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赏析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及释义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及释义

泊船瓜州【北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释义: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释义: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

心事永远说不尽,无奈太匆匆,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检查有没有说全自己的心事。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释义: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西江夜行【唐】张九龄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释义:漫长的夜啊,故人何在?碧波夜月之下行船,天地空旷而茫茫,思乡之情,切切难忘。

身外的景物没有人的忧愁,清澈的河水也自在流动。

念及乡愁,离家已是林叶换了多个春秋了,拥着乡愁坐在寂静的夜里,任凭寒露渐生,打湿了衣袖。

而在此时,还有那江中沙洲上的白鹤,在这暗夜与黎明的分际,乍然长鸣,让人暗暗心惊。

梦李白二首·其二【唐】杜甫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释义:天上的浮云终日飞来飘去,远方的游子为何久久不至。

一连三夜都梦见与你相会,情亲意切足见你对我厚谊。

告别时你总显得局促不安,愁苦地诉说来路艰险不易。

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古诗文赏析

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古诗文赏析

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古诗文赏析篇一: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古诗文赏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自古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古诗文一直占有独特的地位。

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古诗文赏析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培养优美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五年级语文下册中,我们将重点预习几篇优秀的古诗文赏析,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题西林壁》——苏轼赏析:《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写人题字的一石三鸟之作”。

文章写了园林的景色,主人公自然即景,运用了独具匠心的写景手法。

通过对园林的描绘,将其中的美景、人物以及心情都生动地展现出来。

这篇诗展示了苏轼出游时的悠然自在、豁然开朗的胸怀,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一种闲适得意、豪情满怀的唯美情感。

二、《在天愿作比翼鸟》——文天祥赏析:《在天愿作比翼鸟》是南宋抗金名将文天祥的名篇,表达了民族大义和英雄壮志。

文章以孟子的“宁为玉碎”为引子,表达了对抗金的决心和牺牲精神。

通过描绘鸟的比拟,表达了文天祥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忠诚担当。

诗中蕴含着文天祥激昂的情感和浓浓的爱国情怀,饱含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三、《登鹳雀楼》——王之涣赏析:《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名篇,描述了登上鹳雀楼后俯瞰江山的壮丽景色。

文章通过描绘鹳雀楼的高耸入云和登楼之后的远眺,展现了壮美的自然景观和壮丽的国家脉络。

王之涣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让读者仿佛亲临现场,感受到登楼后所带来的惊爆之感。

该诗以鞭辟入里的笔触描绘了祖国的美丽,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自豪。

四、《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岳飞赏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是岳飞在南宋与金兵激战前写给家人的诗,表达了他的壮志豪情和对家人的思念。

这首诗以写实手法展现了当时岳飞要赴戍的情景,透露出他对战争、对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

文章语言简练,意韵深远,凭借着激昂豪情和真挚情感,使人们对岳飞的英勇事迹和壮丽形象念念难忘。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带注释及译文)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带注释及译文)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带注释及译文)1、夏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注释耘田: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未解:不懂。

供:从事,参加。

傍:靠近。

2、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注释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3、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注释①陂(bēi):池塘。

②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寒漪(yī):水上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⑧归去:回去。

⑨池塘:堤岸。

4、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4、临:将要。

5、意恐:担心。

6、归:回来,回家。

7、言:说。

8、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9、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10、报得:报答。

11、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原本就知道,死去了世间的一切事情都与我无关了,但唯一让我悲痛的是没能亲眼看见国家统一。

等到王师北上收复中原的那一天,来祭拜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的父亲啊。

【赏析】南宋宁宗嘉定二年(公元1210年),陆游在山阴家中与世长辞,临终前留下了这首绝笔诗,也是他的遗嘱。

人死了本应是放下一切,无牵无挂,但诗人心中的牵挂却让他无法做到随风西去,撒手人寰。

这份牵挂不是家里的地怎么分,存折里还有多少钱之类的儿女情长,而是盼望九州一同的家国情怀。

面对死亡诗人并没有感到畏惧,但“死前恨不见中原”的悲痛却让他死不瞑目。

陆游一生都以收复中原为己任,但事业上屡屡受挫,几经贬谪,始终未能实现心中夙愿,晚年蛰居山阴乡村,经济拮据,疾病缠身,但他的爱国热情却没有一丝消退,即使在弥留之际,仍对于“王师北定中原”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相信南宋总有胜利的一天,并将这番心事叮嘱儿孙,表达了这份坚定的信念。

此诗没有任何雕饰,用最朴素的言语,最真挚的情感,让诗人临终前的心绪自然流露,情真意切,在悲痛中带来希望,诠释了陆游为国无怨无悔的一生。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杭州美丽的风景无穷无尽。

西湖边的歌舞升平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暖洋洋的和风吹得游人如痴如醉,他们简直都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赏析】诗的首句“山外青山楼外楼”,从整体上写临安城的景观特征。

这里既有连绵不断的青山,又有无穷无尽的亭台楼阁,自然风景与人文建筑的完美结合,本该是多么令人陶醉的风景啊!但诗人紧接着就慨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因为无论再美好的事物,如果出现得不合时宜,也不免大煞风景。

这时,中原大地的壮丽河山已全被敌人侵占,而残存的西湖旁边竟然终日歌舞,这样的现实场景怎能不叫人心痛!这西湖的歌舞,全然是消磨抗金意志、令人萎靡不振的毒药。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从军行》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写的描写戍边战士边塞生活的组诗,其中第四首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下边整理分享这首诗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从军行七首·其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地解读这首诗,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深深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下诗的内容:“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一首描绘战争景象的诗,通过四个画面,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和坚毅决心。

“青海长云暗雪山”,这一句以宏大的自然景色为开篇,给人以震撼之感。

这里的“长云”,象征着战争的阴霾,而“暗雪山”则寓意着战争的严峻和残酷。

这样的开头,既揭示了主题,又为后面的描绘打下了基调。

“孤城遥望玉门关”,这句诗描绘了边塞孤城的凄凉景象。

这里的“孤城”,既是实指边塞的军事要塞,又是象征边塞将士孤独的处境。

而“玉门关”,则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象征着国家的边疆。

这一句,通过对边塞孤城和玉门关的描绘,展现了边塞将士孤独而坚定的形象。

“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以黄沙和金甲为对比,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这里的“黄沙”,象征着战争的艰难和困苦,而“金甲”,则是士兵们保护自己的装备。

这一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士兵们在战争中坚韧不屈的精神。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表达了士兵们的决心和信念。

“不破楼兰”,意味着他们不会放弃战斗,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终不还”,则表达了他们的决心,即使牺牲生命,也要保卫国家,绝不后退。

《已亥杂诗》小学五年级古诗译文及赏析

《已亥杂诗》小学五年级古诗译文及赏析

《已亥杂诗》小学五年级古诗译文及赏析【原文】己亥杂诗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1、这是《己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

2、生气:生机勃勃的局面或指发怒;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

这里指生机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沉默不语。

5、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语出苏轼《三马图赞序》:“振鬣(马鬃)长鸣,万马皆喑。

”6、究:终究,毕竟。

7、天公:造物主,这里指皇帝。

8、重:重新。

9、抖擞:振作精神。

10、降:降生。

11、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

12、风雷:风、雷一般的样子【翻译】己亥杂诗龚自珍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生机勃勃,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老天爷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诗的大意说,中国要有生气,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令人可悲。

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间来吧。

【赏析】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

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

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译文+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译文+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译文+赏析蝉【唐】虞世南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简介: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

字伯施,余姚人。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

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

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曾赐爵水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因称“虞秘监”或“虞水兴”。

唐大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

注释: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疏桐:高大的梧桐。

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藉(jiè):凭借、依赖。

译文: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古诗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

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

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

2023年小学必背古诗词 五年级语文上册 唐虞世南《蝉》古诗赏析教学课件PPT

2023年小学必背古诗词 五年级语文上册 唐虞世南《蝉》古诗赏析教学课件PPT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蝉的生存环境,
03
表达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语言精炼:用词简洁,寓意深刻,具
04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诗歌主题思想
1
2
3
4
蝉的形象:高洁、 清雅、孤傲
诗人情感:对蝉的 赞美,对高洁品质
的向往
艺术价值:语言优 美,意境深远,具 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社会意义:倡导清 廉、正直、淡泊名
利的品质
诗歌历史地位
《蝉》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唐朝
01
创作目的:表达虞世南 对唐太宗的忠诚和敬仰, 以及对国家的热爱和责 任感
03
02
04
创作背景:虞世南在唐 太宗时期,官至秘书监, 负责编纂国史,《蝉》 是其代表作之一
创作特点:以蝉为题材, 托物言志,寓意深刻, 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诗歌内容解析
01
诗歌主题:咏 蝉,表达诗人 对蝉的赞美和 喜爱
美和艺术魅力
传承文化:传承 和发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
1
学习古诗词: 了解古诗词, 传承古代文学
2
学习历史:了 解唐朝历史, 了解虞世南的
生平
3
学习文化:了 解古代文化, 了解古代社会
风貌
4
学习审美:了 解古代审美观 念,提高审美
能力
5
学习价值观: 了解古代价值 观,培养正确
的价值观
培养审美能力

赏 析 教 学 课 件
虞 世 南 《 蝉 》 古
演 讲 人

目录



虞 世 南 与 《 蝉 》
《 蝉 价》 值的 文 学
《 蝉 意》 义的 教 学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下册课文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下册课文古诗词赏析

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注释1、泊船:停船。

泊,停泊。

2、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和瓜洲相对。

2、瓜洲: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县南,与京口相对3、一水: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4、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

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去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

根据本诗平仄格律、“间”字固有的词义,以及古人语言习惯,此“间”字必须为平声。

“一水间”为体词性偏正词组,内部结构与“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念间”相同,中心词为“间”,限定成分为“一水”。

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

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

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

5、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当时家居于此。

6、隔:间隔。

7、数重:几层。

读shù chóng8、绿:吹绿了。

9、何时:什么时候。

10、还:回。

译文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我隔江遥望对岸的京口,心里想,这里与我居住的钟山也就只隔着几座大山,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时才能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乡呢?赏析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

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山居秋暝(míng)[唐] 王维(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本诗是五言律诗,诗人在山中隐居是所做。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秋天傍晚于山间所见景物的感想。

读时注意第三联中的“归”和“下”字的停顿。

及最后一联中“自”的停顿。

作者简介:唐代著名诗人、画家。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

北宋苏轼说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注释:【空山】空旷、寂静的山野。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新】刚刚。

【竹喧】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春芳】春天的芳草。

【歇】尽。

【王孙】本诗指诗人自己。

翻译:空旷的山野刚下完一场秋雨,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林里人声喧闹,是洗衣的女子归来,水上莲叶轻摇,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花春草凋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分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动景:清泉、浣女、渔舟。

静景:明月,松树林、石、竹林、莲叶。

本诗前两联联写景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第三联以动衬静(浣女——竹喧,渔舟——莲动)。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山居图。

第四联抒情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高洁的情趣。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写了一位游子夜间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勾画了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

朗读的基调是深沉婉约的,语调低缓注释:【泊】停靠。

【枫桥】地名指苏州。

【乌】乌鸦。

【江枫】江边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对】相对,面对。

【姑苏】苏州城的别称。

【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翻译: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鸣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诗人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睡。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 12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 12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12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一、诗词基本信息1.《示儿》:作者是南宋诗人陆游。

南宋时期,国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面临着金兵的入侵和国土的沦丧。

2.《题临安邸》:作者是南宋诗人林升。

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在临安(今杭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3.《己亥杂诗》:作者是清代诗人龚自珍。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龚自珍主张改革变法。

二、诗词内容理解1.《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意思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字面意思明确表达了诗人临终时的遗憾,隐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意思是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和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主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临终之际仍牵挂着国家的统一。

作者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2.《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描绘了临安城的繁华景象,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湖边歌舞升平,不知何时才能停止。

字面意思展现了临安的热闹繁华,隐含着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批判。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温暖的风把游人吹得如痴如醉,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这句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忘记了国仇家恨。

●主旨:这首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堕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3.《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字面意思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沉闷局面的不满,隐含着对变革的渴望。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赏析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赏析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赏析在洛阳城里看到秋风,心中万般思绪欲写成一封家书。

但又怕匆忙之中无法表达完整,行人即将启程,又要前往开封。

注释:洛阳:古都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开封:北宋都城,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

赏析: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思乡的情感,以洛阳的秋风为起点,引出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人虽然想写一封家书表达思念,但又怕无法表达完整,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笔墨简洁,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创作背景:唐代张籍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曾经历过天宝之变和XXX之乱,流离失所,思乡之情更加强烈。

据传,这首诗是他游览洛阳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作者:张籍(约805年—约872年),字子野,唐代文学家,曾任太原府尉、鄜州司马等职。

他的诗文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被誉为“小山村的大文豪”。

传世作品有《集李山人诗》、《集李山人文》等。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句诗道出了诗人写信时的内心活动和动作。

诗人并没有夸耀自己写家书的艰辛,而是通过这个平凡的动作来表明自己正在写家书。

在过去,交通不便,寄一封信回家就像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因此写家书的篇幅也相应增长。

当信写好了,诗人发现还有些话没说,于是就打开信来补充。

这种写信的场景很贴近生活,但诗歌不仅要贴近生活,还要贴近内心深处的情感,才能打动人心。

这首诗的感人之处体现在最后两句,诗人虽然担心自己的家书“说不尽”,但还是封上信封,直到送信的人要走了,又觉得自己没有写好。

其实,诗人已经写完信了,但思乡之情让他总觉得有话没说完,总觉得自己的家书言不尽意。

即使拆开信封,也不一定要补充什么,这只是心灵微妙变化的反映。

诗人通过“又开封”这个动作,清晰地表达了思乡情感的震动和变化。

这种结构不仅仅是平面层次,而是由动作反映出心灵微妙感受的变化。

与“断肠人在天涯”、“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样的诗句表达的情感相比,这是一种内心微妙细腻的情感,诗人用最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出来,感人至深。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是《古诗词三首》,收入了两首唐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一首宋词(《长相思》),现整理分享这三首诗词的诗文、译文和赏析。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赏析】这首诗为山水名篇,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

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译文】空旷的山中阵雨过后,傍晚的天气显出秋日的清凉。

明亮的月光在松间照耀,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

竹林里传来笑语,是姑娘们洗衣归来;溪流中莲叶抖动,是小渔船随波漂荡。

任凭那春天的花草凋谢吧,这山中的秋色已足够让我留下来慢慢欣赏。

【赏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闲淡清雅著称,但他很少为写山水而写山水,而是在其中包含着对佛理的体悟、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这首《山居秋暝》便是个例子。

首联交代时间——秋天傍晚,地点——空山,天气——雨后。

一个“新”字,立刻给人以万象如洗的感觉,使得山中的一切景物都显得清新明朗;而一个“秋”字,则既点明了季节,又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秋风过耳,阵阵清凉。

中间两联写景,但各有侧重,“明月”一联是物,以无心之物的清幽,比喻自己志向的高洁:“竹喧”一联是人,以有情之人的闲散,反衬世俗生活的浮杂。

环绕自己住所的,是清幽的明月和清泉;陪伴自己生活的,是无拘无束的浣女和渔翁——这环境是多么的优雅可亲!而相比起来,那官场与俗世又是多么的污浊可厌!寓情于景,情景俱佳,是这四句成为名句的原因。

“竹喧”两句尤其构思巧妙,合情合理:浣女和渔舟被竹林和莲叶遮蔽住了,是要先听到竹林中的喧闹,先看到莲叶的摆动,才会发现浣女和渔舟的呀!诗人本来就精研佛理、洁身自好,如此良辰美景,怎能不让他产生“山中”比“朝中”好、如入桃花源中的感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原文说的是山中险恶,劝王孙赶紧归来,此处则反用其意,意指任凭春芳凋尽,王孙也可久留。

尾联对《招隐士》的翻用,是顺理成章的。

这是在官场沉浮数十年、经历安史之乱打击的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声,它为这首意境旷远的作品画上了一个情真意切的句号。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汇总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汇总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汇总bó chuán gu ā zhōu【宋】·王安石【sòng 】wáng ānshí京口瓜洲一水间;jīng kǒu guā zhōu yī shuǐ jiān钟山只隔数重山。

zhōng shān zhīgé shù zhòng shān春风又绿江南岸;chūn fēng yòu lǜ jiāng nán àn明月何时照我还。

míng yuè hé shízhào wǒ hái【注释】瓜洲:地名;在今邗(hán)江区南长江岸边。

京口:地名;今;与瓜洲隔江相对。

钟山:江宁(今)名山。

今南京紫金山。

作者长期居住江宁;故以钟山(今称紫金山)代指住处。

绿:吹绿。

还:回家;归来。

【译文】京口与瓜洲分别在长江两岸;回头望钟山家门只隔几重山。

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千里岸边;问明月何时能照我再返家园?【名句赏析】——“春风又绿江南岸。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作者从江宁(今)家中出发;乘船由长江水路进京(今河南)任职。

船过京口时;与好友宝觉和尚会面;留宿了一夜。

然后横渡长江;停船在瓜洲。

隔江相望;朋友就在对岸;禁不住生出一股依依惜别之情。

而位于江宁的家;因为隔着几重山也已经看不到了;这更涌起了对它的无限眷恋。

正是初春时节;春风吹拂;放眼江南到处是一片绿色。

虽然此次赴京;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自己也很高兴。

但还是希望能早日摆脱政事;重新回到宁静闲适的家园。

这首诗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据说作者先后选换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决定用“绿”;成为精心修改诗作的一段佳话。

一个“绿”字;不但充满了色彩感;而且;这种色彩感又包含了动感;使这首诗的生动性增加了不少;这也是他着意创造的一种意境。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2《古诗三首》,包括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西林壁》和清代诗人学者龚自珍的《已亥杂诗》。

下边整理分享这三首古诗的诗文、译文及赏析。

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赏析】陆游卒于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

这首《示儿》诗是他临终前写的,既是他的绝笔,也是他的遗嘱。

作为一首绝笔,它无愧于诗人创作的一生。

陆游享年八十五岁,现存诗九干余首。

其享年之高、作品之多,在古代诗人中是少有的;而以这样一首篇幅短小、分量却十分沉重的压卷之作来结束他的漫长的创作生涯,这在古代诗人中更不多见。

作为一篇遗嘱,它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

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端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语言,是干头万绪的;就连一代英杰的曹操,在辞世前还不免以分香卖履为嘱。

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的最后意愿,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亲人的最后嘱咐,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在这一点上,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与他相比?陆游生于北宋覆亡前夕,身历神州陆沉之恨,深以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为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未得到重用,而且多次罢职闲居,平生志业,百无一酬,最后回到故乡山阴的农村,清贫自守,赍志以没。

他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的爱是如此强烈,如此执著。

这从他的大量诗篇,可以看得出来;从这首《示儿》诗中,更会受到他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九死不悔的精神的强烈感染。

南宋初年屡挫金兵的宗泽,在临终时,也念念不忘恢复大业,曾连呼“渡河”者三。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赏析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赏析

49.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1.离离:繁盛的样子。

2.原:原野。

3.荣:繁盛。

4.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王孙:贵族。

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萋萋:草盛的样子。

[简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50.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古诗三首》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十课,包括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

这三首诗所选取的时代和风格各不相同,但都是经典之作,在语言、意境、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名篇,主题是对大好河山的畅想和热爱。

这首诗语言简洁,节奏流畅,表达了作者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其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两句话,总结了人生征程中一直不断追求的精神追求,激励人们不断攀登高峰,不畏困难,不放弃追求光辉辉煌而美好的前程。

《登鹳雀楼》的学习中,同学们不仅可以感受语言之美,还可以培养坚持不懈、勇攀高峰的精神。

二、《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描写月夜寂静之美的诗歌。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夜色的赞美以及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思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简单、清新,表达了李白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家乡风景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教学中,同学可以感受到文字之美,以及感受到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可以启发孩子们独立思考,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将进酒》《将进酒》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豪情万丈的饮酒诗,通过李白张扬豪迈的文字及与酒相关的形象,反映了他对生命的热爱、无畏的人生态度、豪放的情感以及对成就的渴望。

这首诗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豪情万丈的气氛,给人以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良好感受。

《将进酒》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培养孩子们自信宽广的情感,勇于面对人生挑战的担当精神,提高孩子们的自我认知、思考能力和创造性。

总之,《古诗三首》这篇文章不仅是孩子们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篇启迪思想的优秀文章,同时也承载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认同。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古诗三首》的过程中,能够深入品味其中的文化内蕴,融合到自己生活和成长的实际中去。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注释+译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注释+译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注释+译文1蝉【唐】虞世南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注释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2 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宝宝巴士 - 奇妙唱古诗译文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妇女望着秋月穿针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注释乞巧节: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旧时风俗,妇女们于这一天牛郎织女相会之夜穿针,向织女学巧,谓乞巧。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几万条:比喻多。

3 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宝宝巴士 - 奇妙唱古诗译文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注释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

元,通“原”。

本来。

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

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4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古诗赏析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注释泊船:停船。

泊,停泊。

指停泊靠岸。

绿:吹绿。

京口:古城名。

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

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赏析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非黑白颠倒的官场,离开那丑恶,腐朽的地方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很有余韵。

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修辞上的锤炼。

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把吹改为绿,为的是生动,在这之前王安石也有多次斟酌推敲这个字,曾试过满,过等字,但最后还是把这个字改成了“绿”。

创作背景公元1070年(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

但是由于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

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作者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唐代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注释家:一作“归”。

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

复恐:又恐怕。

行人:指送信的人。

临发:将出发。

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赏析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是写诗人客居洛阳,现在秋天到了。

诗人没有大笔浓墨的渲染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凄惨景象,读者的阅读中当然不会有那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凉感受。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

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

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

“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诗人的写信时的心理活动和动作。

诗人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写自己怎么样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地写家书,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凡的动作来说明自己是在写家书。

过去的交通很不发达,寄一封信回家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写一次家书当然要写长一点了。

信写好了,发现还有的话没有说,当然要把信打开来补充一些了。

诗人这样写诗是很贴近生活的,但是诗歌不仅要贴近生活,还要贴近自己,贴近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思,这样才会震撼人心。

这首诗就做到了这一点。

主要体现在最后两句。

诗人虽然担心的自己的家书“说不尽”,但是还是封上信封,直到送信的人要走了,又觉得自己没有写好。

其实,诗人也并非没有写完这封信,既然已经把信封上了,就是一封完整的信了,其实就是自己的思乡情节在起作用,总觉得有话没有说完的感觉,总觉得自己的家书就是这样的言不尽意。

其实,即使是拆开信封,也不一定就要补充什么。

这就是心灵微妙的变化的反映,诗人通过“又开封”这一动作,清晰地表达了出来,这振动和变化的缘由就是思乡的情感。

从结构上说,这也不是单纯的平面层次,是由动作,反映出了心灵的微妙感受的变化。

和“断肠人在天涯”,“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样的诗句表达的情思相比,这是一种内心微妙细腻的情思,诗人用最平易语言表达出来了,没有过多的渲染和修饰,也是感人至深的。

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游子的心态。

在消息传达不便的封建社会,长期客居异地的人常有类似的体验,一经诗人提炼,这件极平常的小事、极普通的题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义。

后人每每读到,常有感同身受之叹,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创作背景张籍原籍吴郡,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

当时是秋季,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作者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长相思清代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注释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鉴赏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

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

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

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

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

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

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作者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

在“乡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

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意更深沉。

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心理情态能充分表现出来。

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沉重。

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怼,幽苦,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佳处。

纳兰性德身为一等侍卫,却极厌烦“扈从”公差,于是构成传统羁旅题材的又一种类型。

创作背景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

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卜算子·咏梅近现代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译文品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反用其原本的寓意而写了这首词。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只是把春天的消息来报告。

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梅花却在花丛中欢笑。

注释冰:形容极度寒冷。

丛中笑:百花盛开时,感到欣慰和高兴。

犹:还,仍然。

俏:俊俏,美好的样子;(此处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表现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美好情操。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文中指花全部盛开的样子)创作背景此诗作于1961年,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

此词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

毛泽东的这首词,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整首词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却截然不同,故作者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鉴赏此词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鼓励人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

上阕主要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描绘梅花的美丽、积极与坚贞;下阕主要写梅花的精神风貌,表现了梅花坚强不屈、不畏寒冷,对春天充满信心和谦虚的风格。

上阕主要写梅花傲寒开放的俏丽身姿。

起始二句叙季节的变换,既平直自然,又蕴含哲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