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高二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高二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庄公寤生。

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昵”,亲近。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0.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悌”。

1.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2.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3.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使动用法,使……立。

3.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动词,符合义。

5.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

7.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省略句、判断句.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2.制,岩邑也。

(四)状语后置句.郑武公娶于申。

2.亟请于武公。

3.有献于公。

(五)宾语前置句.姜氏何厌之有?姜氏有什么满足?2.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六)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七)重点翻译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3.不义不暱,厚将崩。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7.段不弟,故不言弟。

(八)多义词.于(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从。

(2)亟请于武公。

介词,向。

(3)遂寘姜氏于城颖。

介词,在。

(4)段入于鄢。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2.焉(1)虢叔死焉。

兼词,于之,在那里。

(2)姜氏欲之,焉辟害。

郑伯克段于鄢 知识点

郑伯克段于鄢 知识点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1.庄公寤生。

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餍”,满足。

6.姜氏何厌之有, 厌,通“7.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昵”,亲近。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10.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悌”。

11.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13.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1.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使动用法,使……立。

3.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5.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

7.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特殊句式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省略句2.制,岩邑也。

判断句13.郑武公娶于申。

状语后置句4.亟请于武公。

状语后置句5.有献于公。

状语后置句6.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姜氏有什么满足,7.敢问何谓也, 宾语前置句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四)成语1.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成: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垮台。

您姑且等着吧。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译成: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两个边邑两属于自己。

3.不义不暱,厚将崩。

译成: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势力雄厚也将要垮台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成:蔓延的野草尚且不易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郑伯克段于鄢注解

郑伯克段于鄢注解

郑伯克段于鄢注解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郑国内部发生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涉及到了权力斗争和家族纷争。

这一事件的详细情况主要记录在《左传》中,其中包含了对郑庄公、其母姜氏以及其弟共叔段之间复杂关系的描述。

以下是该事件的一些注解和赏析要点:
1.背景:郑武公娶申国之女武姜为妻,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两兄弟。

由于庄公出生时难产,使得姜氏对他产生了厌恶之情,反而偏爱共叔段,并希望他能够继承王位。

2.人物特点:郑庄公被描述为一个狡诈且阴险的君主,他对自己的母
亲和弟弟的行为心知肚明,但却采取了欲擒故纵的策略。

姜氏则因为对庄公的厌恶而偏袒共叔段,而共叔段本身则是个贪得无厌、愚钝蛮横的人。

3.事件经过:共叔段在姜氏的支持下,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并试图
挑战郑庄公的地位。

最终,在鄢地发生了决定性的冲突,郑庄公击败了共叔段,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4.历史意义:这一事件不仅是郑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反映了春秋时
期诸侯国间的纷争和家族内部的矛盾。

它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复杂性以及个人性格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综上所述,郑伯克段于鄢是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教训的历史故事,它揭示了权力、欲望、家族纠葛等多重主题,对后世的政治和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庄公寤生。

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昵”,亲近。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10.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悌”。

11.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13.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1.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使动用法,使……立。

3.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5.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

7.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特殊句式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省略句2.制,岩邑也。

判断句3.郑武公娶于申。

状语后置句4.亟请于武公。

状语后置句5.有献于公。

状语后置句6.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姜氏有什么满足?7.敢问何谓也?宾语前置句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四)成语1.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成: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垮台。

您姑且等着吧。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译成: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两个边邑两属于自己。

3.不义不暱,厚将崩。

译成: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势力雄厚也将要垮台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成:蔓延的野草尚且不易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译成:姜氏走出来赋诗:“大隧道之外,快乐呀多畅快!”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记载了郑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郑伯克段于鄢的事件。

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前475年。

以下是我对郑伯克段于鄢事件的知识点归纳:1.事件发生背景:郑国内部权力斗争激烈,郑武公因为信任鄢人而连续任用鄢人,引起了郑国内部其他大臣的不满。

2.伯克段的身份:伯克段是郑国大夫的称号,是贵族间官职的一种。

伯克段是郑武公的庶兄,也是郑国的重要大臣之一3.鄢国:鄢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市一带。

郑武公因为喜欢鄢国人,任用了很多来自鄢国的官员。

4.郑伯克段的政治野心:伯克段在郑国内部力量斗争中展示了他的政治野心,他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争取更多的权力和地位。

6.伯克段的行动:伯克段通过收买郑国内一些大臣,影响郑武公的决策,并通过掌握军队的力量来威胁其他的贵族。

7.鄢国的争议:伯克段大量任用来自鄢国的官员,这引发了其他贵族的不满。

其他官员认为鄢国人没有忠诚于郑国,他们的任用只会削弱郑国的实力。

8.郑庄公的出现:鄢国的统治者鄢庄公闻讯后,前来郑国探望郑庄公,并向他诉说了鄢国人在郑国的困境。

9.鄢国官员被贬:在郑庄公的指示下,郑国将很多来自鄢国的官员贬到了轻官职位或直接免职,削弱了伯克段的势力。

10.改变权力格局:由于这一事件,郑国内部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变化。

伯克段的势力受到了削弱,其他贵族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和地位。

11.郑庄公的派系:郑庄公在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派系取得了胜利。

郑庄公最终结束了郑国内部的权力斗争,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12.影响:郑伯克段于鄢的事件对郑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一事件,贵族们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利益应该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个人的政治野心和私心。

总结:郑伯克段于鄢的事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斗争事件,它揭示了权力之争背后的利益纠葛和政治动机。

这个事件也表明,贵族统治下的国家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纷争和权力斗争,也凸显了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

古代汉语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详解

古代汉语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详解
无——毋 阙——掘
3.读音:
破读:恶(wù) 遗(wèi) 乘(shènɡ) 语(yù) 洩(yì)
特殊读音:共(ɡōnɡ) 祭(zhài)
主要人物、 身份关系和性格:
• 庄公---(儿、兄长、国君) 老谋深算薄情寡义? 精于计谋珍惜亲情?
姜氏---(母亲) 任性阴毒狡诈
共叔段---(儿、弟弟、大叔) 不自量力妄自尊大有勇无谋
第五段
寘:“置”的通用字。放置,放逐。 誓之:为动,对她发誓。 黄泉:地下的泉水,喻墓穴,指死后。 悔之:为动,对这事后悔。
封人:管理边界的地方长官。 封:聚土培植树 木。古代国境以树(沟)为界,故为边界标志。
有献:有进献的东西。献作宾语,名词。 赐之食:赏给他吃的。双宾语。 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置一边不吃。 舍,捨 的古字。
祭(zhài)仲:郑国大夫。祭:特殊读音。
都城过百雉(zhì):都邑的城墙超过了300丈。都: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 ”。指次于国都而高于一般邑等级的城市。 雉:古代城 墙长一丈,宽一丈,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即长 三丈。
国之害也:国家的祸害。下文“参国之一”之“国
古代汉语 文选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一、《左传》简介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称 《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是哪三传呢?
左丘明《左氏春秋传》 公羊高《公羊春秋传》 穀梁赤《穀梁春秋传》
相传 1、能否说《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
《左传》记载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 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 年),共经历了十二国君,两百多年的历 史。期间肯定有人添补。
初:当初,追述往事,即庄公之母嫁来郑国之时 ,公元前761年,时间推前了39年。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解析ppt课件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解析ppt课件
13
申:申国。申国的国姓是姜姓,而郑国的国姓 与周天子相同,是姬姓,按照当时的风俗,同 姓不婚,所以郑国的国君一定要娶异姓国的女 子为妻。
曰武姜:娶的妻子叫武姜。“武”是她丈夫的 谥号,“姜”是她娘家的姓,合在一起作她的 名。
翻译: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叫武姜。
14
2.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 “生”的主语承上省略,应该是“姜氏生”。
岩:险峻,险要。 邑:人群聚居的地方,大 小不定。(依据孙诒让说)
20
“制,岩邑也”,是一个很典型判断句。 虢叔:是东虢国的国君,东虢封国始于
虢仲,虢仲死后虢叔继位,《国语·郑 语》:“虢叔恃势。”韦昭注:“势, 地势。”《史记》里也记载说虢叔依仗 制这个地方地势险要,傲威不驯,郑武 公的父亲郑桓公就率领军队将他消灭了。 死焉:死在那里。
翻译:按照先王立下的制度,大城邑的城墙不能 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邑的城墙不能超 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 都的九分之一。
29
6.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法度,标准。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合乎
法度,合乎标准。“不度”是说不合乎法度。
非制也:不是先王的制度,即违反了先王制定 的制度。实际上,祭仲的意思是说,共叔段不 按照先王规定的标准行事,而是擅自扩建京邑 的城墙。作者没有直接写共叔段在京邑的所作 所为,而是通过祭仲之口说明共叔段在京邑扩 充实力,已经对庄公的统治造成威胁。
17
以上第一段。 叙述“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着重写
姜氏对两个儿子的爱恶之偏。正是母亲 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 相残的悲剧。 “遂恶之”的“遂”,把姜氏的任性偏 执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18
第二段: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及:等到。 即位:就位,指开始做国君。 为(wèi):介词,替,给。 之:指代共叔段。 制:地名,在今河南省汜(si)水县西,又名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

“郑伯克段于鄢(ā)”,本是孔子《春秋》中地一句话.关于这句话地含意,本文原有一段被编者删去了地说明.这个说明是:书(指《春秋》)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不像弟弟),故不言弟;如二君(像两个国君相战),故曰:‘克’;称‘郑伯’(称爵不称兄),讥失教也(兄本有教弟之责,但庄公不教弟,反而养成其恶).谓之郑志(说这是郑庄公地本意).不言出奔,难之也.(“出奔”是有罪之词.如果不说“郑伯克段于鄢”而说“段出奔共”,那就只能归罪叔段了;其实庄公也有最,难于下笔,所以“不言出奔”.)郑伯,指郑庄公,郑属伯爵,故称郑伯.克,战胜.段,郑庄公弟弟.鄢,郑国地名,在今河南鄢陵县境内.《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庄公寤生. 寤,通“牾”,倒着..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地,另外地..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昵”,亲近..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悌”..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地意思..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永锡尔类. 锡,通“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词类活用.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使动用法,使……立..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特殊句式.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省略句.制,岩邑也.判断句.郑武公娶于申.状语后置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亟请于武公.状语后置句.有献于公.状语后置句.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姜氏有什么满足?.敢问何谓也?宾语前置句冒昧地问一下,您说地是什么意思?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源出《左传•隐公元年》.(五)重点翻译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译成:多做不义地事情,必然会自己垮台.您姑且等着吧..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译成: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两个边邑两属于自己..不义不暱,厚将崩.译成: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势力雄厚也将要垮台.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成:蔓延地野草尚且不易铲除,何况是您受宠地弟弟呢?.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译成:姜氏走出来赋诗:“大隧道之外,快乐呀多畅快!”.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译成:孝子推行孝道没有穷尽,永远赐予(能感化)你地同类..段不弟,故不言弟.译成: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地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地弟弟.(六)多义词.于()郑武公娶于申介词,从.()亟请于武公. 介词,向.()遂寘姜氏于城颖. 介词,在.()段入于鄢.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地对象..焉()虢叔死焉. 兼词,于之,在那里.()姜氏欲之,焉辟害. 疑问代词,怎么.()君何患焉?句末语气词,呢..克()郑伯克段于鄢. 动词,战胜.()克勤克俭. 动词,能够..为()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介词,替,给.()不如早为之所. 动词,安排.()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动词,作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七)异义词.都城过百雉.古义:城邑地城墙,两个词.今义:京城,京都..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略《郑伯克段于鄢》课后练习高二()班姓名(一)指出下文地通假字.庄公寤生. 寤,通“”,..佗邑唯命. 佗,通“”,指示代词,..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姜氏何厌之有?厌,通“”,..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无庸,将自及. 庸,通“”..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这里是“”地意思..若阙地及泉. 阙,通“”,..永锡尔类. 锡,通“”.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词类活用.惊姜氏. 惊,用法,..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用法,..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词,..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词,..无生民心. 生,用法,..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词,..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词,..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指出下列句子是哪种特殊句式(宾语后置、句省略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句.制,岩邑也. 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郑武公娶于申. 句.亟请于武公.句.有献于公.句.姜氏何厌之有?句意为:?.敢问何谓也?句意思是:?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谓.源出《左传•隐公元年》.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五)重点翻译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译为:.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译为:.不义不暱,厚将崩.译为:.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为:.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译为:.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译为:.段不弟,故不言弟.译为:(六)多义词.于()郑武公娶于申介词,.()亟请于武公. 介词,.()遂寘姜氏于城颖. 介词,.()段入于鄢. 介词,(作用)..焉()虢叔死焉. 兼词,于之,.()姜氏欲之,焉辟害. 疑问代词,.()君何患焉?句末语气词,..克()郑伯克段于鄢. 动词,.()克勤克俭. 动词,..为()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介词,.()不如早为之所. 动词,.()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动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七)古今异义词.都城过百雉.古义:,两个词.今义:京城,京都..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今义:认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何谓何患何厌之有何谓:谓何,疑问代词宾语.何患,患何.何厌之有: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有标志前置宾语地作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国都邑鄙国,国家.周代诸侯地领地称“国”.如本文:“国不堪贰.”诸侯国地首都也称“国”,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都,“国”内地大城市,但比国都小;“都”地大小不一.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用作动词,指建都.如杨雄《解嘲》:“都与洛阳.”因此汉以后京城也称为“京都”“首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邑,城镇,大地叫都,小地叫邑.《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邑地大小、人口不一,如本文:“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作为政治区域,古代以有宗庙为都,没有宗庙为邑.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鄙,边境上地小邑.如本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郑伯克段于鄢讲解

郑伯克段于鄢讲解

郑伯克段于鄢
[语文常识]
选自《左传》,《左传》又叫《左传春秋》或《春秋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该书记载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对后代《史记》等书的写作有很大的影响。

[课文结构分析]
一写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共叔段,从而交代了母子不和,兄弟争斗的原因。

——矛盾的潜伏
二写共叔段有恃无恐,逐步扩张势力,准备篡位,郑庄公对其弟志在必除,却不露声色,宽以养恶,坐待时机,展现了兄弟之间明争暗斗日趋激烈的情景。

——矛盾的激化
1.共叔段得到共地作为封邑;
2.共叔段在京地建城,公然超过了先王规定的规格;
3.共叔段将西北边地据为己有。

*这三层实际上是共叔段试探庄公而扩张自己势力的三部曲。

三写共叔段谋袭国都,姜氏将为内应,庄公抓主把柄,立即动手,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兄弟矛盾的解决
四写郑庄公深怨姜氏而放逐之,既而悔之,采纳颍考叔的意见,母子“遂为母子如初”。

——母子矛盾的解决
[思考题]
四“本叙庄公,却结考叔,倒宾为主,章法奇变”,作者写颍考叔的“孝”是为了衬托郑庄公的不孝,“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的评述,对庄公这个道貌岸然的国君是莫大的讽刺,写考叔的孝,是为了衬托庄公的不孝,写考叔形象的高大,正是为了衬托郑庄公的渺小。

高二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学习总结要点归纳

高二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学习总结要点归纳

高二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庄公寤生。

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昵”,亲近。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0.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悌”。

1.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2.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3.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使动用法,使……立。

3.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动词,符合义。

5.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

7.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省略句、判断句.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2.制,岩邑也。

(四)状语后置句.郑武公娶于申。

2.亟请于武公。

3.有献于公。

(五)宾语前置句.姜氏何厌之有?姜氏有什么满足?2.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六)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七)重点翻译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3.不义不暱,厚将崩。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7.段不弟,故不言弟。

(八)多义词.于(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从。

(2)亟请于武公。

介词,向。

(3)遂寘姜氏于城颖。

介词,在。

(4)段入于鄢。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2.焉(1)虢叔死焉。

兼词,于之,在那里。

(2)姜氏欲之,焉辟害。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注释、翻译、知识点归纳与练习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注释、翻译、知识点归纳与练习

伯克段于鄢初,武公娶于申,曰武。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氏欲之,焉辟害?”对曰:“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伯,讥失教也;谓之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氏于城颖,而誓之白:“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注释】(1)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伯,指庄公。

属伯爵,所以称伯。

,春秋时国名,姬姓,在现在省新县一带。

克,战胜。

段,庄公之弟。

鄢(yān),地名,在现在省鄢陵县境。

(2)〔初〕当初。

高二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高二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高二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庄公寤生。

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昵”,亲近。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0.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悌”。

1.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2.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3.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使动用法,使……立。

3.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动词,符合义。

5.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

7.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省略句、判断句.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2.制,岩邑也。

(四)状语后置句.郑武公娶于申。

2.亟请于武公。

3.有献于公。

(五)宾语前置句.姜氏何厌之有?姜氏有什么满足?2.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六)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七)重点翻译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3.不义不暱,厚将崩。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7.段不弟,故不言弟。

(八)多义词.于(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从。

(2)亟请于武公。

介词,向。

(3)遂寘姜氏于城颖。

介词,在。

(4)段入于鄢。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2.焉(1)虢叔死焉。

兼词,于之,在那里。

(2)姜氏欲之,焉辟害。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6、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7、无使滋蔓, 无,通“毋”,副词。反过来,毋也可
以 通 “无”。
8、无生民心 无,通“毋”,表示禁止的副词,是
“不 要”的意思。
9、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11、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 曰不然 阙,通“掘”,即挖。
12、孝子不匮,用锡尔类
锡,通“赐”,赐给
• 廪( lǐn )延 自毙( bì )
• 滋蔓( zī màn ) 缮( shàn )
• 乘 ( shèng ) 颍 ( yǐng ) 繄 (yī )
• 阙( jué) 泄( yì) 施( yì )及
课文结构
• 第一部分(1—7)郑伯克共叔段于 鄢。
• 第二部分(8、9)郑伯姜氏和好如 初。
爱共叔段 虢叔死焉 都城过百雉 今京不度 姜氏欲之,焉辟害 何厌之有 厚将得众 夫人将启之
(二)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除,这里表示被动,是没有任何
标志的被动
(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姜氏何厌之有?
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何
厌之有”就是“有何厌”的意思。
(2) 敢问何谓也? 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谓”
字的宾语是“何”,何谓,所说的是指 什么?
(3)君何患焉? 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君
4、夫人将启之。
启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启,为共叔段打 开城门。动词
6、 既而悔之
悔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悔。 动词
7、闻之,有献于公。
献,本来是动词,指献上,这里 是用为名词,指献上的东西。
8、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遗”是一个动词,念wèi, 意为“赠送”

郑伯克段于鄢解析

郑伯克段于鄢解析

郑伯克段于鄢解析
郑伯克段于鄢是指古代中国春秋时期郑国的伯爵郑伯克段被放逐到鄢城的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是春秋时期各国纷争的一个典型案例,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关政治、人情、道义的思考。

郑伯克段是郑国的族弟,他与族兄晋国叔相争夺继承郑国君位的权力。

在争夺中,郑伯克段败给了晋国叔,被放逐到鄢城。

这个事件暴露了当时诸侯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明争暗斗的较量。

首先,郑伯克段于鄢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政治斗争。

各国国君和贵族之间往往存在权力权威的争夺,而争夺的结果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在这个事件中,郑伯克段失去了继承郑国君位的机会,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园,这是一个政治斗争的结局。

其次,郑伯克段于鄢事件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郑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却因为统治权的争夺而受到其他国家的排挤和干涉。

放逐的结果使得郑伯克段成为了无国籍的人,也暴露了当时各国之间政治利益的博弈。

此外,郑伯克段于鄢事件还引发了人情与道义的思考。

郑伯克段是被放逐到鄢城的,他失去了在故乡的一切,也面临着生活的困境和无奈。

这样的情况下,他也让人们思考关于人情与道义的问题,比如他应该如何处理与当地人民的关系,如何应对不公正的待遇等等。

郑伯克段于鄢事件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它从政治、外交、人情和道义等多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

通过这个事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政治斗争、外交关系以及人情和道义的重要性。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应该从中汲取一些启示,加强对政治伦理、国际交往和社会道义的思考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三传 左丘明《左氏春秋传》 公羊高《公羊春秋传》 谷梁赤《谷梁春秋传》
史书体例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解题
郑伯克段于鄢
主人公
事件
地点
(1)郑伯,指下文的郑庄公,是郑国的第 三代国君。
(2)克,战胜,今有“攻克”、“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等用法。
段,指下文的共叔段,即郑庄公的弟弟。
6、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7、无使滋蔓, 无,通毋,副词。反过来,毋也可通无。 8、无生民心 无,通毋,表示禁止的副词,是“不要”的意思。 9、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10、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寘,通“置”,放置 11、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阙,通“掘”,即挖.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关 于 《 左 传 》: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 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 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 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 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 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 会重要历史文献。作者善于用生动 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 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 很高的文学价值。
(4)君何患焉: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是“君患何焉”, 译“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5)其是之谓乎:
宾语前置句,应该是“其谓是乎”。其:句首 语气词,表示猜测,大概。是:代词,这件事。
译“大概说的就是这件事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考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 下了庄公和公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 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疼爱共叔段, 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 地方作为他的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 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 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 “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 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 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 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 "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 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 蔓长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 "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
4、夫人将启之。
启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启,为共叔段打开城 门。动词
5、段不弟,故不言弟
不弟,不象一个当弟弟的。弟,做弟弟
6、 既而悔之 悔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悔。动词 7、闻之,有献于公。 献,本来是动词,指献上,这里是用为名词,指
献上的东西。 8、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遗”是一个动词,念wèi,意为“赠送” 9.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隧,隧道,洞子,从“隧而相见”的行文来看,
一、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厌恶 ( wù ) 亟( qì )请 祭( zhài )仲 廪( lǐn )延
寤( wù)生 虢( guó)叔
义暱( nì ) 自毙( bì )
二、通假字:
1、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佗,通“他” 2、庄公寤生,惊姜氏 寤,通啎,啎,倒着的意思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同“避”,这是一对古今字
(3)于鄢,介词结构。鄢,地名,其地在 今河南省鄢陵县境内。题目结构为介词结 构后置句
故 事 背 景: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 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 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 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 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 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 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 庄公即位,其弟共叔段欲争权夺位,双 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 相残的历史事实。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相当于“之”。
且焉置土石?
哪里,怎么。
代词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什么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相当于“于之”、 兼词
“于此”、“于彼”。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词尾,相当于“然”、 助
“...的样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作语气助词,用于句
应该是用为动词,指挖隧道。 10.公入而赋 赋,名词作动词,指朗诵诗
四、一词多义虚词——焉:
• 姜氏欲之,焉辟害? • 疑问副词,怎么 •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 “于之”的合音,同时也是“于之”的合意。 • 君何患焉 • 焉,句末语气助词 • 心不在焉 •此 • 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 代词,相当于“之” • 且焉置土石 • 在哪里
12、孝子不匮,用锡尔类 锡,通“赐”,赐给
三、词类活用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姜氏)受惊,使动;“名”,名词作 动词,命名,取名)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本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乎法度
3、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之,本来是代词,这里可以理解成活用为动词,放 在能愿动词“欲”之后,义为“想这样做”。
吾未见其明也。
中,表示停顿,无义。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 相当于“于之”、从这里面 。 焉。
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哪里,怎么。
今其室十无一焉。
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 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作词尾 “......的样子”。
犹且从师而问焉。 相当于“之”,他们,指五人。
特殊句式
(1)姜氏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是 “姜氏有何厌”。厌:通“餍”,满足。
译“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2)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犹……况……乎”是固定句式,表示递进关系, 译“蔓生的野草都不能够除去,更何况你的宠弟呢”。
(3)敢问何谓也: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是“敢问谓何也”, 译“能问一下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