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波束形成方法

合集下载

多波束声呐参数

多波束声呐参数

多波束声呐参数1. 引言多波束声呐是一种用于水下探测和成像的技术,通过同时发射多个声波束来获取水下目标的位置、形状和特征。

多波束声呐参数是指在多波束声呐系统中需要考虑和调整的各种参数,包括发射参数、接收参数、波束形成参数等。

本文将对多波束声呐参数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介绍。

2. 发射参数发射参数是指多波束声呐系统在发射声波时需要考虑和调整的参数。

主要包括发射频率、发射功率和发射波束形状。

2.1 发射频率发射频率是多波束声呐系统发射声波的频率。

选择合适的发射频率可以影响声波在水中的传播和散射特性,进而影响到成像的清晰度和分辨率。

一般来说,较高的发射频率可以提高成像的分辨率,但会导致声波在水中传播距离较短。

而较低的发射频率可以增加声波传播距离,但会降低成像的分辨率。

因此,在选择发射频率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权衡。

2.2 发射功率发射功率是多波束声呐系统发射声波的功率大小。

发射功率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声波在水中的传播距离和接收信号的强度。

较高的发射功率可以增加声波的传播距离,但会消耗更多的能量。

而较低的发射功率可以延长声波的传播时间,但会导致接收信号的强度较弱。

因此,在选择发射功率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系统能量供应进行权衡。

2.3 发射波束形状发射波束形状是多波束声呐系统发射声波的空间分布形状。

通过调整发射波束形状可以控制声波的覆盖范围和散射特性。

常见的发射波束形状包括圆形、扇形、矩形等。

选择合适的发射波束形状可以提高成像的覆盖范围和目标检测的准确性。

不同的发射波束形状适用于不同的水下环境和目标类型,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

3. 接收参数接收参数是指多波束声呐系统在接收声波时需要考虑和调整的参数。

主要包括接收灵敏度、接收带宽和接收波束形状。

3.1 接收灵敏度接收灵敏度是多波束声呐系统接收声波的敏感程度。

较高的接收灵敏度可以提高接收信号的强度和清晰度,但也会增加系统的噪声干扰。

较低的接收灵敏度可以降低系统的噪声干扰,但可能会导致接收信号的弱化和模糊化。

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

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

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
多波束声纳是一种能够同时发射多个声波束的声纳系统,它具有高分辨率和广覆盖区域的特点。

而波束形成算法是多波束声纳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它能够将多个波束的信号进行合成,进而提高声纳系统的性能。

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有许多种,其中常见的包括波束加权法、自适应波束形成法、最大似然法等。

波束加权法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波束形成算法,它通过对波束进行加权,使得目标信号的能量最大化,从而提高舰船对目标的探测和识别能力。

自适应波束形成法则是一种基于信号处理技术的波束形成算法,它能够自动调整波束的方向和形状,以适应不同环境下的信号变化。

自适应波束形成法可以通过引入自适应滤波器,对多个输入信号进行加权,进而实现对目标信号的抑制和背景噪声的降低。

最大似然法是一种基于统计学原理的波束形成算法,它将目标信号和背景噪声看作随机变量,通过最大化目标信号与背景噪声之间的似然比,实现对目标信号的探测和定位。

总之,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是多波束声纳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它能够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提高声纳系统的性能,进而实现对海洋目标的探测和定位。

- 1 -。

多波束原理

多波束原理

多波束原理多波束原理是一种用于雷达系统的技术,它可以提高雷达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多波束雷达是一种能够同时发送和接收多个波束的雷达系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更广泛的目标覆盖和更高的分辨率。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多波束原理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应用。

多波束雷达系统利用阵列天线来实现多波束发射和接收。

阵列天线由许多天线单元组成,它们可以独立地控制发射和接收的方向。

通过合理地控制这些天线单元的相位和幅度,可以形成多个波束,每个波束可以独立地指向不同的方向。

这样一来,多波束雷达系统就可以同时监测多个目标,或者对同一个目标进行多方位的观测,从而提高了雷达系统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多波束原理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地描述为,首先,雷达系统通过控制阵列天线的相位和幅度来形成多个波束;然后,这些波束分别发射或接收雷达信号;最后,通过对这些波束的信号进行合成和处理,就可以得到多个方向上的目标信息。

这样一来,多波束雷达系统就可以实现对多个目标的同时监测和跟踪,或者对单个目标进行多方位的高分辨率观测。

多波束原理在雷达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大幅提高雷达系统的搜索和跟踪性能,特别是在复杂环境下,比如高杂波、多目标和干扰环境下。

其次,多波束雷达系统可以实现对大范围空域的全方位监测,这对于军事和民用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多波束原理还可以用于雷达成像和目标识别,通过对目标的多方位观测可以得到更加精确的目标特征和运动信息。

总的来说,多波束原理是一种能够显著提高雷达系统性能和效率的技术。

通过合理地控制阵列天线的相位和幅度,多波束雷达系统可以实现对多个目标的同时监测和跟踪,或者对单个目标进行多方位的高分辨率观测。

这使得多波束雷达系统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希望本文对多波束原理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中继卫星SMA系统前向链路多波束形成技术

中继卫星SMA系统前向链路多波束形成技术
go n s po e h o g h “ s ra rcat DRS—go n tto ” rls x ei n .T e t h iu sn nig ru d i rv d tru h t e u e eo rf —T ru d s in wi ese p rm t h e nq e i  ̄ n 一 a e e c
o tleipooe r ra n f D S ( ak gadD t R l a lt Ss m) M ( — adM t l ns e i r s f w r l ko R ST ci n a e ySt l t S A S bn u ie a lt s p d o f d i o T r n a a ei y e e l p A cs)s t T ekycae e adsl y e s m. h e hl ns n o tn r p sn d h fc vns o i l g uo e e e i s d t hs h n o e i t fg h
Ab tac : n w li e n o m n t o sn i a h s hfi n go n n ta fa ao h s hf n sr t A e mut —b a 1fr ig meh d u ig d tlp a es i n o ru d ise d o n lg p ae s i i tg tg
中继 卫星 S A系统前 向链路 多波束 形成技术 M
施 为华
( 国 西 南 电子 技 术 研 究 所 , 都 603 ) 中 成 106
摘 要 : 出 了一种 新 的 中继卫 星前 向 S A( 提 M S频段 多址 ) 系统 前 向链 路 中 多波 束 形 成 方法 , 即在 地
面采 用数 字移 相代 替 中继 星星上 模 拟移 相 完成 波束形 成 ; 出 了需要 解决 的 关键 技 术 问题 和 解 决 方 指

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

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

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是现代声纳技术的一项核心技术,它基于信号处理和机器学习等多种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声纳探测的精度和准确度,是水下探测、海底勘探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之一。

下面我们将围绕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展开详细介绍。

一、多波束声纳原理多波束声纳是指利用一组多个不同方向的声束,同时扫描某一区域,获取该区域内每一点的信号信息,再通过波束合成技术,将这些信号相加得到一幅具有更高精度和准确度的声纳图像。

多波束声纳的波束方向角度与信号相位和半波长有关,通常需通过解析复杂的三维声场来计算。

二、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的核心是波束形成理论,波束形成是采用一组传感器(声呐阵列)接收到的多个信号,经过信号处理、脉冲压缩等方式,得到指向某个方向的波束信号的一个过程。

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是通过改变波束的方向角和宽度,进而优化声纳探测效果和探测距离的一种技术。

下面是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的几个重要步骤:1. 阵列设计:多波束声纳的性能与阵列形状、大小、排列方式等都有关系。

在阵列设计时需要考虑管道尺寸、声波频段、扫描范围等因素,选取合适的阵列设计方案。

2. 采集声纳数据:采集声纳数据时需要选择合适的信号源和散发机,通过声传感器采集回波信号。

可分为调制信号或无调制信号两种,需要根据具体场景进行选择。

3. 信号处理:处理采集到的回波信号,消除噪声干扰,压缩信号,得到多个波束信号。

4. 波束形成:将多个波束信号加权叠加,得到更准确和精细的目标信号。

通常采用哈达马变换、平均化处理、最大熵滤波算法等进行波束形成。

5. 显示结果:将波束形成后的结果以图形展示出来,帮助探测人员更直观的了解声纳探测结果。

三、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的应用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被广泛应用于水下探测、海底勘探、海洋资源调查等领域。

在水下探测方面,多波束声纳波束形成算法可以提高探测的精度和准确度,帮助探测人员更准确地判断和识别目标信号,从而更好的实现探测。

智能天线发射数字多波束形成

智能天线发射数字多波束形成
[!] 能 , 由于技术实现的难度, 已经被迫推迟。现在主
智能天线技术与传统时域信号处理技术结合形 成的空时信号处理技术在扩大小区范围、 提高系统 容量、 提高系统资源使用效率、 降低发射功率、 减小 用户干扰等方面显示了巨大的潜能。数字波束形成 技术是智能天线中一项关键技术, 数字多波束即是 在波束中形成多个主瓣。而在蜂窝系统中天线形成 多个波束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由于 *JN1 系统中各 用户使用相同频段, 共信道干扰强, 远近效应明显。 合理采用多波束技术在用户密集方向上形成较大功
@


率波束, 在用户较少方向上形成较小功率波束, 可以 更好利用天线发射功率。 同样在蜂窝系统中为了改善针对移动电话用户 的公 共 安 全 服 务,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 L** ) 于 要求所有移动网络 !00) 年 O 月发布了 @$0!! 条例, 运营商必须在一定的时限内 (’""! 年 % 月以前) , 并 且满 足 一 定 的 定 位 成 功 概 率 ( )OP ) 和定位精度 (!’#3 以内) 条件下, 对所有手机用户实现定位功
收稿日期: ’""!$"0$!&Q
要讨论的实现方案分为: 基于上行链路的定位和基
!
基金项目: 抗干扰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R2"( / ’ / !JS"’"#)
!9-






第 ): 卷
于下行链路的定位。基于下行链路的定位受共信道 干扰比基于上行链路的定位小, 因此在 !"## 中提 出下行链路增强观测时间 差 ( $%&’() 方法实现定 位。实现定位必须多个基站参与 (基站数多于 !) 。 图 ) 为一种定位情况示意图, 显然需要定位的用户 (*+)) 接收到的基站发射信号除基站 ( 以外都 ) ,+)) 很弱, 如果要通过增强基站的发射功率来保证移动 台接收信号的强度, 则会导致其它小区用户切换到 该小区, 使得上行链路信道急剧恶化。因此考虑在 需要定位的用户方向上形成大功率主瓣, 在其它用 户密集方向上形成 小 功 率 主 瓣。图 ) 画 出 了 ,+! (基站 !) 的波束形成图。 通信中信道资源十分紧缺, 利用发射数字多波 束技术可以实现动态小区划分, 实现良好的空间分 集。图 - 所示为基站发射多波束, 对用户密集处形 成更强功率照射, 充分利用基站发射天线功率, 提高 蜂窝系统下行链路的效率, 扩大小区范围。 在研究数字多波束形成方面, 国内外报导较多 的是接收数字多波束处理的方法, 而对发射数字多

多波束总结

多波束总结

多波束总结简介多波束是一种信号处理技术,用于通过同时使用多个接收装置或发射器,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

它被广泛应用于雷达、声纳、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等领域。

本文将对多波束技术进行总结,包括其原理、应用和优势。

原理多波束技术利用多个接收器或发射器来接收或发送信号。

每个接收器或发射器被称为一个波束,可以独立地定向和控制。

通过对每个波束进行独立的信号处理和分析,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

多波束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步骤:1.波束形成:在发射端,可以使用多个发射器同时发送信号。

这些信号经过特定的相位控制,形成多个波束,每个波束定向到不同的方向。

在接收端,利用多个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波束形成,通过信号处理和加权,可以提高信号的接收效果。

波束形成的目标是最大化接收到的信号功率和最小化噪声。

2.波束跟踪:在接收端,根据接收到的信号,通过信号处理算法来跟踪每个波束的方向。

根据波束的方向信息,可以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定向增强和干扰抑制。

波束跟踪的目标是始终保持波束的指向性,以提供更好的信号质量和抗干扰能力。

应用多波束技术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了其中几个重要的应用:雷达在雷达系统中,多波束技术可以用于提高目标检测和跟踪的性能。

通过使用多个发射器和接收器,可以同时监测多个方向上的目标,并提供更准确的目标位置和速度信息。

多波束技术还可以提高雷达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减少误报和误判。

声纳在声纳系统中,多波束技术可以提高水下目标检测和定位的性能。

通过利用多个发射器和接收器,可以实现对多个方向的声纳信号的接收和处理。

多波束技术可以提高声纳系统对目标的探测距离和分辨率,提高目标识别和定位的精度。

卫星通信在卫星通信系统中,多波束技术可以提高信号的覆盖范围和容量。

通过使用多个波束,可以同时指向不同的地面站或用户,提高信号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

多波束技术还可以提高系统对天气和干扰的抗性,保证通信质量的稳定性。

移动通信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多波束技术可以提高信号覆盖和容量。

微波天线的多波束形成技术

微波天线的多波束形成技术

微波天线的多波束形成技术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微波天线的多波束形成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多波束形成技术可以实现在不同方向上同时进行信号传输和接收,从而提高了通信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微波天线的多波束形成技术,包括其原理、方法和应用。

原理微波天线的多波束形成技术是基于相控阵原理实现的。

相控阵技术是指将单个天线分成若干小块,每个小块都可以单独控制相位和幅度,从而实现天线波束的定向和调整。

多波束形成技术通过控制不同小块的相位和幅度,将天线的主矢量面向不同的方向,从而实现多个波束的形成。

图1:微波天线多波束形成原理示意图方法微波天线的多波束形成技术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实现:1. 实时波束合成法实时波束合成法是指基于时域处理技术,通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实时处理和计算,从而实现对不同方向波束的形成。

一般来讲,实时波束合成法需要先采集到天线上所有波束接收到的信号,然后经过多通道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计算和控制,最终生成多个不同方向的波束。

这种技术具有响应快、灵活性强等优点,但对硬件性能要求较高。

2. 离线波束合成法离线波束合成法是指将信号拆分成若干个子信号,然后在波束形成器中进行加权和叠加,从而实现不同方向波束的形成。

这种技术优点是精度高,而且计算资源消耗相对较小。

但是需要离线进行处理,响应速度较慢。

应用微波天线的多波束形成技术在通信、雷达和天基遥感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通信领域为例,多波束天线可以在不同方向上接收到不同的数据,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信噪比,适用于高速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等场景。

此外,微波天线的多波束形成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军事领域的雷达、电子战和无人机等领域。

多波束雷达可以实现多任务同时处理,提高了战场指挥和防空作战的能力。

而多波束电子战系统则可以较好地实现多目标定位和攻击,大大提高了作战效率。

总结本文介绍了微波天线的多波束形成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虽然此技术有硬件设备要求高、复杂度和物理尺寸大等问题,但其优势明显,在通信、雷达和军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多波束形成方法及其实现

多波束形成方法及其实现

多波束形成方法及其实现多波束形成(Multi-beamforming)是一种通过使用多个天线元素来形成多个波束(beam)的技术,以增强无线通信系统的信号质量和容量。

多波束形成可应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无线局域网(WLAN)、移动通信系统(如LTE和5G)以及卫星通信系统等。

本文将介绍多波束形成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实现。

多波束形成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利用多个天线元素的互相合作来形成多个波束,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传统的单波束系统只能向特定方向发送和接收信号,而多波束形成系统可以同时向多个方向发送和接收信号,从而实现更高的信号覆盖范围和通信容量。

1.天线阵列设计:多波束形成需要使用多个天线元素来形成多个波束。

因此,首先需要设计一个合适的天线阵列结构,以满足系统对多个波束的要求。

常见的天线阵列结构有线阵、面阵和体阵等,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结构。

2.信号采集:多波束形成需要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

首先,系统需要对每个天线元素接收到的信号进行采集,并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

随后,通过使用AD转换器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进行滤波等前处理操作。

4.数据处理:多波束形成系统需要对合成的波束进行数据处理。

首先,系统需要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提取出有效的数据信息。

随后,可以对提取出的数据进行误码纠正和信号增强等处理操作,以提高系统的性能。

5. 多用户接入:多波束形成系统通常需要同时支持多个用户的接入。

为了实现多用户接入,系统需要采用多用户的接入技术,如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或正交分频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等。

通过使用这些技术,系统可以在同一时间和频率资源上同时支持多个用户的通信。

需要注意的是,多波束形成系统的实现需要考虑到系统复杂性和成本等因素。

相控阵雷达 多波束形成 成像算法

相控阵雷达 多波束形成 成像算法

相控阵雷达多波束形成成像算法
相控阵雷达是一种新型的雷达系统,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多个信号源的相位差异来形成指向不同方向的波束。

多波束形成成像算法是相控阵雷达成像的关键技术之一。

该算法可以根据多个波束的回波数据,将目标物体的位置、形状等信息重构成三维图像,实现高精度的目标探测与跟踪。

多波束形成成像算法主要包括波束形成、信号处理和图像重构三个步骤。

波束形成是指根据相控阵雷达的天线布局和工作频率,计算出不同方向的波束形成矢量。

信号处理则是指对回波数据进行滤波、波形分析等处理,以提取目标信号并抑制噪声干扰。

图像重构则是将处理后的信号数据进行反演算,得到目标物体的位置、形状等信息,并将其重构成三维图像。

相控阵雷达的多波束形成成像算法具有成像分辨率高、抗干扰性强、目标检测灵敏度高等优点,在军事、民用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 1 -。

4--清华-星载多波束技术解析

4--清华-星载多波束技术解析
劳拉公司制造,2009年7月1日发射 用于北美地区的移动通信 第一次采用双向GBBF系统(two way GBBF) 基于地面校准和波束形成 星载天线口径18.28米 产生500多个点波束 可以覆盖美国大陆 50个州,加拿大,阿拉斯加,夏威夷,波多黎各和美国的 维尔京群岛。 清华大学 王京
ACeS系统(亚洲蜂窝卫星系统)
• GEO卫星,洛克马丁公司制造
– Garuda-1(2000.2.12),计划中的Garuda-2被取消
• 两副88馈源阵12米口径天线 • 140个通信点波束和8个可控点波束
Inmarsat-4
• 3颗GEO卫星,由EADS Astrium公司制造 • 9米口径星载天线,120个馈源 • 1个全球波束,19个宽点波束,228个窄点波束
地基波束形成技术 地基波束校准技术 星地信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计技术
Page 13
校准 信号
用户
地面 校准
地基 波束 形成
校准 信号 分路
地面关键技术
校准信标 用户信号输出
波束 形成 控制 信号
地基 波束 形成
用户 信号 分路
用户信号输入
地基 波束 形成
用户 信号 合路
地面站
清华大学 王京
4. 总结与展望
单馈源 对应 单波束 数字波束形成
ACeS
清华大学 王京
2.2 星上波束形成关键技术
模拟波束形成关键技术
多通道幅相校准技术 • 各通道相位及幅度误差校准 高可靠、小型化技术 • MMIC(单片微波集成电路技术) 抗辐照、易老化和漂移
数字波束形成关键技术
数字波束形成ASIC实现技术 • FPGA向专用芯片技术转化 波束在轨校准技术 • 校准各波束指向精度

多波束形成方法

多波束形成方法

多波束形成技术研究摘要:讨论了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DRSS)中关于多波束形成的算法,优选的有LMS自适应方式和相位调整自适应方式;并简单介绍了波束控制和波束形成的实现。

关键词:TDRSS;多波束形成;LMS自适应算法;相位调整自适应算法一、前言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要求测控通信站能高覆盖地对飞船等多个目标进行测控通信。

要解决这个问题靠现有地面测控网和业务接收站已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建立天基测控通信系统,即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DRSS)。

TDRSS把测控通信站搬移到天上同步定点轨道的中继星上,从上向下观测中低轨卫星、飞船、航天飞机等空间飞行器,从而提高了覆盖率。

为了减轻中继星的复杂性和负担,将中继卫星观测到的数据和信息传到地面,由地面中心站进行处理。

TDRSS中继星相控阵天线同时与多个用户航天器保持跟踪,地面站到航天器的正向通讯为时分多波束,反向通讯为码分和同时多波束。

为了减轻中继星的负担,中继星上只装有形成正向天线波束扫描所需的电调移相器,由地面终端计算并发出指令,调节星上移相器相位,让天线波束以时分方式扫描对准各用户航天器,在对准期间完成正向数传。

多个用户航天器送到中继星的反向数传信号在星上进行多波束形成会大大增加中继星的复杂性,反向信号经星上阵列天线接收和变换,各阵元收到的信号用频分多路方式相互隔离送往地面,由地面接收前端将频分多路还原成同频多路阵元输出,交由终端进行相控阵多波束形成处理。

所谓波束形成, 就是利用开环控制或闭环自适应跟踪方法,对不同反向到达的信号用不同的权系数矢量对各阵元输出进行幅度和相位加权, 使各阵元收到的同一用户信号在合成器中得以同相相加, 输出信号最大, 干扰和噪声最小。

当存在多个目标时, 地面终端利用码分多址方法和利用多个波束形成器并行地完成各目标的波束合成处理完成各用户的数传与测控。

二、多波束形成算法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在多址方式下,服务对象一般分布在较低的地球轨道上,当用户星离地面的轨道高度在3 000 km以下时,中继星各阵元波束宽度只要26°就可覆盖地球周围的所有用户星。

多波束形成方法及其实现

多波束形成方法及其实现

Multi-beam for ming technique and application
LUO Yu-lan, JING Yong-gang, XU Wei-jie
( Shanghai Acoustics Laboratory, Academia Sinica, Shanghai 200032, China)
"1, 47=7.718 426!s 即当发射声波波束偏转角为-44°时, 相邻两个 通道的发射包络信号的时延应为 7.718 426μs。 若选用 20MHz 晶振作为 FPGA 的时钟信号, 当 相 邻 两 个 通 道 的 发 射 信 号 时 延 为 7.718 426μs 时 , 计数器要 154.368 5 次分频, 由于计数器必须取整 数, 则 计 数 器 取 154 次 分 频 , 实 际 时 延 为 7.7μs, 发 射声波波束角度为- 43.868 1°, 此时发射角度误差为 2.997 7‰; 若选用 60MHz 晶振作为 FPGA 的时钟信号, 计数器取 463 次分频, 则实际时延为 7.716 667μs, 发射声波波束角度为- 43.987 4°, 此时发射角度误差 为 0.286 4‰。 本 文 中 选 用 60MHz 晶 振 作 为 FPGA 的时钟信号。
下面举例来说明 FPGA 的工作原理。设产生的 发射包络信号参数 : 周 期 为 1s、脉 宽 为 0.5ms、发 射 声波波束角度为- 44°( 扫描扇面为- 45°~+45°, 共 91 个角度) 、共 48 个通道, 发射阵中两相邻阵元的间距 d=( 75/180) ×c/F。
由 式 ( 6) 可 得 : 第 47 个 阵 元 的 发 射 波 形 TX47 应较第 48 个阵元的发射波形 TX48 落后( 如图 5 所 示) :

多波束形成技术在相控阵雷达中的应用

多波束形成技术在相控阵雷达中的应用

多波束形成技术在相控阵雷达中的应用摘要:多波束形成技术是波束性能被复合应用的方法,如果能够提高多波束形成技术,将能提高相控阵雷达的整体性能。

本次研究说明了多波束形成技术在相控阵雷达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多波束形成技术;相控阵雷达相控阵雷达的功能需要用多波束的形式实现,如果多波束的性能良好,相控雷达的性能就会良好,人们要提高相控阵雷达的性能,就要提高多波束形成技术的质量。

本次研究将说明在相控阵雷达中多波事形成技术的应用。

一,多波束形成技术对相控阵雷达的影响相控阵雷达是应用发射电子波束的方式探测信息的一种设备,应用波束可以让雷达发射信息和接受信息。

相控阵雷达应用的波束与过去的机械扫描波束的区别为,它能灵活的控制波束的频率和相位,使波束的应用能恰到好处。

多波束形成技术是波束性能被复合应用的方法,如果能够提高多波束形成技术,将能提高相控阵雷达的整体性能。

二,多波束形成技术对相控阵雷达的优化1,优化雷达的性能相控阵雷达工作的目的是搜索各种探测目标,它包含固定目标、隐藏目标、移动目标等,它的工作原理如下:它将天线的辐射功能射置在主瓣最大值的附近,然后依某种目的集中发射波束,可以说相探阵雷达的性能与多波束宽度有紧密的联系。

工公式(1)中,就是多波束开成的孔径面积。

以这公式可以看到,该数值越大,雷达工作的范围越大。

由于多波束形成的孔径能够决定相控阵雷达的性能,所以目前相控阵雷达普遍的应用大孔径的多波束形成光束。

目前国外已经开始研究空间载预警的雷达,这种雷达的探测目的是探测外太空中的事物,该雷达的多波束孔径宽度为300米。

而天线的波束宽却只有0.017度,由此可见提高多波束孔径提高相控阵雷达的性能的认知已被人们广泛应用。

2,化化雷达的数据率所谓的数据率,是指两次相邻的搜索时间中的一个倒数,如果这个倒数值越大,即意味中间间隔的时间越长,其相控阵雷达传输的性能越低;若两个间隔值越短,则意味着雷达的传输性能越高。

若要让相控阵雷达的性能提高,就要提高相控阵雷达的传输数据率。

前视声纳中多波束形成算法的FPGA实现

前视声纳中多波束形成算法的FPGA实现

现代电子技术Modern Electronics TechniqueAug.2023Vol.46No.162023年8月15日第46卷第16期0引言近年来,随着陆地资源的逐渐枯竭,各国加大了海洋探测、开发的力度。

进行海洋探索,例如水下勘探、水下搜救、捕捞渔业等都需要高效的水下检测手段。

在水下作业中,由于光和电磁波在水中传播会产生巨大的衰减,而声波在水下有着很好的传播效率,所以声纳设备成为了水下探测的主要方式。

声纳的原理是利用接收DOI :10.16652/j.issn.1004⁃373x.2023.16.003引用格式:韩瑞涛,郭拓,李斌,等.前视声纳中多波束形成算法的FPGA 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23,46(16):15⁃21.前视声纳中多波束形成算法的FPGA 实现韩瑞涛1,郭拓1,李斌1,刘建国2(1.陕西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陕西西安710021;2.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陕西西安710072)摘要:在阵元数量和波束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多波束形成算法对FPGA 的计算资源以及数据传输能力要求极高。

文中使用Xilinx 公司的Kintex⁃7系列FPGA 对96通道、256波束的二维前视声纳中正交多波束形成算法进行研究。

针对正交多波束形成算法资源消耗过大的问题,整体算法采用12个子模块并行逐级求和的方法实现,该方法可对算法结构进行显著优化,每个子模块结构包括数字正交混频、低通滤波抽取和多波束形成三个部分。

子模块工作的最高频率为128MHz ,故提出通过8通道复用的方法实现数字正交混频和滤波抽取,通过乒乓存储操作以及2048倍复用复数乘法器实现多波束形成;再将三个算法子单元串行处理,实现数据不间断输出,从而解决传统全并行多波束形成算法导致FPGA 资源消耗严重以及不足的问题。

最后,通过Matlab 仿真和标准信号源测试验证所提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前视声纳;多波束形成算法;FPGA ;数字正交混频;低通滤波抽取;多波束形成模块;信号源测试中图分类号:TN929.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3X (2023)16⁃0015⁃07FPGA implementation of multibeam forming algorithm in forward looking sonarHAN Ruitao 1,GUO Tuo 1,LI Bin 1,LIU Jianguo 2(1.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han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Xi ’an 710021,China;2.Schoo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 ’an 710072,China)Abstract :In the case of a large number of array elements and beams,the multi beam forming algorithm requires extremely high computational resources and data transmission capabilities of FPGA.The Xilinx′s Kinex⁃7series FPGA is used to study the orthogonal multi beam forming algorithm in 96channel and 256beam 2D forward looking sonar.In allusion to the problem of excessive resource consumption of orthogonal multibeam forming algorithm,the overall algorithm is implemented by means of parallel and step ⁃by ⁃step summation of 12sub ⁃modules,which can significantly optimize the algorithm structure.Each sub ⁃module structure includes three parts:digital orthogonal demodulation,low⁃pass filter decimation and multibeam forming.As the maximum frequency of the submodule operation is 128MHz,an 8⁃channel multiplexing method is proposed to achieve digital orthogonal demodulation and filtering extraction.Multibeam forming is realized by means of ping⁃pong storage operation and 2048fold multiplexed complex multiplier.The serial processing of three computational subunits is conducted to achieve uninterrupted data output,thereby solving the problem of severe and insufficient FPGA resource consumption caused by traditional fully parallel multibeam forming algorithms.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scheme is verified by means of Matlabsimulation and standard signal source testing.Keywords :forward looking sonar;multibeam forming algorithm;FPGA;digital quadrature demodulation;low ⁃pass filterdecimation;multibeam forming module;signal source testing收稿日期:2022⁃12⁃01修回日期:2023⁃01⁃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2031021);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JK0532);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JK0533)15现代电子技术2023年第46卷收到的反射回波来判断水下目标的情况,然而,对于人类来说,图像反映出的信息更直观且更容易被接受。

多波束原理

多波束原理

平面换能器阵的波束宽度
用波束导向后波束宽度会随着导向角的增大而增 大 有效阵元孔径会随着导向角的增大而变小 有效孔径按函数 1/Cos A 减小,A 是导向角度。 从中央波束到±60°导向角范围内,波束宽度大 致呈线性增加 例如: 波束导向角为 0°, 波束宽度为 0.5° (中央波束 ) 波束导向角为 ±30°,波束宽度为 = 1/cos30° x 0.5° = 1.15 x 0.5° = 0.575° 波束导向角为 ±60°,波束宽度为 = 1/cos60° x 0.5° = 2 x 0.5° = 1°
流噪音 – 气泡
船体形状和设计影响船体流体特性 改变声纳头到船壳的高度可使影响最小化
环境噪音
水力的 – 波浪,潮汐,流速。与天气有关 地震 – 只有低频系统受影响 交通 – 其他船 生物的 – 海洋生物,一般 <10kHz
普通声纳原理
普通波动原理
点源 声纳方程 单波束测深仪的局限性 波束导向 束控技术 波束形成
多波束声纳和声学原理
普通声学原理
水中的声速
海洋中各处的声速都可能不一样 取决于三个参数 盐度变 1ppt = 声速约变 1.3 m/s 温度变 1ºC = 声速约变 3 m/s 压力 :165米深度变化的影响相当于 温度变1ºC
表面声速
Sound velocity (at surface)
1560 1540 Velocity (m/sec) 1520 1500 1480 1460 1440 1420 1400 0 5 10 15 20 25 30 35 Temperature (degrees C) 0 ppt 5 ppt 10 ppt 15 ppt 20 ppt 25 ppt 30 ppt 35 ppt

中继卫星SMA系统前向链路多波束形成技术

中继卫星SMA系统前向链路多波束形成技术

中继卫星SMA系统前向链路多波束形成技术施为华【摘要】提出了一种新的中继卫星前向SMA(S频段多址)系统前向链路中多波束形成方法,即在地面采用数字移相代替中继星星上模拟移相完成波束形成;指出了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法,通过"星(用户星)-星(中继星)-地"无线联试,验证了地面数字移相的正确性,对简化中继星上设备、实现前向链路同时多目标能力具有积极意义.【期刊名称】《电讯技术》【年(卷),期】2011(051)003【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TDRSS;测控系统;S频段多址系统;多波束形成;数字移相;频分复用【作者】施为华【作者单位】中国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成都,6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556.8;TN9111 引言在中继卫星系统(TDRSS)中,为提高其服务能力,需要增加S频段相控阵多址(SMA)系统。

在SMA中采用中继星上相控阵天线实现前向、返向多目标的同时测控。

前向、返向波束形成方法对简化中继星上SMA系统设备、提高SMA系统的使用效率起作决定性的作用。

美国已建的三代TDRSS中的SMA系统前向链路都采用开环方式通过地面发射控制指令实现对中继星上S频段相控阵天线各发射阵元射频移相器移相形成波束对准需要跟踪的目标[1],这样在前向链路中只能以“时分”的方式对不同的用户服务。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前向链路移相方法,研制了用户星应答机、中继星相控阵天线和频分解复用信道、地面频分复用信道和TDRSS基带,通过“星-星-地”无线联试验证了地面中频数字移相完成前向链路多波束形成算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最后给出了波束形成关键技术的解决措施。

本文研究表明,采用合适的移相方式和SMA系统构成对提高中继星SMA的使用效率非常重要。

2 前向链路移相方法中继卫星SMA系统是一个包括地面、中继星、用户星设备的复杂系统。

S频段相控阵天线安装在地球同步轨道的中继星上。

为了实现前向多目标测控,有两种多波束形成方式:一种是在中继星上采用模拟的射频移相器使各阵元信号达到用户星的相位相同,达到各阵元信号同相相加使用户星接收信号信噪比最大;另一种方式是在地面中频上完成各阵元的数字移相代替中继星上的射频模拟移相,达到用户星接收信号信噪比最大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波束形成技术研究摘要:讨论了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DRSS)中关于多波束形成的算法,优选的有LMS自适应方式和相位调整自适应方式;并简单介绍了波束控制和波束形成的实现。

关键词:TDRSS;多波束形成;LMS自适应算法;相位调整自适应算法一、前言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要求测控通信站能高覆盖地对飞船等多个目标进行测控通信。

要解决这个问题靠现有地面测控网和业务接收站已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建立天基测控通信系统,即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DRSS)。

TDRSS把测控通信站搬移到天上同步定点轨道的中继星上,从上向下观测中低轨卫星、飞船、航天飞机等空间飞行器,从而提高了覆盖率。

为了减轻中继星的复杂性和负担,将中继卫星观测到的数据和信息传到地面,由地面中心站进行处理。

TDRSS中继星相控阵天线同时与多个用户航天器保持跟踪,地面站到航天器的正向通讯为时分多波束,反向通讯为码分和同时多波束。

为了减轻中继星的负担,中继星上只装有形成正向天线波束扫描所需的电调移相器,由地面终端计算并发出指令,调节星上移相器相位,让天线波束以时分方式扫描对准各用户航天器,在对准期间完成正向数传。

多个用户航天器送到中继星的反向数传信号在星上进行多波束形成会大大增加中继星的复杂性,反向信号经星上阵列天线接收和变换,各阵元收到的信号用频分多路方式相互隔离送往地面,由地面接收前端将频分多路还原成同频多路阵元输出,交由终端进行相控阵多波束形成处理。

所谓波束形成, 就是利用开环控制或闭环自适应跟踪方法,对不同反向到达的信号用不同的权系数矢量对各阵元输出进行幅度和相位加权, 使各阵元收到的同一用户信号在合成器中得以同相相加, 输出信号最大, 干扰和噪声最小。

当存在多个目标时, 地面终端利用码分多址方法和利用多个波束形成器并行地完成各目标的波束合成处理完成各用户的数传与测控。

二、多波束形成算法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在多址方式下,服务对象一般分布在较低的地球轨道上,当用户星离地面的轨道高度在3 000 km以下时,中继星各阵元波束宽度只要26°就可覆盖地球周围的所有用户星。

当用户星以最大速度10 km/s运动,用户星穿过3.5°宽的合成波束所需的时间最短为205 s,所以中继星跟踪用户星所需的波束移动角速度是很小的。

假定波束移动步进量为阵合成波束宽度3.5°的5%即0.175°,波束步进间隔时间长达10.5 s。

只要计算机能在10.5 s 内依据用户星位置更新相控阵的相位加权系数,就会使合成波束移动并时刻对准目标。

按照目标的捕获与跟踪过程,多波束形成应有3种工作方式:主波束控制方式(开环)、扫描方式(开环)及自跟踪方式(闭环)。

当有先验信息如根据目标的轨道方程计算出目标在空中的当前位置时,可采用开环的主波束控制方式, 由用户星的实时俯仰角和方位角,计算机算出加权系数矢量,送到多波束处理器完成波束加权合成。

用户星相对中继星来说角度移动缓慢,随着用户星的移动,计算机实时逐点计算出权系数矢量,可维持主波束的开环跟踪。

主波束控制方式一般用于目标的初始捕获,完成后进入自动跟踪状态。

如果没有先验信息不知道目标的起始位置,可以采用波束扫描方式,根据事先制定的空间角度扫描轨迹图形,顺序调出各角度位置的加权矢量,形成波束的空中扫描,当波束扫到目标时,波束合成器输出最大信号并给出目标捕获指示,完成目标初始捕获,随即进入波束自跟踪方式。

由于阵元波束宽度为26°,合成波束宽度3.5°,在26°范围内进行扫描只需较短时间就可捕到目标。

多波束形成的自跟踪方式需采用自适应跟踪算法,优选的有LMS自适应方式和相位调整自适应方式,LMS自适应方式的优点是在合成主波束对准目标时可将波束方向图零点对准干扰,构成自适应调零天线,具有强的空间滤波能力,减轻扩频接收机解扩电路对抗窄带强干扰的压力。

LMS的收敛速度与调整步长有关,如果为了缩短响应时间而加大运算步长,过大的步长会使运算过程产生发散,不能跟踪目标。

相位调整自适应方式的波束也可始终跟踪目标,产生最大信噪比输出,收敛速度快,无发散之忧,相比之下计算量较小,硬件实现比较容易。

在相位调整方式下,各阵元信号与一标准信号进行相位比较,并自动调整阵元信号相位达到同相状态。

相位自动调整方式虽然不能将波束零点对准干扰,然也可得到最大信噪比的波束合成,且设备量中等,性能价格比高。

1.LMS自适应方式TDRSS一般是在存在干扰的环境中工作的,这些干扰随着时间和空间往往在不断变化,中继星在天上会收到地面各种电子设备的干扰, 特别是窄带强干扰。

采用自适应阵在空间进行干扰滤除, 可降低干扰对扩频接收机的压力。

自适应阵将主波束对准目标的同时, 波瓣零点能自动地对准一定数目的不同方向的干扰。

自适应天线能适应载体姿态、地形环境、信号环境、电离层与大气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权系数使设备工作在最佳状态。

对不同的应用场合, 自适应处理一般采取不同的准则, 有最大信噪比准则(阵列的主波束对准目标)、最大信号干扰噪声比准则、误差均方最小准则。

使用信号干扰噪声比最大准则,合成方向图的最大值对准有用信号方向,近乎零的各个方向图凹口对准各个干扰源,但此准则在应用时要求干扰与信号在时间上能分开,在实际连续通信的场合,阵元上输出的是有用信号与干扰和噪声的合成信号,有用信号与干扰或噪声不可能在时间上分开,此准则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误差均方最小准则,基于多数情况下人们对有用信号总是具备某些先验知识,在接收系统中设置本地参考信号(与有用信号有较大相关性),调整阵列加权,使加权输出与参考信号的误差均方值最小, 阵列输出中的有用信号就会最强, 或输出信号干扰比最大。

LMS最小均方误差算法,可消除的干扰源个数决定于天线阵的自由度,即决定于阵元数和同时跟踪的目标数。

阵元数越多,同时跟踪的目标数越少,即波束数量少,可以消除的干扰源数量就越多。

采用LMS算法的自适应阵,阵元的排列可以不均匀,而且阵元可以装在曲面的基座上,各个阵元支路的相位一致性并不是非常严格,对天线阵几何排列精度没有很高的要求2.相位调整自适应方式利用TDRSS系统SMA码分多址的特点,PN码解扩功能可抑制不同用户的信号,使相位自动调整电路可以只响应指定用户信号。

每个阵元支路都设置一个相位调整器,各阵元输出信号经移相调整后与公用参考信号进行相位比较,比较输出误差信号经滤波后调整各阵元支路的移相器,使各路移相器输出相位与参考信号相同,各路相位达到一致,在合成器中就可完成同相合成。

信号最大值合成不受移相器前信道相位漂移和天线安装几何误差的影响,所以相位调整式多波束合成具有自适应性质,它没有LMS波束合成所需的递推过程,波束合成时间短,可用于空中目标移动速度较大的场合。

也不存在LMS的收敛问题。

而且,各移相器调整值等于天线阵元接收电波的相移量,当阵结构一定时,仅决定于电波入射方向,因而可由移相器的相位调整值估计信号的到达方向,完成目标方向测量。

信号合成性能不受信道载波相位漂移的影响,具有自适应的自动相位补偿的特点。

但是,信道产生的相移会影响移相器的补偿相位,影响电波方向测量精度。

为此,也应减小信道相位漂移并进行校准,或进行信道相位零值测量。

正式工作时,由实时相位测量值减去零值,即得仅由电波方向引起的相位值,依此再进行目标方向测量。

与LMS算法的自适应阵一样,采用相位调整算法时阵元的排列可以不均匀,而且阵元可以装在曲面的基座上,各个阵元支路的相位一致性并不是非常严格,对天线阵几何排列精度没有很高的要求。

三、波束控制多波束形成设备主要由波束控制计算机和多波束信号处理机2部分组成,,波束控制机完成的任务有:多波束形成工作方式控制和参数预置;主波束控制方式下,根据已知方向计算波束控制矢量即权系数矢量;当波束自动跟踪时,在相位自动调整方式下根据各路相位调整值计算目标方向;在LMS自适应方式下根据权系数调整值计算目标方向。

在主波束开环控制的方式下, 波束控制机根据输入的目标位置, 实时计算出主波束指向目标所对应权系数向量, 送给多波束信号处理机, 使主波束指向目标。

当目标位置移动后, 根据新的目标位置继续计算新的权系数向量, 使主波束始终跟踪目标。

开始工作时, 先置为主波束控制方式, 在主波束对准目标后转为自适应方式,或相位自动调整方式,以后阵列天线合成波束跟随目标移动。

自适应方式下先预置权系数使合成波束对准目标, 会大大加快自适应的收敛过程, 加快波束的形成。

在自适应方式下, 如果不知道目标位置, 在开始自动寻找目标过程中, 特别是在信噪比较低的情况下, 梯度测量误差较大,可能存在一个随机徘徊过程, 收敛时间就会较长。

所以先进行引导, 只要基本对准目标, 由于信噪比得到改善, 收敛就会加快。

当相控阵自动跟随目标移动, 波束控制器可以进行反变换, 将权系数或支路相位值换算成对应的波束指向角输出, 完成角跟踪和送出角数据的功能。

四、波束形成实现方法自适应波束形成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具有可靠性高、可编程控制方便、体积小等优点。

具体实现方法为FPGA+DSP,FPGA完成快速运算,DSP完成低速但比较复杂的运算。

由于波束形成是在中频上进行的,输入信号为扩频的宽带信号,波束形成的运算速度较高,波束形成主要由FPGA完成。

FPGA的工作速度和门数尽量选择较高的器件。

按照以前对波束形成研究的经验,如果FPGA的容量较小,一个FPGA只能完成一路天线阵元信道的运算处理。

20个阵元波束形成需要20路信道,需要20个以上的器件,一块印制板就不能全部容纳,需要2块以上的印制板完成一个目标的波束形成。

最好是一个目标的波束形成只用一块印制板,可以大大减少印制板间的连线数量,减少数字电路的干扰,使设备工作稳定,这就要选择工作速度尽量高一些、器件容量尽量大一些的FPGA器件。

我们采用相位调整自适应算法以硬件方式完成了7个阵元2个目标的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的专题试验,试验采用有线联试的方法。

波束形成器达到预定指标,试验采用的扩频信号形式与美国TDRSS系统SMA勤务方式相同。

五、结束语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对航天飞行器测控与通信的高覆盖率问题和多目标跟踪问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可广泛应用于军民用多种领域。

在TDRSS地面终端的各种信号处理项目中,以相控阵天线多波束地面形成的难度最大,对它开展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尤其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小卫星发射升空,会有几个卫星同时出现在空中,因此TDRSS多波束形成技术可应用于小卫星的测控中。

如果地面站应用有源相控阵天线,形成多个波束分别对准数颗卫星,同时完成星地双向数传和测控(遥测、遥控),这将会大大减少地面站的数量,更有利于对卫星群的测控和管理,这无疑会带来很多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