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长短季节变化规律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3-3昼夜长短学案教案

高中3-3昼夜长短学案教案

第三课时昼夜长短教学要求①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难点)教学过程1、在图中标出教师节和元旦时太阳直射点的大致位置,并画箭头表明其移动方向。

2、简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纬度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H为,从直射点向递减。

季节变化规律:同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值;反之,达最值。

(二)学习知识三、昼夜长短的变化1、读P17图1-3-8“昼弧和夜弧”,用铅笔标出晨昏线。

明确每条纬线在昼半球和夜半球的范围。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

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反映了该地区昼和夜的长短。

若昼弧大于夜弧,则长短;若夜弧大于昼弧,则短长。

2、读P12图1-2-3“昼半球和夜半球”,明确晨昏线、地轴、太阳光线、赤道之间的关系。

地轴和赤道平面,太阳光线和晨昏线平面。

3、读P15图1-3-4“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标出各个节气的晨昏线,探讨分析晨昏线在地球公转运动中的位置变化规律与原因。

由于的存在,导致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来回移动,晨昏线随之来回摆动。

小结: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晨昏圈在地球表面摆动(摆动幅度23026’×2)→晨昏圈把各纬线圈分割成的昼弧和夜弧的长度不断变化→昼夜长短不断变化。

4、读教材P171-3-9“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图,明确每个时期晨昏线的位置,进而分析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太阳直射,晨昏线与经线圈。

全球各地昼夜。

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在,晨昏线与极圈。

及其以北地区出现现象,昼长由向递减,夜长由向递增,及其以南地区出现现象。

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晨昏线与极圈。

及其以北地区出现现象,昼长由向递减,夜长由向递增,及其以南地区出现现象。

小结:直射半球(夏半年)昼夜,纬度越高昼越,在高纬地区(900-直射纬度值的以上纬度)出现 ;非直射半球(冬半年)昼夜,纬度越高昼越,在高纬地区(900-直射纬度值的以上纬度)出现 ; 二分日时全球昼夜。

高中地理第1章地球的运动第2节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教案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1章地球的运动第2节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教案第一册

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通过地理课件的演示,观察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

(地理实践力)2.结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总结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综合思维)3。

运用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及其意义。

(人地协调观)一、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弧和夜弧: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与它所在纬线昼弧与夜弧的长度有关.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

2.变化规律(1)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北半球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

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到最大.(3)北半球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其中,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极夜范围也达到最大。

(4)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5)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时.二、四季的更替1.天文四季(1)表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2)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出现明显的四季变化。

(3)划分①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起点.②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为四季的起点.2.气候四季(1)划分目的:与气候变化相吻合。

(2)划分方法:北温带国家多把3、4、5月确定为春季,6、7、8月确定为夏季,9、10、11月确定为秋季,12月和次年1、2月确定为冬季。

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恰好相反。

(1)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别越大。

()(2)自9月1日到教师节,我国各地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3)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短。

()(4)全球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特征明显;低纬度、高纬度地区“四季模糊”,特征相似。

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四季更替学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四季更替学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四季更替学案【预习目标】1. 通过通读教材,能归纳并且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 了解天文四季与传统四季的区别3. 了解全球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依据学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出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2 、完成预习自测题目:书面完成3 、预习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教材中的春秋分、冬至日、夏至日的光照图,建议自绘简图观察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差异一、昼夜长短的变化二、四季的更替1、由于和的时空变化使得太阳辐射有了时空变化,形成了四季和五带。

2、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是一年内白昼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3、为使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相符合,北半球一般划分为:春季三个月,夏季三个月,秋季三个月,冬季三个月。

4、以和为界限,可把地球表面粗略的划分为五个热量带5、就全球的温差状况来看的话:四季更替表现最明显的是何地区(低、中、高纬度)?6、气候四季与天文四季的区别【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填空】课内探究案学习建议:建议同学们能够自绘太阳光照侧视图和俯视图,分别表示二分二至的光照情况,从中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探究点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规律:1.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夜;2.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3.太阳直射点向那个方向移动,那个半球就昼渐;4.太阳直射点移动至最北时(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5.太阳直射那个半球,昼长就向那个方向递增,该半球极点附近出现极昼;6.赤道上全年,昼夜年变化幅度为小时,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越。

7.南北半球不同,纬度数相同的两地在同一天昼夜状况恰好相反。

(在课本图1-23中获得)结论1:某地的昼夜长短情况取决于。

结论2: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则取决于。

探究点二:昼长的计算方法(方法一)下表为“我国某地连续两天日出、日落时刻表”,据表得出方法:该地今日的昼长时间为小时分。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2.不同纬线上的比较则引导学生,昼弧夜弧的长短比较,本质上是经度跨度的比较。
3.综合得出同一原则为跨越经度度数的比较。
通过比较同一纬线和不同纬线上的昼弧和夜弧,得出统一办法,适用于所有的昼弧夜弧比较,降低比较难度。
规律
1.展示二分二至日的昼弧夜弧长短状态。
2.先讲解二至日为昼夜长度的极值,春秋分为平均值,和学生一起推出,中间的过程为极值和平均值的变化过程。同时将这知识灌输到变化过程中。
3.在太阳直射轨迹图上,展示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展示规律,同时强调,昼夜长短和昼夜长短变化并不一致。
1.展示基本知识。
2.先找极值再找变化规律,将知识点简化。
3.总结知识,分点归纳,并强调学生易错易混点。
小结
将昼夜长短和昼夜长短变化浓缩成两张简表,巩固知识。
巩固知识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授课教师姓名
单分昼弧夜弧
2.昼弧表示的意义及其昼夜长短的比较
3.一年里昼夜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昼夜长短的比较
2.一年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难点
1.昼夜长短的比较
2.一年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展示一张营业时间牌,教师提问:冬夏两个季节上班时间的不同
生活中常见的与昼夜长短相关的现象,
概念
利用极点俯视图和赤道俯视图,图中标注两种不同颜色的直线,红色表示白昼,黑色表示黑夜,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添加晨昏线展示昼弧和夜弧,让昼弧夜弧概念表示得直白易懂。
昼弧夜弧长短的判断
1.先作简单的同纬度上昼弧和夜弧的比较,并得出方法。

昼短夜长课程设计方案

昼短夜长课程设计方案

昼短夜长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公转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2. 学生能描述并解释在不同季节中,我国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3. 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观察图表等方法,分析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地球公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观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增强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2. 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 学生通过学习,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培养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类课程,以地球公转及昼夜长短变化为主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践性与探究性。

学生特点: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好奇心强,善于提问,对自然科学有浓厚兴趣。

教学要求: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取得进步。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公转的定义、特点及其对地球表面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2.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介绍不同季节我国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原因。

3. 地球公转与人类活动:探讨地球公转对人类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影响,如农业、交通、能源等。

4. 实践活动:运用地球仪、观察图表等方法,观察和分析昼夜长短变化现象。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地球公转基本概念的学习,了解地球公转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第二课时:学习不同季节我国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原因。

第三课时:探讨地球公转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举例说明其影响。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课时2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课时2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

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绘图和计算机演示,理解昼夜长短随纬度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2.了解四季更替现象,理解五带划分标准。

3.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比较等,培养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1.特点(1)昼弧和夜弧的界线——晨昏线。

(2)昼夜长短取决于昼弧和夜弧的长度①昼长夜短:昼弧长于夜弧。

②昼短夜长:昼弧短于夜弧。

③昼夜等长:昼弧等于夜弧。

2.规律(1)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3)北半球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思考1.北京天安门广场日出时升起国旗,国际劳动节和我国国庆节,哪一天升旗早?答案国际劳动节。

二、四季的更替1.成因2.纬度差异(1)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的是:低纬度地区。

(2)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也不明显的是:高纬度地区。

(3)四季更替最明显的是:中纬度地区。

3.四季的划分 (1)四季的天文意义①夏季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季节。

②冬季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的季节。

③春秋季则是冬夏季之间的过渡季节。

(2)类型①我国传统四季: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

②欧美四季:传统上以“二分二至”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

③北温带气候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④候平均气温四季⎩⎪⎨⎪⎧夏季:候均温超过22℃冬季:候均温低于春、秋季:候均温介于10℃和22℃之间思考2.全球哪些纬度地区“四季分明”,哪些地区“四季模糊”? 答案 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四季模糊。

三、五带的划分1.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划分思考3.五带的范围与黄赤交角的度数有什么关联性?如果黄赤交角的度数变大或变小,五带的范围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答案以北半球为例,热带和寒带的范围都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温带的范围等于90°减去两个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半球同理。

昼夜长短教案

昼夜长短教案

昼夜长短教案教案标题:昼夜长短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明白昼夜长短的形成原因。

2. 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能够描述不同季节和地理位置的昼夜长短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昼夜长短的原因和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能够描述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1. 地球仪和模型2. 实验器材:手电筒、小球、地图等3. 多媒体课件和图片资料4. 教学实验设计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季节的昼夜长短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昼夜长短的原因。

第二步:理论学习通过地球仪和模型,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让学生理解昼夜长短的形成原因。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第三步: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利用手电筒、小球和地图等器材,观察和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从而探究昼夜长短的原因和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四步:拓展应用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让学生探讨不同季节和地理位置的昼夜长短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五步:总结复习对昼夜长短的原因和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布置相关作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知识。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立秋也称七月节,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 节气。古时在民间立秋当天有摸秋、秋忙会、贴秋 膘、晒秋、祭祀土地神、庆丰收等习俗。北京时间 2022年8月7日20时28分57秒,我国进入立秋节气。 右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示意图。
2021中图版
昼长和夜长的判读
•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
和夜弧。
昼弧
•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了在赤道
上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
夜弧不等长。
• 如果昼弧比夜弧长,则白昼长、黑 夜短;反之,则黑夜长、白昼短。昼弧
夜弧 晨昏线
昼夜长短变化的计算 The calculation of the length of day and night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1.说明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成因
2.理解四季更替及其成因 3.知道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
情境导入
到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是中华儿女的 心愿与期盼。一年中的大部分日子,国旗升起的时 刻就是天安门广场的日出时刻。下表为天安门广场 不同日期的升旗时刻。
B 1.中午前后,维加内拉村落
安装的镜子大致朝向( ) A. 东方 B. 南方
C C. 西方 D. 北方
2.与12月相比,11月反射镜( ) A. 转动角度较大,倾斜角度较大 B. 转动角度较小,倾斜角度较大 C. 转动角度较大,倾斜角度较小
B D. 转动角度较小,倾斜角度较小
3.维加内拉村落一年当中照不到太阳光的时间大约为( ) A. 1个月 B. 3个月 C. 5个月 D. 7个月
C A.清明 B.小寒 C.大寒 D.寒露
9.从立春到立夏,最可能出现在黄河流域的现象是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学习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学习教案

7、昼夜平 分规律:春 秋分日,全 球
(quánqiú) 各地昼夜平 分,均为12 小时。赤道 上终年昼夜 平分,均为 12小时
第17页/共21页
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八页,共21页。
三、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的计算(jì
suàn)
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日
出时间) 2
=(日落时间-12)
2
夜长时间=24-昼长时间=(24-日落时间) 2 = 日出时间 2
D.丁
第15页/共21页
第十六页,共21页。
6、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向 哪个(nǎ ge)半球移动,哪个(nǎ ge)半 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 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与太阳直射点 位置无关。
23°26´ N 赤道
23°26´ S
A
C
B
D
南回归线
第16页/共21页
北回归线
A
第十七页,共21页。
第11页/共21页
第十二页,共21页。
例:地球(dìqiú)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中的阴影 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问题 。
(1)比较甲、乙、丙三地,一 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 是(B )
(2)A.甲 B.乙 C.丙
(3)(2)一年中甲、乙、丙三 地 正 午 ( z h è n g w ǔ ) 太 阳 高D 度变化幅度( )
日出时间=12-(昼长/2) =夜长/2 =24 -日落时间
第18页/共21页
日落时间=12+(昼长/2) =24-夜长/2 =
第十九页,共21页。
【练习1】我国沿海处30°N的某校地理课外小组,在某日测得当 地日出、日落时间(shíjiān)分别为北京时间(shíjiān)6:40、16:40。

初中地理昼夜状况教案

初中地理昼夜状况教案

初中地理昼夜状况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解释昼夜现象的形成。

2. 能够观察和描述昼夜变化的特点。

3. 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理解季节变化的成因。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现象的影响。

2. 昼夜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

2.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日历或季节变化图。

3. 昼夜变化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我们每天经历的昼夜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 学生分享:地球自转和公转。

二、地球自转和公转(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方向。

2. 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和方向。

3.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现象的影响。

三、昼夜变化的特点(10分钟)1. 观察和描述昼夜变化的特点。

2. 学生分享:昼夜变化的特点。

四、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0分钟)1. 讲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 学生分享: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五、季节变化的成因(10分钟)1. 讲解季节变化的成因。

2. 学生分享:季节变化的成因。

六、实践环节(10分钟)1. 观察日历或季节变化图,记录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 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现象的影响。

七、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延伸:1. 深入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更多知识。

2. 观察和研究不同地区的昼夜变化规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现象的影响,以及昼夜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通过观察和记录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一)——昼夜长短的变化一、学习目标掌握昼夜长短的季节和纬度变化规律 二、新课学习(一)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时间变化规律)【活动1】观察表示昼夜长短的昼弧和夜弧,并思考以下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____(填纬度)2.在图甲和图乙中分别标出赤道,地轴,地球自转方向,晨线,昏线(若没有,可不标出),并在乙中将夜半球涂黑。

3.在图乙中标出北京所在纬线的昼弧和夜弧,并判断此时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

图甲 图乙【活动2】观察夏至日晨昏线平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_______(填纬度)2.在图中分别标出赤道,地轴,地球自转方向,晨线,昏线(若没有,可不标出),并在图中将夜半球涂黑。

3.标出北京对应的昼弧和夜弧。

4.根据图中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判断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

【活动3】观察冬至日晨昏线平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_______(填纬度)2.在图中分别标出赤道,地轴,地球自转方向,晨线,昏线(若没有,可不标出),并在图中将夜半球涂黑。

3.找出北京对应的昼弧和夜弧。

4.根据图中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判断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

【思维迁移】若某一天为春分日和夏至日之间的某一天、夏至图3图4日和秋分日之间的某一天、秋分日和冬至日之间的某一天以及冬至日和次年春分日的某一天时,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总结】北京地区昼夜长短情况随季节的变化规律春分日: 春分—夏至: 夏至日: 夏至—秋分: 秋分日: 秋分—冬至: 冬至日: 冬至—春 分: 【思维迁移】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随季节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结合下图理解】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活动4】观察春秋分、夏至以及冬至日晨昏线平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春秋分时,A,B,C 三点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2.夏至时,A,B,C 三点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3.冬至时,A,B,C 三点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CBAA B CB AC【思维迁移】若某一天为春分日和夏至日之间的某一天、夏至日和秋分日之间的某一天、秋分日和冬至日之间的某一天以及冬至日和次年春分日的某一天时,A,B,C 三地昼夜长短情况如何?【总结】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春秋分: 夏半年:从 月 日到 月 日,太阳直射 半球,北半球昼 夜 ,纬度越高,白昼 ,北极圈及其以北有 现象。

昼夜长短教案

昼夜长短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及分析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分析:本节内容属于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标能力要求为分析,因此要探究昼夜长短的原因以及总结其规律。

二、教材分析本节属于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的部分内容,主要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及其意义。

本节内容属于公转的地理意义,之前已学过昼夜交替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以此作为知识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分为昼夜长短现象的原因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两部分,其中昼夜长短产生的原因是变化规律的知识铺垫。

变化规律为本节课重点。

三、学情分析知识基础:课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公转会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以及昼夜交替的变化,因此,具备了进一步学习昼夜长短变化的基础。

心理基础:高一学生尚没有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基础知识,对抽象事物的空间想象能力尚显不足,需要教师运用动画和画图的形式加以直观化的呈现并进行一定的思维引导。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引起地球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过程;能总结其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读图,理解引起地球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通过画图和小组探究,提取全球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提升团队合作的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六、教学理念及设计思路1.导入中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现生活中的地理;2.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提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3.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flash、学案八、授课类型及课时安排新授课;1课时九、教学过程十、板书设计一、原因黄赤交角二、变化规律 太阳小结在这节课上我们探究了昼夜长短的原因和变化规律,大家课下积极预习,更自主排练了情景剧演示了昼夜长短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把发现的规律改编成了一首歌曲,非常有创造力,非常棒!大家在以后学习中也要留心观察生活,学习身边的地理,下课!总结全课昼夜长短的变化直射半球移向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昼现象昼渐长夜渐短。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设计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设计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学生能够掌握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和相关动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公转和昼夜长短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1)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2)运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利用地球公转示意图、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现象。

3、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图片,如夏季的北京和冬季的哈尔滨,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季节和地点,昼夜长短会有所不同?(2)提问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已有认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1)昼夜长短的概念通过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昼夜现象,向学生讲解昼弧和夜弧的概念,从而引出昼夜长短的定义:昼弧所跨经度越大,白昼越长;夜弧所跨经度越大,黑夜越长。

(2)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讲解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并与公转轨道面保持 665°的夹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从而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

(3)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展示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赤道地区全年昼夜等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长短季节变化规律教案设计
编号:②
[课题] 昼夜长短季节变化规律[授课时间] 2012-04-19
[授课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课程时间]10分钟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五个主题。

此课在承接前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交替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由于直射点的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新课标对本课时的要求是:掌握昼夜长短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说出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的原因与规律。

过程与方法。

(1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研究过程。

(2通过观察侧视日照图与多媒体动画,理解以晨昏线与纬线的关系判断昼夜长短并分析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生活中的常见地理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从而在情感上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现象的兴趣,树立其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随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一年四季中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教学媒体] 传统教具、投影仪和多媒体计算机,展示图片资料及动画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中国有句谚语:一到春分,昼夜平分。

指的是春分日这一天,白昼与黑夜等长。

在同学们实际生活中,白昼最长的季节是哪个季节?
生:夏季
师:黑夜最长的季节又是哪个季节呢?
生:冬季
师:由冬季到夏季,由夏季到冬季,昼夜的长短是如何变化的呢?
生:由冬季到夏季,昼变长,夜变短;由夏季到冬季,昼变短,夜变长。

师:非常不错,看来同学们对生活都有细致的观察。

我们生活中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有规律的变化呢?结合此问题,请同学们先自行预习一下课本。

(板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规律
二、教学精讲(主体部分
师:好了,同学们,首先我们利用PPT上给出的光照图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PPT动画呈现我们知道由于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

太阳光在任何时候都只能照到地球的一半,面向太阳的一面为昼半球,背向太阳的一面为夜半球。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就是晨昏圈,而晨昏圈将其所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与夜弧。

图上紫红色地点处于昼弧上,那此地是白天还是黑夜?
生:白天
师:黑色的地点呢?
生:白天
师:不错,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只要地球上的某地处于昼弧上,则此地为白天,处于夜弧上时,则为黑夜。

地球上某地的昼夜长短取决于此地在昼弧与夜弧的运行时间。

昼弧越长,白昼就越长;夜弧越长,则黑夜越长。

师:有了此知识基础之后,请同学们观察由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及北半球各地昼弧夜弧长短变化?(给出动画与光照图春分——夏至
师:北纬30度上的昼弧的长度怎样变化?
生:逐渐变长。

师:北极圈上的昼弧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生:逐渐变长。

师:大家由此联想一下,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各纬度昼弧又是怎样变化的呢?生:逐渐变长。

师;不错,这就说明了由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北移过程中,北半球各地的昼弧都在变长。

而我们知道昼弧越长,那白昼的时间就越长。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由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向北回归线,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教师列表板书
师:根据刚才的思路,请同学们观察由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及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给出动画与光照图
夏至——秋分
生:由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向赤道,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教师列表板书
师:非常正确。

请同学们观察由秋分到冬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及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给出动画与光照图
秋分——冬至生:由秋分到冬至,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移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教师列表板书)师:很好。

那我们再来观察由冬至到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及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给出动画与光照图)冬至——第二年春分生:由冬至到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向赤道,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教师列表板书)
师:为了检测大家学习的成果。

请同学们思考:(1)一年之中,成都哪一天的白昼最长?(2)从清明节到建军节,成都的昼夜长短如何变化?生:成都位于北半球,夏至日,昼最长。

由清明节到夏至,太阳直射点北移,所以成都的昼变长,夜变短。

而夏至到建军节,太阳直射点南移,成都的昼变短,夜变长。

课后作业:要求同学们从明天利用表格记录生活中的昼长与夜长,期末开展一次针对收集数据的讨论课。

昼夜长短随日期变化记录表日期昼长夜长师: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昼夜长短纬度变化规律与极昼极夜现象。

结束新课。

最终板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规律时间段春分—夏至夏至—秋分秋分—冬至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北南南北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昼变长,夜变短昼变短,夜变长昼变短,夜变长昼变长,夜变短 [教师反思] :本堂课利用动画与图片,体现昼夜变化过程,便于学生理解。

但是此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有点难以跟上,对老师的语言和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要加强自身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