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谱《太极拳之真传秘要歌诀 》注解
太极拳歌诀心法口诀集锦大全
![太极拳歌诀心法口诀集锦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c54ddbf51e79b896802264d.png)
太极拳歌诀心法口诀最新集锦大全太极拳懂劲指明法歌诀懂劲就是明白力,化力发力力中庸。
首先受力卸人力,学会控制再进攻。
练出结构最佳形,练沉练整练放松。
松化松顺松即变,沉实沉稳沉上擎。
那处挨上那处照,不需强求用七星。
推手多时感觉灵,节节控制皮毛听。
一臂力量总有限,协调全动力难封。
力向对方无腿处,顺人加力效能增。
懂人必须规矩己,避免得机不能攻。
练出杠杆拨撬人,练出虚实再用空。
明白沾粘不丢顶,发挥动能悟静功。
快捷还须名师喂,真懂必须实践经。
经打经验经磨练,各家各劲铭骨中。
尝试一次又一次,反复多遍境界升。
先找力尾化人劲,再找化解在途中。
学会发人微有动,掌握化解同时攻。
初用往往四肢力,渐渐使用腰腿弓。
弯弓曲弓之字弓,周身一家六张弓。
初学用弓要如弓,弯曲四肢肾后撑。
增大幅度练耐力,一切渐回自然中。
化劲都有不同味,发劲人人有特征。
功夫与理要符合,技巧实用相人生有竟学无涯,蹬上高山更见峰。
艺不得法行路远,学而不练空谈兵。
循序渐进适老弱,超强训练宜年青。
学来人家用成己,举一反三四五通。
用功还须用心计,熟知人时心不惊。
心平气舒胸有数,应对总在预料中。
太极拳劲好弹性,太极拳劲整长惊。
太极拳劲较圆活,太极拳劲虚幻空。
太极拳劲静待动,太极拳劲绵中钉。
太极拳劲阴与阳,太极拳劲灵和轻。
太极拳劲沾又粘,太极拳劲化又封。
太极拳劲变不尽,太极拳劲巧妙精。
懂劲就是知规律,懂劲练出明白功。
懂劲一般练有用,套路劲别随意更。
懂到动时再懂静,懂劲反复境界升。
万人千姓一百劲,难能劲劲都适应。
不懂劲时似神秘,真懂也觉很普通。
懂劲自认已明白,清楚背面有陌生。
太极拳练功解歌诀学拳无路练为径,拳劲有道用乃通。
十看百问终糊涂,生欲受用下死功。
死功练出灵活劲,规矩求得拳正宗。
死功就是不退缩,一步一步攀百遍不如千遍熟,千遍巧后万遍精。
年年不如月月练,天天不如时时功。
拳法秘诀一字练,练被练化练进攻。
练松练沉练变易,练气练意练觉听。
练快练慢练定力。
练刚练柔练中庸。
太极拳经歌诀》六首(依《太极拳谱》沈寿点校本转录):
![太极拳经歌诀》六首(依《太极拳谱》沈寿点校本转录):](https://img.taocdn.com/s3/m/c52d701cb52acfc788ebc902.png)
太极拳经歌诀》六首(依《太极拳谱》沈寿点校本转录):太极拳经歌诀》六首(依《太极拳谱》沈寿点校本转录):其一: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
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
其二: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右宜有虚实处,意上离下后天还。
其三:拿往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其四: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快手慢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
其五:掤履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其六: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
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
以上近定为张三丰传王宗岳《太极拳经歌诀》,亦名《乾隆手抄本太极拳经歌》六首。
第一首歌诀: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
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
据人民体育出版社91年版《太极拳谱》沈寿点校本,谱后「注二」曰:【「束烈」不可解,别本有作「束肋」则可解。
「束肋下气」即含有气沉丹田的意思】。
「注三」曰:【「胃音」不可解,别本有作「用意」可解。
以上「束烈」、「胃音」肯定因辗转传抄而产生的讹错。
姜容樵原注曰「胃音」、「束烈」等字皆存原文。
】年同样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刘嗣传着《武当三丰太极拳》认为「束肋」应作「束胁」,「胃音」应作「威音」。
(五指已改正作五趾)。
余以为其实「胃音」是「胸背」之误,「束烈」是「束敛」之误。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胸作「匈」,曰:「今『胷』行而「匈」废也」。
故前人「胸」字常写作「胷」。
《辞海》「胷」是「胸」的异体字,即同字异写,同一字的两种写法。
可能是转抄底本字迹,有些模糊,抄时把「胷」误作「胃」。
「背」字如中间模糊两旁清晰,极容易误作「音」。
「敛」字繁体作「敛」,如上半模糊缺损而祗见下面四点,也很容易被误认为「烈」(「烈」、「敛」音近)。
「指」(手指)和「趾」(脚趾)两字不能通用,应作「趾」为是。
至于「胃音」作「用意」或「威音」。
「束烈」作「束肋」或「束翥肋」,皆于义理不合,尤「威音」乃「威音王佛」古佛的简称。
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
![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https://img.taocdn.com/s3/m/661a83ed580216fc710afd76.png)
《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正文]歌诀一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
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
(“胃”“音”“束”“烈”等字皆存原文)[校勘](1)正文依[姚本]《太极拳讲义》(2)[炎本][寿本]题作《太极拳经歌诀》(3)[赵本]“胃音开劲”作“威音开劲”。
[诠释]此为身法歌诀。
所谓身法,乃身体主导权衡拳势动态之组织法则。
其关键为端正,自然、顺舒、灵动。
为符合此四原则,武禹襄提出了《身法八要》。
即“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
而李亦畲传抄的《各势白话歌》一开场就是四句歌咏:“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裹裆护肫须下势,涵胸拔背落自然。
”简洁明了地注释了武之《身法八要》。
而杨澄甫《身法十要》则为:“提起精神,虚灵顶劲,松肩沉肘,气沉丹田,手与肩平,膝与胯平,尻道上提,尾闾中正,内外相合。
”提法略有不同,而实质则一,法门不二。
而本歌决是为身法之大要。
所谓“贯顶”是虚领顶劲,即提顶,或称“顶头悬”。
太极拳要求“四平”,即“心平、眼平、顶平、肩平”。
心平则气正,眼平则意正,顶平则头正,肩平则身正。
顶劲的要求,就是通过心、眼、顶、肩的顺序,在其四平的基础上,头顶百会穴虚虚领起,若有若无,如临虚空而神贯于顶,处于勿忘勿助的虚领状态。
头为诸阳之首,位居至高,内藏脑髓,为清虚之地,乃元神之府,周身之主,全身之纲领,五官百骸莫不本此为向背。
百会朝天,天门洞开,此方寸之地的虚领,可提纲挈领竖路线,提举一身阳气,而致元神“天根月窟常来往”,机气通畅,浩气流行,达到炼气化神之成功。
正如陈鑫所说:“周身精神全系于顶,故顶劲起来,是在似有似无之间。
”自可免除太极拳板滞之病,而带来一片灵动,一派生机,正如诗之歌咏:“一片机灵写太和,全凭方寸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太和。
”所谓“顺项”就是颈项松竖,寓意向上,顺势随转,以应各方,与虚领顶劲、含胸拔背等要领相配合,合在一起集中体规向上的力量,顶劲虚领,颈项顺竖,含胸拔背,形成纲举目张之势,从而提挈全身。
太极十三势歌译注
![太极十三势歌译注](https://img.taocdn.com/s3/m/fb4ee738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d2.png)
太极十三势歌译注太极拳起源地温县陈家沟太极园雕塑太极十三势歌是历代太极拳师十分重视的歌诀,相传是古代拳师王宗岳所作,其中包含了练习太极拳的要点。
十三势歌语言精练、内涵深刻,值得每一位喜爱太极拳的人细细品味。
太极十三势歌诀: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太极十三势歌译文:(一)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译:十三个动作总的基础功法是无极桩,他的关健在人体腰曲的中间点,此处是上传下导的桥梁,是人体受压力最大的地方,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问题。
就是要在此韧带处调节平衡。
(二)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译:必须注意人体各个部位的平衡(虚实)并转换平衡(虚实),如不这样身体就会不是一完整的整体平衡(虚实)。
(三)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译:只有按照正确的规范的功法来参悟平衡,放松、稳实、得力的基础上来思悟和理解功法,才会明白其中平衡的真正含意。
它们对立统一时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认识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准确地体察对方武功的深浅。
(四)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译:每种站桩、走架、推手、散手、发放手都须在平衡、腹部坚实点、韧带、肉、骨中去体会思悟他的真正含意并完善他,这时得到的太极拳功法感觉不到费什么功夫。
(五)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译:时刻注意腹部坚实点到四方八面的韧带,在从四方八面回到腹部坚实点的韧带,它和松静稳实的腹部及清空宽广的胸部组成一个完善的腹部坚实点。
(六)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译:在练拳的过程中,全身各处韧带都要尽量松开,使人感到骨与骨之间好像没有韧带牵连着似的,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力,它是一种连绵不断的,圆转自如的,可刚可柔的,能化能打的和富于弹性的韧带。
太极拳老谱密钥九诀
![太极拳老谱密钥九诀](https://img.taocdn.com/s3/m/ba6fac3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92.png)
太极拳老谱密钥九诀一全体大用诀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着封。
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
搂膝拗步斜中找,手挥琵琶穿化精。
贴身靠近横肘上,护中反打又称雄。
进步搬拦肋下使,如封似闭护正中。
十字手法变不尽,抱虎归山采挒成。
肘底看捶护中手,退行三把倒转肱。
坠身退走扳挽劲,斜飞着法用不空。
海底针要躬身就,扇通臂上托架功。
撇身捶打闪化式,横身前进着法成。
腕中反有闭拿法,云手三进臂上攻。
高探马上拦手刺,左右分脚手要封。
转身蹬脚腹上占,进步栽捶迎面冲。
反身白蛇吐信变,采住敌手取双瞳。
右蹬脚上软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
上打正胸肋下用,双风贯耳着法灵。
左蹬脚踢右蹬式,回身蹬脚膝骨迎。
野马分鬃攻腋下,玉女穿梭四角封。
摇化单臂托手上,左右用法一般同。
单鞭下式顺锋入,金鸡独立占上风。
提膝上打致命处,下伤二足难留情。
十字腿法软骨断,指裆捶下靠为锋。
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跨虎闪正中。
转身摆莲护腿进,弯弓射虎挑打胸。
如风似闭顾盼定,太极合手式完成。
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
二十三字行功诀1、十三字:“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2、口诀: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着势难逞。
按手用着似颠倒,二把采住不放松。
来势凶猛挒手用,肘靠随时任意行。
进退反侧应机走,何怕敌人艺业精。
遇敌上前迫近打,顾住三前盼七星。
敌人逼近来打我,闪开正中定横中。
太极十三字中法,精意揣摩妙更生。
三十三字用功诀逢手遇掤莫入盘,黏粘不离得着难。
闭掤要上采挒法,二把得实急无援。
按定四正隅方变,触手即占先上先。
掤挤二法趁机使,肘靠攻在脚跟前。
遇机得势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
周身实力意中定,听探顺化神气关。
见实不上得攻手,何日功夫是体全。
操练不按体中用,修到终期艺精难。
四八字法诀三换二捋一挤按,搭手遇掤莫让先。
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
避人攻守要采挒,力在惊弹走螺旋。
逞势进取贴身肘,肩胯膝打靠为先。
21条拳术歌诀全背下来,太极功夫涨得快!
![21条拳术歌诀全背下来,太极功夫涨得快!](https://img.taocdn.com/s3/m/c17cb3d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c7.png)
21条拳术歌诀全背下来,太极功夫涨得快!为了使太极拳爱好者在初学时,就能对套路中各个术式的技击方法有一个基本概念。
换句话说,就是要使初学的人懂得:太极拳的一手一式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可以随意乱动?用拳术歌诀配合逐式示范动作来进行教学,不但令人易于记住这些术式技击动作的基本概念,以保证动作姿势不致离谱太远;同时,又能有效地助长初学者的锻炼情趣。
从俯趣之中引出浓郁的乐趣,由乐趣中进而培养志趣,这样就有助于养成坚韧不拔的锻炼习惯,做到“拳打一生”。
1.太极拳术重用意,腰如车轴心行气;静松稳匀缓合连,走架莫忘此中理。
2.起势守静待人动,气沉丹田精神提。
棚捋挤按揽雀尾,沾连粘随勤练习。
3.单鞭抹勾向胸逼,旋腕一鞭劲须齐。
提手上势合着封,敌若抽手进身挤。
4.白鹤亮翅挤靠分,悬顶坐身寸腿踢。
搂膝拗步搂手打,心眼身手步合一。
5.手挥琵琶主采挒,穿绕沾化借他力。
进步搬拦捶胸胁,搬拦得法显技艺。
6.如封似闭守中攻,坠身脱铐长劲逼。
十字手法变无穷,拧裹钻翻开合奇。
7.抱虎归山破后敌,心清眼明手要疾。
肘底看捶缠绕粘,乘隙一拳莫失机。
8.倒撵猴儿迎面扑,沉气扳挽挫敌势。
斜飞势如鹰翱翔,开劲斜击称其式。
9. 海底针破擒拿法,折腰一沉攻莫迟。
扇通背似折扇开,力由脊发劲贯指。
10.撇身捶掌连环劈,侧身击敌如霹雳。
云手横行连绵绵,妙用全在转腰际。
11.高探马上缠腕采,仰之弥高掌探鼻。
左右分脚胁下刺,捋来架去伺隙袭。
12.转身蹬脚腹上踹,悬腿蹬伸打援敌。
进步栽捶破前踢,搂他扑地腰胫击。
13.左右蹬脚膝腹占,轻粘漫挒猛飞腿。
左右打虎势威武,下采上打披身退。
14.双风贯耳双环捶,迭而后损步要追。
野马分鬃腋下展,松手一分把敌摧。
15.玉女穿梭巧为贵,护臂穿打四敌溃。
下势蓄劲避锐气,俯之弥深无所畏。
16.金鸡独立随势起,撩撞闭踢任我为。
转身白蛇吐信烈,叉喉刺瞳敌胆碎。
17.穿掌采桃叶底藏,疆场搏敌喉间刺。
十字腿起分手拦,上惊下取最得势。
十三势歌诀·注解·阐释
![十三势歌诀·注解·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96424a9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74.png)
十三势歌诀·注解·阐释十三势歌诀·注解·阐释太极网【题名解】十三势者,一般将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称为八劲势;进退顾盼定,称为五步。
两者合之,称为十三势。
其实,此乃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法。
有说为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中),为六法半的。
应当还有正隅,虚实,收放,吞吐,刚柔,单双,重(轻)之六法半。
此两个六法半合称为十三法。
而由此十三法演化出的攻防拳势,称为十三势。
因为,以阴阳同时存在的法则来看拳势,就出现了掤中有捋,挤中有按,採中有挒,肘中有靠,进中有退,顾中有盼、定(中)分重轻;正中有隅,虚中有实,收中有放,吞中有吐,刚中有柔,单中有双,重(轻)里显定(中)。
反之亦然。
捋中有掤,按中有挤,挒中有採,靠中有肘,退中有进,盼中有顾,定(中)分重轻;隅中有正,实中有虚,放中有收,吐中有吞,柔中有刚,双中有单,轻(重)里显中(定)。
而十二势的法式中皆存在逢中必定分轻重,故定(中),轻(重)这俩“半个法”能说明一势之公用法则的性质,故立为一势而论。
这就是太极拳十三势说法的由来。
如:吞吐法,或吞中有吐,或吐中有吞。
皆是逢中必定,定必用中。
然吞吐之势或轻或重(沉),皆可见景生情而用之;同理,在如:挤按法,或挤中有按,或按中有挤。
亦皆是逢中必定,定必用中。
然挤按之势或轻或重(沉),皆可见景生情而用之。
又名“行功歌诀”者,乃说的是本此诀言的精旨妙义而练功、而运使,才能达到健身、技击,功德艺境并行不悖的预期效果。
【注解】①、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这一句提纲挈领的论述,首要强调太极拳十三势得以至用的自身攻防机制之总机枢在腰隙,即完成攻防使命而能取得胜利的关键就在腰的刚柔虚实变化中完成的。
这是从形拳招熟到气、意拳懂劲的有形拳术攻防之道来立论的。
为什么说命意源头在腰隙呢?有关这一点,前贤多有论述,如腰之松懈,一身无功:腰为一身上下内劲,外形攻防动静变化之枢机。
这首太极拳歌诀太有用了,只发一遍,快收藏!
![这首太极拳歌诀太有用了,只发一遍,快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79769f2d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e4.png)
这首太极拳歌诀太有用了,只发一遍,快收藏!注:这段话说的就是逢转必沉。
怎么沉?松沉。
松是因,沉是果。
松腰落胯,不求沉而自沉。
所以,逢转必沉更准确的说就是逢转必松。
能松腰落胯,虚实变转的裆走下弧,会阴扎地等等不用考虑自然就有!注:练拳一定要记住第一动在脚。
且太极拳都是一条腿承重为实,另一腿解放为虚。
所以,第一动都是实腿的借地力的行为。
不用本体力,这是太极拳练习与别的拳术用功习惯的一大区别。
为了节节贯穿能够传导的顺畅,人体的中间部位都是不能用力的,这样,百会会阴一条线(力由脊发)就可以把力形于手指。
能做到这样,手上的任何八门技法和脚下的五步变化就都有棚劲于其中了。
注:舍己从人在练拳当中就是要做到把自己的存在都忘掉,让自己成为天地间的一份子。
这样,人体的气场就能与外界形成信息交换,练拳就别有一番韵味。
正所谓,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不分彼我。
后两句说的承重腿三点成一线,这样有利虚腿,阴面的充分松弛,而肩背的变化实际说的就是含胸拔背,此时背弓形成,督阳升,任阴降,阴阳循环不已!注:前两句说的是在背弓形成的情况下,腹股沟还要做到掖胯,这样周身才能实现到脚下的整体力的形成。
而这些还要掌握好无过不及才行。
后两句说的是原理和方法要匹配的重要性,因为它们是实现效果的路径。
练拳一定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到点即止,随止即动。
此皆是静心有感而发,而不是想如何就如何。
所以说:你知动,那不行。
注:前人功夫好,今人理论高。
为何?下的功夫不同。
过去的人注重实践,现在的人在于想象。
身体练出来的感触永远超过没有练,以及练的少的想当然!所以,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不是靠想象,而是练拳当中你的姿态神韵有没有。
太极拳的内功就是将一起的阴阳面通过中间媒介的串联而实现。
否则,哪个人没阴阳,那个人没练阴阳虚实的拳?但没有大效果就是因为少了这个中!注:轻才能松。
松了也就意味着轻。
脚下感觉有根却又不是压力感则是对的,那么胯肯定也就会是松的。
这个时候躯干的中才会跟着通畅。
《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一)
![《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一)](https://img.taocdn.com/s3/m/4da36eca08a1284ac8504384.png)
, , , , ,
。
所以
“ ,
两 膀 松 者 除沉 肩 垂 肘 松 开 两 臂外 d
,
、 、
须 约 束 调 整 舒 松胁 部 顺 背 顺 肋 顺 肩 顺 项 松 开 了
、
,
提 尾 间 中正 内外 相 合
, ,
一
”
。
提 法 略有 不 同 而 实 质 则
, ,
, ,
尾 闾 中正 松膀 ( 肩 ) 沉 肘等 义 这 是 十 分 明 显 的 虚专
。
顶劲 为 上 能 领则顶 头悬 神 贯 顶 而 维 系 于 天 ;尾 间 c
, ,
不 本 此 为 向背 百 会 朝 天 天 门洞 开 此 方 寸 之 地 的 虚
。
, ,
正 为 下 能 吊裆 则 尾 舵 稳 气 注 海底 而 连接 于 地 头 I
动 态 之 组 织 法 则 其关 键 为 端 正 自然 顺 舒 灵 动 为
、
、
。
含胸 拔背 形 成纲 举 目张之 势 从 而 提 挈 全 身 从 生 型
。
符 合 此 四 原 则 武 禹襄 提 出 了 身 法 八 要
,
“
”
。
即 涵胸
“
、
上 讲 这 是 非 常 正 确 的 姿势 可 使 颈椎 中 的 神 经 中j{
, “ ”
身轻 利 顶 头 悬
“ ”
”
。
。
更何况 音
“
”
束 烈 与 胃音
“ ‘ ’
“
”
二
词 之 义 拳 家注 释 纷不 至 于 讹 误
,
《太极拳授秘歌》
![《太极拳授秘歌》](https://img.taocdn.com/s3/m/655ba8d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c1.png)
《太极拳授秘歌》《太极拳授秘歌》古代太极拳的秘诀·《授秘歌》是由唐人李道子传留下来的,其文字非常简练,但内涵却很丰富。
修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应以此歌诀的要义来揣摩太极道、太极术(内功)、主极拳架融为一体的真谛。
如此,方能以道驭拳,以功化身,以身修真,从而实现《秘授歌》所提出的八种功夫境界。
《秘授歌》原文无形无象,全身透空。
应物自然,西山悬謦。
虎吼猿鸣,泉清河静。
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秘授歌》简析无形无象,全身透空。
老拳谱上讲:“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所以,修太极拳的关键就是锤炼平常人看不见、摸不着的太极阴面的东两,即神之虚灵、意之专一 (专注一方)、气之内外(内气和外气)混化,积攒出功夫。
“无形无象”就是这种功夫境界的一种描述。
这种境界如何达到?没有其他的途径,就是贯穿在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每招每式中的内功心法和专门的太极功(内功修法)、太极松腰法、太极球等松散之功、意气之功的修之中;其日的就是使周身内外上下,整个皮肉筋脉骨被意气滋润,没有了形体存在的感觉。
此为“无形无象”。
有的人形容,演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时候,身体只剩下“一道气圈”和一条“身中垂直线”。
更进一步去体验,甚至连“三道气圈”和“身中垂直线”也不存在了,因为已“全身透空”,周身内外浑然一体了。
“全身透空”指无形无相的内外之气,沁润于躯体内外,畅通无阻,进入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境界。
这个时候,“三道气圈”和“身中垂直线”的区别没有了,神意一动,则举手投足之间都有虚空之象,意之所动的周围区域,形成了一团圆圆的大皮囊,这个皮囊如果要形容它,就是一团充满透明空气样的混元气。
这团混元气不在身体内,不在身体外。
在哪儿?在神意的周围,在空空荡荡的虚空中,这时无论神意怎么动,身体内外都会首尾呼应、相互接应,就如充满了水的皮囊,无处不在.相互支持。
这就是“混元一体”的整体功夫之象!张三丰讲:“大修行人将神气打成一片,于此之动,是太极之动,神与气两不相离也,于此而静,是太极之静,神与气自成一致也。
太极拳经谱
![太极拳经谱](https://img.taocdn.com/s3/m/587fae6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b.png)
太极拳经谱1.太极拳歌诀六首——张三丰其一: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
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
其二:举步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右宜有虚实处,意上离下后天还。
其三:拿往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其四: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快手慢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
其五:掤履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其六: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
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
2.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愈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快欺慢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3.十三势歌——王宗岳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秘传内功太极修行歌诀(上)
![秘传内功太极修行歌诀(上)](https://img.taocdn.com/s3/m/c07be02f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22.png)
秘传内功太极修行歌诀(上)作者:王行洪来源:《少林与太极》2020年第09期练习太极拳,想要练出内功,必须要知内功心法。
如无心法,空练拳架,虽然也可能练出真功力,但事倍功半,几乎不可能。
而自古以来,心法是口口相传,难以见诸文字。
现在社会,习武之人越来越开明,很多心法逐渐可以看到一些,但仍然总体趋于保守,而且真伪难辨。
笔者练习传统武术数十年,蒙多位授业恩师传授,也多亏诸多好友帮助,得以练习太极内功而有所得,十分感恩。
筆者为回报社会,帮助后学,特此把自己所学部分秘传内功修行内容撰写出来,供广大武术爱好者和同仁参考。
打拳开始必热身,终了收功莫看轻。
收功完毕不急走,不妨安静站俄顷。
用餐打拳要间隔,建议至少两刻钟。
大饥过饱或大累,大喜大怒悲惊恐,此时打拳皆不宜,损身病患或无穷。
贪练过力伤身体,浅尝辄止难成功。
练拳难免勤出汗,及时补水要看重,口舌生津不觉渴,也要饮水切记清。
大小便时宜禁口,打拳期间话要停。
练雪不练风与雾,练雨需避雷电鸣。
太极大道生活化,行走坐卧都是功。
善意助君通天地,良心不正功不成。
修身积德成大道,举头三尺有神明。
世人孜孜求秘法,众人纷纷寻捷径,秘法捷径已昭昭,愿君日日能奉行。
秘传内功太极修行歌诀的详细说明如下:打拳开始必热身,终了收功莫看轻。
收功完毕不急走,不妨安静站俄顷。
练拳之前,必须热身,这句话听起来很普通,笔者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
但笔者在现实中发现,许多人在练拳之前,却并不进行热身运动。
这样是非常错误的。
因为,如果练拳前不热身,不仅不利于内功功力提升,而且隐患很大,容易受伤。
所以在这里首先强调,打拳之前,必须要先热身。
同样重要的,练拳之后,也必须要收功。
收功有两个含义。
其第一个含义,是指在练拳套路的最后,要行收功式。
即,双手从体侧自然上举,举过头顶后,双掌指尖相对,掌心向下,在体前缓缓下落至小腹前,内气随之自然下落。
此收功式可行一遍,也可行数遍。
如果练拳结束后,感觉身体比较兴奋,尚未恢复平静,就一定要行此式多遍。
《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
![《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https://img.taocdn.com/s3/m/51120392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e.png)
《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
《太极拳谱歌诀》是太极拳家传的重要文献之一,是太极拳的核心理论和应用方法的总结。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文献,近年来许多太极拳爱好者和研究者对其进行了校注和诠释。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角度,校注和诠释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些研究者注重对文献中的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进行解读和研究,以揭示太极拳的哲学、医学和武术学说;另一些研究者则注重对文献中的动作描述和技术指导进行解读和实践,以探究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和实战应用。
无论是哲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太极拳谱歌诀都是太极拳的宝贵遗产和重要参考资料。
通过对其进行校注和诠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太极拳的精髓和传统。
- 1 -。
太极拳秘诀《授密歌》
![太极拳秘诀《授密歌》](https://img.taocdn.com/s3/m/eb69a62a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08.png)
太极拳秘诀《授密歌》王培生大师语摘要:《授密歌》...王培生大师语摘要:《授密歌》。
它是由唐人李道子传下来的,原词只有八句,其余都是后人加的,并且还有错字。
原词是这样的:无形无象,全身透空。
应物自然,西山悬罄。
虎吼猿鸣,泉清水静。
翻江搅海,尽性立命。
下面逐句地简单介绍一下。
“无形无象”指的是“气”。
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例如空气,再如练气功中的采外气、运内气发放的外气,都是无形无象的。
一切生物都离不开空气,一般人几天不吃饭饿不死,几分钟没有空气就不行了,人本身还有一种真气,也叫先天之气,或称太和元气,练功夫重要练的是这个,常言说:“内练一口气,”。
太极拳老拳谱上说的很清楚,首要的就是“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所以,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即内气,才是真正要练的东西。
“全身透空”,是要求在练功中全身的毛孔都要张开,使其跟大自然相通,即内气跟外气相结合,上接天气,下接地气。
无论站桩功或打太极拳,毛孔都要张开。
练功时无论离墙多么远,都好象贴着墙似的,毛孔长开之后,好象一个人占据了整个空间一般,空间有多麽大,你这人就有多麽大,如在就寝前运用毛孔这种意念,全身自然放松,入睡也快。
“应物自然”。
说到“应物自然”先生拿黄四海学艺的故事来解释(比喻)其中涵义。
据传,从前有位叫黄四海的富少,骑马带家丁行猎归途中,遇一负薪翁当住去路,叫家丁上前呼喊:闪开!翁不理睬,仍缓步行进,家丁便上前推搡,不料反被弹回倾跌路旁。
黄四海在马上见状忙喊住手,不得无礼!遂下马缓步随老翁至一茅屋前,老翁放下柴禾径入茅屋,黄四海因在途中认定此翁为功夫高超的仙家,遂进屋跪地,要求拜师学艺。
老翁不纳,黄便跪地不起。
老太太怕招惹富家惹来麻烦,便劝老翁收黄为徒。
翁提出三个条件,如能接收方可。
第一,我叫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第二,功夫学成,不可仗势欺人;第三,我家场院有个碌碡,屋后有座山,你将碌碡推上山顶何时推上去,何时收你为徒。
三年工夫终于将碌碡推上山顶。
《太极拳论》注解
![《太极拳论》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c4ee360d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7.png)
《太极拳论》注解太极拳是一种拳术,更是一种动作化的语言,本文选择太极拳论中部分拳诀,进行分析与解读,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论》注解。
欢迎阅读!《太极拳论》注解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不动为无极,己动为太极。
空气磨动而生太极遂分阴阳,故练太极先讲阴阳,而内包罗万象,相生相克由此而变化矣。
太极本无极生,而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练太极,心意一动则分发四肢,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九宫,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静本还无极心神合一,满身空空洞洞,少有接触即知。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无论练拳对敌无过不及。
过,逾也。
不及,未到也。
过与不及皆失中心点,如敌来攻顺化为曲,曲者弯也。
如敌攻未呈欲退,我随彼退时就伸,伸者出手发劲也。
过有顶之敝,不及为丢,不能随曲为抗,不能就伸为之离。
谨记丢顶抗离四字,如功能不即不离,方能随手凑巧。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比如两人对敌,人力刚直,我用柔软之手搭上敌之刚直上,如皮鞭打物然实实搭在他劲上,他想摔开甚难,他交就是胶皮带缠住他能放能长,如他用大力,我随粘他手腕往后坐身,手同时不离往怀收转半个圈为之走化也,向他左方伸手使敌身侧不得力,我为顺,人为背,黏他不能走脱矣。
昔有一轶事,有不法和尚善头者,与一人较,人知其用羊抵头之法无敌焉,甚惧。
其人见和尚新剃头,忽想一法,去屋用湿毛巾一条仿焉。
和尚施其法,此人用湿毛巾摔搭头上往下一拉,和尚随倒,是即以柔克刚之理也。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今同志知其柔化,不知急应之法,恐难与外功对敌。
急,快也。
缓,慢也。
如敌来缓则柔化跟随,此理皆明。
如敌来甚速,柔化乌能取哉?则用太极截劲之法,不后不先之理以应敌。
何为“截劲”?如行兵埋伏突出截击之。
何为“不后不先”?如敌手已发未到之际,我手截入敌膊未直之时,一发即去,此为迎头痛击。
动急由急应,此非真传不可。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与人对敌,如推手或散手,无论何着数,有大圈,有小圈,半个圈。
太极拳八法运用歌诀,好记又好用
![太极拳八法运用歌诀,好记又好用](https://img.taocdn.com/s3/m/0f34f11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15.png)
太极拳八法运用歌诀,好记又好用太极拳八法运用歌诀掤歌太极练掤劲,劲要走螺旋。
螺旋分二式,里缠和外缠。
处处是缠法,要松又要圆。
圆中求紧密,周身相随连。
能随就能粘,能连才能黏。
圆转无空隙,虚实变万端。
万殊归一理,是谓太极拳。
(备注:掤,音pěng)捋歌捋是引进法,变化真稀有。
两人搭手掽,松肩更沉肘。
右手接右腕,左腕接左手。
前手里缠引,后手变前走。
下塌而外碾,管住对方肘。
对方如前随,引进莫迟留。
对方如后退,变按发双手。
(备注:捋,音lǚ)採歌採和捋同类,进步走上圈。
步落人腿外,手引后斜偏。
彼进我亦进,彼退挤按连。
高来低打法,仔细熟究研。
挒歌挒亦捋採类,低来须高打。
前腿向后退,手挒分上下。
后手劲斜引,前手劲正发。
倒卷肱作用,以退为进法。
挤歌挤破捋採挒,人引我前随。
前步同手进,后手肘弯齐。
后手防击面,前手即挤之。
正斜因来势,上下各随宜。
前脚一塌地,挤劲发勿疑。
肘歌发肘在挤后,双方已贴近。
挤劲被人化,立时发肘劲。
肘法有数种,学者仔细玩。
高来低打法,发肘名顺拦。
彼从右侧攻,托我右肘尖。
我肘左上引,右腿急右前。
腿入彼裆中,肘走正一圈。
回肘下攻心,两手同里缠。
右肘腿同进,左步跟勿延。
低来高打法,发肘名拗拦。
对方在前面,地位稍左偏。
拗步来拨我,我是左腿前。
我急左转身,左手下内缠。
引彼劲落空,右肘变外缠。
击彼左胸肋,向我左前颠。
手前而腿后,拗中顺为先。
又有鸳鸯肘,左右相连环。
彼从背后搂,右引左攻坚。
引时右步撤,右肘走外缠。
使彼向左闪,左肘走里缠。
紧贴左腰发,彼胸撞肘尖。
还有背折肘,左肘右发拳。
拳彼引化去,引我更向前。
双手合劲开,右足向前窜。
背与彼胸贴,左肘击左偏。
全在脚步活,发肘方万全。
(备注:此歌诀根据洪公手稿整理,经何大乾师傅审定,弟子张北海编辑打印。
)补充靠歌肘劲被化解,急用靠来攻。
用靠先进腿,贴身靠肋胸。
靠法必存十分贴近时应用,劲随进腿踏脚尖时而发,万不可向前探身靠人。
外靠走外缠,如野马分鬃式。
前腿里缠精,对方如。
详解太极入门的歌诀(二)
![详解太极入门的歌诀(二)](https://img.taocdn.com/s3/m/5be65b9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4f.png)
详解太极入门的歌诀(二)象是自行车轮胎充气时内胎贴向外胎的太极拳的“束肋下气”会引起髋骨的两侧由内向外侧张开而向前裹合的感觉,两腿之间的裆后部也会有张开来的感觉,就象是裆部变圆了。
这就是所谓的“将裆撑圆”或称为“圆撑”。
“圆裆”是“气沉丹田”之“气”沉到脚从而使得站立沉稳、劲力传递顺遂的必需条件之一。
“圆裆”又称“开裆”,是几乎所有中华武术各拳种共同的要领。
必须指出“圆裆”或“开裆”不等于“开膝”。
圆裆主要是指会阴部位有宽敞的感觉,与两膝、两大腿是否张开没有关系。
正如陈氏小架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太极拳势卷一·第一势》中所说的“两大腿根要开,裆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不会开裆者腿虽岔开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
”“会阴部位(位于两便之间)称作裆……两胯撑开,两膝有微向里扣的意思,裆自然能圆(即使两膝微向外叉开而两大股外往里合,胯根撑开……);会阴处虚虚上提,使这部分皮肤有不使下荡的意思,这样裆自然能虚。
裆的虚圆协调能使两髋关节撑开,旋转圆活。
”这就是说做到了圆裆,在放松的前提下,左右开立步型的两腿膝是既向两侧外撑使小腿竖直又微微向前内旋的,这被称为“两腿相合”,这就象是骑着马用两小腿的胫骨面夹马肚子。
如果这种步型两脚尖都是外撇的,两膝尖就偏于朝向前方而与脚尖的方向不一致。
所以陈氏小架的脚都是平行的,八字脚是他们忌讳的。
而如前后开立、后脚尖外撇的弓步步型,则后脚膝尖也是偏于朝向前方而与脚尖方向不一致的。
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说后脚尖外撇之弓步的后膝尖要与后脚尖同向,显然这样的步型是尖裆而不可能是圆档的,因而是一种错误的步型。
圆档的左右开立步型必定两腹股沟都有内缩的感觉,前后开立的步型则前脚的腹股沟内缩。
做到了“圆裆”,腰曲似乎感觉变得直了,臀部向两侧张开又向前内旋卷拢,这种体态在武式称为“裹臀”。
陈氏小架称“泛臀”,所以“圆裆”必然“裹臀”。
圆裆之臀部后方(屁股)下横的臀纹沟会有如小半个屁股坐在高凳子上那样的挤压感,如果不是圆裆就不会有这种感觉。
宋氏太极老谱
![宋氏太极老谱](https://img.taocdn.com/s3/m/981e8a64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74.png)
宋氏太极老谱一、无极歌(七言四句)无形无象无纷拏,一片神行至道夸。
参透虚无根蒂固,浑浑沌沌乐无涯。
1. 拏,音意都为“拿”,押韵。
纷拏:矛盾。
2. 一片神行:参庄子《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3. 根蒂固:参《老子》《大丹直指》丘处机《大丹直指》:“金丹之秘,在于一性一命而已。
性者,天也,常潜于顶;命者,地也,常潜于脐。
顶者,性根也;脐者,命蒂也。
一根一蒂,天地之元也、祖也。
”4. 混混沌沌:参庄子二、太极歌(七言四句)太极原生无极中,混元一气感斯通。
先天逆运随机变,万象包罗易理中。
三、四性归原歌(七言八句)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物性亦如人之性,至如天地亦此性。
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我以致局。
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独灵。
四、用功五(言志)博学(是多功夫)。
审问(不是口问,是“听劲”)。
慎思(听而后留心想念)。
明辨(生生不已)。
笃行(如天行健)。
五、授秘歌(四言八句)(太极拳真意)无形无象(忘其有己),全体透空(内外如一)。
应物自然(随心所欲),西山悬磬(海阔天空)。
虎吼猿鸣(锻炼阴精),水清河净(心死神活)。
翻江播海(气血流动),尽性立命(神充气足)。
六、功用歌(七言四句)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
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七、十六关要论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灵通于背,神贯于顶,流行于气,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浑噩一身,全体发之于毛。
八、周身大用论(七言八句)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
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
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
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细无不到。
九、心会论(八言六句)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心地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宾辅,指掌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十、八字歌(七言八句)掤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
若能轻灵并捷便,沾粘连随俱无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谱《太极拳之真传秘要歌诀》注解【题名解】此“太极拳”乃指“三十七式太极拳”而说的,实际上包括世间流传的所有“太极拳拳种”。
而“真传秘诀”包括:“全体大用秘传歌诀”、“十三字行功歌诀”、“十三字用功歌诀”、“八字法诀(七言八句)”、“虚实诀(七言八句)”、“阴阳诀(七言八句)”、“乱环诀(七言八句)”、“十八在诀(四言十八句)”、“五字经诀(五言二十句)”、“太极拳真传秘法五要诀”,十项内容。
全体大用秘传歌诀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着封。
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
搂膝拗步斜中找,手挥琵琶穿化精。
贴身靠近横肘上,护胸反打又称雄。
进步搬拦肋下使,如封似闭护正中。
十字手法变不尽,抱虎归山采挒成。
肘底看捶护中手,退行三把倒转肱。
坠身退走扳挽劲,斜飞着法用不空。
海底针要躬身就,扇通臂上托架功。
撇身捶打闪化式,横身前进着法成。
腕中反有闭拿法,云手三进臂上攻。
高探马上拦手刺,左右分脚手要封。
转身蹬脚腹上占,进步栽捶迎面冲。
反身白蛇吐信变,采住敌手取双瞳。
右蹬脚上软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
上打正胸肋下用,双锋贯耳着法灵。
左蹬脚踢右蹬式,回身蹬脚膝骨迎。
野马分鬃攻腋下,玉女穿梭四角封。
摇化单臂托手上,左右用法一般同。
单鞭下式顺锋入,金鸡独立占上风。
提膝上打致命处,下伤二足难留情。
十字腿法软骨断,指裆捶下靠为锋。
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胯虎闪正中。
转身摆莲护腿进,弯弓射虎挑打胸。
如封似闭顾盼定,太极合手式完成。
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
【题名解】“全体大用”是说明三十七式太极拳拳术招式套路的演练,内中包含着有“体”、有“用”。
太极拳的“体”,乃说的是“健顺合之至,太和一气,道也”的攻防机体,及攻防机体的机制秩序;太极拳的“用”,即攻防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基本法则,乃是驭静以动,以静用动,动静互为其根;阴收阳发,阴守阳攻,阴阳迭神其用。
体现的是静以制动的“顺随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的攻防技术方法。
然而,这三十七式太极拳的攻防招式的实施,存在小成形拳招熟的艺境,中成气、意拳懂劲的艺境,大成神拳神明艺境,三个不同攻防层次的区别。
而这“全体大用诀”,乃是以小成形拳招熟的攻防功夫艺境之攻防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内容来论述的。
虽然每个攻防招式的运用过程之始终,都贯彻落实到“五步、八法十三势”的内容上。
五步者:进、退、顾、盼、定;八法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但是,在诠解具体攻防招式的用法上,都要以手法、步法、身法的用法来描述,也只有这种描述方法,才能将“全体大用诀”的具体攻防招式的曲化直发的基本运用方法阐述清楚,太极拳体、用内容论说的明白。
兹逐句注解阐释如下: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太极拳法的修炼、运用的基本法则,乃是“建德体,至道用”,具有健身、技击,功德艺境并行不悖的民族风格、特点。
这样在修炼上崇道尚德,尚巧不尚力,可以催僵求柔,改变人的气质;在运用上,顺势借力,以巧劲妙手制胜。
故而其拳势攻防生生不已,源源不断,滔滔不绝,内外虚实相须一而贯之。
它的开始式子“揽雀尾”一式中,全凭手臂、步法、身法的顺随变化,蕴藏着掤、捋、挤、按的四个攻防动作,三种技击的方法:捋带,挤法靠发,按法腰攻,都可将对手跌翻以制胜的。
这是四正法的起手“揽雀尾”式运用之精华的典型特点:起手便能制胜。
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着封:按照基本攻防招法运用的方法来理解:如果对方用左手顺步直拳迎胸打来,我急以右手勾挂来手腕部以粘连劲势化解其攻势,同时进左步踏彼中门、以左手立掌击打彼之胸膛,这就是“斜走单鞭胸膛占”的基本用法。
如果对方用左手顺步直拳迎面打来,我急以右手上拦对方手腕里侧部位以粘连劲势化解其攻势,同时进左步踏彼中门、以左手立掌击打彼之面门,亦是“单鞭手”的用法。
古有:“左右单鞭任意行”的说法,可以知道“单鞭手”法乃左右起手常用的手法之一。
是连顾带打以守为攻的反客为主之运用法式。
斜走,乃是“斜行步法”,斜行上步的落脚点为,极为讲究:落脚在彼中门位置,远可发拳掌、近可以靠击、不远不近曲肘攻打,皆可制胜。
能见境生情如此变通运用者,谓之“落步有眼”。
此是实施“单鞭手”法制胜的根本,正是拳诀:“手打三分脚打七”的精义之体现。
对方顺步左拳击打我胸部而来,我急回左半身用左手反提对方左肘外部位,封住对方进攻之势,即时进右步双手成虎扑式扑击对方左肋胸部位,即可制胜。
此招式运用的关键是闪化反提防守、进步变为虎扑攻击一气呵成,具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才得其运用之妙!这就是“回身提手把招封”的“提手上式”中的“上式”所蕴涵的攻法之精义尔。
此招法运用之妙,在于“先退而后进”的方法上,是体现“进退”法的灵活运用上。
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海底针式,存在两种基本用法,一是海底捞月的抄对方之腿的用法,一是海底针式的俯肩靠法(又名七寸靠)。
海底捞月式:腰为一身之中枢,腰劲为全身灵活变动的枢纽。
在对方运用脚法踢来的瞬间,疾速俯身捞抄对方之来腿,同时上步起另一手变成“白鹤亮翅”的招式,将对方打翻。
海底针式:当对方运用脚法踢来的瞬间,疾速进步、俯身手做捡物状、俯肩靠击对方的胸腹肋部位,即可制胜;如果对方缩步闪过,复进步起手臂挑打彼之软肋不容对方有任何喘息的机会。
挑打软肋是“白鹤亮翅”的用法之一内容,亦可通过手法的微妙变化挑打对方脖颈、胸部、面部等部位以制胜。
亦可采取巧妙硬接对方手臂的方法,攻击彼之软肋以制胜。
如:对方以右手拳掌迎头打来,我斜进左步运用左手小臂疾向上迎挑之;在挑架的同时,出右手直拳击打对方的软肋部位,动作疾速敏捷,使对方来不及还手而被击出跌翻了。
搂膝拗步斜中找,手挥琵琶穿化精:对方运用手法攻击小腹或运用腿法踢来,高不过膝时,急速屈身以手从内向下、向外“搂”之。
运用此式搂时要“大搂”。
所谓“大搂”,是指出手上护着上身正面和兼顾着膝下的防御法式。
在运用搂法的时候,对方亦同时向我胸腹、头面打来,故而不能单纯运用防御脚踢的手法,在运用一手搂迎对方的来势时,要同时发出另一手直奔对方的胸部击去;因为拗步路线是斜上方位的进步法,故而手法要在触及胸部的斜方位中找到对方受击之“脊椎实中”的位置发之必中。
因为“斜中找”正击的方法才能使对方容易失去重心,被击跌出以胜之,此是“斜中找”的精华所在。
手挥琵琶,乃是起手反关节的用法,继而实施穿手化解对方的防守反击而运用扑击的方法战胜对手的法式。
拳诀云:“好汉怕三穿”,就说的是手挥琵琶穿化精的不撄人之力的穿手之用法巧妙的意思。
如对方以右手向我的正胸打来,我微进左步起双手左手掌在前拍击彼之肘外部,同时右手掌拍击彼之右腕内侧,左右两手掌同时拍击到位,此乃手挥琵琶式反关节的用法,用法要轻灵敏捷,彼必不能化解;如果对方在我双手实施手挥琵琶式的反关节法式已接未触的瞬间,运用松沉右手臂的方法化解,同时左手掌击我面门而来,我就势顺势在微进左步左手下按彼之右肘弯,右手上穿起直接扑击对方的面门,彼受此穿掌的扑击必跌翻而败矣!此穿掌的巧妙用法,乃是采用不招不架,就打一下的方法,故曰:“穿化精”以喻之。
之所以能连续实施以制胜,实际上在于步法的及时调整进步到位是根本的原因。
贴身靠近横肘上,护胸反打又称雄:攻防手法的实施,极为讲究“手为头外门,肘为内二门,肩为内三门”的三门连击用法的;故知,三门的手、肘、肩虽然是三个门户、三道防线,同时又是出奇制胜的三支奇兵。
拳诀云:“远拳近肘贴身靠”,“远了拳击,近了靠跌,不远不近,肘打膝冲”,这是运用三门法、三支奇兵攻防的基本法式。
也就是说当我进攻到对方的二门内或对方进攻到我的二门内,就要运用肘击的方法胜之;当我进攻到对方的三门内或对方进攻到我的三门内,就要及时的运用胯、肩、腹肋的靠击法胜之。
例如:当我运用双手捋住对方的手和臂运用捋法时,对方乘我捋带之劲势,进步俯肩向我胸部击,他的劲势是直线向前的,或者说是“竖劲,”我运用屈肘左右横击的方法,乃是采取横线运行的横劲,使对方所来的竖劲落空,又遭到我的横劲的击打,其必败矣!这在太极拳把法中占了一个“肘”字。
护中反打是说的运用肘法和拳法相互变化的复合用法。
此法和横肘运用方法迥然不同。
例如:我右手和对方右手接触,以左手从右手腕下拨迎对方的右手碗里侧,同时进步以右肘尖向对方胸部冲顶击打,对方必用左手推按我的肘部掩护,此时我用左手从自己肘后摘拿对方左手腕,同时右肘稍微里合以右手反背捶劈砸对方面门;或左手由自己右手臂上出搬压对方左手腕,同时右手臂稍微抽撤下旋,右手以右肘尖为轴心急甩右拳作圈形,有自己胸前翻出,向对方面门劈砸进击。
上述这两种基本接手进肘护中反打又称为雄打法式,即英雄打的法式。
进步搬拦肋下使,如封似闭护正中:对方右掌顺步奔我胸部正中击来,我急进左步起左手下搬其右肘,对方微撤右身化解的同时起左手攻打我面门,我疾起左手上拦其左手臂外侧,同时乘机出右手向其左肋下进击,在进右手的同时,要上右步与手取得一致行动;如果对方以左手顺步来攻时,我就急进右步起右手下搬其左肘,对方微撤左身化解的同时起右手攻打我面门,我疾起右手上拦其右手臂外侧,同时乘机出左手向其右肋下进击,在进左手的同时,要上左步与手取得一致行动。
这就是“进步搬拦肋下使”的基本法式。
如封似闭式乃是保护正中门不受对方侵犯的拳势。
其用法是:当我右手的肘部或腕部被对方左拦住时,要及时出左手,从右肘底部直向右手腕部接应,取掩拨的式子,这样可以救出被封拦的右肘或手腕,右手便可乘机反掌拍击对方的脸面,如果对手出右手来遮拦,我右手就势下挂其手腕,复起左手正掌拍击对方的脸面以胜之。
如封似闭式的护中的意思,就是保护自己的中门和肘弯部位,不让对方占位抢得先机的法式,这是常用的攻防技术法式。
十字手法变不尽,抱虎归山采挒成:双手小臂交叉胸前、手心向着自己脸面的架式,名曰:“十字手法”。
然而,各种方位的双手小臂十字交叉的方法,都可以称为“十字手法”。
可以说太极拳的种种攻防手法,全都可以由各种双手十字交叉的法式中“交接替手”的方法中变化出来,故曰:“攻防手法十字变,十字变化无穷尽”。
简单的说,十字手法不外是双手一开一合的变化;然而开有开的法则,合有合的法则,开合有秩序法度;就其用法不外是一顾一进击的法式,体现的是“顾打同时”,才是运用的至妙的所在。
进与顾同时,顾与打同时,所谓“整齐化一”者,此也!进顾打不可有快慢,是为均匀,不然在实施时就要出现措手不及的可能而落败了。
如进步法:当对方顺步直拳攻击我头面而来,我以十字手法上架拦截,旋转身法一手采捋对方手腕一手击打对方面门,即可胜之;当对方顺步直拳攻击我头面而来,我以十字手法上架拦截,旋转身法一手采捋对方肘弯一手曲肘击打对方胸腹,即可胜之;当对方顺步直拳攻击我头面而来,我以十字手法上架拦截,旋转身法一手采捋对方肘弯一手下垂以肩靠法击打对方胸腹,亦可可胜之;当对方顺步直拳攻击我头面而来,我以十字手法上架拦截,撤步旋转身法一手采捋对方手腕一手反掌击打对方面门,亦可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