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理:4.1 常见地貌类型 学案设计
常见地貌类型+导学案人教版(2019)必修一 高一上学期
人教版4.1 常见地貌类型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喀斯特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① 理解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分析其形成的基本条件② 了解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主要分布③简述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演化过程④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知识梳理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其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类型特征地表喀斯特地貌1.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2.石芽:凹槽、沟槽间的突起3.洼地:底部平坦4.峰丛、峰林:呈锥状耸立5.塌陷漏斗、陷塘:随着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为塌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为陷塘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溶洞呈层状分布;溶洞顶部向下发育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向上发育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一起形成了石柱。
4.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及其成因:类型形态成因地表喀斯特地貌石芽→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峰溶蚀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溶水洞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淀积5.喀斯特地貌的影响①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表崎岖不平②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③水文:地表水缺乏,多地下暗河④土壤:土层薄,土壤贫瘠,植被少⑤旅游资源丰富6.射电望远镜的选址问题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夏季降水集中;地貌:群山深处,喀斯特地貌发育,形如“巨碗”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
②存在较多的弧形漏斗,天坑,洼地,可利用天然地形,减少工程量。
③喀斯特地貌岩石透水性较好,有利于排水,底部裂隙多,可以避免雨季淹没射电望远镜,比较安全。
二、河流地貌1.河流地貌的概况⑴概念:河流作用于地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⑵成因分类:①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冲刷地表,将地表物质带走(搬运作用),使得一部分地表物质减少(侵蚀作用),形成的侵蚀地貌。
4.1常见地貌类型 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地貌”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一、教学背景分析1.课标要求本节课依据的标准主要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课标首先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使学生感知地貌现象,在此基础上识别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四种常见的地貌类型。
其次是运用图像和文字资料,描述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地貌类型不同,观察的内容不同,描述的主要特点也就不同。
所以,具体描述的角度可以由地貌景观的概念切入,地貌即地球面貌,也就是地表的形态,因此地貌景观的形态如形状、规模面积、地表起伏和色彩等成为描述的主要内容。
景观是指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由一定的物质构成,所以景观的主要特点离不开对其物质组成的描述。
综合来看,描述地貌主要有三个角度:形态、物质组成和成因。
此外,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是根据地貌的形成原因划分的,并且地貌的成因深刻地影响着各类地貌的形态和物质组成,所以描述时可根据学情适当围绕成因展开。
最后,在感知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和描述地貌特点的过程中,体会地貌景观与人类的关系,即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各类地貌的开发利用;理解地貌学习的意义所在,即认识自然环境,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利用自然。
2.教学目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常见的地貌类型。
(2)运用图文资料,描述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
(3)通过实地观察或观看图片,体会常见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感悟人类活动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应遵循的原则。
3.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识别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描述上述四类地貌景观的特征”。
“结合野外观察或实地景观图片,描述上述四类地貌景观特征”是教学中的难点。
4.设计思路对于课标要求,调整方案中给予了说明,尤其是规定了教学中涉及的地貌类型,即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一)教学重难点
1.地貌类型的识别和特征分析是本章节的教学重点,特别是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和高原五种常见地貌类型的区分。
2.地貌形成原因的理解和地貌演化过程的掌握是难点,需要学生结合地理学原理进行深入分析。
3.地貌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探讨,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总结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5.邀请家长参与,共同探讨家乡的地貌特点及其在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重实地观察和思考,力求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2.作业提交后,教师应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在作业中发挥创意。
3.教师要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3.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分组研究某一地貌类型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貌资源的建议。
4.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貌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掌握地貌知识。
-例如,分析黄河流域地貌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地貌现象为切入点,如“为什么有的地方山势险峻,有的地方平坦开阔?”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2.通过展示一组地貌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地貌特点,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3.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点,如地球的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为学习地貌类型做好铺垫。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业讨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地理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4.1常见的地貌类型海岸地貌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同步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a.海岸地貌对人类活动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b.我国海岸地貌的保护与开发策略;
c.海岸地貌在地理环境演变中的作用。
4.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巩固海岸地貌知识。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河流地貌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1.作业提交时间:下一节课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海岸地貌的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2.利用地图、模型等教具,引导学生从空间、时间角度分析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
3.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4.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总结海岸地貌的共性与个性,提高地理知识的系统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认识到海岸地貌保护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海岸地貌,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提高审美情趣。
4.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素养。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海岸地貌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地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地理事物的观察、分析和描述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究欲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分析地图等方式,提高对海岸地貌的认识。同时,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深化理解,提升地理学科素养。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4-1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教案
4.1 常见的地貌类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运用图文资料,辨识常见地貌类型,描述景观的主要特点;2.结合资料或图表,分析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3.结合实例,分析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别常见的典型地貌类型并分析形成原因。
难点:结合实地景观图片,描述典型地貌景观特征。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读图指导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300多年前,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遥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目。
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云。
”提问:你知道徐霞客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地貌吗?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类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新课讲授:【喀斯特地貌】(教师)阅读课本,说出喀斯特地貌的物质组成、成因、分布。
(学生自主学习)1.物质组成: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
2.成因: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3.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可溶性岩石在适当的条件下,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4.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
5.类型及特点阅读课本,填写下表。
(展示组展示)①地表喀斯特地貌②地下喀斯特地貌(活动探究)分析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1.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地貌特点。
2.分析大窝凼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
3.归纳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的条件。
(展示组展示)(老师点评补充)1.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地貌特点。
①气候:大窝凼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因海拔较高,纬度较低,温度适宜,四季如春。
②地貌:大窝凼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洼地。
2.分析大窝凼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
①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②场地地质构造稳定,边坡稳定性好。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各种常见地貌类型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分布区域。
2. 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地貌类型的外观特征和环境影响。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地理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冰川地貌、火山地貌等常见地貌类型的识别和描述。
2. 教学难点: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正确理解和诠释复杂的地貌特征。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常见地貌的模型或图片,以便学生观察和理解。
2. 搜集相关视频和案例,用于教室讨论和讲解。
3.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为教室教学做好准备。
4. 确定实验室或户外观察场地,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图片,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让学生对地貌类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提出问题:这些地貌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地貌的形成与地球内外动力作用的干系。
(二)新课教学1. 平原:介绍平原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主要的平原类型。
通过展示平原图片,让学生感受平原的特点。
2. 山地:介绍山地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主要的山地类型。
通过展示山地图片,让学生了解山地的特点及常见的地形地貌。
3. 丘陵、高原:分别介绍丘陵和高原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特点。
让学生了解这两种地貌的基本特征。
4. 盆地:介绍盆地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主要的盆地类型。
通过盆地与平原的比照,让学生理解盆地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5. 通过实验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地貌形成的过程,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6. 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地貌类型的优缺点,为后续的实践应用做好铺垫。
(三)教室互动1.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种地貌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提问与回答: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1+常见地貌类型+学案
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上册同步精品学案(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________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________,从而在地表和________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我国的广西、________、________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1)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形态特征溶沟呈长条形或________,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洼地面积较大,底部________峰丛、峰林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_______耸立孤峰、残丘孤立的小型锥状(2)类型形态特征溶洞常常呈________分布石钟乳、石幔、石帘从溶洞顶部________发育石笋从溶洞底部________发育石柱石钟乳和石笋连接二、河流地貌1.河谷地貌(1)位置:河流流经的_______。
(2)成因: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________”形河谷。
2.“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________,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3.槽形河谷;河流流出山地,进入平原区,河谷呈宽面而浅的槽形,河谷两岸一般发育为宽广的冲击平原4.冲击平原:(1)位置:河流流经的________地区。
(2)成因: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________而成的。
(3)形态特点:河谷呈________的槽形;山前部分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________;主体部分坡度较缓,沉积物颗粒较________,湖沼较多;接近河口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
三、风沙地貌1.风沙地貌:在干旱地区,以________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的统称。
风沙地貌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2.类型(1)风蚀地貌(2)风积地貌(1)沙丘:沙丘是沙漠中由风沙________形成的地貌,形态多样,主要类型有新月形沙丘、流动沙丘。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4-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学思结合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300多年前,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遇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目。
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云。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你知道徐霞客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地貌吗?[新课教学]:一、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以上反应为可逆过程,当大气中的CO2向水中浸入时,一部分与水结合为碳酸溶解固体CaCO3,另一部分保持气体状态。
当水中气态的CO2减少或空气中CO2含量降低,该反应式往左发展以补充CO2 ,则发生CaCO3的重新沉淀。
二、喀斯特地貌的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三、喀斯特地貌的类型运用ppt、视频、图片资料讲授地表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并结合图片介绍不同发育阶段的典型喀斯特地表景观及特点(1)地表喀斯特地貌图片:溶沟:首先大气降水在平坦岩石表面溶蚀出溶沟,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说出其呈网格状、长条形,使地表高低不平。
溶蚀在不断进行,溶沟在不断加深,形成洼地。
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在极厚的可溶性岩石区域,水流切割出连绵不绝的群峰,如果山与山之间基座相连,则被称为峰丛。
底部微微相连或不相连,成群簇立,相对高差100-200米,这就是峰林。
大量山峰被溶蚀变矮、甚至消失,形成孤峰、残丘。
在图上看到的平坦的是溶蚀洼地,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过渡:水在地表进行着溶蚀,在地下也在同样进行。
(2)地下喀斯特地貌富含二氧化碳的水在地下、裂隙中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并随水带走,形成溶洞。
在溶洞内,含碳酸氢钙的水从洞顶往下滴,因水分蒸发和二氧化碳逸出,从水中析出的碳酸钙便在洞顶、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多姿多彩的石钟乳、石笋,当石钟乳和石笋相连就形成石柱。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认识并理解常见地貌类型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原理。
3. 能够区分并识别不同地貌类型的实例。
4. 培养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增强观察力和思考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主要塞貌类型的特征和形成原理。
2.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思考,区分不同地貌类型,并理解其形成过程。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貌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用于教室展示和讲解。
2. 准备地质锤、放大镜等工具,用于学生实地观察。
3. 收集一些有关地貌形成的科普文章和视频,供学生课外阅读。
4. 安排一次野外实地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貌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地貌图片,让学生识别这些地貌的类型。
2. 引导学生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常见地貌类型。
(二)讲授新课1. 地貌的形成原因: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风力、流水、冰川、岩浆等自然力量对地貌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地貌形成的基本原理。
2. 介绍各种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沙漠等,并诠释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3. 举例说明:结合实际案例,如黄山、长江三角洲、青藏高原、撒哈拉沙漠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地貌的形成和特点。
(三)教室互动1.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生活中常见的地貌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 提问与回答: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地貌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形成过程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各种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安置作业: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生活中常见地貌的图片或视频,并在教室上分享,以增强学生对各种地貌的直观认识。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识别并描述各种常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4-1 常见地貌类型——风沙地貌 教案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1 常见地貌类型——风沙地貌教案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常见风沙地貌的成因及分布;2.掌握并能区分常见风沙地貌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风沙地貌》1.概念:在干旱地区,风力对地表的侵蚀、搬运、堆积形成的各类地貌称为风沙地貌。
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风沙地貌的类型:风蚀地貌、风积地貌3.干旱地区,地表多是沙漠和戈壁,风大而频繁。
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天长日久,就会形成风蚀地貌,如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
4.风蚀雅丹泛指发育在古代河湖相的土状堆积物中,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5.沙丘是沙漠中由风沙堆积形成的地貌,形态多样,以新月形沙丘较为常见。
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多个新月形沙丘连成沙丘链,沙丘链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垂直。
思考一下:沙丘一定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吗?6.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
教材活动: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1)沙丘所处河谷较宽,河谷两侧高山耸立。
(2)沙源地为沙丘东南侧的江心沙洲。
理由是:沙丘在山麓的东南侧堆积,应为东南风从东南侧挟带泥沙受山地阻挡堆积而成;沙丘东南侧的两个江心沙洲在冬春季露出水面,正好为沙丘提供了沙源。
(3)东南风。
因为沙源地在东南侧的江心沙洲,只有在东南的吹拂下,风沙才会在山地的东南侧山麓堆积形成沙丘。
配套练习读我国某地区的等高线(单位:米)图,完成1~3题。
1.该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2.在我国哪一地区,最可能有这类地貌分布( )A.云贵高原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塔里木盆地3.我国此种地貌分布区的气候类型最可能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C.温带大陆性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而裂开,在定向风的长期吹蚀下,裂缝逐渐扩大而成为沟槽,沟槽之间常出现高达5~10米的垄脊,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垄脊和宽浅沟槽,称为雅丹地貌,雅丹地貌以新疆罗布泊西北楼兰附近最典型。
4.1 常见地貌类型 学案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学习目标】1.结合景观图或野外考察,说出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类型及特点。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2.结合景观图或野外考察,说出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成因及特点。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3.结合景观图或野外考察,说出风蚀地貌、风积地貌的成因及特点。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4.结合景观图或野外考察,说出海岸地貌的成因、类型及特点。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自主预习】一、喀斯特地貌1.在适当条件下,①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我国广西、②、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广泛。
2.喀斯特地形区,地表高低不平,崎岖难行;低洼地带可形成底部平坦的③,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二、河流地貌1.河流上游一般流经④或高原,水流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深而陡的“⑤”形河谷。
2.河流中游大多位于山区与⑥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
河流中下游多发育冲积平原,河谷呈宽而浅的⑦形。
3.河流的河口段是河流的终段,在河流入海或入湖处,泥沙淤积,多发育⑧,由于土壤组成物质颗粒物较细,适合农耕。
4.地势平缓地区,河道呈“S”形弯曲,洪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⑨。
三、风沙地貌1.风沙地貌多分布在⑩地区,风及其挟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2.风力堆积形成的典型地貌是,以较为常见。
3.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
四、海岸地貌1.海岸在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2.常见的海岸侵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地貌。
3.海岸堆积地貌中,常见的有海滩、沙坝,海滩按照大小可分为砾滩、、泥滩。
【答案】①石灰岩②贵州③坝子④山区⑤V ⑥平原⑦槽⑧三角洲⑨牛轭湖⑩干旱沙丘新月形沙丘海浪沉积物颗粒沙滩【合作探究】情境导入我国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形态千姿百态,上面为我国的四处景观。
4.1常见地貌类型 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地貌”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一、教学背景分析1.课标要求本节课依据的标准主要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课标首先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使学生感知地貌现象,在此基础上识别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四种常见的地貌类型。
其次是运用图像和文字资料,描述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地貌类型不同,观察的内容不同,描述的主要特点也就不同。
所以,具体描述的角度可以由地貌景观的概念切入,地貌即地球面貌,也就是地表的形态,因此地貌景观的形态如形状、规模面积、地表起伏和色彩等成为描述的主要内容。
景观是指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由一定的物质构成,所以景观的主要特点离不开对其物质组成的描述。
综合来看,描述地貌主要有三个角度:形态、物质组成和成因。
此外,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是根据地貌的形成原因划分的,并且地貌的成因深刻地影响着各类地貌的形态和物质组成,所以描述时可根据学情适当围绕成因展开。
最后,在感知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和描述地貌特点的过程中,体会地貌景观与人类的关系,即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各类地貌的开发利用;理解地貌学习的意义所在,即认识自然环境,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利用自然。
2.教学目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常见的地貌类型。
(2)运用图文资料,描述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
(3)通过实地观察或观看图片,体会常见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感悟人类活动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应遵循的原则。
3.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识别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描述上述四类地貌景观的特征”。
“结合野外观察或实地景观图片,描述上述四类地貌景观特征”是教学中的难点。
4.设计思路对于课标要求,调整方案中给予了说明,尤其是规定了教学中涉及的地貌类型,即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4.1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
4.强化实践教学,组织实地考察活动。
安排一定时间的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貌类型,增强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五)作业布置
1.复习本节课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我国不同地貌类型的分布。
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提高了他们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地理学科的价值。
1.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特别是地貌类型的识别和特点描述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选择一种地貌类型进行观察和描述。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详细记录该地貌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周围地理环境的影响,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提交作业。
作业布置时,教师应明确作业要求,强调作业的实践性和探究性,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地貌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通过以上作业,使学生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地貌类型的识别、分类及特点理解。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地貌类型的识别和区分存在一定难度,对地貌形成原因和特点的理解也需要加强。
4.1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导学案)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4.1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 导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辨识喀斯特地貌,描述景观的主要特点。
2. 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辨识河流地貌,描述景观的主要特点。
3.简单分析地貌和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借助他人的帮助或者与他人合作,使用遥感图像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地理工具对地貌要素和相关地理现象进行初步的或者深入的观察,并设计实验,作出简要解释。
【重点难点】重点:识别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描述地貌景观的特征。
难点:结合野外观察或实地景观图片,描述上述地貌景观特征。
【课前预习】知识点一 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作用:水对岩石的 作用和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 作用的总和。
(2)喀斯特地貌: 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我国范围内: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
3.形成条件: 岩石水体气候4.演变规律:5.主要分类:(1)有利影响(2)不利影响“特别提醒”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因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也是因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但溶洞内的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等则是因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活动探究】探究一:喀斯特地貌分布比较典型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过程。
提示:①云贵高原在地质时期是一片热带浅海,沉积了石灰岩;②地壳抬升,海水退缩,形成了高原;③在流水的侵蚀(化学溶蚀)与沉积(化学沉积)作用下,云贵高原形成了众多喀斯特地貌。
探究二:结合图示填出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演变过程。
提示: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探究三:广西、贵州等地重要的农耕区分布及原因。
提示:多分布在面积较大的洼地。
因为这些洼地面积较大,底部平坦,土层较厚,适合农耕。
知识点二河流地貌1.概念: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
常见地貌类型学案--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学案一学科核心素养1.学生能够通过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出喀斯特地貌2.学生能够通过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描述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点(形态、组成、成因)3. 学生能够简单分析喀斯特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4. 学生能够简单分析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地貌景观特点的描述;地貌类型的识别【难点】地貌类型的识别三知识梳理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①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地表水溶蚀岩石形成的沟槽,呈长条形或网格状石芽: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有些形体高大的石芽常高数十米,称为石林洼地:分布在峰丛或峰林之间,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底部宽阔而平坦。
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峰丛: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呈锥状耸立,基座相连的成片山峰峰林:峰丛被溶蚀形成的浑圆状成片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孤峰:孤立存在的石灰岩山峰残丘:孤峰进一步被溶蚀残留的孤立山丘,比孤峰规模更小、更平缓。
②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水溶蚀形成的地下洞穴,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地下暗河:由地下水汇集,或地表水沿地下岩石裂隙渗入地下形成石钟乳: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的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倒锥状堆积体石笋: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不断从溶洞底部向上发育的形似竹笋的堆积体石柱: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连接在一起形成石幔(或石帘):岩溶水沿洞壁或倾斜的洞顶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有弯曲的流纹,形如布幔。
二、河流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1)V形河谷①位置:河流流经的山区/中上游地区/落差大的地区②成因:水流不断侵蚀河谷(河床)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深而窄的“V”形河谷。
③形态特点:“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3.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貌的定义,掌握地貌形成的基本原因,如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掌握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并了解它们在我国地理分布。
3.学会使用地图、地形图等工具,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地貌类型的特点和作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作业量要适中,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确保作业质量。
4.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提高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的能力。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地貌类型的空间概念,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地貌类型【学习目标】1.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不同地貌特征及分布。
2.通过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3.形成对地表形态的科学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学习重点】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主要特点。
【学习难点】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主要特点。
【学习过程】一、知识体系导引二、新知学习知识点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2.地貌类型及特征(1)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知识链接:石灰岩主要成分CaCO3,受CO2水溶液的影响被溶解CaCO3+CO2+H2O===Ca(HCO3)2学法指导:1.河流左岸、右岸的确定:面朝河流流向方向,左手边为左岸,右手边为右岸。
2.河口三角洲沉积物颗粒分布:思考:我国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喀斯特地貌分布吗?为什么?提示: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主要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水文条件及生物条件较差,故科斯特地貌发育很不充分。
知识点二:河流地貌1.上游地区一般流经山区或高原。
由于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
2.中、下游地区河流中游大多位于山区和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
河流中、下游多发育冲积平原,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3.河口地区在河流入海或入湖处,泥沙淤积,多发育三角洲。
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地势低平,组成物颗粒较细,适合农耕。
知识点三:风沙地貌1.风沙地貌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分类:风沙地貌按其形态和成因一般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如上图A属于风蚀地貌,B属于风积地貌。
2.风沙地貌的成因及特征(1)风蚀地貌:是指地表沙粒在大风作用下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的地貌。
风蚀地貌一般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2)风积地貌:是指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地貌。
风积地貌的形成,与风向、风速有密切关系,如图中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的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风向大致垂直。
知识点四:海岸地貌1.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2.图A是岩石海岸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主要有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平台、海蚀穴等。
3.海滩、沙坝等是常见的海岸堆积地貌,如图B为海滩地貌,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海滩地貌可分为砾滩、沙滩和泥滩。
知识链接:风蚀蘑菇的成因风蚀蘑菇是由风蚀柱逐渐磨蚀而成的。
接近地表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力强;距离地面越高,风中含有的沙子越少,磨蚀作用越弱,于是形成了上大下小的蘑菇形状的石头。
三、启迪思维,重点突破重点一:喀斯特地貌探究活动:材料: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
(1)图示地貌在我国四大高原中有广泛分布的是什么高原?形成该地貌的作用有哪些?(2)我国西北地区能否形成这种典型的地貌,为什么?提示:(1)云贵高原。
溶蚀、淀积作用。
(2)不能。
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条件之一就是水分充足,而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归纳拓展: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大,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2.喀斯特地貌的代表形态及成因学以致用:[2019·济南市高一期末]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淀积作用有关的是()A.①B.②C.③D.④(3)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A.石芽、漏斗、落水洞B.石钟乳、石笋、石柱C.天生桥、石林、洼地D.溶洞、地下河、峰丛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漓江风光、象鼻山、峰林都是典型的地面喀斯特地貌;地下“神宫”是地下喀斯特地貌。
第(2)题,由图示可知,①②③均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溶蚀作用;④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的钟乳石,主要是淀积作用形成的。
第(3)题,景观④是典型的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及各种由碳酸钙淀积而成的堆积体,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答案:(1)A;(2)D;(3)B重点二:河流地貌探究活动:下面是胡玢的《庐山桑落洲》。
请小组合作探究: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1)“数家新住处”应位于河流的凹岸还是凸岸?(2)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哪一河段?提示:(1)河流凸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适合建“新住处”。
(2)由诗中“桑落洲”“平沙”等可知,该处河流堆积作用显著,多冲积沙洲,应位于河流下游。
归纳拓展:1.图解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及地貌特点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在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三种侵蚀作用同时进行,但所起的作用大小是不同的。
如图所示:方法技巧: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如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
图中m、p处为凸岸,n、o 处为凹岸。
2.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其形示意图指点迷津:冲积扇与洪积扇都是流水在谷口沉积形成的扇形地貌,二者发育形成的气候条件的差别如下:在湿润、半湿润区的谷口常形成冲积扇,而在干旱、半干旱区的谷口常形成洪积扇。
学以致用:读河流平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3中能正确反映图1中A河段河谷剖面的是________,该河段主要的河流侵蚀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河岸D、E最有可能形成浅滩的是________岸,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河流A段的岩层纵剖面如图2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A.U型谷B.喀斯特溶洞C.瀑布D.河口三角洲(4)A、B、C三点中,最易形成聚落的是________。
(5)若图示河流位于北半球,河口的沙洲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解析:第(1)题,在河流的上游地区,河流侵蚀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河流横剖面呈“V”型。
第(2)题,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多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
第(3)题,河流在流经岩性差异明显的河段时,由于差异侵蚀,可能会形成瀑布景观。
第(4)题,C位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河床更加宽阔,易形成聚落。
第(5)题,河口处沙洲因左岸堆积最终与左岸相连。
答案:(1)乙;溯源侵蚀;下蚀(2)D;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侧蚀作用强烈,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
(3)C(4)C(5)与左岸相连。
因为北半球的河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右岸冲刷严重,泥沙左岸堆积,因此在河口处沉积的泥沙将与左岸相连。
重点三:风沙地貌探究活动:在台湾东北部的野柳地质公园,已有约4000年历史的“女王头”,其“脖子”越来越细,可能在10年后自然崩塌。
如果发生地震,则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
有关方面已决定不再用人为方法对其进行加固,何时崩塌完全由大自然决定。
“女王头”是怎样形成的?“女王头”的“脖子”又为什么会越来越细?提示: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是“女王头”形成及其脖子越来越细的主要原因。
归纳拓展:1.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3.移动沙丘是如何移动的?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地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源源不断地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移动沙丘。
学以致用:1.[2019·华中师大附中高一期末]读某地貌景观示意图,回答(1)~(3)题。
(1)该类地貌景观常见于我国的()A.海南岛B.四川盆地C.华北平原D.准格尔盆地(2)关于该类地貌景观地区的气候特征描述最符合的是()A.全年高温多雨B.夏季高温多雨C.全年降水稀少D.气温年较差小(3)该类地貌景观形成于()A.流水侵蚀B.冰川侵蚀C.风力侵蚀D.波浪侵蚀解析:第(1)题,图中为荒漠景观,地貌为风蚀地貌,主要发育在我国西北地区,故D 正确。
第(2)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各个大洋水汽均很难到达,全年降水较少;受大陆影响显著,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
故C正确。
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多大风天气,因此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图中地貌为风蚀蘑菇。
故C正确。
答案:(1)D(2)C(3)C2.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石蘑菇和沙丘图片。
据此回答(1)~(2)题。
(1)石蘑菇是指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状的岩石,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蚀作用B.风力堆积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2)图中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冰川侵蚀作用B.流水堆积作用C.风力堆积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石蘑菇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故选A。
第(2)题,图中所示沙丘是由风速降低被风搬运的物质沉积形成,属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故选C。
答案:(1)A(2)C重点四:海岸地貌探究活动:青岛金沙滩位于山东半岛南端黄海之滨,青岛市黄岛区(青岛开发区)凤凰岛。
南濒黄海,呈月牙形东西伸展,全长3500多米,宽300米。
水清滩平,沙细如粉,色泽如金,故称“金沙滩”。
青岛金沙滩是中国沙质最细、面积最大、风景最美的沙滩,号称“亚洲第一滩”。
“金沙滩头平,遥望天水涌。
冲浪水盈盈,踏歌万里行”。
诗人在《金沙滩》诗赋中,描写了金沙滩海水浴场的美丽动人的画面。
金沙滩属于什么地貌?提示:金沙滩属于海岸堆积地貌。
归纳拓展:海浪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学以致用: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岛上多石灰岩低丘,最高处海拔253m,植被稀少。
该国旅游业发达,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戈佐岛西北角,但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