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发扬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下面是由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范文,更多优秀文章尽在,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范文一党的xx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质上是把文化软实力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文化是软实力资源中尤为重要的一类,而人文素养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学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主体,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离不开大学生,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促进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以及重要性关于“人文素养”的定义在文献中有不少阐述,有侧重于人文知识的(如文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等);有侧重于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思想品味、价值取向等个人品质的,其核心是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侧重于人的行为方式的,表现为人的谈吐与做事的态度与方式。
综合以上的观点笔者认为:“人文素养”是以人文知识为基础,内化为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思想品味、价值取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个人品质,外化为人的行为方式,其核心是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国家来说,人文素养是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的积淀,犹太人能够建国是因为秉承了他们永不放弃的爱国热情。
对个人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条件,是在人生道路上健康顺利行走的基石,是现代人在残酷竞争中保持自我与发展自我的有力保证。
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增强个人魅力与自信,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繁重的学习、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残酷的就业压力。
二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1.人文知识基础薄弱,忽视传统文化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是人文知识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人文和历史不甚了解,许多汉字和成语一知半解,忽视中国传统文化,著名的古诗词及作者不清楚,缺乏人文底蕴,认识比较肤浅。
试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 ) 想道 德 素 养低 下 。 一 思
一
些 大 学 生 把 考 上 大 学 作 为 自 己 的奋 斗 目标 ,一 旦
考 上 大 学 , 没 有 了 理 想 , 有 了追 求 , 无 大 志 , 所 事 就 没 胸 无 事 。 由 于 受 社 会 不 良风 气 的 影 响 , 些 大 学 生 只 讲 金 钱 , 一
l ” 川 大 地 震 : 0 9 F. 湾 又 因 台 风 成 灾 。 面 对 灾 难 , 2汶 20  ̄ 台
理 承受 能 力 差 、 理 脆 弱 , 别 人 甚 至 有 严 重 的心 理 疾 心 个 病 。 因 此 , 高 校 应 关 注 大 学 生 的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学 校 各 可 采 用 问 卷 调 查 、 里 咨 询 等 形 式 , 时 了解 部 分 大 学 心 及 生 存 在 的 心 理 问 题 , 过 各 种 积 极 向 上 的 活 动 、 理 辅 通 心
人 文 精 神 ; 教 育 的 每 一 环 节 渗 透 人 文 精 神 。 人 文 教 育 在 使
的 理 念 深 入 人 心
星 . 少 看新 闻 , 网只 浏览 体 育 、 情 、 力 等 内容 。各 很 上 色 暴
高校应 创 造 各种 积极 向上 的文 化 氛 围 , 活 动 为载 体 , 以 提 高学 生 的文修 养 。 ( ) 理 综合 素质 较 差 。 三 心
义 教育 和科 学 的价 值 观 培养 。
3漠 视 高 雅 文 化 , 衷 低 俗 文 化 。一 些 大 学 生 不 读 原 . 热 典 , 看 名 著 , 少 讨 论 国 事 、 下 事 , 知 谈 论 各 类 明 不 很 天 只
论大学生人文精神及其培养
论大学生人文精神及其培养摘要:对人文精神的探讨由来已久,大学生因其特殊的身份,更是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探讨。
笔者结合现实,分析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并提出重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几条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精神重塑对人文精神的探讨由来已久。
1993年7月,辽宁沈阳铁路信号厂的6名大学毕业生,辞去公职创办了万帮服务公司,提供搬家、心理咨询等服务。
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一场文化领域的“人文精神大讨论”。
从1993年至1996年,文艺界首先兴起“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此话题一直延续至今。
大学校园因其特殊的地位,大学生因其特殊的身份,更是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对大学校园人文教育这一问题的探讨长久不衰。
笔者在此重拾旧题,提出自己的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一、人文精神的界定人文精神这个词并不是新生词。
《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这里所提出的“人文”一词主要是指人从纯粹的自然界中脱离出来,与天道自然相对的社会人伦。
孔颖达疏“人文”曰:“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实质上就是儒家的教化天下的思想,也就是主张通过诗书礼乐等来塑造符合儒家社会理想的人。
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译自“humanism”一词。
如果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看,“人文精神”至少包含这样两个基本要素:第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主张人生而平等,人的价值高于一切。
要保证人的肉体和精神的自由,维护人的尊严;第二,从个人角度来看,主张人要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懂得关爱,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活品位。
1993年重提人文精神时,“在那样一个情况下面,我们讨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就特别强调人文精神不但是指那些人的物质性的需求,而更是指那些生活当中不能够直接地兑换成现钱的那些价值。
比方说对人的生活意义的思考,再比方说对美和诗意的追求,再比方说对于生活当中的一个从容的状态的重视,再比方说良知,这些东西都不能够直接兑换成钱,兑换成我们的物质利益,但是当时提倡人文精神讨论的时候,就觉得这些价值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案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案一、引言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而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大学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对于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探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案与措施。
二、文化传统与历史意识的培养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文化传统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了解国家的历史、政治与文化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
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强化其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
三、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的塑造大学应该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工作等,学生能够亲身感受社会问题,提高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此外,大学还应该加强公民法律常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提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四、文学艺术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中,应该加强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通过开展文学、艺术课程,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不同类型的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文学艺术创作,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道德伦理与人际关系的培养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开设道德伦理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其道德素质。
同时,大学还应该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通过心理辅导、情感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六、科学素养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开设科学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与创新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七、跨文化交流与国际视野的培养大学应该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国际视野的培养。
通过开设国际交流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如何践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大学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发展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本生和祖国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必须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一)树立榜样,目标远大我们应该向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梁强、李素丽、秦文贵等先进模范人物学习,不怕吃苦、不计回报、为祖国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力争向先进的人物学习。
把他们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同时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理想,拨正人生正确的航向,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力争上游。
为了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力争学习模范我们应该明白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的天职就是学习,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好各科的科学文化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科学文化知识让我们自身强大起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三)用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邓小平理论也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李岚清同志在高校邓小平理论课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习邓小平理论是当前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极端重要性,应按国家教委关于邓小平理论要“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要求,使邓小平理论成为高校一门重点课,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武装大学生,使其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培养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培养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方面。
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培养途径。
一、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重要性人文素养是指个人对文化、历史、哲学等人文领域有基本的了解和思考能力。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需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首先,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融入社会。
通过学习文化、历史和哲学等人文领域的知识,大学生可以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
其次,人文素养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至关重要。
人文精神包括关注他人、关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品质和态度。
只有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大学生才能具备真正的人文精神,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途径1.开设人文课程大学可以开设一些与人文相关的课程,如社会学、伦理学、人文历史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接触、了解和思考人文领域的知识。
这些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具备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品质和态度。
2.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义工活动等。
通过与弱势群体接触和互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和需求,培养关心他人的精神。
同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推动人文讲座和讨论大学可以邀请专家学者、社会名人等开展人文讲座,组织学生参与讨论。
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在听取专家观点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加强对人文领域知识的理解和思考。
学生可以通过与专家的互动和思辨,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和思维深度。
4.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提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方向。
通过学术研究,学生能够深入研究某一学科领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的使命传承与弘扬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大学生的使命传承与弘扬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的使命。
人文精神是一种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而人文关怀则是个体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大学生在当今社会中如何履行使命,传承人文精神与展现人文关怀,以期唤起广大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首先,大学生应当通过学习与实践,传承和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一词源自古希腊语的“文明”,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在知识的海洋中,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传承古人智慧。
尊重他人、关怀社会、保护环境等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我们要为人文价值而努力,并将其传播给更多的人。
其次,大学生在校园中也能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来传承和展现人文关怀。
作为学生会成员、志愿者、社团负责人等,我们可以组织各种活动以传递人文关怀。
例如,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宣传绿色环保理念等,这些都是大学生能够参与的方式。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帮助他人、影响他人,并以此来培养更多的人文关怀者。
同时,大学生也应当努力推动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传播。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工作岗位还是社会环境,普遍存在着利益至上、竞争激烈等问题。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带着人文关怀的眼光,努力改变这种现状。
可以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加入社会组织、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等方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公平。
当人们在各个领域都能感受到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影响时,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
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应当主动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这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观念。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经典文献、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弘扬传统艺术等方式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在跨文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对于塑造个体的人文关怀意识和情感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大学生的使命是传承与弘扬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我们要通过学习与实践来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通过校园和社会活动来传播人文关怀,通过参与各领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公平。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3)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3)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创新思维扎根于文化修养,现代科学教育的典型特征是以教科书为教学依据,所有人接受同样的知识体系。
教科书是现代教育中最有效的学习工具,它是经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
只要从头到尾接受它的灌输,循序渐进,就可以全面而完整地掌握这个学科。
但是,人们在把握以先辈们的智慧荟萃成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常常忘记了它的反面:因为省略了这个学科漫长的发展过程,把人们在生生不息的探索过程中的不同思路、不同表达方式、还有不完善或错误统统去掉了,留下来的虽然是目前为止这个领域里最正确的知识,但它的生命却凝固了。
人们通过教科书掌握知识、应付考试,用它解决具体问题,但人们也被它禁锢了思想,把它当成真理的标准,难以发现它所有的缺陷,就导致难以永远走出它的思维框架。
克服教科书教育的缺陷,一方面要从课程教学本身着手,课程应当更多,增加个人的选择余地;上课应当更多对话,更多的思考;教科书应当多一些学科历史,多一些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多一些问题,包括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从课程之外着手,学校不仅是上课的地方,还是自修、研究、对话、交流、游戏、实践的园地。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现实,但教育不是由过去或今天的教科书去规定、控制和支配明天,而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对话。
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扩散和推广,也是文化的创造和再生。
科学精神立足于特定的哲学、信念,并依托广泛的文学、艺术修养,专业研究不是科学探索的全部内容。
科学创造力的源泉在于广泛的文化修养,其中主要是人文修养,而不是单纯的科学知识本身。
任何学科,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通向自由的阶梯。
一切思想在它最终的状态下是一致的,共通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最深处是一体的。
活生生的科学精神浸透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的信仰、好奇、直觉、想象、联想、试错以及执著精神的产物。
科学的每一重大发展都与非科学的滋养有关。
哲学构成各种文化形式、各门学科内在的思想基石。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新生代,他们肩负着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他们普遍更加功利化、实用化,并且对于人文精神的追求相对较弱。
因此,有必要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让他们重新关注人文价值,追求艺术、哲学、文学等人文领域的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和人文素养。
一、重新认识人文精神的价值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包括对人的尊重和关怀,以及对人类文明传承和创新的重视。
人文精神承载着人类智慧和价值,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代,他们应该积极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人文精神的责任和使命。
其次,人文精神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品质和道德素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他人,重视他人的尊严和权益,具备宽容、善良、正义等素质。
只有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才能使大学生获得全面的人格修养,培养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再次,人文精神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也有重要作用。
人文精神注重思辨和求真精神,强调开放性和多元性思考。
大学生在接受人文精神熏陶的过程中,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人文精神的培养模式1. 教育体系的改革: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应该加强对人文教育的重视。
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人文类课程的比重,使大学生接触更多的艺术、文学、哲学等人文领域的知识。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改革评价机制,增加对人文类科研成果的鼓励和支持,提高学生在人文领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
2. 文化活动的开展:大学应该积极推动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才华和表达情感的平台。
学校可以开展文学、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并展示自己的才华;组织文化沙龙、讲座、展览等活动,提供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机会。
3. 培养人文素养:教育应该从大学学习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试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与情商的培养
试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与情商的培养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决定整个社会人文精神水平。
在高校的人文精神教育中,情商培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是塑造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主渠道。
关键词:人文精神;情商;思想政治教育一、高校教育中人文精神塑造的重要性1.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实质上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方法。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对于普适意义上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反对宗教教义和中古时期的经院哲学,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的思想。
当然,这种最初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渐渐使人们有了多种不同的认识。
2.情商培养是塑造人文精神的重要一步情商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是一种情绪智力,是人的重要的心理品质。
国内外研究证明,加强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有助于改善人与人的关系,有助于正确对待职业、爱情、家庭和婚姻,有助于完善人的性格,有助于改善人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提高做事的成功率和学习效果。
学校加强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是培养综合人文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提高学生的情商是综合人文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证明,加强情商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能力。
要尽快将情商教育引入学校课堂。
3.高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在高校教育中人文教育承担着创造文化、递接文化的社会职责,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人文其实就是指对人的塑造、改造和培育,包括内在修养,及培养、完善修养的手段和方式。
人文教育在成人之道这方面担负着更多地责任,要紧处就在于对理想人格的培养。
高校中发展人文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造就和自我实现,克服人性的刻薄和平面化,促进大学生作为人而保全其生命的完整性。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篇一: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试论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若干方法和途径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一词,《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二、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与现实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开始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将之视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1995年12月28日,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报告会”上,时任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周远清大声疾呼:应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并认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更应当成为我们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思考问题。
”1998年,教育部又推出了加强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举措,即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随后,又在一些普通高校设立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同时,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如季羡林教授、杨叔子教授、周之良教授等也都积极地呼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可见,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社会舆论,都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三、关于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些想法1、学校首先要确保教师的人文素养过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要确保教师人文素养能够过关,只有教师的人文素养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能够起到教育的作用。
如何培养专业人才和人文精神兼备的大学生
如何培养专业人才和人文精神兼备的大学生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培养人文精神。
因此,如何培养专业人才和人文精神兼备的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专业知识的学习首先,大学生需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
大学作为一个培养学术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的地方,必须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
因此,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应该是基于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需要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加强练习,充分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相关问题。
另外,大学生应该注重自主学习和思考,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讲座、研讨会以及其他有关学术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竞争力。
二、人文精神的培养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学生还需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指在人类文化传承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和人类思想意识。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梳理人类思想历程和人类文化传承的历史进程,探索人类思想和文化的本质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同时,大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各种与人文有关的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人文素养以及人格魅力。
三、专业人才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在所学专业领域内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培养专业人才和人文精神兼备的大学生的一种有效途径。
例如,在学习社会科学类、人文艺术类、历史类、文学语言类等专业课程时,应该注重在专业领域内运用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来分析问题、推理判断、证明论证。
在此同时,也要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人文氛围。
大学生活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大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关系和纷争。
为了培养人文精神,需要在学校和社会上建立一种纯粹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
这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创造适合人类进步和发展需要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四、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与意识最后,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意识是培养专业人才和人文精神兼备的关键。
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生如何培养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生如何培养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和热爱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是与生俱来的,也是需要后天培养的。
在大学阶段,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如何培养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和热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多样的人文课程来培养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人文课程包含了哲学、历史、文学等多个方面,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人类文明的源头和发展历程,从而培养对人文知识的好奇心和热爱。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材的选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教材,帮助学生建立对人文知识的兴趣。
其次,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交活动来培养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大学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交圈,学生可以参加各种活动和组织,比如文学社、历史研究团队等,通过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分享,加深对人文知识的了解和兴趣。
同时,学生也可以参加一些文化展览、讲座等活动,亲身感受人文艺术之美,进一步激发对人文知识的热爱。
此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写作来培养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阅读是获取人文知识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选择各种与人文相关的图书、期刊、文章等进行阅读,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同时,写作是对人文知识进行思考和总结的过程,大学生可以利用写作来表达自己对人文知识的理解和热爱,可以选择写一些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研究报告等。
此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走进社会,亲身感受人文之美来培养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大学生可以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历史遗迹等,亲身感受人文之美和文明的伟大之处,从而激发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培养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和热爱还需要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参与。
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人文课程和社会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社会可以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推动人文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2)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2)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第三,我们必须用以反对技术恶果的唯一武器,还是技术本身。
没有别的武器。
我们无法退入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伊甸园。
第四,人们必须了解技术、应用科学和科学本身究竟如何,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我们需要有一种共有文化,科学属于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成分。
否则我们将永远看不到行善或作恶的各种可能性。
能说这几条,不是体现了高度的人文关怀吗?科学的内涵表现在四个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就科学的外延来看,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门类。
从这三大门类科学与现实世界(包括人的心灵“小宇宙”)的关系来看,自然科学主要是以求取自然世界的“本真”为目的的描绘性的科学,社会科学主要是以求取社会秩序的“至善”为目的的建构性科学,人文科学主要是以求取人的心灵“完美”为目的的超越性科学。
既然“人文”能称之为“科学”,我们就能从更宏观的角度指出,科学并不是与人文迥然相异的。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从根本上说,科学精神从属于人文精神。
从历史上看,科学精神原本就是作为人文精神的一个历史形态出现的,只是由于后来它的片面发展,最终在解决人的生存价值问题上脱离了人文精神的轨道,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
今天人们真正认识到,科学虽然是展示和证实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的.书本”,但并不能合理地解释和解决人的生存所面临的一切问题,现在应该让它回到人文精神的怀抱,使它真正成为人类持续发展和持久幸福的可靠保证。
对现代科学体系构成的这种认识,为我们避免将科学实证主义化,进而从“两种文化”(科学与人文)的僵硬对立中走出来开辟了道路。
在建设新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征程中,必须在文化的科技向度与人文向度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产创新于消费享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之间寻求一种“中庸之道”。
为此,既必须切实按科学规律办事,弘扬科学精神,又必须坚持人文精神,提倡人文关怀;既应该正确评估自然科学家、工程师们的价值,正确对待科学家、工程师的意见,也必须正确对待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沟通和交流,多听听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更重要的是建立两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有效机制。
论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 关键词】 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 ; 现状分析; 有效途径
人文精 神一词源于 西方 , 它是指 以人为核心 , 对于人 的本 化典籍 , 至在写东西时也会 出现诸多错别字 。这 说明当代大 甚
性、 平等 、 自由以及精神 的尊重与追求。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文精 学生人文科 学知识 的匮乏 已经不容忽视 。
职业教育
论 高校大 学生人 文 精神 的培 养
褚 云鹤
( 郑州铁路职业技 术学院, 河南 郑州 4 0 5 ) 50 2
【 摘
要】 当前时期 下, 在 随着 高等教育 日 益脱 离精英化, 业压 力 日 凸显 , 就 渐 原本 高校教育 中所致 力于的人 文精神教育也 日
渐淡化 。本文针对 高 大学生人文精神缺 失等现象进行分析 , 校 寻找建立 当代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有 效途 径, 高校 大学生以更 使
与合 作的一个平 台,人文精神是 人类精神 世界的一个 巨大财 拜金主义深 恶痛绝 , 但又 随波逐 流 , 成大 学生人文精神 的失 造
富。当前 , 大学生整 体呈 现出积极向上, 乐观进取 的精神状态 。 落与迷茫。() 2 高校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高 在 但受各方面 因素 的影响 , 目前 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仍 出 校 的办 学理念是 以实用 性为主 , 重理轻文 , 至在老师和学 生 甚 现 了一些不和谐 的音符 , 具体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失 中都流 行一句话“ () 学好数理 化, 遍天下都 不怕 ”而忽视 了对 走 , 范大学生缺乏诚信 已经成为一个不争 的事实 , 无论是名校还是 学生人文精神 的培养 ,过分强调政治教育而弱化 了道德教育 。 普 通学校 , 无论是成绩 好的还是成 绩差 的, 这种现象 都普遍存 目前公共课 中涉及到人文教育的课程多数是理论课 , 与 以陶 这 在 。学习上有抄袭作业 , 考试作弊, 论文造假等现象 ; 生活中则 冶情 操、 开阔视野 、 传承文化 为宗 旨的广博 的人文精神教育 相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探讨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探索自然、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品质,它包括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等方面。
而人文精神则是指人类在追求自我完善、关注人类命运、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品质,它包括了人文关怀、道德修养、文化传承等方面。
这两种精神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涵。
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往往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轻素质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讨有效的培养路径和方法,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和未来的社会栋梁,他们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不容忽视。
他们是科技进步的推动者,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更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力军。
当代大学生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他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着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他们将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无论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还是新材料等领域,都活跃着当代大学生的身影,他们的创新成果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当代大学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
他们不仅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更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中,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途径
1 确 立 环境 育 人 的教 育 理 念 . 2
所 谓 环 境 育 人 是 指 “ 一定 时 代 背 景 下 . 育 者 按 照 育 人 目标 的 在 教 进 行 全 方 位 、 层 次 的影 响 , 学 生 一 入 校 就 置 身 于 一 个 健 康 的 人 文 多 使 要求 , 自觉 能 动 地 营 造 良好 的育 人 环 境 , 学 、 理 、 分 地 利 用 环 境 环 境 之 中 。 同 时 , 展 一 系 列 有 益 的 活 动 , 大 学 生 在 亲 身 体 验 中 , 科 合 充 开 使 逐 资 源 为 育 人 服务 以提 高 育 人效 果 的一 种 教 育 方 法 和艺 术 。”环 境 作 为 渐 建 立 起做 人 、 事 的 良好 标 准 . 助 大学 生 们 树 立 正 确 的世 界 观 、 做 帮 人 种 物 质 存 在 的 状 态 , 不 停 地 作 用 于 其 内的 一 切 事 物 , 这 种 作 用 会 而 生 观 和 价值 观 。 既 有 正 面 的作 用 , 有 负 面 的作 用 。环 境 育 人 是 学 校 育 人 工 作 的 重 要 也 23 建设 榜 样 激 励 机 制 _ 方 面 , 是学 校 育 人 的 重 要 手段 。 为 培 养 和 塑 造 人才 的校 园环 境 , 也 作 是 人 们 常 说 :榜 样 的力 量 是 无 穷 的 ” 者 “ 朱 者 赤 近 墨 者 黑 ” 意 “ 或 近 , 教 育 的 主要 场 所 . 是 大 学生 人 文 精 神 培 养 的 重要 平 台 。 今 . 有 哪 也 如 没 思 就是 说 人 与 人 之 间 在 思 想 上相 互 影 响 、 互 作 用 。生 活 在 集 体 中 的 相 所 大 学 能 够 离 开 校 园 环 境 建 设 而 完 成 如 此 丰 富 而 全 面 的 大学 生 人 大 学 生 , 治 上 、 想 上 和 价 值观 上还 不 是 很 成 熟 , 容 易 受 到 周 围 事 政 思 很 文 精 神教 育 。高 校 校 园 如 果缺 乏 丰 富 的 信 息 和 知 识 环 境 , 其 量 只 是 充 物 和 人 的影 响 , 现 很 大 的 不稳 定 性 。 呈 同时 , 学 生 是 青年 人 中 的优 秀 大 个 精神 贫 乏 的 校 园 , 以担 当起 育 人 的 重 任 。 教 育 最终 要 保证 学 生 难 分 子 , 们 思维 活跃 、 力 充 沛 、 现 十 分 敏 感 , 常 在 私 下 比 较 自己 他 精 表 常 充分 、 自由的 个 性化 发展 , 校 不 能 因 为 就 业率 的 困扰 . 高 简单 把学 生 培 和他 人 之 间 的 表 现 和 能 力 。 当发 现 自己 和 别 人 之 间 的差 距 时 , 到 自 受 养 成 “ 业 机 器 上 的一 枚 枚 齿 轮 ”因 此 , 今 高 校 对 于学 生 的 教 育 既 工 当 尊 心 的 驱使 就会 产 生 一 种 紧迫 感 , 思 想 上 督 促 自 己奋 发 努力 , 极 在 积 要 解 决 学 生 个 性 化发 展 问题 ,又 要 解决 学 生 综 合 素 质 提 高 的 问题 : 既 进 取 ; 行 为 上 调 整方 式 , 至 效 仿 他 人 , 求 尽 快 赶 上 。 在进 行 大学 在 甚 以 要 提 高 人 的 智 慧 又要 减 少 学 习 的 层 次 , 到 有 的放 矢 。能 做 到这 一 点 做 生人 文 精 神 培 养 的研 究和 实 践 过 程 中 。 们 要 充 分 并 且 巧 妙 的 利用 榜 我 的就 是环 境 教 育 模 式 , 创 造 一 切 有 利 的环 境 , 大 学 生 身 心 实 施 全 即 对 样 示 范 这 一 生 动 、 际 和有 效 的方 式 , 力 宣 传 那 些 具 有 高 尚 理 想 、 实 大 品 方 位 的积极 影 响 , 他 们 自主 而 有效 地 掌 握 所 需 的 知 识 、 性 化 发 展 , 使 个 质 优 秀 、 格健 全 、 人 心理 健 康 、 想 进 取 、 神 丰 富 、 德 高 尚 和拥 有 丰 思 精 道 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择业环境 , 健康全面的成 长。 富人 文 底 蕴 的 优 秀 大学 生 。 同时 . 们 要 有 效 地 发 挥 榜 样 的模 范带 头 我 1 树 立 通识 教 育 的教 育 理 念 . 3 作 用 , 每 一个 人 成 为一 个 样 板 , 染 一 部 分 人 , 而 在 大 多 数 同学 的 使 感 从 通识教育是一种涵养人文精神 的教育 。 当今教育者在 由于受到 当 心 理 上 产 生 共 鸣 , 成 一 种 强 有 力 的 推 动 作用 。 只有 这样 才 能 提 高 广 形 代 人 文 主 义 教育 思 潮 的 影 响 , 积极 思 考 如 何 塑 造 学 生 的健 全 人 格 并 完 大 同学 的热 情 , 强 广 大 同 学 整 体 的人 文 情 怀 , 励 广 大 同 学 培 养 终 增 鼓 善 其 思 维 方式 。自工 业 革 命 以 来 , 典 人 文 传 统 日渐 衰 落 . 学 技 术 成 古 科 极 关 怀 的 意识 , 入 思 考 关 于 人 生 和 价 值 的意 义 。 深 为 学 校教 育 的流 行 话 语 , 注重 实 用 知 识 与 实 用 技 能 的 培 养 也 逐 渐 代 替 人 格 养成 而 成 为 学 校 教 育 的 主要 追 求 目标 。 管 全人 教 育 无 意 否 定 科 3 建 设大 学 生 人 文 精 神 培 养 的 实践 平 台 尽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承载着家庭和国家的期望与希望,其人文精神的塑造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物质化、功利化的思维和行为倾向,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
因此,如何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成为摆在教育和社会发展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首先,人文教育是重塑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
人文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意识。
大学应该开设丰富多彩的人文课程,如文学、历史、哲学等,引导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探索和思考。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研究,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增强对人文的认同感和热爱。
此外,大学可以组织各类学术讲座和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其次,倡导真善美是重塑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策略之一。
真善美是人文精神的基本要素,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价值目标。
大学要教育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推崇诚实、守信、友爱、勤奋等美德,鼓励学生参与公益事业和志愿活动,提升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大学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再次,培养批判思维是重塑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
批判思维是受到启发的思考过程,要求学生通过思辨和逻辑推理来审视问题和事物。
大学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此外,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质疑权威,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通过批判思维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文,应对社会变革和创新需求。
最后,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和幸福观是重塑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之一。
当代社会存在着功利化的价值观,竞争压力巨大,很多大学生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而忽视了精神追求和内心的满足。
大学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和幸福观,告诉他们成功的定义不仅仅是物质的成功,更包括精神层面的成功和个人成长。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传承与弘扬人文精神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传承与弘扬人文精神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承载着时代赋予的使命。
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怎样传承与弘扬人文精神成为了大学生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培养、社会关怀、公益行动三个方面来探讨当代大学生使命传承与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教育培养教育是人才成长的摇篮,也是传承人文精神的关键环节。
大学生作为接受教育培养的阶段,应该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首先是学科知识。
大学课程设置中要注入适当的人文内容,让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中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如哲学、文学、历史等。
其次是思维方式。
要倡导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人文思考和文字表达能力,让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从人文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和解决。
最后是全人教育。
大学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机会,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充实自己的非学科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社会关怀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大学生要发挥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作用,关心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出人文精神的价值。
首先是关心老人。
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所学技能,开展志愿活动,为老年人提供社区服务,陪伴他们度过晚年。
其次是关心留守儿童。
大学生可以组织带领学生志愿者团队,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协会,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健康,与他们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
最后是关心弱势群体。
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居民提供帮助,为残疾人和失学儿童捐赠物资,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通过这些社会关怀和帮助,大学生不仅能够弘扬人文精神,也能够锻炼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三、公益行动公益行动是大学生传承与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之一。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是参与环保行动。
大学生可以组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倡导绿色出行、减少塑料污染、垃圾分类等环境保护行动,加入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
大学生爱国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大学生爱国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当今社会中,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其爱国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作为年轻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承担着培养学生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国家建设者和传承者的重任。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爱国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措施。
一、爱国教育的重要性爱国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基本任务之一。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能够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塑造他们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爱国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奋发向前的动力,推动他们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指热爱人类,尊重人类的内在价值,关注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追求。
大学生要具备人文精神,注重人的个体价值,关心社会问题,培养人情味和人道主义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爱心和担当的人才。
三、大学生爱国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的实施措施1. 加强课堂教育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人文修养,可以在各类课堂中加入相关的教学内容。
比如在历史、政治、文化等课程中,通过讲授先进的爱国人物事迹和优秀的人文作品,引导学生提高思想境界和情感认同。
2. 组织实践活动大学可以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文化艺术活动等。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祖国的美好,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3. 建设学生组织学校可以建设各类学生组织,如学生社团、学生会等,让学生在组织中学习理论知识,并参与志愿者服务、文化活动等实践项目。
通过参与组织活动,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责任心和领导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4. 加强师生交流为了促进大学生爱国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学校应加强师生交流。
老师可以开展讲座、座谈会等形式的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通过与老师的互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和人文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若干方法和途径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一词,《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
”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二、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与现实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开始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将之视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1995年12月28日,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报告会”上,时任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周远清大声疾呼:应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并认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更应当成为我们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思考问题。
”1998年,教育部又推出了加强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举措,即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随后,又在一些普通高校设立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同时,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如季羡林教授、杨叔子教授、周之良教授等也都积极地呼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可见,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社会舆论,都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三、关于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些想法
1、学校首先要确保教师的人文素养过关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要确保教师人文素养能够过关,只有教师的人文素养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能够起到教育的作用。
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精神面貌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现代教师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下
面几方面的内容:(1)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
(2)对教育的理想不断追求。
没有理想的教育,便不能造就理想的人,没有理想的人,便不能创生理想的社会。
(3)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和正义。
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途径。
在存在各种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能增强人的社会能力,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和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存状态,缩小社会性的不平等。
2、在大学生中普及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中基础但不可或缺的成分,是人文精神的客观体现,人文知识包含了先哲大师们的智慧结晶。
人文精神需要人文知识的铺垫,现代大学生重视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而往往忽视了看似无用且枯燥乏味的人文历史知识,这也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人文知识包括(1)历史知识。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现实的教育应该考量如何使学生更有力地推动历史,如何接续人类文明成果,进而使自身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
(2)哲学知识。
教育如果把人的解放当作理想的目标,就会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3)宗教知识。
可以这样说,学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应该就是人性“向善”的教育。
“向善”的力量足以使学生做人讲诚信、做事守承诺,足以使学生胸怀扩大,拒斥浅薄、超越功利。
(4)美学知识。
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让学生与世俗人生保持适度距离,生活得有情致、有韵味、有活力、有光彩、有价值。
学校应当对这些相关课程予以重视,引进这方面人才和师资力量。
3、学校应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种人文活动
大学生在学习人文知识的同时,应当参与到人文活动当中,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高效全面的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1)举行书友会。
名著作为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载体,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学校应当定期开书展,提供学生阅读的场所,开展活动吸引学生阅读名著,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人文价值和人文魅力。
通过书友会,大学生的思想的得到交流,精神境界也会相应提升。
(2)组织大学生志愿活动。
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志愿服务类的活动无疑对个人的思想和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各类活动中,也唯有志愿活动最能彰显出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
现在各大高校也不缺少志愿服务类的组织,就目前大学生志愿活动来说,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关部门应当总结反思已有的经验和成果,在原有的常规活动中总结出自己的特色和特点,与时俱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从而形成良好地人文氛围,让人文精神渲染到每一个大学生。
(3)举行书画展以及其他文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