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重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重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文教政策1、秦朝的文教政策包括哪些内容?答:统一文字、严禁私学(焚书坑儒)、吏师制度(以官吏为师,仅学法律)。

2、汉朝的文教政策包括哪些内容?答:汉初时期:重视知识分子作用、允许开办私学、废除“挟书律”。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重选举。

3、隋唐的文教政策包括哪些内容?答:崇儒兴学、兼用佛道、发展科举、任立私学。

4、宋朝的文教政策包括哪些内容?答: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5、明朝的文教政策包括哪些内容?答:1)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2)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3)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

(推崇程朱,删节《孟子》。

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

屡兴文字狱。

)6、清朝的文教政策包括哪些内容?答:1)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

2)广兴学校,严订学规。

3)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开科取士,编辑书籍。

严禁立盟结社。

销毁不利书籍。

)7、我国古代文教政策有哪些特点?答:1)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文教政策的制定。

2)古代文教政策是统治阶级统治政策的组成部分,与政治、经济政策是一致的。

3)古代文教政策一般在鼓励官学发展的同时,多数朝代也允许私学的发展。

4)古代文教政策注意到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选用的关系,尽量做到培养人才的教育制度与选用人才的官吏制度的统一。

5)古代文教政策贯穿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并重的精神。

6)古代文教政策强调教育工作应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官学制度1、请简述西周的官学制度。

天子设立:成均(南学)、上庠(北学)、辟雍(太学)、东序(东学)、瞽宗(西学)大学诸侯设立:頖宫国学小学闾设塾党设庠乡学州设序乡设校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

进大学接受教育有一定的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

中国教育史话(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话(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话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课程编号:学分:2学分学时:36学时先修课程:替代课程:一、课程目的与要求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与掌握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基本知识点:理解与掌握各个历史阶段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机构,主要教育家以及核心教育思想,以及中国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路径、规律、特点、经验和教训等。

2、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中国教育史是中国教育思想发展的产物,是不同朝代教育思想家思想推动发展的历史,又是当下人们不断围绕历史真相而展开诠释的过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在宏观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中理解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与消解。

并学会用自己的观点理解与解释历史现象,明确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现象学意义。

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通过对中国教育史进行教学,要教育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中国不同时代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特别是教育思想分析与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它们对于当下教育政策、制度的制定有何现实意义。

4、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对中国教育历史的热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的情怀,从而产生献身教育事业的豪情。

二、课程主要内容中国教育史上下三千年,内容丰厚,体系繁杂,涉及中国教育的方方面面。

从横向上看,可以简要地分为中国教育制度史和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教育制度史主要涉猎中国教育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教育政策,教育机构与教育制度等,它是物质层面的历史。

而中国教育思想史主要包括中国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批教育家和他们的教育思想,及这些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与现实意义,它是精神层面的历史。

制度史与思想史共同构成中国教育历史的整体。

从纵向上看,可以将中国教育史的内容主要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夏、商、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教育,战国时期的教育,秦汉教育、魏晋南北朝教育、隋唐教育、宋辽金元教育、明代教育、清代教育、中华民国教育等等。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学校的名称第二章、夏商周的教育六艺、乡三物、简述六艺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稷下学宫、三纲领八条目、百家争鸣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教学相长论述题:1、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2、儒、墨、法、道教育的特点3、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比较4、《学记》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第四章、简答题1、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2、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3、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论述题1、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影响。

2、从“人性论”入手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

3、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秦汉思考名词解释:鸿都门学;设科射策1、评述汉代的文教政策。

2、评述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3、简述王充的教育思想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九品中正制,五经课试法,国子学,玄学,颜氏家训。

玄学、唯才是举简答:九品中正制的优点和不足,其影响如何?简述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隋唐思考题一思考:为什么科举制度能在中国维持1300多年?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中国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要在1905年废除?对我们今天的考试改革有什么启示?隋唐思考题二名词解释题六学二馆;束脩制;科举制论述题1、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2、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3、比较韩愈和柳宗元教育思想的异同。

宋元时期1、何谓“苏湖教法”?何谓“三舍法”?2、简析北宋的三次教育改革。

3、试述两宋地方官学的特点。

4、试析两宋科举制度的特点。

5、简述,朱熹的教育思想。

6、中国古代书院与西方大学的不同。

明代教育名词解释历事制度;东林书院简答题简述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明代书院的发展清代教育名词解释“六等黜陟法”、诂经精舍、学海堂清代的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其具体表现黄宗羲的教育思想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颜元的真学、实学以及习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名词解释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简述题洋务派教育方面有何作为简述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列举洋务运动时期著名学堂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教育名词解释万木草堂,时务学堂,京师大学堂简单题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民国前期思考题名词解释壬子癸丑学制,1922年学制1922年学制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试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国民政府时期教育名词解释戊辰学制,黄炎培,中华教育改进社;生活教育理论“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方针简述抗战前期的高校西迁简述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简述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论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简述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乡村教育运动的情况和影响教育史的几条线索一、学校教育制度官学:稷下学宫—太学—国子监—京师同文馆私学:精舍——书院(私塾)—私立学堂近代学制发展二、人才选拔制度贡举—察举—九品中正制——科举——考试三、教育思想的发展,特别是儒家教育思想和近代教育思想人性论。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中国教育史英文名称:Education history of China课程编码:14102C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课程:中国教育通史开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的性质《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教育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之一。

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继承我国历代优秀的教育遗产,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借鉴,以改进和提高当前的教育和教学质量。

(二)课程的任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两大部分。

教育实践主要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的实施情况,即教育的性质、作用、目的、任务、方针、政策、制度、行政管理、教育设置及教育和教学的内容、原则、形式、方法等;教育理论即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家的思想学说。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学习和研究《中国教育史》,必须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必须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对教育遗产进行批判的继承,正确评价教育家的思想学说,并要掌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厚今薄古”、“推陈出新”及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和实事求是等原则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一)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1、课堂教学本课程任务重而课时少,讲授应力求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克服满堂灌。

这样做既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

2、课外作业本课程要进行三次作业,古代、近代、现代各一次,形式均为小论文的书面作业。

要求在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并进行讲评。

3、教学辅导《中国教育史》在教学中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辅导,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问题。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第一编我国古代的教育第一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一节原始社会的教育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二、学校的萌芽三、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第二节奴隶社会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二、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及特点复习题:1、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2、简述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及其特点。

第二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二节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三、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四、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五、关于教育内容的思想六、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七、关于教学和教师的思想八、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第三节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一、孟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二、荀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三、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思想之比较第四节《礼记》中的教育思想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第五节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一、墨家的教育思想二、道家的教育思想三、法家的教育思想复习题:简释题:1、六经六艺2、有教无类3、学而优则仕4、三纲领八条目5、预时孙摩6、以法为教,以吏为师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思考题: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2、简述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3、简述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4、评述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5、简述孟子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

6、简述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

第三讲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我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一、秦代的文教政策二、汉代的文教政策三、魏晋南北朝的文教政策四、隋唐的文教政策五、宋元的文教政策六、明清的文教政策第二节我国古代的官学制度一、汉代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二)地方官学:文翁兴学二、魏晋南北朝的官学制度1、西晋的国子学2、南朝宋朝的四学馆3、北魏的四门学三、隋唐时期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六学二馆:(二)地方官学:(三)唐代官学制度的特点:四、宋元时期的官学制度(一)宋代的官学1、北宋初期的三次兴学运动1)庆历兴学2)熙宁、元丰兴学:三舍法3)崇宁兴学2、宋代的官学制度(二)元代的官学实行“汉法”,设置社学:五、明清时期的官学制度第三节我国古代的私学制度一、私学的产生和兴起二、私学的发展(一)经师讲学(二)蒙养教学1、蒙学的发展及类型2、蒙学的教材3、蒙学的教学三、私学发展的特点及意义第四节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一、书院的起源二、书院的兴衰1、北宋的书院2、南宋的书院3、元朝的书院4、明朝的书院5、清朝的书院三、书院在教学上的特点复习题:简释题:1、鸿都门学2、六学二馆3、讲会制度4、三舍法思考题:1、简述我国古代私学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2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2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名词解释:六艺、稷下学宫、庶富教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宋时的三舍法监生吏事制度、六等黜陟法、南洋公学、经正女学、京师大学堂、京师同文馆一.西周的文化教育特征二.六艺教育的内容答:礼乐射御书数三.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答.1.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强调重视教育;2.他创办大规模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3.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是文化教育下移至平民;4.培养从政的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改革准备条件;5.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编《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6.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式有所创新,强调学思行相结合;7.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8.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9.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10.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方向;11.要求教师有良好职业道德,以身作则,学而不厌;12.认真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不少创见,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四荀子的教育思想答.(一)“性恶论”与教育作用:荀子主张性恶论,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改变本性,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为伪”的作用。

(二)关于教育目的与内容: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等各种治术人才,教育内容就是《诗》、《书》、《礼》《乐》《春秋》等,重视乐教。

(三)关于教学的主张:荀子把教学看作是“闻见、知、行”等环节。

荀子还提出“积微见著,积善成德”“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解蔽救偏、兼陈中衡”等重要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

关于教师的地位与作用:荀子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天地君亲师的说法,把师与礼法并提,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甚至把能否尊师提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

荀子认为“师”是礼义的化身,因此学生应当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对教师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中国教育史》简明复习提纲

《中国教育史》简明复习提纲

《中国教育史》简明复习提纲《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1.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教政策与学校教育制度。

2.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教育)。

3.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历史意义)。

4.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学思想、关于教师问题的主张。

5.稷下学宫的性质与特点、办学方针。

6.墨家教育思想(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

7.孟轲的教育思想(人性论与教育作用论、教育目的)。

8.荀况的教育思想(人性论与教育作用论、教育目的、论学习过程、论教师)。

9.法家教育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0.《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关于学习过程的主张:学、问、思、辩、行)、《学记》(教育作用、教学原则、教学相长)。

11.汉代的文教政策(演变历程、“独尊儒术”及其历史影响)。

12.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官学(太学、鸿都门学、文翁兴学、师法家法)、私学(“著录弟子、及门弟子”)。

1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关于文教政策的主张、性三品说、道德教育思想)。

14. 王充的教育思想(教育目的、论学习)。

1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五经课试法”、国子学、“四学馆”、国子寺)。

16.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及儿童教育思想。

17.隋唐时期的中央教育行政制度(国子监)、学校教育制度(“六学一馆”、“六学二馆”)、科举制度。

18.韩愈的教育思想(人性论与教育作用论、《师说》及关于教师问题的主张)。

19.北宋初年的三次兴学运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提举学事司)、分斋教学(苏湖教法)、元代的中央官学(回回国子学、“升斋等第法”与“积分法”)与地方官学(社学)、宋元时期的书院(宋初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学规》)。

20.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主持“熙宁兴学”、人才理论)。

21.朱熹的教育思想(关于“小学”、“大学”教育的主张;“朱子读书法”)。

22.明代国子监的“监生历事制度”、明代的科举。

23.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国教育史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古代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等内容,下面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一、古代教育1.古代教育的起源:古代教育是从部落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时期开始的,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

2.古代教育的特点:宗教性、尊师重道、传统性、寒门贵子等。

主要通过家庭教育、讲学和书院教育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

3.古代教育的影响因素:宗教、家族、士人和社会习俗等因素都对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4.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荀子、墨子等。

二、封建社会教育1.封建社会教育的起源:封建社会教育起源于秦汉时期,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古代书院:古代书院是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精英培养的重要场所。

4.论语学派和道家学派:儒家学派主张“实践主义”,道家学派主张“养生之道”,影响了封建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三、近代教育1.近代教育的起源:近代教育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2.中西教育的冲突:明清时期,中西教育二者相互冲突,西学遭到保守派的排斥,但也逐渐深入中国社会。

3.近代学堂:近代学堂是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了许多学堂来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

4.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推动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四、现代教育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的教育革命运动,主张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教育。

2.新教育法案:新教育法案是近代中国首次正式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了教育的普及和现代化方向。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发展。

4.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框架。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原始时期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刚产生,仅是不成熟的雏形;二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著,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

氏族公社末期,在教育上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其特点如下: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

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原始社会所积累的经验知识虽然有限,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

这些是参加氏族社会生活所不可少的。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四,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

当时还没有比言传身教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故有男女分工。

男女所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区别。

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的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

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种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

第六,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长者为师,对年青人进行知识经验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中国教育史英文名称:Education history of China课程编码:14102C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课程:中国教育通史开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的性质《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教育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之一。

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继承我国历代优秀的教育遗产,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借鉴,以改进和提高当前的教育和教学质量。

(二)课程的任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两大部分。

教育实践主要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的实施情况,即教育的性质、作用、目的、任务、方针、政策、制度、行政管理、教育设置及教育和教学的内容、原则、形式、方法等;教育理论即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家的思想学说。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学习和研究《中国教育史》,必须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必须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对教育遗产进行批判的继承,正确评价教育家的思想学说,并要掌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厚今薄古”、“推陈出新”及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和实事求是等原则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一)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1、课堂教学本课程任务重而课时少,讲授应力求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克服满堂灌。

这样做既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

2、课外作业本课程要进行三次作业,古代、近代、现代各一次,形式均为小论文的书面作业。

要求在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并进行讲评。

3、教学辅导《中国教育史》在教学中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辅导,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问题。

北师大2014 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授课提纲

北师大2014 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授课提纲

第六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读教材)
《中国教育史》授课提纲
第一章 原始社会与夏、商、西周的教 育
第一节 原始教育的起源及其形态
一、起源:
劳动 人性
二、形态:
巫人
图腾 成丁礼 公屋
三、特点
公有制为基础
全体氏族成员为对象
没有阶级、等级 与生产生活过程结合在一起 教育手段单纯,口耳相传,经验指导为主 教育还不是一个专门的职业部门
3、经济
3、经济
二、金文中所见之西周的学校
三、西周的学校制度
1、国学 2、乡学
三、西周学校的教学内容
1、总体上是德、行、艺、仪四个方面
2、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主 3、文献中有“六德”“六行”“六
艺”“乡三物”等记载

五、西周的养老、视学制度

六、西周的选士制度 1、乡遂选士 2、诸侯贡士
1、私学兴起的历史原因
2、私学的构成及其特点 3、私学产生的意义和影响 4、百家争鸣 5、稷下学宫
第二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实践
二、有教无类的思想
三、论教育的作用: 1、社会作用 2、个体作用
四、论教育的目的 五、论教育的内容(以“六书”为主)
小结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节
夏代的教育 一、历法 二、军事 三、序



第二节 商代的教育 商代的三个变化: 1、国家机制 2、统治区域 3、社会经济
二、从甲骨文材料记载看
三、从古代文献记载看
小结
第三节
西周的教育
一概况: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国教育史》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轨迹及其演变规律的知识;二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形成批判的思维品质,具备初步的教育史研究能力;三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鼓舞学生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二、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本课程与教育学原理、中国历史等课程相关内容的链接,注意学科的贯穿。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3.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关系。

4.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去独立探寻教育史的相关问题;能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集思广益,借古明今,对我国当前教育提出反思性建议。

5.注意帮助学生确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使学生能正确评价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产生原因,理解其现实意义;能正确看待和评价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深入了解后继的思想。

6.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7.在教学中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以中国历史、教育学等为先行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本课程的重点是从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起点到汉唐儒学核心地位的形成及宋元以后理学的发展做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思考中国文化、教育的特征;对民国时期教育变革的动力及阻力进行思考,分析其历史和现代意义;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发展做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doc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doc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其创设是一“招致贤人、“得士以治之”为目的,主要的任务是讲学、著述和育才。

它是战国时期思想、学术自由发展的体现、是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缩影,也是古代教育容纳百家、思想自由的体现。

2、六艺六艺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是孔子为栽培德才兼备、能文能武的从政君子而选择的教学内容。

它是孔子对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的批判继承,虽沿袭“六艺”名称,但对所传授的学科都做了调整,充实了内容。

它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灌输道德观念,为道德教育服务,对人的思想教育有重要价值。

3、有教无类“孔子的私学以“有教无类”为办学方针,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杂收弟子。

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少数贵族弟子,而大多数出生贫贱。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垄断的局面,把教育对象从贵族转移到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适应了当时“士”阶层的崛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

同时,这一主张千百年来成为社会下层人士追求平等教育权利的思想武器,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明人伦“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所谓“人伦”,是指人与人这间的相互关系。

在封建社会,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这“五伦”中最基本的是“父子”和“兄弟”两伦。

要求子对父孝,弟对兄悌。

家庭中的“孝”和“悌”应用到社会上,便是臣对君要忠,民对官要顺。

两千多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明人伦”。

5、虚壹而静荀子认为,“心”是藏与虚、两与一、动与静的统一。

首先,心能接受与储藏来自外界的知识,这是藏;但又不能让已获得的只是成为成见,妨碍新知识的接受,这就是虚。

其次,心能辨别差异,同时兼知多种事物,这是两或多;但心一旦专注于此物,就不能被为心所感的他物干扰思索,这就是壹。

中国教育史大纲

中国教育史大纲

中国教育史内容大纲第一章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教育的起源以及学校教育的产生和条件,理解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第二节西周的教育制度思考题:1.试述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特点。

2.试述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掌握该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第二节养士之风盛行和百家争鸣第三节孔子的教育思想1.生平和教育活动2.孔子的教育思想3.孔子的历史影响和历史地位第四节墨子的教育思想第五节孟子的教育思想第六节荀子的教育思想第七节《学记》中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启发式原则2.教学相长3.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4.试述墨子的教育思想5.试述孟荀教育思想的异同6.简述《学记》在教学思想上的主要贡献第三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秦汉时期教育政策和制度的确立过程,理解汉代的文教政策,掌握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第一节秦朝的教育第二节汉代的教育1.汉代的文教政策2.汉代的教育制度3.汉代的选士制度第三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阳嘉新政2.试述汉代的文教政策3.试析汉代选士制度的利弊得失4.简述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和选士制度,理解九品中正制的基本特征,掌握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第二节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第三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九品中正制2.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士制度的特点3.试述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系统了解隋唐时期的教育情况,以及韩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重点掌握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第二节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第三节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第四节韩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试述唐代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意义2.简析韩愈的教育思想第六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1.了解宋元时期教育的变化2.理解宋代书院制度的特点3.掌握朱熹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教学内容:第一节宋代的教育1.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2.宋代的科举制度3.宋代的书院第二节辽金的教育第三节元代的教育第四节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第五节朱熹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宋代“三次兴学”2.胡瑗“苏湖教法”3.朱子读书法4.简述宋代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变化5.试述书院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6.试论王安石的教育理论和人才思想7.试述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第七章明代的教育目的和要求:1.了解明代教育的演变。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第⼀部分考试类型及要点1、填空题(要求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史实)2、选择题(要求辨析基本史实与概念)3、名词解释(要求掌握基本概念与⼀些重要的教育制度或学校)4、简答题(要求掌握重要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5、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分析重要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第⼆部分复习提纲⼀、名词解释1、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由养⼠制度发展演变⽽成的教育机构,保持了充分尊重⼠⼈之所学,不加⼲涉与限制的风范。

是⼀所集讲学、著述、育才为⼀体并兼有咨议作⽤具有学术⾃由⾼等学府。

)2、六艺(出⾃《周礼?保⽒》:“养国⼦以道,乃教之六艺:⼀⽈五礼,⼆⽈六乐,三⽈五射,四⽈五驭,五⽈六书,六⽈九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乐:⾳乐射:射箭技术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书法(书写,识字,⽂字)数:算法(计数)3、有教⽆类孔⼦的私学以“有教⽆类”为办学⽅针,不分华夷,⽆别贵贱,杂收弟⼦。

在孔门三千弟⼦中,有少数贵族弟⼦,⽽⼤多数出⽣贫贱。

孔⼦“有教⽆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主贵族对⽂化教育垄断的局⾯,把教育对象从贵族转移到平民,扩⼤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才来源,适应了当时“⼠”阶层的崛起及⽂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

同时,这⼀主张千百年来成为社会下层⼈⼠追求平等教育权利的思想武器,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明⼈伦(明⼈伦是由孟⼦提出教育的⽬的。

⼈伦是指⼈道,⼈类本质的表现。

具体⼈伦就是五对关系:⽗⼦有亲,君⾂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虚壹⽽静(荀⼦提出了“虚壹⽽静”的“解蔽”⽅法。

荀⼦所谓“虚”,指不以已有的认识妨碍再去接受新的认识;“壹”,指思想专⼀;“静”,指思想宁静。

荀⼦认为“⼼”要知“道”,就必须做到虚⼼、专⼼、静⼼。

)5、三纲领⼋条⽬(摘⾄于《⼤学》三纲领:明明德,亲民,⽌于⾄善;⼋条⽬:格物、致知、诚意、正⼼、修⾝、齐家、治国、平天下)6、豫时孙摩(出⾃于《学记》,豫,就是预防性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1、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92、西周的六艺教育及其特点3、辟雍/大学、小学、乡校/官师合一西周大学教育场所的一种名称。

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式的大院。

这些学堂居于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

因其为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

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

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其实一也。

4、私学的兴起26子产不毁乡校。

这些缺乏事迹可供记载说明官学不仅没有新发展而且走向衰(1)化知识与其权位并无直接联系。

他们养尊处优,只图享受而不重教育,缺乏上进精神失去学习动力。

官学以贵族为教育对象,贵族不想学习官学衰落也就成(2)(3)国学还是乡学都难以维持。

宫廷中的一部分司礼司乐的专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分子流散四方,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以传授为业在社会中谋生,造成文化下移的现象。

民间分布有多种学术人才,也有记录历史文化、思想学说的古段。

(1)1强有力的政权机构。

而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活动能量颇大,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新兴地主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势力也需要士来为自己服务。

3、士从自己的利益和政治立场出发也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找出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养士出现了竞争,养士之风开始形成。

社会上有大批自由民争着要成为士,首先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从师受教,这就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

没落的官学已不可能养士,能适应新时期养士需要的就(2)私学的兴起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新人才、以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

他们成为促进新的文化机构——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私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私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私学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5、全面掌握孔丘的教育思想29重视教育的作用——中国自夏商周依赖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丘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

教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条件即:庶、富、教。

即首先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要是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左后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

控球时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孔丘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利民的德政,反对害民的苛政。

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他强调以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要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礼,这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

——教育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时间里在教育对人的发展有要作用的认识基础上。

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必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

提出这一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成为人人可能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性相近,习相远是孔丘人性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把人性分为三等。

他在实践上强调重视教育,这是孔丘教育思想有进步意义的一面,至于他把人性分成等级,并断言有不移的上智和下愚,这是不科学的,是他人性论的一个缺憾。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1、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

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做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2、“有教无类“其意为不分贫富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打破了贫富贵贱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3、孔子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泛的吸收学生。

孔子私学之中各色人物都有实是有教无类的活标本。

4、意义⑴打破了贫富贵贱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⑵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⑶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孔丘继承西周“敬德保民”的思想主张采用德政。

德政是依靠人来实施的,关键在于得人,改良政治就应当举贤才,把平民中的贤才推举出来,在位理政才会有好的政治。

他所主张的政治改良路线需要一批贤才才能实行。

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将士培养成为君子。

孔丘强调对君子三方面的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三方面的修养都必要但最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孔丘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概括为:“学而优则仕”即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

——“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①它反映了封建制星期是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②“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③它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反映了一定的规律性,只待现在还有实际意义。

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孔子所要培养的从政君子是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才,既要德才兼备,又要能文能武。

孔丘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取采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立新学科。

虽袭用六艺名称,但对所传授的学科都做了调整充实了内容。

——他主张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学习以提高文化知识。

所以他在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

但是道德教育并没有专设学科,而是把道德教育要求贯穿到文化知识学科中。

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灌输道德观念,所以文化知识学科的基本任务在于为道德教育服务。

⑴《诗》这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

《诗》对个人品德修养和人际交往都有重要作用,所以受到重视,列为必学的科目,不仅要求记诵而且要求在社会生活中加以运用。

⑵《书》又称《尚书》,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它保存了一定的古代历史文献史料,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⑶《礼》孔丘认为,礼是立国的根本,在社会生活中有重大的作用。

孔丘以周礼为依据从春秋的社会现实出发加以部分改良,变成一部士君子必须掌握的礼仪规范成为《礼》。

“不学礼,无以立”,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不仅要学会礼的一是更重要的是理解礼的精神实质。

⑷《乐》在社会生活中,乐与礼经常配合发挥作用而为政治服务,所以礼乐常常并提。

对于乐,首先在思想内容上要达到善的标准,其次在艺术形式上要达到美的标准,内容与形式都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他强调乐的道德标准,重视乐的社会效果,对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⑸《易》是一本占卜之书。

⑹《春秋》《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该书记载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灾异等方面的材料。

编撰《春秋》是为了寄托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书中维护名分,寓意褒贬,灌注他的学说。

主张自觉修行道德原因:孔丘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

所以在他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占有首要的地位。

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只是传授来实现,因此传授知识和培养道德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两者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内容: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

因此仁与礼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不认真学礼无法立足于社会。

学礼要做到一切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

礼要有一定的形式,但更应该重视礼的内容,要体现一定的思想感情否则就徒具形式。

在道德教育中,提倡礼的精神要灌注仁的精神是其进步方面。

礼和仁的关系是形势和内容的关系,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

有了仁的精神,礼才能真正充实。

“仁”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

“仁”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

以仁的精神对待不同的伦理关系时,就有不同的规范,比如,忠、孝、恕。

道德原则:(1)立志孔子认为,人不应当以当前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该又对未来的精神上的更高追求,要有自己的理想。

(2)克己在社会人际关系中,孔子主张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

(3)力行道德教育培养德行。

既有道德认识问题也有道德实践问题。

孔丘提倡力行,要求言行一致,到的认识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发生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恰到好处。

(5)内省孔丘认为道德认识和实践都需要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即内省。

各方面的行为都需要内省的方法来帮助修养提高。

(6)改过面对错误首先认识到错误,不掩盖;其次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批评忠告采取欢迎态度。

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36知识的来源是认识论的根本问题,历史上曾存在不同的认识路线。

孔子遵循的是“学而知之”的认识路线,他的教学方法论是以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认识路线为基础的。

(1)学、思、行相结合1、学而知之是孔丘进行教育的指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途径,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

学习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深化2、教师根据学思结合的要求,不仅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要弄清事实和形成这种事实的原因,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孔子提倡学习知识面要广泛,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深入的进行思考,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

3、孔丘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

从学与行的关系来看,学是手段,行是目的,行比学更重要由学而思而行,这是孔丘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

(2)启发诱导孔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孔丘认为,不论学习知识或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因材施教孔丘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取得了成效。

他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四)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3、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教师的典范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因而具备作为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条件。

他只承认自己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两个方面,实际上这也是他主张的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⑴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己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对学习有饱满的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