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与InSAR数据融合在矿山开采沉陷形变监测中的应用探讨
浅析GPS技术在地形复杂矿山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浅析GPS技术在地形复杂矿山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刘卓伟摘要:GPS测量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大地测量与工程测量技术,由于其精度高、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与工程测量的各个领域,其在矿山变形监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保证矿山安全稳定运行,需对变形进行实时监测。
GPS定位技术是通过测定待测点坐标来获取坐标数据,因此,在地形复杂的矿山进行GPS定位时会出现一定的误差。
本文将以某矿山为例,分析GPS 技术在地形复杂矿山变形监测中起算点坐标的精度。
关键词:GPS技术;复杂地形;矿山;变形监测;应用策略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同时,我国对资源开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给矿山开采带来了很大压力。
然而矿山属于特殊行业,并且地质环境比较复杂,要想使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就要加强管理,以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
1 矿山变形监测工作开展的价值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矿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矿山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资源,但是在开采矿山时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问题。
因此,矿山监测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矿山变形监测系统中要监测地面沉降、边坡变形、地表位移等多种类型的情况,为矿山安全提供保障。
同时还要对地下采矿造成影响或危害等情况进行检测和评估。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情况都需要对矿山开采造成一些影响和危害,因此可以通过进行矿体表面位移以及地应力变化等监测工作就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检测,从而对相关情况进行评估和判断,并为后续相关工作提供依据。
2 矿山变形监测工作的任务与相关内容概述2.1 变形监测工作任务的说明矿山安全监测是利用各种传感器(包括地面位移、倾斜、沉降等)对矿山工程设施及开采作业过程中的各种环境要素(如矿井、硐室和采场)进行连续、动态地监测。
通过对矿山安全监测系统及监测数据的分析,可及时发现并排除各种事故隐患,有效保障矿山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保证矿井生产的安全进行。
GPS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GPS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本文针对GPS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GPS技术原理及其在矿山测量中的具体应用。
接着探讨了GPS在矿山勘探、导航及安全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探讨了GPS在矿山导航设备和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最后总结了GPS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研究发现,GPS技术在矿山测量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提高矿山勘探、导航和安全监测的效率和精度,为矿山生产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未来的研究应当继续深化GPS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拓展其在矿山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方面的应用,为矿山生产安全和效率的提升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GPS技术原理、矿山测量、勘探、导航、安全监测、导航设备、地质灾害监测、总结、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GPS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研究现代GPS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矿山勘探、导航、安全监测和地质灾害监测的需求不断增加,GPS技术在矿山领域的作用也变得愈发重要。
通过利用GPS技术,矿山工作者可以实时掌握自身位置信息,提高勘探和采矿效率,降低事故风险,同时提升矿山管理水平。
GPS技术原理的应用,可以实现矿山测量中的高精度定位和导航。
通过GPS信号的接收和处理,可以准确确定地面物体的位置坐标,为矿山勘探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GPS技术还可以结合地图信息,实现矿山区域的三维建模,为矿山规划和设计提供更精准的数据。
GPS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矿山勘探和采矿的效率和安全性,促进矿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GPS技术原理及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GPS技术是通过卫星定位系统来确定接收器的地理位置,并提供时间信息的全球定位系统。
其原理是利用至少4颗卫星的信号,通过三角定位原理确定接收器的位置。
在矿山测量中,GPS技术可以精确测量矿山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为勘探、导航和安全监测提供数据支持。
GPS_INSAR数据融合在大范围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GPS/I N S AR数据融合在大范围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武百超1,邹徐文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阜新 123000)摘要:讨论了GPS、I N S AR应用于大范围地表沉降监测的技术特点;论述了这两种技术合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文中还综述了GPS、I N S AR合成技术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CGPS;GPS;I N S AR;D I N S AR;误差改正;数据融合中图分类号:P228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358X(2006)01-0033-03 常规的地表沉降监测一般采用重复精密水准测量方法。
近10年来,随着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计算机,数据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野外作业周期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传统水准测量方法已逐渐为周期短、精度高,布网迅速的GPS技术所取代。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I N S AR(I nterfer 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在国外已开始应用于地表沉降监测,W eg muller(1999)利用1992年8月至1996年5月间的欧洲航天局雷达卫星数据监测意大利Bol o2 gna城的沉降情况,取得了与常规测量一致的效果;同时,日本的Nakag wa等(2000)利用JERS1L波段的合成孔径雷达S AR研究Kant o北部平原的地面沉降,发现L波段比C波段的S AR数据更适合平原地区的地面沉降研究;中科院遥感所选取处于沉降区的苏州市,利用I N S AR技术进行了城市地表沉降监测,与常规水准测量相比,两者相关度达01943。
这些都说明I N S AR测量值与水准测量保持很高的一致性,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样本对的差异均值为4147mm,差均值为0117mm。
与此同时,GPS在天津市地表沉降监测方面已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其他一些单位的实践证明,采用差分GPS静态测量的方法进行大范围的地表沉降监测,从测量精度看,可以取代长距离的一等精密水准测量,且前者比后者的工作效率高得多,其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甚至,采用GPS的实时动态(RTK)测量广泛取代二等水准测量也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GPS技术在矿山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讨
GPS技术在矿山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讨摘要:为了实现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在矿井生产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矿山测量,测量的范围从地表至地下、从整体到局部。
随着开采的不断进行,赋存状态好的浅部资源日渐枯竭,开采逐渐向深部、山区转移,常规的测量手段已无法满足矿井规划的需要。
卫星定位是未来测量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应该被广泛应用到矿山测量领域。
本文主要针对GPS技术在矿山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GPS技术;矿山变形;监测;应用1系统简介1.1系统的组成变形监测系统主要包括通信系统、基准站、数据处理中心和用户系统四部分:通信系统主要是负责数据的传输工作,保证用户能够得到有关测量数据;基准站又叫参考站,是变形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接收机和天线两部分组成,负责相关数据的采集、记录;数据处理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处理基准站搜集的数据,具体可分为数据误差控制以及误差校核,有效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用户系统主要负责数据接收,方便使用者查阅相关测量结果。
1.2GPS技术的特点GPS技术的定位准确度非常高,在方位上的误差低于1mm。
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系统的不断完善,可进一步缩减探测的时间,一次探测过程常常在几秒钟内即可完成。
在进行探测时,只需测站上空开阔即可,而无需测站之间互相通视,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造标的成本。
应用多种不同的检测方法,不但可获得三维坐标,还能够实现准确测定。
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操作方便、节省人力,可大大降低作业人员的工作強度。
不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可用于全天候不间断作业,有利于野外测量工作的开展,同时能够得到更多的检测数据。
数据信息传输速度快,能够实现信息的即时发布,从而提高了监测系统的运行效率。
应用范围较广,在矿山变形、地质滑坡、裂缝等监测中都可以获得应用。
2 GPS监测的主要功能及特点2.1 GPS监测的主要功能实时监测。
GPS技术的应用有着极高的实时性,实现了对矿山变形情况的实时监控,在不间断监测方面也能够完全满足对相关数据的要求。
有关煤矿区沉陷监测中D-InSAR技术应用的探讨
有关煤矿区沉陷监测中D-InSAR技术应用的探讨摘要:D-InSAR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微波遥感技术,它具有全天候、全天时、覆盖面广、高度自动化和高精度监测地表变形的能力,已成为具有很大潜力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
详细推导了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D-InSAR) 技术的优势,分析了D-InSAR技术在矿区沉陷监测中的问题,并结合新技术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从而使D-InSAR技术可以对煤矿区地面沉陷得到更有效的监测。
关键词:开采沉陷;监测;D-InSARAbstract: D-InSAR is a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it has all-weather, all-day capability, wide coverage, high degree of automation and high precision surfac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has become a potential space of new earth observation technique. A detailed derivation of the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 technology, analysis of the D-InSAR technology in the subsidence monitoring in mining area, combined with the new technology, proposes some solutions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so that the D-InSAR technology can be used in coal mining area subsidence of ground to be monitored more effectively.Key words: mining subsidence; monitoring; D-InSAR引言:我国作为一个煤炭资源开采大国,煤炭资源开采造成大面积的地表形变,不仅对地表的建筑物、道路、农田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且影响了矿区和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
浅谈InSAR与GPS技术融合
浅谈InSAR与GPS技术融合摘要本文介绍了InSAR技术与GPS技术的原理以及优缺点,通过对比揭示二者技术的互补性以及在监测复杂地形中二者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同时介绍InSAR与GPS技术融合后可能产生的问题。
关键词InSAR;GPS;互补性前言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极具发展潜力的空间观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形变监测中。
而GPS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发展至今,技术已较为成熟,为应用最广泛的空间大地测量手段。
InSAR作为一种监测手段,展现了诸多优势,但因其技术原理也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在很多情况下,其数据结果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引入其他对地测量技术如:GPS,充分发挥互补作用,是一个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
1 InSAR技术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ApertureRadar,SAR)是20世纪50年代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微波传感器,作为有源系统,SAR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工作的能力,可以在不同的微波频段、不同的极化状态下得到地面目标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微波遥感新技术。
基于SAR发展起来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是利用SAR的相位信息提取地表的三维信息和高程变化信息的一项空间对地观测技术。
InSAR技术原理:通过两副天线同时观测(单轨模式),或单副天线间隔一定时间重复的观测(重复轨道模式),获取地表同一景观的复图像对。
由于目标与两天线位置之间距离位置不同,在复图像上产生了相位差,通过图像数据处理和几何转换提取目标区域的三维信息[1]。
2 GPS技术GPS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高精度、全天候和全球性的无线电导航、定位和定时的多功能系统。
关于GPS在矿区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GPS在矿区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摘要:目前,GPS技术应用迅速发展,其作为全新的空间定位系统,在很多领域取代传统的测量方法。
其更是在变形监测领域,尤其是对矿区变形监测得以广泛运用。
在实际操作中,GPS不但可以减少相关测试工作难度,提升测试效率,而且可以通过合理处理并分析相关变形数据,能揭开地表移动的非线性特点,并对地质灾害和相关工程构建物进行安全评估、变形预测以及灾害防护等。
关键词:GPS;变形监测;基线一、什么是GPSGPS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即全球定位系统)的缩写。
它通过对高速移动的卫星瞬间位置并以此为起算数据,采取空间距离后方交会法,从而可以确定待测点的位置一种测量手段。
目前,GPS技术应用迅速发展,其作为全新的空间定位系统,在很多领域取代传统的测量方法。
经过数十年的维护及更新,逐渐完善,不但可以对各种动态或静态对象提供精确的三维空间坐标、精确授时以及速度矢量等信息,而且在地质测量、地壳变形监测、国土资源勘查等领域也能发挥重大作用。
近些年,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或矿难,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并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中的代价和教训是深刻的。
因而在难以实时检测并捕捉分析以获取相关灾害前兆的情况下,拥有定位精度准、观测时间短、全球性和自动化等等特征的GPS技术,并结合现当代网络通讯、数据库、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实时进行远距离的变形监测,从而成为各大工程或矿区的变形监测及预警的核心技术是有着特别重大和现实意义。
下面将着重探究分析对于矿区,GPS 在变形监测领域的应用。
二、矿区GPS变形监测(一)变形检测数据处理方法1.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当前,GPS技术广泛运用于变形监测的同时,数据处理的方法也日渐多样化,例如小波变换法、动态卡尔曼滤波法、静态数据处理法、单历元解算法和神经网络法等。
下面,我们将以静态数据处理法为基础,总结如何对矿区GPS的变形监测网中的数据进行处理。
矿区地质沉降观测GPS定位的技术运用
矿区地质沉降观测GPS定位的技术运用【摘要】矿区地质沉降观测GPS定位技术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实现对矿区地质沉降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和定位的方法。
本文首先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包括GPS定位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
然后通过应用案例分析,展示了该技术在矿区沉降监测中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接着探讨了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指出其高精度和实时性是其优势,但受天气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局限性。
在发展趋势方面,指出该技术将会在矿区工程监测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最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对该技术在精度和稳定性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矿区地质沉降观测GPS定位技术在矿区工程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矿区沉降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
【关键词】矿区地质沉降观测、GPS定位、技术运用、原理与方法、应用案例分析、技术优势、局限性、发展趋势、未来研究方向、总结、展望未来。
1. 引言1.1 矿区地质沉降观测GPS定位的技术运用通过GPS定位技术,可以实现对矿区地质沉降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地质沉降的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GPS定位技术还可以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帮助矿区管理者进行更科学的决策和规划。
在矿区地质沉降观测中,GPS定位技术为矿区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促进了矿山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通过引入GPS定位技术,矿区地质沉降观测工作将更加精准、高效,为矿山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GPS定位技术在矿区地质沉降观测领域的应用将会进一步扩展,为矿山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全保障。
2. 正文2.1 原理与方法矿区地质沉降观测GPS定位的技术运用中,原理与方法是关键的部分。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一种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通过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点的位置。
在矿区地质沉降观测中,使用GPS定位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地表的沉降情况,及时了解地质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InSAR技术在矿山采空塌陷调查中的应用
InSAR技术在矿山采空塌陷调查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以安徽省淮南煤矿区为例,编程订购10期RadarSAT-2雷达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获取了采空塌陷的范围与沉降速率。
结果表明:1.D-InSAR技术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光学遥感未能识别的潜在或未稳沉的塌陷区,经实地调查,结果真实可靠,与野外具有一致性。
2.可以定量估算出采空塌陷区的沉降速率,本区最大沉降速率为4.9cm/24天。
3.InSAR技术在地下开采监测方面与传统的测量技术相比,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具有快速、准确、大范围、成本低的特点,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采空塌陷;InSAR;遥感RadarSAT-2前言矿产资源的开采造成的采空塌陷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成为严重制约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不仅破坏土地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而且影响人民的生产、房屋生活设施,进而诱发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图1、图2)。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如何快速的识别采空塌陷区的范围和沉降速率,成为治理和监测的首要目标。
常规的水准测量、GPS测量监测矿区采空塌陷的技术存在监测周期长、成本高、无法达到区域全覆盖监测等问题。
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AR,In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特点,可以从空间直接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形变信息、高效可重复的动态监测,广泛地应用到地表形变、采空塌陷、地震形变、冰川移动、火山运动以及山体滑坡等方面。
InSAR 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省时的监测到塌陷区的动态变化,节省大量资金,和传统的测量方式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表1)。
本文以淮南煤矿区为例,采用二轨法对研究区采空塌陷进行信息提取与分析,为掌握和治理采空塌陷区提供基础资料与技术支持。
1.研究区概况和以往形变概况研究区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坐标范围为东经114°50′~118°10′、北纬32°20′~34°40′之间。
利用GPS与InSAR融合提高形变监测精度方法研究
重复轨 道观测 , 多误 差 源 的存 在影 响 了其 观 测 精 众
度, 这些误差源包括仪器 噪声 、 卫星轨道误差 、 大气 干扰 、 问 去 相 干 、 间 去 相 干 、 部 D M 估 计 误 时 空 外 E 差、 残差地形相位以及处理过程 中的误差等 l。而 1 ] G S作 为一项 发 展 成 熟 的大 地 测 量 技术 , P 不仅 能获
K yw r s C C me e etr ;G S IS R; eom t nm nt i ; r r e o d : R( o rR f c ) P ; n A d f a o o i r g er l o r i on o
1 引言
近 十几 年来 ,n A IS R技 术 在 地 表 形 变 监 测 领 域 得 到广 泛应 用 。但 由于 目前 IS R 技 术 主要 采 用 nA
prc lwok,ti r v d t a h t o s fa i e,a d e n r d c h u e fe rr fc o s r a l mp o e iia r i s p o e h tt e meh d i e sbl n a e u e t e n mb r o ro a tr ,g e ty i r v te a c r c fd fr to n trn h c u a y o e o ma in mo i i g. o
\ )t e e br o E r qae ya i , n i to Go g , E B  ̄ g 009 2 S t Ky ao t y f a huk D nmc Iste a L a ro t s tu e oy C A, ei 102 f l ' n
insar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insar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摘要: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已超过50个,全国城市地面沉降量并在逐年增长趋势。
地面沉降的过程一般都是循序渐进的、长时间累积而形成的地质灾害,且不可逆转,恢复困难,严重影响到城市建设的发展,是制约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及时准确地监测地面沉降及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insar进行高精度的缓慢地表形变观测,可以有效地把握区域性地表形变宏观趋势,以弥补传统地质灾害地表形变监测手段空间覆盖范围有限。
关键词:insar技术;变形监测;基本流程;应用引言由于受到过度抽取地下水、大量开采煤矿等人为因素以及冰川漂流、火山运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地球表面时刻发生着细微的形变,当形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将会引发严重的地质灾害,例如火山、地震、海啸、滑坡等,对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的危害。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先进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成为相关地质部门和企业的重要任务。
随着雷达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insar技术获得发展,为大范围地表形变的监测提供了有效保障,在地表形变监测中体现出较高的形变敏感度和空间分辨率,同时不会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因此,insar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一、insar技术基本原理insar技术即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其基本理论根据与干涉测量法有关。
干涉测量法主要是通过两个光源同时向同一目标发射相干光,然后以两束相干光的相位差为依据,分析和计算出目标的位置距离。
insar技术则是利用两组天线装置进行同步观测,或者进行两次平行观测,从而得到地面上同一景观的图像,因为目标位置与两组天线装置的位置存在一定的几何关系,从而在图像中产生相位差,形成干涉条纹图,将斜距向上的点和两组天线的位置差等具体信息数据记录下来。
因此,insar技术可以通过雷达波长、传感器高度、波束视向及天线基线距之间的几何关系,精确地测量出图像上每一点的三维位置和变化信息。
GPS-RTK技术在矿山高精度沉陷监测的应用研究
的成果[ ] 但在精 度 和可控性 、 4 , 可操 作性 上还 存在
明显 的不足 , 要进 一步 的完善 。 需
文献 [ o 指 出在 矿 山建 立 沉 降 观测 站 网进行 1] GP S观测 , 度 可 以满 足 矿 山 变 形 监 测 需 要 。由 精
数 据 的采集 效 率 , 经 开 始 应 用 于 变 形 监 测 的研 已
资料综 合 分析 , 用数 理统计 方法 寻求地 表移 动变 采
形参 数与 地质采 矿条 件之关 系 , 以便找 出不 同地质 采 矿条件 下 参 数 变 化 规 律 , 矿 山生 产 和 建 设 服 为
究, 文献 [ 1 1 2 的 研究 结 果 表 明 : 于矿 山复 杂 13 13 对
G SRT 技 术在 矿 山高精 度沉 陷监 测 的 P— K
应 用 研 究
周 锋 , 。 秦 臻。
(. 国矿 业 大 学 国土 环 境 与 灾 害 监 测 国家 测 绘 局重 点实 验 室 , 苏 徐卅I 2 1 6 1中 江 11 ; 2 2 中 国 矿业 大 学 环 境 与 测 绘 学 院 , . 江苏 徐 州 2 1 1 ; 2 16 3 江 苏 省 电 力 设计 院 , 苏 南 京 2 10 ) . 江 l1 2
期观 测数 据解 算结 果求 取相 应 的地表 移动参 数 , 合 理 留设保 护煤 柱 , 导 矿井科 学 生产 。 指
沉 陷监 测 的可行性 。常用 的拟合 法有 多项式 拟合 、 多面 函数法 以及 神经 网络 法等 [ ¨ , 1 ] 拟合方 法 的说
源合 理有 效开 采 和 优 化利 用 的关 键 ] 。各 类 保 护
InSAR技术用于矿区大量级塌陷监测研究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nSAR技术用于矿区大量级塌陷监测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指导教师:***20110616摘要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InterferometricSyntheticApertureRadar)是20世纪90年代末在SAR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它利用SAR的相位信息获取高精度的地形信息以及形变信息。
该技术以其全天时、全天候、自动化程度高、时间跨度灵活等特点,在监测地表微小形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但是,采矿区域的地面沉降量级大、地表活动频繁、时间去相干等因素较严重,使得InSAR技术用于煤矿开采塌陷区域的形变监测面临巨大挑战。
本文针对InSAR技术用于矿区塌陷存在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在算法上进行了研究和改进,以期提高矿区塌陷监测的精度,并通过反演来解释塌陷的原因与规律。
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介绍了InSAR、差分InSAR以及小基线集技术的原理与处理流程。
比较了L波段ALOS数据与C波段ENVISAT数据对矿区塌陷监测能力,并通过实验对比相同覆盖范围和相近时间跨度内不同数据对矿区塌陷监测的情况,分析两种数据对矿区沉陷监测的适用性。
其次,本文以神东煤田的上湾煤矿和补连塔煤矿区为例,利用小基线集方法获取了ALOS数据自2006年12月到2009年8月期间的塌陷时间序列,为了对比分析,还获取了ENVISAT数据自2007年6月到2010年9月的塌陷时间序列。
通过计算累积塌陷面积和做剖线等手段,总结煤矿开采塌陷的一些规律。
第三,为了研究煤矿塌陷的机理,利用均匀弹性半空间的矩形位错模型结合矿区采掘工程图反演了补连塔煤矿的位错张量,并分析了采矿深度、采矿厚度以及位错张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了矿区塌陷的变形规律,这将对灾害的防治预报以及煤矿的合理开采均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最后,针对常规InSAR技术对大量级塌陷监测的局限性提出了三种改进方法:一是通过剔除配准偏移量粗差来提高配准精度,从而提高形变监测的精度;二是利用全分辨率和距离向内插干涉的方法增大InSAR的最大可探测形变量;三是结合矩形位错正演模型,利用“移去恢复法"对相位残差进行解缠,从而提高煤矿塌陷的监测精度与量级。
基于InSAR技术的矿区形变监测与应用研究进展
获取更精确、高分辨的大地高度数据,同时通过差分
用I
nSAR 技术来对矿区进行沉降监测,保证矿区生
干涉技术也能够精确计算地表的沉降量。
收稿日期:
2023-05-05
基金项目:山西大同大学 2022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 练 计 划 项 目 (
XDC2022087);山 西 大 同 大 学 博 士 科 研 启 动 项 目 (
I
nSAR(小基线集技术)。SBAS 方法
的命名 源 自 对 于 基 线 所 选 择 角 度 的 考 虑:最 小 基
线 [11],即最小时间、角度上的偏差,从 而 最 大 限 度 地
减小 去 相 关 高 程 误 差 带 来 的 损 失,这 也 是 它 与 PS
方法的另一个重要不同之处。此方法是一个利用牺
(
1)
式(
1)中下 标 的 r 和 t 分 别 表 示 收 发 信 号 的 相
关参数,接着可以得出式(
2)两部天线接收信号的相
位差为(单位:
°):
2
π
φ =φ1 -φ2 = λP (
ρ1 -ρ2)
(
2)
P 指的是系数 (与 天 线 数 量 有 关),假 如 用 同 一
个天线来发出讯号,在干涉图中表现出单程(信号的
向的均方差根分别约 为 9
.28 mm 和 13
.10 mm,发
现远小于采矿引起 的 位 移,表 明 这 种 方 法 可 以 为 矿
图 3 SBAS
I
nSAR 处理流程
[
20]
区变形监测提供依据。2022 年,
Juna
i
d 等 采用永
2 I
nSAR 矿区形变监测研究现状
GPS/InSAR
GPS/InSAR摘要:文章探讨了由和GPS/ InSAR 数据融合的组合系统,通过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GPS和(InSAR)原理的描述,及对两者数据融合的分析,对其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前景作了探讨。
关键词:沉陷滑坡监测数据融合0前言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G lobal Posit ioning System)的英文名称为/ N av igat ion Sate llite T im ing A ndRang ing /G loba l Position ing System0, 即/ 卫星测时测距导航/全球定位系统0, 简称GPS系统。
它是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 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导航、定位和定时的功能。
能为各种用户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InSAR 根据复雷达图像信息的相位差信息,利用传感器高度、雷达波长、波束视向及天线基线距之间的几何关系,通过影像处理和几何转换来提取地面目标区地形的三维信息。
其特点是主动式遥感,全天候成像,空间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大。
GPS 用于变形监测的作业方法主要有经典静态测量方法和动态测量方法。
GPS 和InSAR 技术的融合将在变形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系统简介GPS 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System) 是美国国防部研制发展的以卫星为基础的新一代导航定位系统。
该系统能满足军事部门和民用部门对连续实时定位以及三维导航的迫切要求,于1995 年4 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GPS 是一种高精度的对地观测技术, 能较精确地确定电离层、对流层参数, 具有非常好的定位精度和时间分辨率。
GPS 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①空间部分,由21 颗工作卫星和3 颗备用卫星组成,分布在20200 km 高的6 个轨道平面上;②地面监控分,由主控站、监测站、注入站、通讯及辅助系统组成; ③用户部分,由GPS 接收机、天线单元、接收单元组成。
D- InSAR 技术在矿区开采沉陷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D- InSAR 技术在矿区开采沉陷变形监测中的应用作者:刘哲,吴洪涛,刘潇鹏来源:《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5年第7期刘哲,吴洪涛,刘潇鹏(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安徽淮南 232000)摘要:通过研究D-InSAR技术测量原理以及技术优势,分析了GPS与D-InSAR的技术特点与互补性,探讨了GPS与D-InSAR技术融合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利用GPS与D-InSAR融合技术监测矿区地表形变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D-InSAR;GPS;地表变形移动中图分类号:TD325.4;P225.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4-9146.2015.07.082收稿日期:2015-03-09;修回日期:2015-06-10作者简介:刘哲(1987-),男,安徽淮南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矿区变形监测研究,E-mail:312490795@。
研究地下煤炭开采沉陷引起的地面沉降,必须采用合理的监测手段来获取地面沉降的位置、范围和幅度,从而减弱并控制开采沉陷破坏带来的危害,保证煤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矿区开采沉陷地表变形监测手段,主要都是通过布设离散点来监测矿区工作面的变化,观测结果只能反映测站点的变形量,很难得到监测区域的整体变形结果。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技术作为新兴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低成本、快速准确以及大尺度连续覆盖的能力,对地表微小变形监测非常敏感,成为未来煤矿区开采沉陷变形监测的有效手段。
因此,笔者对传统地表形变观测技术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进行的对比分析,试图提出一种进行矿区开采沉陷变形监测的有效实用方法。
1 D-InSAR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基本原理D-InSAR技术是对InSAR测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是以合成孔径雷达复数图像的相位信息获取地表形变信息的技术[1]。
211274210_GPS技术在矿区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收稿日期 :2023-01 作者简介 :董昊福,男,生于 1976 年,甘肃庆阳人,汉族,高级工程师, 本科,研究方向 :矿产采掘、测绘类。
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面塌陷 :开采过程中,地下 空洞或者矿山支架失效等原因可能导致地面塌陷,形成不同 程度的坑洞、断层或者陷落区,对地表基础设施、建筑物等 造成破坏,严重时会导致人员伤亡。地面变形 :地下的矿体 受到破坏,岩土体发生变形,可能导致地面隆起、下沉、侧 向位移等变形现象,对地面基础设施、建筑物等造成影响, 同时也会对地下管道、电缆等设施造成损害。水土流失 :地 表土壤被破坏,植被被清除,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对土地资 源和环境造成影响,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地质灾 害 :由于地下矿体变化,可能引发地震、岩爆等地质灾害, 对矿区和周边地区的人员和设施造成威胁。因此开采导致地 表塌陷等危害是极其严重的问题,需要采取科学的技术手段 和管理措施,及时发现、预防和治理,保障矿区安全稳定, 同时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而在我国 的一些采空区,也存在着采空崩落的情况。根据中国国家安 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截至 2020 年底,我国矿井塌 方数量约为 1000 起。其中,小型塌方 200 起,中型塌方 100 起,大型塌方 100 起。本论文将利用 GPS 技术对甘肃某矿区 ( 甘肃省华亭市东峡矿区 ) 进行多阶段沉陷监测,并对实测资 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沉陷监测是指在开采过程中, 对 可 能 发 生 沉 陷 的 区 域 进 行 定 期、系 统、连 续 的 监 测 和 分 析,及时发现、预警和评估沉陷现象,为安全生产提供科学 依据和技术支持。在开采过程中,由于引起了地下空洞的形 成,使地层上方的岩土体产生移动变形,从而引起地面下沉 现象,这种现象就称为沉陷。沉陷的出现,不仅会影响资源 的开发利用,还会对地面建筑物、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 设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严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 此,对于开采工程中沉陷的监测非常重要,能够及时发现地
GNSS和InSAR技术在深圳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GNSS和InSAR技术在深圳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第一篇范文深圳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地面沉降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近年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和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的发展为地面沉降监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本文将探讨GNSS和InSAR技术在深圳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以期为城市地面沉降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一、GNSS技术在深圳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GNSS技术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和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可以实时获取地面高程变化信息。
在深圳市地面沉降监测中,GNSS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高精度地面沉降监测网络:通过在深圳市部署多个GNSS基准站,形成覆盖全市的高精度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为地面沉降动态监测提供基准数据。
2. 实时监测地面沉降:利用GNSS基准站和流动站,实时获取地面高程变化信息,分析深圳市地面沉降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特征。
3. 精确确定地面沉降中心:结合GNSS监测数据和地质调查资料,精确确定深圳市地面沉降中心位置,为地面沉降防治提供关键信息。
二、InSAR技术在深圳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InSAR技术是一种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的遥感技术,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能够监测到微小的地面形变。
在深圳市地面沉降监测中,InSAR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大面积地面沉降监测:利用InSAR技术对深圳市进行大面积地面沉降监测,快速获取地面形变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识别地面沉降趋势:分析InSAR监测数据,识别深圳市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为地面沉降防治提供预警。
3. 评估地面沉降风险:结合InSAR监测数据和地质调查资料,评估深圳市地面沉降风险,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三、GNSS和InSAR技术在深圳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融合应用为了提高深圳市地面沉降监测的精度和效率,可以将GNSS和InSAR技术进行融合应用。
具体方法如下:1. 数据融合:将GNSS监测数据和InSAR监测数据进行融合,提高地面沉降监测的精度。
论述GPS和RTK在矿区地面沉陷的应用
论述GPS和RTK在矿区地面沉陷的应用1.GPS-RTK技术的基本内容分析RTK技术是一种实时动态化的定位技术,在当前的运行中,主要是实现以载波相位观测值形成的实时差分GPS技术,在当前的领域运行中,RTK系统主要是形成基准站、流动站、数据链等方面的组成,形成无线数据通讯的测量方式,在整个基站架设过程中,形成架设基准启动连接过程中,形成整点坐标的建设。
GPS~RTK的技术运行能形成三维坐标的综合处理,在实现厘米级的高精度控制中,可以在野外实施到厘米的定位精度。
GPS-RTK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模式,在矿山测量中有着很大的作用。
GPS-RTK主要是在一个测站上形成一次的测量水平角,或者竖直角,在测量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减少对站点的搬移,对于提升矿山测量的速度与精确度有很大的帮助。
在GPS-RTK测绘技术的整体运行过程中,主要是实现三维坐标、高度差以及角度等数据的控制,在结合CASS系统软件的数据处理中,对收集到的信息形成完整的控制,实现数字化的测绘运用。
因此,在GPS-RTK的技术运行中,可以实现对观察结果的信息化运用,并实现对观测信息处理的自动化效果,在综合性的数据分析中,实现对矿山测量数据的精准性控制。
GPS-RTK测绘的主要运用是在建立矿区地面以及井下测量的控制方式,对于矿山井下运行中的地质构造、煤层分布等形成完整的控制,这样,可以为矿山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提供详细的图纸数据。
在结合GPS-RTK测绘的数据运用中,可以进行土木建筑、采掘、管线安装等实施,因此,在整个矿山系统的运行中,可以形成综合性的设计模式。
同时,GPS-RTK作为一种应用相对广泛的测绘仪器,在结合电子技术与光学技术的运行中,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在GPS-RTK測量技术的运行中,可以实现操作简便、性能稳定的优势,在数字化的测量结果统计中,通过电子薄以及计算机辅助运行,融入经纬仪以及测绘仪的功能模式,在测量技术的运行中可以全面实现对矿山测量的整体性能发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1期2007年1月测绘科学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 app ingVol 132No 11Jan 1作者简介:独知行(1965Ο),男,江苏沛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GPS 理论与应用、空间数据的物理解释、I nS AR 、变形监测与分析等方向的研究。
E Οmail:zhixingdu65@1631com收稿日期:2006Ο04Ο13基金项目:青岛市自然科学基金(04Ο2ΟJZ Ο101);基础地理信息与数字化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基金(S D040214)GPS 与I nSAR 数据融合在矿山开采沉陷形变监测中的应用探讨独知行①,阳凡林①,刘国林①,温兴水②(①山东科技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510;②山东肥城矿业集团公司,山东肥城 271601)【摘 要】GPS 与I nS AR 数据融合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分析了传统测量方法在矿山开采沉陷形变监测中的不足,讨论了GPS 与I nS AR 数据融合的技术优势及其在I nS AR 相位解缠算法、水汽模型和大气层延迟误差改正模型、时间域与空间域的融合模型和算法等方面研究内容,提出了GPS 与I nS AR 数据融合的研究特点与具体方法,并给出了比较详细的研究方案。
【关键词】GPS;I nS AR;数据融合;矿山开采沉陷;相位解缠;大气层延迟模型【中图分类号】TP196;P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Ο2307(2007)01Ο0055Ο031 引言矿山大面积的开采在地表出现了地面形变和地面沉降,其影响范围可达几十到几百k m 2,由此引起的地形和水文的变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破坏了耕地、建筑物及其他基础设施。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因开采所产生的破坏的研究与治理[1,2]。
矿山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一直是矿山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矿山开采地面沉降监测的手段和方法并未有较大变革。
传统监测手段和方法的有效性被广泛重视和利用,但其在应用过程中暴露出的不足显而易见,归结为:①观测过程长,所用经费高;②观测标志的保存与维护比较困难;③获取数据为离散点形变信息,难以反映连续形变规律。
I nS AR 是极具潜力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其高分辨率和连续空间覆盖特征是已有对地监测方法如GPS,VLB I 和S LR 等所不具备的,它在沉降监测方面所表现出的优势已被多个范例所验证[3]。
因此,利用I nS AR 技术开展矿山开采沉陷形变监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前,该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并不多见,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GPS 是一门较为成熟的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有效应用,其与I nS AR 技术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将GPS 和I nS AR 技术融合可以获得更高精度和更有效的成果[4]。
鉴于我国矿山开采造成地面沉降的性质和特点,开展GPS 与I nS AR 数据融合的研究并加以应用,将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针对该方向研究的技术优势、研究特点和研究方案做一阐述和探讨。
2 数据融合的技术优势合成孔径雷达干涉(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 nterfer ome 2try,简称I nS AR )是新近发展起来的空间遥感技术,机载或星载合成孔径雷达通过微波对地球表面主动成像,记录地面分辨元的雷达后向散射强度信息和与斜距有关的相位信息。
对覆盖同一地区的2幅雷达图像的联合处理可以提取出相位差图(即干涉图),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 M );三幅或三幅以上雷达图像的二次差分干涉相位图被用来提取地球表面形变信息,如地震形变、火山运动、冰川漂移、地面下沉以及山体滑坡等,观测精度可以达到c m 级甚至mm 级的量级,这是一种扩展的I nS AR 称为差分干涉(简称D ΟI nS AR )。
它具有比GPS 更高的垂直形变观测精度、采样密度高(100m 之内)、空间延续性好、非接触性和无需建立地面接收站等优点,被认为是前所未有极具潜力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4,5]。
I nS AR 作为一种空间对地监测手段,它的数据质量主要受到S AR 卫星轨道误差、系统热噪声去相关、多普勒质心去相关、空间基线去相关、地面散射去相关、时变去相关、大气层延迟误差、地形畸变、数据处理过程噪声等因素影响,在这些方面不同S AR 卫星存在不同程度的表现,不同原因产生不同的结果。
为此,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或模型减弱或消除这些影响。
利用获得的精密星历可以减少卫星轨道误差,如ERS Ο1和ERS Ο2卫星从荷兰D elft 大学空间对地观测研究组(D EOS )获取精密星历减小轨道误差[6Ο8];通过信噪比值(S NR )来确定系统热噪声对相位的影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得到普遍应用[9Ο12];多普勒去相关一般可以通过方位向滤波消除,地面散射去相关利用散射去相关对地面变形量影响的关系式加以确定[4,9Ο14],依据基线长度选择合适的干涉像对可以消除基线去相关的影响;I nS AR 时间序列数据库方法和永久性散射方法是削弱时变去相关影响所采用的两种新方法[15,16];减弱大气层延迟误差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利用InS AR 图像建立水汽模型对I nS AR 数据进行改正[14,17Ο22]。
随着研究和应用的深入,对于影响I nS AR 数据质量的众多误差项的处理还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和改进。
但InS AR 仍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诸多问题,如大气层延迟、卫星轨道误差、地表状况和时变去相关性及时间分辨率等影响,迫切需要其他对地观测技术的参与[23Ο29]。
GPS 是一种高精度的对地观测技术,能较精确地确定电离层、对流层参数,具有非常好的定位精度和时间分辨率。
比较InS AR 与GPS 两种技术,其互补性主要表现为:①GPS 定位精度高,定位精度已达10-8~10-9,但是其空间分辨率较低,GPS 基线长度需要几至几百km ,而I nS AR 提供的是整个区域面上的连续信息;②GPS获得的是高精度的绝对坐标,而InS AR仅提供相对坐标;③InS AR对高程信息特别敏感,利用DΟInS AR进行形变监测的精度可达到亚厘米级,GPS对高程信息不敏感,获取的高程精度远达不到这一精度;④GPS可提供时间分辨率很高的观测数据(采样率为10H z乃至20Hz),GPS允许长时间连续观测,而S AR卫星通常35天左右的重复周期,很难提供足够的时间分辨率,可被看作瞬时测量,使得S AR图像容易受时变去相关的影响。
将GPS与InS AR数据融合既可以改正InS AR数据本身难于消除的误差,又可以实现GPS技术高时间分辨率和高平面位置精度与InS AR技术高空间分辨率和高程变形精度有效统一,这对于开展形变研究将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22]。
3 研究特点与方法311 传统监测方法大规模的矿山开采造成了大面积的地面形变和地面沉降,在相当大程度上引起了地形、水文及环境的改变,破坏了地面建筑物和其他基础设施,特别在比较稠密的居民区开采,其影响及破坏程度更为严重。
我国矿产储量十分丰富,历经几十年的开采影响,在各个采矿中心都形成了大面积的地面形变和地面沉降,其影响范围从几十km2到几百km2,沉降量从几m到几十m。
随着矿产资源的衰减,在城市、水体及重要设施下的采矿已成上升趋势,开采沉陷的监测与治理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1]。
长期以来,人们对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通常采用三角测量及水准测量的方法,即在形变区域建立地面控制网,并进行定期监测,通过数据处理及分析获取地面形变信息。
随着GPS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对于大区域地面沉降逐渐采用GPS地面沉降监测网,进行GPS测量,来确定水平位置和椭球体的高度,根据椭球体高度的差异来确定地面垂直变化的程度。
对某一局部的区域(约几k m2的范围),为了获得精确的形变参数,通常建立专门的地表岩移观测站,进行定期观测。
传统测量方法在地面形变监测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功地解决了许多工程问题。
但随着测绘手段的发展,其局限性也越来越突显,其主要表现:①监测网的投资和维护费用比较大,观测受气候和地形条件的限制;②形变监测的实施比较困难,观测成本较大;③每期观测的时间比较长,大区域的形变监测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影响形变数据的分析质量;④为离散点监测,只能获得空间尺度较大的离散点形变信息。
312 数据融合的研究特点与方法鉴于GPS与I nS AR的技术互补性,其数据融合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利用GPS数据改善I nS AR相位解缠算法研究GPS技术测得的角反射器的精确三维坐标转换成绝对相位值的算法,选取最优积分路径,确定孤岛之间的解缠相位关系,改进枝状缺口算法。
2)利用数据融合建立水汽模型和大气层延迟误差改正模型采用GPS获得高精度和高时间分辨率的离散大气参数(P WV和TEC);采用I N S AR数据获得以上大气参数的高精度空间分布特征;数据融合处理分析,建立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大气水汽和TEC模型。
3)研究时间域与空间域的融合模型和算法利用GPS数据改正I nS AR结果和由GPS联合地面观测资料建立的形变场模型,依据最小二乘法准则,确定高空间分辨率的形变场;根据GPS观测的形变时间序列数据,应用自适应滤波方法,对每一测站的东向、北向和高程方向分别建立形变量的动态模型;依据GPS时间序列建立的动态模型和两种数据联合处理得到的瞬时形变场,采用插值计算I nS AR图像上其他点的时间序列,然后应用卡尔曼滤波方法预测所有点位在某一时刻的形变量。
由于矿山开采产生的地面沉降范围通常不是很大,属小面积测量,测量区域一般具有较为丰富的传统测量资料,如测区控制测量、地形图、沉降观测等资料,并且对引起地面形变的因素及形变规律都有历史资料,利用GPS和I n2 S AR数据融合进行该方面的研究具有许多便利条件和优势,可以采用多种方案进行研究。
31211 数据融合监测地表变化对于矿山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降,可以假定地面沉降接近于垂直移动。
大多情况下,地面沉降表现为一个范围约为1k m2近似圆形或椭圆形的沉陷槽,形变最大的区域位于采掘区域的中心[1,3]。
利用I nS AR进行地表变化监测的研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①地面变化可以假定为垂直移动,I nS AR干涉条纹的解译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地面沉降,如多方向都有变化的地震形变等;②尽量利用非常近的轨道获得数据,轨道垂线基线长度不超过100m,以消除地面地形的影响;③由于雷达干涉测量对干涉影像轨道参数、季节和每天的天气状况具有严格要求,通常可利用的雷达干涉图会大大减少,选择适当的图像非常重要,如果选择两幅最匹配的S AR图像对,造成的误差可能最小,这样观测到的干涉条纹最能代表地面形变量;④建立GPS连续跟踪站,充分发挥GPS在水汽模型建立、绝对坐标确定、时间分辨率等方面的优势;⑤利用永久散射体(Per manent Scatters)技术,发挥永久散射体在长时间间隔内保持相干的特点,消除大气影响,提高数据的利用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