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合集下载

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确保建筑物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中国地震动安全性评价与设计中的基础性规范,对于设计和建造抗震性能优良的建筑至关重要。

一、抗震设计的背景和意义地震是地球上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之一,其破坏性往往给建筑物带来重大威胁。

抗震设计规范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保障人们在灾害中的生命安全。

因此,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实施对于提高城市抗震标准、提升建筑品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包含了地震危害性分区、场地分类、工程地震动参数、结构抗震性能要求、抗震设计原则和规范等一系列内容。

其主要包括:1.地震烈度和场地分类:规范根据地震烈度和场地情况的不同,将地震危险性分为多个等级,并对不同地区进行分类,以满足不同地区的抗震需求。

2.工程地震动参数:规范详细规定了工程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方法,包括最大可能地震、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等,这些参数是进行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基础。

3.结构抗震性能要求:规范明确了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要求,包括构建的稳定性、变形能力、耗能能力等。

4.抗震设计原则:规范强调了在建筑设计中应该遵循的抗震设计原则,例如合理布置结构抗震构件、避免单一抗震体系、重要设备的抗震设计等。

三、抗震设计规范的应用和实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应用不仅限于抗震构件的设计与构造,同时也应涉及建筑的地基与基础设计、物料选择、施工质量管理等方面。

只有全方位的、系统化的抗震设计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地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

抗震设计规范的实施需要建筑设计和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要求在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中,都要考虑地震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抗震设计措施。

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建筑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地震频发地区尤为重要。

抗震设计的标准是保障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抵抗地震力,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造成的破坏程度。

以下是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内容:地震烈度等级首先,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之一是根据建筑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等级进行设计。

地震烈度等级反映了地震发生时地表运动的强烈程度,根据地震烈度等级确定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

抗震设防烈度参数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还包括确定抗震设防烈度参数,这些参数包括基本风险烈度、设计地震作用效应水平等,用以规定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承载能力要求,以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发生倒塌或严重破坏。

结构设计原则在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中,还会规定结构设计原则,包括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承载能力分析、抗震材料的选用等方面。

这些原则是确保建筑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性能,以应对地震带来的影响。

抗震构造形式抗震设计的标准还会规定建筑抗震构造形式,包括剪力墙、框架结构、筒体结构等多种形式。

选择适当的抗震构造形式可以提高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结构抗震性能验算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还要求进行结构抗震性能验算,通过计算结构的抗震性能参数,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承载能力,确保建筑具有足够的安全保障。

抗震设备及连接件最后,在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中还要求使用适当的抗震设备及连接件,如阻尼器、摆锤、支撑系统等,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

总的来说,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是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完整,减少地震灾害可能带来的危害。

只有遵循严格的抗震设计标准,才能建造出更加安全可靠的建筑结构,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力的一种,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抗震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成为了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下面将介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合理布局和形式选择合理的布局和形式选择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筑结构应根据地震区域的地震烈度、地质条件和建筑用途等因素,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此外,建筑的布局应符合比较合理的平面布置,如避免设置过大的进深和长而窄的结构体等。

二、强度设计与刚度设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要足够大,以保证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不产生破坏。

强度设计是指将地震力转化为结构所承受的设计荷载,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备足够的强度抵抗破坏。

刚度设计是指结构的刚度大小,刚结构的作用抵御弹性阶段地震作用,从而减小结构的变形。

三、抗震设计的减震措施减震措施是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的关键措施之一。

常用的减震措施有阻尼器、摩擦装置、隔震设备等。

阻尼器能够通过吸收和消散地震能量的方式减小结构响应,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

摩擦装置主要通过摩擦效应减小结构的振动,降低地震反应。

隔震设备则通过隔离结构和地震的接触,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四、结构的健康监测与维护建筑结构的健康监测与维护是保证抗震能力的长期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应定期对建筑结构进行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结构问题,确保结构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同时,结构的维护也十分重要,及时修补或更换老化、损坏的部件,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强度。

五、科学的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应选择抗震性能良好、质量可靠的材料,并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确保结构的质量和安全。

此外,应注重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避免施工质量问题导致结构的失效。

总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确保建筑安全的基本要求。

合理布局、强度设计、减震措施、健康监测与维护以及科学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是保证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措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202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202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202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为了保障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有足够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和人员造成的损失。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也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规范的完善。

本文将介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2022的主要内容。

设计基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2022重点从设计基础出发,要求建筑结构的基础应符合地震烈度与场地类别的匹配要求,采用适当的基础形式和设计参数。

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地基承载力、沉降控制等因素,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基础不发生破坏。

结构设计在结构设计方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2022要求建筑结构应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延性,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合理设置抗震构件以提高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

设计时需考虑结构的荷载传递路径、节点连接、裂缝宽度控制等关键问题,并进行适当的构造抗震措施。

抗震设防烈度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2022对抗震设防烈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要求根据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等级和场地类别确定设计参数,确保建筑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

对于特殊结构和关键设施,还需要进行更加严格的抗震设防。

施工与监控在施工与监控方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2022要求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各项施工工艺符合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

同时,对建筑工地进行监控与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结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2022的发布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指导和规范,有助于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和韧性。

建筑行业相关人士应密切关注规范的更新内容,不断完善自身的抗震设计水平,为建筑安全发展贡献力量。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21强制性条文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21强制性条文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50011-2021强制性条文1.0.2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0.4 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3.1.1 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

3.3.1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3.3.2 建筑场地为I类时,对甲、乙类的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丙类的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3.4.1 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那么性。

不规那么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那么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那么的建筑不应采用。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3.5.2 结构体系应符合以下各项要求:1 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 应防止因局部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 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3.7.1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3.7.4 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估计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防止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3.9.1 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

3.9.2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以下最低要求:1 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以下规定:1)普通砖和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O,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
hb0 Hc
as' ) hb
jb —— 强节点系数;对框架结构,一级宜取1.5,二级宜取
1.35,三级宜取1.2;对于其它结构类型中的框架,一级宜 取1.35,二级宜取1.2,三级宜取1.1。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9. 楼梯间 6.1.15
6.1.15 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本次修订增加了楼梯间的抗震设计要求。对于框架结构, 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梯板起到斜支撑的作用,对结 构的刚度、承载力、规则性的影响比较大,应参与抗震计算; 当采取措施,如梯板滑动支承于平台板,楼梯构件对结构刚 度等的影响比较小,是否参与整体计算差别不大。对于楼梯 间设置刚度足够大的抗震墙的结构,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等 的影响较小,也可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
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支柱必须提高延性,其轴压比从严。
(2)国内外试验表明,增加柱配箍率;采用复合箍螺旋箍,连续复
合螺旋箍;截面中配置芯柱,均能增加柱的位移延性,可对轴压比
适当放松,但其箍筋加密区的体积最小配筋率,应满足放松后轴压
比的箍筋配筋率要求。
(3)6度设防区,允许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其轴压比计算,可取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0.6 0.7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增加了四级抗震等级的各类结构的框架柱、框支柱的轴 压比限值。试验表明,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随轴压比的增 加而减小。结合震害经验作如下修订:
(1)对框架结构的轴压比限制适当从严;对框剪结构、筒体结构,
框架为第二道防线,对延性要求稍松,因此轴压比适当放松;对部
框架节点核心区剪力设计值的计算公式基本与02规范 相同,仅对剪力增大系数作了部分调整。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阶段,为了保证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维护人员及居住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下面是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第一、地震烈度区划:建筑物抗震设计应根据建设地区的地震烈度区划,并参考相关规范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能够满足当地的地震需求。

第二、设计基本规定:建筑物抗震设计应符合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规范要求,并按照工程结构等级确定受力构件的设计标准。

第三、结构基本要求:建筑物的结构应具备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包括使用适当的构件和材料、合理布置结构、设置有必要的加固措施、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等。

第四、抗震设计负荷、组合和容许值: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用途,确定设计地震动力荷载、荷载组合以及结构的抗震容许值,以满足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要求。

第五、结构材料:建筑物抗震设计应采用符合相关规范的结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以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第六、结构形式和布置:结构形式和布置应选取合适的形式,以满足建筑物对抗震强度和刚度的要求,如采用剪力墙、框架结构等。

第七、结构构件设计:建筑物抗震设计应根据结构构件的受力特点和抗震需求,进行合理的构件设计,包括梁、柱、墙体、地基等。

第八、非结构构件设计:建筑物抗震设计还应考虑非结构构件的设计,如天井、管道、设备等,以确保它们在地震作用下不会对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造成破坏。

第九、施工技术要求: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还要求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工艺和技术来确保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

第十、检验和验收:建筑物抗震设计完成后,应进行相应的检验和验收工作,以确保建筑物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总之,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保护人员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文件。

它包含了地震烈度区划、设计基本规定、结构要求、负荷和容许值、材料选择、非结构构件设计以及施工技术要求等内容。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 适用最大高度( 新增 0.30g)
结构类型 框架 框架-抗震墙 抗震墙 框支抗震墙
2001 规范
45 100 100 80
2010 规范(0.2g)
40 100 100 80
核心筒-框架
100
100
筒中筒
120
120
板柱抗震墙
30
55
竖向和水平均不规则结构,最大高度宜减少 10%
总高度指地面至主要屋面板板顶高度
框架结构
0.65 0.75 0.85 0.90
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 0.75 0.85 0.90 0.95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0.6 0.7


增加了四级抗震等级的各类结构的框架柱、框支柱的轴 压比限值。试验表明,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随轴压比的增 加而减小。结合震害经验作如下修订:
第 3 部分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含框架结构和其他结构中的框架 不含异型柱框架
[框架结构] 设计要求提高的汇总
序 号
项目
1
高度(m)
2
跨数
2001规范 60, 55, 45, 25
无规定
3 尺寸边长(直径)
≥300mm(350)




4
轴压比
0.7 0.8 0.9 —
5
柱 纵
中柱、 边柱
1.0
0.8
二(三) 一(二) 一


≤35m
>35m




调整了混凝土抗震等级:
(1)框架结构抗震等级加严,高度以24m为界,并使各烈 度分级一致。明确规定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 (2)与抗震规范一致,板柱 — 剪力墙结构的适用高度有 所增大,其抗震等级划分相应调整。 (3)低、多层框架 — 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和部分框 支剪力墙结构以24m为界,不大于24m的降低一级,但四级 和框支层框架不降低。 (4)框架 — 核心筒结构的高度低于60m,并符合框架— 剪力墙结构的有关要求时,其抗震等级按框架—剪力墙结 构确定。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2023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2023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2023建筑抗震设计标准是为了保障建筑在地震发生时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制定的。

2023年之后,预计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的内容可能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震等级划分:根据地震烈度、场地类别等条件,将建筑物划分为不同的抗震等级,为不同等级的建筑提供相应的设计要求。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与其在地震时的受力水平相匹配。

2. 场地条件评估:参考地震学、地质学等相关知识,对建筑场地的地震烈度、地质构造、土壤类型等进行评估和分类。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建筑物的基本设计参数,如设计地震加速度、地震动力谱等,从而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3. 结构抗震设计: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的核心内容。

通过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材料和设计参数等,保证建筑物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2023年后的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可能会继续强调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如强度设计、位移设计、状态设计等。

此外,将会结合新的材料和新的工艺技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4. 设计规范和要求:建筑抗震设计标准还会详细规定建筑各个组成部分的抗震设计要求,如基础、柱、梁、墙等。

这包括了结构材料的选取、构件的尺寸、配筋的要求等。

同时,还会涉及到建筑物的连接部位抗震设计、非结构部分的抗震设计等方面。

5. 施工和检验要求:在建筑抗震设计标准中,应当包含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抗震要求和监管措施,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此外,还应当规定抗震设计的施工质量检验方法和标准,以验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6. 监督和管理要求: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应当规定建筑抗震设计的监督和管理要求,包括设计单位的资质要求、设计审查和监理等方面。

这对于确保建筑抗震设计的质量和可靠性非常重要。

在编制2023年后的建筑抗震设计标准时,还应当考虑抗震技术的发展趋势、科技进步带来的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应用,并综合考虑国内外各高地震活动国家的抗震设计经验和成果。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摘要】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和损失,抗震设计成为了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抗震设计原则包括了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小结构的振动响应等。

抗震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了减震设备的应用和加固结构等措施。

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抗震设计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为建筑结构的安全保驾护航。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必不可少,未来的趋势将是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对抗震设计的思考也逐渐向着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地震灾害、原则、方法、重要性、发展、必要性、未来趋势、思考。

1. 引言1.1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抵抗能力和安全性。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会对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导致人员伤亡。

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及其使用者安全的关键。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韧性、采用合适的抗震措施等。

不同的抗震设计方法可以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地震的频率来选择,包括减震结构、加固结构、防震设备等。

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保护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抗震设计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也在不断提升。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安全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提高设计水平,完善设计方案,才能有效应对地震灾害,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 正文2.1 地震灾害的影响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地震会导致建筑物的倒塌、墙体开裂、结构损坏等现象,进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城市功能瘫痪等严重后果。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及方法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及方法

TM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及方法李淑彦 秦皇岛市建筑设计院摘 要:近年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各地高楼林立。

多功能的居住环境以及简洁美观的立体效果,已然成为人们对建筑设计的主流追求,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设计中普遍采用结构复杂的建筑体系,这在保证建筑拥有足够多使用空间的同时,无疑也增加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工作量。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各地的高层建筑纷纷拔地而起,速度惊人。

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一直以来就是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重点,要使工程建设真正能够减轻甚至避免地震带来的危害,把握好抗震设计是关键。

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以及应对的方法。

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1.1 选择合适的地基 由于施工场地的地质环境不同,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反应也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在有选择的情况下,选择一块有利于抗震的场地开展施工,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地震所造成的损害。

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的稳定性,要求基础要有一定的埋置深度。

埋深基础四周土壤的被动土压力,能够抵抗高层建筑承受水平载荷所产生的倾覆和滑移。

天然地基基础埋深为建筑高度的 1/15,桩基基础埋深为建筑高度的 1/18。

针对地下室分缝处,应有 500 以上空隙用砂回填夯实;若地下室一面为开口,应保证开口以下至少 2 米以上覆土。

此外,还要尽可能地错开地震周期与在建项目的自振周期,用以防止建筑结构产生共振损坏。

1.2 增强建筑的整体性建筑物作为许多细节构件连接而成的整体,是一个具备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其能否承受地震惊人的破坏力量,全看各构件间能不能实现协调工作、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

所以说,建筑物的整体性能不但是建筑抗震的首要条件,还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点内容。

一般来说,每层楼盖应足以起水平隔板作用。

我国抗震规范推荐钢结构的楼盖宜采用压型钢板现浇钢筋凝土组合楼板或非组合楼板, 对超过 12 层的钢结构, 必要时可设置水平支撑。

建筑结构抗震的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的设计
众值地震烈度和罕遇地震烈度 众值地震烈度(众值烈度,小震)
该地区50年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 罕遇地震烈度(大震)
该地区50年超越概率为2%的地震烈度值
多遇烈度比基本烈度大约低1.55度
罕遇烈度比基本烈度大约高1度
三、抗震设防依据及地震影响
设防范围
基本烈度 6 7 8 9度地区
基本烈度大于9度地区,须特殊研究,按有关规定执行。
1-2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
震源:地震发生的部位。不是一个点。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附近地面运动最强烈,极震区。
震中距:场地上某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等震线:将地面上破坏程度相近的点连成的曲线。
震源深度(h):震源到地表的垂直距离。
h <70km
浅源地震
h=70-300km 中源地震
h>300km 深源地震
根据弹性理论 纵波波速和横波波速
E(1 ) vp (1 )(1 2)
vs
G
E
2(1 )
E--介质的弹性模量
--介质的密度 --介质的泊松比 G--介质的剪切模量
显然有
vp vs
vp 1.67vs
注意:剪切波速是介质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在地基土的力学性质评 价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地基强度的指标。建筑抗震规范以剪切波 速对场地土进行分类。
岩层断裂发生时,一般不只是一个断裂,而是由一系列断裂组成 的破碎带。一个部位发生断裂,能量释放,达到平衡状态,其它部位 还没有达到平衡状态,还要释放能量。所以一次地震的发生一般都不 是孤立的,伴随着一系列小震。 主震
一系列地震中,释放能量最多一次地震。 前震
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 余震
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 1976年唐山地震 主震7.8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框架 结构
高度
框架(跨度≥18m)
框架-
高度
抗震墙结
框架

抗震墙
抗震墙
高度
结构
抗震墙
框支抗震 加强(一般)部位
墙结构
框支层框架
筒体
框架(外筒)
结构
核心筒(内筒)
板柱-抗震
高度
墙结构
框架,板柱的柱
抗震墙
≤24m 二(一)
>24m 一
≤24 25~60


>60m 一


≤24 25~80


>80m 一
● 适用最大高度( 新增 0.30g)
结构类型 框架 框架-抗震墙 抗震墙
2001 规范
45 100 100
2010 规范(0.2g)
40 100 100
框支抗震墙
80
80
核心筒-框架
100
100
筒中筒
120
120
板柱抗震墙
30
55
竖向和水平均不规则结构,最大高度宜减少 10%
总高度指地面至主要屋面板板顶高度
6.1.5 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 的丙类建筑,
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24m 的丙类建筑 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3. 尺寸边长(直径) 6.3.5
6.3.5 柱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
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 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 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
1. 局部调整适用的最大高度、抗震等级的高度分界, 以及裙房和地下室的抗震等级。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接着分析了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设计引言:建筑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建筑工程呈现出阶梯式快速发展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保证质量和保证施工安全,才可以保证结构的稳定。

设计人员应做好全面的设计,在设计中重视抗震设计,将抗震设计放在重要位置,充分考虑建筑可能发生的地震危害,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效果,从而发挥结构的作用,减少地震产生的危害。

结构抗震赋予了建筑抗震性能。

1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分析1.1简化原则建筑结构设计的简单程度能够对结构抗震性能产生较大影响,通常来说,在建筑结构相对简单的条件下,受到这种结构形式在力传导方面优势性的影响,表现出的抗震性能也维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

实践中,需要切实参考建筑物现实情况,对抗震结构模型实施简化处理,促使结构构件传力途径进一步优化,从而达到推动建筑物结构抗震性能增强的效果。

1.2整体性原则抗震结构设计所面向的是整个建筑物,而并非为建筑物内的某一部分。

所以,在实际的抗震结构设计期间,即便相关设计人员针对其中某一重点部位进行优化设计,也要在此过程中落实对局部构件与整体结构之间关系性的考量,具体来说,就是要切实考虑局部构件优化处理后会引发的建筑物整体结构变化情况,避免集中应力问题的发生,促使整个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以及抗震能力有所提高。

1.3规则性原则设计建筑物抗震结构时,需要尽可能保证沿竖向均匀布置建筑造型与结构,规避承载能力、刚度、传力路径等突然发生变化的现象出现;尽可能保证平面内不同结构实现均匀布局,规避结构刚度与质量之间“偏心”现象的出现。

2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分析2.1考量构件的性能要求对于不同构件的刚度、稳定性以及承载能力要求落实全面性、综合性考量,并确保在实际的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能够对上述要求进行切实满足,保证所有构件均能够达到预设的抗震标准要求与等级要求。

我国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探讨

我国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探讨

我国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探讨摘要: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一个完整、系统的概念,从场址的选择到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抗震设计贯穿了整个过程。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衡量建筑结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的重要指标。

本文对我国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图分类号:tu352.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就是指通过地震时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结合建筑结构工程长期实践所积累的经验,总结形成的一种基本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思想,也是进行建筑与结构整体布置并且确定细部构造措施的一个过程。

地震动理论上来说就是一种随机的振动,它具有人们难以把握的随机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要想很精确地预测某建筑物可能遭遇的地震的特性与参数,就目前来说我们还很难有更好的方法。

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这个方面,由于我们不能够很充分地考虑建筑结构的空间作用、建筑结构的性质、建筑的材料以及外界引起变化等等很多种不同的因素,因此有着一种不确定性的存在。

所以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不能够全部的取决于计算结果,更应该以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基础理论以及经过长时间建筑工程抗震经验所能够总结出来的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方法为基本出发点,进而更好的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一、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为了充分发挥各构件的抗震能力,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结构应具有连续性结构的连续性是使结构在地震作用时能够保持整体的重要手段之一。

2、保证构件间的可靠连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证各个构件充分发挥承载力,关键的是加强构件间的连接,使之能满足传递地震力时的强度要求和适应地震时大变形的延性要求。

3、增强房屋的竖向刚度在设计时,应使结构沿纵、横两个方向具有足够的整体竖向刚度,并使房屋基础具有较强的整体性,以抵抗地震时可能发生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及地面裂隙穿过房屋时所造成的危害。

二、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措施1、选择有利的抗震场地人们常常看到在具有不同工程地质条件的场地上,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是明显不同的。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XXX)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XXX)
• 抗震设防标准 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 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
•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以地震动参数(以加速度表示地震作用强弱程度) 为指标,将全国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区域的图 件
抗震措施 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 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 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需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
• 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 建筑形体的规则性; 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 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 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 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 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
凹凸不规则 平面凹进的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 楼板局部不连续 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
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表 3.4.3-2 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义和参考指标
侧向刚度不规则
竖向抗侧力构件 不连续
1 当不设置防震缝时,应采用符合实际的计 算模型,分析判明其应力集中、变形集中或 地震扭转效应等导致的易损部位,采取相应 的加强措施。
2 当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时,宜形成多个 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防震缝应根据抗 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 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以及可能的地震扭转效 应的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 结构应完全分开。
• 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 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 震设防目标。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摘要:通过对我国建筑工程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地震灾害是造成建筑严重破坏的主要因素。

因此,在实际建筑施工中,应重视抗震设计的发展,只有增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才能保证建筑使用寿命的提高。

鉴于此,探讨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完善的对策,以保证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有序发展。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分析前言在建筑抗震设计中,首先需要进行地震活动的分析和评估,了解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根据地震活动的特点和建筑结构的情况,确定合理的设计参数,包括地震作用的频率、加速度等。

在设计中,要考虑到建筑结构的整体性,采取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抗震措施,如增加剪力墙、设置抗震支撑等。

同时,还要注重建筑结构的材料选择和施工质量控制,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此外,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还需要进行动态分析和模拟,通过计算和模拟得到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情况,评估其抗震性能。

根据分析结果,对建筑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其抗震能力。

同时,还要加强对建筑施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工艺符合抗震设计要求。

在实际建筑工程中,还应加强抗震设计的宣传和培训,提高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抗震意识和技术水平。

建立健全的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推动抗震设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建筑抗震设计的研究和应用。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工作。

通过加强地震活动分析、合理设计参数确定、优化结构形式和措施、动态分析和模拟、施工质量控制等措施,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保证建筑的安全使用,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抗震结构设计问题分析1.1 抗震设计概念混淆在设计抗震结构时,必须要以“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裂”为目标,尽可能地降低地震引起的损失。

要想实现建筑结构的良好抗震,只进行抗震设计是远远不够的,要是想充分确保建筑体的抗震能力,还需要增强关键位置的抗震设计。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成为了现代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抗震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在地震发生时,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完整性和人员的生命安全。

下面将介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地震的力学特性。

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产生的地震力可以分为水平力和垂直力。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求能够抵抗这些水平和垂直地震力的作用,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稳定。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地震的频率特性。

地震具有不同的频率成分,建筑物的自振频率应尽量避开地震作用频率范围,以降低共振效应的发生。

建筑结构的自振频率可以通过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来调整,以满足抗震设计的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地震的概率特性。

地震的发生是有一定概率的,不同地区的地震概率也不同。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地震的概率特性,选择合适的抗震设计水平。

一般来说,高地震区域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求更高,而低地震区域的要求相对较低。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重要性等级。

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在地震中所承受的地震力和要求也不同。

例如,高层建筑、桥梁等重要建筑物需要满足更严格的抗震设计要求,以确保其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在具体的抗震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建筑结构的材料选择和构造形式。

不同材料的抗震性能不同,抗震设计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此外,建筑结构的构造形式也会影响其抗震性能,如增加剪力墙、设置防震支撑等。

除了以上基本要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建筑物的基础设计、地震时的动力响应分析等。

这些因素都是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稳定和安全。

总结起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包括考虑地震的力学特性、频率特性和概率特性,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等级选择合适的抗震设计水平,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构造形式,并考虑其他因素。

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GB-500112010中有关大跨结构抗震分析的条文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GB-500112010中有关大跨结构抗震分析的条文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GB-500112010中有关大跨结构抗震分析的条文1总则1.0.1基本抗震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广]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

1.0.2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3基本规定3.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3.1.2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本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类的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3.6结构分析3.6.1除本规范特别规定者外,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此时,可假定结构与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内力和变形分析可采用线性静力方法或线性动力方法。

3.6.2不规则且具有明显薄弱部位可能导致重大地震破坏的建筑结构,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

此时,可根据结构特点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或弹塑性时程分析,当本规范有具体规定时,尚可采用简化方法计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4场地、地基和基础4.1场地4.1.2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应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为准。

4.1.6建筑场地分为Ⅰ(分为Ⅰ0和Ⅰ1两个亚类)、Ⅱ、Ⅲ、Ⅳ四类。

5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5.1一般规定5.1.1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4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5.1.2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应采用下列方法:1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规范。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第1.0.2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第1.0.3条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抗震设防烈度"字样,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简称为"6度、7度、8度、9度"。

第1.0.4条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第1.0.5条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

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第1.0.6条建筑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第2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1 术语第2.1.1条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第2.1.2条抗震设防标准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过程,从建筑物的场地选择、平立面形式、结构布置、延性等方面论述了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内容。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随着建筑结构抗震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结构抗震设计思路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最初,在未考虑结构弹性动力特征,也无详细的地震作用记录统计资料的条件下,经验性的取一个地震水平作用用于结构设计。

结构抗震设计思路经历了从弹性到非线性,从基于经验到基于非线性理论,从单纯保证结构承载能力的“抗”到允许结构屈服,并赋予结构一定的非弹性变形性能力的“耗”的一系列转变。

一、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概述地震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要准确预测建筑物所遭遇地震的特性和参数,目前是很难做到的。

而建筑物本身又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在遭受地震作用后其破坏机理和破坏过程十分复杂。

且在结构分析方面,由于未能充分考虑结构的空间作用、非弹性性质、材料时效、阻尼变化等多种因素,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结构工程抗震问题不能完全依赖“计算设计”解决。

应立足于工程抗震基本理论及长期工程抗震经验总结的工程抗震基本概念,从“概念设计”的角度着眼于结构的总体地震反应,按照结构的破坏过程,灵活运用抗震设计准则,全面合理地解决结构设计中的基本问题,既注意总体布置上的大原则,又顾及到关键部位的细节构造,从根本上提高结
构的抗震能力。

1.1 合理选择确定结构屈服水准的地震作用。

一般先以一具有统计意义的地面峰值加速度作为该地区地震强弱标志值(即中震的),再以不同的r(地震力降低系数)得到不同的设计用地面运动加速度(即小震的)来进行结构的强度设计,从而确定了结构的屈服水准。

1.2 制定有效的抗震措施使结构确实具备设计时采用的r所对应的延性能力。

其中主要包括内力调整措施(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抗震构造措施。

现代抗震设计理念是基于对结构非弹性性能的研究上建立起来的,主要指在不同滞回规律和地面运动特征下,结构的屈服水准与自振周期以及最大非弹性动力反应间的关系。

其中r 为弹塑性反应地震力降低系数,简称地震力降低系数;而μ为最大非弹性反应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称为位移延性系数。

随着对地震作用规律认识的深入,这一规律已被各国规范所接受。

在抗震设计时,对在同一烈度区的同一类结构,可以根据情况取用不同的r,也就是不同的用于强度设计的地震作用。

当r取值较大,即用于设计的地震作用较小时,对结构的延性要求就越严;反之,当r取值较小,即用于设计的地震作用较大时,对结构的延性要求就可放松。

二、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1.选择有利场地。

造成建筑物震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场地条件是其中之一。

由于场地因素引起的震害往往特别严重,而且有些情况仅仅依靠工程措施来弥补是很
困难的。

因此,选择工程场址时,应进行详细勘察,搞清地形、地质情况,挑选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尽可能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在抗震危险地段上建造可能引起人员伤亡或较大经济损失的建筑物。

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一般是指位于开阔平坦地带的坚硬场地土或密实均匀中硬场地土。

建造于这类场地上的建筑一般不会发生由于地基失效导致的震害,从而可从根本上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就地形而言,一般是指条状突出的山嘴、孤立的山包和山梁的顶部、高差较大的台地边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就场地土质而言,一般是指软弱土、易液化土、故河道、断层破碎带、暗埋塘浜沟谷或半挖半填地基等,以及在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地段。

2.采用合理的建筑平立面。

建筑物的动力性能基本上取决于其建筑布局和结构布置。

建筑布局简单合理,结构布置符合抗震原则,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房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经验表明,简单、规则、对称的建筑抗震能力强,在地震时不易破坏;反之,如果房屋体形不规则,平面上凸出凹进,立面上高低错落,在地震时容易产生震害。

而且,简单、规则、对称结构容易准确计算其地震反应,可以保证地震作用具有明确直接的传递途径,容易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和进行细部处理。

3.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

抗震结构体系是抗震设计应考虑的关键问题。

按结构材料分类,目前主要应用的结构体
系有砌体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结构等;按结构形式分类,目前常见的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简体结构等。

结构体系的确定受到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地条件以及建筑材料、施工条件、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是一个综合的技术经济问题,需进行周密考虑确定。

4.提高结构的延性。

结构的延性可定义为结构在承载力无明显降低的前提下发生非弹性变形的能力。

结构的延性反映了结构的变形能力,是防止在地震作用下倒塌的关键因素之一。

结构良好的延性有助于减小地震作用,吸收与耗散地震能量,避免结构倒塌。

而结构延性和耗能的大小,取决于构件的破坏形态及其塑化过程,弯曲构件的延性远远大于剪切构件,构件弯曲屈服直至破坏所消耗的地震输入能量,也远远高于构件剪切破坏所消耗的能量。

因此,结构设计应力求避免构件的剪切破坏,争取更多的构件实现弯曲破坏。

始终遵循“强柱弱梁,强煎弱弯、强节点、弱锚固”原则。

构件的破坏和退出工作,使整个结构从一种稳定体系过渡到另外一种稳定体系,致使结构的周期发生变化,以避免地震卓越周期长时间持续作用引起的共振效应。

5.确保结构的整体性。

结构是由许多构件连接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并通过各个构件的协调工作来有效地抵抗地震作用。

若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丧失了整体性,则结构各构件的抗震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这样容易使结构成为机动体而倒塌。

因此,结构的整体性是保证结构各个部分在地震作
用下协调工作的重要条件,确保结构的整体性是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内容。

三、我国抗震设计思路中的部分不足我国在学习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抗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较为先进的抗震设计思路。

其中大部分内容都符合现代抗震设计理念,但是也有许多考虑欠妥的地方,需要我们今后加以完善。

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与国外规范相比,我国抗震规范在对关系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欧洲和新西兰规范按地震作用降低系数(“中震”的地面运动加速度与“小震”的地面运动加速度之比)来划分延性等级,“小震”取值越高,延性要求越低,“小震”取值越低,延性要求越高。

美国ubc规范按同样原则来划分延性等级,但在高烈度区推荐使用高延性等级,在低烈度区推荐使用低延性等级。

这几种抗震思路都是符合规律的。

而目前我国将地震作用降低系数统一取为2.81,而且还把用于结构截面承载能力设计和变形验算的小震赋予一个固定的统计意义。

对延性要求则并未按r-μ关系来取对应的,而是按抗震等级来划分,抗震等级实质又主要是由烈度分区来决定的。

这就导致同一个r对应了不同的μ,从而制定了不同的抗震措施,这与r-μ关系是不一致的。

这种思路造成低烈度区的结构延性要求可能偏低的结果。

结束语
从现代抗震设计思路提出至今,世界各国的抗震学术界和工程界又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比如进行了大量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震
性能试验;通过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编制了准确性更好的非线性动力反应程序;在设计方法上也不再拘泥于以前单一的基于力的传统抗震设计方法,开始尝试基于性能和位移的新的抗震设计理念。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国的抗震设计思路也应该在完善自身不足的同时,不断向前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