。
❖ 4、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评价)、 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侧面描写)
❖ 如贾母对王熙凤的评价“泼皮破落户”、 “凤辣子”,就揭示了王熙凤心狠手辣的性 格特点。
❖1、人物
❖A、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
小 说 三 要 ❖2、情节 素
❖C、细节描写 ❖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 ❖B、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 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 ❖C、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矛 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
❖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
❖A、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
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 ❖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 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及2019年小说真题解析144页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及2019年小说真题解析144页
考情分析
年份 卷别
选文
主旨概要
考点
2019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Ⅲ卷
《理 水》 (鲁 迅)
借夏禹歌颂了“中国的脊梁”①理解小说人物形象、主旨、写 式人物的伟大,辛辣地讽刺 作特点; 了那些不关心人民疾苦,只 ②分析人物塑造手法 知道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僚阶 ③探究小说文本特征(“故事” 层,讽刺了那些顽固保守、 与“新编”) 因循守旧的丑恶文人。
揣摩人物的心理,分析概括主旨。
(贾平凹)
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探究创
作意图
考情分析
全国卷近几年在小说阅读这一考点上的几个特点: 1.选材范围。以现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作品为主,作品内容具有较强的文学 性或审美情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试题样式。题型和分值相对稳定,但2017年略有调整(一道单选、两道主观 命题 题,约14分)。 分析 3.考题特点。(1)问题设计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小步舞》 (莫泊桑)
对为增快日益工业化城市进 度而放弃原有的人们于社会 生活中的精神家园的无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①理解小说内容、人物形象、主 题; ②分析人物形象塑造手法; ③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不忘初心,承担使命,为人 ①理解小说主题意蕴
《到梨花屯去》 民负责。
②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何士光)
③分析小说开头结尾情节的作用
目录
1
2
3
4
01
PART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外貌、性格、品质、身份 7种典型人物形象积累 塑造人物的手法 次要/主要人物的作用,小说中的“我” 物象的作用
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把握小说中的人首先要完成 的就是牢牢抓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阅读必背答题理论知识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阅读必背答题理论知识课件

位、性情等;3.暗示命运
会基础
1.暗示推动情节发展;2.做铺 1.揭示影响人物行动的
垫、制造悬念;3.作为线索4. 因素
首尾环境描写,首尾呼应
2.预示人物或喜或悲的 命运
主题 1.揭示主题 方面 2.深化主旨
1.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2.凸显小说主题
具体场景作用
场景 位置
作用分析
开头 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 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情
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 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正面描写不借助于人和媒介物的烘托,直接刻画。侧面描写借助于对媒介物的描 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
二、情节
小说情节作用

,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
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
,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
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
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留下“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 艺术再创造,也引人寻思。
三、环境
(1)
——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显示时代特
线索作用
1.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2.结构清楚,情节集中 3.揭示主题,表达某种思想或情感 4.使行文富于变化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拉近与读者的距 离,便于直抒胸臆,能自由地表 达思想情感,给读者以真实生动 之感,读起来有真实感和亲切感。
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真实感,抒 情自由灵活,便与感情交流,容 易感染读者。

2019年高考语文阅读复习(话题篇)专题:03现代小说(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阅读复习(话题篇)专题:03现代小说(含解析)

专题03 现代小说二十年后[美]欧·亨利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一位巡警在马路上威风凛凛地走着。

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还不时转过头,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那甩警棍的动作多姿多彩,再加上体格魁梧,却不带傲气,俨然一个太平天下的卫士形象。

走过一个路段的正中时,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

一家幽暗的五金店的门口,有个男子斜靠门站着,嘴里叼了根烟,并没点着。

看到警察走过来,他抢先说话了。

“没事,警官,我在等一个朋友,”他镇定自若地说,“二十年前约好现在相见。

你听了觉得奇怪,是吗?你要是不放心呢,我可以把事情说给你听听。

二十年前,这家店是一家餐馆,叫大乔·布雷迪餐馆。

”“餐馆早五年就没有了。

”警察说。

站在门道里的那个人划着一根火柴点燃雪茄。

火柴光一亮。

只见这人长着个方下巴,脸色发白,目光倒炯炯有神,右边眉毛附近留着个小白伤疤。

领带扣针歪别着,上面镶着颗大钻石。

那人说:“二十年前的今晚,我跟吉米·韦尔斯在这儿的餐厅吃饭。

我们俩都是在纽约长大的,多年来亲如兄弟。

那时我十八,吉米二十。

第二天我要去西部闯荡。

在吉米看来天下似乎只有一个纽约。

那天晚上我们约定,二十年后,都将在此地、此日、此时再次会面。

”“这事倒挺新鲜。

时隔二十年才又见上一面,未免太久了点。

分手以后你知道你朋友的消息?”警察问。

那人答道:“说起来我们也有过一段书信往来,但过了一两年便断了联系。

但我相信,只要吉米还活着,他肯定会来赴约的。

”等朋友的人掏出一块漂亮的表,表盖上镶着小宝石。

“十点还差三分钟,”他说,“我们在这餐馆分手的时间是十点整。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

“你猜对了!吉米要是比得上我一半就好了。

他是个大好人,只是有点死板。

我发财可也不容易,非多长几个心眼不可。

在纽约,人总是墨守成规,人要开窍得到西部去。

”警察甩着警棍,又开步了。

“我得走了!希望你的朋友真能来。

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不会。

”那人说,“我至少多等他半个小时。

2019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精编全集(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精编全集(含解析)

专题01 语言艺术考点分析一、品味小说语言艺术的突破口1.体会、分析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

语言风格是讽刺还是幽默,是诙谐还是庄重等,要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2.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对语句深层含意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3.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以从遣词造句(如用词、句式,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典雅与朴实,简约与细腻,沉稳与奔放,轻松活泼与严肃凝重,诗意化与口语化;抒情意味很浓;善用民间俗语,生活气息浓;白描,工笔细描;等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方面去鉴赏。

4.熟知各种修辞手法及其功能,在鉴赏时能灵活运用。

二、常见设问方式题干中有“语言”“特色”“表达”“手法”“技巧”等关键词。

以XXX为例,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作品在语言运用上的妙处。

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试从某一角度加以分析。

三、常用答题模板:鉴赏作者的语言=语言特点+例句分析。

四、品味小说语言知识点1.词语的锤炼。

准确,简洁,生动,形象;叠音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句式的选择。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综合运用等。

3.修辞手法的运用。

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精辟有力,作者常采用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反语等。

解题的时候是将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

如果是比喻句,就要从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出比喻的本体; 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

4.表达方式的运用。

叙述、议论、描写(多角度描写、色彩方面、动静方面、点面结合、细描和白描)等。

2019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题05小说情节考点分析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题05小说情节考点分析含解析

专题05 小说情节考点分析情节是小说的核心部分,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3种:情节概括梳理题、情节手法题、情节作用题。

一、梳理概括情节“情节梳理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

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梳理。

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和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两种。

考试题型明考型: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概括”、“梳理”等作答动词和“情节”“脉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比如说“请围绕主人公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暗考型:题干不是明确要求概括或梳理情节、脉络,而是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

这类题目实际上也属于情节梳理题,只是答题方向不同。

例如“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XX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答题方法1.结构连贯法:厘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

2.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勾画关联线索的语句。

抓住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

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

答题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

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

高中语文高考小说阅读必备知识点(共八方面)

高中语文高考小说阅读必备知识点(共八方面)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必备知识点一、小说的情节结构1.小说情节概括1)基本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

2)按时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高潮往往是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

《最后一课》:上学路上——上课之后——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3)按空间(场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4)按线索:人、物、事、情等。

《清兵卫与葫芦》,弃葫芦——痴葫芦——玩葫芦——卖葫芦(物线)。

《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情线)。

5)从某个角度概括示例:《枪口下的人格》从主人公贝尔蒂的角度概括,俘敌——护敌——被俘——脱险——赴死。

6)概括格式:小说以……为线索(或“围绕着……”),先写……,再写……,最后写……2.小说结构特点(1)单线结构(2)双线结构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

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

(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比较典型的小说就是《牲畜林》。

高考小说阅读重要知识点汇编

高考小说阅读重要知识点汇编

高考小说阅读重要知识点汇编第一单元:叙述谁来说:1、谁来说就是给小说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叙述的立足点,它决定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比如《我的叔叔于勒》是以一个半大孩子的眼睛来看世界,他的视角是仰视的,对成人世界的复杂和不可理喻,决定了小说是现在进行时的叙事,读者和人物一起经历着成长的阵痛。

2、上帝俯瞰和凡人眼光上帝俯瞰即全知视角,这种视角下,叙述者了解小说的全部人物和事件。

第三人称一般属于全知视角。

传统小说比较喜欢采用全知视角,比如莫泊桑的《项链》。

凡人眼光即有限视角,这种视角下,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不作评论和心理描写时)属于有限视角。

《桥边的老人》即采用有限视角的第一人称方式,“我”作为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比如老人的感受就只能揣测。

这样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从旁观者角度发挥想像。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我真实自然说话人是叙述者也是参与者不足之处是比较主观第二人称你亲切抒情有别于第一人称的二者合一,也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第三人称他客观灵活说话人是旁观者不足之处是比较疏离契诃夫的《万卡》是两种人称的巧妙结合,用第三人称的叙述向读者交代万卡的悲剧命运及其生活环境、背景等;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他在莫斯科鞋店里做学徒的悲惨遭遇以及内心世界的悲伤。

叙述腔调:1、腔调的背后叙述腔调是指叙述人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比如伍尔芙小说的睿智与抒情,海明威小说的深刻与蕴藉。

有时作家可以将自己惯用腔调隐藏起来,换成人物的口吻来说话。

2、讲述与显示讲述即主观叙述,比如《墙上的斑点》,显示即客观描写,比如《桥边的老人》。

速度控制:小说有自己的节奏,当概括性叙述时,小说节奏就快,当细致描写时,小说节奏就慢。

叙述知识:1、意识流意识流是西方文学的一种表现方法。

意识流叙述打破了传统的因果关联的叙述,用人物的意识流动,如回忆、梦幻、感受、联想、情绪、心理独白等来组合作品。

高考小说阅读有关知识点

高考小说阅读有关知识点

高考小说阅读有关知识点随着文学作品的多样化发展,小说作为其中的一种形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考中的小说阅读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部分,考察着考生对文化、历史、人性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下面将从小说的特点、文学元素的运用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来探讨高考小说阅读有关的知识点。

一、小说的特点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备丰富多样的特点,其中最核心的是“虚构性”。

小说所创造的世界是作家对生活的再现和艺术加工,于是作品中的人物、场景、情节都是虚构的。

这种虚构性有助于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人性、社会现象,还能触动读者的思考。

另外,小说的“细节性”也是其显著特点之一。

细节作为构建小说的基本单位,通过对人物、场景、动作、对话等方面的描写,能够使作品更加具体生动,让读者更好地投入其中。

这就需要考生在阅读小说时,注重把握细节,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二、文学元素的运用在小说阅读中,我们不仅需要关注作品的内容,还需要了解其中运用了哪些文学元素,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图。

首先,对话是小说中常见的一种元素。

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我们可以抓住作品的主要思想和情节发展,了解人物的性格与行为动机。

同时,对话也是作家表达观点和创造冲突的重要手段。

其次,描写也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通过对人物、环境、情感等方面的描写,作家能够营造出具体而真实的场景,增加作品的可信度。

在阅读小说时,我们要注意作家描写的技巧和手法,如比喻、象征等,这些都能丰富我们的阅读体验。

最后,结构也是小说中很重要的一个元素。

不同的小说可能运用了不同的结构形式,如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等,而这些结构给作品赋予了不同的风格和意义。

了解小说的结构有助于找到作品的主线,把握作品的整体结构。

三、主题思想的探索小说作为文学的表达形式,常常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社会现象等来折射人性、社会问题,体现作家的主题思想。

高考中的小说阅读,经常考察的是作品的核心主题。

要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首先要了解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高中语文文学类阅读知识总结(小说阅读)最新最全

高中语文文学类阅读知识总结(小说阅读)最新最全

高中语文文学类阅读知识总结——小说阅读知识点1现代小说常识·基本知识小说以叙述为主,是具休表现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相互关系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意识流动等,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1.小说三要素和高考四考点·小说三要素:要素1—人物形象: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从而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要素2—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要素3—情节:小说通过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高考四考点:考点1—人物:概括人物形象或性格特征;赏析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考点2—环境:环境描写的方法;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的特点考点3—情节:概括小说情节;分析情节作用考点4—主旨:概括作品主旨;探究作品意蕴;探讨作者写作意图2.人物刻画的常见手法(1)肖像描写——凸显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2)动作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显示人物性格特征。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4)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5)细节描写——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

3.小说的情节组成(1)序幕:在小说中,序幕又称“破题”“交代”“引子”等,用于小说情节中矛盾冲突展开之前作者对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社会背景、主要人物及其关系的交代和说明。

(2)开端:开端是小说情节的第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又称“发端”“开场”或“起因”。

(3)发展:在小说创作中,情节开端之后矛盾的多方面展开也称之为“发展”。

(4)高潮:小说情节中矛盾发展的顶点(5)结局:作品中情节的最后部分。

(6)尾声:作品的最后一部分,交代结局。

一般和序幕相呼应,是小说基本情节的延伸和余波。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梳理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梳理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梳理高考中,语文科目中的阅读理解和写作部分占据了重要的比重。

其中,小说阅读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掌握了小说阅读的知识点,对于高考的成功至关重要。

下面将对高考小说阅读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小说的定义和特点小说是一种以叙述为主的虚构故事形式,以人物、情节、环境为基础,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人物的思想活动和情感变化。

小说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以故事为载体,通过人物、人物关系和情节来展现主题;注重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小说情节和意义的核心;情节发展合理、连贯,具有吸引力和张力;描写环境细致入微,能够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小说的意义和作用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小说可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揭示社会问题,唤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其次,小说能够塑造形象丰满的人物,通过人物的刻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让读者对人性和社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再次,小说可以给读者带来艺术享受,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阅读者的文学素养。

三、小说的分类和流派小说可以根据内容和形式进行分类,常见的小说流派有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等。

其中,现实主义小说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流派,也是高考中最常见的一种。

现实主义小说通过描写社会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突出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现出真实的社会环境和人性。

四、小说的解读方法和技巧在阅读小说时,学生需要掌握一些解读方法和技巧,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首先,要注意细节描写,通过作者对细节的描写,可以加深对人物、环境和情节的理解。

其次,要注意情感分析,通过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绪状态。

此外,对于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表达方式也需要进行解读,以深入理解小说的隐含意义。

五、经典小说的阅读高考中,经典小说的阅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典小说是古代和现代文学中的精华,代表了作者的思想、文化和时代。

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都是高中阶段学生需要阅读的经典之作。

2019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理论知识

2019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理论知识

现代文之小说文本阅读一、概述(一)小说的文体特点及要素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的主要特点是:1.塑造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2.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3.对环境做具体、细腻的描写。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

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

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

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二)命题情况散文在过去多年的考查中一直占据了绝对份量,小说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阅读中读得最多的文体,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要低于散文。

然而,理论上说,文学作品的阅读包括散文、小说、诗歌、剧本等文学样式的阅读,《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的要求与对散文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因此,今年的复习备考,小说阅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未雨绸缪。

高考小说阅读题知识点

高考小说阅读题知识点

高考小说阅读题知识点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小说阅读题在语文考试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许多学生对于小说阅读题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应该提前了解一些相关知识点,以便在考试中更好地应对。

一、小说的基本概念小说是一种虚构的叙事文学作品,通常以具体的人物、时间、地点为背景,通过情节的展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意图。

小说可以分为现实主义小说、自然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等多种类型。

二、小说的核心元素小说的核心元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

其中,人物是小说最基本的要素,可以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和形象人物。

情节则是小说发展的线索,它包括起承转合、冲突和高潮等要素。

环境则是指小说的时间、地点和社会背景等。

而主题则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整个小说的灵魂。

三、小说的叙事结构小说的叙事结构是指作者通过情节的安排和表述方式来组织整个故事。

常见的叙事结构有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和环状结构。

线性结构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故事发展比较直线;非线性结构则是通过倒叙、交叉等手法来展示,给人一种跳跃感;而环状结构则是在起承转合之后再次回到起点,呼应故事的主题。

四、小说的文学手法小说中常见的文学手法有描写、对话、独白、比喻、夸张等。

描写是小说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通过对人物、环境等的描绘,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对话是人物之间的交流方式,可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独白则是人物内心的表达,可以深入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

比喻和夸张则是通过夸张或类比的手法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

五、解读小说的方法在解读小说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首先,要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写作意图,分析作品的社会、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对这些背景的态度。

其次,要注意主题的呈现方式,通过分析作品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来把握作品的核心思想。

此外,还要注意作品的文学特点,例如语言运用、形象描写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作品。

综上所述,高考小说阅读题是语文考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备考时学生应该适当关注相关知识点。

2019年高考语文 小说阅读 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 小说阅读 含答案

专题三小说阅读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4页高考对小说的命题角度是根据这种文体的文体特征来命制的。

我们读懂小说这种文体和把握小说的命题角度也要依据其文体特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的社会生活就是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文体特征由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关键词一:人物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之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通过这种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人物包含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也可以是具体描写;可以写人物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写人物的行动、语言,也可以适当地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关键词二:情节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小说情节的考点一般包括情节的概括、情节手法的运用、情节结构的分析、情节作用的分析等,这几点要在复习中引起注意。

关键词三:环境在小说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

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于一定的时空位置(即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场所),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

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要运用一定的手法去描写,让其特点与人物形象及小说主旨相适应,因此,这就包含以下几个考点:环境描写的手法、环境的特点、环境的作用。

这几点是命题者在“环境”方面关注的命题点。

关键词四:主题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它是小说的灵魂。

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之小说文本阅读一、概述(一)小说的文体特点及要素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的主要特点是:1.塑造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2.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3.对环境做具体、细腻的描写。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

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

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

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二)命题情况散文在过去多年的考查中一直占据了绝对份量,小说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阅读中读得最多的文体,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要低于散文。

然而,理论上说,文学作品的阅读包括散文、小说、诗歌、剧本等文学样式的阅读,《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的要求与对散文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因此,今年的复习备考,小说阅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未雨绸缪。

用作考试命题材料的小说常选用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的“小小说”(即“微型小说”)。

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其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

这样的小说学生已经读过了不少,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

目前来看,小说的考查重点集中于:小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着重从小说整体构思、贯穿线索、社会环境等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突出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强调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三)趋势分析1000多字的微型小说将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

另外,命题也可能会选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一个片段、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

试卷阅读材料的选择,应以现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之作为主,作品内容有具有较强文学性或审美情趣、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作品,特别是近年发表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时文,更是命题人选材的重点。

当然,古代白话小说中艺术性思想性俱佳的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也有可能被节选作为命题材料。

在复习中,要重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标(实验)》推荐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沈从文《边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

在语文课本中,有节选自长篇小说《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的作品,有中篇小说《变形记》、《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等,有短篇小说《药》、《项链》、《荷花淀》、《陈奂生上城》等,还有白话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备考要点及题型短篇小说阅读属于文学作品阅读,它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在答题中要抓住小说的文体特征。

结合近年高考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题型和解题技巧进行短篇小说阅读。

(一)人物形象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

要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分析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人物指的是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

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到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

【常见题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面对这些题型,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二)故事情节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

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3、概括: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情节安排的评价:1.全文情节一波三折。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小说情节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3.开头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4.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引人深思。

5.结尾出人意料,情节逆转,深化主题。

6.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点,但有时会有双线索,即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是文章线索的难点。

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线索,才会疏理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注意:分析情节的目的是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

因此要注意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小说主题的揭示上的作用。

(三)环境描写1.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通常要结合环境进行分析。

2.常见题型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②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⑤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衬托主题。

环境类试题答题思路表述要点: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衬托)→→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四)主题思想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

另外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

【常见题型】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1.设置了悬念。

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