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析分离法
层析分离法
第三章层析分离法1. 主要教学目标:学习和掌握柱色谱、纸色谱和薄层色谱法的原理、技术和应用。
2. 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板书及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课堂上师生互动,采用启发式和提问式的教学方式,并且课堂上学习的表现记入学生的平时成绩。
3. .教学重点及难点:柱层析及基本理论;纸色谱色谱法又称层析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分离方法。
色谱分析法是在1906年由俄国植物学家Tsweet首先系统地提出,他将叶绿素的石油醚液流经装有CaCO3的管柱,并继续以石油醚淋洗时,发现由于CaCO3对于叶绿素中各种色素吸咐能力的不同而使它们彼此分离,于是管中出现不同颜色的谱带,如图3─1所示。
图3-1 Tsweet的色谱工作图尤如光谱一样,这样就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于是他将这种彩色分层物定义为层析谱,而将这种分析方法称为色谱分析法。
色谱法(Chromatograph)这—名词是由希腊字“Chroniatus”(颜色)和“graphein”(记录)二字合并而成。
并发表了“植物界的色素”专论。
到1931年,Kuhn和Leaerer又成功地适用Tsweet的方法分离了植物的色素,才使这一方法得到公认和广泛应用。
1935年人工合成离子交换树脂后,为离子交换色谱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1938年苏联的Izmailo等创立了薄层色谱法,主要是用于药物分析,应用于无机物分析则是50年代末才开始的。
应用于稀土元素的分离是1964年由Pterce开始的。
1941年Martin和Synge首先介绍了分配色谱法,并将蒸馏塔板理论应用于色谱分离中,使色谱方法在理论上向前推进了一步。
1944年Consden,Cordon和Martin首先开始了纸色谱法,Martin和Synge并用此法成功地分离了氨基酸的各种成份,获得1952年的诺贝尔奖。
1947年美国的Boyd和Spedng等人发表一系列论文,报告他们应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裂变产物和稀土元素混合物的情况。
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原理
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原理层析法(Chromatography)是一种分离混合物中组分的物理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药学、生物学等领域。
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原理是基于不同组分具有不同亲和性或分配系数的特点,通过将混合物与固相材料接触,利用不同组分在流动相中的分配行为来实现分离。
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分配系数: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分配的行为是层析法分离的基础。
分配系数是指组分在两相之间的相对亲和性或分配程度,不同组分的分配系数差异决定了它们在层析柱中的迁移速度和分离程度。
2. 固定相的选择:层析柱中的固定相材料通常是吸附剂或离子交换树脂。
吸附层析主要通过组分与吸附剂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实现分离,如氢键、疏水相互作用等。
而离子交换层析则是基于组分通过与固相上的离子交换反应实现分离。
3. 流动相的选择:流动相是层析分离中的另一个重要参数。
它可以是液相(液相层析)或气相(气相色谱)。
流动相的性质和组成对色素的分离效果有重要影响。
通常采用不同极性的溶剂或溶剂混合物作为流动相,以调控组分在固定相上的亲和性。
4. 层析条件的控制:控制层析的条件对色素的分离效果也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固定相材料的选用、流动相的流速和组成、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分离结果。
通过改变这些条件,可以调节色素组分的迁移速度和相对亲和性,从而实现更好的分离效果。
总的来说,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原理是基于组分之间的亲和性差异,通过调节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性质以及层析条件来实现不同色素之间的分离。
这种分离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操作简便性,被广泛应用于色素的提纯、定量分析和结构表征等方面。
层析分离法
层析分离法《层析分离法》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分析技术,它可以用来分离和鉴定物质,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领域,被用于分离,鉴定和测定物质的组成成分和反应产物。
种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食品、药品安全检测,环境污染监测以及材料表征等领域,因其分离准确、选择性强以及分析时间短等优点,在分析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层析分离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空间分离原理,将能够在特定空间内运动的物质分离出来。
它的空间分离原理是基于物质不同的流体性能,将物质经过预先混合的流体层,然后在某一特定的体积内分道扬镳,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
析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地分离物质,使得混合物中的组分被完全分离,这种分离准确度非常高,可以达到99%以上,且可以在实验条件下进行重复性实验,更容易获得准确的结果。
层析分离法的基本工艺流程是:先将原料溶液进行调节,利用离子交换和混合,然后将上述溶液注入层析柱中,利用不同流体在层析柱中的运动特性,分离出混合物中的组分,然后使用检测仪器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在层析分离法分离鉴定时,可以根据不同分析需要,选取不同的柱材料和溶剂,以实现不同的分离结果。
比如,选择极性分子容易沉淀的柱材料和溶剂,可以有效地实现有机物的选择性分离。
另一方面,将非常稳定的离子溶剂和非极性柱材料结合应用,可以有效地实现无机盐类混合物的分离及鉴定。
层析分离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最主要的限制是柱材料的种类有限,而且这种方法只能分离出混合物中较大的分子,而小分子可能无法有效地分离出来。
此外,由于溶剂的不稳定性,柱材料的运动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测定结果的不准确。
总之,层析分离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实验分析技术,它的优点是分离准确、选择性强以及分析时间短,可以用于分离,鉴定和测定物质的组成成分和反应产物。
但是,这种技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柱材料种类有限,溶剂的不稳定性等。
所以,在应用层析分离技术时,要根据实际分析需要,综合考虑和选择合适的材料,确保测定的准确性。
五种层析方法和原理
五种层析方法和原理五种层析方法和原理1. 列点 1•新华字典定义:层析方法是一种通过分析物质内部不同成分在不同条件下的分布情况,从而推断物质组成、性质和结构的方法。
•原理:层析方法基于物质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
固定相通常是固体或涂覆在固体上的物质,而流动相则是向上或向下流动的溶剂。
2. 列点 2•薄层层析法:–原理:薄层层析法是一种将样品溶解在溶剂中后涂覆在薄层板的表面上,然后通过毛细作用将溶剂上升至薄层表面,样品成分分离的方法。
根据样品成分的亲疏水性质和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不同成分会以不同的速度在薄层板上移动,从而实现分离。
–应用:薄层层析法常用于化学品分析、食品检测和药物分析等领域。
3. 列点 3•气相层析法:–原理:气相层析法是利用气体(流动相)和涂覆在固体或涂覆在固体上的涂层(固定相)之间的分配作用,使样品成分在涂层上分离的方法。
样品经过蒸发后进入气化室,在高温和惰性气体的作用下,样品成分分解为气体状态,然后进入色谱柱,通过不同成分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实现分离。
–应用:气相层析法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测和生物医药领域。
4. 列点 4•液相层析法:–原理:液相层析法是通过溶液中样品成分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样品分离的方法。
当溶液通过柱子时,样品成分会根据其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力的强度和性质不同,在固定相上停留的时间也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应用:液相层析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食品检测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5. 列点 5•离子交换层析法:–原理:离子交换层析法利用带电粒子(离子)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使样品中的离子与固定相中的带电粒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分离。
不同离子会在不同条件下被吸附或释放,从而实现分离。
–应用:离子交换层析法常用于水质分析、药物分析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通过以上列点方式,我们对五种层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作了简要的介绍。
这些层析方法在不同领域的分析和检测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我们获取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提供了有效手段。
层析分离法的基本原理
层析分离法的基本原理层析分离法,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分开混合物的聪明办法。
想象一下,咱们在厨房里做饭,油和水总是爱分开,层析分离法就是利用这种原理,把不同的东西分开。
这个方法特别适合那些复杂的混合物,比如药品、食品或者天然产物。
它的原理可以说是相当简单,关键在于不同成分的移动速度不同。
就像咱们走路,穿高跟鞋的和穿运动鞋的,走的速度可是天差地别。
说到层析,就不得不提“固定相”和“流动相”这俩个小伙伴。
固定相就像是站在路边的朋友,牢牢地站在那儿不动;而流动相则像是开着车飞驰而过的你。
在分离的过程中,不同的成分在这两者之间进行“争夺战”。
有些成分喜欢固定相,觉得在那儿待着舒服;有些则更喜欢流动,相当于追逐速度的感觉。
经过一番较量,大家都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终分开了。
这过程就像是生活中那些有趣的小插曲。
比如说,有的人在聚会里总是抢风头,像是极具存在感的流动相;而有的人则安静地待在角落里,默默地吸引着注意,就像固定相。
层析分离法的美妙之处就在于,这种“争夺战”能够让我们看到原本混杂在一起的成分,瞬间变得井然有序。
说到底,科学就是要把混乱变得条理分明,让我们能够一目了然。
层析分离法有很多种类,像气相层析、液相层析等等。
气相层析就好比你在马路上开车,而液相层析则像是在水上划船。
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快速,有的精细。
气相层析适合一些挥发性较强的物质,就像你在煮水时蒸汽迅速跑出来;液相层析则能处理那些不容易挥发的东西,像是你用水煮的食材,慢慢渗透。
层析分离法的应用可谓是无处不在。
药物分析、环境检测、食品安全等领域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比如说,想知道一块巧克力里到底加了多少可可,层析法就能帮你搞定。
想象一下,咱们吃着巧克力,心里却不知道它的成分,真是吃不安心!而层析分离法的到来,让这一切变得透明,变得明了。
它不仅能帮我们了解成分,还能提高产品的质量。
比如在制药过程中,层析法可以用来提纯药物,确保咱们吃进去的药是安全的。
浅谈层析法分离蛋白质
浅谈凝胶柱层析分离蛋白质根据对生物产物分离工程的学习及所做的相关实验,我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了粗浅的认识。
根据所学知识我发现生物产物分离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产物其分离方法不同,同种产物又有多种分离方法。
就所做的实验而言,我对层析法分离蛋白比较感兴趣。
以下是我对这种方法的了解:层析法是分离蛋白质通用的方法。
其原理都是通过蛋白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性质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效果。
层析法可分为纸层析法,凝胶过滤层析法,离子交换层析法等。
凝胶过滤层析法最为常用,在分离蛋白质时只需要把蛋白质混合液加到凝胶珠的上部,并加少许洗脱液来产生一定的液压是蛋白质能向下运动,在凝胶柱底部用试管接流下来的蛋白质液体,进行比色。
此种方法很简单,不需要贵重仪器,但分离的蛋白质不是很好,这些液体仍然是很多蛋白质的混合液,通过比色来确定目的蛋白含量的最高值。
这种方法只能对蛋白质进行一些粗筛。
近期做了一个实验应用到了凝胶层析即凝胶柱层析分离蛋白质,这个实验主要是运用凝胶层析分离蓝色葡聚糖2000kb和牛徐清蛋白的。
这个实验应注意:1、装柱时要注意凝胶的流速,不宜过快,同时要保证凝胶能充分的沉淀且分布的比较均匀; 2、凝胶溶胀所用的溶液应与洗脱用的溶液相同,否则由于更换溶剂,凝胶体积会发生变化而影响分离效果; 3、样品的浓度和加样量的多少。
是影响分离效果的重要因素。
样品浓度应适当大,但大分子物质的浓度大时,溶液的黏度也随之变大,会影响分离效果,要兼顾浓度与黏度两方面。
加样量和加样体积越少分离效果越好,加样量一般为柱床体积的1%-2%,制备用量一般为柱床体积的20%-30%;4、凝胶用完后可再加入防腐剂低温保存;5、叠氮钠属于有毒性物质,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安全。
凝胶层析法适用于分离和提纯蛋白质、酶、多肽、激素、多糖、核酸类等物质。
分子大小彼此相差25%的样品,只要通过单一凝胶床就可以完全将它们分开。
利用凝胶的分子筛特性,可对这些物质的溶液进行脱盐、浓缩、去热源和脱色。
第四章液相层析分离法
B.点样方法
a先用铅笔在距纸条一端2 ~ 3 cm处划一条直线( 起始线)并在线上隔一定距离划一“x”号表示点 样位置;见下示意图:
b.点样工具:微量注射器、毛细滴管(Φ=0.5 mm) ; c.点样方法:用点样工具吸取试液轻轻与“x”号 接触,使点样的斑点直径为0.2 ~ 0.5 cm, 每次点 样2 ~ 20 μl于滤纸上,以冷风吹干;
[定义]:
Rf的计算
Rf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在二相间的分配系数 及滤纸的性质. 不同的组分具有不同的分 配系数, 因而也就有不同的Rf. 这就是定 性的依据.
3. 影响Rf的因素
(1). 欲分离物的本性:物质在两相的分配系 数,决定了它的Rf大小;
(2). 层析溶剂:同一组分在不同溶剂中Rf不同。 通常应选这样的层析剂,使溶质的Rf在0.05 0.85之间,不同组分的Rf差值>0.05.
吸水性( 30min 灰分 内水上升mm) g /m2
150 ~ 120 0.08 120 ~ 90 0.08 90 ~ 60 0.08 151 ~ 121 0.08 120 ~ 90 0.08 90 ~ 60 0.08
性能 快速 中速 慢速 快速 中速 慢速
C. 滤纸的处理 以0.1 ~ 0.4 mol/L HCl (或 2 mol/L HAc)浸
量关系;若以F为纵坐标、C为横坐标,则可得
一截踞为2的直线,斜率为K。
1 2 3 4
1-长颈漏斗, 2-滤纸, 3-垫板, 4-抽滤瓶
PC M M s
图1. 反射散射附件的光路示意图 M: 反射镜; S: 样品: PC: 光电管
F. 应用
例1.氨基酸的分离(固定相为水)
流动相
分离情况
正丁醇:2 mol/L HAc 酪氨酸、二碘酪氨酸 =1:1
层析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
层析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你知道吗?蛋白质那可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呢!而层析法就是分离蛋白质的一把好手。
咱先来说说层析法到底是咋回事。
想象一下,蛋白质就像是一群性格各异的小伙伴,它们都想找到自己的专属领地。
层析法呢,就像是一个神奇的大舞台,给这些小伙伴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层析过程中,有一根柱子,这柱子就像是一个神秘的通道。
蛋白质们从通道的一端进入,开始了它们的冒险之旅。
不同的蛋白质有着不同的特点,就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一样。
有些蛋白质跑得快,有些跑得慢;有些喜欢往高处走,有些则喜欢在低处徘徊。
那为啥蛋白质们会有不同的表现呢?这就得说说层析法的原理啦。
就好比在一场赛跑中,有的选手身轻如燕,跑得飞快;有的选手则比较笨重,跑得慢些。
蛋白质也一样,它们的大小、形状、电荷等特性决定了它们在层析柱中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比如说,凝胶过滤层析就像是一个筛子。
大的蛋白质过不去那些小孔,只能在外面溜达,所以跑得快;小的蛋白质则能钻进小孔里,东逛逛西逛逛,就跑得慢啦。
这不就像我们走路一样吗?走大路肯定比走小路快呀!离子交换层析呢,则是根据蛋白质的电荷来分离它们。
带正电荷的蛋白质会被吸附在带负电荷的柱子上,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则会被吸附在带正电荷的柱子上。
这就好像磁铁的两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你想想,要是两个脾气不对付的人,肯定不愿意待在一起吧?蛋白质也是这样呢。
还有亲和层析,这就更有意思啦。
它就像是一个专门为蛋白质准备的相亲大会。
柱子上有一些特定的配体,只有那些和配体“看对眼”的蛋白质才会被吸附住。
其他的蛋白质呢,就只能继续往前走啦。
这就像我们找对象一样,得有感觉才行呀!总之,层析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就是利用蛋白质的不同特性,让它们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从而实现分离。
是不是很神奇呢?下次你再看到蛋白质的时候,会不会想起这个神奇的层析法呢?说不定你还能想象出蛋白质们在层析柱里的冒险故事呢!。
实验 色素的分离(层析法)
实验色素的分离(层析法)一、目的要求1.进一步了解绿叶中色素的组成及各色素的颜色和性质。
2.学会用层析法分离色素的操作技术,了解层析分析的有关知识。
二、实验原理层析分离技术是一种物理分离方法,按分离原理的不同,层析法可分为吸附层析、分配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等数种方法。
按操作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柱型、薄层和纸型。
在本实验中采用柱吸附层析法分离叶色素,由于叶色素中各色素被吸附剂吸附的程度不同以及它们被溶剂溶解的能力不同,所以在层析柱中向下移动的距离不同而得以分离。
用适当的溶剂如石油醚、甲醇、丙酮、苯等,可将绿叶中的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叶黄素)提取出来,提取液通过吸附柱将其中的各种色素分开,吸附柱常用蔗糖、碳酸钙、氧化铝等吸附剂制成。
三、实验器材抽滤瓶、研钵、带托玻璃棒、层析柱(20㎝×1㎝)、分液漏斗、烧杯,具塞试管。
40 ℃烘干的菠菜叶、脱脂棉四、实验试剂1.石油醚2.甲醇3.苯4.无水硫酸钠5.细粉状蔗糖6.无水碳酸钙7.氧化铝8.海砂五、操作步骤1.取烘干的菠菜叶1 g置于研钵中,加少许海砂研碎。
浸入含有22.5 mL 的石油醚、2.5 mL苯和7.5 mL甲醇的混合溶剂中,放置约1 h。
2.将上述溶液置于分液漏斗中,加5 mL水轻轻上下颠倒数次,静置后弃去水层(其中溶有甲醇),应避免剧烈振荡,否则发生乳化现象。
将剩余的液体通过装有无水硫酸钠(5 g)的漏斗过滤除去水分,即得到色素提取液(必要时可在通风橱中小心浓缩)。
提取液于干燥的试管中保存,并用塞子将试管塞紧。
3.取层析柱1支(也可用25 mL酸式滴定管代替),在下端塞上一块脱脂棉,将约2 g细粉状氧化铝装入柱中,每装少许就用带托的玻璃棒压紧,尤其四周要与柱壁紧密相接,不得留有空隙。
装到3 cm高为止。
用同样的方法装入约2.5 g 细粉状碳酸钙,高度为5 cm,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将约3.5 g的细蔗糖粉末装入柱内,高度为7 cm。
9种层析分离纯化方法详解
9种层析分离纯化方法详解层析法是利用不同物质理化性质的差异而建立起来的技术。
所有的层析系统都由两个相组成:一是固定相,它或者是固体物质或者是固定于固体物质上的成分;另一是流动相,即可以流动的物质,如水和各种溶媒。
当待分离的混合物随溶媒(流动相)通过固定相时,由于各组份的理化性质存在差异,与两相发生相互作用(吸附、溶解、结合等)的能力不同,在两相中的分配(含量对比)不同,而且随溶媒向前移动,各组份不断地在两相中进行再分配。
与固定相相互作用力越弱的组份,随流动相移动时受到的阻滞作用小,向前移动的速度快。
反之,与固定相相互作用越强的组份,向前移动速度越慢。
分部收集流出液,可得到样品中所含的各单一组份,从而达到将各组份分离的目的。
按层析原理可将层析分为以下9种:1、亲和层析利用待分离物质和它的特异性配体间具有特异的亲和力,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将可亲和的一对分子中的一方以共价键形式与不溶性载体相连作为固定相吸附剂,当含混合组分的样品通过此固定相时,只有和固定相分子有特异亲和力的物质,才能被固定相吸附结合,性无关组分随流动相流出。
改变流动相组分,可将结合的亲和物洗脱下来。
亲和层析中所用的载体称为基质,与基质共价连接的化合物称配基。
具有专一亲和力的生物分子对主要有:抗原与抗体,DNA与互补DNA或RNA,酶与底物、激素与受体、维生素与特异结合蛋白、糖蛋白与植物凝集素等。
亲和层析可用于纯化生物大分子、稀释液的浓缩、不稳定蛋白质的贮藏、分离核酸等。
亲和层析纯化的分离原理特点:亲和层析具有高选择性、高纯度、快速、浓缩等特点,在重组蛋白的分离中多作为第一步的粗纯,实现对绝大部分杂质蛋白的去除。
2、离子交换层析采用具有离子交换性能的物质作固定相,利用它与流动相中的离子能进行可逆交换的性质来分离离子型化合物的方法。
主要用于分离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也可用于分离核酸、核苷酸及其他带电荷的生物分子。
不同蛋白质的等电点(pI,isoelectric point)特性,使在不同pH缓冲液条件下所带正/负净电荷不同,选择不同的离子交换柱实现分离。
层析法的分离原理有
层析法的分离原理有层析法是一种物质分离和分析的方法,其分离原理基于物质的分配行为和色谱效应。
该方法常用于化学实验室中的分析和研究,尤其在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领域广泛应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层析法的分离原理。
层析法的分离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配行为和色谱效应。
1. 分配行为:分配行为是指物质在两相之间的分配比例。
层析法中,样品以溶液的形式通过固定相进行分离。
在层析过程中,样品分子与固定相之间发生物质分配,从而使得不同组分以不同的速率移动。
通常情况下,固定相是无机硅胶或其他多孔性材料,根据样品分子与固定相之间的相对亲疏性,不同组分会在固定相中以不同的速率分配,从而实现分离。
在分配行为中,影响分离的因素主要包括溶剂选择、样品和固定相之间的亲疏性、溶液浓度等。
合理选择溶剂可以改变样品与固定相之间的相对亲疏性,进而调节分配系数从而实现分离。
此外,溶液的浓度也会影响分离效果。
溶液浓度越高,分离能力越强,但同时也会增加操作困难。
2. 色谱效应:色谱效应是指物质在固定相中存在的各种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会导致组分的分离。
色谱效应包括吸附作用、离子交换作用和分子尺寸作用等。
吸附作用是色谱效应中的主要作用之一。
在固定相的表面上,各种组分可以与固定相之间发生物理或化学吸附,从而实现分离。
吸附作用的强弱与样品分子与固定相表面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对于极性化合物来说,吸附作用较强,分离效果较好;而对于非极性化合物来说,吸附作用较弱,分离效果较差。
离子交换作用也是色谱效应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某些固定相上,存在着带电基团,可以与带相反电荷的分子发生离子交换作用。
离子交换作用的强弱取决于固定相上带电基团的数量和性质。
分子尺寸作用主要用于分离不同分子大小的化合物。
在某些多孔性的固定相上,具有不同分子大小的化合物会因为大小的不同而分布到不同的孔径中,从而实现分离。
除了上述分离原理外,层析法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压力和流速等。
温度变化可以改变溶液的溶解度,从而影响物质在固定相中的分配行为。
硅胶柱层析分离的实验原理法与技巧
硅胶柱层析分离的实验原理法与技巧硅胶柱层析分离的实验原理、方法与技巧一、硅胶柱层析原理硅胶层析法的分离原理是根据物质在硅胶上的吸附力不同而得到分离,一般情况下极性较大的物质易被硅胶吸附,极性较弱的物质不易被硅胶吸附,整个层析过程即是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过程。
硅胶柱层析流动相极性小的用乙酸乙酯:石油醚系统;极性较大的用甲醇:氯仿系统;极性大的用甲醇:水:正丁醇:醋酸系统;拖尾可以加入少量氨水或冰醋酸硅胶柱层析惯用方法1.称量。
200-300 目硅胶,称 30-70 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 100 倍量的硅胶 H。
干硅胶的视密度在 0.4 左右,所以要称40g 硅胶,用烧杯量 100ml 也可以。
2.搅成匀浆。
加入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 /乙酸乙酯 /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 /醇体系,就用氯仿拌。
如果不能搅成匀浆,说明溶剂中含水量太大,尤其是乙酸乙酯/丙酮,如果不与水配伍走分配色谱的话,必须预先用无水硫酸钠久置干燥。
氯仿用无水氯化钙干燥,以除去1% 的醇。
如果样品对酸敏感,不能用氯仿体系过柱。
3.装柱。
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1/3 体积石油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
随着沉降,会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冲入柱中。
4.压实。
沉降完成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
柱床约被压缩至 9/10 体积。
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
5.上样。
干法湿法都可以。
海沙是没必要的。
上样后,加入一些洗脱剂,再将一团脱脂棉塞至接近硅胶表面。
然后就可以放心地加入大量洗脱剂,而不会冲坏硅胶表面。
6.过柱和收集。
柱层析实际上是在扩散和分离之间的权衡。
太低的洗脱强度并不好,推荐用梯度洗脱。
收集的例子:10mg 上样量,1g 硅胶H,0.5ml 收一馏分;1-2g 上样量,50g 硅胶(200-300 目),20-50ml 收一馏分。
层析分离方法
层析分离方法概述■层析法――是一种使不同分子相互分离的过程,当一混合样品被导入一固定相的支持体中,而另一流体(移动相)通过时,由于样品各组分与固定相和移动相相互作用的大小不同,使各组分通过固定相支持体的速率不同而得分离。
层析法的特点:能分离一系列结构较为相似的成分,以达到一般分离方法难以达到的目的。
■层析常见种类及用途:a.柱层析――分离量较大,主要用于分离制备;b.薄层层析――主要用于分析鉴定,也可用于半微量制备。
c.纸层析――主要用于分析鉴定,也可用于半微量制备。
■层析法按分离原理大体上又可以分为(1) 吸附层析(利用吸附能力的差别进行分离),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聚酰胺等;(2) 分配层析(利用在二种不互溶的溶剂中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常用的支持剂为硅胶、硅藻土、纤维粉等,反相硅胶(键合硅胶)、液滴逆流层析则是分配层析与逆流分溶的发展;(3) 离子交换层析(利用离子解离强度不同进行分离),常用的离子交换树脂有强酸性(磺酸型)、强碱性(季胺型)、弱酸性(羧酸型)、弱碱性(三级胺型);(4) 电泳(利用电流通过时,离子趋电性不同进行分离),常用的有纸电泳、琼脂电泳、凝胶电泳。
(5) 其他有气体层析、凝胶层析、亲和层析等,■层析方法的选择:(1)非极性的成分常选择氧化铝或硅胶吸附层析;(2)极性较大则采用分配层析或弱吸附剂吸附层析;(3)酸性、两性成分可用离子交换层析,有时也可用吸附层析及分配层析。
■各类化合物适宜的层析方法:a. 一般生物碱的分离可用硅胶或氧化铝层析,对极性较高的生物碱也可用分配层析,而对季胺型水溶性生物碱也可用分配层析或离子交换层析。
b. 甙类的层析分离往往决定于甙元的性质,如皂甙、强心甙,一般可用分配层析或硅胶吸附层析。
c. 芳香油、甾体、萜类(结合成甙除外)包括萜类内酯,往往首选氧化铝及硅胶层析,若在氧化铝柱上有次级反应,则宜用硅胶吸附层析。
d. 黄酮体、单宁等多元酚衍生物可用聚酰胺吸附层析。
四种层析方法
四种层析方法层析方法是一种将混合物中的化合物分离出来的方法。
这种技术通过利用化合物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不同亲和性来实现分离。
层析方法因其简单性和广泛的适用性而成为化学、生物化学和制药学中最基本的分离技术之一。
本文将介绍四种常见的层析方法,包括薄层层析法、气相层析法、离子交换层析法和凝胶层析法。
这些方法将被讨论其原理、应用、实施步骤和优缺点。
一、薄层层析法薄层层析法(TLC)是一种快速、低成本的液相分离技术。
该技术将被分析物和固定相通过一个毛细管作为裂隙分裂(slit split),使用一层非极性或极性的固定相作为分离基质,包括硅胶、氧化铝和氢氧化铝。
被分离的化合物随着移动液相在固定相上移动,不同化合物基于其不同亲和性分配到不同位置上。
该方法的实施步骤包括样品的准备、涂抹和显色步骤。
样品通常被溶解在一个合适的溶剂中,并用玻璃毛细管将其施加到固定相上。
一旦样品施加到固定相上,被分离的化合物将随着移动液相在固定相上移动。
显色可以通过利用化学试剂或紫外线进行检测。
TLC 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学和制药学中,用于分析中等大小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如氨基酸、脂肪酸、天然产物和药物。
优点:TLC是一种快速、低成本的分离技术,对于中等大小的化合物具有很好的分离效果。
TLC可以用于大规模样品纯化,并且可以被用于对化合物混合物进行初步分析的快速筛选。
缺点:TLC存在分离效率低和灵敏度低的问题,并且与其他层析技术相比,其分辨率相对较低。
TLC在数据分析方面存在可重复性差的问题。
二、气相层析法气相层析法(GC)是一种对挥发性和半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离的技术。
此方法使用长列的液体或固定相,将待分离的化合物从液态或气态的样品中吸附并分离出来。
通过加热样品,在固定相中获得了一个气态分离的组分,可以将化合物通过检测器进行检测。
该方法通常使用非极性液态或固态固定相,如聚硅氧烷或聚乙二醇。
GC也可以选择更具有极性的固定相,从而实现对更极性化合物的分离。
第三章 层析分离法
(5) 主要用于实验室。
13级应用化学专业
第一节 柱色谱
1. 吸附柱色谱 2. 分配柱色谱 3. 柱色谱的操作 4. 液相色谱的基本理论
13级应用化学专业
第一节
柱色谱
一、吸附柱色谱
原理:层析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普遍性、无选择性。当固体吸附剂与多元溶液接触 时,可吸附溶剂分子,也可吸附任何溶质分子;
(9)聚焦层析(focusing chromatography)
利用固定相载体上偶联的载体两性电解质分子,在层 析过程中所形成的pH梯度,并与流动相中不同等电点的分 子发生聚焦反应进行分离的方法,称之为聚焦层析。
(10)灌注层析(perfusion chromatography)
利用刚性较强的层析介质颗粒中具有的不同大小贯穿 孔与流动相中溶质分子分子量的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称 之为灌注层析。
300~400 oC 150~300 oC 100~150 oC >600 oC,结构改变,吸附力下降
13级应用化学专业
第一节
柱色谱
(2) 硅胶
——在硅酸钠的水溶液中加入盐酸后得到的一种胶状缩水硅胶 (SiO2.xH2O),在100~120 oC脱水形成的多孔吸附剂。
硅氧烷
游离型硅醇基
束缚型 活泼型 硅醇基 硅醇基
重点和难点:
重点:吸附柱色谱;液相色谱的基本理论;纸色谱原理、移动 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薄层色谱的原理和特点; 难点:纸色谱的移动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13级应用化学专业
第三章 层析分离法
1、定义:层析法亦称色谱
层析法、色谱法、色层法。 利用样品中各组分的物理、 化学性质的质的差别,使各 组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两个 相中,其中一个相为固定的 (称为固定相),另一个相 则流过此固定相(称为流动 相)并使各组分以不同速度 移动,从而达到分离,这种 分离方法就叫做层析法。
薄层层析分离方法
薄层涂布,一般可分无粘合剂和含粘 合剂两种;前者系将固定相直接涂布于玻 璃板上, 后者系在固定相中加入一定量的 粘合剂,一般常用10~15%煅石膏 (CaSO4.2H2O在140℃烘4小时),混匀后
加水适量使用,或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水 溶液(0.5~0.7%)适量调成糊状,均匀涂
布于玻璃板上。也有含一定固定相或缓 冲液的薄层。
展开系统的饱和 一般使用的是双槽的展开缸,一槽用来放
展开剂,另一槽可加入氨水或硫酸。把待展 开的板放入两槽间的平台,斜架着,盖上展 开缸的盖子。让展开剂的蒸气充满展开缸, 并使薄层板吸附蒸气达到饱和,防止边沿效 应,饱和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展开时难免 要打开盖子把薄层板放入展开剂中,不过对 薄层板与蒸气的吸附平衡影响不大,当然动 作应该尽量轻、快。
化学显色的方式通常有直接喷雾 法和浸渍法两种。
化学显色常用的显色剂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即通用显色剂和专属性显色剂。 通用显色剂:对未知化合物的检测,可以考 虑先用通用显色剂。这种显色剂是利用它与 被测组分的氧化还原反应、脱水反应及酸碱 反应等而显色的,常用的有50%的硫酸溶液、 酸碱指示剂溶液、5%磷钼酸乙醇溶液、荧光 显色剂等。
(3) 涂布器 应能使固定相或载体在 玻璃板上涂成一层符合厚度要求 的均匀薄层。
(4) 点样器 同纸色谱法项下。 (5) 展开室 应使用适合薄层板大小 的玻璃制薄层色谱展开缸,并有
严密的盖子,除另有规定外,底 部应平整光滑,应便于观察。
2.操作方法 (1) 薄层板制备 除另有规定外,将1份固定相和 3份水在研钵中向一方向研磨混合,去除表面 的气泡后,倒入涂布器中,在玻板上平稳地移 动涂布器进行涂布(厚度为0.2~0.3mm),
显色方法
物理显色 化学显色
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
第18页/共28页
实验材料与试剂 实验试剂 1、氨基酸标准液(1mg/mL)
五种氨基酸是丙氨酸、甘氨酸、谷氨酸,脯氨酸分 别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2、展开剂是:正丁醇:甲酸:水=15:3:2
(正丁醇:水:乙酸=4:1:1) 3、0.2%茚三酮丙酮溶液。 4、氨基酸混合液(每种氨基酸500mg/mL)。
第16页/共28页
7.定量分析
对被分离的物质进行定量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 剪洗比色法:将斑点剪下,用适当的溶剂洗脱后, 通过分光光度计进行比色定量。 (2) 直接比色法:用特制的分光光度计直接测量滤纸 上斑点颜色的浓度,画出曲线,由曲线所包含的面积可求 出待测物的含量。 (3) 面积测量法:实验证明,圆形或椭圆形斑点的面 积与物质含量的对数成正比。所以,可用测量斑点面积的 方法求得物质的含量。
第11页/共28页
第12页/共28页
3.平衡
点样以后展开以前先将滤纸与层析缸用配好的溶液 系统的蒸汽来饱和,这个过程称之为“平衡”。若不经 平衡,滤纸和层析缸未被溶剂蒸汽饱和,在层析过程中, 滤纸会从溶剂中吸收水分,溶剂也会从滤纸表面挥发, 从而改变溶剂系统的组成,严重影响层析效果。平衡一 般在密闭的层析缸内进行。
边2cm处,用铅笔轻轻划一条线,于线上每隔 2cm处画一小圆圈作为点样处,圈直径不超过。
第21页/共28页
B、点样:点样要合适,样品点的太浓,斑点易扩散或拉长,以致分 离不清,氨基酸的点样量以每种氨基酸含 5~20μg为宜,用点样管 (也可用血色素管代替)吸取氨基酸样品10μg(1μg/μL),与滤纸垂 直方向轻轻碰触点样处的中心,这时样品就自动流出。点样的扩散 直径控制在之内,点样过程中必须在第一滴样品干后再点第二滴, 为使样品加速干燥,可用一加热装置(如吹风机),但要注意温度不 可过高,以免氨基酸破坏,特别是谷氨酰胺破坏,影响定量结果。 将点好样品的滤纸两侧比齐,用线缝好,揉成筒状。注意缝 线处纸的两边不要接触。避免由于毛细管现象使溶剂沿两边移动特 别快而造成溶剂前沿不齐,影响Rf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和色谱
聚焦色谱
按实验技术分类 低压(小于0.5 Mpa) 中压 (0.5-5 Mpa) 高压 (5-40 Mpa) 电泳 (溶质在电场中移动)
根据固定相形状分类 柱层析、纸层析、薄层层析 根据流动相分类 气相层析、液相层析、超临界流体层析
按制备规格
⑴分析色谱(10mg) ⑵半制备色谱(10-50mg) ⑶制备色谱(0.1-1g) ⑷工业生产规模色谱(>20g/d)
层析材料的准备: 装柱前用溶剂平衡 凝胶层析材料:溶胀 吸附剂:加热或酸处理 离子交换剂::酸碱处理
在用溶剂平衡时,先使材料沉淀,用倾 泻法除去悬浮的细颗粒,否则由于细颗粒 的堵塞,溶剂的流速将显著降低。
装柱
调糊:50%(缓冲液+介质)
一次连续加入悬胶液,避免分层 打开出口阀:层析剂沉降
梯度洗脱
0.7 0.6 0.6 0.5
Protein( mg/ml)
Protein NaCl 0.5 0.4 0.3 0.2 0.1 0 0 40 80 120
Volume (ml)
0.4 0.3 0.2 0.1 0 160 200 240
NaCl (mol/L)
部分收集
部分收集器:使每管按预定时间或滴数收集 流出液,然后自动移位,下一管再继续收 集。每一部分的蛋白质或核酸的含量可以 让流出液通过一个流动小室测定其280 nm或 260 nm的光吸收来进行连续监测。
纤维素
β -1,4 相连的D-G线性天然高聚物 (1)亲水 (2)微晶与无定型两部分组成,缺乏孔度
应用:离子交换分离蛋白质介质
聚丙烯酰胺
性质: (1)丙烯酰胺与交联剂N, N’-甲叉双丙烯酰 胺共聚 (2)控制交联剂比例可控制网格孔度 (3)亲水性不如多糖介质 (4)机械强度差 应用:凝胶过滤,电泳
层析装置与操作
装置
泵 混合器 层析柱 检测器 记录仪 分部收集器
层析柱
混合泵 蠕动泵 磁力搅拌器
分光光度计
酶试剂 紫外检测器
P-5
酶活性 双笔记录仪 部分收集器
紫外吸收
柱层析分离法的有关装置
柱操作 (1)装柱 (3)上样 (5)洗脱
(2)平衡 (4)洗涤 (6)清洗
(7)再生
清洗与再生
弱酸:HAC 碱:氨水 促溶剂:1-3M KCNS, 6-8 M 尿素,6 M盐酸胍 极性溶剂:20% 乙醇 表面活性剂 缓冲液平衡
亲和层析
亲和层析:利用生物体内存在的特异性相互 作用的分子对而设计的层析方法。 (1) (2) (3) (4) (5) 酶—底物或抑制剂 抗原—抗体。 激素—受体。 糖蛋白与凝集素, 生物素—生物素结合蛋白等
0 0 40 80 120 Elution (ml) 160 200 240
0
NaCl (mol/L)
分步洗脱
0.8 Protein
Protein (mg/ml)
NaCl
0.4
0.6
0.3
NaCl (mol/L)
0.4
0.2
0.2
0.1
0 0 40 80 120
Volume (ml)
0 160 200 240
1941
1952
Martin, Synge
Martin, James
提出色谱塔板理论;发明液-液分配色谱;预言了气体可作 为流动相(即气相色谱)。
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完善了气-液分配色谱法。
1956
1957 1958 1965 1975 1981
Van Deemter
Golay Giddings Small Jorgenson
分类 特细孔硅胶 (0.8nm以下) 细孔硅胶(1.5—2.0nm ) 中孔硅胶 (4.0一5.0nm) 粗孔硅胶 (10.nm以上)
应用:优先吸附极性分子及不饱和的碳氢化合物
琼脂糖
由海洋生物琼脂提取得到的主要成分 ①中性不带电 ②水溶性线状多糖 ③高亲水性,含大量羟基 ④能制成多孔性凝胶,分离大分子
分配色谱
溶质在固定相和流 分辨力高,重 影响因子多, 用于各种生物 动相中分配系数的 复性较好,能 上样量太小 大 分 子 的 分 析 差异 分离微量物质 鉴定 亲和色谱生物大分 分辨力很高 子与配体之间有特 殊亲和力 等电点和离子交换 分辨力高 作用 一种配体只 各 种 生 物 大 分 能用于一种 子 生物大分子, 局限性大 进口试制昂 蛋白质和酶 贵
B 环氧氯丙烷 (1)形成的共价键稳定,配基不易落脱 (2)自动引入手臂 (3)有更小的非特异性吸附, (4)活化操作简单易行,危险性相对较小 缺点:强碱性条件反应。
环氧氯丙烷活化反应式
环氧基的氨化及偶联配基反应
C 对甲苯磺酰氯活化 (1)用于含羟基基质,将羟基转化为磺酰基, (2)形成稳定化学键。 (3)在无水丙酮环境中进行。偶联配基在有 机相或水相中进行
色层分离法基本原理
分子筛层析示意图
t0
t0
t1
t0
t1
t2
t0
t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t2
t3
分子量: >
>
层析的发展史
年代 发明者 发明的色谱方法或重要应用
1906
1931 1938
Tswett
Kuhn, Lederer Taylor Uray
用碳酸钙作吸附剂分离植物色素。最先提出色谱概念
用氧化铝和碳酸钙分离a-、b-和g-胡萝卜素。使色谱法开始 为人们所重视。 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了锂和钾的同位素。
制备: (1)去除带电琼胶成分 (2)将溶化的琼脂糖采用悬浮,乳化等方法制得 珠状介质。 (3)采用交联剂增加介质的机械强度
商品种类
Sepharose 2B分离范围:70,000-40 ×106 , Sepharose 4B分离范围:60,000-20 ×106 , Sepharose 6B分离范围(球蛋白):
10000-4×10 6 颗粒大小:40-165um:最高流速14cm/h 。
经过交联而增加机械强度的琼脂糖 Sepharose CL-2B, Sepharose CL-4B, Sepharose CL-6B 应用 :水溶液中分离蛋白质
葡聚糖
α -1,6 相连的G聚合物,环氧氯丙烷交联 性质: (1)亲水性比琼脂糖高(羟基数多) (2)化学稳定性及热稳定性好 (3)孔度与机械强度与交联度有关 (4)用于凝胶过滤 应用:水溶液中分离蛋白质等
层析分离法
色谱法(chromatography)——以试样组分在固定
相和流动相间的溶解、吸附、分配、离子交换或其他 亲和作用的差异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分离分析方 法。
特点: (1) 纯化倍数高 (2) 操作规模小,放大困难 (3) 终产品纯化 (4) 适用于价格昂贵的产品
色层分离法基本原理
基本概念
分配系数; 解离常数; 分离因素; 阻滞因子; 溶出体积 ; 分辨率 ; 溶量因子
基本概念
(1)分配系数:溶质在固定相与流动相浓度比值 (2)解离常数:有效结合位子浓度与溶质在液相的浓度乘积与 溶质在固相中的浓度比值 (3)分离因素:某一瞬间被吸附溶质量占总量的分数 (4) 阻滞因子:分配层析溶质移动速度(距离)与 流动相移动速度(距离)比值
排除空气:沿着玻棒倾注 检查均匀度
关闭出口→用溶剂灌注至1/3体 积→加浆状物→放出过多溶剂 如二次填装,应先在已经沉淀 的表面用玻棒搅拌后再倾注。
用溶剂彻底洗涤层析 柱后使液面降到比层 析床表面略高一点。
上样
样品处理: (1)溶解 A 调整浓度:减少样品溶液体积,使区带狭窄 B 盐 C pH (2) 过滤:除去不溶物 流速:根据样品浓度与吸附速度而定 上样量:80%吸附容量
淋洗(去除残留在介质中的杂质)
盐浓度 pH 表面活性剂(0.1-0.5%) 淋洗体积:根据流出液杂蛋白浓度而定 防止产物丢失又要除去杂质
洗脱方法
按操作方式 a 恒定洗脱 (isocratic elution) b 分步洗脱 (stage elution) c 梯度洗脱 (gradient elution) 逐渐改变溶剂的性质,形成一个离子强 度、pH或极性的递增梯度从而使各组分依次 被洗脱 优点:减少拖尾现象
同种组分的分子分布离散(sepreading):
入口处组分分布在一狭窄区带内,随着分子在柱
内迁移,分布区带不断展宽,同组分分子迁移速度出 现差异,主要是因为流体分子运动的速率差异造成, 不是平衡分布不同引起。
层析介质
要求: (1)不溶于流动相 (2)化学稳定 (3)机械强度 (4)大的表面积 (5)粒度均匀 种类: 无机(氧化铝,硅胶,活性碳) 有机(琼脂糖,纤维素,聚丙烯酰胺)
(5) 洗脱(容积)溶出体积 : 在柱色层分离中,使溶质从柱中流出时所通过的 流动相体积 (6) 分辨率 :两峰之间的距离与两峰宽的平均值之比 (7) 溶量因子: 固定相中溶质总量与流动相中溶质总量之比
色谱体系中样品运行特点
不同组分的差速迁移(differential migration):
混合物各组分在两相分配系数不同,分配系数大 的迁移速度慢,使同时进入色谱柱的各组分得以分离。
按洗脱机理 专一性洗脱(specific elution) 非专一性洗脱(nonspecific elution) 添加剂:乙二醇, NaCNS 、脲素、盐酸胍 洗脱体积:5倍床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