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组织与内分泌-39健康网
康复治疗师考试-生理学(知识点)
![康复治疗师考试-生理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3a43a7a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3.png)
第四章生理学1. 胰岛素:是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加速葡萄糖合成为糖原,贮存于肝和肌肉中,并抑制糖异生,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酸,贮存于脂肪组织,导致血糖水平下降。
胰岛素缺乏时,血糖浓度升高,如超过肾糖阈,尿中将出现糖,引起糖尿病。
2.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的激素,在人体中主要为皮质醇。
单纯性肥胖者可有一定程度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血浆皮质醇正常或升高; 而在继发性肥胖中,库欣综合征血浆皮质醇明显增高。
由于血浆皮质醇增高,血糖升高,引起胰岛素升高,后者导致脂肪合成过多,形成肥胖。
由于躯干及四肢脂肪组织对胰岛素和皮质醇反应性不同,故呈向心性肥胖。
3. 时间肺活量:是指尽力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正常第1、2、3秒时间肺活量值分别为83%、96%、99%。
最常用的是第1秒钟呼气量(FEV1)及其与呼气总量的百分比(FEV1%) 。
4. 心功能的相关指标①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②心率与每搏出量的乘积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左右两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
③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④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5. 呼吸过程①外呼吸: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换气(肺泡与肺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②气体运输:靠心血管系统完成③内呼吸:组织能量代谢时氧气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从血管中的血液转运到组织,二氧化碳则从组织释放到血液中6. 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加,但有一定限度。
如果心率过快,超过170~180次/分,心室充盈时间明显缩短,充盈量减少,搏出量可减少—半左右,心输出量亦开始下降。
7.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正常为30~40毫米汞柱,称为脉压差。
8. 影响血压的因素①心脏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增大,收缩期动脉血压的升高更加明显。
②心率:心率加快,心舒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舒张期血压就升高。
2023年动物营养与代谢试题库及答案
![2023年动物营养与代谢试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6f2a45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3.png)
新疆农业大学**: ***班级: 动科126 专业: 动物科学学号:动物营养与代谢试题(2023年12月5日)一、名词解释:1.尿能: 尿中有机物所含总能, 重要来自于蛋白质旳代谢物。
如尿素、尿酸, 肌酐等。
2.净能: 饲料中用于动物维持生命和生产产品旳能量, 即饲料代谢能扣去饲料在体内旳热增耗。
3.稳态: 泛指体内从细胞和分子水平, 器官和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旳多种生理功能活动在神经和体液等原因调整下保持相对稳定旳状态。
4.瘦素:由脂肪细胞合成分泌旳, 重要产生于皮下脂肪细胞, 由167个氨基酸构成旳蛋白质, 与动物能量代谢和繁殖性能有关。
5.褐脂:出生旳哺乳动物(猪除外)肩胛部, 有一种特殊旳脂肪组织, 是非颤动生热旳能量来源, 含大量红褐色细胞色素旳线粒体, 对小动物旳生理维持非常重要。
6.代谢能: 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及消化道可燃气体旳能量后剩余旳能量。
7.脂肪肝: 由于多种原因引起旳肝细胞内甘油三酯堆积过多旳病变。
8.代谢池: 指某种代谢物旳代谢过程所在旳某一空间。
9.消化能: 动物摄入饲料总能与粪能之差。
10.热增耗: 绝食动物在采食饲料旳短时间内, 体内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旳那部分能量。
11.维生素:是一类动物代谢所必需而需要量很少旳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体内一般不能合成, 必须由饲粮提供, 或者提供其先体物。
12.粗蛋白质:饲料中或动物机体中含氮物旳总称, 包括真蛋白质和氨化物。
13.负氮平衡: 动物体内摄取氮量不大于排出氮量旳状况。
14.维持需要: 动物在维持旳状态下对能量和其他营养素旳需要。
15.赔偿生长: 动物因营养不良, 环境恶劣旳原因导致体重局限性, 发育受阻, 在这种状况下改善动物旳营养水平和喂养管理条件, 会大幅增长体重, 甚至超过正常增重速度旳现象。
16.自由采食:将配制旳日粮投入饲料槽中, 动物可不受限制地任意采食。
17.短期优饲: 即在配种前较短时间(1~20天)提高日粮旳能量水平, 促使母畜多排卵。
脂肪组织的功能范文
![脂肪组织的功能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0b67a7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5.png)
脂肪组织的功能范文脂肪组织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结缔组织,具有多种功能。
以下是关于脂肪组织功能的详细说明。
1.能量储存:脂肪组织是能量的主要储存库,也是体内能量平衡的重要因素。
脂肪细胞内的脂肪被称为三酸甘油酯,可以在需要时被分解为能量供给全身。
当食物摄入过多时,多余的能量会被转化为脂肪并储存在脂肪组织中;而当体内能量不足时,脂肪组织中的脂肪会被分解为葡萄糖和脂肪酸提供给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
2.保护作用:脂肪组织位于体内脏器和肌肉周围形成一种保护层,起到保护这些器官的作用。
脂肪的高度柔软性和弹性使其能够吸收外部冲击和震动,减缓对内脏器官的压力和伤害。
同时,脂肪还起到保护神经组织的作用,形成神经的保护套。
3.绝缘保温:脂肪组织具有较高的绝缘性能,能够阻止热量的散失。
通过形成保温层,脂肪组织可以减少体表冷热交替引起的温度变化,保持体内温度的稳定。
4. 内分泌功能:脂肪组织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能够分泌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
脂肪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包括瘦素(leptin)、脂肪细胞因子(adipokines)、丰胱胺酸过氧化物酶1(thioredoxin 1)等。
这些激素和细胞因子调节了能量代谢、食欲、胰岛素敏感性、炎症反应等重要生理过程。
5.营养吸收和运输:脂肪组织中的脂肪细胞具有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
脂肪细胞通过表面上的膜蛋白进行脂肪酸的吸收和释放,并通过血液循环将脂肪酸运输到其他组织和器官进行能量代谢。
6.体型塑造:脂肪组织的分布和数量可以改变个体的体型。
当脂肪组织增加时,体型会变得丰满;相反,当脂肪组织减少时,体型会变得瘦削。
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总之,脂肪组织不仅仅是一种能量储存器,还具有保护器官、绝缘保温、内分泌调节、营养吸收和运输、体型塑造等多种功能。
了解脂肪组织的功能对于维持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一些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肥胖症诊疗指南完整版
![肥胖症诊疗指南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44cef0a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3f.png)
肥胖症诊疗指南完整版一、概述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1]。
多学科协作( 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诊疗模式可有效提升肥胖症诊疗水平。
为规范我国肥胖症临床诊疗,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并不断提高医疗机构肥胖症诊疗同质化水平,提升肥胖症治疗效果,改善长期预后,特制定本指南。
二、肥胖症的病因学(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肥胖症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肥胖症具有家族聚集性[2],提示肥胖症可能与家族中的遗传背景相关。
人类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与肥胖易感性相关的遗传基因可能涉及能量代谢、食欲调控、脂肪细胞分化等多个方面[3]。
一些罕见的遗传病,如Prader-Willi 综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 PWS )和家族性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 LEPR)基因突变等,亦可导致肥胖症的发生[4, 5](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过多摄入高能量、高脂肪、高糖、低膳食纤维的食物和饮料,通过刺激神经中枢摄食神经元,引发进食过量、进食行为不规律等不良饮食习惯可导致肥胖症[6]。
此外,长期高油、高糖膳食会破坏能量摄入消耗和脂肪合成分解平衡[7, 8]。
保持营养均衡的饮食,合理摄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有助于降低肥胖症发生风险[9]。
2.身体活动缺乏身体活动是导致肥胖症的重要原因。
身体活动可以消耗能量,有助于控制体重。
此外,身体活动产生的一系列代谢有益分子对抑制进食和增强人体能量消耗有额外益处[10]。
身体活动亦可增加肌肉力量和肌肉含量,减少脂肪堆积,增强胰岛素受体敏感性[11]。
3.精神心理精神压力会影响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促进皮质醇释放,引起食欲上升和进食行为改变[12] 。
男性标准体脂
![男性标准体脂](https://img.taocdn.com/s3/m/1bfd567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72.png)
男性标准体脂男性标准体脂率是指男性在保持健康的前提下,所应具备的适宜体脂含量。
体脂率是指人体中脂肪组织所占的比例,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形体美观程度。
男性标准体脂率因年龄、体型、生活习惯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男性标准体脂率应该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以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男性标准体脂率的范围。
一般来说,18-39岁的男性标准体脂率应该在8-20%之间,40-59岁的男性标准体脂率应该在11-22%之间,60岁以上的男性标准体脂率应该在13-25%之间。
这个范围是根据男性不同年龄段的生理特点和代谢速率而确定的,超出这个范围的体脂率都属于偏高或偏低。
过高的体脂率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过低的体脂率则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力和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作。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正确控制男性标准体脂率。
首先是合理饮食,男性在日常饮食中应该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摄入。
其次是均衡运动,男性应该通过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多种方式,适度增加身体活动量,促进脂肪燃烧,控制体脂率。
此外,男性还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这些都有利于控制体脂率的稳定。
最后,我们来谈谈男性标准体脂率的重要性。
男性标准体脂率的控制不仅关系到外表的健康和美观,更关系到身体内部的健康状况。
合理的体脂率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同时,男性标准体脂率的控制也有助于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和体力素质,增强身体的耐力和爆发力,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男性标准体脂率的控制对于男性的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饮食、均衡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男性可以有效控制体脂率,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
希望每位男性朋友都能重视自己的体脂率,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持健康的体脂率水平。
营养学2脂类
![营养学2脂类](https://img.taocdn.com/s3/m/a910f7c033687e21af45a9e3.png)
3100 1705 1522 368 265 738
几种常见食物中亚油酸的含量(相当于食物中脂肪酸总量的%)
Hale Waihona Puke 大豆油52.2奶油
4.2
芝麻油
43.7
猪油
8.9
花生油
37.6
羊油
2.9
葵花籽油 63.2
牛油
1.9
菜籽油
16.3
椰子油
6.0-10.0
脂类的供给量标准
我国营养学会推荐脂肪供能占总热能的20%30%,其中饱和脂肪酸<10%,必需脂肪酸不 少于总热能的3% 胆固醇的摄入量不超过300mg 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 肪酸;1:1:1为宜 建议烹调油的摄入量不超过25-30g
细胞介素6,8等,参与机体代谢、免疫、生长发育等生 理过程。 6.节约蛋白质作用:其代谢产物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能量代谢
食物中脂肪的作用: 1. 增加饱腹感。 2. 改善食物感官性状。 3.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1.甘油三酯(脂肪)
CH2-O-COR1 CH2-O-COR2 CH2-O-COR3
关注w-3、w-6脂肪酸的摄入比例
EFA缺乏:生长发育迟缓、生殖障碍、皮 肤损伤、肝肾、神经、视觉病变等
EFA缺乏:颈前、腋下出现皮肤干燥,鳞状脱屑 发红及增厚等湿疹样改变
该病例经EFA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退
10周龄女婴,用缺 乏EFA食品喂养三 周后,皮肤出现湿 疹样改变。亚油酸 治疗32天后,皮肤 完全恢复正常
第五节 脂类 ( lipids )
(一)分类
脂类
类脂(lipoids): 磷脂、固醇类 脂肪(fats): 甘油+脂肪酸(甘油三酯)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诊疗思考与对策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诊疗思考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9a86044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52.png)
doi:10.3969/j.issn.1005-0264.2021.06.004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诊疗思考与对策张国红1李晓东2°周亚娜徐曦2,3肖明中2M1•湖北省中医院徐家棚分院(湖北武汉,430061)2.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所3.湖北省中医院中医肝肾研究及应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摘要2020年5月,国际专家小组发布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诊断和管理共识》,提出采用MAFLD取代现有命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立场声明,进一步明确了MAFLD的临床诊疗指导意见。
本文就MAFLD的广泛疾病谱、治疗应答不佳、易感基因与表观遗传因素、医患对疾病认识不足等现状以及MAFLD的西医诊断评估进行阐述,并通过学习仝小林团队创建的脾痒理论,从代谢综合征(膏浊病)的整体角度思考中医肝癖(MAFLD)的病因病机,中医诊治MAFLD的优势等方面,探讨MAFLD (肝癖病)的中西医诊疗对策。
关键词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肝癖病;脾痒;膏浊病;中西医诊疗对策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志码AConsider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treatment of 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ZHANG Guo-hong,LI Xiao-don『0,ZH0U Ya-nc^'3,XIA0Ming-zhong19et al.1.Xujiapeng Branch,Hubei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uhan Hubei,430061)China.Abstract In May2020,the international expert panel released the"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proposing the use of the term*'MAFLD'1to replace the existing name"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The position statement further clarifies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MAFLD.In this paper,we discuss the broad disease spectrum of MAFLD,the poor response to treatment,susceptibility genes and epigenetic factors,and the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 by doctors and patients,as well as the Western diagnostic evaluation of MAFLD.We will discuss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MAFLD.Key Words: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fatty liver;Pi-dan;Gao Zhuo disease;treatment strategy2020年5月,国际专家小组发布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诊断和管理共识》,提出采用MAFLD 取代原有命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立场声明⑷,共识确定了更适用于临床情境且简便的诊断评估标准,即提示在脂肪肝的基础上,只要合并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功能障碍等任一条件即可定义为MAFLD,并将血压、血脂、血糖受损、胰岛素抵抗和超敏C反应蛋白等纳入代谢功能障碍范围,进一步从临床实践出发,关注肝外合并的代谢相关问题。
呵护女性健康,关注乳房结节
![呵护女性健康,关注乳房结节](https://img.taocdn.com/s3/m/5526e46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6e.png)
论点 ARGUMENT 医学科普38呵护女性健康,关注乳房结节文/李正东有很多乳腺疾病影响女性的健康,如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乳腺囊肿、乳腺癌等。
尤其是城市女性已经成为乳腺疾病的高发人群,其中精神紧张、压力大、生活作息不规律、长期劳累都是乳腺疾病高发的原因。
此外,现代医学认为负面情绪因素会对免疫功能产生影响;另外,预防乳腺病,还需要避免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及外源性雌激素(如胎盘、雪蛤、蜂王浆等含雌激素保健品),雪蛤是林蛙的子宫,含有丰富的雌性激素。
此外,羊胎素等以及含雌激素化妆品,和一些养殖周期短有可能添加雌孕激素饲料的鸡、甲鱼,黄鳝等食材,也增加了乳腺疾病的发生。
预防乳腺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首先我们要关注乳腺结节。
乳腺结节是目前女性最常见的乳腺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
近些年来乳腺结节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
据调查有70%~80%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乳腺结节,且多见于25~45岁的女性。
很多病友超声结果显示:乳房内有低回声结节。
因为超声大夫习惯把乳腺中的微小肿物叫做“结节”,久而久之,乳腺科大夫也就约定俗成地把乳腺医学科普论点ARGUMENT39内的微小肿物称为“乳腺结节”。
我们一般把超声小于1cm的低回声称为乳腺结节。
临床大夫对乳房结节进行病理检查证实:同样是结节,它的性质可能是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增生、乳腺癌。
所以,如果发现乳腺内有结节,应当高度重视,并积极治疗。
乳腺结节是乳腺内的实质性肿块,它自行消散的可能性很小。
再加上它的性质不确定,除非做病理切片诊断,仅靠无损伤性的诊断很难断定它是良性还是恶性,所以,很多大夫选择用微创手术切除乳腺结节。
尽管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乳腺结节的常用治疗手段,但这方法凸显出一个问题:乳腺结节的再生性很强,不少患者刚做完手术不久,乳腺上又长出了新的结节,这就导致很多患者要反复做多次手术,既损伤了乳腺组织,又破坏了乳房的美观。
这部分结节可以选择暂时观察,不做手术。
《脂肪传:健康长寿、生命奥秘从脂肪说起》随笔
![《脂肪传:健康长寿、生命奥秘从脂肪说起》随笔](https://img.taocdn.com/s3/m/9c9ed0ee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3.png)
《脂肪传:健康长寿、生命奥秘从脂肪说起》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书籍简介 (3)1.2 研究背景与目的 (4)二、脂肪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5)2.1 脂肪的组成与结构 (6)2.2 脂肪的分类 (7)三、脂肪的功能与重要性 (8)3.1 能量储存与释放 (10)3.2 生物信号传导 (11)3.3 维持体温与保护内脏 (12)四、脂肪与健康的关系 (13)4.1 脂肪与心血管健康 (15)4.2 脂肪与糖尿病 (16)4.3 脂肪与癌症 (18)五、脂肪与长寿的关系 (19)5.1 长寿地区的脂肪摄入习惯 (20)5.2 脂肪与寿命的科学研究 (21)六、脂肪的摄入与消耗 (23)6.1 人体脂肪的来源 (24)6.2 脂肪的吸收与代谢 (26)6.3 消耗脂肪的运动与饮食建议 (27)七、特殊人群的脂肪需求 (28)7.1 儿童与青少年 (29)7.2 孕妇与哺乳期妇女 (30)7.3 老年人 (31)八、脂肪与现代生活 (32)8.1 现代生活方式对脂肪摄入的影响 (34)8.2 健康饮食观念的转变 (35)8.3 减脂与健康的平衡 (36)九、未来展望与挑战 (38)9.1 脂肪研究的最新进展 (39)9.2 脂肪与健康的长期影响 (40)9.3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42)十、结语 (43)10.1 读书体会总结 (45)10.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46)一、内容概述《脂肪传:健康长寿、生命奥秘从脂肪说起》是一本关于脂肪的科普读物,作者罗森堡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脂肪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科学地摄取和利用脂肪。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脂肪的基本知识、脂肪与健康、脂肪与疾病以及脂肪与长寿。
在第一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脂肪的基本知识,包括脂肪的分类、结构和功能等。
作者详细阐述了脂肪在人体中的分布情况,以及脂肪在能量供应、细胞信号传导、激素合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简述人体内脂肪和氨基酸互相转变的机制
![简述人体内脂肪和氨基酸互相转变的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6d3e2ec6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d2.png)
人体内脂肪和氨基酸是两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它们在人体内具有丰富的功能和重要的代谢途径。
脂肪是人体内的重要能量来源,同时也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保护内脏器官并维持体温。
而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是人体内各种重要酶和激素的合成物质。
在人体内,脂肪和氨基酸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转变关系,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人体内脂肪和氨基酸互相转变的机制。
1. 脂肪与氨基酸之间的转变路径在人体内,脂肪和氨基酸之间存在着巧妙的转变路径。
脂肪是由三酸甘油脂和甘油分子组成的,而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元。
在正常情况下,脂肪通过脂肪酸代谢的途径,可以转化为葡萄糖和丙酮,而葡萄糖可以进一步转变为氨基酸。
另氨基酸也可以通过蛋白质代谢途径,通过蛋白质降解的过程,转化为酮体和葡萄糖,最终形成脂肪。
2. 脂肪和氨基酸转变的影响因素脂肪和氨基酸的转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饮食结构及运动情况对脂肪和氨基酸的代谢有着重要影响。
高蛋白饮食可以增加氨基酸的供应,从而促进脂肪转化为氨基酸。
适量的运动可以辅助脂肪和氨基酸的转变,通过促进葡萄糖与脂肪的氧化分解而形成能量。
内分泌激素也对脂肪和氨基酸的转变起到调节作用。
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脂肪的分解,而肾上腺素可以促进脂肪的合成和蓄积。
3. 脂肪和氨基酸的转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脂肪和氨基酸的转变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适度控制脂肪和氨基酸的摄入量,有利于维持脂肪和氨基酸的平衡,从而保持人体内部的营养平衡和代谢平衡。
脂肪和氨基酸的转变影响着人体内的能量代谢,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细胞更新的过程。
脂肪和氨基酸的转变还与很多常见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都与脂肪和氨基酸的代谢紊乱有关。
人体内脂肪和氨基酸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转变关系,它们是维持人体内营养平衡和代谢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了解脂肪和氨基酸转变的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人体内营养代谢的规律,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促进人体健康的发展。
人体的脂肪分布及各种体型特征
![人体的脂肪分布及各种体型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be49de67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8.png)
人体的脂肪分布及各种体型特征
人体的脂肪分布和体型特征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包括遗传、生活方式和荷尔蒙等因素。
1. 脂肪分布:
人体的脂肪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
皮下脂肪分布在皮肤下方,主要存在于臀部、大腿、腹部和上臂等部位。
内脏脂肪则分布在腹腔内,包围着内脏器官,如肝脏、胰腺和肾脏等。
内脏脂肪对健康的影响更大,因为它与慢性疾病(如心脏病和糖尿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2. 体型特征:
人的体型特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体型特征:- 苹果型体型:这种体型特征表现为脂肪主要集中在腹部和上身,腰围较大。
苹果型体型与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 梨型体型:这种体型特征表现为脂肪主要集中在臀部和大腿,腰围较小。
梨型体型相对较健康,与慢性疾病的风险较低。
- 矩形体型:这种体型特征表现为脂肪分布均匀,没有明显的腰部曲线。
- V型体型:这种体型特征表现为上身较粗壮,肩宽胸阔,脂肪主要集中在上背部和腹部。
- 倒三角体型:这种体型特征表现为上身较窄,腰部较细,臀部和大腿较宽。
需要注意的是,体型特征并不仅仅取决于脂肪分布,还受到肌肉量、骨骼结构和姿势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个人的饮食习惯、运动水平和代谢率等因素也会对脂肪分布和体型特征产生影响。
第三章脂类与脂肪酸
![第三章脂类与脂肪酸](https://img.taocdn.com/s3/m/fc72a51e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0c.png)
第三章 脂类与脂肪酸【学习要点】1.掌握必需脂肪酸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
2.掌握脂类的适宜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3.熟悉脂类的生理功能以及脂类和脂肪酸的分类。
4.了解脂类的代谢概况。
第一节 脂类与脂肪酸的分类脂类(lipids)包括脂肪和类脂,其共同特性是具有脂溶性,不仅易溶于有机溶剂,而且可溶解其他脂溶性物质。
脂肪即三酰甘油(亦称甘油三酯),是由一个甘油分子和三个脂肪酸形成的酯;营养学上重要的类脂有磷脂和固醇。
人体主要脂类的化学结构(图1-3-1)。
图1-3-1 人体主要脂类的化学结构一、脂肪酸及其分类(一)根据脂肪酸的碳链长短分类碳链在14个碳原子以上的脂肪酸为长链脂肪酸;8~12个碳原子的为中链脂肪酸;2~6个碳原子的为短链脂肪酸。
(二)根据脂肪酸碳链中有无双键分类碳链中不含双键的脂肪酸为饱和脂肪酸(SFA),含有双键的脂肪酸为不饱和脂肪酸,依据碳链中含双键的多少分为:①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碳链中只含一个双键;②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碳链中含两个以上双键。
还可根据空间结构不同分为顺式脂肪酸(cis-fattyacid)和反式脂肪酸(trans-fattyacid)。
不饱和脂肪酸根据其碳链上第一个双键的位置,可分为ω-3、ω-6、ω-9(或n-3、n-6、n-9)等系列。
直链脂肪酸中距离羧基最远的碳原子称ω碳原子,若从ω碳原子起(即从甲基端数起)第一个双键在第三和第四碳原子之间的不饱和脂肪酸,称为ω-3或n-3系列脂肪酸;第一个双键在第六和第七碳原子之间的不饱和脂肪酸,称为ω-6或n-6系列脂肪酸;以此类推。
(三)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 ,EFA )EFA是指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膳食中摄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目前肯定的必需脂肪酸有ω-6系列中的亚油酸和ω-3系列中的α-亚麻酸。
它们的化学结构(图1-3-2)。
图1-3-2 人体的必需脂肪酸及其命名此外,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脂肪酸,但人体可以利用亚油酸或α-亚麻酸来合成这些脂肪酸。
肥胖流行病学及其相关疾病特征-内科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肥胖流行病学及其相关疾病特征-内科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45ba83c49649b6649d747cf.png)
肥胖流行病学及其相关疾病特征-内科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肥胖是目前全球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常常并发或伴随多种疾病。
本文就肥胖常见伴发疾病,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相关性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抑郁症和肥胖相关肿瘤、相关死因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具体描述,以便广大医务人员早期正确识别肥胖疾病,早期诊断,早期预防。
关键词:肥胖; 伴随疾病; 临床特征;Abstract:Obesity is one of the commonest chronic metabolic diseases worldwide, and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co-morbidities. The commo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orbidities of obesity are described, including diabetes mellitus, hypertension, obstructive sleepapnea/hypopnea syndrome,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obesity-related glomerulopathy,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obesity-associated neoplasia. The aim is that obesity-related diseases should be recognized at an early stage by medical professionals, so that they can be diagnosed and treated early in their progression.Keyword:obesity; co-morbidit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肥胖是目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
2024版《人体解剖生理学》全套课件
![2024版《人体解剖生理学》全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6e306c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59.png)
分析体液因素(如激素和局部因子)对运动系统的调节作用,包括它们 对骨骼肌代谢、生长和修复等方面的影响。
2024/1/28
03
运动系统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探讨运动系统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其他系统
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以及运动对人体整体健康的影响。
15
04 消化系统
2024/1/28
细胞核
控制细胞的遗传和代谢活动,是 细胞的控制中心。
细胞器
包括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等, 各自承担不同的生理功能。
9
细胞增殖与分化
01
02
03
细胞增殖
细胞通过分裂增加数量的 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和无 丝分裂。
2024/1/28
细胞分化
在发育过程中,细胞逐渐 产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 的差异,形成不同类型的 细胞。
自身调节
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自身节 律性收缩的特性,可维持 消化道内压力梯度和推动 食物前进。
20
05 呼吸系统
2024/1/28
21
呼吸道的结构与功能
2024/1/28
呼吸道组成
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和各级支气管。
呼吸道结构特点
具有粘膜层、粘膜下层和外膜,内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呼吸道功能
温暖、湿润和净化吸入的空气;引起咳嗽反射,排出呼吸道异物。
形态学研究方法
通过肉眼观察、显微镜观察、组织切 片等方法研究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形 态结构。
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人体细胞、 组织、器官在分子水平上的结构和功 能。
生理学研究方法
通过实验手段研究人体各器官、组织 的生理功能及其调节机制,包括体内 实验和体外实验。
利拉鲁肽降低内脏脂肪_Final
![利拉鲁肽降低内脏脂肪_Final](https://img.taocdn.com/s3/m/f4a9a3c0da38376baf1faed3.png)
人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显著且持久降低体重
94 体重的变化 (kg) 92
LEAD-2研究(利拉鲁肽+二甲双胍) 两年结果
90 88
86 84 82
80 0 26
利拉鲁肽 1.2mg
52
利拉鲁肽 1.8mg
78
格列美脲 安慰剂
104 周
各组均与二甲双胍联用
Nauck M.,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3;15(3): 204-12.
LEAD-2研究(利拉鲁肽+二甲双胍) 两年结果
9.5 9.0 8.5 8.0
0.6mg 利拉鲁肽+二甲双胍 1.2mg 利拉鲁肽+二甲双胍 1.8mg 利拉鲁肽+二甲双胍 格列美脲+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单药
HbA1c(%)
7.5 7.0
0.0 6.5
0
26
52
78
104 周
Nauck et al. Diabetes Obesity Metab 2013; 15: 204–12.
纳入已发表的与种族差异相关的内脏型肥胖研究的亚组数据 (共340亚组,来自195个研究)
男性,156个亚组,108个研究
女性,184个亚组,87个研究
内脏/皮下脂肪面积
*# *
内脏/皮下脂肪面积
*
*#
非洲人
白种人
亚洲人
P<0.001, *与非洲人比较; #与白种人比较
非洲人
白种人
亚洲人
André Tchernof, et al. Physiol Rev. 2013; 93: 359–404.
主要内容
重新解读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新“坐标”——腰围 人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降糖减围,获益更多
必须脂肪酸:健康的脂肪
![必须脂肪酸:健康的脂肪](https://img.taocdn.com/s3/m/d7b9724a2b160b4e767fcfeb.png)
必须脂肪酸:健康的脂肪在过去十几年当中,脂肪似乎是一种人们谈之变色的有害物质,但是一些有益的脂肪,即必需脂肪酸,对于生命和维持身体健康是必不可少的。
脂肪可以转化成能量,像人体所需的维生素一样,它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需要一定的脂肪才能再生及正常的工作。
烧烤野餐、牛肉馅饼所滴出的油或油炸食品里的脂肪,与含在坚果、种子里面的高质量脂肪酸是完全不同的。
第一组里的有害的脂肪会引起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癌症;第二组里有益的脂肪有助于构成身体健康细胞,使人健康长寿。
过量摄入饱和脂肪酸是心脑血管类疾病的主要根源。
要降低此类风险,不仅要减少饮食中的饱和脂肪,还要适当增加多不饱和必需脂肪酸的摄入量。
必须脂肪酸的种类及功能维持人类细胞正常或发挥更佳生理功能所需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欧米伽-3系列的α-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欧米伽-6系列的γ-亚麻酸、亚油酸等其中α-亚麻酸(ALA)主要来源于亚麻籽油,有助于:●降低总胆固醇水平,预防心血管疾病●供给大脑充足的营养(ALA在体内可以转化成DHA)γ-亚麻酸(GLA)主要来源于琉璃苣及月见草,有助于:●防止血液凝块,降低血压,并可保持肌肤健康(改善湿疹、皮肤炎症、多鳞和瘙痒等)●调节内分泌平衡(γ-亚麻酸可作为激素的前体),改善经前不适,帮助肌肤锁水及改善痤疮、粉刺DHA与EPA主要来源于深海鱼油,有助于:●降低血脂,预防血栓,改善关节炎●DHA还有助于提高记忆力及增强智力生活小常识1.什么是反式脂肪?一些存在于坚果、种子、谷物和豆类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于人体健康很重要。
但是,有些商家为了使油脂便于保存或运输,通常会加热这些不饱和脂肪并在一定的压力下加入氢,从而使其变成饱和油脂(人造黄油为了使其变成固体方便运输,就是用这种方法制得的)。
这种脂肪经过高温高压的氢化作用后,它们的结构改变了,人体就不能正常代谢这些新的转化脂肪酸——即反式脂肪或氢化油,极易造成心血管阻塞并对心脏造成压力。
肥胖与慢性炎症关联机制研究进展
![肥胖与慢性炎症关联机制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678253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e.png)
高到肥胖状态的 40% ~ 50% [19] ꎮ 另外ꎬ 肥胖过程中ꎬ 脂
M1 型 细 胞 发 生 转 化ꎬ M1 型 细 胞 增 多ꎬ M2 型 减 少ꎬ
M1 / M2 比例发生变化ꎮ 除巨噬细胞自身发生改变外ꎬ
肥胖人群中ꎬ 在脂肪组织中 Th1 和 CD8 + T 细胞分泌的
干扰素 ( IFN ̄γ) 的增加又反过来刺激 M1 型巨噬细胞
岛中ꎬ 脂多糖 (LPS) 依赖 TLR4 诱导 IL ̄1、 IL ̄6、 IL ̄8、
TNF 的产 生ꎬ 严 重 影 响 胰 岛 细 胞 的 生 存 和 功 能ꎬ He
等[25] 研究发现ꎬ 肥胖者组的 TLR4 反应增强ꎬ 与正常组
相比ꎬ 胰岛中 IL ̄1、 IL ̄6 和 IL ̄8 表达水平升高ꎮ TLR4
鼠模型中中性粒细胞数目的 20 倍ꎮ 肥胖小鼠脂肪组织
TNF、 IL ̄6、 IL ̄1 分泌增加ꎬ 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增加[23] ꎮ
丘脑炎症信号通路ꎬ 导致食物摄入和营养储存增加ꎬ 其
脂肪组织缺氧、 脂肪细胞死亡等[24] ꎮ
积聚ꎬ 并诱导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中 的 瘦 素 和 胰 岛 素 抵 抗ꎮ
(如 C ̄反应蛋白) 的系统性增加、 白细胞向炎症组织的
肝脏肌肉以及肠道等不同部位的慢性炎症反应ꎬ 接下来
去几十年的研究中ꎬ 对肥胖发病机制研究中发现肥胖与
1 1 脂肪组织
聚集、 脂肪组织白细胞的激活和组织纤维化等
[12]
ꎮ 过
就不同部位的炎症反应进行介绍ꎮ
炎症存在密切联系ꎬ 与其他感染、 自身免疫性疾病不
的分化ꎬ 通过调节氧化反应、 新陈代谢等促进巨噬细胞
浸润
[20 ̄21]
ꎮ Elgazar ̄Carmo 等
第十五章内分泌,营养及代谢疾病病人的护理(护资考试)
![第十五章内分泌,营养及代谢疾病病人的护理(护资考试)](https://img.taocdn.com/s3/m/664a4c8a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b1.png)
第十五章内分泌,营养及代谢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内泌系统的解剖生理考试引导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机体各处的内分泌细胞组成-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能分泌生物活性物质(激素)的传递系统称为内分泌系统。
二激素:1.定义: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 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调节作用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2.特性:①激素的信使作用:是细胞和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体液信号;②特异性:受体决定了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③高效能;④激素的相互作用:协同或者拮抗、允许3.分类:含氮类激素:肽类、蛋白质类激素;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性腺等部位分泌的激素。
4.激素作用方式:①远距分泌:经血循环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细胞②旁分泌:经组织液扩散至临近细胞③神经分泌:沿神经轴突借轴浆流动送至神经末梢释放5.激素的生理作用:①调节三大物质代谢,水盐代谢;②促进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增殖与分化,③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及性激素的调节;④影响中枢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发育及活动⑤与神经系统配合共同调节机体对环境的适应6.激素分泌的调节:⑴神经调节:⑵反馈调节(维持激素水平):在下丘脑-垂体-靶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称为反馈性调节作用其可以分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①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垂体激素能兴奋靶腺激素的分泌,当血液中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反过来又能抑制下丘脑-垂体激素的分泌,这称为负反馈调节②正反馈调节:当血液中靶腺激素浓度增高时,能兴奋下丘脑-垂体促激素的分泌可见于下丘脑-垂体-性腺之间的调节根据闭合回路的远近可分为长反馈、短反馈与超短反馈三种。
反馈调节保持激素在血液中浓度的相对稳定。
三.下丘脑与垂体:垂体和下丘脑联系:①腺垂体:通过下丘脑-神经门脉系统交流;②神经垂体:通过下丘脑-垂体束神经垂体交流;1.垂体:①位置:垂体位于颅底碟骨的垂体窝内,在视交叉的下方,以漏斗连于下丘脑②分类:⑴腺垂体:由腺細胞構成;⑵结节部神经垂体: 由神经纤维垂体构成;③作用:腺垂体分泌多种激素,并能影响其他激素分泌,神经垂体无分泌作用,只是储存和释放下丘脑运输来的激素,其功能是血压上升、尿量减少和子宫收缩2.下丘脑-腺垂体系统:⑴下丘脑促垂体的结构和功能联系:①下丘脑促垂体区与下丘脑调节肽:在下丘脑基底部存在“促垂体区”,此区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肽类物质,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调节腺垂体的分泌,统称下丘脑调节肽。
可以区分内脏脂肪
![可以区分内脏脂肪](https://img.taocdn.com/s3/m/2ccc2ccf84254b35eefd34e5.png)
【腹部总剖面积】
【非脂肪面积】
【皮下脂肪面积】
=
−
−
3.DUALSCANの原理は? 内脏脂肪的评估方法:DUAL-BIA法
特点 ① 根据腹部电极能够准确腹部电流信号
特点 ② 根据两种(DUAL)不同的电流反馈的信息,
有效区分腹部皮下脂肪和非脂肪面积
亚洲人群内脏脂肪含量较其他种族偏高
与其他种族相比,尽管亚洲人群BMI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内脏脂肪含量最高 近期多项研究的CT结果分析显示:亚洲人群内脏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种族
内脏脂肪的评估方法
为什么要开发内脏脂肪测量装置?
• • 利用X光CT拍摄腹部断层画像,用专用软件解析 CT诊断的现状与问题:价格昂贵;受辐射风险大,不能多次测量
内脏脂肪的评估方法:DUAL-BIA法
内脏脂肪面积的计算
从腹部的总剖面积扣除非脂肪面积及皮下脂肪面积,计算出内脏脂肪面积。
【内脏脂肪面积】
中国大陆中心型肥胖患病率
中国2010慢病监测:中心型肥胖患病率女性显著高于男性
86 84 82
70 60 50
80
78 76 74 72 70 68 18-2930-3940-4950-5960-69 70~
Men Women
40 30 20 10 0 18-29 30-39 40-49 50-59 60-69 70~
76.9
Central obesity (%)
79.2
81.2
82.4
78.3
80.4
80.3
78.7
40 30 20 10 0
Eastern
Central
Western
Eastern
骨髓脂肪组织与疾病相关性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骨髓脂肪组织与疾病相关性及机制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6d5646b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44.png)
骨髓脂肪组织与疾病相关性及机制的研究进展代昭君;郑桂芬;李永;陈建宇【摘要】骨强度不仅与骨密度(BMD)、骨微结构相关,还受骨髓微环境的影响.骨髓脂肪组织(MAT)与骨小梁、造血细胞、神经血管组织共同存在于骨髓腔中,对骨重建、骨髓造血、维持骨髓微环境的稳定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MAT可通过分泌脂联素等细胞因子参与介导代谢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为疾病预防、治疗及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拟对MAT生物学特性、影像学测量方法、MAT与疾病相关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予以综述.【期刊名称】《岭南现代临床外科》【年(卷),期】2019(019)001【总页数】5页(P6-10)【关键词】骨髓脂肪组织;细胞因子;磁共振成像;代谢性疾病【作者】代昭君;郑桂芬;李永;陈建宇【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科,广州510120;天津市儿童医院放射科,天津300134;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科,广州510120;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科,广州51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骨强度取决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质量。
过去常用BMD作为脆性骨折风险评估,但在某些疾病中(如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增高不一定伴随BMD下降[1],故其他诸如骨微结构、骨髓微环境等影响骨质量的因素应当引起人们重视。
已有研究表明,骨髓脂肪组织(marrow adiposetissue,MAT)可作为脆性骨折的预测指标[1]。
近年发现,MAT不仅参与骨重建、骨髓造血,且与骨质疏松、糖尿病、肿瘤等多种疾病相关[3-6],提示MAT可能具有局部、全身代谢作用。
影像技术的进步推动了MAT在骨代谢、能量代谢、造血系统、肿瘤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故本文将着重于MAT影像学测量方法、MAT与疾病相关性及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骨髓脂肪组织生物学特性1.1 起源骨髓脂肪细胞起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MSCs是中胚层中所有非造血细胞、非上皮组织共同的祖细胞,具有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及脂肪细胞分化的潜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众多脂肪细胞因子如瘦素 (leptin) 、脂联素(adiponectin)、抵抗素 (resistin)、白细胞介素(IL-6)、内脏脂肪素 (visfatin)等的发现,脂肪组织活跃的内分 泌功能亦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脂肪组织作 为一个内分泌器官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脂肪内分泌学已成为内分泌学的一个新的 领域。
抵抗素与胰岛素抵抗
内容
脂肪组织的内分泌功能 瘦素 脂联素 抵抗素与胰岛素抵抗
脂肪组织的内分泌功能
长期以来,脂肪组织一直被认为是脂 肪储存库,仅供能量储备的终末分化器官。 然而,自1994年发现脂肪组织中有瘦素 mRNA的表达后,激起了对脂肪细胞因子研 究的热潮 。
脂肪组织—内分泌的新器官
瘦素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关 系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高低与血 清瘦素相反,瘦素-糖皮质激素构成负反 馈回路。柯兴病患者血清瘦素高于正常, 术后降至正常;阿狄森病等糖皮质激素缺 乏患者的瘦素水平下降。
脂联素
人类脂联素于1995年,由Scherer等发现,其基 因位于3号染色体长臂的27带。主要在白色 脂肪组织中表达。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促进其表达,而儿茶 酚胺、肿瘤坏死因子a、糖皮质激素、胰岛 素等抑制其表达。
抵抗素与胰岛素抵抗
2001年Steppan等发现一种脂肪细胞来源的 多肽激素,称抵抗素(resistin) 。研究显 示抵抗素可能是肥胖与胰岛素抵抗(IR) 联系的中介,参与IR的发生,影响糖代谢。 给小鼠注射抵抗素在不降低胰岛素浓度的 情况下,降低了糖耐量及组织对胰岛素的 敏感性。脂肪组织抵抗素基因的表达及蛋 白质的分泌可被降糖药噻唑烷二酮类 (TZDS)抑制。
瘦素与肥胖的关系
因瘦素缺乏或瘦素受体异常等缺陷所至的 人类肥胖实属罕见,绝大多数肥胖并非是血 清瘦素水平下降而是升高,即瘦素抵抗和高 瘦素血症。临床上试用重组人瘦素治疗肥 胖的疗效显著。
瘦素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关系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细胞存在瘦素受体, 有关动物实验证实:血清瘦素水平降低, 生育力下降;性早熟患儿血清瘦素水平提 前增高;肥胖小鼠腹腔注射瘦素可恢复生 育力;
总之,脂联素在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 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 用,另外,脂联素也可与伤口愈合、癌症 等有关。脂联素的发现为胰岛素抵抗发病 机制的研究开辟了另一条途径,由于脂联 素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性呈正相关,将来脂 联素可能成为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志物, 并且有可能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 征。但脂联素的治疗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 究。
瘦素(leptin)
瘦素是1994年发现的肥胖基因的表达产物, 人类的肥胖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长臂31带的7 亚带。瘦素是由146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亲 水性蛋白质激素。 瘦素mRNA主要在白色脂肪组织表达,与脂 肪细胞的数目及大小呈正相关。
影响瘦素mRNA表达的因素
促进因素——糖皮质激素、雌激素、胰岛素、 泌乳素、IL-1、TNE及进食等。 抑制因素——瘦素、环磷酸腺苷、曲格列同、 睾酮及寒冷、长期饥饿等。
脂肪组织的分类一)
根据分布、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可织的分类(一)
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i tissue): 脂肪 细胞内含有大量的细胞色素C和线 粒体而呈棕色,其含量较低,仅占正常人 体重的1%(不同体重成人含量为肥胖人< 正常人<瘦人),其分布有限,仅见于颈、 肩、腋窝、肩胛区部位及皮下、甲状腺、 肾门、自主神经、嗜铬细胞;其形态呈多 边形,直径约60um,内含多个小脂滴,其主 要功能是产生热量。
脂联素
血清中脂联素水平个体差异很大,范围为317mg/L. 性别差异明显,女性高于男性。 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血清脂联素水 平与胰岛素敏感性显著正相关。与血糖、 肥胖负相关。是2型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 等疾病的保护因子 。
肥胖、脂肪营养障碍、炎症个体、2型糖尿 病患者等血清抵抗素水平降低,合并冠心 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低。 脂联素是至今发现的唯一与肥胖呈负相关 的脂肪细胞特异性蛋白,当肥胖患者减肥 后脂联素水平可升高。TZD也增加脂联素 水平。
脂肪组织的分类(二)
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i tissue): 其 血管供应少,因而呈白色。在体内 含量高占体重的20%(肥胖人>正常人>瘦 人);其广泛分布于全身皮下组织及腹腔 内;其形态呈圆形,直径约67~98um,每个 细胞含0.6ug脂质(单个大脂滴);其功能 较多,除了储存能量外,还具有广泛而复 杂的内分泌功能。
正常人瘦素分泌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分泌高峰在夜间。 60%以上的瘦素与蛋白结合,但只有游 离瘦素才能发挥其生物学作用。
瘦素主要生物学作用:降低食欲、减少脂 肪的堆积、调节内分泌功能及其它许多目 前正在进行更深入研究的众多方面。 瘦素有5种不同的受体(Ra、Rb、Rc、Rd、 Re),广泛分布在许多不同的组织中,因 此,瘦素在人体中发挥不同的生物学作用。
脂肪组织的分类(二)
多点取样计数计量资料表明,每一正常 成人有(26.6±1.8)×109个白色脂肪细胞, 肥胖者为正常人的3~5倍,细胞直径及脂质 含量较正常人增加2~3倍。
脂肪组织分泌的激素及脂肪细胞因子
目前已知脂肪组织分泌的激素有瘦素、脂联 素、抵抗素、脂肪素、性激素、血管紧张素、前 列腺素E2及I2等。 脂肪细胞因子有肿瘤坏死因子a、纤溶酶原 激活物抑制物(PAI-1)、白介素6和8、胰岛素样 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 白3、视黄醇结合蛋白(RBP)、酰化刺激蛋白 (ASP)、补体D、固醇脂转化蛋白、磷酰化转化 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敏感性 胰岛素降低游离葡萄糖浓度的能力
刺激葡萄糖的利用: 肌肉与脂肪 抑制葡萄糖生成: 肝脏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胰岛素敏感性的临床评估
一、复杂方法 1、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技术(clamp),“金标 准” 但难推行,仅科研用。 2、微小模型技术(Minimal Model) 二、简便方法 1、FINS,不适用于糖尿病人群。 2、FPG/ FINS 比值<6提示IR,不适用于糖尿 病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