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体液免疫
①胰岛细胞胞浆自身抗体( ICA);
②胰岛素自身抗体(IAA);
③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GAD65);
④胰岛抗原2(IA-2)
B、细胞免疫 1)免疫系统激活 2)免疫细胞释放各种细胞因子
3)胰岛β细胞损伤
4.自然史:遗传易感性个体
触发事件
免疫异常
临床 DM
胰岛β细胞数目 减少甚至丧失
管病变又一重要表现,失明的主要原因。按眼底
改变可分为六期,两大类
Ⅰ:微血管瘤,出血
背景性视网膜 病变
Ⅱ:微血管瘤,出血并有硬性渗出
Ⅲ:出现棉絮装软性渗出
Ⅳ:新血管生成,玻璃体出血
增殖性视网膜病 变(PDR)
Ⅴ:机化物增生 Ⅵ: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失明
(3)其他
心脏微血管病变和心肌代谢紊乱可引起
心肌广泛性坏死等,称为DM心肌病,可诱发心
2.环境因素:
1)病毒感染 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已知1型
DM发病有关的病毒有柯萨奇B4病毒、腮腺炎病毒、风 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脑炎心肌炎病毒等。病毒感染 可直接损伤胰岛β细胞;也可能损伤胰岛组织后,诱 发自身免疫反应,进一步损伤胰岛组织引起DM。 2)化学毒性物质和饮食因素:
3.自身免疫:
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
遗传、环境因素可加重胰岛素抵抗。
β细胞分泌缺陷:
①胰岛素分泌量的缺陷
②胰岛素分泌模式异常:
3、 glucotoxicity &1ipotoxicity 高血糖和脂代谢紊乱可进一步降低胰岛素敏感 性和损伤胰岛β细胞功能,分别称为“葡萄糖毒性 ” 和“脂毒性”,是糖尿病发病机制中最重要的 获得性因素。
一)代谢紊乱综合征: 1.血糖升高→渗透性利尿→多尿→口渴和 多饮。 2.血糖升高→ 蛋白质合成减弱、脂肪消耗 增多→乏力、体重减轻→多食 遂形成典型的“三多一少”表现。
T1DM与T2DM的区别
TIDM T2DM
起病急缓
发病年龄 体型 症状(三多一少) 胰岛素测定

青少 偏瘦 明显 缺乏
缓慢
中老年 肥胖 相对轻 正常、高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引 言
糖尿病是一个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
2世纪,《黄帝内经》中就记载过“消渴症”
这一病名。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
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在夏秋两季,患者的小便有时招苍蝇。
公元2世纪,Cappadocia Aretaeus对糖尿病作了如下 的描述:“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痛苦,在人类中并不 常见,患者溶化的肌肉和肢体流入尿中。病人不能停止小 便,尿流不止,就如同开厂闸门的渡槽。病人的生命是短 暂的、不愉快的、十分痛苦的。患者将不停地饮水,但是 这与大量的尿液不成比例,并且引起更多的排尿。人们无 法控制这些病人的饮水或小便。如果让这些病人禁水片刻, 他们的嘴会变得非常炙热,身体会变得干枯,内脏好象会 被烧焦;病人会反复出现恶心、疲劳、烦渴,过不了多久, 就会死亡。”
Ⅳ期:临床肾病,尿蛋白逐渐增多,AER>200
ug/min,即尿蛋白排出量>300mg/24h,相当于尿蛋
白总量>0.5g/24h,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有浮肿和
高血压,肾功能逐渐减退 Ⅴ期:尿毒症,多数肾单位闭锁,AER降低,血 肌酐,尿素氮升高,血压升高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常见于病史超过10年的病人,为糖尿病微血
素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病因、发病机制和自然史
一、T1DM:绝大多数1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 性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 病过程。某些外界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 性个体,激活T淋巴细胞介导的一系列自 身免疫反应。
糖尿病不是遗传病!
1.多基因遗传因素: 主要包括IDDM1/HLA、 IDDM2/INS 5’ VNTR、 IDDM3~13和IDDM15等 ; IDDM1、IDDM2分别构成T1DM遗传因素 的42%和10%,为IDDM的主效基因。 1型DM 患者具有多个易感基因,但是 这些易感基因有地理和种族的差异,且易 感基因相关位点间发生相互作用。
概述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 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 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导致组织器官 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 严重或应激时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高血糖高渗状态等。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糖尿病不是单一疾病,而是复合病因引起
2.微血管病变 微血管是指管径在100μm以下的毛细血管及微
血管网
微循环障碍、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DM微血管
病变的典型改变。
(1)糖尿病肾病:
常见于病史超过10年的病人,是
T1DM的主要死亡原因。在T2DM,其严
重性次于冠心病和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
病变。
3种病理改变: ①结节性肾小球硬化症病变,有高度特异性 ②弥漫性肾小球硬化型,最常见,对肾功能
但尿糖阴性不能排除DM的可能。
2.血糖测定:
血糖升高是诊断DM主要依据; 血糖测定又是判断DM病情和疗效的主要指标; 正常值:静脉血糖3.9~6.1mmol/L
3. OGTT(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
应在清晨空腹进行,成人口服。75g无
水葡萄糖或82.5g含一分子水的葡萄糖,溶
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人群所有 原因的死亡增加1.5~2.7倍,心血管病的死 亡增加1.5~4.5倍,失明高10倍,下肢坏疽 及截肢高20倍;此外,糖尿病肾病是致死性 肾病的第一或第二位原因。
1.大血管病变:与非DM病人相比,发生A硬 化症相对高,发病年龄轻,病情进展也较快。 DM性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及其与DM代谢 紊乱之间的关系未完全明了,已知动脉粥样硬 化的某些易患因素如肥胖、高血压、脂质及脂 蛋白代谢异常在DM人群中的发生率均高于相应 的非DM人群
B、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
1.母系遗传 2.发病早,B细胞功能逐渐衰退,自身抗体阴性; 3.消瘦体型; 4.伴有神经性耳聋或其他神经肌肉表现
妊娠期糖尿病
定义:妊娠过程中初次发现的任何程度的糖耐量 异常; GDM不包括妊娠前已知的糖尿病患者
DM
分娩6W后再评价
正常人
[并发症]
(一)急性严重代谢紊乱:DKA、高血糖高渗状态 (二)感染性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疖、痈、 真菌、脓毒血症,皮肤真菌感染,如足癣也常见。 DM合并结核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患者多。结核易播 散,形成空洞,且下叶病灶也多见,尿路感染以肾 盂肾炎和膀胱炎最常见,多见女性患者,反复发作 可转为慢性。
(三)慢性并发症 可遍及全身。并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其发生、发展与糖尿病发病年龄、病程长 短、代谢紊乱程度和病情相关。
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认 为与遗传易感性、胰岛素抵抗、高血糖、氧 化应激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影响有关。此外, 直接或间接因素尚包括:胰岛素、性激素、 生长激素、儿茶酚胺等激素水平异常;脂代 谢异常、脂肪细胞的内分泌和旁分泌功能变 化;低度炎症状态、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 血液凝固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异常等。
的综合征,是包括遗传及环境因素在内的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快速增加
我国城市人口中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在进行
年龄标准化校正之后已达9.7%,由此推测中国
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9240万。
糖尿病是引起肾功能衰竭第一位原因,全
国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因病死 亡人数的80%以上。


2型糖尿病的发病正趋向低龄化,儿童 中发病率逐渐升高。 糖尿病已成为发达国家中继心血管病 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 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
生问题。
糖尿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
1.肿瘤
2.心血管疾病
3.糖尿病
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分型]
1. 1型糖尿病(β 细胞破坏,常引起胰岛素绝对不足) IDDM , Ⅰ 2. 2型糖尿病(从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不足到 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 NIDDM , Ⅱ 3.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4.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
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3.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主要由微血管
病变及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以致山梨醇增多等所 致。 1)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A 伴随严重DKA、高血糖高渗状态或低血 糖的神经系统症状; B 缺血性脑卒中 C 脑血管硬化等导致痴呆。
2)周围神经病变:通常为对称性,下
肢较 肢为重。病变进展缓慢,分布如袜 子或手套状,伴麻木、刺疼、灼热如踏 棉垫感。有时伴痛觉过敏,随后有肢痛、 呈隐痛、刺痛。
4、自然史
肥胖
IGT*
糖尿病
餐后血糖
症状性高血糖
血浆葡萄糖 (mg/dL)
β-细胞 功能 (%)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250 200 150 100 50 0 -15
空腹血糖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水平
-10
-5 0 5 10 15 糖尿病病程(年) 20 25 30
[临床表现]
面粉制作后的馒头)后,血浆胰岛素在
30min~60min上升至高峰,达到5~10倍,3~4h 恢复到基础水平。正常人空腹基础血浆胰岛素水 平约为范围为35~145pmol/L.
2.C肽释放试验 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方
法同样。其高峰是基础值的5~6倍。正 常人基础血C肽水平为400pmol/L。 1) C肽和胰岛素以等分子数从胰岛素β 细胞生成及释放; 2)不受外源胰岛素和胰岛素抗体影响, 故较准确反映β细胞功能。
于250~300ml水中,5~10分钟内饮完, 空腹及开始饮葡萄糖水后2小时测静脉血浆 葡萄糖。
4.糖化血红蛋白A1和糖化血浆蛋白测定
1).糖化血红蛋白A1(GHbA1)为血红蛋白中2
条B链N端的缬氨酸与葡萄糖非酶化结合而成。 其量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 且呈不可逆反应 GHbA1高低与病情控制不良程度相关 GHbA1测定可反映取血前8~12周的血糖情况
2型糖尿病占93%以上。
四氧嘧啶、STZ
妊娠糖尿病
OGTT:我国多采用75g糖耐量试验。 空腹 5.6mmol/L, 1小时 10.3mmol/L 2小时 8.6mmol/L 3小时 6.7mmol/L。
[病因、发病机制和自然史]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 明。糖尿病不是单一疾病,而是复合病 因引起的综合征,是包括遗传及环境因
3)植物神经病变
也较常见,并可较早出现,影响胃肠、心血管、 泌尿系统和性器官功能,临床表现有瞳孔改变和排 汗异常,胃排空延迟。体位性低血压,持续性心动 过速等等
4.糖尿病足
定义: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 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实验室检查]
一)糖代谢异常严重程度或控制程度的检查 1. 尿糖测定:尿糖阳性是诊断DM的重要线索,
二、2型DM:
2型DM有更强的遗传性和环境因素并呈 显著的异质性。
1.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多基因异常的总效应
环境因素:包括人口老龄化、营养因 素,体力活动不足,都市化程度,子宫内
环境以及应激等.中央性肥胖。
2.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分泌缺陷 IR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肌肉
2).果糖胺(FA):人血白蛋白也与葡萄糖发生非酶 催化的糖基化反应而形成。
其形成的量与血糖浓度有关
正常值为1.7~2.8mmol/L
由于白蛋白在血中浓度稳定,其半衰期为19
天,故FA测定可反映DM病人近2~3周内BS总的水平
二)胰岛β细胞功能检查
1. 胰岛素释放试验
正常人口服75g葡萄糖(或100g标准
影响大,但特异性较低
③渗出性病变,但也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和 慢性肾盂炎,故特异性不高
5期肾脏损害:
Ⅰ期: 糖尿病初期,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 率升高,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扩张,肾小球内压增加 Ⅱ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尿蛋白排泄 率(AER)多数在正常范围,或呈间歇性增高,(如运 动后) Ⅲ期:早期肾病,出现微量蛋白尿,即AER持续在 20-200ug/min(正常人<10ug/min)
胰岛素抗体
自身抗体
(﹢﹢﹢)
(﹢﹢﹢)
(-)
(-)
需要用胰岛素wk.baidu.com
必须
一般不需要
某些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特点
A、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 MODY的特点:
1.诊断糖尿病时年龄小于25岁;
2.至少五年内不需要用胰岛素;
3.无酮症倾向;
4.空腹血清C肽大于等于0.3nmol/L,葡萄糖刺激后大于等
于0.6nmlol/L 5.有3代或3代以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