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ppt
From snowflake to ice granule 从雪花到冰晶
90% air
50%
25% < 20%
Fig. 16.7
Snowline as function of latitude 雪线随纬度变化的函数
Fig. 16.6
Changes of ice w/ time & depth
冰颗粒随时间 和深度的变化
V字形山谷
支流山谷
主流山谷
主流山谷
支流山谷
Mountain landscape during glaciation
冰川作用时的山区地貌
W. W. Norton
Mountain landscape after glaciation 冰川作用后的山区地貌
U字形山谷
冰斗
鳍脊
角峰
悬谷
削断山嘴
W. W. Norton
Courtesy USGS
Fig. 16.2
Temperate Glacier in the Italian
Alps
意大利阿尔卑斯 的温带冰川
Fig. 16.5A
S. C. Porter
冰川的形成 新雪-粒雪-粒状冰-冰川冰-冰川
在两极或低纬度高山地区,降水主 要以雪的形式,形成终年积雪的雪原。常 年积雪区的下界称为雪线。刚降落的雪称 新雪,其形状多为六角形,充满空气,密 度小,新雪经圆化形成圆形、较致密颗粒 称粒雪。粒雪在上层雪的重压下发生缓慢 沉降压实和重结晶作用,使其粒雪变成粒 状冰。粒雪冰进一步受压,排出气泡,就 变成浅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在上部冰雪 压力和本身的重力作用下而运动(冰川)
平衡线 冰裂缝
磨蚀 刨蚀 支流冰川
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0000地学2010-10-08 18:49:21阅读1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冰川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证据第一节冰川的地质作用随着对地球的不断认识,人们就大地构造,曾提出过很多学说。
比较著名的有地槽-地台学说(J. D. Dana, 1873)、大陆漂移学说(Wegener, 1912; Wegener, 1915; Wegener, 1929; Wegener, 2001)、海底扩张学说(Hess, 1962; Dietz, 1961)和板块构造学说等(Morgan, 1968; Isachs et.al., 1968; Mckenzie, 1969)。
板块构造学说得到古地磁学、地震学和古生物学等众多科学依据和测量数据的支持,被称为20世纪地质学的伟大成就(傅容珊和黄建华,2001)。
板块构造学说对2亿年龄的海洋和大洋壳的地质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Mckenzie, 1969; 傅容珊和黄建华,2001),但仍留下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傅容珊和黄建华,2001; Stacey, 1992; 宋春青和张振春, 1996)。
为了解决大陆地质历史演化过程、地壳生长机制和板块运动驱动力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就现有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古气候学等资料,对大地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问题进行了研究。
1 地幔浮力面理论我们先来做一个木块浸水小实验。
将一些不同形状、大小及比重的木块,放入一盆水中(见图1)。
因为木块的比重比水小,木块将浮在水中。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定理),由于水对浸入水中部分的木块产生的浮力与木块的重量相等,不管木块的体积大小(只要不大于盆的水体),不管木块的比重大小(只要小于水的比重),不管木块的形状,也不管木块位于盆中水的什么高度,只要没有外力作用,最后,木块都会因为浮力作用,而停留在水面上。
我们将这时的盆内水面,叫做“浮力面”(见图1,a, e)。
13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
第四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鳍脊
角峰
冰川谷 冰斗
普通地质学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勘查系
第四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山岳冰川剥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普通地质学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勘查系
第四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羊背石
突起于冰床上的坚硬基
岩受刨蚀后变为一系列 低缓的椭圆形小丘,其
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
1、冰川形成的气候条件
终年积雪的地区称为雪原区。雪原区年平均气温在00C以
下,降雪量大于消融量(指冰川融化与蒸发的水量)。 常年积雪区的下界称为雪线。雪线以上的雪原区是冰川的 积累(或称堆积)区;雪线以下为冰川的消融区,只能季节 性积雪。雪线高度各地不一,受气温、降雪量的控制。
普通地质学课件
全球最大的冰盖是南极
冰盖,其次是格陵兰冰
盖。
普通地质学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勘查系
第二节 冰川的类型
2、山岳冰川:形成于中、低纬度高山终年积雪区,受地 形影响,分布在山谷中,我国西部的现代冰川均属于这
种类型。珠穆朗玛峰地区是中低纬度地区一个巨大的山
岳冰川作用中心,面积在20 km2以上的大型山谷冰川有 15条。
隙里发生冻结,发生缓慢的沉降压实和重结晶作用,使其粒
雪变成粒状冰(冰晶)。 粒雪冰进一步受压,排出气体,并被冰晶间的薄膜水冻结, 形成块状的冰川冰。 冰川冰在上覆冰雪层压力和重力作用下由高向低或由厚向
薄处运动,即形成冰川
普通地质学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勘查系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
3、冰川的形成过程
普通地质学课件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
地质地貌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冰川是地球表面上的重要地质现象之一,其地质作用及形成的地貌特征对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冰川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冰川侵蚀、运移和沉积,这些过程不仅塑造了地表的形态,也对地下的岩石和土壤有所作用。
冰川侵蚀是冰川地质作用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冰川融水对冰川越过的地表进行侵蚀,形成了流水侵蚀造成的犁沟。
冰川犁沟通常呈V字形,由于冰川对地表的横向切割,导致侵蚀底和侧壁的不均匀磨蚀。
此外,冰川在融化和移动时会在岩石和地表上留下痕迹,形成冰川痕迹,如冰岛犁沟和冰岛湾。
冰川运移是冰川地质作用的另一重要方面。
冰川将其所经过的岩石和土壤带到其他地方,改变了原有的地貌格局。
冰川的运移作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特征,如冰斯巴谷和冰川峡湾。
冰斯巴谷是由冰川侵蚀形成的U字形谷地。
冰川融化时,雪和冰形成的融水填满了谷地,形成冰斯巴湖,使得冰斯巴谷的底部变为平坦的湖底。
而冰川峡湾是由冰川侵蚀形成的峡湾,具有窄而陡峭的峡谷和深邃的海湾。
冰川沉积是冰川地质作用的最后一个方面。
冰川融化时,冰川携带的冰碛物被释放出来并沉积在地表上,形成冰川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可以是粉状的,如冰碛泥或砂,也可以是较大的块状物,如冰川石。
冰川沉积物的特点是具有不同粒度和形态的混合物,称为冰碛。
冰川沉积在地貌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粒度的冰碛物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特征,如冰碛丘和冰碛平原。
冰碛丘是在冰川前缘形成的丘陵地貌,由冰川沉积物的堆积和风化形成。
冰碛平原则是冰川后退或融化时留下的平坦地表,通常有大量冰碛沉积物和湖泊。
总体而言,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在地质学和地貌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这些过程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演化以及全球环境的变化。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与其实际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 (2)冰斗冰川 • 冰斗冰川以其所在的地形为冰斗而得名。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 二、冰川的类型特征
• (一)山岳冰川的类型及特点 • 山岳冰川主要分布于中低纬度地区。雪线高出海平
面较多,冰川积累区不大,因而冰川形态受地形限 制较严格,故又分为: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 (1)悬冰川 • 这是山岳冰川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冰川,一般面积
雪原。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 终年积雪区的下线叫雪线。在雪线附近,年阵雪 量大约等于年消融量;雪线以上,降雪量大于消 融量,形成冰雪的积聚;雷线以下,降雪量小于 消融量,所以没有雪的覆盖。雪线高度与气温、 阵雪量、地形等因素有关,所以各地雪线高度不 同,总的规律是自赤道向两极迅速降低。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 2、冰川的形成 • 当地面高度超出当地雪线时,那里就出现雪原。降
落下来的雪,被风吹扬到背风的地形低洼之外,逐 渐形成巨厚的雪层。由雪变成冰川冰须经历两个过 程:新雪变成雪粒,雪粒再变成冰川冰。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 (二)大陆冰川的特点 • 发育在两极地区,由于面积广大和冰层巨厚(常超
过千米),冰流不受下伏地形限制,由中央最高处 向四周作放射状流动。冰流下常掩埋规模宏大的山 脉和低于海面的盆地。
冰川和风的地质作用解析PPT优选版
3、冰蚀地貌
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刨 蚀作用形成的地形称冰蚀地形。
常见的有: (一)风的剥蚀作用(风蚀作用):
风蚀湖、风蚀谷、风蚀蘑菇、风蚀柱、蜂窝石、风棱石、沙丘、风蚀城等
推运:冰川将其前端的物质向前推移。
(2)挖掘作用在冰床的底部最为发育,两侧次 其方式是机械破坏的过程,有两种:
风的搬运以悬移、跃移、推移三种方式进行 风以挟带的沙石对地面岩石的破坏作用。
之。其结果是冰床加深。 颗粒粗大;
风以自身的动力以及所挟带的沙石对地面进行破坏的作用 其方式是机械破坏的过程,有两种:
(3)在挖掘作用过程中,自始至终有冰劈作用 推运:冰川将其前端的物质向前推移。
风以挟带的沙石对地面岩石的破坏作用。
风挟带沙石对地面岩石的正面冲击和磨蚀, 从而使岩石破坏、破碎;同时,其携带的碎 屑之间也有碰撞和摩擦。
磨蚀作用的强度:
主要与风沙流的特征有关,在近地表 30cm范围内风的磨蚀作用最强烈。
还受风速和地面性质的影响,风速大, 地面松散物质多,风沙流的含沙量高,风的 磨蚀作用就强。
冰斗 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刨蚀作用形成的地形称冰蚀地形。
(一)冰川的剥蚀作用(刨蚀作用)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碎屑对冰床岩石的破坏作用
刃脊 风以自身的动力以及所挟带的沙石对地面进行破坏的作用
(3)在挖掘作用过程中,自始至终有冰劈作用的参与,冰劈作用不断使裂隙扩大,岩石破碎,利于挖掘作用的进行。
主要与风沙流的特征有关,在近地表30cm范围内风的磨蚀作用最强烈。 冰川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其次是地形条件。
普通地质学谢文伟黄体兰周仁元王嵩莉冰川的地质作用PPT课件
7.
1
冰 (二)成冰过程
川
概
太阳辐射
压力、温度 压力(重力)
述
(
新鲜雪花
粒雪
冰体
运
重结晶
反复融、冻
流动
冰川
动、
基
本
二、冰川的运动
类
型 ) 冰川的重要特征是不停运动,但其运动速度非常缓慢,多数观测点的年流速只有数米到数十米。
三、冰川的基本类型
按冰川的规模大小、外部形态特征分为:
大陆冰川
搬 运
大小混杂,无分选性,砾石与粘土共存;
与
有的冰碛砾石表面具有磨光面和擦痕,冰擦痕常有平行的或
沉
交叉的钉头鼠尾形。具有擦痕的冰碛石称为条痕石;
积 作
绝大部分碎屑棱角分明;
用
不具层理构造。
(
冰
碛
物
及 三、冰碛地貌
冰
碛
地
冰碛丘陵——由于冰体融化,原来的表碛、内碛、中碛都沉落在底碛上,称为基碛,
代,随后出现过几次显著的冰期:南华纪(7亿
年前)、石炭-二叠纪(3亿年前)以及第四纪
(200万年前)。
庐山刃脊与冰蚀谷
第四纪以前的冰川活动形成的地貌形态早 已被破坏殆尽,主要是根据冰川堆积物— —冰碛岩及寒冷生物化石的出现来判定。 因此第四纪是研究古代冰川的主要对象。
第9页/共12页
7
.
4
一、冰期和间冰期
貌 ) 在地表形成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有些则沿谷地两侧形成中碛堤和侧碛堤。
终碛堤——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平衡时,即冰前位置稳定,大量冰碛物被送到冰 川前端堆积构成的弧形高地。
终碛堤的位置指示冰川前端所到的边界,由此可以推知古冰川活动的范围和运动特点。
普通地质学-冰川地质作用
二、冰蚀地貌
冰斗 是由冰川的刨蚀作 用形成的具三面陡壁的 围椅状洼地。
鳍脊与角峰 随着冰斗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靠拢,两冰斗之 间的分水岭变得越来越窄,形成像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当 3个或3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冰斗,在冰川的刨蚀作用下,冰斗的后壁 不断后退,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最终围成一个尖锐、似金字 塔形的山峰称为角峰。
冰川跃动:冰川发生阵发性的快速运动。
冰蘑菇
冰塔
冰川发生消融时,可形成 冰蘑菇、冰塔(因冰川表 面长时期发生差异消融所 成 )。
冰川按形态、规模、所处地形划分:大陆冰川、山岳 冰川 1.大陆冰川:面状分布、冰层厚、流向大海; 格陵兰冰盖:174万Km2, 最厚3400m; 南极冰盖:1300万Km2 , 最厚4200m。
角峰
鳍 脊
冰蚀谷 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成的谷地称冰蚀谷。
V形:冰期前的河谷 U型:冰川冰蚀作用后 形成。谷底、谷坡留 有冰川擦痕或磨光面。
冰川擦痕
羊背石 冰川底下的岩石突起部分,因冰川在上面运动而 逐渐侵蚀变成圆顶的小丘。其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向一 致。羊背石迎冰面较平坦,光滑,微倾斜;羊背石背冰面 较陡,不平坦,有被拔蚀而形成的阶梯。
2、大气成分变化说 二氧化碳和甲烷(温室气体)的作用:含量少时为冰 期。 火山作用:火山灰遮挡太阳辐射能。 3、洋流变化 4、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导致大陆位置的变化,陆地发生大规模升降, 形成全球规模的山链,引起大洋的多次开合。致使全 球气温显著降低,造成南极大陆四面环洋,水汽补充 充分,提供大量降雪。
搬运特点: ① 机械搬运; ② 搬运力巨大; ③ 搬运过程不损失能量; ④ 无分选; ⑤ 无磨圆。
冰川的搬运方式:载运和推运
搬运物在冰体中部位冠 名不同:
普通地质学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ppt
全球冰川面积共1500万Km2 (占陆地10%) ,其 中南极和格陵兰的冰体占99% 。这种大面积分布在 高纬度地区的冰川称大陆冰川(冰盖)
格
陵
墓
兰
岛
南极冰川
冰 盖
另1%冰川零星分布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和高 原上气温在零度以下的地带,称为山岳冰川
冰盖
山谷冰川 冰斗
山岳冰川
冰川前缘 冰积平原
Valley Glaciers in Denali National Park 德纳里国家公园的山谷冰川
大陆冰川堆积作用
在气候稳定时,大陆冰川也能在冰川边缘地形成终碛。 冰川在后退过程中,冰床上形成一层厚度不等的底碛,常 呈平滑圆状隆起,称为鼓丘。
Depositional
冰砾阶地
landf积物
小沙丘
底碛
三角州沙丘
锅状陷落
冰水沉积阶地 冰水扇
冰后溪流
终碛
Melting Ice 融冰
V字形山谷
支流山谷
主流山谷
主流山谷
支流山谷
Mountain landscape during glaciation
冰川作用时的山区地貌
W. W. Norton
Mountain landscape after glaciation 冰川作用后的山区地貌
U字形山谷
冰斗
鳍脊
角峰
悬谷
削断山嘴
W. W. Norton
1、冰斗 3、冰蚀谷
2、鳍脊与角峰 4、羊背石
二,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施加于冰床上的强大压力和剪切力, 会对冰床产生巨大破坏,称为刨(剥)蚀作用 (通过挖掘 作用和磨蚀作用 两种方式)
9.冰川地质作用
冰川地质作用冰川:是大陆上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冰体,是巨大的固体水流。
冰川主要分布在极地和中、低纬度的高山区,覆盖陆地面积10%,占全球淡水的85%。
是由大气固体降水经多年积累而成冰川形成的条件:1. 有丰富的降雪,降雪量>消融量,年平均气温0℃以下;2. 有适合冰雪大量堆积的场所(积雪盆地)。
终年积雪区称为雪原,其下限称为雪线。
雪线附近,降雪量=年消融量Image from /wikipedia/commons/8/8a/2008-06-27_01DSC_7583.jpg冰川的形成积雪粒雪化成冰雪的晶/wikipedia/commons/c/c2/SnowflakesWilsonBentley.jpgA snowflake's shape depends on the temperature at which it forms. This type of snowflake, called a sectored plate, forms when the temperate dips below about 5 degrees Fahrenheit (-15 degrees Celsius).Dendrite snowflakes first occur when the temperature hovers between 30 degrees Fahrenheit (-1 degree Celsius) and 27 degrees Fahrenheit (-3 degrees Celsius).Snowflakes take on the shape of hollow columns and needles at about 23 degrees Fahrenheit (-5 degree Celsius).Scientists aren't sure why temperature affects crystal formation and leads to different shapes of snowflakes.Snowflake Crystal冰川的形成/wiki/Firn/dutchs/graphic0/geomorph/longsect.gif根据气候、地形条件和冰川的形态规模,可将冰川划分为:1. 大陆冰川分布在高纬度和极地地区的冰川,又称冰盾或冰盖。
冰川与地下水地质作用
6. 地下水的沉积作用
化学沉积作用: 地下水所溶物质,常因压力、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等原因, 过饱和而沉积。 常见的化学沉积物: 1.溶洞滴石(石钟乳、石笋、石柱和石幔); 2.泉华; 3.空隙和裂隙沉积物(方解石脉、硅化木等)。
6. 地下水的沉积作用
机械沉积作用:经短距离搬运后,地下水中的溶蚀残余堆积 物在洞穴低洼处的沉积(多为富铁、铝的粘土)及溶洞坍塌与 地下河带来的碎屑物构成的溶洞角砾沉积。
古岩溶与地壳运动
岩溶发育阶段的周期性循环,随着地壳运动的发生而变迁:一 次地壳的阶段性抬升,可以在一个地区发育一套相应的岩溶产 物。而不同高程上出现的一套岩溶产物,标志着该地区曾经发 生过相应的地壳运动。
挖掘作用与磨蚀作用可以同时进行,当冰床底部有凸时起基 岩时,迎冰面以磨蚀为主,背冰面以挖掘为主,形成羊背石。
羊背石
冰蚀地形
冰蚀地形
1.冰蚀谷: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形成的谷地,冰谷地形 较平直而宽阔,两壁陡立,横剖面呈“U”字型。
冰蚀悬谷:复式山谷冰川的支流,因冰量较小,刨蚀能 力较弱,在汇入主流处,支流的谷底常较主流谷底高出很多, 当冰川消融后支冰蚀谷悬挂在主冰蚀谷的谷坡上,形成悬谷。
冰碛物的特点:大小混杂,无分选,无磨圆,因是卸载堆积, 故无层理。较大的砾石有擦痕。
冰碛地形
冰川沉积地形称冰碛地形,包括:
1.终碛堤: 冰舌推运物在雪线出堆积的弧型堤坝。堤坝 外陡内缓。
2.侧碛堤:因冰川两侧搬运物多,融化后沿谷壁堆积成 的长条状垄岗地形。
3.中碛堤:两冰川汇合,原侧碛堤片为中碛堤。 4.鼓丘:终碛堤内一系列长轴平行冰川的椭圆型小丘。
地质概论任务6之1之冰川地质作用识别
冰川侵蚀作用类型
01
02
03
刨蚀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底部 的冰层会对地表岩石进行 刨削,形成各种刨蚀地貌 。
磨蚀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携带 的岩石颗粒会对地表岩石 进行摩擦和碰撞,形成磨 蚀地貌。
剪切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会对 地表岩石施加剪切力,使 岩石发生变形和破坏,形 成剪切地貌。
冰川侵蚀作用特点
破坏性
• 层理构造不发育:与流水沉积物相比,冰川沉积物的层理构造通常不发育,因为冰川运动过程中碎屑物的搬运和沉积是 连续进行的。
• 含有大量泥炭和腐殖质:在一些冰川沉积物中,由于植物碎片的混入,含有大量的泥炭和腐殖质,这些物质有助于有机 碳的积累和保存。
• 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在冰川与基岩接触的部位,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可以形成各种接触变质岩,如角岩、冰 长石和冰碛岩等。这些岩石具有特定的矿物组成和结构特点,与周围的沉积岩和岩浆岩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
载运搬运
冰川挟带的岩石块或巨砾 在冰川流动过程中保持相 对位置不变,随着冰川一 起移动的过程。
冰川搬运作以 将巨大的岩石块搬运到很远的地
方。
搬运距离长
冰川的搬运作用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并将物质搬运到很远的下游地区 。
物质磨圆度高
被冰川搬运的物质在运动过程中不 断受到磨蚀和碰撞,最终形成圆形 的砾石或石块。
冰川沉积作用
04
冰川沉积作用定义
冰川沉积作用是指冰川运动过程中, 冰川所携带的碎屑物在冰川停积处或 冰川末端堆积而形成的地貌和岩层的 形成过程。
冰川沉积物主要包括冰碛物、冰水沉 积物和冰川接触变质岩等。
冰川沉积作用类型
01 02
冰碛物
由冰川运动过程中携带的岩石碎屑和泥沙等物质在冰川前端或侧翼堆积 形成的沉积物。根据碎屑物的不同来源和搬运方式,可分为漂砾、砾石 、砂、粉砂和粘土等冰碛物。
冰川的地质作用范文
冰川的地质作用范文冰川是指由积雪经长期压缩形成的冰体,在地球上广泛分布。
冰川的地质作用是指冰川与地壳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
冰川侵蚀是指冰川通过切割、磨蚀和破碎等方式改变和形成地表地貌的过程。
冰川的侵蚀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切割作用:冰川通过流动和磨蚀的力量,可以切割出深而狭窄的河谷,形成U形谷。
冰川的流动和磨蚀作用也会形成山谷地貌中的露岩和冰斧。
2.磨蚀作用:冰川通过搬运大量的石块、砾石和砂粒,以及冰水的冲刷作用,会搬运和磨蚀路线两侧的山脉和地表地貌,形成孤峰、被磨尖的山峰和冰碛山。
3.挤压作用: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会对地表物质施加巨大的压力,使可压性的物质产生垂直和水平挤压。
这种挤压作用有助于形成地貌中的褶皱和断层。
冰川沉积作用是指冰川在冰川运动、融化和消退的过程中携带和堆积的砾石、泥沙和土壤等物质。
冰川的沉积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糟粕作用:冰川将堆积的砾石和泥沙,以及形成的冰碛堆积物推到暴露的地表上,形成不规则形状的堆积体。
这种堆积物被称为糟粕。
2.冰碛作用:冰川的流动和融化会将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堆积在地表或附近,形成冰碛丘、冰碛矿床和冰碛平原。
3.冲刷作用:冰川流动和融化会形成冰水混合物,通过流水的冲刷作用将携带的砾石和泥沙沉积在冰川融化的前沿。
这种沉积物被称为冲积物,形成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等地貌。
冰川的沉积作用也对地表地貌和土地利用产生重要影响。
冰川所堆积形成的冲积平原是肥沃的农田,具有较好的灌溉条件;冰碛矿床则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包括金、铀、煤炭等。
冲积平原和冲积扇也是人类聚居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地区。
另外,冰川的活动还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产生影响。
冰川融化导致全球水圈的重分布,影响海水咸度和淡水资源的供给。
此外,冰川融化还会导致海平面上升,给沿海地区带来威胁。
综上所述,冰川的地质作用包括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
冰川的地质作用不仅改变地表地貌,还影响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第九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四节 冰川作用与板块运动
古代冰川地质作用现象的调查能够 帮助分辨板块运动情况,这是其它任何 动力地质作用所不能比的。 大陆冰川的聚积与消融不仅促使该 地区地壳的升降,由于软流圈可能存在 液压作用必然会引起别的地区产生反向 效应,地壳的变动将具有全球性的意义。
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冰川?冰川为什么能流动? 2.冰川形成需经哪些阶段?需要什么条件? 3.冰川运动的主要特点? 4.冰川的剥蚀、搬运、沉积作用与河流比 较有何异同? 5.冰川堆积物持什么特点? 6.冰川活动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如何?
为冰退。短周期性气候变化可使冰 前在数十米的范围内进、退。全球 性大的气候变化,山岳冰川冰前的 伸缩范围可达数公里,大陆冰川甚 至可达数百公里。在地质历史上曾 经发生周期性的寒冷时期,产生过 全球性的大冰进,称为冰期。两个 冰期之间的大冰退期间没,称为间 冰期。
冰川越是接近前端,消融现象逐渐 加剧,冰裂隙被扩大,冰融水在冰层下 部融出洞穴,形成冰下河。在冰川表面, 经常散布着山坡上滚落的大小石块,石 块吸收太阳辐射热升温快,可使冰层局 部融化,而使其深陷于冰层之中,大石 块传热慢,对下面冰层起遮荫作用,当 外围冰层融化后形成凸出冰面、上顶石 块的冰蘑菇。冰蘑菇上的石块块掉落之 后,便形成冰芽和冰塔。
1.冰川的形成
两极地区和雪线以上的地区,因逐年堆 积可形成巨厚的雪层。纵所周知,新雪片为 六角形冰晶,冰晶的密度仅0.085g/ml。在 高山区风及雪崩等将山岭上面的散雪集中于 洼地中,形成积雪的洼地,称雪窝。 雪窝中雪层厚,新雪经过升华、凝华和 重结晶作用转变为粒雪。气温变动于0℃左 右最有利于重结晶过程,在重结晶作用下, 粒雪易于增大,当粒雪层厚度超过40m,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 山谷冰川 冰斗冰川 悬冰川
第九章 冰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
冰碛地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冰水堆积地貌——蛇形丘
冰水堆积地貌
冰水堆积平原
冰川地貌
冰水沉积地貌
• 冰水阶地
冰川作用(历史)
9.4 冰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
1.破坏作用
磨蚀作用:
岩屑与底床的锉磨
贡嘎山冰川形成的巨大的擦槽
冰斗,古冰斗:半圆形,三面环状,陡峭的岩壁,开口
处为一高起的岩坎,底部为洼地,大小几百米。
成因:雪线附近围椅状,冬季以积累为主,夏季以消融为 主,冻裂崩解,造成该处的冰川不断地旋转,使一些自 然洼地,逐渐扩大,并掏蚀出陡状的积雪洼地。
冰碛地貌 冰水沉积地貌
• • • • 冰水阶地 冰水扇 冰水冲积平原 冰水湖
冰川堆积地貌
1)冰碛丘陵,由基碛所构成,比高不大,波状起伏; 2)侧碛堤,随冰川的退却,侧碛以融坠方式推挤在冰川 谷二侧,形成与冰川平行的长堤状地形; 3)终碛堤(垄),分布于冰川前缘,由终碛构成的弧形 垄状地形,两坡不对称,内缓外陡。 4)鼓丘,由含粘土较高的停积型冰碛构成的椭圆形丘陵, 长轴与冰川流动方向一致,平面上呈蛋形,前后二坡不 对称,迎冰面陡,背冰面缓(注意鼓丘与冰碛丘陵、侧 碛堤和终碛堤的区别:从形态、形成方式方面考虑;注 意鼓丘与羊背石的区别:从形态特征、组成、成因、位 置和转化关系等方面考虑)。
大陆冰盖的剖面图
大陆冰川
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
平顶冰川:高原冰川 山麓冰川:数条山谷 冰川在山麓扩展汇合 为广阔的冰原。
珠穆朗玛峰冰斗
9.3 冰川的运动
重力和压力的影响:高山区冰川主要靠重力,往下流; 两极冰川主要靠压力,往外流。 (底滑和内部运动) 冰川的运动速度:高山,几米—几百米 / 年, 南极,约数 十米 / 年(方法:固定桩位测量) 冰裂隙产生的原因:冰川不平衡流动。
冰川地质作用
冰川地质作用冰川活动对地表岩石和地形的破坏和建造作用的总称。
包括冰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冰川地质作用在极地、高纬度和高山寒冷地区占显著地位。
冰蚀作用冰川活动破坏组成冰床的岩石和地形的作用,又称刨蚀作用。
冰蚀包括掘蚀和磨蚀两种作用方式,而几乎没有溶蚀作用。
冰床附近的冰体因受挤压,融点降低融化成水,渗入下伏冰床的裂隙或孔隙中,水体因压力降低而冻结。
随冰体和融水的反复融化和冻结,它们的体积反复收缩和膨胀,致使组成冰床的基岩或土体发生崩解。
崩解的碎屑(包括原来的碎屑)又会被再冻结,并入冰川中,并随冰川迁移。
以后新鲜冰床继续重复遭受上述作用,不断加深拓宽,这种作用称为掘蚀。
发育于降水量充沛的海洋性气候下的温冰川(海洋性冰川)和发育于降水量小的大陆性气候下的冷冰川(大陆性冰川),掘蚀作用的强度有明显差异。
前者的温度以接近融点为特点,其底部融水充沛,掘蚀作用特别强烈;后者的温度以低于融点为特点,其底部融水贫乏,掘蚀作用极弱。
此外,冰川在运动途中,因自身产生的强大挤压力,所挟带的岩屑对冰床进行研磨,使基岩床面和岩屑都遭受磨损,这种作用称为磨蚀。
因温冰川的掘蚀作用比冷冰川强烈,其底部挟带的岩屑较多,此外,它可沿冰床滑动,所以温冰川的磨蚀作用比冷冰川强烈。
冰蚀作用可以塑造出一系列特殊地貌。
在山岳冰川地区最常见的冰蚀地貌有:横剖面呈U型的冰川谷,状如围椅的冰斗,金字塔形的角峰,山脊薄如刀刃的刃脊(图1冰蚀作用下形成的冰斗、刃脊、角峰和冰川谷),光滑平整并具有多组刻痕的冰溜面,以及状似伏于地面的羊背的羊背石等。
(见彩图冰川作用形成的角峰-珠穆朗玛峰、U形谷──新疆乌鲁木齐河上游U字形并列的冰川悬谷、冰蘑菇(西藏北部大陆性冰川表面消融区)、具有冰核的冻胀丘(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冰桥──冰川消融形态之一(西藏北部)、巨型羊背石,也称鲸鱼背(加拿大曼尼托巴省西北部弗林弗伦附近)、冰川漂砾(四川甘孜海子山))冰川搬运作用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目的要求
在一定条件下,冰川对地表的岩石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因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外动力地质作用。
要求学生了解冰川的形成与流动特征,掌握冰川的类型和运动的特点;掌握冰蚀作用的特点和产物特征;了解冰川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特点,以及沉积物的特征;了解冰川作用与板块运动的相互关系。
课时:4学时
授课内容
一、冰川的形成、类型和流动
二、冰蚀作用
三、冰川的搬运作用
四、冰川的沉积作用
重点
冰川的溶蚀作用的特点与产物,冰川的沉积作用与产物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冰川作用的地质学意义学生难以理解。
可借助一些典型的实例,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等以讲授为主,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冰川的形成、类型和流动
(一)冰川的形成
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的地区,经长年降雪积聚起来形成冰川。
我国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
为高海拔区的山岳冰川。
(二)冰川的类型
1、大陆冰川:分布在两极的巨大冰盖,占总量的99%。
2、山岳冰川: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的冰川,占总量的1%。
(三)冰川的流动
冰川呈塑性的固体流流动,其速度缓慢。
冰川的前进与后退,在同一位置,随着温度降低,供冰量大于消融量时,则前缘前进,为冰川的前进。
随着温度升高,供冰量小于消融量时,则前缘绝后退,为冰川的后退。
冰期:为寒冷时期(冰进时期)。
间冰期:为温暖时期(冰退时期)。
二、冰蚀作用〔冰川的刨蚀作用(exaration)〕
(一)、刨蚀作用的方式
1、挖掘作用(sapping)
冰川将冰床底部及两侧基岩破碎,并将破碎物质掘起带走。
其原因一方面是冰川的压力,如冰层厚100m时,其压力达90t/m3,可以使岩石压碎;另一方面是渗入到岩石裂隙之中的冰融水冻结膨胀,促使岩石崩裂。
崩裂的岩块被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侧随冰体移动。
2、磨蚀作用(abrasion)
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部的岩块在运动中,象锉刀一样不断研磨和刮削着谷底及两侧的基岩,其本身也同时被磨损。
(二)、冰蚀地貌
1、冰斗(cirque)
雪线附近的围椅状的半圆形洼地是冰斗冰川的源地。
因为雪线附近冰冻风化作用极为盛行,普通的积雪洼地易被冻裂崩解。
崩解的岩块随着冰川运动而搬走,洼地的周壁后退而拓宽,底部蚀深,积雪洼地便发展成为冰斗。
2、鳍脊与角峰
冰川作用之初,高地上冰斗规模较小,相邻冰斗的间距较大。
随着冰川作用发展,冰斗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靠拢,在平行发展的两冰斗之间的分水岭变得愈来愈窄,形成象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kuife-edge crest)。
如果同一山头有三个以上冰斗同时进行溯源侵蚀,可形成锥形的孤峰,称为角峰(horn peak)。
3、冰蚀谷(glacial valley)
它是由山谷冰川剥蚀而形成的谷地。
谷地宽阔、平直。
其横剖面呈“U”形。
4、羊背石(sarsen stone)
突起于冰床上的坚硬基岩受刨蚀后变为一系列低缓的椭圆形小丘,其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向一致,且迎流坡较平缓,并有许多镲痕或磨光面,背流坡为陡坎。
羊背石可以指示运动的方向。
三、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的搬运颇具特色:①它具固体搬运即载移搬运能力;②冻结在冰体内的岩石碎块不能自由移动,彼此间很少摩擦与撞击,只是岩块与岩壁间有摩擦;③冰川具有较大的压力,往往形成“丁”字擦痕。
冰川将刨蚀的产物以及堕落冰面的风化物一并冻结于冰体之中,像传送带一样将它带到冰川的前端,为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的搬运物都是碎屑物,在冰川中呈固着状态。
除因冰体不同部分运动速度有所差异,某些粗大碎屑物相互之间可以局部发生摩擦,以及位于冰川底部和边部的碎屑物可以和冰床基岩发生摩擦以外,绝大多数搬运物在冰体内不能自由转动和位移,不能相互作用,因而在搬运过程中难以受到改造。
这是冰川搬运和流水搬运的重要区别。
其次,由于冰川是固体介质,尽管其流速很慢,但其搬运能力很强,它可以将直径达数十米的巨大石块搬运很长的距离。
大陆冰川以冰山的形式伸入高纬度地带的海洋中,将大量粗大的碎屑物带入海洋中沉积,能造成异常的海底沉积物分布。
这是冰川搬运和流水搬运的又一重要区别。
四、冰川的沉积作用
当冰川消融后,被冰川弃留沉积的物质称为冰碛物(ice-moraine)。
搬运物按其在冰体中所处的部位,可分为不同类型:位于冰川表面者称为表碛(surface moraine);陷入冰体内部者称为内碛(internal moraine);位于底部者称为底碛(ground moraine);分布在冰川两侧者称为侧碛(lateral moraine)。
两条冰川汇合后,相邻的两条侧碛在汇合点以下并合成一条,成为位于冰川中间的中碛(medial moraine)。
(一)冰碛物
冰碛物具有以下特点:
1、皆由碎屑物组成;
2、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经常是巨大的石块或细微的泥质物的混合物;
3、碎屑物无定向排列,扁平或长条状石块可以呈直立状态;
4、无成层现象;
5、绝大部分棱角鲜明;
6、有的角砾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擦痕,擦痕的长短不一,大的擦痕长数十厘米以上,小的擦线细似头发丝;
7、冰擦痕形状多样,有的呈钉形,一端粗而深,一端细而浅,具有擦痕的冰碛砾石称为条痕石,有的砾石受冰川压力长期作用而弯曲,称为“猴子脸”;
8、根据扫描电镜观察,冰碛物中的石英砂粒形态不规则,棱角尖锐,表面具有碟形凹坑,坑内有贝壳状断口及平行阶坎;
9、含有适应寒冷气候的生物化石,如寒冷型的植物孢子等。
此外,沉积的巨大石块称为漂砾(drift boulder),它有时来自很远,其岩性和附近任何基岩显著不同。
已固结的冰碛物称为冰碛岩。
(二)冰碛地貌
1、冰碛丘陵(moraine hill)
冰川在退却过程中,由于冰体融化,原来的表碛、内碛和中碛都沉落在底碛之上,称为基碛(basal moraine)。
由基碛所形成的波状起伏的丘陵,称为冰碛丘陵。
2、侧碛堤(lateral moraine dam)
山谷冰川两侧,侧碛构成了顺谷地延伸的条状岗地,称为侧碛堤。
其形态似河流阶地,只是侧碛堤内侧与山坡之间常有排水沟槽。
3、终碛堤(terminal moraine dam)
终碛堤是冰川前端由冰碛物构成的弧形高地。
它是在冰川的补给与消融处于平衡时,因冰川前端的位置固定,冰川搬运的物质不断运送到冰川前端堆积而成。
终碛堤的位置指示冰川前缘所到的边界,也是冰川前端停顿地点的识别标志。
4、鼓丘(drumlin)
分布在终碛堤内缘由冰碛物组成的椭圆形高地为鼓丘,其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
高度由几米到几十米,长几百米。
五、冰川作用与板块运动(略)
本章小结
冰川也是重要的一种地质营力,其改变地壳表面的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了解冰川的形成和冰川的类型,以及冰川的运动形式等基本特征,有促于掌握冰川
地质作用的特点。
冰川的地质作用以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为特点,以冰蚀地貌为最终产物。
以特殊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为特征,形成具有特点的冰积物。
思考题
(一)基本概念
冰川、大陆冰川、山岳冰川、冰碛物
(二)区分以下每两个概念的主要区别
1、冰期与间冰期;
2、大陆冰川与山岳冰川;
(三)回答
1、大陆冰川与山岳冰川有哪些区别?;
2、冰川刨蚀作用的方式是什么?
3、冰川搬运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冰碛物有何主要特征?
5、冰川活动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