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繁荣、高效、文明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
一个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态 城市。
10
a
2.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2)城市规划战略目标
区域共同发展与生态优先为前提,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保持地 区生态环境的平衡;利用广州经济高速增长和中国快速城市化的机遇,采取一定程 度的跨越式发展, 通过“南拓北优、东进西联”,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 能,促使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以促进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健康增长, 并保持社会稳定。
中心城区发展受到 “云山珠水”的自然格局、单一中心 的城市结构和行政区划的制约
2000年6月番禺、花都撤市设区
4
a
广州市政府于2000年6月邀请 清华大学、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同济大学、 中山大学、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等五家国内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开展了广州总体发展概念 规划咨询活动。
展的协同。
21
a
都会区
原城市规划发展区 增城的新塘和永和两镇 番禺沙湾水道、东涌镇以北的广大建设用地规划
控制区
本规划称都会区。
22
a
南沙片区
ຫໍສະໝຸດ Baidu依托深水港建设临港工业区
主要发展高科技工业和资金密集型对外加工业
适当发展重工业
协调发展商业、旅游业和转口贸易业。
规划将本区域建成一个以港口产业、外向型加工业和 三高农业为主的片区。
沿珠江前航道发展带; 沿珠江后航道发展带; 沿沙湾水道发展带。
34
a
两个转移带
白云山西侧“北部转移带”,是广州市旧城
传统商业贸易功能疏解和发展的继续,必须采用严格控 制下的低强度开发。作为旧城功能的补充,发展全市性 的商贸物流中心,开发低强度的居住区。
海珠区——市桥“南部转移带”,是旧城人
口的主要疏解地区。
30
a
3.2.2城市结构
广州市未来城市空间结构为:
以山、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 沿珠江水系发展的 多中心 组团式 网络型
城市结构。
31
a
两条城市功能拓展轴
东进轴:规划以珠江新城和天河中心商务区拉动城市
商务中心功能东移,形成自中心城区、珠江新城、黄埔 工业带向新塘方向的传统产业“东进轴”。
5
a
2000年9月3日—4日,广州市人民政府邀请全 国规划、建筑、交通、生态专业的著名专家成 功地召开了“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咨询 研讨会”,同时结合五家规划咨询单位提出的 规划概念与方案,对广州整体的发展策略、思 路及方向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并提出 了宝贵的建议。
6
a
概念规划咨询会达成了以下六方面的共识
发展重心向东拓展,将旧城区的传统产业向黄 埔——新塘一线集中迁移,重整东翼产业组团, 利用港口条件,在东翼大组团形成密集的产业发 展带。
29
a
3.2都会区规划布局
3.2.1发展方向 西联:西部直接毗邻广州市直接吸引区——佛山、
南海等城市,应加强广州同这些城市的联系与协 调发展,加强广佛都市圈的建设, 同时对西部 旧城区进行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保护名城,促 进人口和产业的疏解。
南拓轴:地铁四号线和京珠高速公路的定线,串联了
一批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新兴产业区,从广州科 学城、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广州大学城到 广州新城、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新港,规划确定 该发展轴线为“南拓轴”。
32
a
三条沿江城市发展带
结合广州城市沿江发展独特景观,重塑珠江“母亲河” 形象,形成“江城一体”的适宜人居住的富有滨江城市 特色的山水人情城市,再造美丽江城。规划提出三条沿 江发展的城市空间方案。
36
a
三个大港
航空港——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将建设成为华南地区
航空中心、国家级航空枢纽港。
深水港——南沙新港区的建设将提高广州市的对外辐
射功能,提升广州市的中心城市和国际性城市功能。
信息港——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广州大
学城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广州创新人才和信息汇集的核心 区,将建设成为迎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信息港”。
东部生态廊道南起珠江口,经海鸥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侧生态隔离带至北部山林地区的。
47
a
“四横”即四条东西向生态主廊道,自 北向南依次为:
“江高——新塘生态廊道” “大坦沙——黄埔新港生态廊道” “钟村——莲花山生态廊道” “沙湾——海鸥岛生态廊道”
49
a
在“区域生态环廊”和“三纵四横”基 础上,
24
a
增城片区
广汕公路以南的城镇以发展外向型工业为主, 以北的城镇以发展三高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主。
行政区划整合可以将国家与地方扶持广州经济技 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效应扩散到增城,从而推 动增城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25
a
花都片区
交通区位优势显得十分突出。 可以依托新机场发展成为广州地区的物流中心和
打通汇集到珠江、沙湾水道、市桥水道等密布城乡地区
的河网水系形成网状的“蓝道”系统
加之城市基础设施廊道、防护林带、公园 等线状和点块状的生态绿地
共同构成了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型网络式生态廊道体 系,形成了“山水中的城市,城市中的山水”的山水城 一体化城乡生态格局。
50
a
5.城市综合交通
5.1交通发展战略 5.1.1空港 5.1.2海港 5.1.3铁路 5.1.4城市快速路 5.1.5高快速铁路 5.1.6物流中心 5.1.7客流中心 5.1.8其他
应对中国城市化快速增长的形势,适应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引导建 设项目空间布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协调。
加强中心镇、村建设,提升全市城市化水平和质量,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强 政府对建设用地的控制与管理,确保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及基础设施供应,提升城 市的发展潜质。 加强政府对生态用地的控制和管理,形成良好的市域生态结构,提 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
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
广州市城市规划局 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1
a
2
a
主要内容
1.引言 2.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3.城市土地利用 4.城市生态环境 5.城市综合交通
3
a
1.引言:概念规划提出的背景
中国最富活力的城市之一,近十年间GNP年均绝对增长 20%以上,全市总人口由770万人增长至994万人。
与航空交通联系紧密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基
地。
26
a
3.2都会区规划布局
南拓:南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大量 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会议 展览中心、生物岛、大学园区、广州新城等将布 置在都会区南部地区,使之成为完善城市功能结 构,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区域。
27
a
3.2都会区规划布局
广州是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广州应当建设 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
加强区域分工与合作,形成区域合作的珠江 三角洲“组合城市”,在区域整体协同发展 中再创新优势
7
a
应协调发展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强化教育产业的地位
城市空间结构应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采取 “北抑、南拓、东移、西调”的发展战略;
广州建设成为山水型生态城市;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重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完善高快速路与快速轨道构成的双快交通体系。
2000年10月广州市城市规划局组建了专门的“广 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深化工作组”,
着手开展战略规划的综合与深化工作。
9
a
2.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1)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政治、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交通枢 纽等城市功能,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开 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巩固、提高广州作为华南地 区的中心城市和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 与作用,使广州在21世纪发展成为:
37
a
四个大型物流中心
北部结合新白云国际机场、铁路、公路等对外交通优势, 发展北部物流中心。
南部结合南沙新港、疏港铁路、疏港公路建设,发展南 部物流中心。
西部基于广佛都市圈的长远发展,考虑在芳村发展西部 物流中心。
东部利用黄埔港、新沙港等设施,结合产业发展布局发 展东部物流中心。
39
a
3.2.3人口分布
之间优势互补,保持经济优势与发展潜力。
18
a
广州市
正处于珠江三角洲两条发展主轴的交汇点,在
“人”字的焦点上; 同时还是7条 拓展轴的辐射源。 要再创新优势,充分发挥华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
的作用,突出广州对整个区域 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0
a
为加强广州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必须首先强化广
州市直接吸引区——广佛都市圈的规划发
广州市域适宜总人口约1200-1500万人。 城镇总人口约1100万人,其中约900万人分 布在主要沿江城市发展带,约150万人分布在
花都、增城、从化三个片区中心及南沙重点发展
区,约50万人分布在其它城镇。
40
a
3.3都会区建设政策
3.3.1北翼地区 3.3.2 旧城区 3.3.3 东翼地区 3.3.4 南翼地区
51
a
44
a
4.2. 1“区域生态环廊”
在广佛都市圈外围通过区域合作建立以广州北部连绵的 山体,东南部(番禺、东莞)的农田水网以及顺德境内 的桑基鱼塘,北江流域的农田、绿化为基础的广州地区 环状绿色生态屏障——生态环廊,从总体上形成 “区域 生态圈”。
而且东北部山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至环廊内,而接南海 的珠江水系则自珠江口向西北直入环廊,使山水相互融 合贯通。
13
a
3.1总体发展战略
3.1.1城市与区域 区域组合城市
华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 广佛都市圈
14
a
3.1.2广州市域
都会区 花都片区 从化片区 增城片区 南沙片区
16
a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
东岸广深(香港)城市带 西岸广珠(澳门)城市带 作为区域发展 主轴,构造了一个“人”字型的发展构架。 应当共同发展为开放式的“区域组合城市”,城市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中保持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提升城市的生活 品质。
制定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和城市快速发展要求的规划实施策略,强化规划的可操
11
作性
a
3.城市土地利用
3.1总体发展战略 3.2都会区规划布局 3.3都会区建设政策
41
a
42
a
4.城市生态环境
4.1. 自然特征:山、城、田、海
山——北部山林地区 城——中部平原城市化地区 田——东南部农田水网地区 海——东南部海域地区
43
a
4.2生态结构
以山、城、田、海的自然特征为基础 构筑“区域生态环廊” 建立“三纵四横”的“生态廊道”
建构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
3.2.1发展方向 北优:北部是广州主要的水源涵养地,应优化地 区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由于新白云国际机场在 花都,在保证贯彻“机场控制区”规划的前提下, 可以适当发展临港的“机场带动区”,建设客流 中心、物流中心。
28
a
3.2都会区规划布局
3.2.1发展方向 东进:以广州21世纪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拉动城市
45
a
46
a
4.2.2“三纵四横”的“生态廊道”
“三纵”即三条南北向生态主廊道,自西向东依次为:
西部生态廊道南起洪奇沥水道入海口,穿过滴水岩、大 夫山、芳村花卉果林区,北接流溪河及北部山林保护区;
中部生态廊道南起蕉门水道入海口,经市桥组团与广州 新城之间生态隔离带、小洲果园生态保护区,向北延伸 至世界大观以北山林地区;
一个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态 城市。
10
a
2.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2)城市规划战略目标
区域共同发展与生态优先为前提,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保持地 区生态环境的平衡;利用广州经济高速增长和中国快速城市化的机遇,采取一定程 度的跨越式发展, 通过“南拓北优、东进西联”,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 能,促使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以促进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健康增长, 并保持社会稳定。
中心城区发展受到 “云山珠水”的自然格局、单一中心 的城市结构和行政区划的制约
2000年6月番禺、花都撤市设区
4
a
广州市政府于2000年6月邀请 清华大学、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同济大学、 中山大学、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等五家国内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开展了广州总体发展概念 规划咨询活动。
展的协同。
21
a
都会区
原城市规划发展区 增城的新塘和永和两镇 番禺沙湾水道、东涌镇以北的广大建设用地规划
控制区
本规划称都会区。
22
a
南沙片区
ຫໍສະໝຸດ Baidu依托深水港建设临港工业区
主要发展高科技工业和资金密集型对外加工业
适当发展重工业
协调发展商业、旅游业和转口贸易业。
规划将本区域建成一个以港口产业、外向型加工业和 三高农业为主的片区。
沿珠江前航道发展带; 沿珠江后航道发展带; 沿沙湾水道发展带。
34
a
两个转移带
白云山西侧“北部转移带”,是广州市旧城
传统商业贸易功能疏解和发展的继续,必须采用严格控 制下的低强度开发。作为旧城功能的补充,发展全市性 的商贸物流中心,开发低强度的居住区。
海珠区——市桥“南部转移带”,是旧城人
口的主要疏解地区。
30
a
3.2.2城市结构
广州市未来城市空间结构为:
以山、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 沿珠江水系发展的 多中心 组团式 网络型
城市结构。
31
a
两条城市功能拓展轴
东进轴:规划以珠江新城和天河中心商务区拉动城市
商务中心功能东移,形成自中心城区、珠江新城、黄埔 工业带向新塘方向的传统产业“东进轴”。
5
a
2000年9月3日—4日,广州市人民政府邀请全 国规划、建筑、交通、生态专业的著名专家成 功地召开了“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咨询 研讨会”,同时结合五家规划咨询单位提出的 规划概念与方案,对广州整体的发展策略、思 路及方向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并提出 了宝贵的建议。
6
a
概念规划咨询会达成了以下六方面的共识
发展重心向东拓展,将旧城区的传统产业向黄 埔——新塘一线集中迁移,重整东翼产业组团, 利用港口条件,在东翼大组团形成密集的产业发 展带。
29
a
3.2都会区规划布局
3.2.1发展方向 西联:西部直接毗邻广州市直接吸引区——佛山、
南海等城市,应加强广州同这些城市的联系与协 调发展,加强广佛都市圈的建设, 同时对西部 旧城区进行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保护名城,促 进人口和产业的疏解。
南拓轴:地铁四号线和京珠高速公路的定线,串联了
一批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新兴产业区,从广州科 学城、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广州大学城到 广州新城、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新港,规划确定 该发展轴线为“南拓轴”。
32
a
三条沿江城市发展带
结合广州城市沿江发展独特景观,重塑珠江“母亲河” 形象,形成“江城一体”的适宜人居住的富有滨江城市 特色的山水人情城市,再造美丽江城。规划提出三条沿 江发展的城市空间方案。
36
a
三个大港
航空港——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将建设成为华南地区
航空中心、国家级航空枢纽港。
深水港——南沙新港区的建设将提高广州市的对外辐
射功能,提升广州市的中心城市和国际性城市功能。
信息港——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广州大
学城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广州创新人才和信息汇集的核心 区,将建设成为迎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信息港”。
东部生态廊道南起珠江口,经海鸥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侧生态隔离带至北部山林地区的。
47
a
“四横”即四条东西向生态主廊道,自 北向南依次为:
“江高——新塘生态廊道” “大坦沙——黄埔新港生态廊道” “钟村——莲花山生态廊道” “沙湾——海鸥岛生态廊道”
49
a
在“区域生态环廊”和“三纵四横”基 础上,
24
a
增城片区
广汕公路以南的城镇以发展外向型工业为主, 以北的城镇以发展三高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主。
行政区划整合可以将国家与地方扶持广州经济技 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效应扩散到增城,从而推 动增城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25
a
花都片区
交通区位优势显得十分突出。 可以依托新机场发展成为广州地区的物流中心和
打通汇集到珠江、沙湾水道、市桥水道等密布城乡地区
的河网水系形成网状的“蓝道”系统
加之城市基础设施廊道、防护林带、公园 等线状和点块状的生态绿地
共同构成了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型网络式生态廊道体 系,形成了“山水中的城市,城市中的山水”的山水城 一体化城乡生态格局。
50
a
5.城市综合交通
5.1交通发展战略 5.1.1空港 5.1.2海港 5.1.3铁路 5.1.4城市快速路 5.1.5高快速铁路 5.1.6物流中心 5.1.7客流中心 5.1.8其他
应对中国城市化快速增长的形势,适应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引导建 设项目空间布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协调。
加强中心镇、村建设,提升全市城市化水平和质量,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强 政府对建设用地的控制与管理,确保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及基础设施供应,提升城 市的发展潜质。 加强政府对生态用地的控制和管理,形成良好的市域生态结构,提 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
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
广州市城市规划局 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1
a
2
a
主要内容
1.引言 2.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3.城市土地利用 4.城市生态环境 5.城市综合交通
3
a
1.引言:概念规划提出的背景
中国最富活力的城市之一,近十年间GNP年均绝对增长 20%以上,全市总人口由770万人增长至994万人。
与航空交通联系紧密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基
地。
26
a
3.2都会区规划布局
南拓:南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大量 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会议 展览中心、生物岛、大学园区、广州新城等将布 置在都会区南部地区,使之成为完善城市功能结 构,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区域。
27
a
3.2都会区规划布局
广州是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广州应当建设 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
加强区域分工与合作,形成区域合作的珠江 三角洲“组合城市”,在区域整体协同发展 中再创新优势
7
a
应协调发展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强化教育产业的地位
城市空间结构应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采取 “北抑、南拓、东移、西调”的发展战略;
广州建设成为山水型生态城市;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重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完善高快速路与快速轨道构成的双快交通体系。
2000年10月广州市城市规划局组建了专门的“广 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深化工作组”,
着手开展战略规划的综合与深化工作。
9
a
2.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1)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政治、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交通枢 纽等城市功能,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开 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巩固、提高广州作为华南地 区的中心城市和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 与作用,使广州在21世纪发展成为:
37
a
四个大型物流中心
北部结合新白云国际机场、铁路、公路等对外交通优势, 发展北部物流中心。
南部结合南沙新港、疏港铁路、疏港公路建设,发展南 部物流中心。
西部基于广佛都市圈的长远发展,考虑在芳村发展西部 物流中心。
东部利用黄埔港、新沙港等设施,结合产业发展布局发 展东部物流中心。
39
a
3.2.3人口分布
之间优势互补,保持经济优势与发展潜力。
18
a
广州市
正处于珠江三角洲两条发展主轴的交汇点,在
“人”字的焦点上; 同时还是7条 拓展轴的辐射源。 要再创新优势,充分发挥华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
的作用,突出广州对整个区域 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0
a
为加强广州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必须首先强化广
州市直接吸引区——广佛都市圈的规划发
广州市域适宜总人口约1200-1500万人。 城镇总人口约1100万人,其中约900万人分 布在主要沿江城市发展带,约150万人分布在
花都、增城、从化三个片区中心及南沙重点发展
区,约50万人分布在其它城镇。
40
a
3.3都会区建设政策
3.3.1北翼地区 3.3.2 旧城区 3.3.3 东翼地区 3.3.4 南翼地区
51
a
44
a
4.2. 1“区域生态环廊”
在广佛都市圈外围通过区域合作建立以广州北部连绵的 山体,东南部(番禺、东莞)的农田水网以及顺德境内 的桑基鱼塘,北江流域的农田、绿化为基础的广州地区 环状绿色生态屏障——生态环廊,从总体上形成 “区域 生态圈”。
而且东北部山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至环廊内,而接南海 的珠江水系则自珠江口向西北直入环廊,使山水相互融 合贯通。
13
a
3.1总体发展战略
3.1.1城市与区域 区域组合城市
华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 广佛都市圈
14
a
3.1.2广州市域
都会区 花都片区 从化片区 增城片区 南沙片区
16
a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
东岸广深(香港)城市带 西岸广珠(澳门)城市带 作为区域发展 主轴,构造了一个“人”字型的发展构架。 应当共同发展为开放式的“区域组合城市”,城市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中保持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提升城市的生活 品质。
制定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和城市快速发展要求的规划实施策略,强化规划的可操
11
作性
a
3.城市土地利用
3.1总体发展战略 3.2都会区规划布局 3.3都会区建设政策
41
a
42
a
4.城市生态环境
4.1. 自然特征:山、城、田、海
山——北部山林地区 城——中部平原城市化地区 田——东南部农田水网地区 海——东南部海域地区
43
a
4.2生态结构
以山、城、田、海的自然特征为基础 构筑“区域生态环廊” 建立“三纵四横”的“生态廊道”
建构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
3.2.1发展方向 北优:北部是广州主要的水源涵养地,应优化地 区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由于新白云国际机场在 花都,在保证贯彻“机场控制区”规划的前提下, 可以适当发展临港的“机场带动区”,建设客流 中心、物流中心。
28
a
3.2都会区规划布局
3.2.1发展方向 东进:以广州21世纪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拉动城市
45
a
46
a
4.2.2“三纵四横”的“生态廊道”
“三纵”即三条南北向生态主廊道,自西向东依次为:
西部生态廊道南起洪奇沥水道入海口,穿过滴水岩、大 夫山、芳村花卉果林区,北接流溪河及北部山林保护区;
中部生态廊道南起蕉门水道入海口,经市桥组团与广州 新城之间生态隔离带、小洲果园生态保护区,向北延伸 至世界大观以北山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