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情概况

合集下载

平凉

平凉

中文名称:平凉 所属地区:中国 地理位置:甘肃
人口: 240.83万人
面积:平方公里

平凉市(Pingliang)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地处北 纬34°54'--35°43',东经 108°30'--107°45'之间,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 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古"丝绸之路" 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 宁六县和崆峒一区,总土地面积11325平方千米,总人口229万。海拔在890--2857 米之间。年均气温8.5℃,降水量在450--700毫米之间。尤其是平凉市崆峒区下辖 的索罗乡,地处平原,气候湿润,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前景可观。平凉市的气 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在全省气候区划中,属于泾渭河冷温带亚 湿润区。在农业气候区划中,属于陇东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
市上和七县(区)先后获农业部、国务院"粮食生产先进 地区(县)"荣誉奖。旱作山区盛产胡麻、葵花、土豆、 莜麦和豆类等;阴湿山区林草茂盛,是西北重要的畜牧 业基地、皮毛集散地和各类中药材的重要产地,目前全 市年存栏黄牛50多万头,年交易各种畜皮200 多万张。 中药材主要有党参、黄芪、甘草、大黄、贝母、冬花等 150多种。山药、百合、蕨菜、 甲鱼等极具地方特色, 皮毛肉类远近闻名;
我的家乡
——平凉
平凉
区域概况 市花市树 行政区划 自然资源 平凉特产 风景名地
崆峒山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东瞰西安,西接兰 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 。 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 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 和科考价值。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 “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 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是 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有各类植物1000多种,动物300余种,森 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 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 有漓江神韵。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 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 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 古往今来,崆峒山吸引了众 多的风流才俊。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亲自登 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 ,黄帝问 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 记载;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 西登崆峒; 1986年5月,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 平凉时亲笔题书“崆峒山”;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国务院 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元月,被国家旅游局批 准为中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这套由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 观??隍城、弹筝峡、塔院和雷声峰组成的《崆峒山》特种邮 票是我省继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和嘉峪关城楼后国家邮 政局发行的第4套地方题材的特种邮票;2004年3月晋升为国 家地质公园。

平凉三个基本研讨交流材料

平凉三个基本研讨交流材料

平凉三个基本研讨交流材料平凉市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为了推动平凉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强平凉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我们特意组织了三个基本的研讨交流材料,以下是详细内容:材料一:平凉市经济发展概况平凉市位于甘肃省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和东部阿尔山山脉的交汇处,既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又有优美的自然风景。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平凉市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近年来,平凉市在农业、能源、旅游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平凉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平凉市也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目前,平凉市已经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材料二:平凉市与其他地区交流合作情况平凉市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截至目前,平凉市已经与多个国内外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与各地开展了多项合作项目。

特别是在农业和旅游领域,平凉市与其他地区已经共同开展了多项合作项目,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平凉市还积极参与国内外的经贸活动和展览会,通过展示自身的特色产品和亮点项目,吸引了更多的合作伙伴。

材料三:平凉市未来发展展望平凉市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成果。

然而,平凉市还面临一些发展问题和困难,如经济结构不够优化,企业竞争力不够强等。

为了进一步推动平凉市的发展,平凉市应该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平凉市还应该加强与其他地区和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

另外,平凉市还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

未来,平凉市有望成为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为西北地区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综上所述,平凉市作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通过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平凉市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1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1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

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六县和崆峒一区,总土地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

年均气温8.5℃,降水量在450--700毫米之间。

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

在全省气候区划中,属于泾渭河冷温带亚湿润区。

在农业气候区划中,属于陇东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

人口22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34.32万人。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3人。

有汉、回、蒙古、满、藏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6.2万多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3%,其中回族约16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8.8%,主要分布在崆峒区。

平凉市自古是关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冲;又依六盘三关之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悠久,建制变革较大。

公元前二七二年,秦昭王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两郡,平凉入秦的版图,属北地郡。

汉武帝时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平凉全境改属安定郡三国时曹魏于郡上设州,此地属雍州安定郡,平凉市境东部属朝那县,西部属都卢县。

十六国南北朝是最乱的时期,平凉全境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领有,建制变化很大。

前秦永兴二年(公元三五八年)苻坚欲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

平凉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充满了古老的魅力。

早在65—115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古猿人就在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5000年前,轩辕黄帝在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3000多年前,周朝的先民们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

在这里秦皇汉武先后登临崆峒,巡疆固土;前秦皇帝苻坚厉兵秣马平定前凉;秦王李世民在泾州打破薛举,雄才初展;宋夏争夺中原咽喉,重兵对峙;成吉思汗驻跸陇山,建有行宫;明代韩王就藩平凉,乐善好施;左宗棠运筹帷幄,心系天山。

平凉介绍1

平凉介绍1

平凉旅游介绍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为陕甘宁三省(区)交汇的“金三角”,地处北纬34°54'~35°43',东经108°30'~107°45'之间,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历史上是陇东传统的商品集散地,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

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6个县和崆峒区,总土地面积11325平方千米,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

年平均气温8.5℃,降水量450~700毫米。

总人口22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3万人,占总人口的12.3%。

平凉市(Pingliang)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地处北纬34°54'--35°43',东经108°30'--107°45'之间,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

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六县和崆峒一区,总土地面积11325平方千米,总人口229万。

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

年均气温8.5℃,降水量在450--700毫米之间。

尤其是平凉市崆峒区下辖的索罗乡,地处平原,气候湿润,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前景可观。

平凉市的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

在全省气候区划中,属于泾渭河冷温带亚湿润区。

在农业气候区划中,属于陇东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

根据气象上通常把气候平均温度大于22℃定为夏季,小于10℃定为冬季,10至22℃以下为春、秋季的标准划分。

春、夏季106天,秋季为77天,冬季为182天。

平凉市

平凉市

尔迪)、宰牲节(小尔迪)、圣纪节,所有节 日都与其他穆斯林保持高度一致有着密切的联 系。
三、建筑
汉族 建筑特点: 1.建筑高度较低,屋顶坡度<20度,屋檐窄; 2.建 筑样式以北房、西房为主的单式方形院落; 3.北房多采用“堂屋式”建筑,突出家长(老人) 的地位,堂屋两旁的耳房比堂屋较低;又有很大 部分采用“挑檐式”的建筑风格; 4.建筑结构一般为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今年来 随着现代建筑方式的影响,砖混结构的平顶房、 小洋楼开始流行起来~~~
平凉市
史国霞 1100900027
一、简介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 为陕甘宁三省(区)交汇的“金三角”,地处北 纬34°54'~35°43',东经108°30'~107°45'之间, 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 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 固原、甘肃庆阳毗邻,历史上是陇东传统的商品 集散地,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 码头"之称。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 庄浪、静宁6个县和崆峒区,总土地面积11325平 方千米,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年平均气温 8.5℃,降水量450~700毫米。总人口229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27.3万人,占总人口的12.3%。
手擀面
特点:口感筋韧,面香浓郁, 营养健康,强身 养胃
二、宗教
1.道教(汉族)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 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 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平凉崆峒山是甘肃有名的道教名山。
道教
1、文昌帝君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中国神话传说中,文曲星是主管 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 曲星下凡。一般民间认为民间出现过的文曲星包括:范 仲淹、包拯、文天祥、许仙的儿子许仕林。文曲星属癸 水,是北斗星,主科甲功名,文曲与文昌同属为吉星, 代表有文艺方面的才能或者爱好文学及艺术。 2、财神 武财神赵公明、关公;文财神为比干、范蠡。除此,人 们信仰的财神还有五圣、柴荣、财公财母、和合二仙、 利市仙官,又有文昌帝君,活财神沈万三等,就其信仰 广泛和与道教的关系而言,要数文武财神、五圣、和合 二仙、文昌帝君了。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情概况的通知(2006修订)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情概况的通知(2006修订)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情概况的通知(2006修订)【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平政办发[2006]119号【发布部门】平凉市政府【发布日期】2006.09.10【实施日期】2006.09.10【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情概况的通知(2006修订)(平政办发〔2006〕11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中省驻平各单位:《平凉市情概况》已经市政府修订,现印发你们。

请在宣传、介绍平凉市情时,以本《平凉市情概况》的数据和口径为准。

二OO六年九月十日平凉市情概况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北倚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是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

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6县和崆峒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4万人,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3%。

区位优势明显。

平凉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大省会城市几何中心,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

平凉不仅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公路枢纽,也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312国道横穿全境,宝中铁路纵贯南北,初步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主干,县乡道路为支线的公路网络。

随着平定高速、银武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的陆续建设,平凉将成为贯通西兰银三条高速、三条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是先民们在黄河中上游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20―3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

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开启了农业文明的曙光。

公元358年,前秦王苻坚在这里厉兵秣马欲平定前凉,始以平凉之名置郡。

境内有仰韶、齐家、商周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4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96件。

平凉发展现状

平凉发展现状

平凉发展现状
平凉是中国甘肃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黄河上游。

近年来,平凉市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经济方面,平凉市主要依靠农业、工业和旅游业等产业支撑。

农业以种植业、畜牧业和养殖业为主,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和大豆等。

工业方面,平凉市有机电、食品加工、纺织和制药等产业发展较快,为当地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旅游业则以平凉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基础,吸引了大量游客。

社会方面,平凉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所提升。

城市道路、桥梁和公共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方便了居民的出行。

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

文化方面,平凉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里有许多古迹和文化景点,如崆峒山、嘉峪关和漠泉什字石刻等。

平凉市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节,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艺术发展。

然而,平凉市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经济结构亟需转型升级,依然存在一定的发展差距。

同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是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综上所述,平凉市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有需要改进和加强之处。

希望未来平凉市能够继续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平凉概况

平凉概况

平凉概况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北倚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是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

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6县和崆峒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9.77万人,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3%。

区位优势明显。

平凉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大省会城市几何中心,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

平凉不仅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公路枢纽,也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312国道横穿全境,宝中铁路纵贯南北,初步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主干,县乡道路为支线的公路网络。

随着平定高速、银武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的陆续建设,平凉将成为贯通西兰银三条高速、三条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是先民们在黄河中上游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20—3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

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开启了农业文明的曙光。

公元358年,前秦王苻坚在这里厉兵秣马欲平定前凉,始以平凉之名置郡。

境内有仰韶、齐家、商周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4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96件。

出土于泾川县大云寺的佛祖舍利金银棺、灵台县的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银合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文物之最”。

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中,尤以中华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人文开元第一祖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天下王母第一宫——回中宫、神州祭灵第一台——古灵台、秦皇祭天第一坛——莲花台等闻名于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吸引了众多彪炳史册的着名人物,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亲诣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修身治国之道;周穆王“八骏日行三万里”,与西王母相会于回中;秦始皇、汉武帝先后西巡,登崆峒而揽胜,寻道理而治国;秦王李世民泾州大捷,展雄才而凯旋;李白、杜甫情系崆峒,佳作传世;成吉思汗驻跸陇山,建有寝宫;明代韩王就藩平凉,传十一世;名道张三丰访道修炼,历时五年。

平凉

平凉
峒山⒉
雷声峰
形似鏊背与蜂腰,庙观殿堂层层高。 狭路相逢挤身过,悬壁立身胆惊抛。 谈经说法非莫属,求道索真岂空跑。 于清静时雷音起,一夜好雨万虑消。 平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但是大自然却在这里造化了一个神奇瑰丽的 崆峒山,而雷声峰的险奇又堪称崆峒一绝,这是自然造化给平凉人的恩 赐。说起来,雷声峰不是飞来峰,它是主峰马鬃山向南延伸的一条支脉, 宛如主峰的一条右臂,舒展而下,指向涛涛的前峡河水。这条山脊全长 200米,最高处不过5米,整个山体均为丹色石质,其东西两侧下临绝涧, 南面的绝壁上有人工开凿的石级,可通向棋盘岭。古人这样形容雷声峰: "鱼脊,鳌背,鹤膝,蜂腰",这个说法是很形象生动的。由于雷声峰由 北而南,山势逐渐变低,因此,峰顶的道宫建筑依顺山势,错落有致, 构成一副美丽的图画。雷声峰岩壁陡峭,下临深渊,在雷雨时节雷声在 空谷依栏而望,崆峒激荡,犹如山崩地裂,惊人心魄,故取名"雷声峰"。 游人至雷声峰顶,诸峰历历在目,山峰碧绿,平湖如镜,俯视脚下, 悬崖千丈,令人头晕目眩,如果依山而下,或拾石级,或穿石洞,确有 "一步一个移景"的感受。清朝平凉人韩荣佑诗云:“一峰突兀众峰巅, 复道行空势若连。铁索牢攀幽磴转,板桥危度断崖悬。探奇只在青萝外, 览胜惟依碧岫边。谷底云腾雷送雨,倚栏红日艳中天”。
我爱平凉❤
• 平凉 平凉的小吃,平凉 平凉的风景,平凉 平凉的人文,平凉 平凉的 平凉 平凉 平凉 味道…… • 平凉 平凉,我的家乡,我们是平凉 平凉的未来 ,我们是 平凉 平凉的儿女,不管我将来走到哪里,不管那里 平凉 离平凉 多远,我都会永远自豪地记住我的 平凉有 平凉 家乡!
谢谢观赏
崆峒山简介
秦汉时期,崆峒山开始有了人文景观。 秦汉时期,崆峒山开始有了人文景观。历代陆续 兴建,亭台楼阁,宝刹梵宫,庙宇殿堂, 兴建,亭台楼阁,宝刹梵宫,庙宇殿堂,古塔鸣 遍布诸峰。 清时期, 钟,遍布诸峰。明、清时期,人们把山上名胜景 观称为“崆峒十二景” 香峰斗连、仙桥虹跨、 观称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连、仙桥虹跨、 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 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 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 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 铁柱、中台宝塔。近年来,新修了法轮寺、 铁柱、中台宝塔。近年来,新修了法轮寺、卧观 平凉、观音堂、通天桥、飞升宫、王母宫、 平凉、观音堂、通天桥、飞升宫、王母宫、问道 宫等景点三十五处,基本恢复了历来所称的“ 宫等景点三十五处,基本恢复了历来所称的“九 宫八台十二院”中四十二处建筑群。 宫八台十二院”中四十二处建筑群。

平凉

平凉

平凉素有 " 陇上旱码头 " 之称,是古 " 丝绸之路 " 必经重镇,史称 " 西出长安第 一城 " 。平凉自古为屏障三秦、控驭五原 的重镇,是 " 兵家必争之地 " 和陇东传统 的商品集散地,中原通往西域和古丝绸 之路北线东端的交通和军事要冲,不仅 是西北地区的公路枢纽,而且是欧亚大 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
平凉是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 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 为陕甘宁交汇几何中心 “ 金三角 ” ,横 跨陇山 ( 关山 ) ,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 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 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 截至2013年,平凉市辖崆峒区、泾川县、 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庄浪县、静 宁县。共六县一区及一个工业园区, 102个乡镇,9个街道办事处。
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重要景点。
古灵台位于甘肃平凉市灵台县城内,始建于公元前 11世纪商纣时期,是周文王征服了位于今灵台县百 里镇一带的密须国后,为祭天昭德、与民同乐所筑。
以"人修的龙门洞,天生的莲花台"而久负盛名, 1995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
第一个全国梯田化模范县,百万亩梯田 成为黄土高原上一道独特的生态风景线。
平 凉 酒 麸 子
平凉饸饹(hele)面
平凉羊肉泡馍
平凉锅盔
平凉酿皮
灵台酸汤面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 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被评为“中国顾客最满意的十 大风景名胜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和 全国首批30个“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基地”之一。
西王母文化发祥地、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
国家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史籍记载中"治平成 纪"所在地,1993年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凉发展现状

平凉发展现状

平凉发展现状平凉是甘肃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黄土高原的东北边缘,是甘肃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近年来,平凉市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平凉市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发展。

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成为平凉市重要的突破口,有效的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此外,平凉市还着力发展房地产业、能源产业等,为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其次,平凉市注重了农业的发展。

平凉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产值一直是平凉市经济的支柱产业。

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平凉市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了特色农业,如瓜果、中药材等。

平凉市还注重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再次,平凉市重视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平凉市设立了一批科技研究机构,推动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成功研发了一批高端产品和技术。

此外,平凉市加大了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鼓励创新创业。

这些举措为平凉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和科技支持。

最后,平凉市注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作为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平凉市的生态环境脆弱,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平凉市积极推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了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的力度。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使平凉市成为了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

综上所述,平凉市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实现了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未来,平凉市应该注重产业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加强创新能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建设高质量的发展示范区做出更大贡献。

平凉的发展现状

平凉的发展现状

平凉的发展现状
平凉位于甘肃省中部,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近年来,平凉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该地区的发展。

首先,在基础设施方面,平凉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建设。

不仅修建了更多的道路,并且改善了交通网络,提升了城市的交通流畅度。

同时,投资了大量的资金在水电、电信和供水等基础设施方面,提高了城市的生活质量。

其次,平凉市大力发展产业,特别是在农业和旅游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培育了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区,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同时,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与此同时,平凉市也积极开发旅游资源,打造了一批特色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消费,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再次,平凉市注重教育和科技创新。

在教育方面,平凉市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配置。

同时,鼓励科技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引导企业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了平凉市的科技创新能力。

最后,平凉市还注重环境保护和文化建设。

加强了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

并且积极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旅游节庆,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知名度。

总而言之,平凉市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教育科技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平凉市将继续以创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我的家乡平凉课件

我的家乡平凉课件
民宿
推荐入住平凉市区的特色民宿, 如崆峒山下的山水民居、莲花台 附近的农家乐等。
06
相关资源
相关网站推荐
平凉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平凉市文化和旅游局官网
平凉市图书馆官网
相关书籍推荐
《平凉历史人物》 《平凉民俗文化》
《平凉旅游攻略》
相关影视作品推荐
《大河向东流》
《崆峒山下》
《平凉故事》
感谢您的观看
平凉市地理坐标为北纬34°54′—35°43′,东经108°30′—107°45′之间。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平凉 市城区位于市中心,海拔高度在1400—2200米之间。境内最高点是崆峒山,海拔2453米。
历史沿革
• 平凉市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设制。西周时,平凉境内有诸多氐族部落,秦、汉时形成县(道)、郡建置体系。魏晋 南北朝时期,先后增设过安定郡、平凉郡。唐武德二年(619年),废平凉郡设平凉镇。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废道建 州,平凉并入泾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平凉路改设平凉府。清同治十年(1871年),恢复平凉县。民国二年( 1913年),改平凉府为平凉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平凉县为平凉市,2002年6月28日撤地设市。
美、外酥里嫩。
崆峒山麻腐
是平凉市崆峒山的特色美食,以 绿豆为原料,经过浸泡、磨浆、 过滤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口感
细腻、清香可口。
特产
平凉苹果
是平凉市的特产水果,以个大、色艳、汁多、口感爽脆而著称, 营养丰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崆峒山蜜枣
是平凉市崆峒山的特产,以枣树为原料,经过晾晒、烘干等工序制 作而成,口感甜润、清香可口,具有滋补养颜的功效。
文化特色
• 平凉市有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古灵台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此外,剪纸、刺绣、泥塑、砖雕等民间工艺品深受游客喜爱 。平凉市还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的重要地区之一,留下了 许多革命文物和纪念地。

平凉市情简介

平凉市情简介

市情简介平凉是甘肃东部主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辖崆峒区和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六县一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2万,有汉、回、蒙、满等18个民族。

区位优势明显平凉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大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自古为关中之门户,是甘肃的“东大门”,素有陇东旱码头之称。

312国道横穿全境,宝中铁路纵贯南北,平定高速连接西安兰州,随着宝平、平天高速和西平、天平铁路及750KV超高压、±800KV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的陆续建成,平凉将成为甘肃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西电东送的电力枢纽。

历史源远流长早在3000多年前,周朝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农耕文化。

公元358年,前秦大将军苻坚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由此得名。

历史上曾孕育出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唐代著名政治家牛僧孺,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等一批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

文化底蕴深厚相传西王母降生于泾川回山,轩辕黄帝问道广成子于崆峒山,秦皇汉武祭天在莲花台。

境内已发现仰韶、齐家等各个时期的古遗址1192处,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5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

- 1 -资源相对富集煤炭地质资源量在650亿吨以上,已探明可开采储量74.28亿吨。

华亭煤田是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黄陇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油资源量4.3亿吨以上,石灰岩储量30多亿吨,水资源总量13.73亿立方米,现状总用水量2.4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22.3%。

有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崆峒山等人文自然景观100多处。

产业优势突出培育形成了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主导产业。

原煤产量达到2200万吨,火电装机容量420万千瓦。

“平凉红牛”为全国唯一的活牛类证明商标,牛饲养量达到103万头。

“平凉金果”获得全国第一个苹果类证明商标和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认证等5张国家级名片,果品总产量达到78万吨。

以崆峒山为主的旅游业年接待人数421万人(次)。

我的家乡平凉,

我的家乡平凉,

甘肃秦腔是金元“兰州影”和明代“西秦腔”发展的继续 和一脉传承,明末清初逐衍为甘肃秦腔声腔剧种,行腔念 白取用甘肃方言,并流播大江南北。

羊肉泡馍。已有六十年经营历史,是独特的伊斯兰风味食品。平凉羊肉泡漠选 取料羊,也叫站羊,肉质肥嫩可口,采取“单走”,即羊肉和泡馍分别送上。肉 汤清而不腻,鲜而不膻,辅以香油、油泼辣子、香菜、糖蒜。羊肉性热,含高蛋 白成份,老幼皆宜,经常食用,可健身壮体,实属冬令大补佳品。 平凉酥饼。具有地方风味的大众化美食,也叫酥馍,平凉酥馍分为汉民的暗酥 酥饼和回民的明酥、扯酥酥饼三大类。暗酥饼表面不见酥,吃到口里才觉酥,有 五香味的咸酥饼和包糖馅的甜酥饼两种。明酥饼表面油亮酥脆,吃口酥软,也分 甜、咸两种。酥饼的花样有牛舌头、麻鞋底、“一道眉”和方块等十多种。 平凉酿皮子.制作的主要程序是:先将和好的面团置于清水盆中,攥、揉、搓洗, 直至分离成淀粉和面筋,将淀粉放入专用的酿皮锣蒸煮,吃时切成条状,入盘或 碗,调以盐、醋、蒜泥、油泼辣子、芝麻酱等佐料即可。它的特点是薄软柔韧、 酸辣凉爽。 羊肉涮锅。讲究用当地料羊肉,精选细做,配以豆腐、粉条、葱、韭、蒜以及 辣子、油、盐、酱、醋等。享用时,铜火锅内汤料翻滚,进餐者将羊肉薄片及其 他备料放入锅内,顷刻即熟,食之不膻不腻,香脆宜人。 平凉炉齿馍。又叫“石子馍”、“砂子馍”。炉齿馍的做法独特,先将豆粒状 砂石烧至极热,然后在上烙制面饼。面粉调制讲究,拌有香料、精盐、清油,擀 成圆饼,上石子锅烘烤至熟。馍形似炉齿,脆香可口,便于携带。 生氽面。用鲜牛、羊里脊肉切片入锅,与面食同煮,放酱、醋、葱、姜等作料
平凉简介
地理位置


民族风情
美 食
柳 湖
崆峒山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地处北纬 34°54'--35°43',东经108°30'--107°45'之间,横跨陇山(关山),东 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 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 称。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六县和崆峒一区,总 土地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年均气温8.5℃, 降水量在450--700毫米之间。平凉市的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 性气候。在全省气候区划中,属于泾渭河冷温带亚湿润区 平凉山川毓秀,风光奇特,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星罗棋 布,相映生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闻名海内外的名胜景区主要有:天 下道教第一山——国家AAAAA旅游景区崆峒山,天下王母第一宫——泾川 回山王母宫,人类开元第一城——伏羲诞生地静宁古成纪,神州祭灵第 一台——周文王伐密所筑古灵台,秦、汉皇帝祭祀炎、黄二帝的华亭莲 花台,陇东着名山水园林柳湖,“丝绸之路”“姊妹窟”、“双明珠” 之一的南石窟寺,陇东“天然盆景”崇信龙泉寺,以及龙隐寺、紫荆山、 明代宝塔、西周灵台和皇甫谧、牛僧儒墓等众多风景名胜、文物古迹, 庄浪梯田、泾川造林等人工生态建设更是闻名全国。 平凉——这颗“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上的明珠,正在放射出日益 璀家首批5A级旅 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被评 为“中国顾客最满意的十大风景名胜区”、“中国最 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和全国首批30个“中国旅 游文化示范基地”之一。 柳湖公园是陇东的自然山水园林,它以“柳中湖, 湖中柳”形成独特的景观。

平凉市自然资源

平凉市自然资源

平凉市自然资源
平凉市位于中国甘肃省东部,是一座充满自然资源的城市。

自然资源的丰富使得平凉市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

平凉市的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地下水资源的充足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农作物丰收,农产品品质优良。

土地资源的丰富为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平凉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森林资源是平凉市的瑰宝,覆盖了大片土地,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生态韵味。

这些森林资源不仅丰富了城市的自然景观,还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维护了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

海拔较高的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等。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平凉市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同时,平凉市也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总的来说,平凉市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平凉市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关于平凉的调研报告

关于平凉的调研报告

关于平凉的调研报告平凉是一个位于中国甘肃省北部的城市,地处黄河上游,东临山西,西接宁夏,南邻陕西。

平凉地势平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一个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城市。

我对平凉进行了调研,以下是我的调研报告。

首先,平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参观了平凉市博物馆,了解了平凉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积淀。

古代丝绸之路经过平凉,这使得平凉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在古代,平凉还是佛教的发源地之一,留下了许多古佛教文化遗迹,如沙井石窟和马家寺。

其次,平凉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参观了平凉市的农田,农产品丰收,农民的生活十分富足。

平凉的农产品以水果、小麦和棉花为主,出口量也非常大。

平凉市政府十分注重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平凉还是一个旅游胜地,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

我参观了平凉市的旅游景点,如兴隆山和平凉市石桥群。

兴隆山是平凉的地标性景点之一,是一座具有历史和自然风景的山脉。

石桥群是平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平凉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最后,平凉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发展。

我参观了平凉市的市区和交通枢纽,感受到了城市的整洁和便捷。

平凉市政府大力推动城市建设,在公共交通、市政设施和环境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

这些举措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平凉是一个历史悠久、农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

通过调研,我对平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相信,在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平凉将会更加繁荣发展,成为一个更加美好的城市。

平凉中心城市在市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平凉中心城市在市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平凉中心城市在市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平凉是甘肃省的一个中心城市,位于中国西北部。

作为一个中心城市,平凉在市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分析平凉中心城市在市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平凉在经济领域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甘肃省的一个中心城市,平凉的经济发展对于整个省份的经济进步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平凉市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矿产资源,尤其以小麦和苹果为主要农产品,以煤炭和石油为主要矿产资源。

平凉将自身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实力,促进了本地区的农业、能源和制造业等行业的持续发展。

此外,平凉还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发展了旅游业,为当地经济增加不少收入。

其次,平凉在社会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平凉是一个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城市,对周边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平凉作为一个中心城市,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外来人口,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和生活保障,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此外,平凉还致力于提升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此外,平凉在文化传承和创造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平凉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平凉以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平凉在文化领域进行了多项举措,保护和传承平凉的历史文化,并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提高居民的文化修养和审美素质,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

总之,平凉作为甘肃省的中心城市,在市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文化传统,平凉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不仅如此,平凉还在区域发展中发挥了关键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平凉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进一步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吸引更多人才和投资,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社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凉市情概况
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北倚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是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

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6县和崆峒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4万人,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3%。

区位优势明显。

平凉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大省会城市几何中心,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

平凉不仅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公路枢纽,也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312国道横穿全境,宝中铁路纵贯南北,初步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主干,县乡道路为支线的公路网络。

随着平定高速、银武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的陆续建设,平凉将成为贯通西兰银三条高速、三条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是先民们在黄河中上游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20—3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开启
了农业文明的曙光。

公元358年,前秦王苻坚在这里厉兵秣马欲平定前凉,始以平凉之名置郡。

境内有仰韶、齐家、商周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4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96件。

出土于泾川县大云寺的佛祖舍利金银棺、灵台县的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银合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文物之最”。

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中,尤以中华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人文开元第一祖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天下王母第一宫——回中宫、神州祭灵第一台——古灵台等闻名于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吸引了众多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亲诣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修身治国之道;周穆王“八骏日行三万里”,与西王母相会于回中;秦始皇、汉武帝先后西巡,登崆峒而揽胜;秦王李世民泾州大捷,展雄才而凯旋;李白、杜甫情系崆峒,佳作传世;成吉思汗驻跸陇山,建有寝宫;明代韩王就藩平凉,传十一世;名道张三丰访道修炼,历时五年。

近代以来,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冯玉祥、张学良、于右任等爱国人士纷至沓来,留下了历史的印迹,特别是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平凉大地,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地灵人杰的平凉还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中华针灸学鼻祖皇甫谧,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刘锜,明代“嘉靖八才子”
之一赵时春,清初名臣慕天颜等一大批文韬武略杰出人物。

经过多年的挖掘开发,初步打造出了崆峒、西王母、大云寺、皇甫谧等有较强吸引力和较大影响力的四大“文化名片”。

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使这块土地充满了灵气,充满了魅力,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开放的区域文化特色。

自然生态良好。

平凉地处东经105°20′——107°51′,北纬34°54′——35°46′之间,属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年均气温7.4——10.1℃,年降水量420——600毫米之间,平均日照总时数2144——2380小时,无霜期156——188天,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生物资源丰富。

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及省级森林公园5处,森林覆盖率达到22.3%。

平凉是甘肃最大的煤电产业基地、甘肃主要农林产品生产基地、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中药材产地,被农业部划定为全国苹果优势产区。

盛产小麦、玉米、洋芋、谷类,有“陇东粮仓”之美誉,党参、黄芪、甘草、冬花等150多种中药材和山药、百合、蕨菜、甲鱼等特色农产品闻名遐迩,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广阔前景。

资源相对富集。

平凉土地广阔,地形地貌复杂,土壤类型多样,现有农业用地101万公顷,其中耕地38万公顷、
林地32万公顷、牧草地14.7万公顷。

矿产资源优势明显,煤炭、石灰岩储量居全省首位,全市煤炭探明总储量35.75亿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41%,不仅是优质动力用煤,也是目前全国最好的气化用煤。

市内的华亭煤田是甘肃省第一大煤田、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石灰岩探明总储量2.4亿吨,全市水泥生产能力达到200多万吨,成为陇东最大的建材基地。

油页岩、铅锌矿、硫铁矿、陶土等矿产资源储量可观,开发潜力巨大。

全市水资源总量16.7亿立方米,年径流量为13. 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9亿立方米,全市理论水能蕴藏量为11.2万千瓦,能够较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劳动力资源丰富,共有劳动力135.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03.6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49万人,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务经济的明显优势。

旅游资源遍布全市,境内有主要人文、自然景观100多处,特别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4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道教名山崆峒山,被评为“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区”和“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

崆峒道源胜地旅游区、泾川西王母朝觐旅游区、古灵台商周文化和皇甫谧针灸文化旅游区、静宁成纪文化及农业观光旅游区、庄浪云崖寺人文自然及梯田建设生态旅游区、华亭莲花台人文自然及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崇信五龙山人文自然民俗旅游区风景绮丽、独具特色。

投资环境优越。

经过多年的努力,平凉投资发展的硬件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以优化环境、集聚人气、提升形象、实现双赢为目标,从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入手,着力创建融资平台,激活民间资本,狠抓环境优化,坚持以诚信招商、以环境留商、以感情融商,营造了亲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

2005年全市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36项,到位资金12.5亿元,平凉被评为“浙商(省外)投资最佳城市”。

建成了崆峒区二十里铺、华亭县石堡子、静宁县八里等一批具有较强聚集力、辐射力的工业集中区,促进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新兴产业向园区聚集,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向园区流动,民营经济已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38%。

大力发展节会经济,先后成功举办了第八届和第十六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第五届全国武术馆校武术比赛、第七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等全国知名节会和国家级赛事,连续多年举办中国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平凉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初见端倪,“十五”期间全市出口总额达到1438万美元。

目前,平凉人气聚集、商贸发达,开放、合作、共赢、和谐的投资发展环境已经形成,成为投资兴业和创造财富的热土。

发展步伐加快。

近年来,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平凉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保证抓党建”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发展第一要务,实干攻坚抓突破,全市经济步入了总量扩张、结构优化、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的新阶段,城乡面貌和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十五”期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增长速度,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05年达到11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915元;大口径财政收入五年增长1.8倍,达到1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达到5.1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达到182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7134元。

特别是围绕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开发,做大做强了能源煤化工、绿色畜牧、优质果品、人文生态旅游四大基地,培育形成了“平凉煤电”、“平凉金果”、“平凉红牛”、“平凉旅游”四大特色品牌。

2005年全市原煤产量达到1700万吨,占全省产量的近50%,发电量84亿千瓦时,占全省的近20%,以煤电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

“平凉金果”荣获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金奖,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并成为国家商标局注册的全国市级第一个苹果类证明商标,实现了直接出口。

静宁、泾川两县分别
被授予“中国苹果之乡”和“中国红富士之乡”称号,全市果树经济林151万亩。

平凉红牛品种优良,年饲养量83万头,其证明商标注册已被国家商标局受理,牛肉制品、皮革等产品畅销国内外。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平凉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黄金线路和辐射周边3省区14个市的旅游经济圈,道源寻根之旅、丝路遗珍之旅、人文生态观光之旅、绿色休闲之旅、佛教艺术溯源之旅、黄土风情体验之旅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红色之旅等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旅游者,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平凉以黄土高原人文生态旅游的鲜明特色和崭新形象,成为甘肃东部极具吸引力的旅游热点城市,并正在向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步迈进。

开发前景广阔。

“十一五”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平凉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全市将以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魅力平凉为目标,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煤电化运一体化综合开发和甘肃东部交通枢纽三大机遇,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协调发展三大任务,在项目建设、推进改革、民营经济、优化环境、改善民生五个方面实施攻坚,在能源工业、现代农业、城市发展、人文生态旅游、交通建设、社会事业六个方面实现突破,重
点实施平定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一期、华亭电厂一期、750KV超高压输供电、煤田开发、煤制甲醇、醋酸生产十大过10亿元工程,全力建设能源化工、绿色畜牧、优质果品、人文生态旅游四大基地。

一个经济发展、人民安康、社会和谐、魅力独具的新平凉,正在陇原大地迅速崛起。

平凉,这颗美丽的陇东明珠,必将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