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积累:古代天文历法

合集下载

从黄帝内经说古天文历法基础知识

从黄帝内经说古天文历法基础知识

从黄帝内经说古天文历法基础知识一、古天文历法基础知识在古代,人们对天文学和历法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医学典籍,其中涉及到了许多关于天文历法的知识。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古天文历法的基础知识。

1.1 天体的分类在古代,人们将天空中的物体分为三类:星、辰、宿。

星是指自然界中的恒星,如太阳、月亮等;辰是指二十八宿,即东方七宿、南方七宿、西方七宿、北方七宿;宿是指十二地支中的一个地支所对应的星群,如子鼠、丑牛等。

这些天体在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历法的基本概念历法是指用来计算时间的一种方法。

在古代,人们根据天体的运动规律制定了许多不同的历法。

其中最著名的有太初历、大明历、黄历等。

这些历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二、天文观测与预测2.1 天文观测的方法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天体的位置、运动轨迹等来了解天文现象。

主要的观测方法有:日晷、浑仪、水运仪等。

这些观测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测量时间和空间。

2.2 天文现象的预测古代人们通过对天文现象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预测方法。

例如,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来预测月相;通过观察五星的运动来预测吉凶祸福等。

这些预测方法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历法与农时3.1 农时的划分古代农业社会非常重视农时,因为农时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古代人们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对应着不同的农事活动。

例如,春分时节是播种的好时机,而冬至则是收获的大好时光。

3.2 历法与农事活动的结合古代人们根据天文历法的知识,制定了一系列与农事活动相结合的时间表。

这些时间表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例如,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等都是与农时密切相关的重要活动。

四、结语《黄帝内经》中关于古天文历法的知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们对天文学和历法学的认识,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在古代,天文历法是人们观测和记录天体运行情况的重要工具,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天文历法的发展与古代文化密不可分,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还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古代社会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古代天文历法主要包括天文观测、历法编制和天象预测三个方面。

天文观测是通过观测天体运行轨迹、日食月食等现象来推测天体运行规律。

历法编制是根据观测数据和理论推算,制定出一套精确的日期和时间体系。

而天象预测则是根据历法和观测数据,对未来的天体运行和天象变化进行预测。

古代天文观测主要依靠人眼直接观测,通过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的位置和行进速度来推算时间和季节。

其中,古代中国的天文观测以观测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为主,通过观测它们的位置和亮度变化,确定一年的季节和节气,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

历法编制是古代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明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历法体系。

例如,古埃及人采用的是太阳历,根据太阳在天球上的运行轨迹,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再加上5或6天的“无年之日”。

而古希腊人则采用了月亮和太阳的运行周期,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由一个满月和一个新月之间的时间间隔确定。

古代中国的历法则采用了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农历为主。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制定的,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以朔日(新月)为起点,满月之间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月。

农历的优点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便于农民安排农事活动,如种植、收割等。

天象预测是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观测历史数据和编制的历法,来预测未来的天体运行和天象变化。

古代中国的天象预测主要包括日食、月食和彗星等现象的预测。

例如,在中国古代,日食被认为是天神的警示,有时与君王的去世或国家的灾难联系在一起。

因此,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对日食进行了详细观测和预测,以提前预警。

古代的天文历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古代社会提供了时间和季节的准确度量,也为古代人们对天体运行和宇宙奥秘的探索提供了基础。

古代汉语--第十二章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_OK

古代汉语--第十二章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_OK
17
• (3)月相纪日法。
•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 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 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 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 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 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 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 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 之望日前后”。
叫紫微垣。 • 紫微垣以南是政指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星,又叫七 曜。
• 金、木、水、火、土是五个行星,合起来称为五纬。 • 金星古称“明星”,又称“太白”,特别明亮。金
星黎明时出现在东方,叫“启明”;黄昏时出现在 西方,叫“长庚”。 • 木星古称“岁星”。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因此就以木星每年 所在位置纪年,如“岁在鹑火”、“岁在星纪”。 • 水星古称“辰星”。 • 火星古称“荧惑”。 • 土星古称“镇星”或“填星”。
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 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 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 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16
六、纪日纪时法
• (2)干支纪日法。 • 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
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 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 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 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 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 指恶日或忌日
• 七夕 又称少女节或乞巧,七月初七日。《荆楚岁 时记》说,七月初七日夜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人 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 巧。
• 下九 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1、飞廉古人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总的主宰的同时,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各自的主持者,而且把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

飞廉即“风伯”,是古代传说中主风之神,如《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王逸注:“飞廉,风伯也。

”2、荓翳古代传说中的云雨雷电之神,因云雨雷电有时同时,有时交错,有时先后发生,统称荓翳,亦作蓱、蓱翳、屏翳。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上说:“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荓翳(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其实,古人也以荓翳兼指云雨雷电的主宰者。

3、丰隆古代传说中的云师,亦称云中君、云神。

《楚辞·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王逸注:“丰隆,云师。

”丰隆,一说指雷神,俗称雷公。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穆天子传》曰:‘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

’丰隆,雷公也。

”4、羲和古代传说中和太阳有关的神,见“荓翳”条。

一说“羲和”为驾日车的神,传说太阳每天要乘六龙驾的车从东方而来,《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意思是说我要命令羲和不要急于驾日车向西山。

一说“羲和”为太阳的母亲,《山海经·大荒南经》:“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

有女子名曰羲和……羲和者,帝俊之妻(帝俊,中国古代东方部族所传之帝),生十日。

”一说“羲和”为掌天文历法的官吏,《史记·历书》“索隐”引《系本》:“黄帝命羲和占日。

”《尚书·尧典》:“乃命羲和,敬授人时。

”也有说“羲和”为主日月之神。

5、二十八宿也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古人为了准确地观测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往往是以恒星为背景的,以相对固定的位置作为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的位置。

经过长期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标志,称为“二十八宿”。

古代天文历法

古代天文历法

二、 节气
a.节气名称
古人根据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周岁太阳年365又1/4日分为立春、雨水、惊蛰等24个节气。这些节气先是平分的,平均每个节日是15.22日弱。后代根据太阳移动的速度,有的规定为 14日(如冬至前后),有的规定为16 日多(夏至前后)。24个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如下:
涒滩 申(实沈) 鹑首(未)
b.节气的确立
节气的确立和天文有关。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等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就交某节气,实际上24节气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24个不同的位置。
《汉书·历律志》提到过节气与星次的关系,如太阳运行星纪初点交大雪,运行星纪中央就交冬至,运行到玄枵初点交小寒,运行到玄枵中央就交大寒,《律历志》所提到的星次和节气对照如下:
古人最初还把24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例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是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余此类推。
节气的细分和置闰产生过一些关系。由于1人节气加上1个中气的时间大约是30.5天,要大于一个朔望月,所以每月的节月加中气要经上月推迟1至2天,推迟到某月就只有节气没有中气,后来就以这个月份置闰。所以古人说“闰月无中气”。阳历每月都有节气和中气,上半年每月6日和21日左右是交节日期,下半年每月8日和23日是交节日期。
有时候根据干支的顺序,甚至可以推断出古书中的错误来。《春秋襄公二十八年》说:“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从甲寅到乙未共42天,不可能在同一月内,因此这个记载肯定有错误。
四、 记时法
古代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常出现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举。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第一部分天文知识一、天文简史天文学以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是自然科学中发展得最早的一门科学。

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的萌芽阶段。

当时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

从考古发掘看,半坡氏族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

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

相传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有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

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

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

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

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

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参与改定的《太初历》,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浑仪、浑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

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即将宇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

进而又有人提出“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而是无边无涯。

这实际上是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仍有所发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山河地理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今陕西一带。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 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河外】黄河以西以南的地区,今陕西、河南一带。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区,今山西一带。同“河内”。
四时
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
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
称作孟夏、仲夏、季夏; 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干支纪年法】天干地支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 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 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
【山水阴阳】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 华山之阳名之也。”
三、科举制度
科举前的汉代察举制度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 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 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 用考核,再任命官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 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纪时法】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 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 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 定。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 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古人论天地: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

3.古人为了观测和记忆的方便,将这些恒星划分成组,并根据其大致的形状给予命名,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星座,中国古代叫做星官。

283个星官,命名就像一个中国古代社会的缩影,有普通百姓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如:老人、织女、斗、箕等;有皇族和为皇族服务的人员,如:帝、太子、后妃、女史等;有帝国的整个官僚体系,如三公、九卿等。

4.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

“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

“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

“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语出顾炎武)5.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有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书上,记载着各种类型的彗星、太阳黑子;西晋发掘的汲冢书中,保存有世界上最早的陨石雨记录。

6.为什么明清皇帝居住的地方叫做“紫禁城”?因为天顶拱极又称为紫微垣,是皇权的象征。

《后汉书》:“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

”7.北极星在天空中看起来固定不动,中国传统上,北极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北极星因为其特性被称为“帝星”。

意为群星之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杜甫)”8.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9.太微垣出现在春季的星空,是三垣的上垣,象征行政机构,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执法即廷尉,右执法即御史大夫等。

10.天市垣出现在夏季的星空,是三垣的下垣,象征天上的市集,是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

“天子率诸侯幸都市也。

”所以,天市垣的左右垣各星都是用诸侯的名称。

11.秋冬季星空宛如战场。

河鼓、右旗、天垒城、垒壁阵、羽林军、九州殊口、军井、军市、天狼等星。

12.二十八宿依次为:东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斗牛女虚危室壁;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井鬼柳星张翼轸。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的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的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的天文历法)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以及古代的天文历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具体都有哪些?2、古代天文历法是什么?(如:初阳,四时)3、天文历是什么4、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5、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具体都有哪些?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就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有很多与“气”有关的概念,如节气,气候,气化,气势,气质,运气等。

如果仔细分析这些概念就会发现,气是有属性的,在宇宙间没有无属性的中性的气存在。

气由阴气和阴气组成。

后世将阴阳作为哲学概念应用得十分广泛,但追本求源,阴阳的观念最早只是起源于历法和季节的变化。

古人以为,气候的变化是由于阴阳二气的作用,阳气代表热,阴气代表冷。

宇宙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发生交替的变化,便反映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上。

夏季炎热时,属于纯阳。

冬季寒冷时,属于纯阴。

阳气和阴气互为消长,春季阳气增长,阴气衰弱。

当阳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夏至,由此发生逆转,阴气渐升,阳气下降;当阴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冬至,这时再次发生逆转,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完成了一个周期的交替变化。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于五行的看法与后世哲学上的五行几乎完全不同。

古人认为,五行就是一年或一个收获季节中的5个时节。

这一说法在上古文献中记载更直接。

例如,《吕氏春秋》就把五行直接称为五气,也就是将一年分为5个时节之义。

又如,《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年“分为四时,序为五节。

”而《管子·五行篇》则说:“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

”可见上古均是将五行解释成时节或节气。

古人用直观的5种物质的名称给五种太阳行度命名,就如以十二生肖给日期命名一样,符合古人朴素的思想观念。

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同样具有天文学意义。

五行相生,又叫“生数序五行”,其含义是后一个行是由前一个行生出来的,以至于逐个相生,形成一个循环系列,周而复始。

【常识积累】古代历法

【常识积累】古代历法

【常识积累】古代历法今天是关于古代历法的常识积累~如有缺漏的知识点,欢迎大家留言补充1)世界上最早记录哈雷彗星的国家:中国。

(《春秋》对出现于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的彗星记录:“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2)《甘石星经》:是古代中国天文学专著和观测记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之一。

作者为战国楚国人甘德和魏国人石申,他们观测了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的运行,发现了这五个行星出没的规律。

3)太初历:亦作“ 上元历”、“甲历”。

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4)太阳黑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太阳黑子记录的国家。

汉朝《汉书·五行志》详细叙述了黑子出现的时间和位置,这是现今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

5)《大衍历》:唐代僧人一行编制,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有很大贡献。

他本名张遂,是发现恒星运动的第一个中国人,还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成为世界测量子午线的第一人。

6)《授时历》:元朝郭守敬等编制。

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历法。

《授时历》推算极精,以365.2425天为一回归年,如果以小时计算,是365日5时49分12秒,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

7)三垣四象:我国古代把天空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

所谓的“垣”就是“城墙”的意思。

“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

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

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是指天空中东南西北四大星区,为“东苍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

中国古代为观测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个星宿,俗称为二十八宿,四象各占7宿。

8)历法:从分类标准来说,阴历是和阳历对应的,再加上阴阳历,只有这三种历法。

世界上通行的“公历”实际上是一种阳历,中国传统历法——农历,是阴阳历的合历。

古代的天文和历法古代的天文和历法-精华打印版

古代的天文和历法古代的天文和历法-精华打印版

古代的天文和历法2016-03-30琅琊王观止小学堂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对指导百姓的生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三十)里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顾炎武说的“人人皆知”,大概有些夸张,但是说明古时天象跟人们的生活关系相当密切。

古代人民根据天文来制定历法,从而指导农业生产;根据天象,来预测吉凶,从而决定事情是否要做。

《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古代的文学作品,也都记录了大量的天文历法词语,了解一些天文历法词语,对读懂古文,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一、天文知识1、七政:古人把日月和金(Venus)木(Jupiter)水(Mercury)火(Mars)土(Saturn)五颗行星称为七政或七曜。

政者,正也,正方位也。

曜者,闪耀也。

在观感上,以上七颗天体物给人的感觉比较明亮,所以古人称其为曜。

金木水火土是是根据五行说定的名称,古人认为岁星为木之精,荧惑为火之精,填星为土之精,太白为金之精,辰星为水之精。

古人把七天作为一个周期,分别称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分别对应周日至周六,这一星期的称法还在日语中使用。

谈到五颗行星的运行,不能不知道“黄道”。

所谓黄道,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

古人以地球为中心观察太阳的运行,他们设想了一个天球,这个黄道就是以地球为中心,太阳运行一周在天球上所经历的路线。

我国先民很早就观测到五颗行星在黄道上的运动轨迹,木星最受人注意,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人们就测得它十二年绕天一周,于是创十二次(每年木星在一次)法,用来记岁。

考公考编知识——古代天文历法

考公考编知识——古代天文历法
2.历法成就:(1)《太初历》—西汉—汉武帝改历,多人制定: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
(2)《大衍历》—唐代—僧一行:测量了地球子午线(即经线)第一人
(3)《授时历》—元代—郭守敬: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回归年长度和现在的测量几乎一样的,差26秒,也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
●速记:春秋最早记哈雷,墨经则把光学推。甘石星经天文著,太阳黑子汉书寻。张衡样样都优秀,地动浑天仪器牛。
如:2022年:尾数为2,对应的天干为壬,以年除以12,余数对应地支。2022÷12=168(余6),对应地支为寅。因此,2022年为壬寅年。
十二时辰
一昼时辰对应2个小时,以此类推
(4)“满芒”:小满在公历的5月20-22日,籽粒开始饱满,未成熟状态。芒种在公历6月初,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割。
(5)处暑:8月的中下旬,天开始变凉。属于秋天的节气。/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是大暑,在公历7月的中下旬,时有大雷雨,暑热减弱,向立秋过渡。
天干地支
1.始自黄帝时期,萌芽于西汉,东汉的汉章帝在全国推广
古代
历法成就
1.基本概念:阳历、阴历、阴阳历(需要重点掌握):
(1)阳历:又称为太阳历,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主,让一年的天数约等于回归年,月的天数人为规定。
(2)阴历:以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主,平均约等于朔望月,每年的月数进行规定。现在基本不适用
(3)阴阳历:年的天数约等于回归年,月的天数约等于朔望月,最典型的阴阳历是我国的农历。
中国农历依阴阳,西汉太初地位强。唐代一行实在忙,大衍子午都在行。元代守敬授时历,精度甚高美名扬。
二十四
节气
1.概念:属于我国古代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属于阳历系统。是将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轨道分成24份,从而产生二十四节气,用来指导农事。

古代历法知识点总结

古代历法知识点总结

古代历法知识点总结古代历法是古代人类为了记录时间而制定的一套时间体系。

在古代,人们往往根据天文现象和自然现象来制定历法,历法内容包括年、月、日的计算方法,以及闰年、闰月等闰定规则。

以下将就古代历法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习参考。

一、古代历法概述古代历法基本上有三种类型,即太阳历、月亮历和太阳月亮复合历。

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的长短来规定年份,最常见的太阳历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

月亮历是以月亮的圆缺周期来规定年份,以陰阳历和农历代表月亮历的实例。

太阳月亮复合历是将太阳与月亮周期相结合的历法类型,如巴比伦历和犹太历。

这三种类型的历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则。

二、古代历法的发展历程最早的古代历法可以追溯到已知历史最早的文明之一的美索不达米亚,他们是通过观测天文现象来制定历法的。

早期的古代历法是非常简单的,只要用来规定节气等重要时刻。

古埃及文明后来也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历法,并且秦国也对文件进行了完善。

在中国史前时期,古人在测定时间上也不乏发展了完整的思想。

在此期间,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天文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测来制定的。

三、中国古代历法中国古代历法主要包括了皇极历、太初历、太初历、四分历等系统。

在中华文明史上,古代历法一直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

其中皇极历是在夏朝时所制定的太阳历,太初历是应用在周代的太阳历。

而在秦汉时期,中国出现了最为完善的古代历法,即四分历。

四分历采用了考虑了太阳运行周期和农业生产要求的设计,包括设置了闰年和闰月的规定。

四、印度古代历法印度古代历法也是非常完善的,古印度古代人类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周期来制定了不同的历法。

在印度古代历法中,最有名的就是印度教的历法,它主要是以观测太阳周期和月亮周期来规定年份的。

同时,印度在历法研究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历法可以说是在天文学上非常成熟的。

五、古代历法的影响古代历法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人类是通过历法来规定节日、测定收成季节、确定贸易时刻等时间要点。

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纪年法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以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一
个皇帝不一定只有一个年号。

3.干支纪年法。

如辛亥、丁卯、庚子等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纪月法
1.数序纪月法。

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成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特定的建字。

如建子月,
指农历十二月。

3.时节纪月法。

如孟冬代农历十月仲春代农历二月。

纪日法
1.序数纪日法
2.干支纪日法
3.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腓(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
天叫朔,每月初三叫腓,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
一天叫晦。

4.干支月相皆用法
计时法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季节有孟、仲、季之分
干支: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己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丑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古代文学常识之天文历法

古代文学常识之天文历法

古代文学常识之天文历法古代文学常识之天文历法中国古历采用阴阳合历,即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古代文学常识之天文历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

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

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

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

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一、天文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不是要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而是为了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需要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

所以接下来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分别加以叙述。

(一)七政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

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1、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2、木星:古名歲(岁)星。

古人认为歲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

3、水星:一名辰星。

4、火星:古名荧惑。

5、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二)二十八宿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三)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像成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

(四)三垣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了二十八宿外,还有所谓三垣,即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

1、紫薇垣: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的一区。

2、太微垣:在紫薇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

3、天市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

(五)北斗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

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五倍的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常识

•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 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 • 西陆蝉声唱 •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 西北望,射天狼 •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南斗 (斗宿)
射手座
牛郎:河鼓二,位于银河东 织女:天帝之孙,位于银河西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27
古代「荧惑守心」为大凶之象,表示皇帝有凶兆
• 古人常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和航海的远近。
北斗七星
• 《晋书·天文志》谓北斗是"七政之枢机,阴阳的元本,所以 运于天中,控制四方,以建四时而均五行。"
• 《史记·天官书》谓北斗是"帝车之象"。
中宵横北斗,夏木隐 栖禽。——唐·刘得 仁《夏日即事》
三星差池光照灼,北 斗西指秋云薄。—— 唐·乔知之《和李侍郎 古意》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常识
语文高考备用天文知识
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 柚子老师

• 对天的信仰:上天、天理、天道、天命、太一、天帝 • 天人相应 • 盖天说、浑天说
日月星辰
• 三光:日月星 • 五纬、五星:水、金、火、木、土 • 七曜、七政:日、月、水、金、火、木、土
太阳
• 金乌、赤乌、金轮、火轮、六龙、羲和、东君、阳精、朱明
• 魏曹植《赠王粲》:悲风鸣我侧,羲和逝不留。 • 元许谦《春城晚步》:红楼鼓歇乌轮坠,浅水摇舟弄渔火。 • 唐诗《踪迹》:东乌西兔似车轮,劫火桑田不复论。 • 唐白居易《劝酒》: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乌相趋走。 • 宋苏轼《韩太祝送游太山》:恨君不上东峰岭,夜看金轮出九幽。
太阴
• 望舒、广寒、清虚、婵娟、嫦娥、素娥、夜光、碧华、玉兔、 银兔、蟾蜍、玉蟾、蟾宫、桂宫、桂魄、冰轮、银轮、玉轮、 玉镜、冰镜、宝镜、银盘、玉盘、银钩、玉钩、玉弓

中学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中学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一、天文【七曜】又称七政、七纬、七耀。

中国古代对日(太阳星)、月(太阴星)与金(太白星)、木(岁星)、水(辰星)、火(荧惑星)、土(填星、镇星)七大行星的一种总称,源于汉族人民对远古星辰的自然崇拜。

【星宿(xiù)】古代天文学术语,一宿通常包含一颗或多颗恒星。

古人将满天星宿划分为四大星野,青(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即出自于此,而春秋时又将四象细分成了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四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一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末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宫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末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宫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宫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只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宫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借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序》)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昴(mǎo)宿】西宫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máo)头(“旗头”的意思)。

【斗牛】斗宿与牛宿的合称,都是星宿名。

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赤壁赋》)徊于斗牛之间。

【壁宿】指北宫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宫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将退。

(《诗经·七月》)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杓形)的七颗亮星。

七颗星的名称分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春秋
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

2、战国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3、西汉
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定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汉武帝颁令全国使用《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4、东汉
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5、唐
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在实测中他认识
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6、北宋
沈括:《梦溪笔谈》把四季24节气和12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有利于农事安排。

7、元
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ps:
日食:又作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中国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日食记录。

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的初一。

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

观测日食时不能直视太阳,否则会造成失明。

月食: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蔽,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

此时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

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

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