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球物理与海底构造学 (13)

合集下载

地质学一级与二级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大纲2010-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质学一级与二级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大纲2010-中国科学院大学

一级学科课程地质学(0709)二级学科课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070901)二级学科课程地球化学(070902)二级学科课程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070903)二级学科课程构造地质学(070904)二级学科课程第四纪地质学(070905)地质学一级学科(070901)课程大纲大纲编号:S070900XJ001高等构造地质学Advanced Structural Geology课程属性: 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 40/2预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为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和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适当浓缩了传统构造地质学教科书的基础知识部分,重点增加了当前国际固体地球科学研究前沿问题所需要的新知识内容,介绍了一些当前国际国内研究热门课题的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概念,增加了部分实用知识内容和研究实例讨论,并尽量使狭义构造地质学知识向固体地球科学的相关学科进行扩展和衔接,同时注重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培养跨学科人才打好知识基础。

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板块构造基本理论;构造地质学专题;定量研究构造变形的基本方法-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基础;碰撞造山带基本理论和实例分析。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并能解决实际构造地质问题,为将来开展固体地球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内容提要: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板块构造学基础1.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与发展2.板块构造地质学基本理论第三章:构造形迹与成因-几何学与运动学1.原生构造:沉积构造,接触关系,沉积构造与变动构造之比较2.线理:类型,成因,a线理和b线理3.劈理:破劈理,褶劈理,板劈理,片理;成因分析4.节理:类型,成因,与其它构造关系第四章构造岩基本问题1.基本类型2.构造岩类型3.构造岩特征第五章逆冲推覆构造1.几何结构:叠瓦式(前展式和后展式),双冲构造(duplex)2.组合型式:背冲,对冲,楔冲; 倾向腹陆式双冲构造(hinterland-dipping duplex), 背形堆垛构造(antiform stack duplex), 倾向前陆式双冲构造(foreland-dipping duplex)3.逆冲作用控制下的褶皱作用:断湾褶皱,断展褶皱,断滑褶皱,及其构造环境4.逆冲推覆构造发育的主要构造环境第六章韧性剪切带1. 基本类型和几何特征2. 糜棱岩的特征和鞘褶皱3. 剪切指向的判定和总位移量的测定第七章伸展构造和变质核杂岩1.伸展构造类型2.低角度正断层及最大有效力矩准则3.拆沉作用4.变质核杂岩5.伸展构造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第八章走滑构造与转换断层1.走滑断层特征和类型2.走滑断层不同部位的应力状态3.走滑拉分盆地、走滑挤压盆地、花状构造、牵引构造4.走滑断层与转换断层的区别第九章碰撞造山带1.造山带的概念与研究历史2.造山带的成因类型3.造山带构造样式与大地构造相4.造山带研究实例第十章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基础1.基本原理2.常用测量方法3.应用实例主要参考书:1.朱志澄主编1999, “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武汉2.J. H. Davis and S.J. Reynolds, 1996, Structural Geology of Rocks andRegions.John Wiley and Sons, INC., New York.3. D. Robert and Jr. Hatcher, 1995, Structural Geology -Principle,Concept, andProblem. 2nd Edition. Prentice Hall, Enlewood Cliffs, New Jersey.4.Hobbs B.E., Means W.D. and Williams P.F., 1976, An Outline ofStructuralGeology,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Canada. 刘和甫吴正文等译, 1982, 构造地质学纲要, 石油工业出版社. (显微构造、中尺度构造、大地构造,应力和应变分析等均作了概括介绍)。

海洋地理学案海底地形

海洋地理学案海底地形

第一讲海底地形第一课时地球上的海洋本讲考点1.水半球和陆半球2.海底地形:(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1)表中给出了海洋和陆地面积在南北半球的百分比。

陆地在____________半球较多,但是和海洋面积比较,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都是____________。

全球的海洋占全球面积的____________%。

(2)上图给出了海陆随纬度的分布,由图可以看出,除了____________地区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之外,在其余大多数纬度上的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这种随纬度分布的_________,正是地球上海陆分布的一个特点;而另一个特点就是海陆分布的____________。

例如,南极是陆地,北极是____________;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是____________集中的地方,而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却是____________连成一片。

(3)总结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二.地球上的海与洋1.海与洋对比:洋是海洋的主体,水面广阔,水深多超过3000米,海水温度、盐度等海洋要素一般不受陆地影响,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水温和盐度变化大。

2.四大洋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地中海、红海、黑海、北海、波罗的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

4.海峡和海湾(1)世界主要海峡(2)海湾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波斯湾等。

(3)世界主要海峡和海湾示意图三、海底主要地貌类型备注:大陆架与人类关系:为人类提供“舟楫之便,渔盐之利”,开采石油,开辟浴场。

海沟和岛弧相伴生,是世界上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带之一。

海岭(洋中脊)在三大洋彼此相连,具有全球分布的特点。

四.海底地形的形成----三个学说(阅读课本21—24页)1.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海底扩张说: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洋地质学

海洋地质学
太平洋近海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煤很丰富,深海盆地有丰 富的猛结核矿层(所含锰、镍、钴、铜四种矿物的金属储量比陆 地上多几十倍至千倍),此外海底砂锡矿、金红石、锆、钛、铁 及铂金砂矿储量也很丰富。
太平洋
洋底地形
(据E.J. Tarbuck,1987)
第一节 1942年前太平洋盆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
• 瑞典和丹麦的海洋学者都趁着战争岁月发展新的设备并计划环 球考察。瑞典信天翁号考察队在赤道太平洋做过许多新型的地 质观测,包括大规模的详细回声测深剖面以及首批活塞岩芯样 品,揭露沉积物的更新世历史。丹麦加拉底亚考察队专门在大 洋最深的海沟中,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捞样,并发现了出乎意 外的生物化石。
各大洋面积、体积和平均深度
边缘的安山岩及 花岗闪长岩
少量
大量源于岛 弧的沉积物
红层
大洋盆地演化旋回中的各个阶段图
Ⅳ Ⅴ Ⅵ
威尔逊旋回对大陆构造分析的意义
●一个威尔逊旋回2亿年,意味着相邻的大陆在相同时限内发生 过大致相同幅度的水平运动,从而它所经历的自然地理环境、 距离特定板块边界的远近、以及由此导致的深部热体制、地壳 结构也必然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中太平洋值勤的美国军舰 凯普-约翰逊号 指挥官。记录测深 剖面,发现 “平顶海山”(guyot) 海底山脉。1946年发表文 章,提出是已沉没到1~2公里深处的古代沉溺岛屿。对其后几 年的许多地质勘探均有不少影响。
• 战争发展导致了马绍尔群岛北部的原子弹试验。试验涉及到对 海洋地质学的详细研究以及用地球物理技术和直接钻探法对珊 瑚环礁厚度进行测定。获得与许多地质问题有关的关键性资料, 显著地增加了海洋地质人员和设备的数量,对进一步持久的勘 探则永远有用
加利福尼亚海域的测深记录曾由谢泼德和艾默里(1941)绘成 等深线并研究,取过大陆架和陆坡样品,海图标有很多海底峡 谷(submarine canyon、海脊(ridge)和海槽(trough)的显著地 形。

13.第十三章 海洋及湖泊的地质作用

13.第十三章 海洋及湖泊的地质作用

退流(底流)
进流
岸流
波浪到达岸边后会形成方向不同的三种岸流:
进岸流 离岸流 沿岸流
在礁石海岸的较深水区,波浪突然受阻后,波长迅速 减小,波高急剧加大,形成拍岸浪。
波浪的折射现象


在岬角及海湾发育的海岸地带,波浪受海底 摩擦的影响,使波浪向海岸推进的速度产生 差异。在海湾处波浪运动速度较快,从而使 波脊线(波峰连线)弯曲,趋向与弯曲的海 岸平行,这种现象称波浪折射。 导致波能向岬角聚集,在海湾分散。
北戴河鸽子窝潮坪沉积
潮汐层理
潮汐层理
3)沙坝、沙嘴沉积 沙坝是由波浪运动产生的进流和退流迁移沙粒形成 的平行于海岸的长条状垄岗地形。高潮线附近的 沙坝称为沿岸堤,低潮线附近的称水下沙坝。 沙嘴是一端与海岸相连,一端伸入海中的沙质垄岗 地形。 通常是沿岸流携带沙粒从海岬部位进入 海湾时因水域开阔、流速下降,使所携带的沙粒 堆积下来形成的。尾部常呈弧形。
深海区,大于2000米的地带。
海洋的环境分区
大陆架 滨 海 浅海 大陆坡 半深海 大陆基 深海
3.海洋的剥蚀作用



海洋对海岸及海底岩石的侵蚀破坏作用称 海蚀作用。分机械侵蚀和溶解两种。 机械侵蚀主要是由于海水的波浪运动、潮 流等对海岸产生的破坏作用,具体又可分 冲蚀和磨蚀两种。 溶解是由于海水中含较多的CO2等溶剂,可 对海岸及海底岩石产生溶解作用。
(1)基岩海岸的海蚀作用
基岩海岸:由坚硬的、未经移动的岩石所 组成的海岸 坡度相对较大,潮间带窄
海岸线不平,多岬角和港湾。
基岩海岸海蚀地貌
基岩海岸由于其海底地形坡度大,海浪的能量未耗损,可形 成动能强大的拍岸浪,机械侵蚀作用十分强烈,是海蚀作 用最强烈的地区,常形成多种还是地貌。 激浪的强烈冲刷作用形成呈蜂窝状的圆形、椭圆形海蚀穴, 或是在海平面附近形成高度大致相同的凹槽,宽度大于深 度的称海蚀凹槽,深度比宽度大的称为海蚀洞。 冲入洞中的浪流及其对空气的压缩作用,可将洞顶击穿, 称为海蚀窗。 海蚀凹槽顶的岩石因下部掏空而不断崩塌,这样形成的悬 崖称为海蚀崖。

海底地形与构造隆升演化研究

海底地形与构造隆升演化研究

海底地形与构造隆升演化研究海底地形与构造隆升演化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海底地形和构造的观测和分析,可以揭示地壳变动的过程和机制,对于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以及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大部分的陆地都是由海域构成,而海底地形与构造是海洋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的重要内容。

海底地形是指海洋底部的地貌形态,包括海底山脉、海底沟、海底平原等。

构造是指地壳的形成和变动过程,包括地壳运动、地震活动、火山喷发等。

地质学家们通过对海底地形和构造的研究,能够了解地壳变动的规律和机制。

海底地形的形成主要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地壳运动受到地球内部的力学和地热作用的影响,通过板块运动和岩石圈的形成和变动,形成了地球上的地质构造。

海底地形的起伏变化主要是由板块运动造成的。

板块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分裂和聚积,形成了海山、海沟、大陆边缘等地质地貌。

构造隆升是指地壳上升的现象,也是地壳变动的一种表现。

隆升是地壳变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常常伴随着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隆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地壳内部的构造变动,另一个是地球的自转和地热作用。

构造变动是地壳内部的岩石和板块运动引起的,而自转和地热作用会导致地壳的膨胀和收缩,从而引起地壳的隆升。

海底地形与构造隆升演化的研究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研究人员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和技术,如地质勘探、地震探测、地球物理测量等,来获取地壳构造和地形的信息。

通过对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的分析,可以了解地质构造的演化历史,预测地震的发生和规模,以及探测地下矿产资源。

海底地形与构造隆升演化研究对于社会的意义是巨大的。

首先,它可以帮助预测地质灾害,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和规模。

其次,它对于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重要意义。

许多海底地形和构造是油气田的形成和富集的重要条件。

最后,它对于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有指导作用。

总之,海底地形与构造隆升演化研究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领域。

通过对海底地形和构造的观测和分析,可以了解地壳变动的过程和机制,对于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以及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有重要意义。

海洋地球物理学名词解释

海洋地球物理学名词解释

海洋地球物理学名词解释一、海洋地球物理学总论海洋地球物理学marine geophysics:研究地球被海水覆盖部分的物理性质及其与地球组成、构造关系的地球物理学分支学科。

海洋地球物理勘探marine geophysics prospecting:简称“海洋物探”。

通过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研究海洋和海洋地质的工作。

海洋地球物理调查marine geophysical survey:利用物理学方法和仪器,测量海底地球物理性质及其变化特征,从而得出海底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的调查方法。

海洋大地测量学marine geodesy:研究和确定海面地形、海底地形和海洋重力场及其变化的大地测量学分支学科。

海洋地质学marine geology:研究地壳被海水覆盖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地质学与海洋学的边缘分支学科。

研究内容涉及海岸与海底的地形、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大洋地质历史和海底矿产资源。

导航系统navigation system:覆盖全球的自主地理空间定位的卫星系统。

可以用小巧的电子接收器确定它的所在位置(经度、纬度和高度),并且经由卫星广播沿着视线方向传送的时间信号精确到10m的范围内。

接收机计算的精确时间以及位置,可以作为科学实验的参考。

多普勒极定位Doppler pole position:利用多普勒频移效应进行定位的方法。

多普勒导航系统Doppler navigation system:利用多普勒频移效应实现无线电导航的机载设备。

由多普勒雷达、天线阵列、导航计算机和控制显示器组成。

惯性导航inertial navigation:依据惯性原理,利用惯性元件(加速度计)测量运载体本身的加速度,经过积分等运算得到速度和位置,从而达到对运载体导航定位目的的工作。

海上定位系统marine positioning system:为船舶安全航行、海道测量、海洋资源勘探等提供精准定位服务的系统。

(完整)海洋地球物理研究现状课件演示文稿精品PPT资料精品PPT资料

(完整)海洋地球物理研究现状课件演示文稿精品PPT资料精品PPT资料
在海洋地拖球曳物式理调工查作和方研究式中:,可利用 OBS 监测天然地震,用于研究海底洋壳和地幔的速度结构以及海槽演化动力等;
东海陆架盆地、钓鱼岛隆褶带重力低-高平稳变化异常区
还可以进将行观不测同延系拓统高的度的发解射析电延拓偶处源理和,所接得的综合异常能更加真实地反映深部地质构造变化规律。 收器用同一根拖缆串联。观测 时将串联拖缆沿测线拖曳,使 得偶极源和接收器同步向前移 动。
十年快速发展起来的海底浅层声探测技术。(金翔龙,2007)
海洋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二维地震勘探、三维地震勘探、广角地震勘探、 以及多波地震勘探等几方面。根据不同的作业方式划分为:单船拖缆地震、双 船拖缆地震、深拖拽多道地震(DTAGS)、海底地震仪(OBS)、海底地震检波 器(OBH)、海底地震电缆(OBC)等类别。(柴祎等, )
“ 海底地震仪(OBS)是一种将检波器直接放置 在海底的地震观测系统。在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和 研究中,可利用 OBS 监测天然地震,用于研究海 底洋壳和地幔的速度结构以及海槽演化动力等; 也可利用海洋人工震源及 OBS 探测海底地质构造、 海底油气资源、确定海底的弹性参数、粘弹性参 数和各向异性参数等等。
海洋地球物理研究现状课件演示文稿
海洋地球物理技术的 发展
东海地球物理研究
海洋重力勘探 海洋电磁法勘探 海洋地震勘探 寻找海底冷泉
调查进展 构造区划 重磁场特征 地质解释
1-1
海洋重力勘探
“ 海洋重力测量是海洋区调工作的常规工作手段 之一,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测量数据分析重力异常分 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进而研究地质构造、地壳结构、 地球形态和勘探海底矿产等。 在海洋区调工作中, 以海洋重力测量为主, 在海 洋重力测量无法到达的勘测海区使用航空重力数 据和卫星重力数据作为补充。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1)、太平洋:面积最大,占地表总面积1/3,海洋表 1)、太平洋:面积最大,占地表总面积1/3,海洋表 面积的1/2;平均深度4028m,东西最宽达半个赤道。 面积的1/2;平均深度4028m,东西最宽达半个赤道。 海底地形以东部洋脊为主;东北部为洋盆, 海底地形以东部洋脊为主;东北部为洋盆,上有断裂 带;中部海山集中, 带;中部海山集中,群岛很多;北部和西部多岛弧、 海沟和边缘海。 2)、大西洋:面积占世界大洋面积1/4,平均深度 2)、大西洋:面积占世界大洋面积1/4,平均深度 3627m。海沟4个,最深9218m。洋脊横贯南北。赤 3627m。海沟4个,最深9218m。洋脊横贯南北。赤 道窄,分南北大西洋,海岸形态:南:平直无附属海; 北:迂回曲折,多岛屿、港湾和附属海。 3)、印度洋:面积占世界洋面积的1/5,平均深度超 3)、印度洋:面积占世界洋面积的1/5,平均深度超 过大西洋,平均3897m。最深7450m。“入”字型洋 过大西洋,平均3897m。最深7450m。“入”字型洋 脊:由南而北扩张速度减小。 4)、北冰洋:面积最小,水深最浅,平均1200m。有 4)、北冰洋:面积最小,水深最浅,平均1200m。有 人称其为北极地中海。具有世界上最宽的大陆架: 1000km。 1000km。 5)、南大洋:南纬45度至南大陆间的广阔水域;具有 5)、南大洋:南纬45度至南大陆间的广阔圈层结构
1、结构: 1、结构: 外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内圈: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平均厚度15km,陆地较厚,平 地壳:平均厚度15km,陆地较厚,平 均33km,主要硅铝质(花岗岩);海 33km,主要硅铝质(花岗岩);海 洋很薄,平均6km,为硅镁质(玄武 洋很薄,平均6km,为硅镁质(玄武 岩)。 地幔:质量和体积分别占67.6%和 地幔:质量和体积分别占67.6%和 83%,由铁、镁、硅酸盐物质组成 83%,由铁、镁、硅酸盐物质组成 地核:相当于铁陨石;液体外核;固 体内核 软流层:该层地震波明显降低,成为 一个低速层。

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在海洋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在海洋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在海洋地质研究中的应用海洋地球物理调查是指利用物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海洋中的物理特征进行观测和研究的一种科学探测活动。

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广泛应用于海洋地质研究中,通过对海洋中的地质现象和过程进行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揭示海洋演化历史、构造特征以及资源分布等方面的信息。

首先,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在海洋地质研究中起到了深入探索地下结构的作用。

通过地震勘探技术,可以探测出地壳和上部地幔中的地震波反射和折射情况,从而揭示海洋地质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

例如,通过海洋地震勘探技术,我们可以了解到奥陶纪末至志留纪初发生的北山运动在东华山地区形成了一系列断裂构造,这为研究该区域的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在海洋地质研究中还可以用于研究海底地貌和沉积物的分布。

通过声学、电磁和重力磁力等方法,可以获得海底地貌的高精度拓扑图,了解海底地势特点以及地壳的构造特征。

同时,通过采集和分析海底沉积物的数据,可以推断出海洋环境的演化过程,以及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对海底沉积物的影响。

例如,利用海底重力磁力调查技术,科学家们在西南印度洋发现了巨大的新生火山中心,这一发现揭示了海底火山活动与板块构造和海洋生物演化的关系。

此外,海洋地球物理调查还可以用于探测地下油气资源。

通过声学、磁力和电磁等方法,可以对海底下的油气藏进行勘探,从而准确评估其储量和分布情况。

这不仅有助于国家制定合理的海洋资源开发策略,还为相关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例如,中国南海北部的珠江口盆地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大型油气勘探区,通过海洋地震勘探技术,可以对其油气资源进行准确地探测和评估。

此外,海洋地球物理调查还在海洋地质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声学和电磁等方法,可以获取海底构造特征和地壳活动的信息。

利用地球物理调查技术,科学家们发现了南大洋磁盖系列局域扩张的证据,从而提出了板块构造的新概念。

此外,地球物理调查还可以揭示海洋中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的信息。

七年级海底地图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海底地图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海底地图知识点归纳海底地图是指海洋底部及其下方地壳、地幔的地形、地质构造和测量资料等的总称。

本文将对七年级海底地图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海洋地壳的组成海洋地壳和陆地地壳具有不同的构成。

海洋地壳主要由较重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而陆地地壳则主要由轻质的硅铝酸盐类矿物组成。

海洋地壳由海底扩张中心向两侧逐渐变老的方式形成。

二、海底地形的特点海底地形是表现海洋底部高程和形态的地貌系统,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地形变化复杂海底地形的变化情况十分复杂,主要受地球板块运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

2. 深海平原广阔深海平原是海底地形中面积最大的类型,平均海深约为5,000米左右。

3. 海底山脉连绵不断海底山脉是海底地形重要的构成部分,其长度往往上千公里,高度数百至数千米。

其中最长最高的是太平洋中脊。

三、海底热液和冷泉海底热液和冷泉是海底地形中的两大特殊现象,分别产生于海底中脊与洋沟两个区域。

热液是由地球内部热能和化学能的表现形式,而冷泉则与地下水的富集有关。

海底热液和冷泉的发现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和海洋化学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四、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海洋地球物理勘探主要用于研究和探测海洋地壳及其下方地幔的形态、构造、物质成分和物理结构等地球物理性质。

属于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方法主要包括声学、磁学和重力测量方法。

五、海洋航行定位海洋航行定位主要是利用卫星导航技术和设备,在大洋中准确地确定船只的位置与航向,从而保证海洋航行的安全和成功。

常用的卫星导航系统有GPS、GLONASS和伽利略,其中GPS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系统。

总之,在七年级的海底地图学习中,以上提到的知识点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同学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海底地质和地形特点,提高自己的地理水平,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海洋地质学知识点详细概括

海洋地质学知识点详细概括

海洋地质学知识点详细概括海洋地质学知识点详细概括1.锰结核⼴泛分布于什么位置?这⼏年国际⼤洋钻探计划发现的深海⾦属矿产之⼀的锰结核⼴泛分布于深海盆内。

2.属于深海底⾦属矿产之⼀的海底热液在什么部位出现?属于深海底⾦属矿产之⼀的海底热液⼀般沿增⽣板块边缘和构造带以热泉、间歇泉、喷⽓孔和渗透海底熔岩的形式活动。

3.“⿊烟囱”、“⽩烟囱”是怎么回事?1979年美国科学家在⽔深2700 m的东太平洋海隆直接观察到发⽣在深海底的奇观—“⿊烟囱”和“⽩烟囱”。

“⿊烟囱”是发⽣于洋壳内因地球内热作⽤于渗⼊海⽔后形成的海底热流,海底热流内含有⼤量的硫化物,很适合嗜流⽣物的⽣长,因此在“⿊烟囱”周围发现了美丽的⽩虾⽩蟹。

⽽⽩烟囱中的微粒主要为⾮晶质SiO2成分和少量Fe、Zn硫化矿物。

4.美丽的“⿊烟囱”通常出现在什么部位?美丽的“⿊烟囱”通常出现在洋中脊轴附近。

洋壳内热液的循环作⽤与离开洋中脊的远近有关,距中脊轴越来越远,洋壳内的热液循环作⽤就会逐渐变弱。

5.当前制约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因素主要是什么?当前制约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因素主要是资源的可利⽤性和可采性、经济合理性和对环境影响的预测。

6. 海洋油⽓开发包括哪三个⽅⾯的内容?海底油⽓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

海洋油⽓⽣产过程可包括三个⽅⾯的内容。

⾸先是海底油⽓资源的勘探,常⽤地震波的⽅法来寻找海底油⽓矿藏。

其次是海底油⽓的开采,这主要是通过钻井平台进⾏。

最后是海洋油⽓的输送,⼀种是由船舶运输,另⼀种是海底管道运输。

海底油⽓的勘探、开采是⼀项⾼投资、⾼技术难度、⾼风险的⼯程,国际合作和⼯程招标是可⾏⽅式之⼀。

7.现代海洋地质调查技术有哪些?研究进⾏海洋地质学调查勘测的各种技术⼿段.⼤体可分为三部分:常规海洋地质调查技术、专项调查研究技术和地球物理测量.属第⼀类的有:地质取样、现场观测、遥感遥测技术、剖⾯仪、例扫声呐、海底照像和电视等;专项调查⼿段包括深海钻探、潜深观测等;地球物理调查包括地震、重⼒、磁⼒和热流等项调查.114.海洋地质调查⽅法有哪些?(⼀)海底地形地貌测量1、回声测深(单、双频)2、多波束测深(三维海底⽴体地形图)3、旁侧声呐扫描(⼆维海底平⾯地形图)(⼆)海底地层探测1、声学地层剖⾯仪(浅、中、深)地层厚度、层理结构和地层中异常埋藏体(浅层⽓、断层、埋藏古河道)2、地震勘探(单道、多道、三维)震源(⽓枪和电⽕花)和接收系统(接收器、放⼤器和记录仪)3、海底地震观测(三)重⼒测量根据重⼒异常值推算具有异常密度的地质体及密度变化界⾯的形状和埋藏深度。

地球物理方法在海洋研究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方法在海洋研究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方法在海洋研究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和表层物理现象以及它们与地球其他部分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通过观测和分析地球内部和表层的物理特性,揭示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岩石组成、地壳运动等重要信息。

在海洋研究中,地球物理方法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海洋的特性和过程。

本文将介绍地球物理方法在海洋研究中的应用。

一、声学方法声学方法是通过声波的传播和反射来研究海洋的物理特性。

在海洋中,声波的传播受到海水的声速、密度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测量声波在海洋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特性,可以推断海洋的温度、密度分布,进而得到海洋的运动和环境变化等信息。

例如,声学方法可以用于海洋中水团的识别和划分,帮助研究海流运动和海洋的热盐分布。

二、磁学方法磁学方法是通过测量地球磁场的变化来研究海洋中的物理现象。

地球拥有一个巨大的磁场,而海洋中的磁场受到地球磁场和海底磁性物质的影响。

通过在海洋上测量磁场的变化,可以推断海底磁性物质的分布和性质,进而研究海底的构造和地壳演化。

磁学方法在海底扩张构造、板块运动等方面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重力方法重力方法是通过测量地球重力场的变化来研究海洋中的物理现象。

地球的重力场受到地壳的形状和密度分布的影响,而海洋中的水体和海底地质结构等也会对重力场产生影响。

通过在海洋上测量重力场的变化,可以推断海洋的深度、地壳下的构造和重力异常等信息。

重力方法在研究海底地形、地壳厚度以及地壳的密度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电磁方法电磁方法是通过测量地球电磁场的变化来研究海洋中的物理现象。

地球的电磁场受到地球内部物质的电导率、磁导率等特性的影响。

海洋中的水体和海底地质结构也会对电磁场产生影响。

通过在海洋上测量电磁场的变化,可以推断海洋的电导率及其分布,进而研究海洋的地质结构和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运动等。

总结起来,地球物理方法在海洋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声学、磁学、重力和电磁等方法,在海洋中测量和分析各种地球物理特性,可以揭示海洋的结构、运动和环境变化等重要信息。

第三章海底构造

第三章海底构造

24
4、大陆漂移过程
联合古陆
2亿年前的联合古陆: 北面:劳亚古陆——包括北美、欧洲、亚
洲(阿拉伯半岛和印度不在其内) 南面:冈瓦纳大陆-南半球诸大陆(南美、
非洲、印度、阿拉伯半岛、澳大利 亚和南极洲)
4
3.1 洋壳起源与大陆漂移
4、大陆漂移过程
三叠纪 180Ma
侏罗纪 135Ma
3.1 洋壳起源与大陆漂移
上升的山脉剥蚀夷平 ,活动性减弱,准平原化
稳定 地台
地壳上稳定的,自 形成以后不再遭受 褶皱变形的地区
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
北美中部平原·
盖层
角度不整合
基底(变质深的为
结晶基底,变质浅 的为褶皱基底)
3.1 洋壳起源与大陆漂移
2、大陆漂移学说 活动论的演化
泰勒(F. B.Taylor 1910) 魏格纳(A.Wegener 1912) 基本论点:大陆是主动、水平活动的,
19 a. 古生代冰川现在所标示的移动方向
b. 恢复古大陆后的冰川移动方向
3.1 洋壳起源与大陆漂移
20
3、大陆漂移的主要证据——(3)古气候
3.1 洋壳起源与大陆漂移
21
3、大陆漂移的主要证据
(4)古生物及其变异——
早在1912年,古生物学研究就
发现某些在特定时代出现于地
球上的具有亲缘关系的生物种
类,其遗骸被发现于目前被大
洋完全隔开的地点,从而提出
大陆是否曾有连接这个尖锐的
科学问题(陆桥学说)。
3.1 洋壳起源与大陆漂移
22
3、大陆漂移的主要证据
(4)古生物及
其变异——如果按
大陆漂移学说,把
大西洋两岸拼接起

海洋地质学复习(第三章洋壳起源与海底构造)

海洋地质学复习(第三章洋壳起源与海底构造)
异常强度约400伽玛左右; 定向性:平行洋脊,显著定向;
对称性:以洋中脊为轴,对称分布;
全球性。
B.磁异常成因 瓦因-马休斯假说:海底磁异常条带,是在正反向交替的地磁场中,形成交替磁化的玄武岩条带而产生的 C.海洋沉积物的磁性 灵敏磁力仪测定表明正反向磁化段在沉积岩芯中交替出现。证实地磁场的频繁倒转,同时证明海底是扩张运动的,地球表层存 在大规模水平运动。 2.深海钻探 1)洋壳很年轻且对称于大洋中脊轴分布 2)洋壳层沉积厚度与层序对称于大洋中脊轴分布
4. 岩石圈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最有可能的是地幔物质对流 6.简要论述两个板块边缘的类型和各自的特点。 一离散型-拉张
?主应力:拉张。 ?离散型板块边界的特征是:①往往伴有很高的热流值。由于新增生的岩石圈厚度很 小,故②地震震源极浅,③发生的地震以正断层型为主,④地震集中在极狭窄的地带,一般不超过20 km。⑤加之新生岩石圈 的强度较低,所以发震频率低,震级小,大多地震在5级以下,最大震级也不会超过7级。 1 大陆裂谷(东非裂谷) 2 洋中脊裂谷(红海) 二会聚型-挤压
不仅是震源分布带,而且是岩石圈板块插入地幔中的板块实体,代表板块俯冲的形迹,为板块的俯冲带(消减带)。
四种不同俯冲类型: 1. 洋-洋俯冲型:西太平洋俯冲带 2. 洋-陆型(无边缘海)俯冲:发生于大陆之下,南美西海岸 3. 洋-陆型(带边缘海盆)俯冲发生在靠近洋陆边界的地方,沟弧盆体系,日本岛弧
4. 陆-陆碰撞,两板块接触发生特殊形成浮出。印度与亚洲板块碰撞,陆内俯冲 与板块俯冲相伴生的地质现象主要有:
④浅源地震,地震带较窄,地震频度和震级明显比洋中脊为代表的拉张型边界大, 最大地震可达8.4级这可能是由于岩石圈厚度随着离开中脊轴部逐渐增大之故。这里⑤在地貌上表现为“地堑型”谷地,它不是一 条断层,而是长而平直的破碎带,宽十几公里到几十公里。 7.海-弧体系。 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形成的一组具有成生联系的构造体系。 比较典型的沟—弧体系自洋向陆分别是: (1)外缘隆起 (2)弧沟间隙:海沟、海沟坡折(非火山弧,第一弧,外弧)、弧前盆地、火 山弧(第二弧,内弧) (3)弧后区:弧间盆地、残留弧、不活动边缘盆地。 8.什么是俯冲带?与板块俯冲相伴生的地质现象主要有哪些? 两个板块相遇时,一个板块下插到另一相对被动的板块之下,这个下插板块就是俯冲板块。

海洋地质学 13第六章 海底底质类型及其分布

海洋地质学 13第六章 海底底质类型及其分布

钙质生物遗体沉降到海底堆积而成,主要分布在
热带和亚热深水大洋盆地的边缘部分;(3) 硅质
软泥——主要是由硅藻和放射虫遗体沉降到海底
堆积而成的软泥,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6.4 大洋盆地 1、大洋盆地沉积物的分类
39
大洋盆地沉积物的主要类型:(4)褐粘土——
生物源物质含量小于30%的岩石成因物质,主要分
杂堆积在一起:(1)俯冲洋壳刮削下来的
大洋沉积物;(2)来自陆坡的滑塌和重力 流沉积物;(3)来自岛弧火山活动的火山
碎屑沉积物;(4)正常的深海沉积物。
6.3 沟弧盆体系 1、海沟
7
混杂堆积——存在于海沟岛弧一侧,是在板块俯冲 作用下,不同时代、不同性质、不同来源的岩石或沉积
物,经过破碎作用和混杂作用所形成的无规则混合体。
6.3 沟弧盆体系 2、岛弧
14
碱性系列——以含较高的碱金属及有
关元素为特征,碱含量(Na2O+K2O)总值 可达5%~7%,甚至更大,大离子亲石元素 的含量极高,如Rb含量比拉斑玄武岩系列 高2个数量级,可达7.5×10-5~12×10-5。
岩石中的SiO2都不饱和,而且含有典型的
碱性长石和副长石。
混杂堆积是板块俯冲带或缝合带上强烈构造作用的
产物,是鉴别古板块消亡带的重要标志之一。
6.3 沟弧盆体系 1、海沟 增生楔状体——大洋板块表层的沉积物主要 是钙质软泥、硅质软泥和红粘土,板块移动至海 沟附近还接受浊流沉积。这些固结程度差的物质 在板块俯冲时被刮下来,与俯冲板块基底脱离, 加积于海沟向陆的侧坡上,形成增生楔状体。 组成:主要是混杂 堆积岩,另外有俯冲时 刮下的洋壳残块(蛇绿 岩套)等。
6.3 沟弧盆体系 2、岛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系
是国际通用的第二级地层单位,包括在一个纪时间内
所形成的地层。。
4. 统
是系的一部分,是国际通用的第三级地层单位,代表
一个世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统的名称往往只需在系的名 称前增加下、中、上等字样。系按三分法可分为下统、中 统和上统,如下泥盆统、中泥盆统、上泥盆统;按两分可 分为下统和上统,如下二迭统、上二迭统等。上述名称也
中生代Mz
白垩纪(K) -135Ma:我国东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剧烈,形
成丰富的金属矿产,气候干燥,内陆盆 地中出现红层,产岩盐、石膏
侏罗纪(J) -180Ma:除西藏、台湾等地外,其他地区已上升
为陆地。主要成煤时期,松柏、苏铁植 物繁盛,恐龙强盛,鸟类出现,我国东 部形成陆相含油层
三迭纪(T) -225Ma:华北为大陆,华南为浅海环境,恐龙发
华南为浅海。陆生植物开始发展,鱼类极 盛,腕足类珊瑚等发育。
志留纪(S) -440Ma:华北为陆地,缺少沉积。华南为浅海,珊瑚
笔石发育
奥陶纪(O) -500Ma:地势低平,海水广布,中奥陶世后,华北上
升为陆地。头足类、三叶虫、脆足类、笔石
等发育
寒武纪(ε ) -600Ma:
浅海广布,生物初步大量发育,三叶虫极 盛。我国西北地区有火山喷发
等,因地而异,主要反映沉积地区的特殊性,一般只适用于一
个地区。 岩石地层单位从大至小划分为:群、组、段。
1. 群
是依据构造环境变化的阶段性而建立的。是在相似构造环
境下形成的一套岩相较复杂的岩石组合,具有较大的厚度和较
广的空间分布。群与群之间常为区域性不整合,但也可以是连 但有的群不能分为组。 2. 组 是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也是地层表中描述的基本单位。
性构成。但组不一定都能分成段。
年代地层单位与岩石地层单位划分的依据不同, 不能将二者相混套用
地层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 地质年代单位 宇、界、系 统、阶 岩石地层单位 群、组、段 使用范围 国际性的 全国性的或大区域性的 地方性的
1.1 地球的基本知识
3.地球的历史和地质年代
二、地质年表及我国地史简况
大的年代地层单位。共分两个宇,即隐生宇和显 生宇。前者没有或只有细微的原始生命的遗迹, 如菌藻类、无壳的原生动物等等;后者则有大量 的门类众多的生命遗迹,即开始出现大量较高级
生物-无脊椎动物以后的阶段。
2. 界 是国际通用的第一级地层单位,包括在一个
代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例如:古生界、中生界、
新生界等。一个界可分为若干个系。
续的。群在地层划分中不是普遍使用的地层单位。群由组组成,
组的重要含义在于具有岩相、岩性和变质程度的统一性,或全
部由一种岩性的岩石组成,或主要由一种岩性的岩石组成,兼 有重复的夹层。其厚度从不少于一米到几千米。组的顶面和底 面可以是沉积间断面,也可以是连续沉积中岩性明显发生变化 的地方 3. 段 是组的再分,是小于组的地方性地层单位,常由单一的岩
可以叫做:泥盆系下统、泥盆系中统、泥盆系上统;二迭
系下统、二迭系上统。此外,第三系还分为两个亚系:下 第三系(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和上第三系(包括中
新统和上新统)。
5. 阶
是在一个期内所形成的地层,延续时间为300
万-1000万年。阶代表生物发展的较小阶段,所占 的时间也较短,因受各地区自然环境不同的影响, 所以全球是不一致的,仅表现为大区域内的一致 性,是全国性或大区域性的地层单位。一个统可
育,海生菊石繁盛。
古生代Pz
二迭纪(P) -270Ma:华北从此一直为陆地,为主要成煤期,华南
为浅海,晚期成煤。
石炭纪(C) -350Ma:华北海陆交替频繁,植物繁盛,为主要成煤
期。华南为浅海,下统也夹煤层。珊瑚、腕 足类、两栖类极盛。
泥盆纪(D) -400Ma:华北仍为陆地,遭受风化剥蚀,缺少沉积
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其中又以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
位应用更为广泛。
(一) 年代地层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是由某特定地质时间间隔内所形成岩层统一 构成的岩体。它代表地球历史某时间阶段内形成的全部岩层。
年代地层单位是国际性单位,在世界各国都是统一的,便于进
行世界性的地层对比与交流。 根据古生物发展的巨大变革、沉积环境的变化、岩浆作用 与变质作用的程度及所反映的地壳运动等因素,将地壳形成后 全部历史按时距长短划出不同的时间单位,即宙、代、纪、世、
1.1 地球的基本知识
3.地球的历史和地质年代
一、地质年代
地层分类及单位 对地层划分的侧重点和出发点不同,划分与确
定地层单位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1)根据岩性划分,称为岩石地层单位; (2)根据古生物化石划分,称为生物地层单位; (3)根据地层形成时间的统一性划分,称为年代地层单位。 此外,还有以电性、磁性、磁极性、地震、矿物、古气候、 地球化学成分等划分的地层单位。常用的有岩石地层单位、生物
地 质 年 代 表
我国地史简况
新生代Kz 第四纪(Q) 2- 3Ma:黄土形成,地壳运动强烈,华北、东北
有火山喷发。人类出现。
第三纪(R)
-70Ma:我国境内大陆轮廓基本形成,除西藏、
台湾等地外,皆为陆相沉积,晚期台湾 岛、喜马拉雅山系形成。哺乳动物和被 子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时期,并有 重要的合油层。
期。相应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分别称为:宇、界、系、统、
阶。
地质年代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 宙--------------------宇 代----------------界 纪----------系 世-----统
按时代早晚顺序把地质年代编年称为地质年代表
1. 宇
是在一个宙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它是最
边 缘 拗 陷 成 藏 组 合 组 合
-
内克 拗拉 陷通 成内 藏裂 组陷 合陆
-
和拗 古拉 隆槽 起克 带 成拉 藏通 组内 合台 地
-
巴楚、卡塔克地层小区奥陶系划分沿革表
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阶;如我国华北上寒武统
可分为:风山阶、长山阶、岗山阶等。
(二) 岩石地层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主要应用在那些地层地质年代不确定、不含 或少含化石的地区。是明显和一致的岩性特征统一组成的岩层 体。没有严格的时间概念,也没有对应的时间单位。 建立岩石地层单位的宏观标志,如岩性、厚度、接触关系
塔里木盆地形成演化阶段和构造层序划分
新生代陆 内前陆拗 陷盆地
(CIFB)
+
中生代陆 内拗陷+ 边缘前陆 拗陷盆地

(MIDB)
+
晚古生 代裂谷 +陆内边缘拗 陷盆地
(PRIB)
+
早古生 代裂谷+ 克拉通周缘前 陆盆地
(PICB)
塔里木盆地多期次构造变革和构造古地理格局变迁
挤 压 弱 挤 压 挤 压 伸 展 挤 压 伸 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