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教学大纲
音乐七年级上册《中国民歌欣赏》教案

劳动号子流畅细腻一领众和城镇集市 用于表演
山歌粗犷豪放独唱对唱乡村田野鼓励加油
小调节奏自由独唱为主劳动场合
教学后记
(反思成败、总结经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各民族民歌的感情,让他们懂得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
中国民歌的体裁,种类及分布
教学难点
1.中国民歌的音乐风格
2.如何区分中国民歌类型以及各类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动学习 参与体验
教学准备
录音机 钢琴
教材分析 :
《中国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在人们一代代口头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与完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浩如烟海,各具特色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那你们知道中国民歌的体裁有哪些吗?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录相感知,引导学生认识民歌。
1.观看视频(1)后,
【提问】《澧水船夫号子》的演唱场合、情绪、演唱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演唱场面是集体劳动场面、情绪是豪放节奏规律、演唱形式是有人领唱、他的作用是用来鼓励加油。
师:对的,同学们回答的很完整。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基本上认识了中国民歌这一民族瑰宝,这些民歌是我们东方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它们不仅朴实、简洁,更因其所具备的丰富的文化底蕴而独树世界音乐之林。我们要多去认识它、了解它,把它发扬光大,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去寻找发现身边更高更优美的民歌,从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标、增、改、删、调)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听民乐《步步高》进入教室。
(感受中国民族音乐,创设良好氛围)
高中音乐教学课例《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感。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阶段倡导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己
进行创作,动员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表演体现个性化的
特点。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教师需提前制定形式多样、 学生学习能
内容丰富的综合表演计划,让他们在课前搜集关于本课 力分析
的少数民族资料,在课堂上做简单的交流;让全班同学
里之外的雪域高原。通过欣赏《酒歌》与藏族特色乐器
热巴鼓,启发学生感受、分析、讨论藏族音乐的特点,
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一)导入方式:
教学过程
1.观看一组风俗画面,也可以观看一组少数民族
的服饰分辨是哪一地区?哪个民族的?(蒙古、西藏、
新疆、朝鲜、西南)然后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 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 资料。(课前布置)
高中音乐教学课例《中国民族音乐》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音乐
教学课例名
《中国民族音乐》
称
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
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
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
教材分析 的意义。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
握,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对美好音乐的热爱,
中深有体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博大精深,一节课根本 课例研究综
无法讲完,欣赏完,但是教者能抓住几个代表性强的几 述
个民族如藏族、蒙古族、新疆等四个民族,分别从他们
的音乐中的旋律、节奏、节拍、调性等因素让学生体验,
实践,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因此整个课堂,学生讨
论热烈,见解独到,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主动参与体
(二)欣赏蒙古族的民间音乐: 1.蒙古族音乐文化介绍:可请同学先说说,然后 教师进行补充 蒙古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它的音乐包括民歌、器 乐、说唱音乐和歌舞音乐四大类,其中民歌占有十分重 要的地位。蒙古族民歌按题材分为狩猎歌、牧歌、思乡 曲、赞歌、宴歌、谚歌、儿歌、叙事歌等;按体裁分为 长调歌曲和短调歌曲。长调歌曲曲调悠长,节拍自由, 大多为散板,牧歌、思乡曲、赞歌、宴歌多属长调类。 短调歌曲结构短小,节奏整齐,狩猎歌、叙事歌及一部
大学民族民间音乐欣赏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大学民族民间音乐欣赏2. 授课年级:2021级3. 授课班级:音乐学专业4. 授课教师:张老师5. 计划学时:2课时(90分钟)6.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掌握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欣赏方法;(3)增强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民族民间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这段音乐属于哪个民族?它的特点是什么?2.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点讲解(15分钟)介绍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特点,包括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以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3.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介绍(20分钟)讲解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包括民歌、民间器乐、民间歌舞等,并以典型作品进行展示。
4. 欣赏方法讲解(15分钟)介绍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方法,包括倾听、分析、比较等,并结合实际作品进行演示。
5. 作品欣赏与分析(20分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6.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收集一种民族民间音乐,下节课分享给同学。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音乐片段,提高学生的听觉感受力;2. 结合图表、图片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3. 采用小组讨论、分享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4. 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提高课堂活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3. 小组分享: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起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课程教学大纲模板音乐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音乐欣赏2. 课程代码:MUS1013. 课程性质:公共艺术课程4. 学分:2学分5. 学时:32学时(理论24学时,实践8学时)6. 适用专业:全校学生7. 教学负责人:[教师姓名]二、课程目的与要求1. 目的:-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 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 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强审美情感。
2. 要求:- 学生能够掌握音乐的基本术语和概念。
- 学生能够欣赏和分析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 学生能够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三、课程内容与安排1. 第一部分:音乐基础知识(8学时)- 音乐的基本元素- 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音乐体裁与风格2. 第二部分:西方古典音乐欣赏(12学时)- 巴洛克时期音乐- 古典时期音乐- 浪漫时期音乐- 现代音乐3. 第三部分:中国民族音乐欣赏(8学时)- 中国古代音乐- 中国近现代音乐- 中国民族器乐4. 第四部分:音乐实践与体验(4学时)- 音乐欣赏实践- 音乐创作实践- 音乐表演实践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系统讲解音乐基础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音乐作品。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鉴赏能力。
4. 实践体验法:组织音乐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5.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音乐作品,丰富教学形式。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40%):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末考试(60%):包括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1. 教材:《音乐欣赏》([作者])2. 参考书目:- 《西方音乐史》([作者])- 《中国音乐史》([作者])- 《音乐鉴赏教程》([作者])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1-4周:音乐基础知识2. 第5-8周:西方古典音乐欣赏3. 第9-12周:中国民族音乐欣赏4. 第13-16周:音乐实践与体验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感受民歌中的情感表达,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
3. 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4. 民歌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采用示范法,播放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让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
3. 采用实践法,引导学生学唱民歌,锻炼演唱技巧。
4.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民歌中的情感表达,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民歌资料,如音频、视频、乐谱等。
2. 准备音响设备,以便播放民歌作品。
3. 准备教学课件,展示民歌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让学生了解民歌的魅力。
3. 欣赏:播放民歌作品,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民歌的风格和情感。
4. 学唱:选取一首简单易懂的民歌,引导学生跟唱,锻炼演唱技巧。
5.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民歌中的情感表达,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民歌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
7. 作业:布置课后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后自主欣赏和学习民歌。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民歌演唱会,让学生展示所学成果,增强实践能力。
2. 参观当地的文化馆或博物馆,了解民歌在地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3. 开展民歌知识问答活动,检验学生对民歌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演唱技巧和讨论积极性。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学习的成果,了解学生对民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民歌演唱会:评估学生在演唱会中的表现,包括演唱、表演和团队协作等方面。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中国民歌欣赏》一文,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形式和发展历程。
2、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3、通过学习和欣赏多种类型的中国民歌,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国民歌,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1、导入:播放一段中国传统音乐,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2、课堂讲解:介绍中国民歌的起源、形式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对中国民歌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觉分析。
3、音乐欣赏:通过播放不同类型的中国民歌,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音乐特色,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
4、互动讨论:在欣赏完一首民歌后,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从歌曲的歌词、旋律、语言等方面分析歌曲的内涵和文化特点。
5、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唱歌、打节奏等方法,巩固学生对民歌的理解和听觉分析能力。
四、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民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中国民歌的起源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类型,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时期。
中国歌谣传统始于口头文学,包括无数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生活经验和智慧,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性。
2、中国民歌的发展历程中国民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歌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演变,从最初的歌谣变成了各种类型的民间歌曲、小调、诗歌歌曲、民间舞蹈和音乐戏曲等。
在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歌中,可以看到不同的音乐形式、歌唱方式和文化特征。
第二节:中国民歌的形式特征和演唱技巧1、中国民歌的形式特征中国民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它往往是由一段简单的旋律、朴素的歌词和传统的乐器伴奏组成。
在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歌中,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形式特征,如简单明了的旋律结构、抑扬顿挫的节奏和丰富多样的歌唱技巧。
小学五年级音乐课教案中国民族音乐鉴赏

小学五年级音乐课教案中国民族音乐鉴赏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音乐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2. 欣赏著名的中国民族音乐作品;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情感和鉴赏能力;4. 通过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集体合作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2. 欣赏著名的中国民族音乐作品;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情感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錄音带 or MP3 播放设备;2. 绘本或图片展示中国民族音乐乐器;3. PPT 展示著名的中国民族音乐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播放一段中国民族音乐,带领学生一起聆听,让学生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2. 了解中国民族音乐(10分钟)通过展示绘本或图片的方式,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韵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之处。
3. 欣赏著名的中国民族音乐作品(15分钟)通过PPT展示,让学生欣赏一些著名的中国民族音乐作品,如《茉莉花》、《二泉映月》等。
在欣赏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乐器的声音、曲调的变化等。
4. 分享个人感受(10分钟)学生将分成小组,互相分享他们对欣赏过的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的感受和想法,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喜爱。
5. 音乐活动(15分钟)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音乐活动,如合奏、合唱或舞蹈等,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和表现能力。
6. 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他们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多听中国民族音乐,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鉴赏能力;2. 组织学生进行乐器制作或演奏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韵味;3.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拓宽音乐的视野。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音乐课的教学,学生得以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了他们对音乐的审美情感和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音乐活动的参与,学生也提高了他们的集体合作和表现能力。
精编《民乐欣赏》教学设计

精编《民乐欣赏》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本课旨在通过引发兴趣——感知——探讨等教学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参与意识。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
通过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良好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不仅得到知识,更得到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文化判断力、审美观的提高奠定础。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器乐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审美能力。
2、能说出几种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名称,了解其音色特点和表现手法。
以及说出几首著名的民族器乐曲。
3、能背唱《梅花三弄》的音乐主题。
4、探索了解新民乐特点,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判断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对中国民族器乐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并能主动探索研究新民乐,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审美能力以及正确的文化判断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及音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CCTV中国民族乐器大赛表演视频引入今天的课题—— 1、认识传统民族乐器;2、传统民乐和新民乐作品鉴赏。
二、a:民族器乐的分类,按演奏手法可以分为:1、弹拨类;2、吹奏类;3、拉弦类;4、打击类。
b:请同学说说他们知道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以及代表作品。
c:古筝:弹拨类,代表作品《渔舟唱晚》;琵琶:弹拨类,代表作品《十面埋伏》;唢呐:吹奏类,代表作品《百鸟朝凤》;笛子:吹奏类,代表作品《扬鞭催马运粮忙》;扬琴:打击类(击弦类),代表作品《将军令》;二胡:拉弦类,代表作品《二泉映月》三、传统民乐鉴赏:《梅花三弄》(编钟与乐队)1、相关知识链接:编钟——湖北隋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编钟,距今已有2400多年,这组编钟共有65枚,每钟可发两个音,音域达三个八度音程以上,按12个半音系列排列,可自由转调,这比西方钢琴12个半音排列要早1000年。
2、介绍北京奥运会颁奖仪式音乐作品《金声玉振》——这是由作曲家谭盾完美地结合了古今音乐和民族元素,融合了24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的音乐原件声音与2008年现做的一套用玉謦演奏的音乐和“茉莉花”曲调创作完成的奥运颁奖音乐。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课教案

介绍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讲解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和特点
介绍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代表作品和演奏技巧
巩固练习
播放少数民族音乐,让学生们辨别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引导学生们讨论少数民族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意义
让学生们尝试模仿少数民族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们收集更多关于少数民族音乐的资料,并撰写一篇关于少数民族音乐的文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创造力
第三章
教学内容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述
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多元性、地域性、民族性
少数民族音乐的代表作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茉莉花》、《小河淌水》等
少数民族音乐的乐器:琵琶、二胡、笛子、唢呐等
少数民族音乐的分类: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等
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与风格
演奏技巧:如滑音、颤音、揉弦等
演奏方式:独奏、合奏、伴奏等
少数民族音乐的代表作品与鉴赏
蒙古族音乐:《草原之夜》、《敖包相会》等,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情和民族特色。
维吾尔族音乐:《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罕》等,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和民族特色。
侗族音乐:《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等,具有浓郁的侗族风情和民族特色。
考核方式: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音乐鉴赏考试等方式进行考核
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作业质量、课堂表现、考试成绩等进行评分
反馈与改进: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作业和考试进行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第五章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和分类
掌握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大纲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英文名称:Chinese hational and Folk Music课程简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是我院本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修业年限为一年。
该课程的教学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各门类历史概况、音乐形态等方面的讲授,重点对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代表人物的音乐作品进行鉴赏与模唱,使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有一个全面而概括地了解和感知。
该课程将理论讲授、录音录像与当堂范唱模唱相结合,尤其是借鉴和沿袭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传承过程中“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使学生既了解名家的风格,又亲身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还能够学会演绎传统音乐的风格特色与表演技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同时,该课还能够树立学生正确的音乐观,激发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的热情和对民族音乐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从感性到理性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把握,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基础。
一、说 明:1、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作为本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熟悉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掌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知识,感悟其蕴藏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并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音乐实践当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操作技能,为专业课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
同时,该课程通过多媒体、风格模唱与理论讲述等教学方式,意在开拓学生们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建立民族音乐的思维观念,为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打下牢固的基础。
为达到这一目的,要求学生除掌握教材中的主要知识外,还要鉴赏与模唱有关曲目,主要要求学生对作品地域风格、音乐情感与演唱技艺的把握,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
2、与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与音乐理论与音乐表演的专业课衔接,辅以中国古代音乐史、和声、作品分析的基础,会产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印证之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欣赏课教案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欣赏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七章《民族音乐鉴赏》第二节《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风格及代表性作品;分析各少数民族音乐与当地民俗文化的联系;欣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各少数民族音乐的基本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 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使学生更加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及其与民俗文化的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各少数民族音乐的基本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民族音乐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钢琴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藏族音乐《青藏高原》,让学生初步感受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引发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各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及与民俗文化的联系。
3. 案例分析:以蒙古族、维吾尔族、苗族等民族的音乐为例,分析其音乐特点及代表性作品。
4. 实践环节: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少数民族,深入了解其音乐特点,并进行分享。
5. 例题讲解:分析藏族音乐作品《天路》,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民族音乐。
6. 随堂练习:播放苗族音乐《苗岭飞歌》,让学生现场分析其音乐特点。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2. 内容:(1)少数民族音乐特点(2)各民族代表性作品(3)民族音乐与民俗文化的联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所喜欢的少数民族音乐作品,阐述其音乐特点及与民俗文化的联系。
2. 答案示例:以蒙古族音乐《天堂》为例,分析其悠扬、辽阔的音乐特点,以及与草原文化的紧密联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分析各少数民族音乐作品,使学生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音乐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音乐赏析》课程教学大纲(无专业限制,参考学时:36学时)一、课程简介:《音乐赏析》以审美为主线,以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为基础,介绍一些相关的音乐知识理论,中国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的音乐,中外著名音乐作品等,从大学生审美和艺术修养的实际出发,旨在提高本校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音乐审美能力。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感情,陶冶情操,开阔音乐视野,增长音乐知识。
初步了解中西方音乐史及部分著名音乐家,懂得一般的音乐体裁及曲式结构,熟悉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段,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培养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养成欣赏古典音乐的习惯。
二、教学目的: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
本课程以审美为主线,以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为基础,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掌握多方面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体裁等知识,从大学生审美和艺术修养的实际出发,旨在提高本校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要求: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掌握多方面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体裁等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音乐要素知识及中外音乐史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具备准确、敏锐地从整体上感受、体验音乐表现内容的能力,逐步具备评价音乐内容和形式中所反映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
从绚丽多彩的音乐作品中学习历史、了解社会、认识生活,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欣赏水平的音乐爱好者。
四、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安排:(一)、声乐作品及声乐表演常识。
声乐作品结构短小,音乐形象鲜明,比较容易把握。
声乐作品旋律一般较强,曲名和歌词使音乐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的表现更为明确,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可供欣赏的声乐作品形式主要有:1、民歌。
民歌是最直接、最质朴地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劳动生活的声乐表现形式。
欣赏民歌可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社会历史、民俗、民情。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设计:(一)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学习,使同学掌握以下知识:1、民歌的内涵与外延。
2、民歌的特点和分类。
3、地域特征与民歌风格的关系。
4、了解中国音乐的多样性。
5、懂得继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二)能力发展目标:1、在欣赏中引导同学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训练同学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
2、通过方法的介绍,培养同学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示力和发明力,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
(三)情感培养目标:1、培养音乐兴趣,以和热爱祖国各民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的感情。
2、激发同学不时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动机。
3、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同学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为同学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材内容和重点、难点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1、中国民歌是我国保守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其它种类民族音乐(民间歌舞、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的基础。
本节课中,选入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民歌,突出体现了中国民歌的地区特色和民族风格。
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同学热爱祖国各民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的感情,培养同学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示力和发明力。
2、内容的选材,符合高中同学的年龄特点,是对小学、初中阶段所学民族音乐知识的补充与衔接,并能使同学在现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激发不时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动机,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同学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为同学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通过欣赏各地民歌,在现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和分类。
(2)在欣赏过程中让同学自身去听辨、分析,学唱民歌片断,通过体会与感受,培养同学实际的区分能力与形象艺术思维能力。
中国民族器乐曲欣赏

《中国民族器乐曲欣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辨别各种常见的民族乐器,基本了解民族乐器的分类;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能和其他同学一起认真欣赏器乐曲片段,并从中辨别出乐曲中主奏乐器的名称。
2.通过对民族器乐曲的欣赏与了解,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喜欢中国民族音乐,懂得继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3.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训练学生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
4.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终身喜欢和学习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理念:这是一节感受和鉴赏民族器乐曲的欣赏课。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中的重要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本课采用了交互合作教学策略、激励探究教学策略、情感陶冶教学策略、声像呈示行为教学策略等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允许学生对乐器音色,音乐作品,民族音乐的发展有各自的体验与不同的理解。
从而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讲授与分析音乐的方式,体现了对学习者的尊重,而不是把教材,教师的认识强加给学生。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感受,探究音乐。
教学重点: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听辨、分析民族器乐曲片段,通过体会与感受,培养学生实际的辨别能力与形象艺术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不断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动机,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体会、分析与感受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系统CAI课件学情分析:中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已掌握了初步的音乐知识和音乐表达方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分析能力,但欠缺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系统了解,音乐综合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高。
另外,他们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很高,充满自信,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不满足简单重复的课堂教学方式,渴望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呈现方式的新颖性,感官刺激的多样性,组织形式的活泼性。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欣赏课教案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欣赏课教案一、教学年级:高一年级二、课型:欣赏课三、教学内容:1、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2、藏族民歌《酒歌》3、朝鲜族民间乐曲《纺织谣》4、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5、乌孜别克族民歌《一杯酒》6、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四、教材分析:“感受体验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习俗的关系”,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鉴赏》模块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
本课是湘版《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的第一节内容。
这节内容以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为切入点,在音乐鉴赏和探究活动中,不但让高中学生进一步体验我国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而且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初步的研究,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本课介绍的六首音乐作品分别为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常用的歌曲或乐曲,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
因作品较多,可选择《辽阔的草原》、《酒歌》、《牡丹汗》、《歌唱美丽的家乡》作为重点鉴赏的曲目,《纺织谣》、《一杯酒》作浏览性欣赏。
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少数民族的音乐,对少数民族的音乐兴趣不大,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选教材规定鉴赏的曲目外,还应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流行曲或舞蹈给学生欣赏。
因此,可选择了腾格尔演唱的歌曲《蒙古人》、解晓东用通俗唱法演绎的《掀起你的盖头来》、藏族舞蹈《金色的太阳》等作为补充的教学内容。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认真听赏本课的音乐作品,辨别本课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讨部分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并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归纳。
(2)能独立搜集我国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在班上交流介绍或演唱、演奏,加深对音乐与人民社会生活、劳动习俗等关系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拓宽音乐视野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中国民族民歌欣赏》(教案)

4.了解各民族民歌背后的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
5.学唱一首民族民歌,感受民族音乐的韵味;
6.探讨如何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培养音乐鉴赏能力;
2.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提升文化自信;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民族民歌的兴趣被成功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提问、认真聆听,表现出对民族音乐的尊重和热爱。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证明了我的教学初衷得到了实现。
其次,通过对比不同民族民歌的旋律、节奏、调式等,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各自的特点。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他们脸上恍然大悟的表情,这表明他们已经逐步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民族民歌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现代音乐中融入民族元素”。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学唱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亲身体验民族民歌的韵味。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学唱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民歌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播民族音乐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中国民族民歌的魅力。从导入新课到实践活动,再到小组讨论,整个教学过程旨在让学生们感受民族音乐的美,同时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课后,我对这次教学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小学生音乐课教案民族音乐欣赏

小学生音乐课教案民族音乐欣赏【小学生音乐课教案:民族音乐欣赏】一、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能够辨认不同风格的中国民族音乐。
3. 能够欣赏中国民族音乐并体验其美妙。
4. 能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受和思考获得对音乐的理解并发表个人见解。
二、教学内容:1. 知识点: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
2. 技能点:欣赏、分析、比较、总结、表达。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尊重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
三、教学过程:1. 观看视频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听取教师播放的不同民族音乐,让学生动听音乐。
3. 小组合作,分析、比较两首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让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不同特点、风格、历史背景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4. 针对所选民族音乐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一下音乐的美妙和独特的魅力。
可以通过画画、写诗、口头表达等方式表达个人的体验和感受。
5. 回顾和总结,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点,发表个人见解和自己对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从而达到对音乐的思考和认识。
四、教学资源:1. 视频《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歌曲《红豆词》、《茉莉花》等著名的中国民族音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合作探究的效果如何?2. 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感受和思考是否深刻?3. 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是否到位?4. 整节课的思路、文本、演示等是否符合教学要求?六、教学后记: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在小学生的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通过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在欣赏、体验、思考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随着国家对于民族音乐的重视,希望学校和教师能够更多地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教学大纲二、教学目标及任务:课程按照中国民族音乐的体裁形式,以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中国民歌为主线,选用经典曲目和唱段进行讲析,介绍其历史源流、艺术风格,并教唱主要音乐片段。
这门课程的主要特色:就是使学生在欣赏名曲的同时,教会学生演唱经典民歌。
让学生从“学会演唱一首家乡的歌”开始,来逐渐认识中国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以及丰富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积淀,从而更加热爱我们本民族的音乐艺术。
课程教学所达到的要求:1.使学生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价值及社会意义。
2.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梗概。
3.使学生熟悉中国民族音乐主要类别、经典曲目及其艺术风格。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中国民族音乐源流及历史文化概述本章教学目的:1、通过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流程,加强对学习民族音乐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2、引导学生聆听、欣赏、感受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增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和感情。
本章主要内容:1、中国丰厚民族音乐文化积淀的的形成: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博大的文化背景;众多的民族和人口。
2、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3、中国民族音乐的分类方法:本章重点、难点: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种分类方法本章参考文献:1.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三版)2.邓光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3月4.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10月本章思考题:1.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2.中国民族音乐按体裁划分为几大类?第一节中国民族音乐概述及发展简史1、中国民族音乐概述: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宽广、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为世界留下来了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
2、民族音乐发展简史:(1)早在新石器时代—陶埙;(2)河南舞阳—骨哨;(3)原始氏族社会——女声独唱歌曲《涂山氏妾歌》和狩猎的《弹歌》;(4)黄帝时期歌舞表演《云门》和舜《韶》;(5)周代—八音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6)封建社会,音乐文化不断发展。
诗经、九歌、乐府、唐代的曲子、歌舞、器乐演奏的发展。
(7)宋金时期,词调、说唱、戏曲等音乐形式的产生与发展。
(8)明清时期,世俗音乐体裁形式的广泛发展。
第二节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1.以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
2.以五声为骨干的调式音列结构。
3.均衡对称的曲式结构原则、均匀平稳的节奏安排。
4.简繁相适、动静相衬的音乐表述方式。
5.与文学、语言、舞蹈、戏剧、造型等姊妹艺术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
第三节中国民族音乐的分类中国民族音乐大体上有三种分类方法:1、按体裁品种分类。
分为4大类:民歌与歌舞、民族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
本课程按照此分类依次讲解。
2、按风格色彩分类。
分为2大片区。
北方和南方。
3、按历史时期分类。
分为2大类。
古代和近现代。
第二章民歌与歌舞本章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传统民歌与歌舞的概念与艺术特征。
2.中国民歌的分类及南、北方色彩区音乐特点。
3.少数民族音乐简述。
本章主要内容:1. 民歌与歌舞概述2. 汉族北方的民歌与歌舞3. 汉族南方的民歌与歌舞。
4. 少数民族的民歌与歌舞本章重点、难点:中国民歌中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各有哪些艺术特点。
学唱课堂教唱的10首民歌。
本章参考文献:1.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三版)2.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10月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3月4.邓光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本章思考题:1. 中国民歌有哪些基本特征?2. 民歌按题材可以分为哪几类?3. 汉族北方民歌和南方民歌在风格上有何不同?4.举例说明你熟悉的少数民族民歌。
第一节概述一、民歌与歌舞的特征民歌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民歌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
第二,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三,民歌的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二、民歌与歌舞的体裁类别民歌体裁大体可分:号子、山歌、小调3个大类。
号子:是人们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为之服务的民歌。
号子有着实用性和表现性两种功用。
号子有以下五种: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是产生在山野劳动生活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具有直畅的抒发感情特点的民歌。
山歌的艺术表现有3个特征:一是感情抒发的直畅性;二是编唱方法的自由性,三是表现形式的单纯性。
山歌的音乐形态有4个特点:声调高亢辽阔;节奏较自由;常用上扬的自由延长音来抒发感情;乐段结构较简单,乐句内部的结构变化手法较多。
山歌的分类:三种:1. 一般山歌;2. 放牧山歌;3. 田秧山歌;小调: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
它的流传最为广泛,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较多样,具有曲折细致的表现特点。
小调产生在人们的劳动之余,一般有两种场合:一是休息或从事家务劳动的时候,人们常常用小调来咏叹自己的心思,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二是集体娱乐在街头巷尾、酒楼茶馆或者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时候,用以消遣助兴。
小调的音乐不表现特点。
小调的分类:1. 吟唱调;2. 谣曲;3. 时调。
中国的歌舞音乐:与小调很接近,只是因为要配合舞蹈动作,常加用更多的衬词、衬腔和重复腔。
音乐织体上,常有一领众和的形式,锣鼓和丝竹乐的伴奏也比小调丰富。
有些歌舞带有简单的情节,有时演唱者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歌舞音乐大约可分为4类,即:秧歌类、花鼓类、花灯类、风俗舞类。
此外,还有旱船、莲湘、小车、拉花、春牛等歌舞形式及其音乐。
三、民歌与歌舞的色彩区四、民歌、歌舞与其他民族音乐类别的关系实践:学唱民歌《小河淌水》第二节汉族北方的民歌与歌舞号子遍布于全国各地,与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劳动方式、经济状况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北方号子很多,较有代表性的如:东北森林号子、黄河打夯打硪号子、沿海的渔民号子等。
一、北方的号子1. 东北森林号子。
赏析《哈腰挂》2. 黄河硪歌、夯号。
3. 黄河船夫曲。
赏析《黄河船夫曲》二、北方的山歌北方的山歌,主要分布在西北色彩区,华北和东北的山歌很少。
西北山歌大多几种在几个歌种之中:1. 信天游。
赏析《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脚夫调》、《蓝花花》2. 花儿。
赏析《上去高山望平川》、《下四川》3. 山曲、爬山调。
赏析《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三、北方的小调1、北方的时调。
时调是小调的一种,是在民间休息娱乐时为消遣助兴而唱的民歌,他还常常被民间的职业、半职业艺人在城镇市集、街头巷尾、游览胜地用来为人们演唱。
时调音乐比较成熟,结构严谨、完整,节奏规整,常用乐器伴奏,表现手法较为丰富。
往往一首时调会跨越色彩区的界线,流传非常广远。
北方尤以华北色彩区的时调最为突出。
流行最广的时调:茉莉花调、剪靛花调、孟姜女调、绣荷包调、对花调等。
茉莉花调:赏析《茉莉花》剪靛花凋:赏析《放风筝》、《丢戒指》孟姜女调:赏析《摇篮曲》2、华北、东北的其他小调。
赏析《小白菜》、《花蛤蟆》、《绣荷包》3、西北的其他小调。
赏析《揽工人儿难》、《三十里铺》、《尕老汉》、《交城山》、《打酸枣》、《秋收》、《沂蒙山小调》四、北方的歌舞1. 秧歌:主要流行于北方汉族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
是歌、舞、戏三者的结合,各地有不同的侧重。
秧歌曲调十分丰富。
赏析《拥护八路军》、《跑旱船》、《正对花》、《反对花》2. 二人台:流行在内蒙西部、山西、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后发展成地方戏曲。
伴伴奏乐器:笛子、四胡、扬琴、四块瓦或梆子。
3. 二人转:流行于东北三省和内蒙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后发展成地方小戏。
它是在东北民歌和大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河北莲花落等多种民间歌舞、说唱、戏曲音乐的因素形成、发展起来的。
赏析《双回门》学唱民歌《扁担歌》、《走西口》、《花蛤蟆》第三节汉族南方的民歌与歌舞南方地区,主要包括江南色彩区、闽粤台海色彩区、湘鄂色彩区、西南色彩区。
南方民歌的风格,大多比较细腻、委婉,但其中的差异较大,各种色彩特点、歌种分布、方言语音等纵横交错,比北方民歌的情况更复杂些。
一、南方的号子1. 农事号子。
赏析《舂米号子》、《打麦歌》2. 湘鄂打硪号子。
赏析《打硪歌》3. 船夫号子。
赏析《川江船夫号子》、《澧水号子》4. 采石号子。
赏析《大锤号子》二、南方的山歌南方山歌比北方普遍,几乎各地都有,大多冠以地名。
1. 江浙山歌。
赏析《对鸟》、《叮叮当》、《我们的山歌牛毛多》、《风吹竹叶》2. 客家山歌。
赏析《打支山歌过横排》3. 湘鄂山歌。
赏析《花咚咚的姐》4. 西南山歌。
赏析《槐花几时开》、《尖尖山》、《放马山歌》、《弥渡山歌》、《小河淌水》5. 南方的田秧山歌。
赏析《拔根芦柴花》三、南方的小调1. 江浙、闽粤台小调江浙小调属于“吴歌”,他的风格与江浙山歌相似,但更曲折、细腻,以五声音阶级进为主,跳进较少,线状曲折,节奏流利均衡。
赏析《孟姜女》、《无锡景》闽粤台小调:赏析《天乌乌》、《思想起》2. 湘鄂、西南的小调湘鄂小调在色彩特征上和当地山歌是一致的,较突出的歌种“桑植小调”流行于湖南西部,其音乐风格兼有湖南及四川两地的特点,还有些歌受到苗族、土家族民歌的影响。
赏析《马桑树儿搭灯台》、《幸福歌》3. 江淮的小调赏析《茉莉花》、《月儿弯弯照九州》四、南方的歌舞1. 采茶:主要流行在江西、浙江、闽西、粤北等地的民间歌舞。
赏析《顺采茶、倒采茶》2. 花鼓:流行于湖北、湖南、安徽等地的民间歌舞,近100年来发展为地方戏曲形式。
起源于民间小调、渔鼓、高跷等,因其最初以鼓为伴奏乐器而得名。
赏析《凤阳花鼓》一、二3. 花灯: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及两湖地区的民间歌舞,后发展成地方戏曲。
流行在各地的花灯与当地的民歌有密切的联系,各具特色。
赏析《绣荷包》(云南)、《黄杨扁担》、《龙船调》学唱民歌《放马山歌》、《凤阳花鼓》、《太阳出来喜洋洋》、《黄杨扁担》、《十送红军》、《绣荷包》(云南)第三章民族器乐本章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简史及乐器形制。
2.中国乐器的分类。
3.通过不同风格乐曲的辨析,掌握独奏乐器和合奏类乐器的艺术风格。
本章主要内容:1.民族乐器概述。
2.独奏器乐。
3.合奏器乐。
本章重点、难点:1.民族民间器乐的特征。
2.独奏乐器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本章参考文献:1.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三版)2.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10月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3月4.邓光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本章思考题:1.独奏乐器可以分成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2.你熟悉那些民间弹拨乐器?3.丝竹乐和吹打乐各有什么特点?4.你喜欢那些民族器乐的新作品?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