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认知与学习

合集下载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知识点总结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知识点总结

中⼩学⽣认知与学习知识点总结第⼀单元认知与学习的关系知识点(⼀)认知的概念(⼆)认知的过程感知觉⼀.认知的内涵记忆思维语⾔(三)⼈类认知中的信息加⼯特点(⼀)⽪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认知发展(⼆) 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的社会⽂化理论(三)认知发展的信息加⼯理论(⼀)概念(⼆)类型意识⽔平学习结果知识来源理解程度知识内容(三)特点间接性三学习⽬的性系统性被动性(四)理论⾏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社会认知四学习与认知关系学习需要认知活动参与学习促进认知的发展注意依据⼀、⼆、认知的发展2、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的社会⽂化理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类的认知在本质上具有社会⽂化的特征认知发展源于历史⽂化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学习能够促进⼉童认知发展从较低层次向级较⾼层次发展。

3、认知发展的信息加⼯理论:个⼈的学习活动会促进认知⽔平的发展把⼈类认知活动与电脑的⼯作进⾏类⽐,强调信息的输⼊、编码、存储和提取的重要性。

三、学习(⼀)概念:个体通过反复经验后在⾃⾝⾏为或思维上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类型内隐学习:学习者不需要付出努⼒,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经验,但⼜不⽴即显⽰,要过⼀段时间才能显⽰出变化。

意识⽔平外显学习:学习者要付出意志去努⼒,有⽬的的学习。

语⾳信息学习:学习者⽤语⾔所表达出来的知识。

智慧技能学习:⽤概念和规则办理外界事物的能⼒。

认知策略学习:学习者⽤以控制⾃⼰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等过程的内在组织技能。

学习结果态度学习:学习者习得的对⼈,对事,对物,对⼰的反应倾向,它是⼀种内部状态。

运动技能学习:学习者通过练习获得的,按⼀定规则协调依据⾃⾝肌⾁运动的能⼒。

机械学习: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之间⽆实质性联系的学习。

理解程度意义学习;学习者把新学习的知识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起联系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

技能的学习:学习者通过学习或练习,建⽴合乎法则的活动⽅式的学习。

知识内容社会规范的学习:学习者把外在的⾏为要求转化为⾃⼰内在的⾏为要求的学习。

中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中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中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相关推荐中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中学生学习认知规律让中学生在认知规律中茁壮成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老师授课的核心,要让中学生在认知规律中茁壮成长。

在教学中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大关怀,并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价值取向。

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老老实实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任何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学,都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通过研究初步认为,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点的结合上去考察,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主要有以下四条:l、学生的知识是通过主体活动建构的,而认知活动是与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及个性心理倾向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

2、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顺序,螺旋式上升。

3、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是继续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

4、学生的认知发展是稳定性与可变性、阶段性与连续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

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

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数学教育,就必须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就必须激活数学知识形态,让学生充分感受与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就必须激活学生思维,不断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句话,就是要让数学教育充满生命的活力,使教师从中获得一份生命提升的快感,学生得到一份求知悟道的享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老师授课的核心。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倡返璞归真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更新,要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下,以新的视角去研究和审视整个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按照数学内容本身高度抽象的演绎表述方式进行定论形式化教学,是数学教学困难的一个重要根源。

数学传授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高级的数学技术,从现代教育的观点看,它更是一种理性主义文化的'传输。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抽象数学特殊认知规律研究的重要性,倡导用基于微积分学认知规律去从事教学。

第二章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

第二章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

(三)认知发展与学习
二者关系十分密切:
1、学习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认知发展是在学习活动中进行的,学习是认知 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认知发展 是学习活动的结果。
2、认知发展水平对学习的影响
二、青少年感知和想象的发展
(一)青少年感知的发展
1. 具有很强的感觉能力 2. 感知觉的随意性较强 3. 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有了较大的发
(三)智力技能形成特征
1、智力活动主要靠内部言语来调节 2、智力活动具有简缩的特征 3、智力活动达到了自动化
三、知识学习的过程
(一)知识习得阶段
1. 注意 2. 激活有关的旧知识 3. 进行选择性知觉 4. 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二)知识的巩固阶段
(三)知识的应用阶段
四、影响知识学习的心理因素
(一)学生的动机水平 (二)原有知识背景 (三)认知发展准备
五、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
(一)适当的定义
(二)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 恰当地使用变式和比较 恰当地使用概念的正例和反例
第二章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
第一节 认知理论概述
一、认知的含义
(一)认知的概念 广义:与认识的含义基本相同 狭义:与记忆的含义基本相同 1.认知过程:由信息的获得编码储存提取和
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 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
2、认知风格:个体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 式,又称认知方式.
其三是表示每次练习的错误数与练习次数之间关系的 练习曲线。从中可以看出练习的准确性。
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有时练习到一定时 期(中后期)会出现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 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的“高原期”现象。
2、指导
三、智力技能的培养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概述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概述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概述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概述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一、心理和心理学心理是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简称,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知(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意。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1.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整个死亡的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划分:(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相当于先学前期;(3)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4)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5)少年期(11、12~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6)青年期(14、15~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

2.认知发展的含义认知发展则是心理发展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指与大脑生长和知识技能有关的发展方面。

三、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呈阶段性的,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其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方式与成人是有别的。

因此要了解并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方式设计教学,如果忽视儿童的成长状态,一味按照成人的想法教学,只会给儿童带来压力和挫折,让他们感到学习是痛苦而不是有趣的事,扼杀了儿童学习的欲望与好奇心。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意义建构。

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来解释这一过程。

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指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形成新图式的方式适应新刺激。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题.doc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题.doc

2014—2015《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题一、名词解释:4分X5题二20分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3、记忆表象:保存在人头脑中的曾感知过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称之为记忆表象。

它是同形象记忆有关的回忆结果。

4、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5、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

6、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7、意志:指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常以语言或行动表现出来。

&,性格: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9、学习风格:只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10、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19、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z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11、注意:是心理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2、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3、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4、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

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间接性的联系。

15、问题解决: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学生认知方式的类型及特征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学生认知方式的类型及特征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学生认知方式的类型及特征学生的认知方式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策略。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方式,这些方式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本文将介绍学生认知方式的类型及其特征。

一、学生认知方式的类型1.小故事认知方式:这种方式是以小故事或者情境为基础,通过将知识融入到故事中,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这种认知方式注重情感与理解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例如,讲解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使用一个小故事来介绍概念,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相应的认知。

2.形象认知方式:这种方式通过图像、图表、模型等形象化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形象是人们思维的一种重要媒介,特别适合用于解释抽象概念。

例如,在教授地理知识时,可以使用地图来解释地理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形象化的图像来获得认知。

3.结构认知方式:这种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组织与整理。

学生通过构建知识结构,将零散的知识点组织成有序的体系,从而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历史知识时,可以使用时间线来帮助学生整理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让学生通过结构化的方式来获得认知。

4.比较认知方式:这种方式通过对比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比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对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语言时,可以对比不同单词的词义和用法,让学生通过对比来获得认知。

5.逻辑认知方式:这种方式注重学生对逻辑关系的理解与运用。

学生通过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来建立知识的逻辑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例如,在学习语法时,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和逻辑关系,让学生通过逻辑思维来获得认知。

二、学生认知方式的特征1.学生的认知方式是个体化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

不同学生在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时,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认知方式来理解和运用知识。

2.学生的认知方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特点、学习经验和环境等。

学生的认知方式可能会随着年龄和学习经验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习题作业-第一节 认知与认知过程-习题作业与答案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习题作业-第一节 认知与认知过程-习题作业与答案

第1章 导论 第一节认知与认知过程习题作业一 名词解释1.知觉2.注意二 填空1.知觉具有( )、( )、( )、( )、( )的特性。

2.单眼线索种类有 ( )、( )、( )、( )、( )、( )、( )、( )。

3.记忆的过程( )( )( )( )四个基本过程。

三 单选1、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

A.感觉B.知觉C.感受性D.感觉阈限2、吃了糖以后接着吃桔子会觉得桔子酸,这是( )。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同时对比D.继进对比3、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

A.色觉B.知觉C.感觉D.统觉4、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的知觉是( )。

A.形状知觉B.距离知觉C.方位知觉D.空间知觉四 简答1、简述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2、阐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答案一 名词解释1.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2.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注意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些现象而离开其余对象。

二是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 在被选择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

指向性表现为对出现在同一时间的许多刺激的选择;集中性表现为对干扰刺激的抑制。

它的产生及其范围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外部刺激 的特点和人的主观因素。

二 填空1.知觉具有(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理解性)、(选择性)的特性。

2.单眼线索种类 (对象的相对大小)、(遮挡)、(质地梯度)、(明亮和阴影)、(线条透视)、(空气透视)、(运动视差)、(眼睛的调节)。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习题作业-第一节 知识的分类与知识的表征习题作业与参考答案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习题作业-第一节 知识的分类与知识的表征习题作业与参考答案

第三章知识的建构第一节习题作业1、名词解释1.陈述性知识2.程序性知识3.知识的表征4.命题5.命题网络6.产生式7.产生式系统2、填空1.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Anderson)的观点,通过信息加工,人类获得两类知识,即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所有命题都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个成分构成。

3.知识有不同类型,相应的表征方式也不同。

一般认为陈述性知识是以__________和____ ___________的方式表征,而程序性知识是以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方式表征。

4.美国心理学家梅耶(R.E.Mayer)提出了一种_______________,即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感知、如何记忆、如何思维等方面是知识,现在看来这种有关学习策略或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也应属于程序性知识中的一部分。

3、判断1.“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是程序性知识。

( )2.“小明爱吃苹果”是陈述性知识。

( )3.陈述性知识是以命题和产生式表征的。

( )4、简答题1.根据安德森的信息加工的观点,知识是如何分类的?2.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和程序性知识分别以何种方式表征?五、论述题试论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异同。

参考答案:1、名词解释1.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

包括各种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

如,课本中的知识。

2.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和从事这种活动的技能。

如,骑自行车。

3.知识的表征:知识或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贮存的方式叫知识的表征。

4.命题:命题是知识的基本单元,一个命题相当于一个观念。

如,“维生素C能预防感冒”。

5.命题网络:命题网络是由命题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也就是说两个或多个具有相同成分的命题构成命题网络。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下)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下)

第四章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下)第一节中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一、思维的概念二、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三、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教育第二节中学生创造力发展与教育一、创造力的含义二、创造力的结构三、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第三节中学生想象力发展与教育一、中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二、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三、中学生想象力开发方法第一节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

思维的概括性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的本质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通过一定的媒介(如知识经验、感性材料、工具等)来反映客观事物。

由于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极大地扩大了人们认识的广度与深度,使人具有了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

人类积累下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靠思维创造的,思维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

一、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中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在整个中学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的地位,但初中生与高中生的思维又是不同的。

(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

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在四年级(约10-11岁),也有的认为在高年级,还有的教育性实验报告指出,如果有适当的教育条件,这个关键年龄可以提前到三年级。

3.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4.小学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

(二)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1.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中学生学业认知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分析

中学生学业认知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分析

中学生学业认知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分析近年来,学业认知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学概念被广泛研究。

学业认知是指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主动思考和控制,涵盖了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策略的选择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估。

学习成绩作为学生学业的重要体现,很多研究已经探讨了学业认知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文献,探讨中学生学业认知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首先,学业认知对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

学业认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目标的设定是学业认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当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会更加努力地去实现这些目标,借助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的过程,不断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学习策略的选择也是学业认知中的关键环节。

通过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学生能够更好地组织和理解学习材料,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其次,学习成绩对学业认知有反馈作用。

学习成绩是学生学业成果的重要评价指标,它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当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时,能够增强他们在学业认知方面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进一步激发学习动力。

同时,学习成绩也能够提供学生自我评价和调整学习策略的依据。

当学生成绩较差时,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学业认知存在不足之处,从而积极寻找改进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学业认知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学习成绩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业认知,而学业认知也会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一方面,学习成绩的好坏会对学生的学业认知产生影响。

当学生成绩不佳时,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产生怀疑,导致学习态度消极,进而影响学习成绩。

另一方面,学业认知的不断发展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随着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深入思考和控制能力的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材料,提高学习效果,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总结来说,中学生学业认知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学业认知能够积极影响学习成绩,通过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认知与学习的关系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认知与学习的关系

01
02
学习活动中传递的许多知识和经 验是以言语符号的形式进行的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语言对 认知活动中的所学知识进行有效 理解、转换、编码、储存和提取
01
01学习需要认知活动的参与
五、注意对学习的影响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当注意指向某一学习任务时,学习者的感知觉、 记忆和思维等认知活动就选择这一任务作为加 工处理的对象。
01
01学习需要认知活动的参与
一、感知觉对学习的影响 外在的信息要成为学习者学习的内容就
必须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入到意识系统中, 即对信息的感知。
感知觉输入外在的信息,对其作出初步 的加工整理,并把它们转化为相应的学习目 标和内容。
01
01学习需要认知活动的参与
二、记忆对学习的影响
瞬时记忆 (感觉登记)
谢谢观看!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
认知与学习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斯基(Vygotsky)关于认知与学习的关系提 出的一种假说。
它反映了儿童自身学习能力所及的范围和儿童在他人辅助下所能达到的 能力范围,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认知影响学 习接受水平,而学习反过来又会重塑认知。
02
02认知对学习的影响
二、学习对认知水平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有重要影响 维果斯基明确地提出,只要将儿童置于适当学
习条件下加以训练,儿童的认知水平就能从较低层 次向较高层次发展。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看到儿童正在发展的认知过 程和即将形成的状态,走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前面, 让儿童在两个邻近的认知发展水平间的过渡状态学 习,从而让儿童适时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 一个新的认知水平。

初三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自我认知

 初三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自我认知

初三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自我认知初三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自我认知初中阶段,是学生们从小学跨入中学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开始面临更多学习挑战与压力的时候。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和自我认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自我认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学习压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因此,初三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我认知应该得到重视和引导。

第一,初三学生需要具备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成功学习的第一步。

初三学生要对学习抱有积极的态度,要有一颗追求知识、追求进步的心。

他们应该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意义,知道当前学习困难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在学习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他们应该保持乐观、坚持不懈,而不是轻易放弃。

同时,他们还要善于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良好的互动和沟通,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并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

第二,初三学生需要正确的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

初三学生应该能够准确地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和学习方式。

他们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知道自己的特长和短处,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和改进学习方法。

同时,他们还要学会接受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以便能够不断提高自己。

正确认识自我,助于初三学生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他们不仅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还要相信自己能够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第三,初三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他们要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将时间分配到各种学习活动中,避免拖延和浪费。

其次,他们还需要掌握一套高效的学习方法,例如,合理安排阅读、笔记和复习时间,善用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

另外,他们还要重视课堂笔记和作业的认真、规范和完整,善于总结和归纳知识点,做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第四,初三学生需要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

学生认知能力与学习方法指导方案

学生认知能力与学习方法指导方案

学生认知能力与学习方法指导方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方法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和教师需制定相关指导方案,帮助学生提升其认知能力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和终身学习能力。

一、认知能力的重要性认知能力是指个体接收、组织、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是学习的基础能力。

拥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

1.1 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认知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通过分析问题、理清思路、梳理知识点等步骤,这些步骤需要良好的认知能力的支持,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1.2 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也依赖于良好的认知能力。

良好的认知能力可以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和探索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方案学习方法是指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对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方案。

2.1 制定学习计划学生应根据学习的内容和时间,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可以帮助学生合理分配时间,有序地进行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和成果。

2.2 积极思考和提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培养积极思考和提问的习惯。

通过思考和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整体把握。

2.3 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学生可以尝试结合多种学习方式,例如阅读、讲解、实践等方式。

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互相补充和强化,提高学习效果。

2.4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互相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认知能力和学习方法指导方案的实施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方法,以下是一些建议。

3.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和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2 设立学习导师学校可以设立学习导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和学习指导。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

1.认知发展:指个体获得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其涉及人在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问题解决、语言等方便种种功能的发展变化。

2.有关个体是如何发展的,有多种理论可以进行解释,以皮亚杰的个人建构论。

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论以及信息加工论为典型代表3.中学生认知与学习的关系①中学生认知的发展通过学习得以实现,学习对于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促进作用②个体学习受个体认知发展已有水平的制约,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准备的重要因素,将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水平③中学生的学习必须要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同时通过个体的学习来促进认知发展4.认知与学习的研究的基本问题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②认知(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③认知发展的阶段性④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致性和差异性⑤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5.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6.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一生中,大脑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是持续发展的。

这种适应环境的学习能力对个体的认知发展有这重要的帮助7.最近发展区(ZPD):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和在成人知道下或者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水平之间的差距8.接受支架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即引导他们关注重要信息,辅助他们整理信息、筛选有用信息、记录重要信息和组织信息的辅助手段。

具体形式包括观察向导、采访向导、词汇表等9.支架式教学的环节①确定ZPD②搭建支架③进入情景④合作学习⑤效果评价10.案例分析p41、p60、p20511.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12.强化是可以提高操作性反应的概率的刺激或事件,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加反应发生频率,负强化通过消除或者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例如:回答问题受到表扬属于正强化,轿车中的滴滴声直道人们挤上安全带才停止属于负强化13.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重点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重点

第一章1心理发展的涵义●心理发展: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的方向是成熟。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及其基本单元●心理结构是一些持久性知识,是青少年理解和解释世界的工具,其基本单元是图式。

●图式最初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基本的神经组织),如拿东西、拍球、搭积木、骑自行车等等。

(动作图式-图像图示-语言图式)●认知发展的两个原则组织指将不同的图式整合在一起,如吸吮和运动手臂整合为吸手指,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自组织。

适应指对自身的调整以与环境保持平衡,包括同化与顺应●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3维果茨基关于心理发展的表现的论述●心理发展的表现:随意功能的提高;抽象-概括功能的提高;形成以符号为中介的各种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借助符号进行);个性化●心理发展的动因:1.社会影响,人的心理在人与人交往中以语言为媒介接受文化影响而发展,失去社会文化影响人的心理就不可能成为人的心理。

2.个体主动性,像皮亚杰一样,维果茨基也强调在心理发展过程个体的积极参与。

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思想对教育实践影响:“交互式教学”、“合作学习”、“学习者社区”4认知风格的涵义●认知风格又称学习风格或学习偏好,是个体认知特征或信息加工方式习惯化和人格化的表现。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概念,其具体表现为若干维度上的不同类型●1信息加工所依赖的线索根据信息加工中依赖的是外部线索还是内部线索分为场独立与场依存两种类型(“场”指认知着的个体及其所处的环境)惯常以来自外部的线索为依据的称为场依存型,惯常以来自内部的线索为依据的称为场独立型●2决策表现方式有的人一有想法就急于表达出来,这种表现方式称为冲动型,而有的人有了想法并不急于表达,而是一再斟酌,这种表现方式称为沉思型。

冲动型学生适应多角度的任务,沉思型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表现得更成熟●3不同感觉通道根据学习所偏好的感觉通道,加涅等将认知风格分为四种:视觉-言语型、视觉-非言语型、触觉-动觉型和听觉-言语型5男女生智力发展上的差异从两性整体智力特征看,男性智力分布比女性广,男性之间智力差异比女性大,但两性总的智力水平(平均水平)无显著差异。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知识点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知识点

1★1.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整个死亡的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习的含义: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3. 学习的概念包括以下六个要点:(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4)学习没有价值标准与对错之分(5)学习是指过程而非结果(6)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行为★4. 学生的学习具有以下特点:(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间接经验。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的。

(3)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5.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即以定论的形式把学习材料呈现给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学习材料的掌握。

发现学习是由学习者自己从学习材料中发现其意义的学习方式。

有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

6. 动机含义: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7. 动机的强化理论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就是正强化。

当有机体自发作出某种反应之后,随即排除或避免了某种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从而使此类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操作即为负强化。

在行为形成和改变的过程中,强化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其中强化物的安排与分配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量的方面讲,强化的次数与每次提供强化物的数量会影响个体的学习效果;从质的方面讲,强化物越是符合个体需要,越会促进学习效果。

强化物的安排有以下两种方式:(1)立即强化与延缓强化。

前者是指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后,立即给予奖赏,其效果较佳;后者指正确反应出现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奖赏,其效果较差。

中学生认知及学习复习题答案Word版

中学生认知及学习复习题答案Word版

2014—2015《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题一、名词解释:4分X5题=20分1、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或称不随意注意。

2、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3、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事物的形象。

4、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5、创造性思维: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不是按照现有的方案或程序来解决问题,而是运用从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来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种思维称为创造性思维。

6、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

7、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

8、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9、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所具有或偏爱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相应的学习特征。

10、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11、注意: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2、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3、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

1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15、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问题的过程。

具体说就是当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需要理解问题的性质,如何确定求解的目的,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推理,找到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达到目的。

16、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大纲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大纲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提纲1学习与认知学习的涵义(联结主义所认为的学习)
2学习种类(加涅、奥苏伯尔)
3强化的涵义与种类
4试误学习的三大规律(桑代克)
5泛化现象与分化现象(巴甫洛夫)
6桑代克、格式塔学派、奥苏伯尔学习理论的名称
7布鲁纳和奥苏伯尔分别提倡的学习方式
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9知识的涵义与种类(按知识作用分)
10认知结构的涵义与特征
11表征的涵义与种类(按所用材料分)
12命题的涵义与分析(要能写出命题)
13产生式的含义
14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含义
15有意义言语学习的涵义与标准
16知识同化的种类
17信息加工的三个系统、信息加工阶段及其特点
18简述艾宾浩斯有关的遗忘的规律
19四种遗忘理论
20复习应注意的地方
21陈述性知识应用的表现
22概念的涵义与结构
23变式的涵义
24正例与反例的作用
25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两种概念学习方式的基本过程
26直观教学的种类及其特点
27促进知觉学习的教学策略
28规则的构成
29规则学习中的规例法与例规法以及应注意的地方
30认知技能应用的层次
31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涵义
32问题的成分
3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34定势的含义
35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36认知策略的涵义
37认知策略的种类
38精加工策略与组织策略的涵义及具体的策略
39评价分类(按评价的功能与用途分、按评价参照的标准分)40效度、信度、难度与区分度的涵义。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什么是认知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什么是认知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
什么是认知
P
A
R
T
前言
看到一个石膏大卫,有人看到的是一个“僵硬 的物体”,有人看到的是"硫酸钙(CaSO4) ”,有 人看到的是文艺复兴,有人看到的则是人体的肌肉 结构。面对同一物体,不同人的认知为什么会呈现 出如此大的差异呢?
P
A
R
T
前言
什么是认知? 认知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顺应
平衡
同化
03
03认知发展阶段论
平衡是指儿童获得 的世界的经验与自 己已有的认知结构
(图式)一致。
A
顺应就是儿童改 变已有的认知结 构来适应新获得
的经验的过程
B
同化就是儿童把 新获得的经验整 合到已有的认知
结构中的过程
C
03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
结语
学习中小学生认知的相关知识,掌握中 小学生认知学习的一般心理,初步建构有关 认知学习的基本知识结构,有利于教师在日 常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从而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03认知发展阶段论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接受同样的 教育,有的学生能学得好,有的学生付出了很 大的努力却学不好。这是为什么呢?从心理学 的角度来看,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不同的学生 有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
认知发展就是指个人的成熟和经验的积累 而引起的心智能力的变化。
03
03认知发展阶段论
认知发展阶段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Piaget)在“儿童是科学家”的假说基础上建立的。
A
感觉机能
B
运动机能
03
03认知发展阶段论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中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应对学习与自我认知的关系

中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应对学习与自我认知的关系
请结合你所学的课程内容和个人经验,探讨在当前教育体系中,学生如何能够更好地结合自我认知来调整学习策略,从而在面对学习压力和挑战时,既能保持学业成绩的稳定提升,又能促进自身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探讨点1:
-探讨点2:
-探讨点3:
###考点、难点及知识点列举
1. **自我认知与学习态度**:
-理解自我认知对学习态度的影响。
###本试卷答案及知识点总结如下
####选择题答案
1. B
2. D
3. B
4. B
5. B
####判断题答案
1. √
2. ×
3. ×
4. √
5. ×
####填空题答案
1.效率
2.调整
3.分析
4.优点
5.相互影响
####简答题答案
1.学习与自我认知的关系:学习是自我认知的过程,通过学习可以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和价值观,自我认知又能帮助指导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其余试题
####案例设计题(共5分)
设计一个案例,描述一个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时,如何通过自我认知和有效策略来改善学习状态,并最终提升学习效率。
####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
1.描述一种你认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并说明如何将其应用到你的日常学习中。
2.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举例说明你是如何通过自我认知来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的。
2.示例:每天2小时自主学习计划-数学科目:复习前一天内容(0.5小时),预习新课程(0.5小时),做习题(0.5小时),总结错题(0.5小时)。
####作图题答案
1.示意图:学习过程(输入)→自我认知(处理)→学习成果(输出)
2.时间分配饼图:示例-语文(20%)、数学(25%)、英语(25%)、物理(15%)、化学(10%)、休息(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第六册第五单元的第五课The fox and the stork,本单元主要学习饮食文化和宾语从句。

本课是一片阅读课文,通过寓言故事让学生认识到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从而扩展到语言文化的重要性。

宾语从句是初中阶段一个很重要的只是,所以本课不但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整个初中英语学习阶段也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设计理念:
本课是阅读课文,首先要练习学生通过阅读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其次是听说能力的练习,最后是根据所给关键词写作。

通过阅读、听课文填空、重点难点讲解、分组讨论、分段复述故事情节、提炼故事寓意等环节,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课文的学习重点内容。

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人格和思维的。

设计特色: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激发学习兴趣。

教案流程图:
Language point Explain and example
Practice Choose the best answer
Show and tell
Summary What do you learn about the story
Homework Using keywords retell the story
板书设计:
Lesson 37 The fox and the stork
Step1: Lead in
Step2: Careful reading
Step3: Listening
Step4: Language points
Step5: Practice
Step6: Summary
Step7: Homework
教学反思:
结合农村学生英语基础差,听说能力差,缺乏学习兴趣,两极分化严重这一特点设计了本课教学。

本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自主学习和分组讨论两大学法,拓宽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添了学习乐趣,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都有所提高,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教学侧重重点,突破难点,讲练结合,听、说、读、写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使学生能够在课内完成学习主要任务,达到学以致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