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科学性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的科学性讨论

中医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认识和治疗疾病的经历来一直被视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但就中国的传统而言既没有“中医”这法,也没有“科学”这一说法,因而在中医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来就在中医是“科学”还是“非科学”的议论。①然而,自从现代西方医学伴随着现学和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以来,有关中医的优劣、存废之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中医理论与建立在近现代数理统计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基础之上的西医,引起了人们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中医的科学性”,到中医的生死命运和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服务水平。

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近现代科技裹挟着现代医学与西方文化一起传入中国,以之为参照对中医的诘难从此开始。关于中医废存之争是近现代科学与古老中华文明相遇引发的巨大思想激荡的一部分。”②

1中医的概念

中医是我国固有的医术,以治疗疾病的医疗办法。称为中华医学,或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中医的中,不能只是表面地理解为中国这个国别概念。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以平为期,以和为重。可以说,中医学就是“和谐学”,强调阴阳平衡和谐、五行生克平衡和谐,人与自然、社会平衡和谐,人的心态平衡和谐等。中医就是要通过施养施治将不平衡调整为平衡,从而重新达到和谐、健康。《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和《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奠定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奠定了中药的基本理论体系;《伤寒杂病论》(简称《伤寒论》),确立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生理和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总结和概括,主要包括阴阳五行、精气神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学说,以及诊断、治则治法、预防等内容。

2科学的界定

要讨论中医的科学性,不仅要了解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特征,还要弄清楚科学性的判据。在西方,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效应迅猛发展,“科学”的地位日益升高,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哲学也在这个时期蓬勃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西方科学的思想与各种西方学术思潮一同传入中国,对中医学界照成了不小的冲击。中疑论者根据逻辑实证主义学派、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等学者的科学与非科界标准,多否认中医的“科学性”。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科学”几乎成为了“可“有效”、“正确”、“有价值”,甚至是“真理”等象征各种美好词汇的同义语,学科或者事物如果能划归到“科学”范畴,则身价倍增,得到社会认同和国家,否则黯然失色,甚至有沦为“伪科学”而被取消的危险。③定义科学或者说科学,有两个基本条件是不可缺少的。一是科学必须是关于世界的系统化的知识;二是这些知识必须是能够得到检验的。

⑤系统性和可检验性是科学最根本的特性,是科学作为一种认识系统的基本内核,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最主要的标准。系统性要求科学体系内部具有逻辑一致性,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力,使科学区别于零散的常识,区别于经验事实的堆积;可检验性要求科学体系与外部事实发生某种对应关系,具有稳固的经验基础,具有较强的经验预见性。系统性和可检验性作为科学最根本的特性,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不易发生实质性的改变。⑥

3 中医的科学性

3.1中医的科学性讨论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确立了系统性和可检验性作为评价中医科学性的两个基本特征。概括起来可以说,凡是满足系统性条件的知识可谓广义的科学,在此基础上还满足可检验性

条件的就是狭义的自然科学。而且通过下面的分析我们将会看到,诸多关于中医科学性的争

论都与这两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3.2中医理论的系统性问题

评价一个理论的系统性就是要审察理论内部的结构要素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首先科

学概念不应该是歧义的、模糊的,而应该有明确的、清晰的内涵和外延,而中医理论概念

却不符合这一要求①,模糊性、歧义性是中医术语的一个重要特征。②中医基础理论中的

许多概念,既没有明确的内涵,也没有明确的外延,如“阴”、“阳”、“精”、“气”、

“实”等;既似乎是结构性的概念,又似乎是功能性的概念,如“脏”、“腑”、“虚”、

“经”、“络”、“血”、“津液”。③中医学理论既然缺乏对基本概念的精确界说和

细密分辨,其理论表述必然是不清晰、不明确的。④其次,中医理论内部的推理也是不严密

的,如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又与五行相联系,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

肾属水;药物的五味“酸、苦、甘、幸、咸”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等等;

因为阴阳互根,所以脏腑互为表里;因为五行相生相克,所以五脏之间也相反相成等等。

⑤这种以“取象比类”作为理论构建中联系的建立方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很难找到

可靠的依据。因此,从系统性上讲,中医理论很难讲是科学。

如果说概念明确和推理严密并不等于科学,自相矛盾就一定不会科学。正由于概念的模

糊性和歧义性,建立联系的随意性,中医理论在很大空间内都能够自圆其说,使得更我们无

法判定其一致性和完备性。那么退一步讲,即使中医理论并不存在内在矛盾,最多也只能算

作广义上的科学,即通常所说的学科意义上的科学,我想这大概是不会存在争议的。不过关

键是大多数的争议针对的并不是这个意义上“科学”。这样我们只能进一步来讨论中医理

论的可检验性。

3.3中医理论的可检验性问题

科学理论的可检验性特点是指理论概念所意指的对象及其之间的联系必须能以某种方式在

事实上得以证明。如果理论概念所指示的对象及其之间的联系不存在,或难以用经验事实加

以证明,那么这一理论就缺少可检验性,也就是说这样的理论就不属于科学的理论。①中

医理论中概念的形成取象比类加以抽象而成,有的概念具有很浓的人文色彩和哲学特征,

缺乏自然科学的属性;有些概念在运用过程中逻辑关系不清。这种用“取象比类”所产

生的概念语词只能用比喻或借代的词语形式表达,而任何比喻只能是模糊而非明晰的。这种

定义的结果,其内涵必然是宽泛的、不确定的,只能用“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来表示定

义的不确定性。②由于缺乏对基本概念的明确界说,中医在逻辑上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

伪,既无法观测也无法操作,既没有可重复性也没有主体间性,因而中医的理论概念就十

分鲜明而突出地表现了这种不可检验性。

4结语

中医是运用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以动态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

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①中医基础理论带有文化色彩和哲

学意义的概念和命题,并无真正自然科学基础。②它对人及自然的研究是动态的、整体的、

抽象的,然而又是模糊的、含混的。③因此,中医理论从基本概念上来说,是形而上学的

模糊的;从推理形式上说,是类比的或然的④;由于中医学理论还没有从自然哲学的理

论体系中分离出来,所以它没有准确的定义和具体的可检验性。⑤故而中医虽然可能具有

某些合理性,但在系统性和可检验性上都很难讲是科学的。对确定性的追求从来就是科学

的目标,而中医的模糊性使得中医的特设性假定太多,经常成为迷信活动和江湖骗术的幌

子。

但不是科学的并不必然就是伪科学的,也并不是就意味着该废除的。说中医是非科学,

只是意味着中医不符合现阶段的科学标准,但不意味着就永远都不可能符合科学的标准,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