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租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一、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土地所有者凭其所有权向使用土地者获取的收入,称为地租。

马克思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马克思按照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将地租分为三类: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前两类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后一类地租(垄断地租)仅是个别条件下产生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

马克思认为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一切形式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自己、增值自己的形式。

马克思指出:“不论地租有什么独特的形式,它的一切类型有一个共同点:地租的占有是土地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资本主义地租就是农业资本家为获取土地的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实际的耕作者是雇佣工人,他们受雇于一个只是把农业作为资本的特殊使用场所,作为把自己的资本投在一个特殊生产部门来经营的资本家即农场主。

这个作为租地农场主的资本家,为了得到在这个特殊生产厂所使用自己资本的许可,要在一定期限内按契约规定支付给土地所有者一个货币额,这个货币额就是地租。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地租是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的,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不劳而获的收入,其特点在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马克思从土地所有制入手,对地租进行了分析,指出,无论地租的性质、内容和形式有何不同,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马克思还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根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马克思把地租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指出这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基本形式。

此外,还有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建筑地段地租等形式。

二、地租理论的现实实践意义1、地租理论为正视和研究社会主义地租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

地租理论表明,只要土地所有权存在,就必然存在地租。

因为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就决定了地租的存在。

土地所有权就是获取地租的权利。

亚当·斯密的地租理论

亚当·斯密的地租理论

二、亚当斯密的地租理论
(二)土地产品与地租
1、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产品 2、间或能提供地租的土地产品 3、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产品与间或能提供地租的土地产品的各自价 值的比例变动。
(二)土地产品与地租
1、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产品 (1)人类食物是始终能提供地租的唯一土地产品。 土地生产食物的数量总是大于进入市场所必须的食物 数量,剩余部分总是大于补偿劳动的资本及利润的数量, 所以总能提供地租。 (2)在所有大国,大部分耕地用于生产人类的食物或牲 畜的食物,这些耕地的地租和利润调节所有的其他耕地的 地租和利润。
3、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产品与间或能提供地租的土地产品的各 自价值的比例变动。
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变化情况 白银相对于 谷物的价值 白银可以交换 的谷物数量 谷物的平均货 币价格
第一种情况
(市场需求↑)>(供给↑)


↑(多)

第二种情况
(市场需求↑)=(供给↑)
不变
不变
不变
第三种情况
(市场需求↑)<(供给↑)

↓(少)

三、亚当· 斯密的地租理论评价
(一)亚当· 斯密的地租理论仍然在以“经济人”为核心的自由市场 理论分析框架中。市场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供给和需求之间, 根据价格的自然变动,引导资源向着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 (二)亚当斯密最早系统地研究地租问题,马克思认为亚当在经 济学上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指出了在市场经济中,地租会参与资本 的形成,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 Thanks for your time!
(二)土地产品与地租
2、间或能提供地租的土地产品
(1)衣服和住宅是否能提供地租: 第一种情况:原料过于丰富,没有价值,则不提供地租 第二种情况:缺少原料,提高了价值,可能提供地租。

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地租的概念:广义地租:即租金,是泛指物主把他所有的土地、房屋或任何财物(资源)租给他人利用所获得的报酬。

狭义地租:是指土地使用者租用土地所付的租金,是所获得的利润的超额部分。

一、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1)威廉·配第是首次提出地租理论的人,也是西方古典经济学创造人。

他从他的劳动价值论和工资论出发研究地租:①地租的数量受工资数量制约。

②从农产品的价值中扣除掉生产费用,余下的价值部分就成为地租。

③从土地位置即距离市场远近不同以及土地丰度的差别方面阐述了级差地租。

弊:没有利润这一范畴,而是把地租同剩余价值混为一谈。

他的地租论实际上是以地租形式表示的剩余价值论。

(2)亚当·斯密是最早系统地研究地租问题的人,他认为地租是随着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范畴,是资本主义社会里地主阶级的收入。

①地租是对工人劳动产品的直接扣除,是劳动生产物或其价值的一部分。

②地租是使用土地的价格。

③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

④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亚当·斯密对地租理论的贡献主要在于:第一,关于地租的定义。

第二,关于地租的来源。

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斯密把地租归结为剩余劳动的一部分。

他认为地租是劳动产品的价值在预付资本和平均利润之上的一种余额。

第三,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斯密说:“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的地租,当然是一种垄断价格。

”弊:损害了把地租归结为工人剩余劳动的宝贵思想。

颠倒了地租和利润的关系,也不了解它们和剩余价值的关系。

分不清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区别与联系,在他那里,价值与生产价格是等同的。

在他看来,地租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自然力的大小。

这样就掩盖了地租的来源。

(3)大卫·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的最后完成者,他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概念。

李嘉图从农业用地的角度来考察地租问题,他认为,①地租的产生有两个前提条件:其一是土地的稀缺性;其二是土地的差异性。

如果土地是无限的、同样肥沃的,那么就不会产生地租。

②种地者愿意到距离近的、肥沃的土地上去耕种,不愿到远的贫膺的土地上去劳作,因此,土地就出现了由于位置不同,投入的资金与劳动相同,而产出的也分为三等,那么三块土地收入的差额就是级差地租。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一)赫德的地租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赫德(R·M·Huzd),于1963年出版了《城市土地价值原理》一书,书中论述了区位地租理论。

他认为,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和城市地域向四周扩张,远离城市因而是更劣等的土地必将投入使用。

由于两个级别的土地在满足人们欲望程度上的差别,会对第一级土地产生经济地租,但第二级的区位不会产生经济地租;随着城市地域的继续扩展,更遥远因而也是更劣等的土地被投入利用,第一级土地的地面租金会更高,同时第二级土地的经济地租出现,但第三级土地没有经济地租。

如此这般,城市地域的任何一级土地都具有租金,任何具有效用的用途,都可以对城市内任一区位进行竞争,而所有的土地都愿意租给付出最高地租的人。

既然价值依赖于经济租金;而经济租金又依赖于区位;区位依赖于方便性;方便性依赖于接近性。

我们可以省略中间环节,而直截地认为,价值依赖于接近性。

很显然,只有在说明排除农业之外的城市边缘土地无价值才能成立。

实际上城市边缘土地的价值,即为农地的利用的价值。

(二)阿隆索的地租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隆索(William·Alonso),在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厂商对城市土地的投标曲线,然后根据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原理,在土地市场的均衡中创造包括农业、工商业和居住性用地在内的土地价值模式。

阿隆索假定经济活动是在一个完全均质的大平原上进行的,城市坐落在这个大平原上,它的中心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土地经过自由接触而买卖,没有任何制度限制地面上建筑物的固定特征。

税率在这个城市处处划一,并且地主和土地使用者对市场都有完备的知识和了解。

使用土地的目的各不相同,厂商和农场主选择土地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住户是为满足最大的效用,而地主则是谋取最大的收益来出租他们的土地。

阿隆索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创立了他的地租理论,其理论要点和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利用数学模型揭示了各行业的地租成因,把地租的研究推向了更广阔的领域。

地租地价理论

地租地价理论

地价
CBD
距离
胡佛的竞价曲线
地租(地价)
家庭收入=土地投资+通勤费用+其 他商品支出,Y=R(X)Q+T(X)+Z Umax (Z,Q,X) 其中: Y为家庭收 入; R(X)为地租(地价); Q为 土地面积; T(X)为通勤费用; X 为距市中心的距离; Z为其他商品 费用支出;U为效用水平
E
试区别以下基本概念

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和经济地租


试根据阿兰索的地租理论,分析住宅选址 与地租、家庭收入、通勤费用等的关系 试分析地租与地价的关系
产生的条件

来源

形式


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的关系
级差地租Ⅰ的形成及地租量的计算
土地肥力的不同所致 土地位置的不同所致
级差地租Ⅱ的形成及地租量的计算
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的关系

共同点

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区别
投资方式不同 转化为地租的时期不同 最低限度的投资额不同


联系
6.2.2 绝对地租
影响土地价格变动的因素

区域因素
地区土地供求状况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不同影响因素


个别因素

物理因素:位置、地质、地形地势、宗地面积、土地 形状、日照、通风、温度湿度与降水量、建筑物外观、 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限制

环境因素:交通、临街状况、噪音、空气污染、视觉、 清洁
思考题

6.2.1 级差地租

形成过程
土地所有者 农业资本家 平均利润 农业雇佣工人
超过平均利润的剩余价值

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

第三章地租理论1、地租的概念: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被土地所有者战友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2、地租的性质: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揭示了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及其地租的本质。

3、地租的分类: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将地租按其形成条件和原因的不同分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此外有矿山地租、建筑地租。

资产阶级地租分为经济地租和契约地租4、关于级差地租:(资本主义)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根本原因:土地的有限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经营权的垄断条件:自然条件的差异(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异、土地位置的差异以及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产生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来源: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超额利润级差地租Ⅰ:农业工人利用肥沃程度和位置较好的土地所创造的超额利润而转化为的地租。

级差地租Ⅱ:指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每次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为的地租。

【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关系:二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级差地租I是级差地租II的基础和出发点】5、关于绝对地租:(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占有农产品价值中超过社会平均生产价格的那部分超额利润,由于它不论土地本身条件优劣如何,只要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了,即向土地所有者租用了土地,就必须支付这部分差额,故称绝对地租来源: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条件: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补充】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的有机构成。

精华版:地租地价理论

精华版:地租地价理论

3)前资本主义地租 特点:土地占有者与生产者的直接对立,土地所有者占有 直接生产者的全部剩余生产物,以至部分必要生产物。 基本形式:货币地租 4)资本主义地租 反映:机关机关系与封建地租有所不同,体现的是土地所 有者与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 超额利润有土地所有者占有,平均利润由产业资本家占有。 基本形式:货币资本 5)社会注意地租 反映: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对 土地利益的分配关系。 基本形式:货币地租
酬,代表了因利用财物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经济地租:土地总收益扣除总成本的余额;
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根据地租产生的观音和条件的 不同,将地租分为以下几种:
(一)级差地租
⑴ 含义:级差地租指那些利用生产条件较优越的土地生产所 得到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 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⑵产生原因 ——土地经营权的垄断以及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二)绝对地租
⑴ 含义:在私有制条件下,无论租种好地还是坏地都必须缴 纳地租,这种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是绝 对地租。绝对地租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 的超额利润。
⑵产生的原因: ——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和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相互分离。
由于土地位臵的固定性和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土地的供给是有限 的,而需求是随着身会经济发展的,因此需求增加是绝对的。在土地 稀缺的情况下,土地所有者必定不愿意将土地在毫无报酬情况下被他 人使用,故土地若被他人使用,则土地所有这必要求其收入中有一部 分是报酬土地的地租。因此地租的产生是绝对的。

(五)城市地租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概括了建筑地段(相当于城市建设用地)地 租的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在城市地租中更加强化了。

第14章-地租理论及应用

第14章-地租理论及应用

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认为级差地租产生于土地的 自然差异的错误观点,指出级差地租产生的根本原 因是土地经营垄断,土地质量差异仅是产生级差地 租的自然基础;
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否定绝对地租的错误观点, 指出产生绝对地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如何学习地租理论
不同土地所有权形态 下地租的性质
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级差地租
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土地肥沃程度及位置的差异仍然存在,土地的垄断 经营也仍然存在。
分配与归属 集体所有制下:
级差Ⅰ主要归集体经济组织;级差Ⅱ主要归土地经 营者;级差地租Ⅰ、Ⅱ的一部分归国家。 国有制下: 级差Ⅰ应全部归国家;级差Ⅱ在租期内主要归土地 所有者,但国家也应得一部分。
土地资本利息与地租
土地租金与地租
注意四 个方面 的区别
地租与一般剩余产品
第二节 资本主义地租分析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 资本主义垄断地租 资本主义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
一、资本主义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及来源 级差地租的分类 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的产生条件、原因及来源
每公斤 全部 产品 产品
级差 地租

(元)
最坏 耕地
50
10
50
60
1.2
2.4 120 60
最坏 追加
耕地 50
10
25
60
2.4
2.4
60
二、资本主义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来源和原因 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 现代资本主义农业绝对地租的来源.
级差地租的分类
分类

第四章 地租理论精讲

第四章 地租理论精讲

准地租(quasi rent):在短时期内因使用固定 资本而产生的超额利润。其发生在短期,暂时存在,长期
即消失;是租用固定性耐久生产设备而付给占有者租赁费,其实质 也是超额利润,类似地租。
土 地 经 济 学>第四章 地租理论…
二、地租的性质、形式和种类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地租形式和分类


土 地 经 济 学>第四章 地租理论…
二、李嘉图的差额地租学说
主要内容

局限性:
同量劳动和资本而劳动生产率不同所产生的差额地租是土 地报酬递减的结果。
• •
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否认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认为土地肥力和位置的差异是产生级差地租的原因,忽视 了产生地租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经营的垄断。
土 地 经 济 学>第四章 地租理论…
三、屠能的地租论
主要功绩: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土地的位置与农业 生产和地租的相关性。 主要内容: 某产品的产地价格通常等于中心市场价格与产地至 中心市场间运费的差额,这是区位地租。 市场价格=产地价格+运费 局限性:采用的是孤立的静态化的分析方法。 ——《孤立国》(1826)
Ⅰ Q1
b2
c1

b1
Ⅲ Ⅱ D1 Q2 D2 Q3 D3
农产品价值由最大劳动耗费量决定。差额地租量的多少取决
于不同等级土地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
土 地 经 济 学>第四章 地租理论…
二、李嘉图的差额地租学说
主要内容

土地的占有产生地租
地租是由劳动创造的由农业经营者从利润中付给土地所 有者剩余所得的一部分。
18世纪中期,亚当· 斯密“垄断价格说”

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

1.李嘉图的差额地租学说李嘉图在地租理论上的主要功绩,在于他有意识地运用了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原理,创立了差额地租学说,他的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他认为土地的占有产生地租,地租是为使用土地而付给地主的生产品,它同利润一样也是劳动创造的由农业经营者从利润中付给土地所有者剩余所得的一部分。

而地主在取得这部分产品时,除了由于占有的土地外,丝毫没有耗费过任何代价。

他认为,由于土地的特性,农产品的价值是耕种劣质土地的生产条件,即由最大的劳动耗费量决定的。

因此,优中等地的产品在价格上,除了补偿生产成本和利润外,还有超额利润,而转化为地租归地主所占有。

这样,李嘉图便得出了差额地租量取决于不同等级土地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这一正确的结论。

李嘉图把地租的存在,看成是由于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须不断耕种愈来愈劣的土地的结果就是说,地租不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而是结果。

李嘉图还考察了在同一块地上追加同量劳动和资本,而劳动生产率不同所生产的差额地租(即级差地租的第二形态)。

但是,他断言地租总是由于追加的资本和劳动量所获报酬相应的减少而产生的,这实际上是把地租的产生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联系在一起了。

李嘉图的差额地租学说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因而在一些观点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但他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为永恒范畴,把他的地租理论用于一切时代和国家,看不到资本主义地租的历史特点和剥削本质。

例如,他把差额地租形成的条件、土地肥力和位置的差异,说成是形成地租的原因,却忽视了生产地租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经营的垄断。

他还认为,如果土地没有报酬递减现象,地租就不会上涨,肥力极小的土地决不能产生任何地租,这就否认了绝对地租的存在。

李嘉图之所以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一是他完全忽视了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二是他和斯密等一样混同了价值与生产价格的概念,认为农产品如果以高于其价值出售,将会否定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规律。

2.屠能的地租论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屠能,是继李嘉图之后资产阶级古典地租论的最重要的代表人。

精华版:地租地价理论

精华版:地租地价理论
剩余劳动的产物和剩余价值的真正形态。由于土地的异质性和耕作技术水平 的差异,以及产地距市场的远近程度的不同,地租、地价因而也不同。
——此论述也为级差地租理论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 杜尔阁——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在《关于财富的形成 和分配的考察》中指出:
由于农业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生产力,所以能使劳动者所生产出来
指出;地租是因使用土地而支付给地主阶级的代价,利润和地租都是劳动 者创造的价值的一种扣除。 ——此论述肯定了绝对地租的存在。
❖ 大卫.李嘉图——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 论完成者。运用劳动价值论分析地租,其地租理论的基本观 点有以下三点:
➢ 土地的占有产生地租,地租是由劳动创造的,是由农业经 营者从利润中扣除并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部分。
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的地租理论,但对地租问题较
早开始进行分析的,是资产阶级经济可学编辑家ppt 。
5
(一)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体系
⑴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 威廉.配弟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的余额,其实质是
地租地价理论
地租地价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中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是分析和研究城市土 地价格的基础。
可编辑ppt
1
一、地租理论
1、地租的含义: ——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 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社会生产 关系的反映。
2、地租产生的经济基础 土地所有者
不占有土地的直接生产者
➢ 地租的产生有2个条件:土地的有限性和土地肥沃程度及 位置,这实际上是级差地租1。
➢ 随着对产品需要的增加,要不断的扩种劣等土地,而新投

地租与区位理论地租理论

地租与区位理论地租理论

(五)巴洛维的地租理论 美国当代土地经济学家雷利· 巴洛维 (R· Barlowe),指出:地租可以简单地看作是 一种经济剩余,即总产值或者总收益减去总要 素成本或者总成本之后余下的那一部分。
二、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涉及 到三个阶级之间的关系。
– – – 一是土地所有者; 二是租地的农场主(资本家); 三是农业雇佣工人。
社会生产价格(元) 全部产品 12000 15000 18000 单位产 品 30 30 30
级差地 租 I (元) 0 3000 6000
土地位置(距市场远近)差异也是形成 级差地租I的条件之一。
表2-2 级差地租I的形成
地块 距市场距 资 本 投 运 输 费 资本总支 离 (公里) 入 (元) 用 (元) 出(元) 10 15 20 10000 10000 10000 500 750 1000 10500 10750 11000 平均利润(平 均利润率为 20%) 2100 2150 2200 个别生产 社会生产 级 差 地 价格 (元) 价格 (元) 租 I (元) 126 132 600 129 132 300 132 132 0
垄断地租和绝对地租的区别和联系是:
垄断地租和绝对地租都与土地产品或土地上经营的商 品的垄断价格有关,但是,垄断地租是由垄断价格产 生的地租,而绝对地租是垄断价格产生的原因,垄断 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只不过垄断的 不是一般土地的经营权,而是具有某种特殊优越条件 的土地的经营权,所以垄断地租是一种特殊的级差地 租,而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则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产品价 值 120 140
生产价 格 120 120
绝对地 租 0 20
二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赶上甚至超过工业的条件下,绝对地 租只能来源于土地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其价值的差额。

第四章 地租理论及应用(土地经济学-华中农业大学,梅昀)

第四章  地租理论及应用(土地经济学-华中农业大学,梅昀)

二、资本主义绝对地租 (一)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来源和原因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农业中能够形 成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实体)的条件,而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使 上述超额利润保留在农业部门内部并使之转化为绝对地租的原因。 (二)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 1.绝对地租量取决于农产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及其实现 程度。 2.绝对地租量取决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相对水平。 3.绝对地租量还取决于农业投资的总量。 三、资本主义垄断地租 定义: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四、资本主义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 (一)矿山地租 (二)建筑地段地租 定义:建筑地段地租,是工商业资本家和房地产资本家为建造工厂、 商店和居民住宅等使用土地而支付的地租。
二、社会主义绝对地租
(一)社会主义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 1.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大低于工业,农业的资金有机构成也大大 低于工业. 2.中国现阶段仍存在着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并要求在经济上加以实现. 3.中国仍存在着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这是绝对地租形成的前 提. (二)社会主义绝对地租的具体形式 三、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的特点及其来源 (一)城市地租的特点 1.土地位置对级差地租的决定性影响 2.土地所有者对地租量的变化具有完全的被动性 3.垄断地租在许多情况下占有优势 (二)城市地租量的上限和下限 下限:不能小于该区等同面积土地支付的农业地租量 上限:不能大于使用该土地企业的全部超额利润
第三节 地租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一、社会主义级差地租 (一)社会主义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和原因 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的差异以及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级差 地租形成的物质条件。土地的经营垄断是级差地租产生的社会经济 原因。 (二)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级差地租反映的是在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下,国家、企业 和个人对超额利润的分配关系。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的实体不再是资 本主义剩余价值特定部分的转化形式,而是在社会主义下由土地条 件优越的企业单位的劳动者创造的超额利润。 (三)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的分配与归属 1.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条件下,级差地租Ⅰ主要应归土地所有者— — 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级差地租Ⅱ应主要由土地经营者所得。 2.在土地国有制的条件下,级差地租Ⅰ应全部归于国家。级差地租 Ⅱ应主要归于土地使用者——企业或个人所有。 但无论在1还是2的情况下,国家都应该得到一部分级差地租。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小结:古典经济学对地租属性的认识
该时期的地租观点是,地租是从土地收益中减去包括工资 在内的成本后的剩余。 工资和利润的高低是造成农产品价格高低的原因,价格高 低又引起地租的高低,所以地租高低是农产品价格高低的 结果。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不可移动性和土地质量的差异性是产 生地租的原因。 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的不同产生地租的差异。 地租是为使用土地原生产力而支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产品 。
投入 资本 (元)
个别生产 平均 产量 价格(元) 利润 (公斤) 全部 单位 (元) 产品 产品 10 10 60 6 10 20 60 3
(3)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关系
级差地租Ⅰ是级差地租Ⅱ的基础和出发点。 从历史上看,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反映着资本主义农业由 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从形成过程看,级差地租Ⅱ的产生是以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 的生产率高于劣等地的生产率为前提的。 级差地租Ⅱ是级差地租Ⅰ的不同表现,二者实质上是一样的。 级差地租都是由该土地提供的平均产量和最差土地按一个标准 的投资提供的产量相比的差额决定的。 都是投在土地上的等量资本所具有的不同生产率的结果。
二、马尔萨斯的地租理论
提出地租是总产品价格中的剩余部分; 地租这个剩余部分产生有三方面原因; 促使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费用之间差异扩大的主要原 因即是地租上涨的原因;
第四节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马克思着重考察了资本主义农业地租,科学地解释了地租产 生的原因、条件和源泉。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涉及到三个 阶级之间的关系。一是土地所有者;二是租地的农场主(资 本家);三是农业雇佣工人。
第三节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一、萨伊的地租理论

地 租 理 论

地 租 理 论

西方经济学
具体地说,导致地租上升的原因主要有:生产技术不 断进步,土地的边际生产力有所提高;城镇化不断推进, 土地被不断占用,从而导致人们对土地需求的增加。
五、准租金、经济租金
按照上面的定义,地租是当土地供给固定时的土地使用 价格。在很多情况下,不仅土地可以被看成是固定不变的, 还有许多其他资源都可以被看成是固定不变的,例如,短期 内厂房的供给是固定不变的。这些固定不变的资源也有相应 的使用价格,这种使用价格显然与地租非常类似。我们把这 种供给数量同样固定不变的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叫做“租 金”。换句话说,地租是所考虑的资源为土地时的租金,而 租金则是一般化的地租。为了进一步研究租金,我们把它分 为准租金和经济租金。
四、地租的决定
与工资一样,地租是由土地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 的。土地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土地的价格, 如下图所示。
在上图中,横坐标为土地数量N,纵坐标为地租R,土 地需求曲线D0、D1与土地供给曲线S的交点E0、E1是土地 市场的均衡点,各自对应的地租为R0、R1。当需求曲线由 D0上升到D1,地租也由R1上升到R2。可见,地租R完全取 决于需求曲线D的位置,即地租随着需求曲线的上升而上 升,随着需求曲线的下降而下降。如果需求曲线下降到 D变,但是在现实生活 中也有特殊情况。例如,人们填海造田、变沙漠为良田,从 而增加了土地的供给;又或者因为土地沙化,从而减少了土 地的供给。
这里土地供给曲线为直线还包含一个假设,即假设土地这 种生产要素没有自用用途,只有要素供给用途。如果假设土 地这种生产要素既有自用用途,又有要素供给用途,那么土 地的供给曲线就不会是垂直的,而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二、土地供给
土地供给是指在各种可能 的地租下,人们愿意提供的土 地数量。前面假定土地的自然 供给即自然赋予的土地数量是 固定不变的,所以土地的供给 曲线为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如 右图中S曲线所示。在右图中, 横坐标为土地数量N,纵坐标 为地租R,供给曲线S表示:不 管地租R为多少,土地的供给 量恒为N0。

地租理论文献综述

地租理论文献综述

地租理论研究文献综述一、李嘉图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地租的定义李嘉图认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

他认为,地主占有土地所以能取得地租,地主所获得的地租不用付出任何代价,是不劳而获的。

而这一定义在后来马克思看来“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二)地租存在的原因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李嘉图提到了地租存在的原因,即:土地的有限性和土地肥沃程度的不同及位置的不同。

而他的地租存在的原因在后来马克思看来其实是地租产生的两个条件。

他认为,“由于土地的特性,农产品的价值是耕种劣质土地的生产条件,即由最大的劳动耗费量决定的。

因此,优中等地的产品在价格上,除了补偿生产成本和利润外,还有超额利润,而转化为地租归地主所占有”。

在这样的基础上,李嘉图认为不同等级土地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决定了差额地租量的不同。

(三)地租的产生与变动规律李嘉图把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着重研究了级差地租(差额地租)的问题。

他认为,地租产生是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的占有,地租是为使用土地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部分。

他认为级差地租有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位置远近的不同而形成的。

地租的第二种形态是由土地报酬递减所带来的。

也就是说,当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入同样的资本和劳动时,它的产出是在逐渐下降的。

土地报酬的递减实际上意味着生产成本的提高。

二、马克思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一)马克思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关于马克思的土地所有权制度,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开篇即提出。

土地是农业部门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所有权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土地所有权理论也是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基础。

(二)马克思的地租理论1.级差地租关于级差地租,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主要阐述了级差地租的含义及其产生的条件与原因、级差地租的基本形式及其两种形式的区别和联系:第一,马克思认为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生产条件差别相联系的地租,是由土地上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经济思想史地租理论总结

经济思想史地租理论总结

经济思想史地租理论总结地租理论是经济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之一,起源于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展至大卫·里卡多,对于我们理解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地租理论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租是土地的一种收益形式。

在经济理论中,土地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具有特殊的生产性和收益性。

斯密认为,土地的特殊性使得其收益能够超过其成本,形成地租。

而里卡多则进一步解释了地租的形成机制,认为地租是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供求关系导致的。

由此可以看出,地租理论强调了土地在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其次,地租理论对于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斯密认为,地租的存在会促使土地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通过竞争机制,土地资源会流向较高收益的产业和使用方式。

而里卡多则进一步认为,地租是一种社会收益,应该被纳入国家的税收体系,用于公共事业和社会福利的提供。

因此,地租理论为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种思路,可以更好地调控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

第三,地租理论对于土地所有权和经济分配也具有重要影响。

斯密认为,私人土地所有权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

他认为,个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可以促进土地的有效利用和投资。

而里卡多则对土地所有权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指出土地所有权是经济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认为,土地所有权是一种特权,土地所有者可以通过地租获取收益,而这种收益与他们对土地的所有权并没有直接关系,从而导致了贫富不均。

因此,地租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土地所有权和经济分配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最后,地租理论也对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模式有所启示。

里卡多的比较优势理论就是在地租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里卡多认为,国际贸易可以通过比较优势的运用,实现资源的更有效配置和利用,从而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这个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经济效应和区域分工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而言之,地租理论在经济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精华版地租地价理论课件

精华版地租地价理论课件

03
地租地价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空间布局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土地价格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质量。
地租地价理论是土地资源价值评估的重要依据,可以帮助我们合理评估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土地资源价值评估
通过地租地价理论的指导,我们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
详细描述
地价是土地权利的价格表现,反映了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属性。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价会受到供求关系、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具有空间性和时间性的特点。
影响地价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行政因素等。
总结词
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金融市场等,社会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城市化水平、社会稳定性等,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行政因素包括土地政策、城市规划、税收政策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地价的形成和变化。
总结词
03
地租地价理论的应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城市规划中的地租地价理论应用
01
在城市规划中,地租地价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土地利用和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及土地价格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
02
通过地租地价理论,我们可以分析不同类型土地利用的合理性,以及如何通过规划来引导土地的合理利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空间布局
总结词: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地租地价理论在共享经济模式下的应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THANKS
感谢观看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地租地价理论可以为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政府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和法规,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模块二(一) 地租理论

模块二(一) 地租理论
竞争性用途分配的结果形成了特定的城市功能分区和结构现实生活中竞争不可能是充分且完全的土地利用可能难以达到最优状态必须予以适当的干预而干预的基本原则就是最高最佳利用原则商业区一般在大城市中心交通路口繁华街道两侧大型公共设施周围根据各种工业的特点污染状况占地面积等可以分成内圈工业区外围工业区和远郊工业区居住区一般在中央商业区与内圈工业区之间也可以设在内圈工业区与外围工业区之间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行政区娱乐区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区位理论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房地产业的发展必须遵循土地区位规律区位理论在房地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表:级差地租I的形成
个别生产价格(元)
投入 平均 产量 土地 资本 利润 (单 等级 (元) (元) 位) 劣 中
社会生产价格(元)
级差 地租I (元)
全部产品
单位产品
全部产品
单位产品
1000 0 1000 0
2000 2000
400 500
12000 12000
30 24
12000 15000
30 30

杜能圈共有六个同心圆,如下图所示。
自由农业区 林业区 轮作农业区 谷草农业区 三圃式农业区 畜牧业
图2—1
杜能圈
•第一圈:自由农业区,距城市最近,生产易腐,不适于长途运输或者重量大、单位 重量价值低,需及时消费的农产品,如蔬菜、鲜奶和园艺作物等,其集约度和收益 最高; •第二圈:林业区,其单位产品体积、重量大、运费高,提供薪碳、木材等; •第三圈:轮作农业区,以集约方式种值农作物,实行二年轮作,提供土豆、牲畜及 谷物等; •第四圈:谷草农业区,提供小麦、玉米、稻谷及畜产品等;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区,耕地划为三块,分别种植黑麦、大麦及休闲地; •第六圈:畜牧业区,纯牧区,主要放牧。 •以上六圈外的荒地,由于距离市场太远,作为猎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租理论综述摘要: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有不同的性质、内容和形式,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

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形态有着不同的理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萨缪尔森、马克思等人对地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描述。

关键词:地租理论绝对地租土地引言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一切形式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自己、增值自己的形式。

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由于所有权性质的不同,地租的性质、内容和形式也不同,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

在封建制度下,地租反映的是地主剥削农民的生产关系,包含了直接生产者的全部剩余生产物;资本主义地租是从封建地租中产生的,它以货币地租为主要形式,所反映的是土地所有者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的经济关系;社会主义地租反映的是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对土地收益的分配关系;同时也是国家用于调节社会生产与分配的经济杠杆。

西方经济学回避地租所反映的经济关系,把地租定义为物主将其所有的土地、房屋或任何财产租给他人使用所获得的报酬,并不一定专指出租土地而获得的租金。

按照这个定义,把地租分为契约地租和经济地租两类。

契约地租又称商业地租,是指物主将土地或其他财物出租给承租者,承租者按租赁契约支付给物主之租金。

经济地租又称理论地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讲,经济地租是指人们使用任何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超额利润。

狭义上讲,经济地租是指人们利用土地所获的超额利润,即土地总收益扣除总成本的剩余部分。

一般所谓地租,是针对狭义地租而言的。

1.当代西方地租理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和现代经济学家分别在各自的主要经济学著作中,对地租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早在17世纪后期,英国重商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1]在其名著《赋税论》中首次提出,地租是劳动产品扣除生产投入维持劳动者生活必须后的余额,其实质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和剩余价值的真正形态。

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杜尔哥在1766年发表的《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一书中指出,由于农业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自然生产力,所以能使劳动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扣除为自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数量还有剩余,这就是自然恩赐的“纯产品”,也是土地对劳动者的赐予。

这种“纯产品”是由农业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向土地取得的财富,但却为土地所有者所占有,这就是地租。

美国当代土地经济学家雷利·巴洛维,在他所著的《土地资源经济学—不动产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地租可以简单地看作是一种经济体系,即总产值或者总收益减去总要素成本或者总成本之后余下的那一部分。

各类土地上的地租额取决于产品价格水平和成本之间的关系。

2.亚当·斯密的地租理论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系统地研究了地租。

他认为,地租是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是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给地主的价格,其来源是工人的无偿劳动。

亚当斯密说,“什么东西增加了生产食物的土地的产出力,它就不仅增加了被改良土地的价值,而且也给许多其他土地的生产物创造了新的需求,从而使这些土地的价值也增加了。

由于土地的改良,许多人都有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食物,因而对贵金属和宝石有了需求,对于衣服、住宅、家具和设备方面其他一切便利品和装饰品,也有了需求。

食物不仅成为世界上财富的主要部分,而且使许多其他各种财货具有主要价值的,乃是食物的丰富。

”[2]比如,斯密论述了葡萄和土壤的关系。

好的土壤可以提供更加优质的葡萄,而[1]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统计学家。

著作主要有《赋税论》(1662),《献给英明人士》(1664),《政治算术》(1672),《爱尔兰政治剖析》(1674),《货币略论》等。

[2]亚当斯密.《国富论》.第一篇,第十一章,第二节这种葡萄的需求更大一些。

因此,土壤的肥沃是表面原因。

同样,我们还可以得出结论,人们对土地的改良不是因为花费了费用就因该得到报酬,而是有了市场的需求才有了改良的冲动。

斯密对地租进行了类,他指出有些生产物总能够提供地租,比如食物;而有些生产物比如衣服和住宅有时能提供有时候不能提供地租,其实就说明了长期中需求的变化趋势。

因为食物我们总是有很大的需要,但在食物有了剩余之后,转向对其他需求的变化是不确定的。

3.大卫·李嘉图的地租理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完成者大卫·李嘉图,运用劳动价值论研究了地租,他在1817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一书中,集中地阐述了他的地租理论。

他认为,土地的占有产生地租,地租是为使用土地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产品,是由劳动创造的。

地租是由农业经营者从利润中扣除并付给土地所有者的部分。

他把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着重研究了级差地租的问题。

他认为级差地租有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远近的不同而产生的地租。

他认为,最初人们总是先去耕种那些离自己比较近,而且又很肥沃的土地。

随着人口的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这时人们就要去耕种次等地。

当优等地、次等地还不能满足需要时,人们就会去耕种劣等地。

显然,在不同的土地上,如果投入等量的劳动,农产品的产量肯定会存在差异,而对农产品的需要必须保证耕种每种土地的人都能获得平均利润率。

这样,当人们开始去耕种次等地时,优等地高出次等地的产出就是一种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就会转化为地租。

地租的第二种形态是由土地报酬递减所带来的。

也就是说,当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入同样的资本和劳动时,它的产出是在逐渐下降的。

这样即使大家都耕种优等地,产出水平也是有区别的。

土地报酬的递减实际上意味着生产成本的提高。

由于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农产品的产量不能减少,这样农产品的价格就必定要上涨,这时,同样是耕种优等地,产出水平高的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部分超额利润也要转化为地租。

李嘉图的理论观点是,各种工作的利润在通常状况下保持一种完全平衡,因为,一旦某种工作的利润比其它工作少,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就会放弃它;相反地,对于利润较高的工作,人们就会趋之若鹜。

他认为,通过人和资本的这种流动,就可以保持利润的平衡。

因此他断言:所有的农场主在每一块土地上所获得的利润都是一样的,因为如果种坏地不能和种最肥沃的土地获得同样利润,那就谁也不肯种坏地了。

在他看来,在所有农场主中间的这种平衡,是通过他们所支付的地租而获得的。

他假设耕种最坏的土地的人是不付任何地租的,而且收入较多的土地的地租通常是根据其他土地和这块土地的比例来计算的,在李嘉图看来,当使用一定的劳动和资本使这块土地生利的时候,人们所耕种的最坏的土地生产一百升谷物,而同样的劳动和资本使质量较高的土地生产一百一十、一百二十、一百三十甚至一百四十升谷物,他认为这些土地的地租都分别等于十、二十、三十和四十升谷物的确定的价值。

李嘉图在把地租归结成对各种土地的生产力之间的差别的最简单的估计以后,他从中得出社会中的不同阶级缴纳纯收入、总收入和产品税的方式的不同结论。

李嘉图和其他所有英国经济学家一样,认为地租是经营领土财富的唯一手段,但他的本国就实行着可能比地租优越得多的经营方式。

然而,各种工作间利润的永恒平衡是不可能的,固定资本的持有人有时不能实现这些资本或改变这些资本的用途,在这些资本已经比从事其他工作的收入更少的情况下,仍然要在这种工作里继续长期使用这些资本。

他们之所以坚持从事一种工作,是由于他们不肯放弃他们所获得的熟练技术,同时,由于对另一种职业的不了解,他们会更加坚持这样做。

一个阶级人数越多,这种困难也就越大。

另外,在任何国家地区里,全部土地,无论好坏,无论已耕地或荒地都是有主的,要么属于私人,要么属于公家,因此如果得不到主人的同意任何人也不能垦殖这些土地,而经土地所有者同意所支付的价格,人们称为地租。

土地的所有权是必需考虑的,而李嘉图却假设土地所有权毫无价值。

李嘉图的地租理论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垄断是形成地租的根本原因,并且否认了绝对地租的存在。

因此,按照他的理论,耕种最劣等土地、产出水平最低的就可以不支付地租,显然,这是错误的。

不过这一理论也揭示了地租和利润的对立,从而揭示了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立,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前提资料。

4.萨缪尔森的地租理论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权威代表人物之一保罗·A·萨缪尔森认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所付的代价。

土地供给数量是固定的,因而地租量完全取决于土地需求者的竞争。

他还认为,可以利用地租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来分配稀缺的资源,而不收取地租会造成缺乏效率的以及不适当的使用方法。

萨缪尔森认为地租是土地要素的相应的报酬,其大小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互相依赖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于供求关系形成的均衡价格。

由于供给缺乏弹性,所以需求就成为唯一的决定因素,即地租完全取决于土地需求者支付的竞争性价格,也就是说地租在更大程度上是土地产品的市场价格的后果,而非市场结果的原因。

萨缪尔森认为,可利用地租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来分配稀缺资源,对稀缺资源征收地租有助于取得资源的一种更有效率的配置。

这一理论指出了可用地租来优化配置稀缺的土地资源,强调供求关系决定土地资源的价格,但是却没有论及土地资源的价值,只能解释在市场上表现稀缺的土地资源,对于不能在市场上体现其稀缺性的土地资源,特别是人类没有涉足的土地资源,无法根据此观点进行判断。

5.马克思的地租理论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中详细的论述了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及其体系。

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中用11章的篇幅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问题,重点回答了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土地价格问题,对工业化和城市化下的地租应用和延伸作了说明,提出了建筑地段地租和矿山地租理论。

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土地的发展和地租的表现形式:劳动地租、产品地租、货币地租。

重点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两种农民土地所有制:分成制和农民小块土地的所有制问题。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地租是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的,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不劳而获的收入,其特点在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他在《资本论》的开篇指出:“我们只是在资本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归土地所有者所有的范围内,研究土地所有权问题”[3],“我们所考察的土地所有权形式,是土地所有权的一个独特的历史形式,是封建的土地所有权或小农维持生计的农业受资本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而转化的成的形式”[4]。

“只要水流等等有一个所有者,是土地的附属物,也把它作为土地来理解”。

土地所有权的前提是,一些人垄断一定量的土地,把它作为排斥其他一切人的,只服从自己个人一致的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