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出现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争鸣出现的条件
经济上: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上:春秋战国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允许其“合着留不合则去”。“士”就好象自由的鸟那样,可以“择木而梧”,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比如商鞅在魏没有得到重用,听说秦孝公“广令国中求贤者”,于是西入秦,求见秦孝公,终于委以重任政。在学术自由的的待殊历史环境下,谡下先生们敢于冲破旧传统的思想束缚,敢于探求和创新的精神得到发扬,大大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观点纷然并存,各种针锋相对的辩论时有发生,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
政治上:群雄并起.诸侯割据战争,打破鼓励局面。客观上为多种思想.多种文化的发生.演化.繁荣提供了客观条件。
文化上:私学兴起,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文化下移
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正面影响
1、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中华民族专直精诚,含弘广大的秉性与开物成务、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例如:自孔子提出“人能弘道”、“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之后,“内圣外王”的思想,“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大同”的理想,遂成为历代士人追求的目标。
3、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人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诚明合能”是要使人的心性修养与人我的和谐、对天地自然的顺应都融洽为一,以培养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把品德、精神逐层提升至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够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
负面影响
1、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够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
2、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
3、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
4、“心性之学”重体悟,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1、中国长期属于封建社会,大多以小资产阶级为主要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农
耕经济观念根深蒂固。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顺利发展
2、封建势力太强,统治者重农抑商,战乱,束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产
生。
4、社会经济过早成熟,即与西欧社会相比,许多到西欧中世纪末才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
在中国却早已出现,古已有之
5、自然经济深入人心,没有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没有高度发展的生产科技作
为其发展条件。
孔子的教育思想
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2、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3、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4、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5、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二十四孝
1、孝感动天、
2、戏彩娱亲、
3、鹿乳奉亲、
4、百里负米、
5、啮指痛心
6、芦衣顺母
7、亲尝汤药
8、拾葚异器
9、埋儿奉母十、10卖身葬父11、刻木事亲12、涌泉跃鲤13、怀橘遗亲14、扇枕温衾15、行佣供母16、闻雷泣墓17、哭竹生笋18、卧冰求鲤19、扼虎救父20、恣蚊饱血21、尝粪忧心22、乳姑不怠23、弃官寻母24、涤亲溺器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有哪几次
一次是从汉到唐几百年间,南亚印度佛教文化的传人;
一是从明清之际到近现代,欧洲西方文化的传人。这两次中外文化交汇的影响之大,足以构成划分中国文化史分期的重要界碑。
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
2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而儒学造就了大量的人才。
3 儒学的思想是仁政,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
4 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而儒学为统治阶级所用,为其打击其他学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5 宫廷儒学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一步促进了儒学的峰起。儒学诞生于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年代,儒学与其他学说既对立又互补,相反相成,互相激荡,从而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由于儒学思想的精华,更是促进了后代多家思想的兴起,崛起一股股新的文学思潮。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之后又有多人接力将其发扬,首先是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然后是荀子,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带有一定法家的思想。
接下来在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学第一次成为整个中国的正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