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检查PPT

合集下载

血栓与止血ppt课件

血栓与止血ppt课件
血栓与止血的相互作用
血栓和止血过程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止血对血栓的影响
止血过程促进血栓形成
止血过程中,血液凝固和血小板聚集 有助于形成血栓,防止持续出血。
止血与血栓预防
在某些情况下,止血过程可以通过调 节血液流动和血小板活性来预防血栓 形成。
血栓与止血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机制
01
病理性止血机制
止血机制的调节
机体的止血机制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 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 作用等。
指在某些疾病状态下,机体的止血机 制出现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
止血过程
血管收缩
损伤刺激导致血管收缩,使局部 血流减少,有利于止血。
血小板反应
血小板迅速到达受损部位并发挥 作用,包括形成血小板血栓、释
血液高凝状态
某些疾病或药物使用可导 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 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栓的影响
阻塞血管
血栓形成后可阻塞血管, 导致相应器官缺血、缺氧, 引发功能障碍。
引发栓塞
血栓脱落后可随血液循环 流动,导致远端血管栓塞, 造成相应器官的缺血性坏 死。
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 的主要病因之一,如心肌 梗死、脑梗死等。
通过对血栓与止血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些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策略,为未来的药 物研发和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根据血栓与止血的研究结果,医 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心 血管疾病、出血性疾病等相关疾
病。
对于一些难以治疗的疾病,医生 可以根据研究结果选择更加合适 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新的血栓形成机制,包括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 凝血因子激活等。这些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抗血栓药物和治疗策略。

血栓与止血检测-PPT课件

血栓与止血检测-PPT课件

第五节 纤溶活性检测
P305
复习
纤溶系统
几乎在凝血开始的同时,纤维蛋白溶解 系统也被激活。
纤溶活性检测
筛选试验:
1、D-二聚体定性试验(D-D) 2、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定性试验(FDP)
诊断试验:
1、D-二聚体定量试验(D-D) 2、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定量试验(FDP)
D-二聚体测定(D-dimer,D-D)
子(TF或组织凝血活酶),观察血浆的 凝固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
【参考值】
① PT秒数:直接测定的时间
【参考值】 (12±1)s (超过对照 3s 以上为异 常)
② PT比值(PTR) :待测血浆PT/对照PT
【参考值】 PTR : 1.0±0.05
③国际正常化比值(INR): INR=PTRISI (ISI=国际敏感指数)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FDPs)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纤维蛋白降解 产物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s)。FDPs对血液凝固和血小 板的功能均有一定的影响。
【临床意义】纤溶活性增强的筛选、确 诊试验。
1、原发性纤溶
2、继发性纤溶:DIC、恶性肿瘤、急性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肺血栓栓塞、深静 脉血栓形成、心、肝、肾疾病,溶栓治 疗等所致的继发性纤溶亢进时FDP含量 升高。
第七节 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下述4项为血管和血小板异常出血性疾病的检查:
出血象:
束臂试验
出血时间 血小板计数
初筛试验
血块收缩试验
下述4项为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检查:
凝血象:
APTT PT
初筛试验
Fg
TT
一、筛检试验的选择与应用
(一)一期止血缺陷筛检试验的选择与应用

血栓与止血检验临床应用PPT课件

血栓与止血检验临床应用PPT课件

04
实验诊断在血栓与止血中 作用和价值
实验诊断方法概述
血栓弹力图
通过检测血液凝固过程中血栓 弹性和强度的变化,评估凝血
功能。
血小板聚集试验
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反映血 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倾向。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检测凝血因子活性,确定凝血 障碍类型和程度。
抗凝物质检测
检测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蛋 白C等,评估抗凝系统功能。
产后出血原因鉴别
通过检测凝血因子活性、血小板聚集等指标,鉴别产后出血的原因, 如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或凝血功能障碍等。
产后出血治疗监测
监测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评估止血效果,指导输血和抗凝治疗等。
产后出血预防
通过产前检测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等指标,预测产后出血风险,采 取相应预防措施。
05
新型血栓与止血检验技术 发展趋势及挑战
新型检验技术原理和特点介绍
免疫比浊法
利用抗原抗体复合物在稀释系统中形成浊度的原理,通过测定特定波长的光通过溶液后光强度的变化,推算出待测物 质的含量。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特点。
发光法
利用某些物质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发出荧光的特性,通过测定荧光强度来推算待测物质的含量。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 线性范围宽、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
病理性失衡
当某些因素导致血栓与止血平衡被打破时,可能出现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 如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可导致出血倾向;而血液高凝状态则易形成血栓。
02
常用血栓与止血检验方法 介绍
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黏附试验
通过测定血小板黏附于异 物表面的能力来评价血小 板功能,反映血小板黏附 功能的强弱。
血小板聚集试验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ppt课件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ppt课件
病理性出血
由于止血机制受损或疾病导致出血不止。
PART 02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检测
出血性疾病的分类
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等,由 基因缺陷导致凝血因子缺乏或功
能异常。
获得性出血性疾病
如肝硬化、维生素K缺乏症等,由 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
血管性出血性疾病
如过敏性紫癜、坏血病等,由血管 壁损伤或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的出 血。
研究新的生物标志物,如微小RNA、 蛋白质等,用于早期诊断和监测疾病 进程。
个体化检测的展望
精准医疗
根据个体基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检测 方案,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预防性检测
推广出血和血栓疾病的预防性检测,降低疾病发生率和死亡 率。
提高检测准确性的方法与途径
标准化操作规程
制定并实施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的标准化操作规程,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 一致性。
质量控制
加强实验室内部和外部的质量控制,定期进行比对和校准,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 性。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家族史、用药 史、既往病史等信息,
有助于判断病因。
体格检查
观察皮肤、粘膜、内脏 等部位是否有出血症状 ,以及测量血压、心率
等生命体征。
实验室检查
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 、肝功能等相关指标, 以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

特殊检查
如血管造影、内窥镜等 ,有助于发现出血部位
和病因。
2023-2026
ONE
KEEP VIEW

止血与血栓.ppt [兼容模式]

止血与血栓.ppt [兼容模式]

凝血系统
纤溶系统
血管
血小板
抗凝血系统
抗纤溶系统
11
Shandong University
因子 I
纤维蛋白原
因子 II
凝血酶原
因子 III 组织因子
因子 IV
钙离子
因子 V
前加速因子
因子 VII 前转变因子
12
凝血因子的命名
因子 VIII 抗血友病因子
因子 IX 因子 X 因子 XI
血浆凝血剂酶 Chrismas因子 斯图亚特因子 Stuart因子 血浆凝血酶前质
①原发性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②反应 性增多,如急性感染等。
23
Shandong University
(三)凝血因子的检测
1、凝血时间测定(clotting time)
【原理】血液离体后,自采血至血液凝固所需的 时间。
【临床意义】内源性凝血功能障碍 CT延长见于:①因子Ⅷ、Ⅸ、Ⅺ减少如A、B型血
granules. v Very sensitive cells, respond to minimal
stimulation. Stronger stimulation causes stronger response within the circulation.
Adhesion Aggregation Release
22
Shandong University
Platelet Count (PC或plt) 【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PC<100× 109/L 。 见于 ①血小板生成障碍 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③血小板分布异常 2)血小板增多:PC>400× 109/L 。 见于:

血栓与止血检验理论ppt课件.ppt

血栓与止血检验理论ppt课件.ppt

血小板收缩功能的模式图
6.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
• 血管内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之间存在的空隙, 由PCL来填充
而且血小板还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再生和 修复过程
故能增强血管壁的抵抗力,降低血管的脆 性和通透性
二、正常完整止血过程
血管期 血小板期 血液凝固期 血栓动力学变化期
血栓形成
第三节 血液凝固(coagulation)
凝血因子特性 凝血因子的功能及其分子基础 凝血机制
一、凝血因子特性
凝血因子:血浆中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共14个,12个已编号(I-XIII),2个未编号(激
肽释放酶原PK、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
除FⅣ为Ca++外,其余均为蛋白质 除FⅢ外, 其余均存在于血浆中 除FⅣ、Ⅲ外,大部分在肝脏合成
大血管收缩:
特点:① 神经调节完成 ② 使血管平滑肌收缩 ③ 血流减少
2.激活血小板
3.促进血液凝固
4.抗血栓形成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屏障作用 摄取和清除循环中一些促凝物质、血管活
性物质 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和分泌一些物质
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和分泌一些物质:
舒张血管:PGI2(prostacyclin)、NO 抑制血小板聚集:PGI2(前列环素) 灭活凝血因子:PC(蛋白C)系统、AT、TM 、 促进血块溶解:t-PA
γ-羧基谷氨酸:具有结合Ca++的能力,并借助于 Ca++ 与磷脂膜结合,Ca++起“搭桥”作用
γ-羧基谷氨酸
Ca++
磷脂膜
在肝合成必须依赖VitK,VitK缺乏可导
致新生儿出血或获得性成人出血性疾病
II、VII IX、X

《血栓与止血检测》课件

《血栓与止血检测》课件
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活化等是止血机制的关键步骤。
止血检测的方法和应用
常见方法
常用的止血检测方法包括凝血时间、止血时间和红 细胞计数等。
应用领域
止血检测在手术、创伤和出血性疾病等领域具有广 泛的应用。
总结和讨论
1 掌握关键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您将全面掌握血栓与止血的关键知识和技术。
2 深入讨论
血栓检测的方法和技术
1
技术进展
2
近年来,血栓检测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
包括ELISA、流式细胞仪等。
3
常见方法
血栓检测常用方法包括凝血时间检测和D二聚体术为血 栓检测带来了新的突破。
止血的过程和机制
1 止血的目的
止血是为了阻止大出血和恢复血管的完整性。
2 止血机制
血栓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1 什么是血栓?
血栓是血液在血管内部形成并阻塞血液流动 的固体块。
2 形成过程
血栓的形成包括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激活 和纤维蛋白生成等多个步骤。
血栓的危害和相关疾病
1 血栓的危害
血栓可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深静脉血栓形 成等严重健康问题。
2 相关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等疾病与血栓形成和 血栓相关疾病风险密切相关。
我们将进行深入的讨论,共同探讨血栓和止血领域的研究前沿和未来发展。
《血栓与止血检测》PPT 课件
这个PPT课件将介绍血栓和止血的关键概念和技术。我们将深入探讨血栓的形 成过程、危害和检测方法,以及止血的过程、机制和检测应用。
课程介绍
1 了解血栓与止血
血栓和止血是人体中关键的生理过程,对人 体健康至关重要。
2 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员全面了解血栓的形成和 危害,以及止血的过程和检测方法。

(人卫版第九版实验诊断第三章血栓与止血检测)课件PPT

(人卫版第九版实验诊断第三章血栓与止血检测)课件PPT
PAP。 (二)易栓症
包括易引起血栓栓塞的抗凝因子缺陷、凝血因子缺陷、纤溶因子缺陷以及代谢障碍等疾病。常见易栓症 可应用蛋白C及抗凝血酶的相关检测联合基因分析确定(quèdìng)其病因。 (三)动/静脉血栓
第三十二页,共三十八页。
● 诊断学(第9版)
四、DIC项目的选择(xuǎnzé)与应用
(一)临床诊断
第三章
血栓 与止血检测 (xuèshuān)
第一页,共三十八页。
第一节 血管(xuèguǎn)壁检测
第二节 血小板检测( jiǎn cè)
第三节 凝血因子检测
第四节 抗凝系统监测
第二页,共三十八页。
第五节 纤溶活性检测( jiǎn cè)
第六节 血液流变学检测 第七节 血弹力图检测
第八节 检测项目的选择(xuǎnzé)和应用
一、筛 检 试 验
1.血浆(xuèjiāng)D-二聚体测定 2.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 3.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八页。
● 诊断学(第9版)
二、诊 断 试 验
1.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测定 2.血浆纤溶酶原活性测定 3.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yìzhì)物-1活性测定 4.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5.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测定
(六)血浆血栓烷B2测定(TXB2)
TXB2是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较TXA2更稳定的产物之一,有促血管收缩和促血 小板聚集的作用。TXA2与PGI2具有平衡作用。
第十一页,共三十八页。
第三节
凝血因子检测(jiǎn cè)
第十二页,共三十八页。
● 诊断学(第9版)
一、筛 检 试 验
(一)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临床检验基础课件—血栓与止血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课件—血栓与止血检验
待测血浆0.1ml
PT试剂0.2ml
混 匀
特点:操作简便、重复性差
保持试管倾斜角度 30度左右,不断轻轻 倾斜旋转试管,记录 液体凝固所需时间
同时启动秒表
37 ℃
(二)血凝仪的原理
检测原理
凝固法
底物显色法
免疫法
1.凝 固 法
凝血因子级联激活反应最终导致血液凝固。该过程在血液的生物物理特性上可表现为:电阻增大、粘度增强,浊度上升。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检测可监测血液的凝固过程,进而反映凝血功能的差异
1.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
在待测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III因子)和Ca2+,以此激活凝血系统进而观察血浆凝固需要的时间,是反映外源途径凝血功能的重要试验
PT报告方式及参考值
“秒” 成人:11~13s 新生儿:延长2~3s 早产儿:延长3~5s 较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有临床意义 “PTRPT 参考值:0.85~1.15
2.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FDP)
来源:Fg、可溶性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多聚体、交联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 临床应用 诊断原发/继发性纤溶 检测是否有血栓形成
检测原理
以被检物质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为抗原,制备相应的抗体,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对被检物进行定性或定量测定。 胶乳凝集法:常用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仪器法:免疫比浊法
3.纤维蛋白原含量(Fibrinogen Fg)
Clauss法(凝血酶法) 根据纤维蛋白原与凝血酶作用最终形成纤维蛋白的原理。以国际标准品为参比血浆制作标准曲线,用凝血酶来测定血浆凝固时间,所得凝固时间与血浆中纤维蛋白浓度呈负相关从而得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PT衍生法 仪器法测定PT时,Fg全部转变为纤维蛋白,浊度与Fg浓度成正比 免疫法 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原理测定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常用方法:比浊法、酶联免疫等 测试结果与生理性Fg活性不一定平行

血栓与止血检测诊断及治疗个案分析ppt

血栓与止血检测诊断及治疗个案分析ppt
③ 释放活性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强 血管收缩(Suo)
④ 促进凝血过程
⑤ 血块收缩,形成稳固血栓
第二十六页,共九十二页。
筛检试验 血小板(Ban)计数 血块收缩试验 诊断试验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 血小板黏附试验 血小板聚集试验 血小板P-选择素测定 血小板促凝活性测定 血浆血栓烷B2测定
血管病变、妊高征、DVT。
2.PAgT减低 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 症、尿毒症、肝硬化、骨髓(Sui)增生性疾病、ITP 等。
第三十五页,共九十二页。
第三节 凝血因子(Zi)检测
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称血液 凝固。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加的、复 杂的酶促(Cu)反应和分子聚合过程。
第三十六页,共九十二页。
分为三个阶段,两个途径 (内源性(Xing)、外源性(Xing))
第一(Yi)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内源性、外源性) 第二阶段:凝血酶形成(共同途径) 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形成
第三十七页,共九十二页。
目前公认的凝血因子共(Gong)14个,按罗马字命名的有12个, 尚有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激肽释放酶原(PK)
凝血酶(IIa)
纤维蛋白原(I)
可溶性纤维蛋白
稳固性纤维蛋白
XIII XIIIa
参加因子:
VIII、IX、XI、XII
所需时间:
第三十九页,共九十二页。
3~8min
V、X、 II、I Ca2+、PF3、磷脂
III、VII
Ⅰ纤Ⅱ凝Ⅲ活素
Ⅳ钙Ⅴ易Ⅹ斯特
Ⅷ Ⅸ Ⅺ甲乙丙 Ⅻ接触Ⅶ XIII 稳定
第三十三页,共九十二页。
2.PAdT减低 见于vWD、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 板无力症、尿毒症、肝硬化、异常蛋白血症、骨 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白血病(Bing)、服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不能鉴别原发与继发。包括原发性纤溶 症;DIC、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 血病、肺梗塞、深静脉血栓、肾脏疾病、 肝脏疾病、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溶栓治 疗等。
六、纤溶活性检测
2、血浆D-二聚体(D-dimer,DD)
原理:在继发纤溶时,纤维蛋白(不是纤维蛋白 原)被纤溶酶水解,产生D-二聚体等, D-二 聚体是继发性纤溶的标志。
参考值:102.5%±20.1%
临床意义:减低:先天性或获得性PC缺乏症,后者见
于DIC、肝病、手术后、口服抗凝剂、急性呼吸窘迫综 合征。
五、抗凝物质检测 3、血浆肝素定量测定
肝素主要由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合成,主 要作用是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
参考值:正常未使用肝素,0IU/ml. 临床意义:使用肝素抗凝时,血浆肝素浓度
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SFMC) 不被凝血酶所凝固。 但其中的纤维蛋白单体(SFM)却能被硫酸鱼精 蛋白沉析出来,形成纤维蛋白样的副凝块。这种 不需凝血酶的 “凝结” 现象叫副凝现象。阳性 反映血液内有微量凝血酶,进而生成SFM,又是 血管内纤维蛋白溶解的标志。
结果 正常人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DIC的早、中期。
原理: 免疫火箭电泳法:含vWF抗体的琼脂凝胶板+ 受检血浆电泳,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火箭样沉淀线
参考值: 94.1%±32.50% 临床意义:
减低:vWD,是诊断vWD与其分型的指标之一; 增高: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心绞痛、脑血管
病变、糖尿病、妊高征、肾小球疾病、大 手术后等。
三、血小板检测
(五)、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的作用:
纤溶酶原激活物从 血管内皮、肾小球 释放入血
纤溶酶原
纤维蛋白原
血液凝固
纤溶酶
纤维蛋白 降解介产 物
抗血小板 聚集、抗 凝血
二、血管壁检测 1、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
原理: 给毛细血管以负荷,检查一定范围内新出现 的出血点数目来估计血管壁完整性与其脆性。
参考值: 5cm直径圆内:男性<5个; 女性及儿童<10个。
四、凝血因子检测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参考值:32~43秒,较对照延长10秒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延长: ①因子Ⅷ、Ⅸ、Ⅺ明显减少,如A、B型 血友病、因子Ⅺ缺乏症;②凝血酶原重度减少,如 严重的肝损伤等;③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如纤维 蛋白原缺乏症、严重肝损伤等;④应用肝素、口服 抗凝药时;⑤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增加时; ⑥循环抗凝物质增加,如类肝素物质增多等。
血小板聚集:血小板与血小板,形成血小板栓子
释放反应:
释放ADP、ATP、 5-羟色胺等,加速聚集
促凝血活性:加速凝血酶原的活性和凝血酶的形成
血块收缩:血清析出,血栓更为牢固
(三)、凝血机制
➢ 内源性凝血途径 ➢ 外源性凝血途径 ➢ 凝血共同途径
参与因子
筛选试验
外源 Ⅲ,Ⅶ,Ca2+ 内源 Ⅷ,Ⅸ,Ⅺ,Ⅻ,Ca2+
参考值:PAIgG 0~78.8ng/107PLT
PAIgA0~2.0ng/107PLT
PAIgM0~7.0ng/107PLT
临床意义
9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AIgG增高,SLE 等 也为阳性;
激素治疗的ITP PAIgG降低,复发时升高;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淋巴瘤、慢活肝、 慢淋、MM、Evan综合征等也增高。
解除后MPV↑是造血功能恢复的主要表现。 ②MPV↓:
a.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白血病患者半数 MPV↓。
b.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之 一。 ③PDW ↓表明均一性高,反之血小板大小悬殊。
三、血小板检测
3、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测定
原理:ELISA
以0.2~0.5IU/ml为宜(治疗有效而临床又很 少发生出血)。
六、纤溶活性检测
1、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原理: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受到纤溶
酶作用后,形成多种肽链碎片,统称纤维 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参考值:胶乳凝集法<5mg/L 临床意义:增高是体内纤溶亢进的标志,
共同 Ⅴ,Ⅹ,Ⅱ,Ⅰ,Ca2+ ⅩⅢ
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APTT(活化的部分凝血
活酶时间)
TT(凝血酶时间 )
(四)、抗凝血机制
1、体液抗凝作用:主要为抗凝血酶Ⅲ, 占总抗凝作用的50%~67%,可灭活凝 血酶、因子Ⅸa、Ⅹa、Ⅺa、Ⅻa等;
2、细胞抗凝作用:单核-吞噬系统与肝细 胞吞噬清除凝血物质(凝血酶原激活物、 免疫复合物等);
缩短: 高凝状态
四、凝血因子检测
3、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原理:在被检血清中ຫໍສະໝຸດ 入兔脑粉(Ⅲ因子,即组织因子)和Ca++ 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反映外 源性凝血途径。
参考值 PT 11~13秒 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PT延长:①先天性凝血因子I、Ⅱ、V、Ⅶ、Ⅹ缺乏; ②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 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异常凝血酶原增加等。
增高:先天性和获得性因子ⅫⅠ缺乏 症等。
四、凝血因子检测
1、2个传统试验:
(1)凝血时间测定:
离体血液接触玻璃试管后凝固的时间。6~12min。反映 内源性凝血途径。
(2)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给待检血浆中加入Ca++和兔脑粉(组织因子、组织凝血 活酶)后,观察血浆的凝固时间。11~13s。反映外源 性凝血途径。
血浆蛋白C(PC)、PS、活化蛋白C抑制物(APCI)和 血栓调节素(TM)组成。PC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 之一, 是体内重要的抗凝因子,占全血抗凝活力的20%~30 %。在体外只要达到0.2μg/mL即可引起明显的抗凝效 应。PC具有抗凝血、促进纤维蛋白溶 解的作用,它的 变化直接影响凝血-抗凝血机制的平衡。
参考值:108.5%±5.3%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和再障等的急性出血期 以与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
减低: 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AT-Ⅲ缺乏症,后者见 于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DIC和肝脏疾病等。
五、抗凝物质检测
2、血浆蛋白C抗原(PC:Ag)检测
原理:蛋白C系统是人体的重要抗凝系统之一,主要由
阴性:正常人、晚期DIC和原发性纤溶 症,也有假阴性。
七、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自学)
1、筛选试验的选择和应用 一期止血缺陷(血管壁和血小板异常的出血)
①BT和PC都正常:过敏、单纯性和其他血管性紫 癜等。 ②BT↑、PC↓: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 ③BT↑、PC↑: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④BT↑、PC正常: 血小板无力症、贮藏池病以与 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血管性血友病(vWD) 等。
四、凝血因子检测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原理:在37℃下,用接触因子活化剂激活Ⅻ(内 源性凝血途径启动),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 代替血小板3因子(PF3提供磷脂表面,有利于凝 血因子相互作用),在Ca++的参与下,观察凝血 所用的时间。
由于磷脂仅是凝血活酶的一部分,所以称部分 凝血活酶试验。本试验是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各 因子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增多 ①原发性增多:骨髓增生性疾病; ②反应性 增多: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患者。
三、血小板检测
2、血小板平均容积和分布宽度测定(MPV、
PDW可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
原理:MPV、PDW表明血液中血小板大小的离散度。 参考值:MPV 7~11fl PDW15~17% 临床意义: ①MPV↑ :a.Plt破坏增加而代偿功能良好;b.造血功能抑制
参考值:胶乳凝集法为阴性;ELISA:<200μg/L 临床意义:
继发性纤溶症(如DIC)为阳性或增高; 原发性纤溶症为阴性或不升高; 两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六、纤溶活性检测
3、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
(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3P试验)
原理:凝血与纤维蛋白降解过程中形成的可溶性
1、血小板计数
采用镜下目视法或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
参考值 (100~300)×109/L
临床意义
减少 ① PC生成障碍:再障、放射性损伤、急性 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骨髓纤维化晚期等; ② PC破坏或消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SLE、淋巴 瘤、上呼吸道感染、风疹、DIC、血小板减少症 (新生儿、输血后、先天性);③ PC分布异常:脾 肿大、血液被稀释等。
染、结缔组织病、急性肾炎、灼伤、多发性骨髓瘤、 休克、大手术后、妊高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 以与血栓前状态。 减低: 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
五、抗凝物质检测
1、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
原理:抗凝血酶Ⅲ是血液抗凝系统的重要成分之一, 可以对抗凝血酶和多种凝血因子的活性,生理作用是 防止凝血过度、血栓形成。本试验有助于了解抗凝系 统的机能状态。
临床意义: 血管壁结构和/或功能缺陷,如遗传性出 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VC或VP缺乏等; 血小板的量和/或质异常,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 少或增多症、先天性和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症;
血管性血友病(vWD)等。
二、血管壁检测
2、出血时间测定(BT)
原理: 皮肤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停止时间。 参考值:测定器法:6.9±2.1min,>9min异常。 临床意义
①血小板明显减少,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
②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和巨大血小板 综合征;
③严重缺乏某些凝血因子,如vWD、DIC; ④血管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⑤药物干扰,如服用乙酰水杨酸、双嘧达莫(潘生 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