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

合集下载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热学基础知识热量与温度热传递与热力学第一定律2. 电学基础知识电荷与电场电流与电阻磁场与电磁感应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热学基础知识,了解热量、温度、热传递等概念。

2. 理解并掌握电学基础知识,了解电荷、电场、电流、电阻、磁场等概念。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与应用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与应用2. 教学重点:热传递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电荷、电流、电阻、磁场等概念的理解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量传递实验装置电学实验装置(包括电源、导线、电阻等)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热量传递实验装置、电学实验器材)笔记本、文具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和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热与电的本质,激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1)热学基础知识:讲解热量、温度、热传递等概念,结合实验进行演示。

(2)电学基础知识:讲解电荷、电场、电流、电阻、磁场等概念,结合实验进行演示。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热现象和电现象。

(2)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知识巩固:(1)教师针对学生实验中的问题进行解答。

(2)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热学基础知识:热量、温度、热传递热力学第一定律2. 电学基础知识:电荷、电场、电流、电阻磁场、电磁感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解释电磁感应现象,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热力学第一定律:系统所吸收的热量等于系统对外做功与系统内能变化之和。

(2)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会产生电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热学、电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机械运动与力第1节:机械运动第2节:力的概念第3节:重力第4节:摩擦力2.第二章:压强与浮力第1节:压强第2节:液体压强第3节:大气压与真空第4节:浮力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机械运动、力的概念、重力、摩擦力、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与浮力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压强与浮力的计算。

2.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与压强的关系、浮力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滑轮、测力计、气压计等)、多媒体设备。

2.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际生活案例引入,如滑轮提升重物、摩擦力现象等,引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

2.新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各章节的基本概念、原理,结合实验和实例进行解释。

3.例题讲解:针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进行典型例题的讲解与解析。

4.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各章节、基本概念、原理、公式等以清晰、简洁的方式呈现。

2.例题、习题解答过程以步骤式展示,方便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第一章:1.解释机械运动与力的关系;2.计算摩擦力大小。

第二章:1.分析压强与摩擦力的关系;2.计算浮力大小。

2.答案:详细解答过程附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物理实验、科普读物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细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1)难点设置:力的合成与分解、压强与浮力的计算是本教学设计的难点。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分子动理论热传递与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2. 电与磁静电现象电流的形成与作用磁场及其应用3.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热现象的基本原理,理解分子动理论及其应用。

2. 使学生了解电与磁的基本概念,认识电流、磁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电流的形成与作用、光的色散与光谱。

2.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热传递与热量、磁场及其应用、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电流表、磁场演示器、光学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实验报告单、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1)引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热水瓶、暖气等,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讲解分子动理论、热传递与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

(3)实践:分组实验,观察热水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分析热传递现象。

(4)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子,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5)随堂练习: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2. 电与磁(1)引入:介绍电与磁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发电机、电风扇等。

(2)新课:讲解静电现象、电流的形成与作用、磁场及其应用。

(3)实践:分组实验,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了解电流的形成与作用。

(4)例题讲解:分析磁场中导线受力,解释电动机原理。

(5)随堂练习: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3. 光学(1)引入:通过讲解彩虹、镜子等,引入光学知识。

(2)新课:讲解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

(3)实践:分组实验,观察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4)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子,解释光的色散与光谱的应用。

(5)随堂练习: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六、板书设计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分子动理论热传递与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2. 电与磁:静电现象电流的形成与作用磁场及其应用3.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七、作业设计1. 课后习题:(1)热现象:P3234第1、2、3题。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热现象与物态变化2. 热力学定律3. 光的传播与反射4. 光的折射与透镜5. 电流与电路6. 电压与电阻7. 电路的变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热现象和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掌握热力学定律。

2. 使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掌握透镜成像规律。

3. 让学生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的基本概念,学会分析简单电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力学定律的应用、透镜成像规律、电路分析。

2.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光的传播与反射、电流与电压的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现象演示器材、光学实验器材、电流与电压演示装置。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光学实验器材、电路元件。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物态变化实验,引出热现象与物态变化的概念。

2. 例题讲解:讲解热力学定律、光的传播与反射、电流与电压的例题。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分组讨论:针对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加深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热现象与物态变化:画出物态变化示意图,标注各阶段特点。

2. 热力学定律:列出定律内容,标注关键词。

3. 光的传播与反射:画出光路图,标注反射角、入射角等。

4. 光的折射与透镜:画出透镜成像光路图,标注成像规律。

5. 电流与电路:画出简单电路图,标注电流、电压、电阻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物态变化的类型及特点。

(2)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3)画出光的反射光路图,并解释反射定律。

(4)分析透镜成像规律,并举例说明。

(5)计算简单电路的电流和电压。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物理实验视频、科普文章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本教案根据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内容编写,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第十四章《电磁现象》14.1 电流的磁效应14.2 电磁铁14.3 电磁感应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磁现象的基本原理,掌握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和电磁感应的相关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对电磁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的原理和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磁铁、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磁针、电池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电磁铁实验器材,每组一个电流表、电压表,每组一根导线,每组一个磁针,每组一节电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演示电磁铁吸引铁钉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电磁铁的原理。

提问学生关于电流的磁效应,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

2. 新课导入讲解电流的磁效应,结合教材14.1节内容。

讲解电磁铁的原理和特性,结合教材14.2节内容。

讲解电磁感应现象,结合教材14.3节内容。

3. 例题讲解解析与电磁现象相关的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电磁现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电磁铁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电流的磁效应2. 电磁铁的原理和特性3. 电磁感应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电磁铁的工作原理。

列出电磁感应现象的三个应用实例。

计算给定电流下电磁铁的磁力。

2. 答案:电磁铁的工作原理:通过通电导线产生磁场,使铁芯具有磁性,从而吸引铁质物体。

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实例:发电机、变压器、磁悬浮列车等。

计算磁力的具体数值根据给定电流和电磁铁的参数进行计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磁现象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准确性,以及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电磁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电磁波、电磁场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024年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

2024年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

2024年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第1章《机械能》:1.1能量;1.2机械能的种类;1.3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能量和机械能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类型的机械能及其转化与守恒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机械能转化与守恒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能量和机械能的基本概念,机械能的种类及其转化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能量转换演示仪、滑轮组、重物、弹簧测力计、秒表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滑轮组、重物、测力计、计时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物体下落过程中能量的转换,激发学生兴趣。

a. 教师操作能量转换演示仪,让学生观察物体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现象。

b.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物体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如何转化为动能?2. 知识讲解:a. 教师讲解能量和机械能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b. 教师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了解机械能的种类及其转化过程。

3. 随堂练习:a.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b. 教师针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滑轮组中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进行拓展延伸。

六、板书设计1. 机械能2. 内容:能量:能量的定义、单位、分类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转化过程、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

b. 列举三个实例,说明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c. 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物体下落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2. 答案:a.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重力势能:物体在高度方向上由于重力作用而具有的能量;弹性势能:物体在发生形变时,由于弹性力的作用而具有的能量。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机械运动》:1.11.4节,涵盖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及相关公式。

2. 第二章《力》:2.12.5节,包括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等。

3. 第三章《能量》:3.13.4节,涉及动能、势能、能量守恒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公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的合成与分解等。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能量守恒等抽象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及公式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实验器材(如小车、滑轮、弹簧测力计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册、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新课,如播放运动员百米赛跑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运动与速度的关系。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PPT和实验进行演示。

3.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知识,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课程名称,如“第三章能量”。

2. 内容:用清晰、工整的字体列出本节课的重点概念、公式、实验步骤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根据位移时间图象,求物体的初速度和加速度。

(2)实验题:设计实验验证力的合成原理。

2. 答案:详细给出解题步骤和最终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物理学科的前沿动态,提高学科素养。

如推荐阅读《物理的进化》等书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5. 教学过程的实施与反馈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清晰度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教材章节,确保知识点的连贯性和递进性。

2024年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力1.1 力的概念1.2 力的测量1.3 力的作用效果2. 第二章运动和力2.1 速度2.2 加速度2.3 牛顿第一定律2.4 动力与阻力3. 第三章简单机械3.1杠杆3.2滑轮3.3轮轴3.4斜面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测量方法。

(2)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3)认识简单机械,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2)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力的测量和计算。

(2)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2.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运动的基本概念。

(3)简单机械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弹簧测力计。

(2)斜面、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模型。

(3)实验器材:小车、砝码、计时器等。

2. 学具:(1)教科书。

(2)笔记本。

(3)随堂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演示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运用,让学生观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新课内容:(1)讲解力的概念、测量和作用效果。

(2)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3)讲解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3. 例题讲解:(1)力的计算题。

(2)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题。

(3)简单机械的效率计算题。

4. 随堂练习:(1)力的测量和计算。

(2)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3)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效率计算。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测量和作用效果。

2. 运动的基本概念,牛顿第一定律。

3. 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测量物体受力,计算力的值。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精彩教案设计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精彩教案设计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精彩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基本概念:力、运动、速度、加速度运动方程:直线运动、曲线运动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分类: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的性质:密度、比热、热膨胀3. 能量与功率能量转换与守恒功率的概念与计算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运动方程及其应用。

2.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能量与功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曲线运动的理解、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应用、功率的计算。

2. 教学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物质的性质、能量与功率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实验器材(如小车、滑轮、天平等)。

2. 学具:学习手册、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与力、运动相关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1)力与运动:讲解力的定义,通过实验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学习运动方程。

(2)物质的性质:介绍物质的分类和性质,举例说明在生活中的应用。

(3)能量与功率:阐述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原理,引入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精选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技巧。

4.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难度相当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力的定义、运动方程2. 物质的性质:物质分类、性质及生活应用3. 能量与功率:能量转换与守恒、功率概念及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区别是什么?(2)计算题:一辆小车以10m/s的速度行驶,受到一个恒定的力,使小车在5秒内停下来,求该力的大小。

答案:(1)直线运动速度方向不变,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时刻变化;(2)力的大小为20N。

2. 课后练习: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机械能和势能》:1.1动能和势能;1.2机械能守恒定律;1.3能量转化的实例分析。

2. 第二章《电磁学基础》:2.1电流;2.2电压;2.3电阻;2.4欧姆定律;2.5串并联电路;2.6电功率。

3. 第三章《磁场与电磁感应》:3.1磁场;3.2磁效应;3.3电磁感应。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能、势能、动能的概念,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2. 掌握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等基本电磁学知识,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电功率计算。

3. 了解磁场、磁效应、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电磁学中串并联电路的分析与计算;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动能、势能、机械能的转化关系;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磁场与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滑轮组、电子秤、电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物理实验报告册、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学生玩滑轮组游戏,引出机械能、势能、动能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电磁学基础知识、磁场与电磁感应原理。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5. 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六、板书设计1. 第一章:机械能、势能、动能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

2. 第二章: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电功率计算。

3. 第三章:磁场、磁效应;电磁感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滑轮组中物体的动能、势能、机械能。

(2)分析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计算电功率。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品】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品】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6课时)第二章改变世界的热机(3课时)第三章磁与电(4课时)提问:图中未画磁感线的地方有无磁场?小结观察铁屑的分布和小磁针的指向.如图:轻轻敲板,四、小结第四章认识电路(2课时)第五章探究电流(8课时)第六章欧姆定律第一节:欧姆定律【仪器材料】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等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使学生学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

3、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感悟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2、体验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过程,并掌握实验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3、通过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探索新事物的积极性。

重点与难点本节课,是通过实验去发现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同时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得出规律。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建立欧姆定律。

【教学难点】做好实验,利用数学方法正确得出实验结论,理解欧姆定律是本节课教学重点。

【【 已学的电学物理量:电流I 、电压U 、电阻R 。

猜测三者之间的关系:I =UR 、I =U /R 、I =U -R 、……实验所需器材:电源、开关、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实验电路图:见图-10记录表格:结论:(欧姆定律)【教学反思】本课重点即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我们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

相信学生能行,能做好,有能力做好。

只有转变了思想认识,摆正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严密的科学探究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发挥实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力1.1力的概念及力的作用1.2力的合成与分解1.3重力、弹力和摩擦力2.第二章运动与力2.1牛顿第一定律2.2惯性2.3牛顿第二定律2.4牛顿第三定律二、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特点。

2.掌握牛顿三定律,能运用牛顿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

3.培养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牛顿三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滑轮组等。

2.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滑轮组、小车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让学生体验拉弹簧测力计,感受力的作用。

2.新课导入: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等内容。

3.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步骤,引导学生掌握方法。

4.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分组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二定律验证等实验。

7.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等核心内容板书。

2.典型例题解题步骤板书。

3.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板书。

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力的合成与分解计算题。

(2)牛顿第二定律应用题。

(3)实践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2.答案:详细解答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课后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2)推荐相关阅读资料,拓展知识面。

(3)鼓励学生参加物理竞赛、实践活动,提高综合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的详细步骤3. 分组实验的组织与实施4.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详细解答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力的合成与分解:这是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学生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力的分解和合成原理。

2024年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分子动理论2. 光现象与光学仪器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3. 电磁现象与电磁波静电现象电流与磁场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热力学基本定律,理解热现象的微观本质。

2. 使学生了解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能运用光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电磁理论分析电磁现象,了解电磁波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光的色散、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

2.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反射与折射、静电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光源、凸透镜、电磁感应装置等。

2. 学具:显微镜、望远镜、光纤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热现象、光现象和电磁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热力学第一定律:讲解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2)光的传播:通过演示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使学生掌握光的传播规律。

(3)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讲解无线电波、微波等电磁波的传播与应用。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分子动理论。

2. 光现象与光学仪器: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

3. 电磁现象与电磁波:静电现象、电流与磁场、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实例。

(2)描述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画出相应的光路图。

(3)简述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2. 答案:(1)热力学第一定律实例:汽车发动机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2)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反射现象如镜子成像,折射现象如凸透镜成像。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精品教案全集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精品教案全集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精品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主要涉及第三章《电磁现象》的3.1节至3.4节。

详细内容包括:电荷与电场,电流的形成与作用,电路的组成与原理,电磁感应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荷、电场、电流的基本概念,了解电磁感应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电荷与电场的概念,电流的形成与作用,电磁感应现象。

重点:电路的组成与原理,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荷测试仪、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电池、灯泡、磁铁、铁钉等。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导线、电池、灯泡、磁铁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展示电荷测试仪,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2)引导学生思考:电荷为什么会相互吸引或排斥?2. 例题讲解(15分钟)(1)讲解电荷、电场、电流的概念。

(2)分析电荷间的作用力,引导学生理解电场的存在。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画出电路图,分析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2)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实验操作。

4. 实验探究(25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电流的形成与作用。

(2)引导学生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解释其原理。

(2)拓展延伸:介绍电磁感应现象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大第三章电磁现象2. 小3.1 电荷与电场3.2 电流的形成与作用3.3 电路的组成与原理3.4 电磁感应现象3. 重点、难点提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电荷、电场、电流的概念。

(2)画出电路图,并分析其组成与原理。

(3)简述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及其应用。

2. 答案:(1)电荷:物体带有的电性质,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电场:电荷周围的空间区域,对放入其中的电荷产生力的作用。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

(2)电路图见教材。

(3)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产生电流。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物理学导论1.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2 物理量的测量2. 章节二:力与运动2.1 力的概念与测量2.2 运动的描述2.3 动力与阻力3. 章节三:能量与热量3.1 能量的形式与转换3.2 热量与温度3.3 热传递与物体的内能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理学的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2. 掌握力与运动的基本关系,理解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3. 了解能量与热量的基本概念,理解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理量的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能量转换与守恒。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热量的传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电能表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演示物体运动、能量转换等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物理学导论,介绍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量的测量。

讲解力与运动,介绍力的概念与测量、运动的描述、动力与阻力。

讲解能量与热量,介绍能量的形式与转换、热量与温度、热传递与物体的内能。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知识框架:列出章节、节,形成知识结构。

2. 关键概念:标注重要概念、公式、原理等。

3. 例题与解答:展示例题及解答过程,便于学生模仿学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力的合成与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分析题: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应用。

实践题:设计简单实验,验证所学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学习资料、实验视频、科普文章等,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尽性与深度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具体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与互动性5. 板书设计的清晰性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多样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有效性一、教学内容的详尽性与深度教学内容应涵盖教科书上册的核心知识点,同时要深入挖掘每个章节的内涵,确保学生对物理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质与运动:物质的概念、物质的属性、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与速率、力的作用。

2. 第二章物质的结构: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结构、晶体结构。

3. 第三章能量与热:能量的概念、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温度与热量、热传递。

4. 第四章力与运动:牛顿三定律、重力与弹力、摩擦力、外力作用下的运动、曲线运动、机械能守恒定律。

5. 第五章声与光: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光的基本性质、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6. 第六章电与磁:静电的基本概念、静电的产生、电流的基本概念、电流的效应、磁现象、电磁感应。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电磁感应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物质的属性和结构、力的作用和运动、声与光的基本性质、电与磁的现象和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电流表、电磁铁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铅笔、尺子、实验报告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通过一个物体运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的关系。

2. 讲解:根据教材的章节和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结合实际例子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原理。

3. 实验: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练习:在讲解和实验之后,给出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物质的微观结构有哪些层次?(2)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什么?(3)电磁感应的原理是什么?2. 答案:(1)物质的微观结构有原子、分子、离子等层次。

2024年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

2024年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

2024年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第十三章《电与磁》13.1 电流的产生与效应13.2 电路的组成与规律13.3 电磁感应13.4 电磁波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电与磁的基本概念、电路的组成与规律,了解电磁感应和电磁波的基本原理。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电与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的组成与规律、电磁感应现象。

教学重点:电流的产生与效应、电磁波的基本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导线、开关、灯泡、电流表、电压表、磁场演示器、电磁感应实验装置、电磁波发射与接收装置等。

学具:每组一套电路实验器材、指南针、铁钉、线圈、导线、电池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与磁现象,如电灯、电动机、磁铁等,引发学生思考电与磁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电流的产生与效应,引导学生了解电路的组成与规律。

3. 实践情景:分组进行电路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流的产生与效应。

4. 例题讲解:讲解电路图的分析方法,指导学生解决实际电路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第十三章电与磁1.1 电流的产生与效应1.2 电路的组成与规律1.3 电磁感应1.4 电磁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电流的产生原理。

(2)分析下列电路图的连接方式,并判断其工作状态。

(3)解释电磁感应现象,并列举实例。

2. 答案:(1)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产生电流的条件是存在电压和闭合回路。

(2)图示电路为串联电路,各用电器同时工作,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总电流等于各用电器电流相同。

(3)电磁感应现象:闭合回路中的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

实例:发电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电与磁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机械能》:能量守恒定律、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功率。

2.第二章《电磁感应》:磁场、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3.第三章《电路分析》:电阻、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混联电路、电功率。

4.第四章《电与磁》:磁现象、电生磁、磁生电、电磁波。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电磁感应现象等基本概念。

2.学会运用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知识分析电路问题。

3.培养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电路分析。

2.教学重点:能量守恒定律、欧姆定律、电功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演示电源、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磁铁、铁钉等。

2.学具:实验盒、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小灯泡等。

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电磁现象,如电动机、发电机等,激发学生兴趣。

2.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3.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置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板书左侧:列出章节、课题名称,突出重点和难点。

2.板书右侧:绘制示意图、公式等,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是什么?如何应用欧姆定律分析电路?(3)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简述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2.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课后反思:针对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不断改进教学策略。

2.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小电路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了解电磁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涵盖范围和深度;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6. 板书设计的信息布局;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精彩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精彩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精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热学基础知识热现象与温度(第1章)热量与热传递(第2章)热能与能源(第3章)2. 光学基础知识光的传播与反射(第4章)光的折射与透镜(第5章)光的波动性与光谱(第6章)二、教学目标1. 掌握热学基础知识,理解热现象的产生、热量传递及热能的应用。

2. 掌握光学基础知识,了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及光谱的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量传递的微观机制光的波动性与光谱的形成2. 教学重点:热现象与温度的关系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规律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热量计、光源、光学仪器等2. 学具:笔记本、练习册、实验器材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和光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例题讲解:(1)热学:讲解热量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讲解热传递的原理,通过实验演示。

(2)光学:讲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规律,通过实验验证。

讲解光谱的原理,展示光谱实验。

3. 随堂练习: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难点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热学:热现象与温度热量与热传递热能与能源2. 光学:光的传播与反射光的折射与透镜光的波动性与光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热量的计算、光学问题求解。

实践题: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规律。

2. 答案:计算题:提供详细的解题步骤和答案。

实践题:给出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热学:探讨热能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了解热学在工业、生活中的应用。

(2)光学:研究光学技术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探索光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重点关注细节: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完整word版)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

(完整word版)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6课时)第二章改变世界的热机(3课时)第三章磁与电(4课时)提问:图中未画磁感线的地方有无磁场?小结观察铁屑的分布和小磁针的指向.如图:轻轻敲板,四、小结第四章认识电路 (2课时)第五章探究电流(8课时)第六章欧姆定律第一节:欧姆定律【仪器材料】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等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使学生学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

3、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感悟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2、体验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过程,并掌握实验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3、通过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探索新事物的积极性。

重点与难点本节课,是通过实验去发现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同时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得出规律。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建立欧姆定律。

【教学难点】做好实验,利用数学方法正确得出实验结论,理解欧姆定律是本节课教学重点。

【【 已学的电学物理量:电流I 、电压U 、电阻R 。

猜测三者之间的关系:I =UR 、I =U /R 、I =U -R 、……实验所需器材:电源、开关、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实验电路图:见图-10记录表格:结论:(欧姆定律)【教学反思】本课重点即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我们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

相信学生能行,能做好,有能力做好。

只有转变了思想认识,摆正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严密的科学探究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发挥实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6课时)第二章改变世界的热机(3课时)第三章磁与电(4课时)判断某物体是否具有磁性,主要可依据磁铁的吸铁性,指向性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跟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相类似,要判断某物体是否有磁性,只有将另一磁体靠近它,并观察到两者相互排斥时,才能判定被考察物体是有磁性的.如果被考察物体是铁磁性物体,由于另一磁铁具有吸铁性,因此两者相互吸引不能证明双方都一定具有磁性.答案方法1:根据磁体的吸铁性来判断.取一些磁性物质(如少量铁粉),如条形铁块能吸引铁粉,就说明它有磁性,是磁体.方法2:把条形铁块用细线系住中间,悬吊起来.如果它具有磁性,它将会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只在南北方向停下来.如果该铁块不具有磁性,就会在任意方向停下来.方法3:另取一根条形磁铁,用其两端分别先后去靠近条形铁块的某一端,如果两次都能吸引,说明它是铁块,天磁性;如果一次吸引,一次排斥,说明它有磁性,是磁铁.习题精选1.具有磁性的物体叫 .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 .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 .2.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相互排斥,相互吸引.3.用条形磁铁A靠近悬吊的铁棒B,铁棒B被磁化,并使磁针静止于如图所示的位置.试标出磁铁A的极性.(II)通过演示实验,让同学回答什么是:磁体、磁性、磁极、磁极的相互作用、磁化.演示实验先在桌上放一圈小磁针.让学生观察小磁针的指向(指南北),再把一个条形磁体放到小磁针中间,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小磁针的指向有什么变化(多数不再指南北;小磁针的指向和它所在位置有关;在磁体两极附近小磁针的指向是:小磁针的S极指向磁体N极,小磁针的N极指向磁体S极……).再改变小磁针的位置,让学生观察其指向有无变化.然后提出:为什么当放入条形磁体后,小磁针的指向会发生改变,从而引入磁场的概念和为形象表示磁场而人为假定的一组曲线——磁感线.新课教学一、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物质.1)磁场的基本性质: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2)磁场的方向:规定: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提问:如何形象表示磁体周围空间各点的磁场方向和强弱?(多摆一些小磁针,但小磁针不可能过密怎么办?引导学生想到让铁粉磁化使每粒磁粉变成一个小小的磁针,通过铁粉的排列来显示磁场的大小、方向)演示:在一块玻璃板上均匀撤一些铁屑,然后把玻璃板放在条形磁体上,观察铁屑的分布有什么变化.轻敲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分布有什么变化.如图所示提问:1)当把撒有铁屑的玻璃板放在条形磁体上,铁屑将被磁化都成了“小磁针”,为什么铁屑的分布变化不大?2)轻敲玻璃板的作用是什么?(使铁屑离开玻璃板可以自由转动,最后按磁场的分布排列,从而显示磁场的分布)换成蹄形磁体,再做一遍.二、磁感线: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这些曲线叫磁感应线、简称磁感线.磁感线的特点:1)在磁体外部,磁感线由磁体的北极(N极)到磁体的南极(S极)2)磁感线的方向就是该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也就是小磁针静止后北极所指的方向.3)磁感线密的地方表示该点磁场强,即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4)在空间每一点只有一个磁场方向,所以磁感线不相交.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的磁感线.提问:图中未画磁感线的地方有无磁场?磁场存在于磁体的周围空间,未画磁感线的地方仍有磁场.磁感线是人们为了形象描述磁场的分布而画的一组曲线,每个人所画磁感应线的位置也是不相同的.但能反映出整个空间磁场的分布情况).在所画磁感线外的一点磁场方向能不能确定?(可以确定.根据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从磁体北极出来,回到磁体南极即可确定该点磁场方向)提问:标出下图中磁针N极和S极或磁体的N、S极,标出磁感线的方向.小结1.磁场存在于磁体周围空间,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2.磁感线是人们为形象描述磁场而画出的一组曲线,通过磁感线表示出各点磁场的大小和方向.表示出小磁针在各点其N极的受力方向和小磁针静止后N极的指向.3.通过演示实验应当学到探找科学规律的途径.(通过小磁针的不同转向,说明磁场的存在;通过铁屑磁化后在磁场的分布形象看到磁体空间磁场的分布.人们为了形象描述磁场想到用一组曲线——磁感线)学会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典型例题1.磁铁旁的小磁针静止时的方向如图所示.标出磁感线的方向和磁铁N、S极.2.根据图所示,有人说,图中地点在磁感线上,能确定小磁针的北极(或南极)在A点所受磁力的方向;B点不在磁感线上,无法确定小磁针的北极(或南极)在B 点所受磁力的方向,这话对吗?课题第二节电现象教师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理是否带电。

4.电荷量的定义及单位,中和定义。

5.能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

6.摩擦起电的实质。

7.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8.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9.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

重点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理解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难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摩擦起电的实质带电体和磁体有一些相似的性质,这些相似是一种巧合呢?还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些联系呢?科学家们基于这种想法,一次又一次地寻找电与磁的联系.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终于用实验证实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着磁场.这一重大发现轰动了科学界,使电磁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奥斯特实验演示实验:将直导线与小磁针平行并放在小磁针的上方.观察:1.当直导线通电时产生什么现象(小磁针发生偏转).2.断电后发生什么现象(小磁针转回到原来指南北的方向).3.改变通电电流的方向后发生什么现象(小磁针发生偏转、其N极所指方向与1.时相反)提问:(1)通过实验,你观察到哪些物理现象.物理现象:通电时小磁针发生偏转;断电时小磁针转回到指南北的方向;通电电流方向相反,小磁针偏转方向也相反.(2)通过这些物理现象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规律:①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②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总结奥斯特实验:现象:导线通电,周围小磁针发生偏转;通电电流方向改变,小磁针偏转方向相反.规律: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演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观察铁屑的分布和小磁针的指向.如图:在板上均匀撒满铁屑在螺线管两端各放一个小磁针,通电后观察小磁针的指向.轻轻敲板,观察铁屑的排列.改变电流方向再观察一次.提问:(1)通电前小磁针如何指向,通电后发生什么现象.(原指南北,通电后磁针偏转)(2)通电后,轻轻敲板,铁屑为什么会产生规则排列?铁屑的排列与什么现象一样.(铁屑磁化变成“小磁针”,轻敲使铁屑可自由转动.使铁屑按磁场进行排列.其排列与条形磁体的排列相同,通电螺线管相当于条形磁体)(3)改变通电方向,小磁针的指向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小磁针指向相反,说明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与通电电流有关)三、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关系——安培定则.通电螺线管相当于一个条形磁体,其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关系符合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四、小结1.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2.安培定则:说明如何由线圈电流方向确定螺线管的极性.典型例题例1 如图所示的图中,两个线圈,套在一根光滑的玻璃管上,导线柔软,可自由滑动,开关S闭合后,则()A.两线圈左右分开;B.两线圈向中间靠拢;C.两线圈静止不动;D.两线圈先左右分开,然后向中间靠拢.例2 在所示图中,标出通电螺线管的N极和S极第四章认识电路(2课时)课题第一节电路教师教学目标1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2常识性了解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

3掌握电路图的画法。

重点了解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电路图的画法难点电路图的画法教具演示电池两节,电灯、开关、导线若干根,电路常用元件示教板一块,投影仪,手电筒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过程设一.复习提问。

(1)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是什么?(2)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什么?二.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观察小灯泡是否能继续发光,将小灯泡换成电铃,重复上面的实验,第五章探究电流(8课时)三.新课讲授。

1.电压表的结构:电压表的外形,符号,接线柱,量程:0-3V,0-15V。

2.读数:(1)认清所接量程。

(2)认清最小电压值。

0-3V每小格0.1V,0-15V每小格0.5V。

(3)检查写单位。

3.练习读数。

(幻灯显示)4.电压表的使用:(实物讲解)(1)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2)“+”“-”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

(3)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5.学生上讲台演示电压表的正确使用规则。

6.讨论想想议议7.练习:(1)把一个灯泡接人电源的电路中,用电压表测出小灯炮两端的电压,画出电路图,并标出电压表的“+”、“一”接线柱。

(2)在两个灯泡L、L串联的电路中,用电压表测小灯泡L两端的1电压,画出电路图,并标出电压表的“+”、“一”接线柱。

(3)在图右所示的电路中,电压表测量的是哪个灯泡两端的电压,并在电压表两端标出它的“+”、“一”接线柱。

8.小结(学生归纳)。

利用表格的方法对比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异同。

(III)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特点进行新课,实验的目的是:(1)练习用电压表测干电池电压和一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2)研究干电池串联和并联时的电压关系;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这次实验分两个部分进行。

一、先取三节干电池,分别测出每节电池的电压。

再将这三节干电池按图6-7串联成电池组,测出串联电池组的电压,将测得的数据记到表1内。

分析串联电池组的电压跟各节干电池电压之间的关系,写出结论。

二、将两节相同的干电池按图6-8并联组成电池组,用电压表测这个并联电池组的电压,将测量数据填入表2内。

分析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池的电压之间的关系,写出结论。

表读数讨论完成练习表1:串联电池组的电压干电池Ⅰ的电压(V) 干电池Ⅱ的电压(V)干电池Ⅲ的电压(V)串联电池组的电压(V)结论:。

表2:并联电池组的电压干电池Ⅰ的电压(V) 干电池Ⅱ的电压(V)并串联电池组的电压(V)结论:。

第二部分: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一、按图6-9将L1、L2组成串联电路,用电压表分别测出:灯泡L1两端的电压U1,灯泡L2两端的电压U2,灯泡L1与L2串联的总电压U。

要求:先在作业本上画出将电压表接入电路的三幅电路图,并标出电压表的"+""-"接线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