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读物 《红楼梦》评论(节选)
一个孤独高洁的灵魂
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 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 《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 情悲剧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 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面对封建礼教的种种迫害和
“洗涤”人的精神的最高级的悲剧。此外,他还批评了旧红学派
主观主义的索隐和臆断,提出了“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 象”,“就个人之事实,而发见人类全体之性质”的文艺观点, 可以说是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派之先声。
Baidu Nhomakorabea
自主学习
1.易误读字
缧绁 (léi xiè ) .. 婉慝 ( tè . ) 悚 然(sǒnɡ ) . 福祉 ( zhǐ ) . 战慄 ( lì ) . 虞 ( yú ) .
冷漠,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爱情悲剧的时候,
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
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
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
段情节,充分体现了她的个性。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 《葬花词》中袒露无遗: “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 怜?”“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 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
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
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 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闲静 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 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
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反其道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而《桃花扇》之解脱,非真解脱也 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 (2)介词结构后置 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
王夫人固亲于薛氏
(3)被动句 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 投缧绁之中
6.熟语集释
彻头彻尾:从头到尾,完完全全。(多用于贬义)
信誓旦旦:形容誓言说得非常诚挚可信。 7.名句集锦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红楼梦》)
释《红楼梦》的,因此比较注重解脱的哲学。他解释过程的成败
得失是另外的问题,但无论如何是第一次用西方的哲学、美学思 想来解释中国古典小说,并指出了《红楼梦》的悲剧意义,其基
本理论架构是完全正确的。
3.文化常识
《〈红楼梦〉评论》完成于1905年,是以西方哲学阐释中国 小说的尝试,也是“红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现代学术性质的 论文。它强调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及其价值,开创了中国现 代文学批评的先河。作者以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来分析阐述这部中 国古代小说名著,把《红楼梦》说成是一部以“解脱为理想”的 “宇宙之大著述”,并且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肯定《红 楼梦》是能唤起“恐惧”和“悲悯”之情、“感发”人的情绪、
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 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 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 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王国维(略,见《〈人间词话〉十则》)
2.背景资料
王国维是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诠释中国古典的躬行者。最
具代表性的是《〈红楼梦〉评论》,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西方 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来解释中国古典小说的尝试。他指出《红楼 梦》是“我国美术上之唯一大著述”,作品是一个大悲剧,是彻 头彻尾的悲剧、悲剧的悲剧。以前的《红楼梦》研究,要么是 “评点”,要么是索隐本事。《〈红楼梦〉评论》问世以后,哲 学的美学的小说研究开始了,所以这篇论著开了红学小说批评的 先河,成了红学研究的经典。具体说,他是用叔本华的思想来解
文本研读
我国人的精神,是人世间的,是乐天的,所以代表他们精神
的戏曲、小说,没有不染此乐天的色彩的:开始于悲的终结于欢, 开始于分离的终结于团圆,开始于穷困的终结于亨通。不这样做
2.一词多义
区别 ( 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 . ( 告别,离别 ) 别醉不成欢惨将别 . 宜别图之( ) 另,另外 .
黛玉之孤僻( 恐惧,害怕 ) 而惩 . 责罚,处罚 ,无善不显( 惩无恶不惩 .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苦于 )
) )
行于其间哉( 运行,此指作怪 ) . ( 前去,前往 ) 赵王畏秦,欲毋行 . 余嘉其能行古道( 实行,施行 ) . 则知明而行 无过矣( 行为,品行 ) . 行 为迟( ) 动作 视为止,行 .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辈分,读hánɡ ) . 行止( 道、路,读hánɡ ) 高山仰止,景行 . ( 量词,读hánɡ )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
而行之。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 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 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 前的哀怨凄婉,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 男女在封建礼教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
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
3.词类活用
目击之而身 历之( .
名词作状语,亲身
) )
所索之女子,才得一面 ( .
名词作动词,见面
而不必求息 肩之地也( 使动用法,使……休息 ) .
4.古今异义
始于离者终于 合 .. 结束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
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 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 绪,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 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 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
一个孤独高洁的灵魂
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 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 《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 情悲剧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 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面对封建礼教的种种迫害和
“洗涤”人的精神的最高级的悲剧。此外,他还批评了旧红学派
主观主义的索隐和臆断,提出了“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 象”,“就个人之事实,而发见人类全体之性质”的文艺观点, 可以说是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派之先声。
Baidu Nhomakorabea
自主学习
1.易误读字
缧绁 (léi xiè ) .. 婉慝 ( tè . ) 悚 然(sǒnɡ ) . 福祉 ( zhǐ ) . 战慄 ( lì ) . 虞 ( yú ) .
冷漠,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爱情悲剧的时候,
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
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
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
段情节,充分体现了她的个性。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 《葬花词》中袒露无遗: “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 怜?”“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 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
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
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 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闲静 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 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
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反其道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而《桃花扇》之解脱,非真解脱也 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 (2)介词结构后置 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
王夫人固亲于薛氏
(3)被动句 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 投缧绁之中
6.熟语集释
彻头彻尾:从头到尾,完完全全。(多用于贬义)
信誓旦旦:形容誓言说得非常诚挚可信。 7.名句集锦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红楼梦》)
释《红楼梦》的,因此比较注重解脱的哲学。他解释过程的成败
得失是另外的问题,但无论如何是第一次用西方的哲学、美学思 想来解释中国古典小说,并指出了《红楼梦》的悲剧意义,其基
本理论架构是完全正确的。
3.文化常识
《〈红楼梦〉评论》完成于1905年,是以西方哲学阐释中国 小说的尝试,也是“红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现代学术性质的 论文。它强调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及其价值,开创了中国现 代文学批评的先河。作者以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来分析阐述这部中 国古代小说名著,把《红楼梦》说成是一部以“解脱为理想”的 “宇宙之大著述”,并且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肯定《红 楼梦》是能唤起“恐惧”和“悲悯”之情、“感发”人的情绪、
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 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 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 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王国维(略,见《〈人间词话〉十则》)
2.背景资料
王国维是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诠释中国古典的躬行者。最
具代表性的是《〈红楼梦〉评论》,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西方 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来解释中国古典小说的尝试。他指出《红楼 梦》是“我国美术上之唯一大著述”,作品是一个大悲剧,是彻 头彻尾的悲剧、悲剧的悲剧。以前的《红楼梦》研究,要么是 “评点”,要么是索隐本事。《〈红楼梦〉评论》问世以后,哲 学的美学的小说研究开始了,所以这篇论著开了红学小说批评的 先河,成了红学研究的经典。具体说,他是用叔本华的思想来解
文本研读
我国人的精神,是人世间的,是乐天的,所以代表他们精神
的戏曲、小说,没有不染此乐天的色彩的:开始于悲的终结于欢, 开始于分离的终结于团圆,开始于穷困的终结于亨通。不这样做
2.一词多义
区别 ( 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 . ( 告别,离别 ) 别醉不成欢惨将别 . 宜别图之( ) 另,另外 .
黛玉之孤僻( 恐惧,害怕 ) 而惩 . 责罚,处罚 ,无善不显( 惩无恶不惩 .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苦于 )
) )
行于其间哉( 运行,此指作怪 ) . ( 前去,前往 ) 赵王畏秦,欲毋行 . 余嘉其能行古道( 实行,施行 ) . 则知明而行 无过矣( 行为,品行 ) . 行 为迟( ) 动作 视为止,行 .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辈分,读hánɡ ) . 行止( 道、路,读hánɡ ) 高山仰止,景行 . ( 量词,读hánɡ )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
而行之。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 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 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 前的哀怨凄婉,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 男女在封建礼教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
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
3.词类活用
目击之而身 历之( .
名词作状语,亲身
) )
所索之女子,才得一面 ( .
名词作动词,见面
而不必求息 肩之地也( 使动用法,使……休息 ) .
4.古今异义
始于离者终于 合 .. 结束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
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 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 绪,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 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 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