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的中国和欧洲
17~18世纪欧洲人眼里的中国人形象
17~18世纪欧洲人眼里的中国人形象去年10月,为了筹备“16~19世纪中国与欧洲――欧洲人眼里的中国和中国人眼里的欧洲”展览,笔者应展览的主要合作单位――德国穗累斯顿国家艺术馆的邀请,前往德国进行为期lo天的考察;主要任务是为展览挑选展品,并考察与展览有关的“不可移动文物”。
考察的重点是德累斯顿国家艺术馆陶瓷分馆。
在16~19世纪的几个世纪中,欧洲从中国进口了数以千万计的瓷器。
[1]由于岁月的溅逝和战争的摧毁,这些“外销瓷”存世的已经不是很多。
德累斯顿国家艺术馆陶瓷分馆是欧洲比较知名的收藏中国“夕>销瓷”的单位之一。
它有幸躲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著名的“德累斯顿大轰炸”,得以完整保存自17世纪以来收藏的中国瓷器以及由仿制中国瓷器而发展起来的欧洲瓷器。
其中最让笔者感兴趣的是该馆收藏的欧洲人自己生产的陶瓷。
17世纪,受中国瓷器高额利润的诱惑,欧洲也尝试着自己生产瓷器。
但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没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17世纪末18世纪初,在(德国)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都(1670―1733)的支持下,德国成功地研制出硬质瓷,并在迈森地区形成了一个制瓷中心,圆直到现在。
迈森瓷器与中国瓷器相比,有一些显著的特色;其中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把西方的雕塑艺术融入到陶瓷制品中,烧制出的瓷器乍看起来很像雕塑。
图一、图二是该馆常设陈列中展示的―组人物造型瓷,说明牌上赫然写着:“中国男人”和“中国女人”。
我们中国人见此,恐怕没有人会不忍俊不禁的。
不是说明牌的错误,也不是我们看错,亲自陪同我们的陶瓷馆馆长肯定地说,这就是“中国男人”和“中国女人”――不过,是18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男人”和“中国女人”。
在l7~18世纪,由于东西方的隔阂,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
他们或是根据耶稣会传教士从中国寄回的文字描写,或是根据去过中国南部沿海经商的欧洲商人、水手的描述,或是根据中国漆器、瓷器、手工艺品和绘画作品上的图案,甚至仅仅根据《马可?波罗游记》来了解中国;因此,对中国的理解难免出现偏差,甚至把近东、中东的许多因素误加在中国人身上。
欧洲的启蒙运动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欧洲的启蒙运动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274200
欧洲启蒙运动
中国新文化运动
相同点
背景
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早期革命时期,发生在西欧的一些封建国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反对封建专制和教权主义的斗争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的时期。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具体来说是:
都反专制王权,追求自由平等,都强调理性,4都强调民主和法制。
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并对世界其它地区的反封建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它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没有直接引发中国的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封建专制主义的阻碍造成的。
倡导者
新兴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级的激进民主主义者
17-20世纪初中西对比
时代特征: 时代特征:
19世纪中期的中国和西方
中国: 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 渡,开始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1)政治上,腐败的清王朝继续实行专制 )政治上, 统治,列强加紧对中国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 统治,列强加紧对中国侵略 民族危机日益加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 )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随着列强的入侵开始逐渐解体, 随着列强的入侵开始逐渐解体,中国开始卷 入整个世界市场。清政府开展了洋务运动。 入整个世界市场。清政府开展了洋务运动。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和世界
时代特征: 时代特征: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 转型期” 空前严重,“转型期” (1)政治上,腐败的清王朝垂死挣扎,相继开展 )政治上,腐败的清王朝垂死挣扎, 了一系列挽救统治的改革均以失败告终( 了一系列挽救统治的改革均以失败告终(戊戌变 清末新政),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 法、清末新政),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 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实现了中国近代历 史第一次巨变。民国建立后, 史第一次巨变。民国建立后,反专制的斗争十分 激烈,先后有“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激烈,先后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张勋复 辟和护法运动。 辟和护法运动。
西方: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 (1)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和巩固资产 )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阶级统治,实行以议会为核心的代议制度, 阶级统治,实行以议会为核心的代议制度,资本主义一统 天下。 天下。 (2)经济,欧美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英国成为 )经济,欧美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世界工厂” 人类进入到蒸汽机时代。 “世界工厂”,人类进入到蒸汽机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初步形成。 场初步形成。 (3)思想文化,法国大革命的思想进一步向世界传播; )思想文化,法国大革命的思想进一步向世界传播; 三股思潮(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并行, 三股思潮(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并行,自由 主义为主流。 主义为主流。
浅谈明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
谈明清时期xx文化对西方的影响16——18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既不同于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也异于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拉丁文明时代“两大文明之间文化联系的最高范例”。
其鲜明的特质为后世中外学术界所瞩目,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频繁,西方传教士东来,把中国的文化又一次带到欧洲,对欧洲的各方面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下面我们从思想教育、文献、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看一看这一时期即中国明清时期的文化对西方国家的影响和作用。
一、教育方面:中学xx与儒家教育流传西方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影响是相互的,一方面是西方思想文化的东来,另一方面是中国思想文化的西传。
中国要“借远西为郯子”,而18世纪的西方,特别是启蒙运动与其自然神论的思想,也是以中国为郯子的。
在中学西渐中,很多传教士如利玛窦等为中国儒家思想向西方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通过这些著作为欧洲人提供了一幅中国社会的图影。
传教士们不仅系统表达了东西方政权在权利及高贵上的某种相似之处,还描述了中国稳定良好的政治秩序,并对它进行了考察。
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很快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并开始效仿。
此外,传教士们还介绍了中国对公德的极度重视,他们认为在中国的教育中是不教“纯粹的”科学的,而只是在一些与公德有关的范围里才对科学发生兴趣。
在传教士的眼中,中国的道德不仅超过了科学,而且也优于宗教信仰。
但是,传教士们所描绘的中国儒学教育的背景,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他们实际上没能深入到中国各种思潮中去,他们提供的画面带有很大的“乌托邦”成分,而且其论述中也有不少自相矛盾之处,尽管如此,传教士们对中国儒学教育的介绍仍然功不可没,因为他们向西方提供了大量真正关于中国的信息,使发生“信仰危机”的欧洲人看到了一个理想国度的存在。
从欧洲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儒家文化比较大的影响。
西方的启蒙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国古代儒家文明为其思想前提的。
如启蒙思潮中的泰斗伏尔泰,他的政治理想是清除现存的“神示宗教”,建立一个崇尚理性、自然和道德的“理性宗教”。
17-18世纪中西文化发展的不同趋势
中 国 清 代 前 期
清初 崇实 学风 继续 发展
顾炎武:提倡“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 用”。 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认 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 害”。 王夫之:认为每个朝代都必
明末清初三大 反封建思想家
科学社团的出现 欧洲近 代自然 科学兴 起
英国皇家学会 法兰西科学院
柏林科学院 俄罗斯科学院
欧 洲
法国启 蒙运动
近代物理学(特 别是力学)、化学 理论体系的建立
牛顿奠定经典力学体,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拉瓦锡否定燃素说,奠 定近代化学科学的基础。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 说。 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
须根据实际,兴利除弊;主 张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
文网严密,中西交往断绝 乾嘉考证学一枝独秀 仍有一些鞭挞封建 制度的文艺作品 曹雪芹的《红楼梦》 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文化
项目
中国
资本主义萌芽微弱, 自然经济为主体
西方
资本主义发展,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经济基础
阶级力量对比
封建地主掌握统治权,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没有产生新兴资产阶 开始掌握统治权 级
政治体制 统治政策
封建君主专制 高度强化
强调程朱理学; 沿用八股取士; 大兴文字狱; 断绝中西交往
资本主义制度 诞生
兴办科学社团, 倡导科学研究
1.有人打趣地说,古代中国人爱生命胜过爱 金钱,期盼长生不老,因此炼丹术盛行;而 古代西方人爱金钱胜过爱生命,因此炼金术 盛行。炼丹术和炼金术都是迷信,但却与科 学有着不解之缘。请以具体史实说明这两种 迷信与科学的关系。 2.简要比较明清崇实学风的不同表现。 3.比较康熙与彼得一世政绩的异同。 4.简述明清两代经济文化新气象的主要表现。 5.简述17、18世纪中西文化发展趋势的不同 点及其原因。
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社会发展趋势比较
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历史发展趋势比较学院:历史学院班级:世界史班学号:**********姓名:***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历史发展趋势比较摘要16世纪左右,中国与西方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且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绝不低于西方。
但到了18世纪中叶,中国最终在社会发展的竞赛中输给了西方。
中国逐渐走向衰落;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却长足发展。
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的社会发展为何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17-18世纪;中国;西方;发展变化正文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朝和唐朝的封建帝国曾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文明之邦。
但是,到了明清两朝,当中国仍然在封建的传统制度下蹒跚踱步的时候,世界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成长起来,西方随即用剑与火叩开了中国的大门,腐朽愚昧的中国封建统治者面对新时代的浪潮和殖民主义者的侵略, 企图用与世隔绝的闭关锁国政策保住自己的天朝。
然而,历史无情地证明:闭关并不能阻止外来侵略,落后只能导致挨打的命运。
一、中国的“皇权”与西方的“王权”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皇权至上,到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皇权更是达到了顶峰。
明朝朱元璋废丞相,皇帝直接控制中枢机构;此外,为加强皇权,明朝还设置了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至此,中国君主专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其腐朽性也日益显露。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
”这是不无道理的。
宦官专权就是明代腐朽统治的一个重要表现。
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在于明代君主专制的高度发展,废丞相,建内阁,一切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
一旦皇帝年幼或昏庸无能,就会把处理政务的权力交给朝夕伴随身边的宦官,从而导致宦官掌权。
中国明朝的封建专制政权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基础之上,统治者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对不受明朝政权控制的私营工商业严加控制,对有损于封建专制政权统治的任何新的因素都无情扼杀,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17-18世纪的中国和欧洲
(08广东单)2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 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 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 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 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 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 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 concepts of and the chinese1840—— 1876,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 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 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③乐善好施阶段 (1905——1937)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 1949)⑥敌对阶段(1949——)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12 分) (2)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 的相似之处。(5分)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 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 三方面予以说明。(9分) (4)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 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11分) ⑴主张:反对将儒学教条化;提出“童心说”;反对歧视妇女。时代背景: 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 ⑵相同原因:挑战正统,威胁专制统治。相似之处:誓死捍卫自己的信念。 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 重阻碍;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 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 ⑷新航路开辟,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文艺复 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深入发展,近代科学兴起,人文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教会统治受到冲击。布鲁诺坚信自己的学说是科学真理,对未来充满信心。
国外的中式建筑一览
中国的园林和建筑艺术中国的园林和建筑艺术,曾于17世纪左右在欧洲刮起“中国热”的旋风,当时在欧洲各国建造了不少中国风格的园林和建筑。
1980年后,中国的造园艺术再次被介绍到西方世界。
不同时期的两次“中国热”成为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中国建筑17至18世纪在欧洲文化史上有一个词语颇为引人注意,这就是chinoiserie(中国风)。
当时中国的瓷器、壁纸、刺绣、服装、家具、建筑等风靡了以英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
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中国的园林,它深刻影响了欧洲的造园艺术,使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短短几十年间,欧洲大陆上兴建了不少中式建筑。
古典中国18世纪的欧洲花园多为庄园府邸的附属花园,供主人游览观赏之用,多数为私家,如瑞典的“中国宫”,法国的“红楼”。
瑞典“中国宫”瑞典“中国宫”位于斯德哥尔摩市郊的皇后岛上。
由于王后乌尔利卡非常喜爱中国文化,1753年,国王腓特烈一世在离王宫不远的地方专门为她修建了中国式楼阁。
这是一座中国式宫殿与法国洛可可式建筑的融合体,整个建筑呈弓形,宫顶仿中国宫殿装饰并刻意雕龙,但无琉璃瓦。
法国红楼法国红楼位于巴黎富人区蒙梭公园附近一座赭红色的中式楼房,这是巴黎城内极少出现与城市整体风格不一致的建筑。
建造者卢芹斋,是19世纪末来到法国的中国人。
这座中式建筑,最初使命原本是装载中国古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建筑本身已经成为进入巴黎文化遗产之列的古董。
18世纪欧洲的中国园林,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特色。
由于部分花园是从古典式改建而来,还在局部保留了古典主义的手法,东西合璧的做法比较多见。
总的来说,这时的欧洲中国园林,多数是在局部模仿,手法比较简单。
自然风致园相对中国传统园林而言,处理过于粗糙,类似荒野的景色,缺乏中国园林的精心布置。
图画式园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中国建筑,不过模仿得不太地道。
比如德国慕尼黑英国公园里的“中国塔”。
慕尼黑英国公园里的“中国塔”(Chinesischer Turm)这是德国人按照自己对中国木塔的想象建成的塔,美名曰“中国塔”。
17,18世纪欧洲封建国家改革
1.路易十四与彼得一世改革的相同之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建立海军和新式陆军 C.允许工场使用农奴劳动 D.对思想文化进行严格控制
2.下列各项与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改革无关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政府效率 B.招徕外国移民,积极发展工商业 C.重视科技,推广教育 D.裁减军队,减少税收
4.17.18世纪,欧洲大陆主要封建国家的统治阶级实行
改革的目的是( )
A.缓和阶级矛盾
B.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C.缓和民族矛盾
D.推进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5.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盛行重商主义经济思想不包括( )
A.金银充足是国家富裕的标志 B.主张积极发展工商业
C.拓展对外贸易
D.奖励进口,减少出口
二、填空题:
西欧大陆主要封建国家实行改革的著名统治者有____国
的路易十四、____国的彼得一世、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
奥地利的____女皇和国王____。
太阳王:路易十四
彼得一世
哲学家:腓特烈二世
特蕾西亚
济的发展
扩张
的强国;
俄 17C晚到 国 18C早期
彼 得 一
世
落后、农奴制盛 加强中央集权、
行、资本主义工 学习西方、重视
场手工业发展、 教育科技、发展
闭塞愚昧
工场手工业
专制制度巩固; 农奴制加强; 跻身于欧洲强国
普 鲁 士
18C中期 到晚期
腓 特 烈
二
世
军国主义扩张 迅速崛起、欧 洲二流国家
加强中央集权 重视科技教育、 重商主义
发展,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② 目的相同:为维护封建统治。富国强兵。
③ 方式相同:当政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政治上加强中 央集权,经济上鼓励工商业,(重商主义)军事上加强军事力 量。
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
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
17—18世纪是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关键时期。
从17世纪开始,西方国家开始派遣使节前往中国,以探索商业机会,推动文化交流。
西方使节携带了西方文化,如基督教、欧洲文学、科学技术等,并与中国文化交流。
中国也派遣使节前往西方,以推动文化交流。
他们携带了中国文化,如中国文学、中国书法、中国绘画等,并与西方文化交流。
17—18世纪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西方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中国文化也在西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文化得到了发展,也使西方文化得到了发展。
17—18世纪的文化交流,为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奠定了基础,也为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论17_18世纪中西方美术的交流模式
第26卷第2期苏 州 大 学 学 报(工 科 版)Vol.26No.2 2006年4月JOURNA L OF SOOCH OW UNIVERSIT Y(ENGINEERING SCIENCE E DITION)Apr.2006文章编号:1673-047X(2006)02-0079-03论17~18世纪中西方美术的交流模式Ξ袁宣萍(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32)摘 要:17~18世纪,中国商品大量输入欧洲,在欧洲引发中国热。
但中西方美术的交流基本上局限在应用艺术领域,对纯艺术几无影响。
在中国艺术影响下产生的所谓“中国风”,加入了西方对东方异国情调的想象,与真正的中国艺术相距甚远。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西方早期对中国艺术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欧洲;美术;交流;17~18世纪中图分类号:J024 文献标识码:A1 中西方视觉艺术的传统体系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在传统艺术体系中,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在价值等级上是有差别的。
虽然它们之间的界限今天已变得捉摸不定,但在现代艺术诞生以前,它们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如同儒家所描绘的社会结构和牛顿古典物理学所勾勒的物质世界,泾渭分明而又秩序井然。
绘画、雕刻、建筑、书法、装饰……,艺术的地位取决于其表现的主题、功能和材料,而最为重要的是,取决于从事这一艺术的人群的社会地位。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学艺术是由掌握着政治权力的文人集团培育的,他们占据着艺术领域的最高殿堂。
中国视觉艺术层次最高的是书法,相当于中国文学中的诗。
因为汉字书法的美建立在从象形基础上演化出来的线条章法和形体结构之上,即曲直适宜,纵横合度,结体自如,布局完满。
我国从先秦起就开始了对书写之美的有意识追求,到魏晋时期,王羲之、王献之等一批书法家已名垂青史。
绘画也一样,只有当精英集团中的贵族士大大参与绘画实践,绘画才摆脱了功能的束缚,开始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绘画题材也从人物故事画始,进一步发展出山水画与花鸟画。
17-18世纪的中国和欧洲ppt课件
(1) 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 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2) 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 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3) 考生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 出自己的看法。如: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 必须慎重。(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 用。)②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 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 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 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 concepts of and the chinese1840—— 1876,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 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 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③乐善好施阶段 (1905——1937)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
(1)以德治国。以此抨击法国的君主专制、宗教愚昧、倡导理性。 (2)抽鸦片的国家。,鸦片战争后,大量鸦片输入中国;很多中国人吸食 鸦片;西方列强希望扩大鸦片贸易;西方舆论的宣传;中西力量对比发生 变化等。 (3)第④阶段:中美同属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 出了巨大的贡献。第⑥阶段:新中国成立,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美国实行冷战政策,朝鲜战争爆发。 (4)增强国力;加强交流;理性对待。
7
09福建卷(37分)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 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 耳。 ——李贽《藏书》
中国及世界近现代历史事件时间表
中国及世界近现代历史事件时间表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56---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44年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签订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签订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1898年戊戌变法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11年黄花岗起义1911年lO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3年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策略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城市1956年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87年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1924年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形成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25年孙中山逝世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ge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ge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1927年9月秋收起义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1935年1月遵义会议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1935年底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1937年秋中共召开洛川会议1931—1933年粉碎国民党四次反ge命“围剿”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长征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始整风1957年中国g共产党进行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1945年8月—10月10日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字1949年4月北平谈判1946年初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9年9月北平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1948—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战役胜利结束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亡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1950—1953年抗关援朝战争1950年镇压反革命运动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1956年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1958年“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反右倾”斗争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二月抗争1976年四五运动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国民经济复苏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国民经济迅速回升1971年9月13日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革”结束1971年10月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1765年“珍妮纺纱机”发明,揭开工业革命序幕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1807年富尔敦制成汽船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火车1866年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67年诺贝尔发明炸药19世纪70年代贝尔发明电话19世纪80年代卡尔·本茨研制汽车19世纪90年代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成功17世纪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标志近代科学形成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为电的时代创造条件19世纪初道尔顿原子论标志近代化学的开始17世纪早期哈维血液循环学说奠定近代生理学基础19世纪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衡定律并称三大发现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奠定现代物理学基础1840年前后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14—15世纪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条件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1857年资本主义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33年初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新模式20世纪50—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20世纪60年代初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大国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1973年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引发战后最严重经济危机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亚洲新加坡、韩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地区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立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20世纪90年代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形成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出现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640年—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1789年7月—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10—1826年拉丁关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1861—1865年美国内战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1871年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1640年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1804年海地宣布独立,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开始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结束1794年法国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结束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独立1789年法国发布《人权宣言》1804年拿破仑颁布《民法典》1862年美国通过《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792年9月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1804年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1882年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建立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最后形成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建立法西斯专政1933年初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开始建立法西斯专政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上台,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1941年6月22日德国闪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1943年11—12月苏、美、英举行德黑兰会议1943年12月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1944年6月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5年2月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1945年7—8月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太平洋战场转折1942年7月—l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转折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1935年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1940年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集团开始瓦解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1919年1—6月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建立1921年11月—1922年2月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建立二战后—1991年底雅尔塔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1945年10月联合国建立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5华沙条约组织成立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主义诞生1864年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1889年第二国际在巴黎建立1919年3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1871年3月—5月巴黎公社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制定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工业化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农业集体工业化方针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确立,标志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1956 苏共“二十大”,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1968 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1922年苏联成立1991年底苏联解体19世纪上半期亚洲革命风暴1848—1852伊朗巴布教徒起义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1911年辛亥革命1905—1908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8世纪欧洲壁饰画与中国传统审美比较研究
18世纪欧洲壁饰画与中国传统审美比较研究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赵欣宇摘要:17-18世纪的“中国风”壁饰画设计在欧洲逐渐走向高峰,产生出对于中国传统风格审美与场景的想象性构建,也是中西方传统审美的一次重要的交流与碰撞。
以此为基点探究有益于洞悉中西方传统文化与审美的区别和实质。
本文将从18世纪欧洲中国风壁饰画中的创作内容、美学特征、构图与符号这三方面内容与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相比较,剖析了18世纪欧洲“中国风”设计出现的符号和装饰性质的借鉴与模仿,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反思总结。
关键词:中国风欧洲装饰壁画中西艺术交流审美比较17—18世纪的欧洲进行了思想和政治的变革,艺术领域也随之变迁。
自航海技术的发展以来,各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导致中西方艺术也随之密切。
其中外销艺术品就作为贸易往来的中心,也逐渐受到西方人民的追捧和欣赏,西方各国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成为了兜售东方商品和中西方艺术交流的媒介和桥梁。
逐渐的,中国的外销艺术品成为西方主要的模仿对象,因此“中国风”(Chinoiserie)的设计在17—18世纪的欧洲逐渐火热。
外销艺术品的种类非常齐全,例如有壁饰画、瓷器、家具、服饰布料、茶叶等等。
其中,壁饰画就成为外销艺术品的一种典型,包括壁纸、挂毯、墙布、坐垫等等,成为西方上流社会装饰房间的常用物品,装饰空间也大多为卧室、餐厅、休闲处所。
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大量的欧洲壁饰画中得到明确的体现,在经过仿制、挪用、参考、拼凑后,加之西方当下流行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将独特的中国传统审美进行视觉化的装饰处理,受到大多数上流社会的人群所追捧,成为新一轮的装饰热潮,以此通过新的目光和视角重新审视东方艺术。
对于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的研究,西方学者在整体的中西方艺术交流与碰撞或者中西方政治、宗教和艺术方面,或是单独类型,如欧洲“中国风”瓷器、东方园林、纺织品等图1中国画墙纸18世纪汉普顿宫图2唐寅《落霞孤鹜图》明代图3中国壁纸18世纪美国迪美博物馆等都有较为细致的研究;中国的专著方面主要集中在17—18世纪的“中国风”外销瓷器、丝绸、园林、家具等单独的方面,并未对中西方两者之间的传统审美比较做出相对细致的研究,其余的成果还相对欠缺。
儒家文化是怎样影响了17一18世纪的欧洲
儒家文化是怎样影响了17一18世纪的欧洲摘要:中国儒家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近2000年的历史,而且于17—18世纪还传往欧洲,尤其是传到了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法国。
其媒介一方面是17一18世纪的入华耶稣会士,另一方面则是法国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政治家。
中国儒家文化对于法国文化、法国哲学思想的形成、道德伦理、国家体制均有明显影响。
17一18世纪,于欧亚大陆的东端,矗立着其势力达到鼎盛时期的大清王朝,在康乾盛世期间,儒家文化得以复兴和发展,儒家经典文献得以被重新考证、汇辑、整理和出版,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里程碑工程《四库全书》得以问世(1772一)。
虽然在此期间也出现了文字狱之类不尽人意的事件,但此时毕竟是开创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兴旺发达的局面。
在欧亚大陆的另一极,欧洲第一王国法兰西处在以“朕即国家”自居的“太阳王”路易十四(1638一1715年)统治前后。
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中,将路易十四比定为古罗马的奥古斯都(Augustus,公元前63一公元14年)大帝。
路易十四的心腹权臣柯尔贝尔(Jean-BaptisteColbert,1619一1683年)于1664年开始创建东印度公司,从而开通了与东方(特别是与印度和中国)的交流;他创办了法国金石和美文学科学院(1663年)、法国科学院(1666年)和皇家建筑学院(1671年),特别是创办了法兰西罗马学院(法国四大海外学院中的第一所,其余三所依次是法兰西雅典学院、法兰西开罗学院和法兰西远东学院)、专修东方语言的法国青年语言学院和巴黎天文台。
世界上的首部《百科全书》——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一1784年)主编的《百科全书》也在这段时期问世,成了传播诸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抨击教会权利和国家反动势力、宣传科学和文化思想的一大阵地,并从此彻底改变了出版物的性质与形式,创立了百科全书派这个崭新的学派。
那么在欧亚大陆的两极,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明与以天主教文化为代表的法兰西文明之间,曾发生过什么样的交流、影响和互动呢?中国儒教文化是怎样在法国传播并施加影响的呢?法国20世纪下半叶的大汉学家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1894一1979年)于其名篇《中欧最早的哲学交流》一文中指出,这种交流对于双方来说,仅为一种粗浅的试探,但它们却具有深邃的后果与影响,丰富了古大陆两端的文明。
中国瓷器在欧洲的收藏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国热
中国瓷器在欧洲的收藏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国热作者:***来源:《收藏与投资》2017年第02期中国从汉代烧造陶器称瓷,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而欧洲最早的瓷器则始于德国,一个被判处死刑的炼金术士因国王对中国瓷器的爱好,提出烧出瓷器换回自己的生命,于是,就有了1706年开始烧造的迈森瓷器。
法国人在中国学习了多年,1768年才有了自己的瓷器。
英国是因为有英国人在法国烧造瓷器,稍后于法国,也有了自己的瓷器。
至于中国瓷器最早什么时候到的欧洲,欧洲所见最早的文献记载是葡萄牙航海家科尔沙利等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来到中国,买去景德镇的五彩瓷器10万件,运回葡萄牙。
也因此,1522年葡萄牙国王下令所有从东印度回来的商船所载货物的三分之一必须是瓷器。
公元97年,东汉皇帝派甘英从海上出使大秦(也就是古罗马),但是,被大食(波斯部族)人骗到波斯湾而未到达大秦。
被大食人欺骗的原因是大食人想垄断中国和欧洲的丝绸及陶瓷生意。
也就是说,东汉时期,丝绸和陶瓷就已经出口到了波斯湾。
东汉恒帝廷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国王(古罗马帝国皇帝)安敦遣使臣来到洛阳。
这是中国与欧州国家直接往来的开始,这应该是欧洲人第一次了解中国的丝绸和瓷器。
汉朝的“丝绸之路”促进和联通了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贸往来。
而后,唐宋元明对东南亚、西亚的瓷器出口,直到1405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达东非,促进了中国瓷器的国际贸易。
有学者说,中国瓷器是郑和下西洋时,将瓷器带到东非,再由东非传入欧洲。
而笔者认为,1206年,蒙古成吉思汗的崛起,他建立了橫跨欧亚的大蒙古帝国,加速了中国瓷器对欧洲的输出与传播。
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取代。
中国之外代之而起,地处中亚丝绸之路,从汉代起就与中国有经贸往来的奥斯曼帝国,全盛时期,橫跨欧亚非。
窥一斑而见全豹,从土耳其博物馆的中国精美瓷器的收藏,可见奥斯曼帝国对中国瓷器在欧亚非的传播与出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还有一点,由于地缘关系,中国与古波斯在汉代就有经贸往来,而欧洲与古波斯的经贸往来则大大早于中国与欧洲的直接经贸往来,见于记载的明代正德九年。
17至18世纪中国风在欧洲的传播
17至18世纪中国风在欧洲的传播[关键词]丝绸之路中国风设计中国情趣巴洛克洛可可“中国风”一词一直被人们所称用,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来讲,它是一种东方情调的装饰艺术风格,在持续了近二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影响着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之中。
它的产生和表现形式是十分奇特和怪异的,探讨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一、中国风的传播途径与内容1、丝绸之路上的中国风一提到中国与欧洲的往来,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都是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史籍。
但并不像字面上的意思,早期的丝绸之路上并不是以丝绸为主要交易物资,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中国商人就已经同中亚地区进行小规模贸易往来。
随着公元前5世纪左右河西走廊的开辟,当时的欧洲国家已经出现了“赛里斯”(seres源自希腊语言“丝”)一一对中国的称呼。
不仅仅是丝绸,同在丝绸之路上的另一件著名的商品,产自今阿富汗巴达克山的青金石早在公元前31世纪就开始出现在中国、印度、埃及。
约1000年后,青金石的贸易开始传入印度的哈拉帕(Harappa)。
后来成为佛教七宝之一。
□前2世纪,中国的西汉王朝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日渐强盛,汉武帝派遣张骞前往大月氏。
在大夏市场上,张骞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国的海西布,尤其是汉朝四川的邓竹杖和蜀布。
前 119 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为了促进西域与长安的交流,汉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国经商。
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那时,丝绸成为罗马人狂热追求的对象。
古罗马的市场上丝绸的价格曾上扬至每磅约12两黄金的天价。
造成罗马帝国黄金大量外流。
这迫使元老院断然制定法令禁止人们穿著丝衣,而理由除了黄金外流以外则是丝织品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我所看到的丝绸衣服,如果它的材质不能遮掩人的躯体,也不能令人显得庄重,这也能叫做衣服?……少女们没有注意到她们放浪的举止,以至于成年人们可以透过她身上轻薄的丝衣看到她的身躯,丈夫、亲朋好友们对女性身体的了解甚至不多于那些外国人所知道的”。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
COOCO.因你而专业.可圈可点web试卷生成系统谢谢使用一、选择题(每空?分,共?分)1、中国古代和世界近现代都很注意用权力制约权力,以下关于隋唐三省职权的牵制与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中的三权制约最根本的不同是:A.三权内容不同 B.本质目的不同 C.制约方式不同 D.对社会影响不同2、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在此强调了A.人文精神 B.理性主义 C.言论自由 D.民主法治3、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经典著作中这样指出:在整个漫长的十八世纪,对于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而言,“没有一个人在他们著作的某一部分中,不对中国倍加赞扬。
只要读他们的书,就一定会看到对中国的赞美——他们心目中的中国政府好比是后来全体法国人心目中的英国和美国。
”这体现了当时的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之一是实行( )A.中央集权制度 B.以德治国 C.君主专制 D.开明君主制4、欧洲的某个时期,产生了一个“充满思考与批判”的社会群体。
他们极力展望“新世界的政治蓝图”。
认为天主教会“应对人们盲目崇拜、不宽容以及加诸于人类社会的无数不幸负责”。
这个社会群体应是( )A.16世纪的德国新教徒 B.15世纪的西班牙航海家C.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 D.14世纪的文艺复兴学者5、“自达尔文、黑胥黎等以生物学为根据,创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之说,其影响延及于世间一切之社会,一切之事业,举人世间所有事,无能逃出其公例之外者。
”下列各项不能支持材料观点的是()A.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提供了理由 B.为启蒙思想的发展提供依据C.为中国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支撑 D.工业革命后,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勃兴6、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认为,自由不等于放任。
放任就会使一部分人侵犯其他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
自由的真正含义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人身、行动和财产,而不受他人的束缚和强制。
这表明洛克的观点是()A.只有民主政体才能保证思想和言论自由B.只有分权才能防止专制,保障自由C.只有实行法治,人民才能充分享有自由D.只有通过新的社会契约,才能实现平等7、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甫和主教。
17—18世纪欧洲和中国的科学关系
17—18世纪欧洲和中国的科学关系do,15851661)、法国皇家图书馆馆员特维诺(M、Thevenot,16202093)离开澳门,1683年到达荷兰。
1684年9月15日,柏应理一行到达凡尔赛,受到路易四的接见,这促使了法国派遣耶稣会士科学家到中国的计划②。
1684年他们动身到罗马,在那里停留了一年多,教皇英诺森一世和耶稣会总会长分别接见了他们。
1687年3月7日,沈福宗随另一位耶稣会士离开巴黎到达伦敦,受到了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的接见。
应海德之约,沈福宗去牛津合作编辑牛津大学Bodleian图书馆的中文藏书目录①。
海德向他询问了中国语言的特点,据他们当时交谈的笔记,沈福宗尊敬地称海德为“德老爷”。
后来海德在他自己的著作中记载了他们来往的书信和关于中国情况的介绍,如关于度量衡的单位、围棋的下法、“升官图”的游戏规则、中国的地理、汉语的语法等等②。
他们的见面虽只有数星期,但合作得非常愉快,海德称沈福宗为“最尊敬的朋友”③。
笔者在英国期间欣喜地发现了大英图书馆还保存有沈福宗和海德之间书信来往和谈话记录的原件,透过这些档案,我们可想见当时交流的生动情景。
沈福宗在英国停留了数个月,1687年7月26日,海德在牛津给波义耳的信中向他推荐了沈福宗,并谈到沈福宗帮助中文书籍的编目工作,其中有些书是关于孔子的书,但大多数是医书④。
从Bodleian图书馆所藏的大量中国医书(约在1600年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购得)来看①,中国医学很可能是沈福宗和海德交谈的主要话题之一。
这些中国医书,多为万历年间南京“金陵书林”和福建“建阳书林”所刻,可能是东印度公司经过江苏、福建这两个沿海城市时购得。
海德之所以把沈福宗介绍给波义耳,是否也和波义耳对中国医书的兴趣有关,这有待新资料的证实。
二英国皇家学会秘书和耶稣会士的通讯交往在沟通英国皇家学会和在华耶稣会士的关系方面,皇家学会的秘书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斯隆(Hans Sloane)、莫蒂默(Cromwell Mortimer)、伯奇(Birch)是其中重要的三位秘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广东单)2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 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 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 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 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 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 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 concepts of and the chinese1840—— 1876,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 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 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③乐善好施阶段 (1905——1937)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 1949)⑥敌对阶段(1949——)
(1)18世纪中后期,清朝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国力强盛;文 化思想高度专制。(2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已经成 为重要力量,为推翻封建统治掀起了启蒙运动。(2分) (2)编撰《四库全书》的目的是未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2分)编撰 《百科全书》的目的是为了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2分) (3)《四库全书》保存了大量古籍,是对古代文化的一次全面总结;对 宏扬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3分)《百科全书》全面批判了封建意 识形态,宣扬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思想主张,提倡科学技术;使法国 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3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12 分) (2)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 的相似之处。(5分)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 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 三方面予以说明。(9分) (4)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 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11分) ⑴主张:反对将儒学教条化;提出“童心说”;反对歧视妇女。时代背景: 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 ⑵相同原因:挑战正统,威胁专制统治。相似之处:誓死捍卫自己的信念。 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 重阻碍;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 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 ⑷新航路开辟,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文艺复 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深入发展,近代科学兴起,人文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教会统治受到冲击。布鲁诺坚信自己的学说是科学真理,对未来充满信心。
(07广东卷)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 列材料: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 (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 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 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 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 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分)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 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 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3分)
09福建卷(37分)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 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 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 便失却真人……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 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材料二: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 “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 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陷民”的罪名逮捕下狱, 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地球绕太 阳转,而太阳也不是静止不懂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 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 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除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 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 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是,他说:“你们宣布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到判决更感到害 怕。”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 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 (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 (4)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1)以德治国。以此抨击法国的君主专制、宗教愚昧、倡导理性。 (2)抽鸦片的国家。,鸦片战争后,大量鸦片输入中国;很多中国人吸食 鸦片;西方列强希望扩大鸦片贸易;西方舆论的宣传;中西力量对比发生 变化等。 (3)第④阶段:中美同属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 出了巨大的贡献。第⑥阶段:新中国成立,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美国实行冷战政策,朝鲜战争爆发。 (4)增强国力;加强交流;理性对待。
(1) 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 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2) 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 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3) 考生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 出自己的看法。如: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 必须慎重。(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 用。)②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 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欧洲:处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1)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的精神控 制
(2)经济上,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经济政策主要是 重商主义。 (3)思想文化上,掀起了启蒙运动,人文主义发展到 理性主义时代;近代科学兴起。 (4)对外政策:殖民扩张
(广东06高考第29题14分)18世纪中后期,清政府主持 编修了《四库全书》。同一时期,法国的狄德罗主编〈百 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辞典〉。 请回答: (1)分别简述这两部著作出现的社会背景。(4分) (2)编撰(撰)这两部巨著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4 分) (3)这两部巨著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小专题:17-18世纪的中国和欧洲
时代特征: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并有向近代转型的趋向 (1)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空前强化并发展到顶峰。
(2)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政府仍采取重农轻商政策。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空前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 慢发展。 (3)思想文化上,封建理学思想仍占统治地位,但出现了反封建 的民主思想。通俗文学空前繁荣,实用科技发达,还开始了中西 文化交流。 (4)对外政策上,总体上保守落后,闭关锁国 (5)阶级结构上,非贵族地主的数量空前提高,市民阶层进一步 壮大。 (6)社会风气上,一方面出现了普遍重商、拜金主义和追求享乐 的风气,另一方面士大夫敢言之风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