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ppt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考知识点学习课件PPT鱼我所欲也 《孟子》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考知识点学习课件PPT鱼我所欲也 《孟子》
4.对如何践行“义”,孟子主张舍生取义、保持本心。墨子的主张是什么?请结合链接材料的内容加以概括。(2分)
【链接材料】 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①者实壤,能欣②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选自《墨子·耕柱》)【注】 ①实壤:填充泥土。②欣:同“睎”,望,测量。
[答案] 要务实,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意思对即可。2分)
【参考译文】【链接材料】子硕问墨子说:“做仁义的事,什么是最重要的呢?”墨子说:“就好像筑墙一样,能筑墙的就筑墙,能填土的就填土,能测量的就测量,这样墙才可以筑成。做仁义的事也是这样,能谈论辩说的就谈论辩说,能解释经书典籍的就解释经书典籍,能做事的就做事,这样仁义的事才可以做成。”
[答案] 这种做法不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2020河南B卷]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4题。(共10分)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二者不可<zzd>得兼</zzd> 得兼:__________
同时得到
(2)<zzd>乡</zzd>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⑭是心:这种心。⑮丧:丧失。⑯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⑰羹(gēng):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⑱呼:没有礼貌地吆喝。⑲尔:用作后缀。⑳蹴(cù):踩踏。
㉑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㉒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㉓辩:同“辨”,辨别。㉔何加:有什么益处。加,益处。㉕为:为了。㉖奉:侍奉。㉗得:同“德”,感恩、感激。

文言文翻译PPT课件

文言文翻译PPT课件

课堂练习
1、翻译下面这段内容。 王元泽(即王雱,王安石的儿子)
数岁时,客有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
“何者是獐?何者为鹿?”雱实未识, 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 是獐。”客大奇之。
课堂练习 翻译下面这段内容。
王元泽(即王雱,王安石的儿子)
数岁时,客有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
“何者是獐?何者为鹿?”雱实未识, 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日饮食得无衰乎?
“孰与”也就是“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何……为”可译为“为什么……呢”
“得无……乎?”可译为“恐怕……吧”“莫非……吧”
课堂练习
1、翻译下面这段内容。 王元泽(即王雱,王安石的儿子)
数岁时,客有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 “何者是獐?何者为鹿?”雱实未识, 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 是獐。”客大奇之。
追亡逐北 追击逃亡北方的人。
字字落实
夫战,勇气也。
大丈夫打战,靠的是勇猛的力气。
追亡逐北 追击逃亡北方的人。
字字落实 删
夫战,勇气也。

大丈夫作战,靠的是勇猛的力气。
打战,靠的是勇气。
追亡逐北 换
追击逃亡北方的人。
追击败逃的人。
字字落实
留:凡 官职朝等代专、有年名号词、或人现名代、汉地语名也、
3、日饮食得无衰乎?
“孰与”也就是“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例如:
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1、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日饮食得无衰乎?
“孰与”也就是“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考知识点学习课件PPT之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考知识点学习课件PPT之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同“俱”,全、皆
4.增其旧<zzd>制</zzd> 制:______
规模
5.<zzd>属</zzd>予作文以记之 属:______________
同“嘱”,嘱托
6.予观夫巴陵<zzd>胜状</zzd > 胜状:____________ 胜:______
2.[“思考探究”第三题]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答案] 从全文看,本文写景、抒情、议论是融为一体的;具体而论,又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性,表现出写景的独立,和议论与抒情的融合。如第2段概写洞庭景物后,以“然则”一转,接以提问式的议论。第3段写洞庭风雨,第4段写洞庭春晴,后面都接以抒情。第5段以“嗟夫!”开头,表现出强烈的抒情色彩;然后又接以整段的议论,议论中含有抒情的色彩;最后又归于单纯而强烈的抒情,即“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写景与议论、抒情相互映衬,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果没有
二、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越<zzd>明年</zzd> 明年:________
第二年
2.属予<zzd>作文</zzd>以记之 作文:________
写文章
3.前人之述<zzd>备</zzd>矣 备:____________
完备,详尽
4.<zzd>薄</zzd>暮冥冥 薄:______
54古仁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55或: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56为:表现。 57以:因为。 58庙堂:指朝廷。
59其:表示推测,大概。60先:在……之前。61后:在……之后。62微:如果没有。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考知识点学习课件PPT醉翁亭记 〔北宋〕欧阳修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考知识点学习课件PPT醉翁亭记 〔北宋〕欧阳修

问题探究
统编教材思考题
1.[“思考探究”第一题]说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
[答案] 第1段,首先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然后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㉑寓:寄托。㉒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开。霏,弥漫的云气。 开,散开。㉓归:聚拢。㉔暝(míng):昏暗。
㉕芳:花。㉖发:开放。㉗秀:茂盛。
㉘风霜高洁: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㉙出:出现,显露。㉚四时:四季。 ㉛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㉜休:休息。
㉝伛偻(yǔ lǚ)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㉞绝:断绝。㉟临:临近,这里是“在……旁”的意思。㊱洌(liè):清。 ㊲山肴野蔌(sù):野味野菜。蔌,菜蔬。
㊳杂:错杂,交错。 ㊴陈:陈列,摆开。 ㊵酣:尽兴地喝酒。㊶非丝非竹:不在于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㊷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按照规定的杯数喝酒。㊸弈(yì):下棋。
㊹觥(gōng)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交错,交互错杂。㊺苍颜:苍老的容颜。㊻颓然:倒下的样子。㊼已而:随即,不久。㊽阴翳(yì):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㊾鸣声上下:指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①环:环绕,围绕。
②诸:众多,各。
③壑:山谷。
④尤:尤其,特别。

【2024四川专用】中考文言文专题-04-《答谢中书书》 课件(共42张PPT)

【2024四川专用】中考文言文专题-04-《答谢中书书》 课件(共42张PPT)

重点问题
4.“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 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 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 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2.四时俱备
四时:________四__季__________________
3.晓雾将歇
歇:_________消__散_________________
4.夕日欲颓
颓:_________坠__落_________________
5.沉鳞竞跃
沉鳞:________指__水___中__潜___游__的___鱼_____
文本理解 巩固训练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美景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 出了山水的奇绝,并表达了自己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的心愿。
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文本理解 巩固训练
4.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中“乱”“竞”的表达 效果。
㈠对比阅读《与顾章书》文言文,完成试题。(共12分)
4.下面语段【甲】和语段【乙】中的句子表现出两位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你如 何看待他们的这种处世态度?(4分)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这两句话体现了两位作者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处世态度。 他们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拥有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 凡的气度,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考知识点学习课件PPT爱莲说 〔宋〕周敦颐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考知识点学习课件PPT爱莲说 〔宋〕周敦颐
2.文中爱菊、爱莲、爱牡丹分别代表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爱菊”代表隐居避世的人生态度;“爱莲”代表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爱牡丹”代表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
3.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
[答案] 作者感慨世上像“我”一样爱莲的人很少,也慨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答案] 语段(一)用陶渊明爱菊花、唐朝以来世人“甚爱牡丹”来衬托作者“独爱莲”,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语段(二)用玄墓、光复二山游人如织的场景衬托作者多年以来远赴“游屐罕至”的洞庭山观梅的习惯,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孤高品质。(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参考译文】 (二)吴中的梅花,玄墓和光复两座山的最出名;刚进入春天游人便会聚集在一起,车马中的人都可以相互看到。洞庭山的梅花并不比玄墓山和光复山的逊色,但是在偏僻荒远的太湖之中,游人很少到达那里,所以我近年来常常舍弃玄墓山和光复山,而到洞庭山(赏梅花)。
2.[“思考探究”第三题]《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答案] “出淤泥而不染”,即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濯清涟而不妖”,即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夸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即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即具有美好的姿态气质。 “出淤泥而不染”是说在污浊的环境中,能不被环境影响,保持清白、纯真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是一种值得每个人学习和追求的人生境界。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①蕃(fán):多。
②独:只。
③淤(yū)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④染:沾染(污秽)。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文言文7上7.杞人忧天(共44张PPT)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文言文7上7.杞人忧天(共44张PPT)

上一页 下一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 文言文7 上7.杞 人忧天 (共44 张PPT)
古诗文阅读一本全
五、 重点解析 1. 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哪种人? 讽刺了那些忧心忡忡、顾虑无穷而又无
所作为的人。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 文言文7 上7.杞 人忧天 (共44 张PPT)
上一页 下一页
C.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申成“杞人忧天” 这个成语。
D. “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这句话揭示了杞人无根据地瞎担心。
(题目是编者加的,不是原来就有的。) 上一页 下一页
古诗文阅读一本全
模拟题二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的一项是 ( D )(3分) A. 其人舍然大喜/太丘舍去 B. 日月星宿/吾日三省吾身 C. 终日在天中行止/止增笑耳 D. 因往晓之/求闻之若此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 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忧:担忧,发愁。此处是为动用法,意为 “为……担忧”。晓:告知,开导。积气:聚 积的气体。若:你。第二人称代词。行止:行 动,活动。奈何:为何,为什么。
上一页 下一页
古诗文阅读一本全
【评析:杞人终于释怀,劝者也很高兴,皆大欢 喜。】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就去开 导他。 (2)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是没 有空气的。
上一页 下一页
古诗文阅读一本全
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3分)
A.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题目是原来就 有的。
B.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 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 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中考复习:文文言文阅读技巧 课件(36张PPT).ppt

中考复习:文文言文阅读技巧 课件(36张PPT).ppt

题型三:文言句子翻译
3.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 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 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 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 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 等,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 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感叹,“啊”“呀”;Leabharlann 词尾。 ②介词:“于” “在” “从”
考纲所列18个文言虚词
⑷乃 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 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 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期盼,可 要、要。 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 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⑹且 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 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 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初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技巧
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 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 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 “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山东省中考语文考点:15文言文理解翻译 课件(25张ppt)优秀课件

山东省中考语文考点:15文言文理解翻译 课件(25张ppt)优秀课件
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
• 4.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 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为了 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 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 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中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 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 较弱的同学。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3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 力。
• 3.(1)(我)让老百姓衣食有富余,那么老百姓就自然不做盗贼(不会成为盗贼),哪里需要用严刑重罚呢!
• (2)所以国君的忧患,不从外界来,常常从自身生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 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 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馀”“为”“安”“自”“身”等字词的 翻译。
• 5.(1)政事通顺,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复兴起来了。
•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具”,通 “俱”,都;“和”,和乐;“斯”,这;“归”,一道。

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文言文 7上 6. 穿井得一人(共41张PPT)

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文言文 7上 6. 穿井得一人(共41张PPT)
上一页 下一页
4. 从《穿井得一人》中 ,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 么做?与同学讨论一下。
《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可 轻信传闻,更不能盲目传播,说话要说明白,不 要产生歧义。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调 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应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不轻信、不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上一页 下一页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 论·察传》,出于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个典故, 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劳 力,即不用再派人去提水。可有人道听途说, 以为挖井真得了个大活人,于是当作奇事来传 播。更有许多人盲目轻信,不去思索这件事的 真假,于是越传越奇,越传知道的人越多,最 终谣言传遍全国。
上一页 下一页
优化训练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待,等到)其家穿井,告(告诉)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有闻(听说)而传(传播) 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讲述)之, 闻(使知道)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应答,回答)曰:“得(得到)一人之 使(使唤),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 (像这样),不若(不如)无闻也。
上一页 下一页
二、 文章主旨 这则寓言通过记叙宋国有户人家打井节省
了一个人的劳动力,而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 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 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 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上一页 下一页
三、 结构图解
上一页 下一页
四、 写作特色 文章语言幽默风趣。故事中因对话里有一
(得到)(A.传播/老师传授的知识;B.使知道/听说;
C.助词,的/代词,这件事)
上一页 下一页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文言文翻译方法大全课件(共48张PPT)

文言文翻译方法大全课件(共48张PPT)

增译法
在翻译用典时,可以增加一些注释或 解释性文字,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用 典的含义和背景。
互文的翻译
互文
直译法
互文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将两个或多个词语 、句子相互呼应、补充、对照等,以形成 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对于一些互文,可以直接按照原文进行翻 译,保留互文的形象和意义。
意译法
分译法
对于一些难以直译的互文,可以根据互文 的含义进行解释性翻译,以传达原文的含 义。
06
CATALOGUE
文言文翻译实践与技巧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与运用
01
02
03
直译
保留原文的句式和修辞, 力求译文与原文形式对等 ,易于理解。
意译
不拘泥于原文形式,以传 达原文意义为主,更注重 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度。
选择运用
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和语境 ,灵活运用直译或意译, 既传达原文意义,又保持 原文风格。
文言文翻译方法大 全课件
目录
• 文言文翻译概述 • 文言文词汇翻译 • 文言文句式翻译 • 文言文修辞手法与翻译 • 文言文文化背景与翻译 • 文言文翻译实践与技巧
01
CATALOGUE
文言文翻译概述
翻译的定义与重要性
翻译的定义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字、词 组、句子或段落转换成另一种语 言的过程,同时保持原文的意义 和风格。
文化典故的翻译
要点一
总结词
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各种文化典故,这些典故对于理解原文 至关重要。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了解和掌握这些典故的背景和含义, 以便在译文中准确地传达出来。对于文化典故的翻译,需 要注重其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避免直译或意译导致的歧 义或误解。

PPT《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详解(含解词,翻译,阅读理解

PPT《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详解(含解词,翻译,阅读理解

(11)苦其心志:使他的思想痛苦。心志,思想。
(12)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身体)劳累。 (13)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14)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注 释
(15)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

拂,违背,明白,了解。
(26)入则无法家拂(通“弼”)士: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
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
入:里面,此指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bì),通“弼”,辅佐。
注释
(2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
家的忧患。
出:在外面,指在国外。 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注释
(16)所以:用这些来……
(17)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动,惊动,震撼。
忍,坚韧。
注 释
(18)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的所不具备的能力。 曾,通“增”,增加。 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 曾益:增加。
(19)恒过:常常犯错误。 恒,常。 过,过失,错失,此处是过失的意思。
(20)困于心:内心困苦。困,被难住。于,被。 (21)衡于虑:思虑阻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详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孟 子
(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 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 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 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 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 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
一、判断题
1、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杀人用棍棒和刀,有什么不同吗? 用棍棒和刀杀人,有什么不同吗?
2、子将安之? 你将到哪里去?
3、子何恃而往? 你什么靠着前去? 你凭什么前往?
调 文言文中这种介宾后置、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应 依据现代正常的语序进行调整。
不能把翻译弄成叙述大意或改写故事。 认真地、严格地直译,是落实文言文词 句的重要环节,是避免错误的较好办法。
直译时是不是按照原来的语序 字字对译下来呢?还要注意哪 些问题呢?
二、翻译题(一)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村里的人)看见渔人,就非常惊讶,问 (他)是从哪里来的。
2、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它们)本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 河的北岸。
作业:
按照我们这节课所学的方 法预习《愚公移山》。
运动前按摩体育运动一般分为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在这些活动之前进行的按摩,称为运动前按摩。它能促使人体的神经、肌肉、关节、内脏器 官和心理情绪动员起来,以适应即将面对的运动的和心理的负担,从而预防伤病菌,提高体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 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 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 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 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 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 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 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 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 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 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 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
调 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 语意完整。
减 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

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比喻 字,应慎重挑选。
义,通假
套 固定结构,有其固定的意思;判断句,被动句有其
固定的翻译格式,可以照套。
搬 人名、地名、年代、官名、物品名等可直接用,
不用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一、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三、做到“信”、“达”,
信:实词虚词做到字字落实 达:通顺。即合乎现代语法规范及语言习惯。
练习一 翻译下面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的思想太顽固了,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还比不上寡妇孤儿。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思路
7
、 润 语 色
6 、 调 语 序
54 3 21 、、 、 、、 选忆 找 看读 词词 疑 注全 意意 词 释文
作业:翻译《乞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 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 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 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 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 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 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 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刘基 《郁离子·捕鼠》) (注:盍,何不。垣 墉,墙壁。病,害处。)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率领妻子儿女和村人来到这走投无路的地方。 率领妻子儿女和村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呀。。
5、左右欲刃相如。
秦王左右的人想把刀给相如。
秦王左右的人想用刀杀死相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6、吾与汝毕力平险。
我和你竭力铲平危险。
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两座险阻的大山。
译句: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 直译要求这样字字有着落。
2、意译,是根据原文的意思去进行灵活的翻译, 如:原句: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 鸟乐也。 译句:树林茂密成荫 ,到处是鸟的鸣叫声, 这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欢乐的情景。
我们初中生学习文言文,要学会直译。
中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考查,也主要考查 学生直译的能力。因此,我们学生必须 认真领会 词、句,紧扣原文,弄懂原意,
翻译题(二)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还不能毁掉这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 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
2、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减 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
三、改错题
1、西蜀之去南海。 四川到南海。 四川距离南海。
2、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你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 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 )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 过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了。
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练习: 翻译下面一段话
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 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 之,则毋生杨矣。夫以十人之众,树易 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 去之易也。 杨树,横着种能活,倒着种能活,折断了 种也能活。然而让十个人来种树,一个人 来拔它,那么就没有一棵活树了。以十人 之众去栽种容易成活的东西,却敌不过一 个人的毁坏,这是为什么呢?栽种困难而 毁掉容易。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 成的文章,译成现代汉语。文言 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 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 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 直译和意译
1.直译,是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逐一对译, 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和句式。努力使原 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译文中得到反映。
如:原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选 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比喻 义,
通假字,应该体会作者原意,慎重挑选。
四、抢译题(一)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你的力量,还不能搬掉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 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3、帝感其诚。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
套 固定结构,有其固定的意思;判断句,被动句有其
固定的翻译格式,可以照套。
抢译题(二)
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把它们运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2、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 刺史颜证认为这个小孩很奇怪,留下来做自己的小吏。
搬 人名、地名、年代、官名、物品名等可直接用, 不用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